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深夜科技點

    相對於前代 MacBook Air,新電腦採用了 Unibody 一體式機身結構,同時整機尺寸也比前代要小一圈。

    根據蘋果給出的資料,新電腦比前代薄了 10%,體積減少了 17%,長寬與 2018 款 MacBook Pro 一致。整機重量也因為新設計而得到縮減,比前代的 1.35kg 還要更輕一些,為 1.25kg。

    1.25kg 的重量在今天不算特別輕,畢竟前面還有 0.92kg 的 MacBook 在,對比 2018 款 MacBook Pro 的 1.37kg 也只是輕了一臺手機的重量而已。

    不過蘋果在新 MacBook Air 的 D 面用上了「收邊」設計,因而新 MacBook Air 無論是看上去或在上手時都會有種比 MacBook Pro 輕不少的錯覺。

    這裡我個人認為它就像是 12 英寸 MacBook 的放大版,因為它看上去的確很輕盈。可實際上,它並不比新 MacBook Pro 要輕多少,如果你因為輕便而想從 Pro 換成 Air,重量上的區別肯定會有,但也不必期待它會給你帶來太大驚喜。

    有進步也有妥協的地方

    更薄的機身自然在配置上也有一定的妥協,比如至輕至薄的 MacBook 就只配置了一個 USB-C 介面。雖然我對 USB-C 的功能性有信心,但介面終究也就只有一個,這顯然不利於我外接裝置辦公。

    還好,今年的新 MacBook Air 沒有因為機身減負而剩下一個介面,左側配置了兩個全速的雷靂 3。

    和 MacBook Pro 一樣,這兩個介面的最高傳輸速度同樣為 40 Gbps;USB-C 傳輸也能達到最高 10 Gbps,都比 12 英寸款的 MacBook 的單口 5 Gbps(最高傳輸速度)更高效。

    有進步也有妥協,雖然這次蘋果終於在新 MacBook Air 用上了 Retina 視網膜屏,解析度從原來的 1440 x 900 躍升到 2560 x 1600。但可能是出於續航方面的考慮,相比新 MacBook Pro 螢幕的最高 500 尼特亮度,新 MacBook Air 的最高亮度僅為 300 尼特而已。

    儘管在室內環境下,螢幕亮度 50% 足以應付使用,兩者也沒有明顯差別。可若是在室外環境下,更高的顯示亮度能在日光下帶來更清晰的顯示效果。如果你經常在螢幕被光線直射的環境下使用電腦(比如戶外),那麼 Pro 的螢幕顯示質量會要比新 Air 更佔優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 MacBook Air 的螢幕並不支援 P3 廣色域,這也是該機和新 MacBook Pro 螢幕有區別的另一個地方。不過不把兩者放一起對比的話,視覺上的差別其實也不會很大;但如果你對螢幕顯示色彩比較挑剔,那麼一步到位的新 MacBook Pro 顯然更適合你。

    個人認為,沒有 Touch Bar 剛剛好

    出於安全和方便考慮,我選擇了帶 Touch ID 的 MacBook Pro 作為我的日常工作用機,但這並非是我最滿意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因為它對我來說並不便宜;其次是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僅需要用到這臺電腦 50% 不到的效能和功能,Touch Bar 其實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可用價值,而且它還會影響到電腦的續航。

    坦白說,我選擇 Pro 系列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效能,而是它是 Touch ID 的唯一選擇。

    如今蘋果終於將 Touch ID 用在了不帶 Touch Bar 的筆記本上,我認為這是恰到好處的設計,也是我對新電腦最滿意的地方。在保障電腦續航的同時,也提供了方便的指紋識別功能,比如在 App Store 或 Apple Pay 我都能用到它。

