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年那月那兵說

    事情都是可以一分為二來看的。二戰中德國打了蘇聯,日本打了美國,的確都無可避免的加速了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失敗。這自然可以看做是致命的戰略失誤,但反過頭來說,假如當時德國不入侵蘇聯,日本也不去招惹美國,那麼二戰的結果會改寫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戰爭程序,但並不會改變德國和日本最終失敗的命運。

    原因很簡單,即便德國不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不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蘇聯仍然會參戰,唯一不同的是蘇聯在萬事俱備之後,會主動對德國宣戰,到時候德國只能輸的更慘。

    德國在橫掃歐洲之時,蘇聯也沒閒著,既參與了瓜分波蘭,也打響了蘇芬戰爭,還一舉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蘇聯的這些動作既是斯大林野心勃勃的表現,也是蘇聯為了與德國爭奪歐洲而做的鋪墊,這就是說蘇德之間必有一戰,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因此即便德國不主動打蘇聯,蘇聯也會主動攻打德國的,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蘇德戰爭早晚都會爆發,因此德國入侵蘇聯在戰略上是明智的,只是輸在了戰役上而已。

    太平洋戰爭同樣如此。日本偷襲珍珠港等於捅了馬蜂窩,以至於有人認為一手策劃了珍珠港事件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才是打敗日本的最大功臣,當然這是調侃之言,日本與德國的情況類似,即便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美國也不會繼續放縱日本對東北亞和東南亞的瘋狂掠奪的。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已經開始封鎖對日本戰略物資的出口,日本為了獲取維持戰爭的戰略資源,必然會侵犯美國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別無選擇,只能用強大的聯合艦隊來下賭注,太平洋戰爭的輸贏關乎日本的國運,日本必須要賭,只是賭輸了罷了。

    因此說無論德國還是日本,都已經預料到了蘇聯和美國早晚會參戰,只不過他們自己把時間提前了而已,也就等於自己成了自己的催命鬼,自作自受。

  • 2 # HuiNanHistory

    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日本的珍珠港事件,都是改變二戰歷史程序的標誌。

    他們的行動給自己招致了兩個強大的敵人,擴充了同盟國的實力。

    在德日進攻蘇美以前,同盟國的成員很有限。

    二戰爆發的時間是1939年9月1日,反對德國的同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和英國,以及英國統轄的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在內的自治領。

    雖然在當時中國已經遭到日本的侵略,但還不是同盟國的成員。更不用說美國,雖然立場上站在同盟國這邊,但表面上保持了中立的姿態。

    至於蘇聯,則是透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維持中立,並趁機侵奪了波蘭的領土。

    然而,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日本的珍珠港事件,改變了這一切的形勢。

    蘇聯和美國的加入,扭轉了整個二戰的局面。

    蘇聯擁有非常多的人口——在那個時代,人多就是一種資源,這就是足以抗衡軸心國的強大底氣。

    美國擁有財力和科技還有強大的海軍,這些是足以使得日本膽寒的硬體。

    隨著蘇聯和美國的捲入,德國和日本逐漸選入被動的局面,最終戰敗。

    因此,二戰中德國和日本對蘇聯、美國的進攻,確實是致命的錯誤。

    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這種致命的錯誤也是他們註定會犯下的,因為戰爭已經到了要波及美蘇的時刻。

  • 3 # 軍器戰位

    在二戰當中,盟國與法西斯軸心國之間,其實最有看點的還是德國與“SU聯”之間的蘇德戰爭,以及美國與日本間的太平洋戰爭。當然啦,這兩場戰爭都是決定二戰,盟國與法西斯國家之間,誰勝誰負的關鍵所在。

    德國在二戰爭中,向東突擊進攻了“SU聯”,也就導致了往後幾年間,被蘇方政府的軍隊一步一步的耗死在了冰天雪地的蘇德戰場。而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太平洋戰爭,那是美國真正的以強大的武力壓制性,將日本淹死在了西太平洋的海灘上。

    那麼,在二戰期間德軍進攻“SU聯”,以及日本選擇與美國開戰,這真的是法西斯軸心國在二戰當中選擇的最大錯誤嗎?

    先說說日本,在二戰期間日本與美國開戰的導火索,那就是在1941年日本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駐“珍珠港”太平洋艦隊基地。這場偷襲造成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除航空母艦以外,幾乎大部分的大型作戰艦艇全軍覆沒,讓美軍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這也是造成了美國與次日。對日本正式宣戰的最重要原因。而日本在二戰期間偷襲美國珍珠港,並不是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日本愛惹禍、幾乎是胡打亂打一番。而真相可不是這樣的。二戰期間的日本軍人,可不是真的像抗日神劇當中的那麼傻,他們所做的一切戰略決定,都是根據當時其所屬戰場環境或國內因素,所作出他們覺得對自身有利的戰略考量。

    因為在1941年左右,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資源禁運,以及日本國內的儲備資源已經見底,所以當時的日本高層認為,日軍想要得到這場侵略戰爭的勝利,那麼就必須要立刻擴大戰爭,以掠奪更多的戰略資源。

    所以日本當時出臺的兩個掠奪資源的計劃,一個是“北上”奪取西伯利亞地區,另一個是“南下”佔領整個東南亞。不過日本在實施北上計劃的時候,被蘇方軍隊的鋼鐵洪流,按在諾門坎地區的草坪上蹂躪了幾個月之後,日本只能被迫撤軍。而“南下”日本看上了菲律賓的油田以及橡膠資源,不過當時的菲律賓又是美國的殖民地,所以當時日本國內也是慎重考慮再三,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出兵東南亞。不然待到日本國內戰略資源真正消耗殆盡的時候,日本軍隊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在1945年之前提早投降。

