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墨閣樓

    沈從文是我國近代作家,原名叫沈嶽煥,筆名換過不少,直到最後才以沈從文的名字開始創作。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他的祖父是漢族人,祖母是苗族人,而母親卻是土家族人。沈從文的一生創作了多部作品,非常受人尊敬。但是沈從文性格卻有些過於固執。

    沈從文在追他的妻子時候,就很明顯的將他性格里面固執的一面體現了出來。雖然當時他妻子並不喜歡他,甚至都到校長那裡告發他了,但 他依然不屈不撓。儘管沈從文被拒絕了無數次,甚至連校長婉轉勸說了他,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直到對方被感動接受為止。

    有人評價沈從文性格說他外表看起來很謙和,還有些柔弱,不過隱藏在這份柔弱之下真正的他,卻是一個不願隨波逐流,性格剛直的人,而沈從文對親人、朋友都很關心,對後輩也是非常慈祥的。不過沈從文那份固執己見,不願接受新思想的性格,還是給他帶來了一些煩惱,讓他一度出現了憂鬱症,甚至住進了精神病院,但他最終還是從裡面走了出來,並做出了一些新的改變,又在創作之外的事業上有了一定成就。

    從沈從文一生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不懼艱辛、肯上進的人。

  • 2 # 詩詞小姐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你。 ”

    說起沈從文,很多人都聽過他與張兆和的愛情故事,卻不知道這份讓人稱頌的愛情後面其實一開始是沈從文的執著得來的,十年如一日堅持的寫作,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情書,他的執著影響著每一個讀他故事的人,無論是《邊城》還是《月下小景》故事中都透露著一份堅持不懈,一份樸素一份真誠。

    一、愛情中十年如一日的守候及執著

    22歲沈從文在中國公學任教時,愛上了學生張兆和,那時候張兆和的追求者比比皆是,初次她收到沈從文的情書時,還有點愕然,他怎麼會忽然給自己寫情書呢,於是她沒有管,放下來了。可是沈從文緊接著又寫了第二份,還是沒有迴應,寫了第三份第四份……

    一直到後來,他越挫越勇,直到感動了張兆和。

    而沈從文的《邊城》翠翠一直等著儺送,也許明天那個人就回來了,也許永遠不回來,可她還是繼續等下去,那是一份對愛的執著,是一份不曾退卻的勇氣和真情,文章最後留給很多人無數的遐想,讓讀者的心也跟隨故事沉浸其中。

    生活中很多人都以追求戀人的時間長短定此人是否值得追求,而忽略了真誠忽略了愛情深處的執著。

    二、熱愛學習

    沈從文曾經小學畢業就去當兵,退伍後由於對知識的渴望,就去北京大學旁聽,這是對知識的無盡渴望,從而成就了後來的他,即使很多年之後他依舊有著挑燈夜讀的習慣,每當夜深人靜還是去讀很多的文。

    因此,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對學習的熱愛,對學習的渴望,如此才能不斷進步,才能找到自己適合的行業。

    三、寬厚、樸素

    沈從文以最簡樸的風俗習慣解讀最樸素的人文情懷,他的文章將湘西的故事描寫的栩栩如生。

  • 3 # 會說唱的bro

    毫不誇張的說,沈從文的文字重塑了我的世界觀。

    俗話說“少不讀魯迅”,意思是說如果對社會、國民性認知較少的話,是讀不懂魯迅的。我想沈從文也一樣,第一遍讀沈從文,不過是覺得他寫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平靜如水的故事。如果說魯迅是一個提筆戰鬥的勇士,在他的鄉村視野中是無盡的封建禮教和“吃人”的獸性,而沈從文則開闢了另一條寫實的路徑——對世間最無情的事物,仍能做最有情的觀看。沈從文對人事的觀察,超越了社會道德的判斷,他看到的不再是禮教、秩序和愚昧,而是人在這天地之間活出的那一點點小小的悲喜和滋味。

    他筆下多是個性鮮明又卑微的小人物:上過戰場計程車兵、住在吊腳樓上的妓女、一生漂泊的水手、童養媳……沈從文從沒用一種居高臨下的知識分子視角去訴說他們的故事,他看到的是人自身能量、人性的優美和自然,即使卑微,也能在這卑微之上生出美好來,即使傷痕累累,也仍然擁抱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生活。正如他在《湘行散記》裡寫的那樣“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聖神,我不配用錢或者別的方式滲進他們的命運裡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重建了鄉間敘事,對佔據話語權的所謂風雅人士略有諷刺的意味。

