回覆列表
  • 1 # 蓋世楠爵

    首先李世民並不是開國之君,但唐朝的建立李世民有很大的功勞。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虛心納諫,休養生息,完善科舉等政策,使社會出現了一片安定。同時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但晚年的李世民卻驕奢淫逸,迷上了長生不老。

    至於為啥李世民的風評高於劉邦和朱元璋,我覺得主要是李世民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比較好,並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趕盡殺絕。還有李世民篡改歷史美化自己。我們得承認李世民統治時期的政績,也得看到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殺兄霸嫂,逼宮李淵。

  • 2 # 福榮

    1.出身不同。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四王子,當時已為秦王。四王子文韜武略,李淵能登上皇位,秦王功不可沒。而劉邦當初只是個小亭長,沒文化,在村裡是遊手好閒的"小混混",連他父親劉太公也看不起他。劉邦稱帝后,當時竹林七賢的阮籍就說過:"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豎子"拿今天的話,意思是"這個小子"。唐.章碣《焚書坑》更一針見血:"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朱元璋還不如劉邦,就不再展開了。

    2.修養、胸懷不同。唐太宗胸懷開闊、器宇軒昂,尤其善聽取各種不同意見。魏徵曾是自己死對頭太子李建成的忠實謀臣。他當上皇帝后,不僅不殺魏徵,反而重用他作諫臣。在朝廷大的決策中,魏徵經常會給他提出一些不同意見,促使他在國家治理中作出正確的決擇。而劉邦、朱元璋做不到,尤其朱元璋,雖"火燒慶功樓"無正史記載,但民間傳言也並非空穴來風。

    3.政績不同。李世民治國理政功績卓著。他掃清外敵,鞏固國防,讓大唐有個較好的國際環境,使民眾安居樂業;對內選拔任用賢良之才,發展農耕,鼓勵民眾興辦工商,促進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擴大絲綢之路,盛唐期中國的文字、文化、建築、音樂、瓷器等工藝品,除傳入:日夲、朝鮮、東南亞各國,甚至影響到歐洲。貞觀二年,光駐廣州的外商就達20餘萬人了。而劉邦和朱元璋在治國理政上閉關守國,其他各方面比起唐太宗李世民都要差多了。

    但劉邦、朱元璋只是與唐太宗比遜色,作為平民皇帝無疑還是很優秀的。劉邦開創了漢428年的基業,奠定了中華"漢"的歷史和文化,他的子孫不乏明君,掃平了外敵匈奴的騷擾,象漢文帝、漢武帝都很優秀。朱元璋結朿了元的殘酷統治,救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創立大明276年偉業,子孫也不乏明君,整修長城、整修南京城牆、建北京故宮,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許多舉世瞻目的建築瑰寶……。兩個開國之君,同樣給中國歷史的長卷,各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3 # 驍騎龍尊

    首先一點:李世民不是開國君主,沒登位之前被封為秦王,唐朝開國君主是他老爹–李淵,他是唐朝第二代皇帝。為什麼風評會比劉邦、朱元璋好?在位期間,任賢用能,虛心納諫,發展和完善科舉,發展經濟,安頓民生,將王朝帶上一個高峰,史稱“貞觀之治”。對待功臣也比較好:建立“凌淵閣”,將24功臣依次排進凌淵閣,功臣也都得已善終,不像劉邦和朱元璋誅殺有關功臣,劉邦誅殺英布,彭越,韓信等功臣,朱元璋誅殺藍玉,李善長等功臣,落下誅殺功臣名聲,但不可否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逼李淵退位和晚年的昏庸舉措,但總體來說,風評可能會高於兩者……

  • 4 # Zwm180557986

    這要從三個人為人說起

    李世民會篡改歷史,標榜立異,朱元璋和劉邦只能忙於打天下的功臣如何處置。李世民殺其兄奪得政權,好歹是自家的事。而劉邦,朱元璋反覆征戰,天下荒廢久矣,怎能與繁榮隋朝相比。能把隋朝說得一無是處的只是李世民。漢、明則是百年待興,成就了後代輝煌。