    而日本如果奪取菲律賓的話,作為菲律賓殖民地的宗主國,美國當時肯定不會做視不管。所以日本索性來了個先下手為強,直接偷襲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導致美國短時間內,在太平洋地區根本沒有實力對日本實施報復計劃。而德國呢,同樣是這麼個道理,二戰當中德國在滅了法國之後,幾乎是佔領了整個歐洲大陸。不過,當時歐洲還有一個英國在實時抵抗,往遠了說更是有美國與“SU聯”這兩個大國的東西方夾擊。

    而德國雖然當時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大陸,但是德國全部的佔領地面積加起來,在美蘇兩大國面前還是顯得有點小覷,加之鋼鐵等資源匱乏,一旦德國操縱不當,很可能就會提前滿盤皆輸。所以在二戰當中德國進攻“SU聯”,與日本當時的想法是一樣的,先下手為強,侵略更多的土地以掠奪更多的作戰資源。

    不過還有一個說法,就算德國不主動進攻蘇方軍隊,那麼二戰的蘇德戰爭還是會爆發的。因為當時的蘇方軍隊同樣不是個好貨色,面對領土擴張的慾望幾乎與德國當時不相上下。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在二戰當中德國如果不主動攻擊“SU聯”的,“SU聯”也可能會主動打它,二戰中的蘇德戰爭無論如何都是不可避免的。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4 # 方圓論壇

    德國打了蘇聯和日本打了美國,其性質並不可相提並論。德國打蘇聯雖然很冒險,但其是出於戰略目的的。日本打美國無異於飛蛾撲火,純屬於找死行為。但不論怎麼說,德國和日本都屬於是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錯誤的戰爭。

    二戰爆發前德國和蘇聯之間達成了和平協議,但雙方都很明白和平只是暫時的。德國和蘇聯之間必有一戰。但這一戰究竟什麼時候爆發,並沒有人知道。蘇聯人沒想到和平協議的墨還沒幹,德軍就對他們發動了戰爭。德國人也同樣沒想到,他們的元首竟然那麼瘋狂的開闢了第二戰場同時在西歐和蘇聯用兵。

    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德國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其主要構思都來自於希特勒這個外行。二戰時期,德國先期的大規模的勝利迷惑了希特勒的雙眼,他自認為自己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希特勒認為德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自己戰略部署的功勞。正因為這一點愈發的使希特勒自大狂傲起來。所以在德軍和英國僵持階段時期,希特勒決定把目標轉移到東方的蘇聯身上,只要擊敗蘇聯,英國自然會投降。當時德國大部分軍事和外交人員都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英國在對付蘇聯,但通通被希特勒給否決了。希特勒有他自己的判斷。

    首先,蘇聯和芬蘭的冬季戰爭充分表明了蘇聯軍隊戰鬥力低下,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化,他認為德軍可以在數月內擊敗蘇聯,所以根本不需要擔心冬季作戰問題。而且擊敗蘇聯後,一方面可以獲取到烏克蘭大量的便宜的糧食,另一方面可以解除蘇聯方面的大規模軍隊動員,並且獲得蘇聯境內的勞力。更重要的是擊敗蘇聯不僅可以徹底孤立英國,還可以獲得蘇聯的巴庫產油區的石油。德國的戰術非常依賴於機械自動化,所以油料對於德國來說非常的關鍵。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德國草率的攻打蘇聯非常的錯誤,但希特勒確實是有了一定會的規劃和目的。並不完全是胡打瞎打。之所以德國沒有勝利,完全是敗給了蘇聯了冬季。而日本打美國完全就是找死了。

    二戰時期德國對於美國一直都非常的警惕。德國的潛艇一直在美國海域環繞,就是為了監視美國海軍動向。但希特勒清楚美國的可怕,所以一直以來希特勒的儘量避免和美軍產生衝突。他或許會破壞美國的運輸船,但絕對不會貿然對美國開戰。而日本這個豬隊友可徹底把德國給坑苦了。我們都知道,日本之所以可以發動戰爭,這和美國源源不斷給日本提供能源物質是密切相關的。日本本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日本就發兵東南亞企圖獲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從而斷絕美國對自身能源的威脅。但日本南下東南亞自然會侵犯到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就斷了日本的能源物質供應,並且還封鎖了日本海域。

    日本也不含糊,在美國的一系列的操作下,日本被徹底激怒了,日本的激進派叫囂著要給美國一點顏色瞧瞧。所以他們發瘋一般要對美國實施報復,他們選擇性的忽視了美國強大的實力,他們認為美國本土遇襲就會立馬投降。所以日本就策劃襲擊了美軍珍珠港。也由此引發了美國加入同盟國,給軸心國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完全就是為了洩憤。這下好了,氣是出了,不過日本也給自己和他的盟友德國敲響了喪鐘。

  • 5 # 歷史笑春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於軸心國的失敗,有一個看法。那就是,德國不應該攻打蘇聯。因為攻打蘇聯,使得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而日本則是不應該攻打美國。因為日本和美國的國力相差懸殊,因為日本攻打了美國,使得美國加入了二戰。這樣,雙方的實力對比一下子就拉大了。這使得軸心國最終走向失敗。

    可是,這些結論是我們在戰後總結出來的。在當時那撲朔迷離的戰爭迷霧裡,又有多少人能夠清楚的看透結局呢?就拿當時德國和日本的軍事領導人來說,他們還把自己的選擇當成必然的選擇呢。

    德國進攻蘇聯,這不是希特勒的心血來潮,這是他多年考慮的結果。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他就明確的指出,德國將來的生存空間必須要向東方去索取。這就是說,德國必須要佔有蘇聯的領土。從這一點出發,希特勒攻擊蘇聯是必然的。

    而在二戰前,德國卻陷入了國際上的空前孤立狀態。由於希特勒多次的出爾反爾,使得整個西方社會再也不相信希特勒的承諾了。西方國家看出希特勒的野心,他是永遠沒有止境的。為了制約希特勒,英法波等國組成軍事聯盟,來對抗德國。

