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蓼風荷月

    謝謝相邀!本人喝墨不多,簡述一點拙見。真正的對聯是要講究平仄的!因為這一文學形式是我們的祖先定下來的,是經過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讓人喜聞樂見的!並且,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美好的文學形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們應該發揚光大,怎麼會有存廢之話題呢?縱觀時下許多平臺所發表的對聯,平庂失調,對仗混亂,這不能算合格的對聯!

  • 2 # 鄧老師談力學

    既然是對聯,上下聯的對仗關係必須保持,關健是含義深刻,平仄能保持更好,有些特殊對聯保持不了也可放寬,不要求平仄。

  • 3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大浪淘沙!道盡了歷史悠久的沉澱感,滄桑感!你非要說,民國時期一派似詩人的美文,硬斷開句兒,來當作詩歌,還興盛至今,以徐志摩為首的現代詩歌應運而生,留傳至今!人們奉尚佳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人們酣暢淋漓的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行為和想象,情思和寄託,用一種新的方式融為一體!這就叫現代詩歌!

    不客氣的說,民國時期的那一派大才子們的詩,充其量就是現在的美文,把它用一種新的形式排列,斷句,再賦於浪漫的情調,加以韻色!就這樣民國時期的新鮮詩歌出爐了,不僅沒有平仄的約束,還瀟灑的受到人們的熱捧,直到今天若提起民國時期的才子們,我們還是津津樂道!崇拜有加!

    所以說,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存廢問題,不是今天人們決定的,正由近代史上的著名學者們的創新,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邏輯,那麼,為什麼現代詩歌受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就是讓人們耳目一新,人人都能看懂,試問有幾個平常人能看得懂過去詩仙詩聖們的詩呢!所以說!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推陳出新!隨著時代的發展!說不定又有一種新天地,從而誕生,到了那個時候,過去式的平仄格律有可能被摒棄!這就是人們的思想在改變,不一定舊的規距就是好的!!

    現代的人還是比較喜歡清新脫俗!簡而易懂的文學享受!!

    所以,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的廢存,那只是時間的問題!我想在不久的將來!老式的平仄格律慢慢會退出歷史的舞臺!有才!能人異士一定會給對聯注入新鮮,鮮活的血液!使對聯更富有生命力,從而重新整理對聯的新高度!載入史冊!!………!

  • 4 # 小馬42891251

    對聯這一文學形式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歷代傳承,就如律詩、絕句、古體詩、現代詩一般。為什麼為了‘平、仄’的表現要求,而否定對聯本身,有必要嗎?

    不由想起了漢字簡化,漢字簡化有其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時,為丁掃盲,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政府作出漢字簡化的決策。如今,中國國民的文化素質已普遍提高,難怪最近有專家提出要恢復繁體字。

    對聯有必要普及,人人來寫嗎?,就象近體詩一樣。既然近體詩都傳承下來了,為什麼不能讓對聯傳承下去?何必糾結 ‘對聯’這兩字呢?

  • 5 # 麻雀看世界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平就是現代拼音中的第一聲,平即四平八穩。仄,是現代拼音中的第二、三、四聲。從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理解“平”“仄”,平,就是沒有起伏,仄,就是傾斜有起伏。

    我們知道,古代能讀書習字的多為有錢人家,文化這東西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消受的。比,就拿書面語音文字來說,全文言文,之乎者也,光識字還不行,還得翻譯。這明明只是讓統治階級或者所謂的上流社會來看的,而農民等下里巴人是望塵莫及的。

    平仄是怎麼來的呢?古時候自從有了詩文化後,文人墨客就會在一起詠詩作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關於平仄的模式,並由古代官方固定下來。這種文化,自然也是“朱門酒肉臭”的特殊階層的人才能去消費的,對於“路有凍死骨”的老百姓來說,他們連溫飽都成問題,還會去平仄賦詩作對?

    萬事萬物都不是一層不變的。

    文言文可以變成白話文出現在書本上,這在中國文化史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因此,處於底層的廣大中國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看不幢生僻古怪的文言文了。

    同樣,古代對聯和詩是嚴格按平仄規矩作的,似乎神聖不可侵犯。

    其實,沒有平仄的詩,同樣是優美的。現代詩不講平仄,人們讀了覺得更美。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裡只有韻律,沒有平仄,卻讓人舒暢,把人帶入意境。

    對於對聯來說,我認為只要字數相等,詞語對仗,朗朗上口,含意豐富,予人啟迪,沒必要去生搬硬套古代人咬文嚼字的平仄。就如古人不會坐飛機用手機一樣,時代變了,創新才能進步,不創新永遠只能用弓箭大刀長矛,哪兒有東風400?

