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卒53628882
-
2 # 楓林晚185736420
中國,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偉大燦爛的文化。
黃河流域的氏族,聚族而息,聚族繁衍,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丁的劇增,棲息地減少,資源的稀缺,生存的空間狹小。自然,擴張搶掠戮殺,便發生了戰爭,這個部落或那個部落,這個民族和另外的民族,相愛相殺,隨著勝利者的意願,兩個民族或多個民族的,後為一個民族,適者生存。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國家的興盛,國家的分裂,朝代更迭,戰爭,戰爭,一個又一個民族,在戰火的冼禮中,融合。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麥子文明,讓中國北方包括諸戎吐蕃等,民族大交匯,相生相殺,屢屢干戈玉帛。五胡亂中華,把多個民族交融,推向了高潮。雖然,這亂對天下和平,大大褻瀆,但從歷史上民族大融合,起了促進催化劑的效果。隨著戰爭的腳步,經濟的發展,麥子文明,便走到了稻子文明。長江流域,及南下的氏族,來到了所謂蠻荒未開化的山越南蠻南詔等小邦,透過戰爭,透過演化,透過交流,通婚通俗,帶來先進的耕種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慢慢侵蝕,慢慢接受,麥子文明過渡到稻子文明。
現在,中國文明富強,繁榮昌盛,和平呈祥。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朵朵朵美麗,世界人民都愛她。
-
3 # 尋味歷史
有人曾經說過,戰爭會推動社會的進步以及文明的演化,的確可以將各民族的隔閡給打破,在交流與碰撞中去尋找相同點,繼而完成民族融合以及文化的融合。對於中華文明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中華文化講的是不論血緣論文明形態。中華民族是歷史上各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產物,中國自古以來都不是民族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國家。雖然中國的一些民族都消亡了,比如匈奴人,契丹人,女真人,但是他們融入了中華民族,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的一部分。
接下來我便以兩部分來講述一下,第一部分,戰爭時期是民族融合時期嗎?第二部分,戰爭使得各個民族的文化也給融合了嗎?
第一部分,戰爭會使得民族大融合嗎?對於這一個問題,戰爭到底會不會促進民族融合?我認為這得分情況來說,若是文化具有包容性或者普世性的話,戰爭過後,民族之間的隔閡會消除不少,最終使得各民族在同一個文化體系內相互磨合,最終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狀態。比如中華文明就是屬於這種體系。另一個則是相反的一面,戰爭過後會,加大民族的仇恨,比如在一個國家內,輕則爆發衝突,重則會爆發內戰,導致預演預烈的民族問題,比如說歐洲文明體系便是這種情況,接下來我便按這兩種情況進行分析一下。第一種情況,以中華文明為例,中華文明的形成史便是各個民族融合的歷史,從三皇五帝到清末新中國的建立,中華民族不知道融入過多少個民族,其中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融合階段,第一個階段便是春秋戰國時期,接下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後則是元明清時期,我在這裡面就著重的說一下春秋戰國時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一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的融合,周朝形成了分封為主體的國家,將大量的諸侯分封到當時中原的外圍,中原的周圍分佈著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這些諸侯帶著先進的中原文化,紮根在這些地區,長期的跟當地的少數民族進行戰鬥,這些諸侯國也會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齊國便征服了東夷,東夷文化和中原文化,形成了齊國的特色文化,並且變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齊國如此,楚國秦國也是如此,他們均透過戰爭征服了周邊的少數民族,讓他們成為中華的一部分,最後經過秦國滅六國,建立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成功的整合了各個民族,最後經過漢朝的400年的融合,形成了當時的漢民族。第二個階段,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天下大亂,外族入侵。少數民族佔領了中原的北方,雖然這些是草原遊牧民族,當時的中原文化是最發達的文化,他們都是在中華文化的體系內,你爭我奪。最終經歷了長達400年的戰亂,中國成功的融合了包括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最終統一中國的也是一個半胡人的政治集團,關隴政治集團,他們大部分都擁有少數民族的血統,以及有漢人的血統,他們的統治思想,既包括與中國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也包括胡人的一些其他的軍事優勢等特點,共同融合成了另一個新時代,隋唐時代,這個時代是包容與開放,使得唐朝達到了頂峰,也使得中華文明在此在此時在此時達到是達到頂峰。第二種情況則是以歐洲文明為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是由歐洲人發展起來的,民族國家基本上擁有比較單一的民族,他們具有排外性,這其實和他的歐洲文化有關。