    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強大的蘇聯被排擠在外。德國敏銳的抓住了這一點,經過外交斡旋,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樣,德國就可以放手對付西方列強了。

    經過波蘭戰局和法國戰局,德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基本佔領了西歐。而蘇聯也趁火打劫,佔領了半個波蘭,還和芬蘭打了一仗。這樣,強大的蘇聯紅軍陳兵在德國的東部邊境,雙方都互不信任。

    法國戰局結束以後,德國決策層反而陷入了困境。過去的一切都是以向法國復仇為基礎的,可是現在達到目的後,德國卻失去了方向。德國現在面對的只剩下一個英國,可是英國卻是德國無法打敗的。

    德國由於開戰過早,它的海軍完全沒有準備好。這使得德國沒有制海權,無法直接渡海攻打英國本土。而德國的空軍建設中,沒有戰略空軍這個軍種,這使得德國無法靠戰略轟炸讓英國屈服。在不列顛空戰失敗後,德國已經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打算。

    那麼,沒有了目標的德國該何去何從呢?這個時候,蘇聯落入了希特勒的眼簾。蘇聯根本就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危險,它還在和希特勒討價還價。蘇聯繼續要求得到它要得到的利益,殊不知這些要求已經讓希特勒忍無可忍。

    希特勒對蘇聯進行了考察,尤其是前不久的蘇芬之戰,讓希特勒堅定了信心。一個小小的芬蘭都可以把蘇聯打得落花流水,就更不要說自己的幾百萬軍隊了。因此,希特勒按照他早就在《我的奮鬥》裡預定的目標,開始了對蘇聯的戰爭。

    雖然在戰爭初期希特勒德國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是,由於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德國最終被拖入了持久戰的深淵,最終失敗。

    而日本進攻美國則更是比德國還要瘋狂。德國最起碼還有一定的計劃,而日本則是根本的瘋狂,失去了一切理智。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就把軍事擴張當成了自己的國策。一切都取決於戰爭的勝負,造就了一批瘋狂的軍國主義分子。這些軍國主義分子,採取各種手段,驅使著日本這輛戰車瘋狂的向深淵狂奔。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後,不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發起了全面抗戰。雖然日本憑藉著先進的軍事機器,佔領了大片中國國土。可是中國人民沒有投降,死死拖住日本侵略者,使得它陷入持久戰的深淵。日本在長期戰爭的消耗下,已經資源匱乏,走投無路了。

    為了解決自己的資源問題,日本軍國主義者把目光投向了盛產石油的南洋地區。這就跟美國的利益發生了衝突。美國立刻對此做出了反應,在日本軍隊入駐法屬印度支那的時候,美國立刻宣佈對日本實行物資禁運。

    這樣一來,日本要不屈服美國的壓力,放棄到手的中國“七七事變”後獲得的土地,要不就對美國開戰。在這個時候,日本軍國主義者已經失去了理智,堅決不放棄到手的土地。

    他們進行了戰爭評判。德國已經在北非給了英國沉重打擊,英國的主力被牽制在北非。而德國在蘇聯的戰爭勢如破竹,蘇聯已經無力南下對日本構成威脅。

    這樣,日本可以將陸軍的主力調往南方作戰,並把優勢的海軍力量投入戰爭。這樣,德國戰勝了蘇聯和英國,日本只要戰勝美國,這樣軸心國就可以稱霸世界了。

    就是在這樣荒唐可笑的評判下,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的戰鬥,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帷幕。可是當戰爭一開始,日本就感受到了與美國的國力差距。最終,日本在美國佔絕對優勢的國力下被壓垮,走向了失敗。

    結語:

    德國侵略蘇聯,日本開戰美國,在我們現在看來,純粹是瘋狂的舉動。可是,在當時,它們都是有著自己的盤算的。在當時的它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去取得戰爭的勝利。

    這種判斷,有著它們的狂妄自大,有著它們一貫的戰爭策略。它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舉動是錯誤的。只有當戰爭失敗後,殘酷的現實教育了它們,它們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一切全都晚了。

  • 6 # 麥田軍事觀察

    從表面上來說,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可惜歷史不允許出現這種偏差。

    德國的情況沒有人們想象的理想,在蘇德戰爭之前,蘇聯已經認為自己與德國將必有一戰,也已經在進行大規模的軍備擴充,當時蘇聯沒有考慮進攻德國的問題,不是不想打,而是自己沒有準備好,按照蘇聯當時的戰備計劃來說,1943年才能真正的充分完成戰備,差一點也應該在42年才能動手,而不是在1941年,蘇聯沒有考慮在11年動手,希望拖到42年,甚至43年,在這種背景之下,德國不打對於自己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蘇軍武備擴充的速度更快。

    至於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只是一種想象,在當時的情況之下,美國已經對日本發動了全面的經濟制裁,日本不打的話自己也是崩潰的,更沒有什麼勝算,美國已經卡住了日本的脖子,在1937年中中日戰爭爆發之後,美國還在向日本出售各種物資,成了日本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供應者。這種情況在1941年完全改變了,日本受到了美國經濟制裁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之下,日本不打的話也只能是自己崩潰,不比戰敗強到哪去。

    如果瞭解多一點,可知歷史不能否改變呢,沒有什麼假設存在。

  • 7 # 歷史神秘人

    二戰中都知道德國打蘇聯和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犯了戰略錯誤,難道希特勒和日本不知道這其中的錯誤嗎,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得不犯!