    年紀漸長,看了很多人寫的書,才更加體會到沈從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達到的,清新而又沉穩,一如天然去雕飾的珍珠,剝開,仍能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 4 # 雷子的文學分享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沈從文先生: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 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沈從文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不僅是作家,還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

    沈從文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與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會思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王朔說過:“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沈從文便是那個年代文化流氓的代表。他每天不學習,上私塾逃學,擲骰子賭錢,讀書都很少,小時候在外面野,大點了進了軍隊,成天跟著隊伍跑。我們可能首先被沈從文的閱歷“故事”所吸引:這位穿著草鞋從邊地走來,沒有上過多少學、卻最終成為教授和大作家的“鄉下人”,人物本身就極富傳奇色彩。讓我們瞭解沈從文從小如何“讀社會這本大書”,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歡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創作。這是一種收穫。但更加重要的是,把沈從文的傳記看作是一本關於人在逆境中成長的“教科書”。這部傳記可能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發是:困難和艱辛可以轉化為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鍛造人堅韌的性格,激勵人追求生活的意義。

  • 5 # 錦霖若翔

    沈從文出生在將軍之家,小時候家境還算殷實,有個快樂幸福的童年。由於他父親常年在外,祖父母,母親都比較疼愛他,小時比較調皮,經常逃課。自傳中寫到他小時候經常把書籃藏在神臺後面,然後就出去街上玩,或者圍觀發生的事。這種小孩子的好奇心讓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後來由於戰爭家裡條件變差了。長大後為了生活去參軍了,在軍隊的生活裡,讓他看到了人吃人殘忍的社會,讓他感覺到社會的複雜。

    他年輕時就有過一段非常迷茫的人生經歷,當時什麼事也沒有做,連吃飯都經常靠親戚朋友的救濟。經常一個人孤單的走在邊城的街上來打發時間。對他文學創作最有幫助的,是他給一個軍官做文書工作。平時沒有事時,就在那個軍官的書房裡看書,被書的海洋浸沒了,有好幾年的時間隔絕了外面的現實世界。

    大概是受到知識的薰陶,開啟了他的心靈和智慧。再加上人生經歷的坎坷。讓他意識到不能苟活於世間中,在迷茫中,沒有再次選擇為了生存去當兵,而是選擇為之奮鬥一身的文學創作。

    通過了解沈從文的人生經歷,創作歷程。讓我覺得,沒有經歷過波瀾起伏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透過自身的社會經歷,和自己所學到知識,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為自己的一生尋找一條有歸宿感,能為之付出一切的路,一直走下去。

  • 6 # 咕咚萌桃子

    至少讀過沈從文和他夫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我想有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最近讀汪曾祺先生筆下的沈從文,讓這位老師的形象生動起來。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兩人的文風有相似之處。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是汪曾祺的散文集《萬事有心,人間有味》中篇幅最長的。記錄了沈從文先生教學的一些片段,讀來也是極有意思,啟示頗豐。沈從文在西南聯大執教八年,汪曾祺四年大學讀成五年,而且汪曾祺可能是個”沈先生控“——他把沈從文在聯大開的三門課全選了: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看這些課程的名字就知道和文學高度相關。

    汪曾祺談到”創作不容易教“,一來不太能找到合適的人教,二來極容易”教不得法“。沈從文把它的課程名稱定為”習作“,意為先講後教——就學生作業,評他的得失。沈先生認為先講再寫行不通,每次上課都就作業講問題,“誠懇”、“自制”、“謙抑”,雖然顯得“毫無系統”,但認真聽,“懂”就會有收穫。

    真是這樣,猶記得每次習作我先講後寫,學生寫出來的題材都大體相同,很少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而先寫後講呢,題材五花八門,但評講起來總是天馬行空。

    沈先生教習作不贊成命題作文,偶爾出幾個題目,也是“非常具體”,居然有“記一屋子的空氣”這樣無厘頭的名字,讓人忍俊不禁。沈先生認為此類題目好比是“車零件”,得先學會,才能“學組裝”。汪曾祺也以為然——先寫片段習作可以鍛鍊基本功,否則駕馭不了“大作品”。

    沈先生評汪曾祺寫的人物對話便更有意思。汪曾祺寫一篇小說時,竭力把對話寫得“美”,“有詩意,有哲理。”誰知沈先生看了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從此汪曾祺知道對話要儘量寫樸素,這樣才真實。沈先生經常說“要貼到人物來寫”。很多學生不明白,汪曾祺卻由此領悟到小說學的精髓。這段精髓,於學於教,皆很受用。

    沈從文教學創作還有一法,便是推薦學生去閱讀與自己文筆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讓學生對比借鑑,以得長進。而且這些書都是沈先生自己找來,帶給學生的。想來汪曾祺能成為沈從文那麼多學生中僅有的幾位作家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樣的教學方法吧!沈從文與汪曾祺,一個用心教,一個用心學,如果現在排一個師徒排行榜,這對一定是榜上有名!