    好在這三人都是知人善用之輩,雖李、朱後有變故,但基業已定。

  • 5 # 濤說精彩歷史

    1、李世民是中國歷史公認的標杆皇帝,也是唐朝最優秀的皇帝,但他不是開國君主。風評高的主要原因是個人魅力+唐朝加持+團隊加持。

    (李世民)

    總之,論開疆拓土、論文治武功、論人才濟濟(李靖、李世績、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魏徵、褚亮、 褚遂良等等),唐太宗的綜合實力最強。

    當然,唐太宗也不是沒缺點,玄武門之變雖然被《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推崇,但殺兄畢竟很不好聽;另外,他晚年崇尚道教,吃丹藥而死也是少數黑點。

    2、而劉邦雖然白手起家,且漢唐難分高下,但個人魅力<李世民。一般認為光武帝、漢武帝、漢宣帝都比劉邦不差,所以兩相比較,劉邦風評不如李世民。

    (劉邦)

    個人認為,劉邦還吃了《史記》的虧。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對楚霸王的塑造太過成功,勝利的劉邦反而形象低矮,加上劉邦初期看不起儒生,往他們帽子裡尿尿,等等黑料,讓劉邦不是完美形象。

    3、而朱元璋也是TI級別的皇帝,但知識分子普遍對朱元璋評價不好,總體而言朱元璋對士大夫態度不比李世民。另外也可能是朱元璋晚年刻薄、殺功臣;當然,最不能洗的一點,是明朝恢復了野蠻的人殉制度,很多年輕妃子宮女入宮幾天就又被迫殉葬的。

    (朱元璋)

    4、總體而言,人無完人,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完美的領導者。曼德拉解放了黑人,卻拉慢了南非經濟;華盛頓建立美國,但並沒有解放黑人;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卻讓印巴分裂。總之,讓一個人、兩個人、一家人、一個階層滿意,是可能的,但是,讓所有人 滿意,做夢。

  • 6 # 六愛八卦

    我來回答: 首先要說明,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才是唐朝開國皇帝,但是李淵的政績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驍勇善戰,膽大心細,智勇雙全,是唐朝著名的皇帝,也是後世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他是李淵次子,經過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了他的兩個兄弟繼承皇位,史稱唐太宗。歷史記載隋朝暴政和戰爭多年,民心不穩,老百姓生活困苦,在唐太宗執政期間,大唐一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被世人稱為貞觀之治,李世民自然深受百姓愛戴。

    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從一介布衣到成功登上帝皇之位,其軍事上和政治上必有過人之處毋庸置疑。但是劉邦的風評並不好,根據歷史記載

    :劉邦的家中並不富裕,卻遊手好閒,且仗著酒家每當年終總是將他欠下的賬通通勾銷,更是得寸進尺,每次喝了大量的酒之後不給錢而只打白條,活脫脫地痞無賴形象,而且好色生活放蕩,對待自己的子女殘忍,自私自利、兇狠殘暴,劉邦的老婆呂雉會如此對待劉邦寵妃薄姬就是因為劉邦薄情寡義造成的。所以劉邦的風評不如李世民好。

    最後說說朱元璋一介草民做過乞丐,明朝開國皇帝,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 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深受老百姓擁戴,維護百姓嚴查貪官汙吏。

    為什麼他的風評沒有李世民好呢?因為兩點: 1.朱元璋晚年誅殺很多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致使他們不得善終。2.重拾蒙元陋習,恢復殘忍殉葬制度。朱元璋真正把這項制度發揚光大,開啟了明朝代殉葬惡例,就因為他,殉葬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才徹底禁止了。所以他的風評沒有李世民好。大家同意嗎?如果你們有更好的理解,歡迎你點評。

  • 7 # 良人執戟2

    【快速瀏覽】

    李世民當上皇帝的過程是骨肉相殘的惡夢,然而在歷史上,這並非個案,李世民如果把兄弟之情化作繞指的柔腸,“玄武門之變”倒下的絕對是秦王李世民。

    劉邦的江山自己做主,剪除異姓王。三軍統帥韓信死得痛快,寃殺大將彭越,慘死江湖的猛將英布,抑鬱而死於異鄉的盧綰……我的結論是,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朱重八的天,是格殺勿論的天。從劉伯溫、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郭英、朱亮祖等,開國元勳和有功將才全部覆滅。

    三位帝王手上都沾滿了鮮血,為什麼李世民的“風傳”好於劉、朱呢?