他們比較注重民權,自由以及選舉,什麼都要民主,他們認為一個國家侵略其他的國家的國家是非正義的戰爭,最終會導致仇恨,但是你能夠發現在戰爭之後,民族融合的現象並不存在,反而加劇了兩個民族的矛盾。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戰敗,德國由於是侵略國,其他國家是受害者,在戰爭之後,法國死了十幾萬人,並且法國的一些工業基地被德國全部給毀壞了,導致了法國人的仇恨德國人,法國人要求德國人賠償大量的戰爭賠款,更要命的是德國政府,他賠不起賠款,法國政府便要求將戰爭賠款分擔到每一個德國人的頭上,這些都使得德國人有了不滿情緒,更要命的是接下來的經濟蕭條,這又對於德國人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從而一些普通的德國人認為我們過這樣的生活,全是法國人所導致的,這也為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使得德國人仇恨法國人,所以說歐洲普遍戰爭之後,各民族之間會更加仇恨。第二部分,戰爭會使各民族文化融合嗎?這個答案當然是融合了,戰爭使得各民族之間的文化進行交流,雖然不太平,但是文化交流受了很大刺激,對於中華文明而言,這個做的最好的時期便是清朝滿人,從東北入關奪得了天下,他們作為少數民族統治了漢人,並且長達了270多年,這期間民族文化融合,肯定非常大,滿人統治中國,他不僅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而且還融入了中華文明。清朝的統治技術是非常高超的,他結合了中原文明的統治思想以及草原文明的統治思想,自己創造了一個非常高超的統治技術,對於清朝的軍事來說,滿人既保留了自己的八旗制度,但是他又運用中國的軍事管理機構和軍事思想。不光有軍事,而且他的統治藝術也是非常的高超,清朝的統治制度基本上是繼承與明朝,他繼承了明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及選官制度。大家都很好奇,清朝是用了什麼方法實實在在的統治了1200多萬的領土,這裡面就涉及到滿人的統治藝術了,當時在清朝的疆域中,包括了五大板塊,這些板塊包括中原文明板塊,草原文明板塊,東北滿人文明板塊,以及青藏高原板塊,還有西域板塊,清朝皇帝是各個文化板塊的中心,他不僅突破了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二元政治,而且建立了一個多元政治,清朝皇帝不光是滿人的旗主,中原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大汗。還是青藏高原上的文殊菩薩,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是以中原富饒地區作為財源,用這些財源去籠絡蒙古貴族,再用蒙古人的強大戰鬥力,再來威懾中原人。用青藏高原上的藏傳佛教去使蒙古人信教,使得清朝便於管理。所以說這是一種融合了中原文明以及草原文明的產物,這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內涵。總結對於中華文明而言,從古至今,各個民族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融合,他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 -
4 # 王建國HIST
我認為這個觀點十分正確
首先戰亂時期也就是民族融合的時期1.春秋戰國時期是有明確歷史紀年以來中國第一個亂世,當時各個國家雖然都名義上尊從周王,但是有許多的國家在那時是少數民族。
比如中山國,中山國的建立者為為白狄因為都城為中山城而得名,他們並不是周王所封。
中山國曆經狄戎,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和趙國滅中山的階段。
雖然中山被滅,但是餘留下來的人卻開始於華夏族人同居,民族融合。
2.魏晉南北朝
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相繼建立政權,隋唐兩朝皇帝皆有胡族血統,甚至保留了胡人的風俗。
3.五代十國時期同樣,中原的五個朝代,梁唐晉漢週中:
石敬瑭 後晉開國皇帝 粟特人
李存勖 後唐開國皇帝 代北沙陀人
劉知遠 後漢開國皇帝 沙陀族
僅有朱溫和郭威是漢族人。
連皇帝都是少數民族,戰爭對民族融合的影響之大,自不必說。
總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說戰爭促進民族融合是沒有問題的。
其次戰爭對也是文化融合時期不說別的,單說近代以來,清朝,民國時期是否學習西方呢?更別說古代時期還要對佔領地球進行有效統治了。
戰國時期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時期有拓跋氏的漢化,清朝入關之後也向漢人學習開始信奉儒家。
種種都表明戰爭時期也就是文化交融時期
-
5 # 暗影迷蹤
中國五千年文明,一路傳承走來,經歷過數次分分合合,每一次的戰亂,都給民族融合提供契機,而文化融合也在同一時間完成。
下面我就對中國歷史上兩次時間跨度比較長的戰亂進行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戰亂,大大小小几十個諸侯國相互征戰,黎民百姓歷盡磨難。而透過長期戰爭,奴隸制相繼瓦解,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民族融合方面:在北方,東北有肅慎、東胡、匈奴等草原遊牧民族。中原地區除漢族之外有鮮虞族。在西部有月氏、烏孫、義渠(戎族)、羌族等民族。在西南部有巴、蜀、夜郎等民族。春秋時以楚、吳、越等國為代表分佈著許多少數民族。
經過經年漫長的戰爭,這些民族不停遷徙,各民族也開始融合,到秦統一中國,建立封建制度,各民族已基本完成融合。