  • 7 # 只有青春

    還真在歲月的沉澱中,喜歡上了沈從文的文章,感覺這些民國走過來的文化人比現在的文化人要真實和善良,學問高,博覽群書,文筆精湛,儒雅,卻沒有滿清遺老的陋習。

    因為最近喜歡讀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肯定繞不開他的老師沈從文,西南聯大的中文教授。

    汪曾祺的好多文章都提過沈從文,說他為自己的學生免費投稿,四處張羅投遞,為學生的事特別上心,第一次講課因為緊張只講了十分鐘就完了,他講課有時木納,聽者少,有時文采飛揚聽者眾,和學生亦師亦兄,是個老好人,汪老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裡描述的沈從文先生講課,不命題,天馬行空,不拘教材,推薦學生多閱讀,這個是我目前能瞭解到的沈從文先生的中年。

    一個人的成長,或者一個作家的童年,一定在他的作品裡能找出他成長的軌跡,或者創作的思想樂園,沈先生在《從文自傳》中他這樣寫到:

    ——“我因此一病,卻完全改了樣子,從此不再與肥胖為緣了。”

    說明先生柔弱。

    ——“記憶力從小又似乎特別好。“

    先生聰明。

    ——“當我學會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學校對於我便已毫無興味可言了。”

    先生叛逆不喜歡傳統教學。

    ——“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先生的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西散記》裡到處描寫的是水,船,水手,妓女,水邊討生活的各種勞動人民。

    ——“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得來,卻不需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

    他少年經常逃學被罰跪捱打:

    ——“我一面被處罰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記著各種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對翅膀,憑經驗飛到各樣動人事物上來。”

    先生他思想活躍,把捱打罰跪的時光當思想創作時的靈感,天下無二。

    以上的《從文自傳》裡的隻言片語可以給先生的少年一個定位:一個身材柔弱,聰明,叛逆,愛逃學,思想活躍,喜歡水,喜歡和水邊勞動人民玩耍的封建軍閥家庭出身的少年。

    對於沈從文先生的晚年,因為受文革的影響,不好定位,但是,他是個好人,肯定沒有害過人,也沒有罵過人,這點是肯定的,他晚年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那可是國家的寶貝,現在影視劇裡的古裝服飾造型最早的出處有些就是來自這本書。

    沈從文先生對勞動人民抱有同情,對社會低層的水手,妓女的描寫,入木三分,在一九三四年先生回鄉探母,寫了散文《鴨窠圍的夜》他正是透過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的關係,來往商客,抽葷煙的人,官吏,一翻鋪墊後寫出這麼一段文字:

    ——“神龕下空處或另一面,必貼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紅白名片,……這些人各用一種不同的生活,來到這個地方,且同樣的來到這些屋子裡,坐在火邊或靠近床邊,逗留過若干時間。這些人離開了此地後,在另一世界裡還是繼續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發生關係以外,與一同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人,卻彷彿便毫無關係可言了。他們如今也許早已死掉了;水淹死的,槍打死的,被外妻用砒霜謀殺的,然而這些名片卻依然將好好的保留下去。”

    這段細入靈魂的描寫,能穿越千年,把人生每一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的真實想法躍入筆端,讓讀者自己會拷問自己,你又在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

    看到了什麼?

    經歷過什麼?