    戰爭是很耗費國力和經濟的,希特勒也想幹掉了英國之後轉過槍頭來打蘇聯,可是打了一年多就是拿不下英國,而這時的德國的戰爭儲備已經快到底了,石油的儲備快用完了,德軍的坦克叢集沒有石油那就是廢鐵啊,希特勒還靠什麼打仗啊!再說你希特勒要是一直死磕英國,打成膠著戰不斷流血,斯大林可是在背後虎視眈眈呢,希特勒了害怕自己和英國打的兩敗俱傷,斯大林在他背後插一刀呢,可以說是很有可能的,一旦蘇聯完成了戰爭儲備,必然對德國動手,因為大家都知道德國遲早打蘇聯的,德國早就制定好了計劃,德國和蘇聯都防著對方什麼時候開打呢!因此希特勒在遲遲拿不下英國,而自己的戰爭儲備又快消耗殆盡,斯大林在虎視眈眈,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入侵蘇聯,不給蘇聯反應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搶奪蘇聯的油田和糧食和其他資源,維持德軍的戰爭機器運作,否則德國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希特勒是不得不入侵蘇聯,一切都是國力決定了,你自己不夠錢,而戰爭又要繼續,只能去搶了,而找來找去,蘇聯最適合去搶了,蘇聯有地大物博資源多嘛,只是希特勒沒想到自己會輸,而且最終敗亡!

    日本也是資源不足,國力頂不住戰爭的消耗,希望透過偷襲珍珠港拖延美國的戰爭準備,讓日本有時間去入侵東南亞國家,進行資源的掠奪維持戰爭的需要!在沒有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意識到日本的危險,所以採取對日本禁運的政策,要知道日本大部分的石油,鋼鐵、飛機(零配件)、車床、石油、銅等戰略物資,可美國竟然不買這些東西給日本了,這是掐住日本的脖子啊,日本在東南亞的入侵戰爭將難以維持下去啊,日本意識到美國開始防範日本了,也許還會做好對日本開戰的準備!日本知道自己實力和美國差太遠了,一旦美國對日本開戰,日本就死定了,所以在美國對日開戰前偷襲珍珠港,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讓日本空出手來對東南亞國家的資源掠奪,維持戰爭機器的運作,有了資源日本才有底氣和美國抗衡啊!只是日本沒想到偷襲珍珠港徹底惹怒了美國,美國迅速做好戰爭準備,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不是蓋的,武器生產和民眾動員太猛了,不用一年,美國就武裝起來,打的日本叫苦連天,最後扔了兩顆原子彈給日本,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都說上帝讓你死亡,先讓你瘋狂,瘋狂就會作出錯誤判決,這都是沒錢給逼的,實力不夠當然有錯誤的決定發生了,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啊!

  • 8 # 青霞平安喜樂

    就算德國不打蘇聯,日本不動美國!美蘇也不會讓德日稱霸歐洲和亞洲…;美國和蘇聯會等德國和日本元氣傷得差不多,被侵國敗(亡)得差不多了再出戰…!如果日本不動美國,美國也可能不向日本投原子彈…!但日本敗局已定,投降是遲早的事…!

  • 9 # 爭議猶為

    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德國只佔領波蘭、捷克,波羅的海,巴爾幹方向國家,驅逐當地原住民,逐步歸化同化,長效實質統治。同樣如果日本當時只佔領俄國遠東,中國東北,朝鮮全境,硫球群島,中國臺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日德兩國會真正成為世界大國,分別成長為主宰歐洲和亞洲事務的多極力量。只可惜侵略戰爭的機器一旦起動就無法停止,本身自身力量有限,國力不容許無限擴張,心比天高,沒有超前戰略眼光,沒有遠期戰略規劃。可以說日德從發動侵略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註定了失敗。當今世界雖然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理念深入人心。縱觀歷史正反兩方面經驗,只要中美兩國不陷入零和博弈,世界大國獨立自主,多邊力量不選邊站隊,關鍵國家不挑戰大國核心利益,多極化多中心化世界必將到來,相互制約,互相尊重,動態平衡,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成為地球村常態。

  • 10 # 湘南周成

    德國其實並沒有犯錯,而是1941年冬季,蘇聯的惡劣寒冷天氣,使得希特勒王牌陸軍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後來蘇聯才有了反攻的機會。而日本最大的錯誤,是選擇了偷襲美國珍珠港。所以帶來了滅頂之災。使得美國陸戰隊直取東京。

  • 11 # 葉飄刀

    日本最大錯誤是打了中國

    日本最大錯誤,哪裡是打美國,而是打了中國,狂言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結果沒成功。

    日本要是不打中國,就九一八佔據東北,再多發展幾年,以當時國內的情況,也沒能力反攻日本。

    日本大可以等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從東方夾擊,莫斯科保衛戰蘇聯就抽不回西伯利亞師了。

    那麼進攻蘇聯就不是德國的失誤了。

    蘇聯很可能就敗了,等蘇聯敗了再回來收拾中國其實也差不多。

    所以日本最大的錯誤就是打了中國,把自己陸軍大多數放在中國抽不出去。

  • 12 # 鐵嶺鋒

    提問中描述二戰德國的致命錯誤,是打了蘇聯無疑是一語中的,但日本的致命錯誤可絕不僅僅是動了美國!他犯的最命錯誤是要螞蟻吞象,首先就掏空了自己絕大部分國力,甲午戰爭使日本在膨脹的野心支使下,犯下了這個更致命的錯誤。

    二戰德國打蘇聯,的確是個致命的錯誤,但至少在戰爭狂人希特勒的意識中,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多少還有一點兒以攻為守的戰略意圖。橫掃歐洲的納粹德軍把英法聯軍趕過了英吉利海峽,在對大不列顛一年多的作戰中,希特勒一直都在擔心自己的背後,強大的數量始終都是德國的巨大威脅,加上對蘇聯但體制、意識形態不共戴天的仇視,對蘇聯資源的渴望需求,趁蘇聯大清洗運動未結束之機,此時不打更待何時?說實話,德國犯這種錯誤還情有可原。