文化融合方面:“百家爭鳴”是這一時期鮮明的特徵。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荀子等,而其中最終以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和老子代表的道家文化發展最為迅速,這也得益於和統治者的政治需求。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將各類文化流派相互傳遞,進行交流,而後文化不斷進步,封建社會建立時,文化融合也已完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融合高速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發生過少數民族大遷徙事件,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分佈格局。匈奴、鮮卑、氐、羌、等族從北方向南方大遷徙,同時將少數民族的遊牧文化同農耕文化相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將整個民族融合推進到一個新高度,民族矛盾逐漸消除。同時遷都洛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穩固封建統治根基。
同一時間的文化融合主要是少數民族的遊牧文化與封建階級的農耕文化相融合,佛教也在同一時期傳入中原,併產生對哲學的思考。
民族融合之後,各民族對文化的理解進行碰撞,也就形成了新的文化載體,以及各類文學流派。
所以,民族融合主要發生在戰亂時期,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加速遷徙。同時各民族帶著民族特有的文化,相互交流,促進文化融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
6 # 言行觀照
文字記載,從我們中國歷史的程序來看,從周到清,這兩千多年的王朝興衰
個人理解:
東周殘弱,分裂為七國,這段春秋戰國時期,承襲的還是周禮,所以算是一次大分裂。
秦一統,六國傾滅,是一次融合。但由於秦只完成了軍事上的一統,並未完成文化上的徹底一統。所以,秦的短暫一統,很快被漢取代。漢朝將秦未完成的文化統一,提上了歷史程序,給了各民族人民修養生息的環境,真正完成了第一次影響後世歷史的文化大融合。
兩漢中間的斷裂,只能算個小插曲。東漢末年大亂時代,三國至司馬兩晉,算一次連續的大分裂。
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是中華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衝突,並融合的大時代。這是一段各大民族幾乎相互傾滅的至暗時期,讓一些民族直接滅絕,也讓一些民族從此壯大。
隋朝,更像是之前的秦朝,軍事上結束了南北朝的亂世,但未來得及完成文化的大融合,就被唐取代。這一歷史使命,自然就落到了大唐的肩上,這一段與漢承秦制非常相似。
唐沒讓人失望,完成了隋未完成的文化大融合。讓各民族人民休慼與共,各種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漢曾有的百花齊放,在大唐更是大放異彩。這是一次讓多民族產生共存感的大融合。
無獨有偶,唐也經歷了中間斷裂的命運,唐末也同樣的大分裂:
五代十國大戰亂時期,也許是經過唐的文化洗禮,相對沒有了南北朝的至暗時刻,更像是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時期。
趙氏兩宋,結束了短暫的大分裂。軍事上只統一了一半江山,治理的名族也少了很多。但讓之前融合到一起的漢族人民,得到了更多的文化洗禮。金遼夏大理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治越來越成熟,雖然沒有大融合到一起,但也能說是相互獨立的一次大發展。為以後的漢化做了更深厚的基礎。
宋以後,元明清,中間沒有了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更像是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權利爭奪戰,更多的關係是與漢族的相互融合。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這一段,不再是民族大融合的問題,而是世界東西方的衝突了。
至此,中國歷史的文化,經過多民族的多次融合,分裂,發展至今,屹立於世界東方。
-
7 # 小牛在山西
人類歷史的前進,離不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於任何一個民族文化而言,擁有文化輸出與文化接受的健全機制,方能獲得文化補償,贏得空間上的拓展和時間上的延伸。
中國文化自誕生之日起,便絕非自我禁錮。以遷徙、聚合、貿易、戰爭為中介,中華民族文化相激相蕩,中國文化因此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民族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是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形成和發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民族必然會消亡。民族的消亡並不意味著民族從地球上消失,而是指民族之間的差別的消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之時,正式民族融合之時。民族融合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自然趨勢。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為中華民族之一大特徵。”
-
8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從過去到現在,各個民族之間肯定會有融合和文化的交流,比如民族之間訂親、結婚、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等。因此理所當然,民族融合時,文化也會跟著去融合。
自從人們開始群居生活並形成種族和部落的概念,民族和文化的融合開始了,直到現在它也在進行。 而在戰爭時期這種情況發生的相對更多。
一、春秋戰國時期當初住在中原的就是起初的華夏族,當時主要強大的七國大部分都是華夏族。當時因為戰亂,一些人就搬到了當時的蠻、夷、戎等民族居住的地方和他們一起生活。而這些民族的人們也嚴重地受到了戰爭的影響。不得不搬家,最終一部分和華夏族融合,成為了漢族。而在這期間,他們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由於生活的地方變了,起居習慣也進行了彼此的交流。