    沈從文先生在散文《桃源與沅州》裡對妓女,文人嫖客的寫到:

    ——【“這些婦女使用她們的下體,安慰軍政各界,且征服了往還沅水流域的煙販,木商,船主以及種種因公出差過路人。挖空了每個顧客的錢包,……“花捐”把這筆款項用來補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鄉教育經費。

    桃源既是個有名地方,每年自然有許多“風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裡攜了《陶靖節集》與《詩韻整合》等參考資料和文房四寶,來到桃源縣訪幽探勝。這些人往桃源洞賦詩前後,必尚有機會過後江走走,由朋友或專家引導,這家那家坐坐,燒盒煙,喝杯茶。看中意某一個女人時,問問行市,花個三元五元,便在那齷齪不堪萬人用過的花板床上,壓著那可憐婦人胸膛放蕩一夜。於是紀遊詩上多了幾首無題豔遇詩,把

    “巫峽神女”、“漢皋解佩”、“劉阮天台”等等典故,一律被引用到詩上去。……”】

    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民國時期的“著名旅遊景點”裡的文人騷客,妓女,煙客,木商,這一幕幕,在當下的國內景點不是在繼續上演嗎?

    現在的年輕人,最追捧沈先生的一句話,——“我行過很多地方的橋 看過很多地方的雲 喝過很多地方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我覺得還不夠,還應該好好看看沈從文先生的散文,小說。

    他筆下掀開的畫卷裡,是民國時期社會底層人民的畫像,裡面才是沈從文先生這一代人,行過的橋,坐過的船。

    而我們應該也要用筆記錄著,我們這代人普通平凡的勞動人民,行過的橋,坐過的船,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給我的人生啟發。

  • 8 # 有位好友

    老實說,沈從文的文學成就被高估了。除了《邊城》還有《從文自傳》,一般人說不出他還寫過什麼作品。讀過《從文自傳》,也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同是自傳,文筆、可讀性,高下立判。當然,《從文自傳》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特殊地域的普通百姓的記錄,自有它的價值。

    回到題目,讀了沈從文的故事,覺得他有什麼好習慣?我覺得有2個,一個是善於觀察和思考。這是成為一個作家的基本條件。生活中很多事情平常人熟視無睹,但在作家眼裡卻能觀察得細緻入微。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事無鉅細都記錄下來,也稱不上好作家。記得沈從文寫過這樣一件事:當時地方上出了強盜,官府抓不住強盜沒法交差,只能抓無辜的老百姓抵罪,官府抓了一堆百姓,這些百姓就用抓鬮的方式選出一個受死之人,抓到死籤的人也不抗議,官府還放他回去跟家屬見最後一面,第二天他也不逃,而是自己回來受死。沈從文為什麼記錄這件事,就是有他的觀察,有他的思考,這件事能夠反映當時官府的黑暗和老百姓的麻木。如果不是他寫了這種事,一般人都不敢相信。沈從文的另一個好習慣是閱讀,他從小就喜歡閱讀,讀一切能讀到的東西,在當兵的路上,沒事就讀《秋水軒尺牘》。透過大量的閱讀,積累了各種雜七雜八的知識,雖然他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但最終還是成為高等學校的教師。

    如果想當作家,沈從文上述兩個習慣值得借鑑。

  • 9 # 臣十六

    淺談作品

    沈從文的文字,很少有一些激烈的情緒,大多數時候看下來都是一種很溫和又平實的感覺。

    他最出名的作品莫過於《邊城》,細碎的描寫手法就像夏日的清泉水一樣,將湘西的風土人情從質樸的文字中一點點帶出,比華麗的詞藻更能沁人心脾。

    他曾評價說自己是個“耐煩”的人,作品中也不時透露出對生命的寬容和平靜。

    個人經歷

    一代文學巨匠,起初卻是小學文憑。後來憑藉自己出色的文字讓北京大學的招生老師眼前一亮,成為了一名北大的旁聽生。

    在北大的刻苦求學可以說是為他深厚的文學功底打了堅實的基礎。之後遇見貴人郁達夫,在他的幫助和鼓勵下漸漸在文壇有了名氣也站穩了腳跟。

    堅持自我

    曾經他的文字鋒芒畢露,充滿了對社會的批判和人性的諷刺,後期他溫和的文字,也許是從湘西回來的那一刻開始改變,又或許與他長期堅持練書法有關。

    讓他在被生死之交攻擊時仍能保持沉默。在不能用文字宣洩情感的日子裡,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在服裝領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好的習慣和啟發

    沈從文有練字書法和閱讀的好習慣,這使得他在很多次人生的重大變革中始終能保持平心靜氣。他從不隨波逐流,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從不吝嗇於付出,最終歲月回報他的寬厚溫和就是最好的證明。

    即使初始文憑很低,他也從不看輕自己,而是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堅持,在任何時代背景下,不會被同化的永遠是這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進行的線上教學活動效果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