    請你繼續往下閱讀祥細情況

    唐太宗李世民是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他雖然在唐朝的建立及其唐初政權的鞏固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勳,而且撐握了軍政實權,但長幼有序,他並沒有被立為太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一場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激烈發生。

    與唐高祖李淵一樣,太子李建成也在“一代天驕”李世民的光環和那部勝利者書寫的《唐史》中黯然失色,在《舊唐書》中,軍功遜於李世民的李建成是一個性情殘忍的庸才,與李建成一派的李元吉也是一個“兇狂”之徒。

    巜資治通鑑》卻記載:“太子建成性寬厚,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

    談到兩派鬥爭,《資治通鑑》中稱:“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成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其實,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樣,當他最後決定以武力解決這場爭鬥時,也經過了一番感情上的苦苦掙扎。從單純的自衛發展到兄弟間的撥刀相向,兩人都充滿了無奈的心情。

    齊王李元吉相對來說直接了當得多,當高祖李淵和李世民來到齊王府時,李元吉認為是撲殺李世民的絕佳機會,但是,李建成阻止了李元吉的行動。

    雙方的交鋒於武德七年因為突厥大兵壓境於邊防,圍攻唐朝邊境城市一一烏城的意外情況而發生變化......

    高祖李淵沒有派李世民出征,而是派小兒子李元吉掛帥,並抽調李世民的精銳部隊參加作戰,使李世民陷入孤立狀態,其次,他和

    李元吉商量準備在出徵儀式那天刺殺李世民,結果李世民性命,將秦王集團一網打盡。

    李世民的秦王集團也是眼線密佈,當秦王集團知道已經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的危險時刻,以尉遲敬德為首的部下,向李世民施加壓力,在這走投無路的時候,李世民只有絕地求生,於是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一舉結束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性命,尉遲敬德提著二人首級向唐高祖李淵“請示彙報工作情況”,李淵自動退位,李世民繼位。

    從道德和情感層面來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違揹人倫道德和公平正義的,但是,換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這種情況下也會這樣做,而且他們已經準備這樣做了,所以,這就是封建社會政治的殘酷性。

    李世民雖然對史料作了修改,但是,在這件事的鞭策下,李世民借鑑歷史,實行仁政,勵精圖治,總結隋亡的教訓,非常重視老百姓的休養生息。他強調“以民為本”還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其實,皇室的爭權奪位,對老百姓沒有多大關係,反正是李姓的王朝,但是,一旦作出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老百姓能夠藉此機會喘口氣,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無不感恩載德,念念不忘其功德。

    在這次“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只除去了意圖謀反的李璦和羅藝兩大武裝集團,卻沒有將鎮壓擴大化。

    所以《新唐史》和《舊唐史》都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此事,個人認為,確實沒有必要把這個事情弄個明明白白,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社會穩定的需要。

    在唐太宗李世民迅速處理完這件事後,國家立即轉入“治理整頓”階段,“貞觀之治”為大唐走向“開元盛世”,作了繼往開來的重要工作。因此,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天驕。

    朱元璋奪得天下後,面對一起打天下的良臣名將,心有疑忌,功高震主是封建社會帝王的通病,所謂“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開國元勳劉伯溫等,全部被剷除。

    朱元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為寬厚仁慈的太子朱標掃除障礙,自己百年之後,朱標可以控制住局面,朱明政權順利過渡。