二、東漢末年秦漢過後,中原大地又經歷了一次風波,三國鼎立,打了不少仗。大家都知道,當時蜀國旁邊就有羌軍等等。當時百姓也是出於無奈,一部分從中原遷到了西邊或南方。那邊相對更和平。中原人去到那邊,成功教會了一些人漢子,讓他們有了文字語言。一些耕種技術也在那裡得到了傳播,解放了當地的生產力。
三、魏晉南北朝這也是一次持續時間比較久的戰亂,當時在北邊和西邊的匈奴、羌、鮮卑等民族的一部分人,想躲過戰亂,也是因為國家統一了黃河流域 ,民族融合了起來。這些人在原居住地大部分是透過遊牧,養牛養羊來生活。但是到了中原,地方不允許,於是改變了生活方式,從文字到耕種,有些也做起了買賣,生活也過的更好了。
四、五代十國、遼、宋、金並行時期這個時候戰亂明顯比較少了,但幾個王朝間也會有矛盾,邊境戰亂居多。北方的契丹、蒙古等民族和漢族之間因為和平時期的貿易和其他交易加強了交流,他們學習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王朝管理制度,有些也互相學習了語言,從而推進了民族與文化的融合。
-
9 # 時光記錄流年
春秋戰國時期和民國時期為什麼大師輩出,天天揹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發展引領社會思想進步,結果卻簡單的把問題的答案歸結於戰亂與否或是其它偶然性極強的因素,實在是一件讓人慚愧的事。春秋戰國時期和民國時期,是中國面臨生產力跨時代大發展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生產工具以及生產關係的跨時代變革造成了激烈的思想碰撞,這種思想碰撞掀起了思想進步的狂潮。這一點是春秋戰國時期和民國時期所謂“大師”無論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都優於中國歷史其它時期的基礎。
-
10 # 小羊史倌兒
中華歷史五千年,民族和文化融合是大勢所趨,除了由於生態和貿易而影響的人口遷移,最主要的原因確實是因為戰爭的推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領土內外持續了幾百年的戰亂,中原的華夏族與外部的遊牧民族經常是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頻繁的戰爭使各國百姓怨聲載道,但卻無形中加快了各民族之間的交融與磨合。
戰國後期,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從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養馬人”,一躍成為了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猛狼”,因為本身就帶有部分戎族血統,所以秦國一直被其他諸侯國所輕視。之後秦國收拾了北邊的義渠國和部分匈奴,這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起了多民族的集權制國家,成為民族文化融合史上的第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
東漢光武帝時期,為了鼓勵貿易和文化交流,特意開放邊境,准許外族入中原生活經商。此後,外族胡人在中原各區開始屢見不鮮,但因為漢族強盛,各族間表面上也是和平共處。
西晉時期,由於王室的腐敗統治,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中原各勢力趁機起兵,想來瓜分西晉王朝這塊立國僅五十年的肥肉,這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五胡”,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之後,數萬漢人跟隨西晉王室衣冠南渡,到建康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來繼續晉朝正統。而北方土地則徹底被外族分割殆盡,陸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各國之間開始了頻繁的戰火與征討,各族之間因為貿易或逃難開始大規模的融匯交合,而這期間的民族文化碰撞是我國曆史上最頻繁的時期。
到了兩宋末年,金兵爆發的靖康之役和蒙兵發動的崖山海戰,將漢人政權及百姓一步步逼入長江及珠江流域,而黃河流域則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遷入逐漸成為大量的外族百姓的居住地。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兩宋末年的多民族戰爭,隨著戰爭的侵蝕,漢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開始了自然而然的碰撞與融合,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團結富強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
11 # 大弟909
答案是肯定的,民族的劃分以生產生活方式決定,農耕民族遊牧民族與漁獵民族三種,當代中國已經沒有赫哲族人鄂倫春人養馴鹿的漁獵民族了,但北極與東西伯利亞沿海沿江仍然生活著漁獵民族,遊牧民族當然是蒙古人藏人哈薩克人等,而絕大多數中國人自然都是農耕民族,目前中國人民已經進入工業化資訊化時代,但我們的三農並未進入工業化資訊化現代化的三農,與德國日韓美國的三農相比,中國的社會從制度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在思想意識形態約方方面面中國都還是處於農耕時代農耕民族!
回覆列表
歷來戰爭都是殘酷的,基本上都是透過屠殺,讓另一方屈服。民族文化當然隨著勝方強行植入,融合那是因為統治者為了正當性美化。如果統治時間夠長,那就叫融合,短就是反侵略。歷史是人寫的,時間是會改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