    至於往下的鍵盤部分,今年蘋果在這款新電腦上配置了第三代蝶式鍵盤,配置和今年更新的 MacBook Pro 一致。

    該鍵盤在第二代蝶式結構的基礎上,在鍵帽和底座之間加入了有機矽薄膜,從而解決了第二代鍵盤易進灰的設計缺陷,手感也沒有前代鍵盤那麼幹澀。

    此外,雖然新 MacBook Air 的長寬和 2018 款 MacBook Pro 是一致的,但其觸控板面積實際要比後者要更小一些。不過這裡只是設計上的區別,實際體驗並沒有影響。

    效能表現比想象中要好

    今年新 MacBook Air 的標準配置為第八代英特爾酷睿 i5 處理器,預設主頻 1.6GHz,Turbo Boost 最高可達 3.6GHz。核顯為 UHD Graphics 617,另配 8GB 記憶體和 128GB / 256GB 的儲存空間。

    但儘管升級多多,可 i5-8210Y 的效能仍然是大家擔心的地方。

    首先因為它是雙核的 i5,物理核心要比常規 i5 要少一半,嚴格來說它更像是一枚被歸類到酷睿 i 的酷睿 M 處理器;其次它是枚超低壓處理器,雖然功耗比常規 i5 要更低,但其效能也有一定削減。

    不過直到我拿到真機後實測,發現新 MacBook Air 的表現並沒有想象中不堪。

    透過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兩款跑分軟體,我們能看到新 MacBook Air 和其他幾款 MacBook 的處理效能差別:

    ▲GeekBench 跑分對比

    在 GeekBench 的跑分中,新 MacBook Air 的單核實測跑分 4160,多核跑分 7788,對比酷睿 M5 的 2017 款 MacBook 都有較明顯的提升。甚至單核、多核成績都能追趕 2016 款 MacBook Pro,這是比我想象中要好的結果。

    ▲CineBench 15 跑分對比

    當然,差距還是有的。比如從兩款測試工具的 OpenGL 成績看,新 MacBook Air 對比 MacBook Pro 就有著明顯的跑分差,這也是直接反映出兩款電腦在圖形效能上的差距。

    整體而言, 新 MacBook Air 對比同樣是輕薄定位的 MacBook 在效能上有可見的提升,應付辦公、網頁瀏覽、影片播放都沒有問題,日常放心用就好。但若是面對 3D 建模、影片剪輯等創作類任務,顯然效能更強的 MacBook Pro 才是最佳選擇。

    新 MacBook Air 其實是有風扇的

    另外在跑分的同時,我也留意到了散熱問題。

    早在這款電腦釋出之後,有傳新 MacBook Air 的散熱方案會和 MacBook 一樣採用「無風扇」設計,這也讓我一度擔心新電腦的 Turbo Boost 會否因為散熱問題而導致如同虛設。

    ▲圖片來自:iFixit

    但其實不然,在 iFixit 的拆解中,我們能看到新電腦是有配備風扇的。只不過這次蘋果所用的是「主動散熱」方案,而並非是 MacBook Pro 的雙風扇散熱,因此風扇只會在處理器高頻執行下才會啟動(溫度約在 45℃~50℃ 啟動)。

    比如我在用 CineBench 跑分的時候;比如當我用 Chrome 開啟十幾個頁面的時候;比如在我作死用它來剪影片的時候……如果我將耳朵貼近鍵盤,能聽到風扇在努力地將熱風抽出來。

    而散熱的出風口,依然還是在 A 面和 C 面的轉軸之間,這是和 A 面的蘋果 Logo 一樣經典的設計。

    依然是最強續航 MacBook,但不一定有 12 小時

    MacBook Air 系列一直以長續航著稱,這次更新的新品也不例外地被蘋果標出最長 12 小時的續航時長(持續播放為 13 小時)。

    這裡我們從前面的螢幕、處理器、以及 iFixit 拆機圖都能看到,蘋果為了讓這款電腦秉承 Air 系列的這份「傳統」,在硬體上做了不少妥協。

    ▲圖片來自:iFixit

    不過眾所周知,續航測試存在著主觀性和多樣性,畢竟每個人的使用條件不同。比如《USA Today》的編輯在評測中做過一次中高強度的測試,最終得出的是「實際不如標稱」的結論:

    蘋果公司給出 13 小時的持續播放資料,這只是在 75% 螢幕亮度和 iTunes 程式的電影播放下得到的結果。

    在我們的測試中,我將螢幕亮度調到最大,並透過 WiFi 在 Netflix 上播放 FHD 解析度的電影,最終得到的是 4 小時的續航資料。但當我在 50% 的螢幕亮度時使用 MacBook Air,期間撰寫專欄,播放音樂和上網,電腦的續航時長也僅有 7 小時多一點而已。

    回到我們的實際測試上,平常上班我都會同時開啟幾個 Chrome 網頁視窗撰稿和查詢資料,當然同時我也會在後臺啟用各種社交軟體、音樂播放,偶爾也會播放幾個 15 分鐘左右的線上影片。公司光線還不錯,所以螢幕亮度我也只是調整到 50% 而已。

    綜合來說,我的使用強度可能會比《USA Today》的編輯要稍低一些。

    在這個使用強度下,按照我之前對 2018 款 MacBook Pro(酷睿 i5)的觀察,Pro 系列的續航時間大約在 7 小時左右;而這次經過我一天下來的使用,新 MacBook Air 的表現是接近 8.5 小時,稍勝不帶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大約 15~30 分鐘。

    換言之,雖然官方對 MacBook Pro 和新 MacBook Air 都給出了 10 小時和 12 小時的續航資料,但是無論是哪一款裝置,在現實條件下,真實資料大約為標稱的三分之二。

    不過話雖如此,儘管新 MacBook Air 在某些條件下使用可能達不到標稱續航時長,但對比於 12 英寸的 MacBook 或者是更高一檔的 MacBook Pro,新 MacBook Air 應該是除 15 款 MacBook Air 以外,目前續航最強的蘋果筆記本了。

    畢竟對我來說,價格、便攜、功能都是我選購的參考因素,MacBook Pro 雖然很強,但我也必須要承認它不便宜。顯然在這三點考慮下,定位居中的 MacBook Air 要比 MacBook Pro 更適合我一些。

  • 2 # FLOW3D模流分析

    新款MacBook Air配置因特爾最新的第十代酷睿處理器,並且首次增加四核心版本。根據蘋果的官方說法,新款採用i7處理器的頂配版MacBook Air比上一代頂配版處理器在效能上提升了2倍。

    新款MacBook Air採用英特熱新一代銳炬圖形處理器,硬碟的容量也比上一代增加了一倍,從128GB升級為256GB起步,最高可選配2T硬碟,記憶體容量雖然沒有什麼變化,但從2133MHz的LPDDR3升級為3733MHz LPDDR4X記憶體。

    音訊方面呢,新款MacBook Pro的麥克風加入了定向波成型技術,並且支援杜比全景聲播放。

    最重要的就是價格了,儘管配置升級了,但是售價卻從之前的8899元降到了7999元,標配為1.1GHz雙核i3處理器,8GB記憶體和256GB硬碟。

    總的來說此次釋出的新品還是很良心的!也算是給果粉的福利吧。

  • 3 # Java實用技術

    2020年3月18日晚,蘋果正式釋出了2020款MacBook Air,蘋果公司還宣佈新款MacBook Air支援最高6K外接顯示器,包括蘋果自家的 Pro Display XDR。蘋果 Pro Display XDR 是一款 32 英寸 6K 顯示器,支援 P3 廣色域和 10 位元色深,峰值亮度 1600 尼特,對比度 100 萬比 1。

    下面列舉一下2020版的MacBook Air 的一些升級:

    1. 夠輕,夠輕快。

    纖薄輕巧的 MacBook Air,現在又變強大了。它擁有絢麗的視網膜顯示屏、全新妙控鍵盤、觸控 ID、效能最高提升至 2 倍的處理器1、更快的圖形處理器,以及翻倍的儲存容量。優雅的楔形機身由 100% 再生鋁金屬打造,堪稱 Mac 中的環保典範2。再加上能滿足一天所需的電池續航,這款備受人們喜愛的 Mac,就是你隨身而行、事事勝任的好幫手。RMB 7999 起