    但是,這幾次事件,朱元璋把握尺度失誤,擴大化了涉案人員,尤其是胡惟庸、藍玉事件,共死亡幾萬人,影響極其巨大,所以論事件的應急處置,朱元璋大大遜色李世民。

    韓信、彭越、英布,這三個異姓王的功勞基本一樣,他們三位一體,命運彼此牽連,韓信、彭越一死,英布當然明白下一個就是自己,因而謀反。

    三位異姓王對劉邦奪得天下,可謂是“勞苦功高”,尤其是彭越,在逃跑路上竟被呂雉欺騙,死於婦人之手,被梟首城牆,彭越的生死之交欒布大哭中為彭越收斂掩埋。劉邦震怒之下要斬首欒布,欒布不慌不忙的對劉邦作了“向後看”的工作:“當初皇上被困彭城,敗在滎陽、成皋之間,項羽之所以不能向西進,全因為彭越兵駐梁地,同漢軍一起對抗楚兵。那時成敗全在於彭越的一念之間,彭越幫助楚兵,楚兵就贏,彭越幫助漢兵,漢兵就贏。況且垓下一戰,如果沒有彭

    越,項羽不會死。

    你(劉邦)向梁王(彭越)徵兵,梁王其實有病未去,你就懷疑梁王謀反,他又沒有具體行動,憑一點枝未細節,將其斬首,天下還有講理的地方嗎?

    劉邦無言以對,只有放了欒布。

    歷史上無論史官還是百姓,尤其痛惜韓信大將軍被一個兇殘之婦殺死,可憐當年威震楚軍的韓信,竟是如此結局,豈不令天下人痛心疾首!

    這就是民間“風評”劉邦少情絕義的結果。

  • 8 # 東方絲綢1812

    因為朱元璋是底層農民,建國後,極大的維護底層農民的利益,從而得罪了擁有資產的文化人。我們看到的明朝歷史,是被得罪了的人寫的。所以明朝是黑歷史的同時,對朱元璋持否定態度。不是對李世民評價高,是老朱被黑了。

  • 9 # 老劉

    同樣是開國之君,李世民之所以風評感覺為何高於劉幫、朱元璋,李世民是被後人盛譽為“千古一帝”,而劉幫、朱元璋則還夠不上格稱為此譽,可見他們兩人之功績肯定還趕不上李世民。

    說到唐太宗李世明,主要是說他有著傑出的政績,其建立的開元盛世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世民即位後,為大唐創造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特別是李世民為人虛懷納諫,待人寬厚,登基後不但不殺功臣,反而求賢若渴,人盡其才,如大臣魏徵就是很好的例子,經常當面指出李世民的缺點,並針鋒相對,李世民反而重用。

    正因為如此,唐朝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而劉邦,朱元璋兩人兩位都是各自朝代的開國皇帝。劉邦開創的西漢王朝直接奠定了我們民族的稱謂——漢族。漢朝時,四方外夷臣服,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而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洗雪了漢族近百年的恥辱。由此可見,劉幫、朱元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所創造的歷史功績是不可否定的。儘管如此,他們因為出身貧賤,一個當過亭長,一個則出身和尚,但一旦當上至尊無上的皇帝后,面對漢初和明初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比較尖銳複雜,為了讓下一代能坐好江山,平穩過渡,豈敢再留著這些能人酣睡在自己的睡塌之側。劉邦和朱元璋便痛下殺手,毫不留情地把開國功臣一一剪除,幾乎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劉幫、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窮兇極惡,這當然是因為他們所選擇的道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個人素質而決定的。

  • 10 # 煙郭說歷史

    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人品和貢獻兩個方面,如果按照好評度排名的話,應該是:李世民-劉邦-朱元璋。

    劉邦

    漢朝開國皇帝,從歷史貢獻來說,劉邦只不過是幹掉了項羽,建立漢朝,而真正對歷史有大貢獻的還是漢武帝劉徹,劉邦只是建立漢朝,影響力有限,漢武帝是影響幾千年的人物。

    人品上,劉邦也不算心狠手辣的主,就是殺了韓信影響了好評,算是個中規中矩的吧。

    李世民

    李世民最大的差評應該是殺了他的兩兄弟,但是從客觀上來講,他也是必須去發動玄武門之變,因為在另外兩人眼裡,李世民是個威脅。

    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開國名將大多服從李世民,這樣在任何一個人設身處地作為太子來說,李世民就是威脅。