    但是對東方的軍國主義日本來說,他們跑到夏威夷珍珠港去戳美國的屁股,當然是犯了個自不量力的致命錯誤,給自己遭來了亡國之災。然而它那個不量之力卻可大可小,可弱可強。如果它不是在此10年前發動9.18事變,挑起了二戰之首戰,再於8年後發動進攻蘇聯的諾門罕戰役,與這兩大鄰居和睦相處交流經濟需求,至少不會掏空它的國力資源,反而會大大增強它的綜合國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去戳了美國的屁股,最多也只能被打掉,大洋作戰的實力,至少不會亡國。

    歷史沒有如果,當年軍國主義的日本,基於其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的狂勝,自信爆棚到要螞蟻吞大象,企圖3個月滅亡中國,嘴巴中的918事變的6年後,又對中國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當然由於八路軍115師的平型關抗戰大捷,激發了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心,使它3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毫無懸念的變成狗屁,而是在3年後變成兩國的戰略相持,形成了毛主席定論的持久戰,兩國拚成了資源消耗戰,在此期間這個狂妄的螞蟻還對蘇聯挑起了諾門罕之戰,從此,日本與這兩大國之間,不僅沒有互相合作對國力增強的支撐作用,反而只有戰爭和準備戰爭的龐大消耗,迫使日本冒險在1941年12月7日,發動了虎!虎!虎!的珍珠港偷襲。

    當然日本之所以有點兒虎,冒險去戳美國的虎屁股屁股,發動太平洋戰爭,就是因為對華戰爭的巨大資源消耗,已經使其無力再戰。

    而其主要戰場對手之一,然而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已經從最初的不足3萬人,發展到抗日勝利後的近百萬人正規部隊,還有200萬左右的地方武裝。僅僅這支力量就超過了侵華日軍的總數,這日軍的後方建立了近1億人口的廣大抗日根據地,始終牽制著侵華日軍總數的60%兵力,與更大規模的蔣系國軍互相配合,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消滅了200萬左右的侵華日軍,實際戰場兵力僅剩150多萬。

    而且直到日本投降,其在中國東北部署防禦蘇聯進攻的部隊還有七八十萬,假設沒有他的侵華戰爭,把這以四五百萬兵力都投入到對美軍的戰場上,好像美軍連馬里亞納群島以北的任何戰略要點都拿不下來,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就無從談起,美國何以徹底贏得太平洋戰爭?正是由於中國戰場對日本的強大牽制消耗作用,成為美國製造了贏得戰爭的機遇和巨大的戰場優勢,才塑造了美國這個二戰的英雄。

  • 13 # 夏雨風

    二戰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全球戰爭。德丶日都先發制人,而且戰功顯赫。單純從戰爭看,德日參謀部都很優秀,德國一夜扳到蘇聯,日本摧毀珍珠港。

    德國已橫掃歐洲和非洲,只要拿下莫斯科,德國預定半個世界。

    日本不甘人後,也想拿下中國丶再把美國打趴下,也可預定半個世界。

    也許勝利來得太快,兩個帝國太得意忘形,根本沒有協作後續之意,只顧自己瘋狂掠地。

    在蘇美英法再拉個弱大國,結成同盟國,在法國貝當政府很快認輸投降之後,中國已成抗戰四巨頭之一,更是要拖住日本一半以上兵力。

    德國莫斯科大敗,同盟國予以反攻。

    日本中國不定,美國奇蹟換血,同盟國實施反撲。

    德日兩大侵略者在全球人民反攻下,失敗是無可避免。蘇聯幾乎摧毀了德國,而美國先扔原子彈摧毀日本兩座城市,在日投降後放過摧毀日本,保留天皇,把他攥在手中,日後竟成了圍攻俄中的橋頭堡。

  • 14 # 津城沐雨

    說德國打了蘇聯、日本動了美國是他們的致命錯誤,其實是不準確的。

    因為這是法西斯的侵略本性,蓄謀已久,遲早要發生的,可以這樣說:德國因打了蘇聯而導致最終失敗,日本因動了美國加速了敗亡。

    德國打了蘇聯而導致最終失敗。

    德國短時間內橫掃西北歐,除了德軍的強大,指揮員的高超戰術,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國家國土太小,戰略縱深不大,一旦戰敗就很難再有大的迴旋餘地,這也是德國閃擊戰能夠實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法國在當時實力也非常雄厚,坦克比德國還多,但是德國出其不意的打擊,讓法軍猝不及防,前線敗退後,縱深小,最終投降。

    但是蘇聯就不同了,蘇聯國土遼闊,有著極其廣闊的戰略縱深,廣闊的國土讓蘇聯可以承受一敗再敗的損失。

    德國對蘇聯同樣運用突襲閃擊戰,但幾百上千公里的縱深,就像深不見底的泥潭,德軍縱橫幾百公里,但對蘇聯來說只是國土很小一部分。廣闊的國土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正所謂“以空間換時間”,漫長的補給線,沒有盡頭的國土,終於讓德軍疲於奔命,難以維持長期消耗,戰爭天平不斷向蘇聯一方傾斜,並最終取得勝利。

    沒有蘇聯的消耗,德國很難失敗這麼快。

    日本動了美國,加速了敗亡。

    日本的法西斯擴張本性決定了日美必有一戰,日本動了美國後,激發了美國潛在的生產力,因美國本土遠離日本,經濟和生產沒有被破壞,可以源源不斷建造戰爭機器,而資源貧瘠的日本卻沒有辦法保證戰時補充。

    但是日本真正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動了美國,而是動了中國。中國同蘇聯一樣,廣闊的國土提供了戰略縱深,最重要的是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當時的日本比中國強大,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淞滬會戰、武漢會等等,全都取勝了,日本佔領了臺灣、佔領了東北、佔領了南京、佔領了武漢等廣大中國領土,但是,日本最大的錯誤就是狼子野心,妄圖佔領全中國。