    2. 視網膜顯示屏

    2560 x 1600 的解析度帶來了超過 400 萬顆畫素,讓一切看起來都引人讚歎。影象細節和逼真度再上新境界;文字顯示清晰銳利;而原彩顯示技術會根據周圍環境的色溫來自動調節顯示屏的白點值,讓網頁和電子郵件看起來就像印刷品一樣自然;上千萬種色彩,讓畫面看起來更加豐富生動;顯示屏延伸至機身邊緣,讓你能專注於螢幕上的內容本身,為眼裡所見的一切而著迷。

    3. 出門輕鬆,出手更厲害

    MacBook Air 輕至僅有 1.29 千克,卻滿載重量級效能表現。可選配的 4 核 Intel Core i7 處理器,中央處理器效能提升最高至 2 倍1,圖形處理效能最高可提升 80%4,強勁動力能幫助你從容處理各種事情,瀏覽網頁,玩遊戲,剪輯影片等都沒問題。最高可選配到 16GB 的高效能 3733MHz 記憶體,讓你即使打開了多個 app,運轉也依然流暢;高速固態硬碟起始容量為 256GB,是上一代標配的兩倍,你最高還可以選配到 2TB 容量,讓自己有充足的空間來儲存影片、音樂、照片、文件和遊戲。

    4. 全新妙控鍵盤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首次亮相的全新妙控鍵盤,現在 MacBook Air 也有了。最佳化的 1 毫米鍵程剪刀式結構,帶來靈敏舒適又安靜的輸入體驗;呈倒 T 形排列的方向鍵,讓你無論是翻閱程式碼、瀏覽電子表格還是暢玩遊戲,都能得心應手;背光按鍵配合環境光感測器,還能幫你在光線較暗的環境下進行輸入。

    5.力度觸控板

    力度觸控板帶給你超乎尋常的使用體驗。它能夠感應微小的壓力差異,讓你以多種方式與 Mac 互動。無論在觸控板任何位置點按,你都能獲得精準的控制和一致的響應,同時還有充足的空間使用雙指開合、縮放等多點觸控手勢。用起來有多自如,你的手指會告訴你。

    6. 觸控 ID

    觸控 ID 先進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已內置於 MacBook Air 中。只需將手指輕放在觸控 ID 感測器上,就能輕鬆為你的 Mac 解鎖。另外,你無需輸入任何密碼,用指紋就能立即訪問經過加密的文件、備忘錄和系統設定。

    7. Apple T2 安全晶片

    MacBook Air 採用 Apple T2 安全晶片,這款由 Apple 設計的第二代定製化 Mac 晶片進一步提升了 MacBook Air 的安全性。因此,當你使用觸控 ID 解鎖 Mac 或文件時,都能確保個人資訊的安全。有了實時資料加密功能,你儲存在固態硬碟上的所有資料都會自動、完整地進行加密。另外,得益於 T2 安全晶片,你在 MacBook Air 上也能使用早已熟悉的“嘿 Siri”功能了。Siri 會隨時待命,準備為你開啟 app、查詢文件、播放音樂或回答問題。

    MacBook Air 採用先進的聲音處理和調音技術,音效更勝以往。立體聲揚聲器帶來了兩倍的低音範圍,並提升了 25% 的音量3。更寬廣的立體音效在你欣賞音樂或觀看影片時,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氛圍。FaceTime 攝像頭讓你在影片通話中的形象細緻清晰。三麥克風陣列在你進行 FaceTime 通話、聽寫以及與 Siri 交談時,更準確地捕捉你的聲音。