    李世民也明白這個道理,他面臨的選擇就是要麼搞垮李建成,要麼被李建成搞垮,最後他選擇了搞垮李建成,當然是不是一定非殺不可,這個就另當別論了。

    最後是李世民從不殺功臣,唯一殺掉的一個侯君集,還是因為侯君集造反。

    除此之外,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威服四方,被周邊各族尊為天可汗。

    無論是人品還是歷史貢獻,李世民都是三人中最高的。

    朱元璋

    朱元璋其實最大的減分項就是殺功臣,隨他一起打天下的生死兄弟,得幾十個吧,最後大部分被他砍了,活著的不過區區個位數而已。

    這是個心狠手辣的主,比歷史上大部分的皇帝都狠,這也是他一直被後人批評的地方。

    至於貢獻,就是推翻元朝,國家重歸統一,並打敗蒙古大軍,讓天下重新迴歸華夏,他建立的大明王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被後人讚揚。

    朱元璋最大的失敗就是太心狠手辣了,這是他口碑不如其他兩個人的最大原因。

  • 11 # 長安陳四

    我以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對待功臣的態度不同。

    李世民雖然弒兄殺弟囚父,但對於自己手下的文武人才,卻是相當的寬容大度,堪稱信而不疑。相比之下,劉邦也好,朱元璋也罷,對功臣都是大開殺戒……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文治武功,個人作風和能力的不同。

    李世民是文武全才。在起兵和統一過程中的功績自不必多言。其奪位之後,唐帝國事實上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外有突厥犯邊,內有士家大族豪強林立,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天下動盪之勢尚未徹底暫息。在這樣的危局下,李世民憑著一己之力,創造了貞觀盛世,為唐帝國一百年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崇尚長生之術,也是瑕不掩瑜。

    劉邦無文才。在統一天下後,既無法匈奴有效遏制匈奴,又廣封劉姓諸侯,同時大殺有功有才之士,給漢帝國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若不是文景二帝的努力,漢帝國幾不存焉。總體而言,實在算不上是偉大的政治家,只能算勉強合格。

    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大殺功臣,廢丞相制,建錦衣衛,興八股文,搞海禁,以此大力加強皇權,乾的全是倒行逆施的勾當。雖然亦有幾次北伐之勝,終究是瑕難掩瑜。明帝國統治時期的盛世,由此在仁宣二宗治下才算到來。

    其三,史界對三朝的總體評價不同。

    在史界的普遍認知中。唐朝是中國封建帝國的巔峰。而對明朝的評價並不是很高。至於西漢帝國,雖然評價也不低。但劉邦的確不是口碑最好的皇帝。由此,自然也就對其實際奠基人的評價有所不同。

  • 12 # 歷史痴

    首先,李世民不是開國之君,他的老父親李淵才是啊。

    其次,帝王的所謂風評,話語權在士人手裡。

    李世民與朱元璋都是各自帝國的初創團隊重要成員,他們的身邊都團結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臣武將。

    這些人在創業過程中一路披荊斬棘,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大唐集團和朱明集團都是一樣的精誠團結。

    但是到了坐江山分蛋糕的時候,李世民與朱元璋的做法有著巨大的不同。

    李世民除了剪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之外,對其他開國功臣都非常厚道,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利雙收,封了一大堆的公侯伯子爵位,也沒有事後奪爵問罪。

    就連公開起兵謀反的侯君集,李世民也只是追究了他個人的責任。

    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由於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立了他的乖孫,朱允炆為儲君。

    鑑於歷史上幼主登基的負面典型太多了,他的乖孫又不是個氣場強大擁有強大人格魅力的主,朱元璋不得不未雨綢繆,替乖孫掃清障礙,免得到時候一群驕兵悍將欺負了乖孫。

    於是一大批開國功臣被朱元璋以各自名義誅殺,流放,免職,尤其是李善長鬍惟庸這樣的文臣首領被害,這樣一來掌握輿論導向的文人士子自然要給朱元璋送上一頂濫殺功臣的帽子戴戴了。

    一方面是李世民善待功臣,連舊太子李建成的屬下魏徵都敢重用;另一方面是朱元璋卻大肆屠戮功臣。

    兩相對比之下,高下立判,李世民的名聲自然就比朱元璋好了。這是士人的風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夜間行車如何提高安全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