    日本比中國強大,可以取得某場戰役的勝利,可以逼迫當時的政府割讓土地,但是,要想徹底征服中國、讓中國成為其殖民地,這是不可能的。中國是東方的睡獅,你來撓癢癢懶得搭理你,但你要想殺了它,只會驚醒東方睡獅,睡獅一旦醒過來,任你豺狼虎豹都不懼你,不把你趕出領地誓不罷休。華人民經過艱苦的十四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

    日本之敗,就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華人民反抗侵略鬥爭的決心,終於讓日本列島的瘋狂者陷入華人民的汪洋大海中。

    結語。

    德國因打了蘇聯註定了最終的失敗,日本為因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陷入泥沼,對美開戰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 15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當德國橫掃歐洲的時候,整個歐洲都匍匐在驕傲的第三帝國腳下,只剩下一個英倫三島,大家覺得,這時候,德軍應該決定一鼓作氣搞定英國,穩紮穩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西線的時候,英華人表現出瘋狂的抵抗能力,不列顛空戰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次就是英國本身實力是不弱的,而且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國,英國海軍可是世界第一,畢竟大海不能執行坦克啊!如果非要吃下這個刺蝟,只會損害自己的自身實力,而此時的英國屬於半死不拉活,佔不佔領也毫無意義,此時德國高層意識東線才是德國真正的威脅,首先大家都知道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就是蘇聯趁機在德法交戰時候征服歐洲,打德國一個措手不及,蘇德瓜分波蘭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可是蘇聯沒想到,法華人敗的那麼快,再加上自己的自身實力沒有準備好,德國就是趁蘇聯沒有準備好,才發起的閃擊戰。打個措手不及,賭上一堵,如果賭贏了,皆大歡喜,如果賭輸了,蘇聯會有巨大的損失,而歷史的確是這,德國雖然沒賭贏,但是也讓蘇聯損失慘重。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無奈之舉,但是也不得不為之,日本由於陷入中國的泥潭,根本抽不出來有利資源,日本畢竟是島國資源匱乏,而東南亞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東南亞是歐美列強的利益所在地,如果日本搶取的話,美國肯定會像日本宣戰,而日本高層決定,不如先下手為強,一舉殲滅美軍的太平洋艦隊。日本是一個好賭的國家,結果是她賭贏了,的確在珍珠港消滅了大部分的美軍艦隊,可是太低估美華人的國力,最後知道戰爭失敗,但是日本也爽了的確是強佔的東南亞的資源也是揮霍了一把。他如果不搶佔資源的話,日本只能拿燒火棍戰鬥了。

  • 16 # 風雨中的梅雲

    個人覺得,你所說的都不算啥致命的錯誤。最多隻能說他們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要知道,德國就算當時不跟蘇聯開戰。只對英法用兵。就OK了嗎?答案是不。就算德國當時不跟蘇聯打,蘇聯會放過德國嗎?同樣的道理,美國也不會放過日本的。德國和日本的錯誤是在第一條戰線還沒搞定的情況下,急於開啟了第二條甚至是第三條戰線。謝謝。

  • 17 # 二月楊花

    這個說法太籠統,也不準確,德國的錯誤在於在沒有解決英國的情況下貿然跟蘇聯開戰,而且對這場戰爭存在嚴重誤判;而日本的錯誤則在於以打臉的方式對美國發動戰爭,從而使一場本來應該是有限的區域性戰爭變成大規模的全面戰爭,結果招致速敗。

    1.

    從1939年9月開始,納粹德國的閃擊戰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西歐大陸,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很快就相繼淪陷,其威力之強大令全世界瞪目結舌。

    但實際上,這些勝利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為這些國家並不是戰爭的重心所在。按照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理論,“如果我們能夠靠戰勝其中一個敵人而戰勝所有的敵人,那麼打敗這一個敵人就應該是戰爭的最終目的,因為這樣我們就摧毀了整個戰爭的重心。”在西歐,這個可以充當精神領袖的國家就是英國。

    對於這一點,希特勒是看得很清楚的,1923年,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說:

    “英國將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同盟者,只要他的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堅定和頑強,要進行什麼鬥爭就可以進行到底,而不管它可能延長多久,犧牲多大,也不管要使用什麼手段,儘管他的正品和軍用物資與其它國家比起來非常不夠,也一定可以打到勝利為止。”

    這話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那就是在西歐只有英國才是納粹德國唯一的、真正的對手,打敗了英國,才能算是真正征服了西歐。

    希特勒雖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在如何戰勝英國的問題上卻採取了完全錯誤的決策。他沒有從攻佔對英國來說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埃及入手使英國陷入絕境從而屈服,而是準備以25個師組成的兩個集團軍在道維爾和樸次茅斯登陸。這個方案在龍德施泰特元帥看來簡直就是“胡鬧”,“因為沒有必要數量的船隻”。

    更雪上加霜的是,德國空軍在“不列顛之戰”與英國殲擊航空兵的交戰中敗下陣來,從而無法為登陸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進攻英國的計劃泡湯,意味著德國在西歐存在著極大的隱患,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又把戰略方向轉向東歐併入侵蘇聯就顯得非常草率,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最要命的是,希特勒以為蘇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犯了輕敵的大忌。事實上,蘇聯遠不像波蘭、法國那樣脆弱,而是出奇的鎮定和頑強。《法蘭克福報》當時曾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西歐各國受到德軍閃擊後,心理上通常就癱瘓了,在東方卻完全不同,雖然也遭到同樣的閃擊,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但沒有失掉行動能力,反而還想扭轉德軍的予頭。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戰術上的新發現,對德軍來說也是沒有料想到的事”。

    狂妄的希特勒完全忽略了蘇聯人的堅韌和頑強,胃口過大,對困難估計不足,結果很快就遭到一系列慘痛的失敗。

    2.