    8. 雷靂 3 埠

    MacBook Air 配有兩個雷靂 3 埠,它們不但擁有超高的頻寬,而且整合了 USB-C 行業標準的高度多用性,由此成為一種極速的通用埠。雷靂 3 僅用區區一個介面,就將資料傳輸、充電和影片輸出功能集於一身,資料吞吐最高可達 40Gb/s,頻寬高達雷靂 2 的兩倍。要接上現有的裝置,也只需一根連線線或轉換器即可。另外,雷靂 3 採用雙面可用設計,讓你在接入時無需考慮方向問題。

    9. 材質

    MacBook Air 採用由 Apple 創造的一種鋁金屬來打造,它讓我們無需向地球索取任何新的鋁原料,就能實現同樣堅固耐用、精美無瑕的機身。我們採用回收的鋁屑,並且透過原子級工藝重新打造,最終造就了這款與我們以往產品一樣美觀堅固的機身2。

    10. 價格

    2020版MacBook Air 7999元起步,相對於MacBook Pro算是便宜很多。

  • 4 # 小夜數碼

    2020款Macbook Air筆記本主要配置資訊一覽

    螢幕解析度為2560 x 1600,13.3英寸高解析度視網膜顯示屏,支援原彩顯示技術,機身重量為1.29 千克;最高可選配10代4 核Intel Core i7 處理器,最高可選配 2TB 固態硬碟,最高可選配到 16GB 的高效能 3733MHz 記憶體。

    鍵盤由上一代的蝴蝶鍵盤更換為剪刀腳鍵盤,與16 英寸 MacBook Pro上的鍵盤一樣,鍵程為1mm,觸控板面積增大20%,支援觸控 ID解鎖膝上型電腦及為文件加密。

    立體聲揚聲器帶來了兩倍的低音範圍,並提升了 25% 的音量,兩個雷靂 3介面,資料傳輸最高可達 40Gb/s。

  • 5 # 科技壹號論

    我個人覺得,如果只是使用電腦打字什麼的,那其實MacBook Air是非常不錯的:既滿足需求,也體驗一下Mac的產品和macOS系統。比不比得上其他電腦要用過才知道,畢竟Windows很多人折騰不來。

    2018款Air升級了螢幕、處理器、介面等,比之前的Air要好很多,誠意還是有的。Pro系列買回來只為碼字太虧,那是為專業任務準備的。

    Mac可以使用4-5年,可以保持流暢和機身本身的顏值,所以個人認為不虧。另外,因為沒有什麼遊戲在Mac平臺上,所以學生來講個人覺得可以杜絕網癮

  • 6 # 韋琪數碼

    蘋果機當然最厲害的就屬於外觀和質感,系統使用倒一般,遠遠沒有windows的普及和適配。在前幾年去星巴克開啟Mac要杯咖啡逼格滿滿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時尚,然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擁有一臺Mac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可以真實的告訴你,好多人擁有MAC都裝了雙系統,用了MAC的外觀加windows的實用,逼格和現實都結合起來了,當然前提是價格不低。在本公司來的一批Mac最便宜的也有2500-3500左右,也就是三年前4年前的這種配置用起來還算不錯。!

  • 7 # 小盆友電影

    我就在用MacBookAir,16年那時是68000看見很薄用來隨身攜帶方便就買了主要用來做PPT和PS,用到現在是不卡的,就是上個月升級了系統從12升級到14就開啟軟體的時間有點小卡,現在用來剪輯影片PS/PR/AE執行都沒問題,就是記憶體小玩遊戲系統很多不支援,總結是下次換筆記本還會買MacBookAir。

  • 8 # 沙瓤音樂臺

    我用的是2019款的(之前沒有用過Mac),整體感覺非常的輕薄,螢幕色彩非常舒適,介面整潔,觸控板非常大,觸控板非常順滑,基本可以不用滑鼠,鍵盤輸入回饋還可以,電腦聲音很棒,待機時間不錯,使用期間基本沒關機過。

    電腦裡邊有暗黑三,玩起來時間長一點散熱一般般,聲音也比較大,看你是做什麼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