    日本在經歷了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後,為了擴充套件生存空間,試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澳洲、斐濟群島、孟加拉灣等在內的“大東亞共榮圈”新經濟秩序,這樣就勢必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亞洲的利益發生衝突,結果招致這些國家的制裁和封鎖。在以東條為首的日本新政府看來,“日本要想保持自己是一個工業強國,除了發動戰爭以外,別無其他道路”。

    日本的方案分為兩部分:陸軍主要負責佔領馬來西亞、緬甸、蘇門答臘和呂宋;海軍則襲擊瓦胡島上的珍珠港,奪取菲律賓群島、俾斯麥群島、爪哇等地。一方面掠奪這些地區的資源,另一方面將太平洋上2500年島嶼變成一支巨大的“不沉的航空母艦”,成為一條壯觀的防線,同時也使美國失去在亞洲的海空軍基地,大大減少它的軍事威脅。

    從戰略上說,如果日本憑藉它當時數量佔優的空軍與海軍、陸軍協同作戰,逐步實施這個龐大的計劃,那麼勢必跟美國打成長期的的消耗戰,雖然最後的勝算也不大,但還是有可能維持一種區域性的、有限的戰爭,不會速敗,而且即使失敗也不會遭遇滅頂之災。尤其在當時歐洲局勢緊張,美國並不想將戰線拉長的情況下,甚至還有達成某種妥協的可能。

    但日本的愚蠢在於採取了偷襲珍珠港這種“卑鄙”的手段,對美國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損失了一些軍艦,而在於他們在全世介面前顏面掃地,這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

    本來,在這之前,美國政府是希望戰爭的,但國內很多民眾並不想打破平靜的生活,因而反戰的情緒很濃。而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日本作戰的猶豫想法一掃而光,全面參戰獲得了國內所有人的支援,美國決心不顧一切要打贏這場戰爭。這種結果是日本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原來的如意算盤成了真正的“作死”。

  • 18 # 東斯坦因

    德國打蘇聯。日本打美國,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感覺這是致命的錯誤。但是放在當時的環境來看,希特勒與東條英機的戰略選擇,並不算是瞎指揮,也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考量的。

    再打敗法國之後,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德國面對局勢依舊不容樂觀。美國和蘇聯兩大巨頭一東一西包夾著德國,英國也還沒有放棄抵抗。德國雖然是取得了一些優勢,但前路依舊是異常兇險,一不小心大好局面就會被翻轉。

    如此情況下,德國就必須要繼續擴軍增強自己的實力。但德國繼續增強軍力,有一個繞不開的難題,那就是自然資源的供給跟不上。

    由於沒有足夠的鐵礦石冶煉鋼鐵,德國不得不將原本用於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鋼鐵,用來建造坦克和裝甲車。而處於德軍食物鏈末端的德國海軍,為了顧全大局,不得不將主力艦專案下馬,轉而去建造噸位小的潛艇。

    1941年,日本侵華戰爭打到第四個年頭,身陷中國戰場的日本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可以說已經盡顯疲態。同時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嚴重侵犯了歐美等國的在華利益,英美等國開始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

    這一舉措對資源匱乏的日本非常致命。作為一個島國,日本的資源非常匱乏。生產、生活、打仗。。。。方方面面所消耗的資源,絕大多數靠的都是進口。一旦對外貿易被掐斷,由於缺少資源日本社會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將停擺。

    比如,日本引以為傲的聯合艦隊所使用的燃油,就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石油供應被掐斷,當庫消耗完之後,沒有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最終只能淪為一堆停靠在港口裡的廢鐵。

    在這種局面之下,擺在德國和日本面前只有兩條路可選。

    1.向英美蘇妥協,放棄自己在戰爭中取得的利益。

    2.擴大戰爭,以戰養戰,將戰爭繼續打下去;最後要麼贏者通吃,要麼輸的連褲子都得當掉。

    顯然,第一條路,是法西斯分子們不能接受的。自己費了半天力氣吃進嘴裡的肉,就這輕易的吐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只能選擇第二條路了。而且第二條路,好像還頗具可行性。

    蘇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剛剛經歷了肅反的動盪致使軍隊戰鬥力低下。而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德國軍隊的表現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1940年,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歐洲,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相繼戰敗。德國裝甲軍團席捲歐洲,歐洲列強自顧不暇。法國戰敗投降,英國收縮兵力,保衛本土。西方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相當空虛。只要能,畢其功於一役的解決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吃下東南亞這塊肥肉就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19 # 歷史緯度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中的確都犯了致命的錯誤,而且這種錯誤使德國和日本最終戰敗;從表面上看,德國之所以戰敗是因為錯誤地進攻了擁有廣袤領土和嚴寒氣候的蘇聯;從實質上說,德國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戰略企圖與國家實力不匹配。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實力大幅度衰退的德國已不可能從蘇聯全身而退。從表面上看,日本之所以戰敗是因為從偷襲珍珠港開始進攻了工業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從實質上說,日本之所以戰敗是因為征服世界的狂妄野心戰勝不了世界的現實。武漢會戰後的日本也已不可能從侵華戰爭的泥潭中拔腿而走。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犯的最致命的錯誤是妄圖以一國資本之力挑戰全世界,但事實證明有限的資本對外擴張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犯了最致命的錯誤不在軍事上而在經濟上。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德國所犯的致命錯誤。德國攻打蘇聯的確是其戰敗的重要錯誤之一,但並不是其戰敗的起決定性作用的致命錯誤。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德國攻打蘇聯並不是必須的,巴巴羅薩計劃只會使德國陷入英美的戰略企圖。英國一直希望自己的綏靖政策能夠換來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因為這符合資本主義的利益。當1941年希特勒開始進攻蘇聯就意味著在戰爭中損失巨大的英國不僅得到了喘息之機,還多了一個共同戰鬥的盟友。英國和蘇聯的抱團取暖進一步提升了英國和蘇聯戰勝的信心。

    第二,德軍攻打蘇聯是偏離了德國的戰略意圖,是戰爭脫離了控制的表現。希特勒在演講中承諾要解決經濟危機,承諾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華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要奪取新的“生存空間”。但這個目標在德軍發動繞過馬其諾防線的法國之戰並佔領了西歐之後就已經基本實現了,繼續進攻蘇聯的行動與其說是主體資源不如說是意識形態的刺激。

    第三,德軍的考慮不周使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消耗了德國大量的資源與實力。德軍之所以能夠佔領西歐是因為閃電戰讓西歐各國在沒有反應之前就被一擊致命,而蘇聯224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領土卻使閃電戰變成了不可能。在德軍失去了閃電戰這一殺手鐧之後,其實際軍事力量就退回了真實的狀態;德軍的力量與蘇聯軍隊並沒有形成不可逾越的巨大代差。莫斯科戰役、基輔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都證明了這一點。

    以上三點都證明了德國攻打蘇聯的確是其戰敗的重要錯誤之一。

    第四,德國在二戰中的最致命錯誤是德國進攻蘇聯激活了蘇聯強大的重工業體系,使德國陷入了對蘇戰爭的泥潭。戰爭實際上是直接的重工業的較量,哪個國家的重工業強大哪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就強大。1937年的蘇聯重工業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超過了1937年之前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德國。就算德國工業在質量上更勝蘇聯一籌,但蘇聯重工業在數量上卻超過了德國。事實證明,蘇聯的數量戰勝了德國的質量。

    透過對比可以看出,德國之所以能夠征服西歐是因為國家實力與戰略企圖保持了一致,德國之所以戰敗是因為其國家實力與戰略企圖不匹配。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日本所犯的致命錯誤。日本進攻美國的確是其戰敗的重要錯誤之一,但並不是其戰敗的起決定性作用的致命錯誤。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已經陷入了侵華戰爭的泥潭而消耗了大量國力。大規模的戰爭最忌諱的一點就是多線作戰,日本在侵華的同時進攻美國就是犯了多線作戰的錯誤。多線作戰必然會使得日本的戰爭計劃的變數增加,從而加大了失敗的可能性;多線作戰必然也會使得日本的作戰計劃顧此失彼,而漏洞百出的計劃是不可能指導戰爭走向勝利的。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以及長沙會戰都是日本最終戰敗的前奏。

    第二,日本執行南下戰略進攻美國是為了獲得東南亞的資源以進行持續性的戰爭,但掠奪性的以戰養戰並不能使戰爭走向勝利。盧溝橋事變以後,日本狂妄的宣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這固然顯示了當時日本最近軍事力量的強大,但也進一步暴露出了日本資源短缺的事實。作為一個處於地震帶上的資源貧乏的國家,日本實際上是沒有戰勝中國的先天條件的,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宣示了日本必然戰敗的命運。在沒有戰勝中國的條件下日本就進攻美國的行為完全是自取滅亡。

    第三,日本進攻美國顯示了其戰略目光上的短淺,戰術上的成功並不能彌補戰略上的失敗。美國的綜合國力是完全超過蘇聯的,日本的北上戰略戰勝不了蘇聯,自然南下戰略也就戰勝不了美國;諾門罕戰役讓日本恐懼蘇聯,中途島海戰也會讓日本恐懼美國。日本的北上戰略是不可取的,日本的南下戰略同樣是不可取的,但沒有正確的戰略怎麼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日本的戰略錯誤使日本的最終戰敗不可避免。南京大屠殺和731部隊的人體實驗和細菌戰也都是日本戰略上的失敗的註釋。

    以上三點都證明了日本進攻美國的確是其戰敗的重要錯誤之一。

    第四,日本在二戰中的最致命錯誤是征服全世界的想法戰勝不了現實世界力量的綜合。不說綜合國力,美國的工業實力就是日本的10倍以上,這一點就使日本沒有了取勝的可能;日本連打敗中國都做不到,怎麼能夠戰勝工業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日本連美國一個國家都戰勝不了,怎麼能夠做到政府全世界?完全沒有可能。現實世界各國的力量超過了日本製定戰略過程中想象出來的世界各國的力量,處於征服想象中的日本怎麼能不失敗?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是註定的。

    透過對比可以看出,日本前期的戰爭勝利完全是軍事冒險的僥倖,日本最終的戰敗表明了戰爭野心和戰爭現實的夢碎。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所犯的共同的致命錯誤是有限資本的無限擴張。事實證明,有限資本控制下的戰爭擴張必然也是有限的。

    一戰和二戰實際上都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都是實際上的資本的擴張行為導致的;表面上看一戰和二戰是政府在為人民爭奪利益,實際上戰爭都是在為資本家爭奪利益。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各國的政權基本上是由壟斷資本家幕後操控的;所以一戰和二戰的戰爭行為實際上是各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爭奪的衝突。資本的衝突當然不能是無限的,無限的衝突只能導致資本的損失,這是不符合資本家利益的,因此日本和德國的戰爭擴張行為必然有限制。

    等待資本家資本的無限擴張在實際上損害了各華人民的利益,戰爭中戰死計程車兵是各國的下層人民,戰爭中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低;這表明維護資本家利益的資本擴張與人民的意願是相反的。

    政府的最大職責是發展健康平衡的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戰爭只能發展畸形的經濟,只能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二戰中的德國和日本所犯的最致命的錯誤是戰爭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錯誤才是最致命的錯誤。

  • 20 # 吳芸琦

    ‘’你可以決定戰爭的開始,何時結束戰爭就由不得你了‘’,這句話對德國和日本一樣有用。侵略者從來都是認為自己是最強大的,其它國家都是不堪一擊的,特別是戰爭初期的勝利,更加容易產生這樣不可一世的想法。德國在戰爭初期橫掃整個西歐,特別是貌似強大的英法,被德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蘇聯就理所應當的成了下一個目標。日本犯了跟德國一樣的毛病,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在中國有巨大利益的美國,連屁都不敢放一個,這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下定了決心,把美國趕出西太平洋地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克Regal和VERANO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