    對於詩和對聯的平仄規矩,正如書面語言取消文言文一樣,是完全可以的。

  • 6 # 古草秋心

    陽春白雪,達官貴人。

    下里八腔,耕播農民。

    吃飯看菜,剪衣量身。

    務求合體,收展隨心。

  • 7 # 旁觀者嵐

    我覺得平仄並不是很難,真想學對聯的話,可以先學新韻。

    我剛學對聯時,完全不懂平仄,就看了關於新韻的介紹,不過就是一、二聲是平,三、四聲為仄,因為我小學學的漢語拼音,都忘光了,幾聲也咬不準確,所以有時得問孫子、孫女,後來在網上查,學了半年,新韻自己念念叼叨的可以弄清楚了。

    後來開始和聞道者老師學平水韻對聯,聞道老師出聯的平仄中都標的很清楚,按圖索驥就行了,不會的就在網上查一下,當然就不能信馬由韁了,經過長期積累,也記住許多長用字的平仄了。

    但是學習按規矩對對聯,對自己的文學知識也有很大提高,因為遇到必須是平字的地方,想用相近意思的仄音字代替,還是很廢腦子的,也不斷擴大了自己的詞彙儲備量。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現在我已試著寫格律詩和填詞了。

    所以轟轟烈烈的關於對聯平仄的爭辯,我認為沒什麼必要,真正想學的人,下點工夫就能學會。

    想用對聯娛樂一下的人,可以自行其是。

  • 8 # 承德青埂石

    對聯,又多稱楹聯,對子,楹帖,春聯等。對聯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中,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深得廣大普通百姓喜聞樂見。

    對聯孕育於先秦,萌芽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中晚清則達到鼎盛。與格律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實用性強,雅俗共賞。

    首先對聯具有對稱之美,對偶的特點是兩兩相對,字字相襯,語義相關,字數相等。而且應該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並且還要成分相同,節奏一致,語氣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

    對聯還具有音韻之美,要求一句之內聲調應該相間,平仄交替。同時又要求兩聯之間平仄相對,相互交錯。使對聯語調抑揚頓挫,起伏跌宕,呈現一種悠揚,凝重的音樂感。

    對聯還具有修辭之美。經常用比喻,擬人,反覆,雙關,映襯等修辭的手法,以此增強藝術效果,增加聯句的文學感染力。對聯的詞彙,典雅優美,言簡意賅,

    ​ 基於對聯的上述特點,本人堅持對聯的格律規範必須延續古人的章法。否則對聯讀起來如同嚼蠟,沒了韻味。

    ​ 現代人還是有相當一部群體是喜歡學習寫對聯的。即可提高藝術鑑賞能力,又可以提高個人文學素質。但是也應該看到,好多寫對聯的人還是剛剛起步,對平仄格律沒有完全掌握,甚至分不清上下聯的最基本要求。往往造成錯誤。甚至連如何正確貼對聯,都心存疑惑,所以在普通家庭、門臉往往看到上下聯貼反,造成視覺汙染,讓人貽笑大方。

    ​ 對聯的平仄格律我們必須掌握以下幾點:

    ​ 1.合掌

    合掌是指在一副對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時出現了詞義相似、相近、雷同,意思重複的字、詞。

    有人以為上下聯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穩,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字數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字元裡重複一件事,就沒意思了,所以,合掌是對聯的第一大忌。

    2.重字

    ​ 是指不規則的重字,有規則重字是允許的,無規則重字是病聯。

    3.失對

    在對聯語言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對應上,就是失對。失對包括聯內節奏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

    4.失替

    失替也是語病的一種,在同一聯 的詞語中,平仄應該交替、有規律的出現才對。上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該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聯對應的第2第4第6個字相對出現上下均是兩平或兩仄,就叫失替。

    5.亂腳

    ​ 腳,是指上聯或下聯的最後一字。必須遵守上聯仄收尾,下聯平收尾,即上仄下平,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是亂腳。

    6.孤平

    孤平是指下聯裡,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的句子,其它都是仄韻,這就叫孤平,而且上聯的孤仄也是不可取的。

    7.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對聯的大忌,在寫聯時很容易被忽視,不管幾言聯,只要尾部連三仄或連三平,都是對聯所忌諱的。這一點對於初學對聯的朋友尤需重視。

    ​ 以上幾點,是初學對聯的朋友都應該牢記於心的。遵守了上述七點主要規則,方可逐步掌握寫對聯的基本要求。也是本人對寫對聯應該遵守的平仄格律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 9 # 坐雲端靜看百態人生

    看到這類大題,我都不敢回答,怕被行家笑話。作為學習對聯的人,又有幾千忠實粉絲,我徘徊了許久,最終還是抵擋不住誘惑,又有向粉友們抖底的衝動,我把個人的陋解寫出來吧!希望聯友指證!

    對聯最早是一種文字遊戲,簡單到獨字對,就是一字對一字。多到千字對,就是制聯字數多達千字,比普通的一篇文章都要長。當然,這種長聯為數不多,比較有名的精品聯就是鳳毛麟角了。

    一般的聯對多數為五言,七言,十一言。當然少於五言者也有,多於十一言者更多。有的是半闕詞,要求填續另半闕。

    對聯的興盛和科舉考試有關,封建王朝為了選拔人才制定了科舉制度,科舉的中心就是詩文,尤其是律詩,參加科考的律詩一般要上中下共十二句,普通的律詩要八句。律詩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它的起轉承合很講究,好的律詩八句由四副對聯組成,一般八句得有兩副對子。為了順應科考作詩,對聯便興盛了起來,初學者由簡單到複雜,時時處處地練習,學好對對聯才能寫好律詩。

    因為律詩的對聯必須工對,對平仄和詞性要求很嚴格,出律失替都會影響整體音韻美。

    除了工對還有寬對,這種對法對平仄要求就沒有工對那麼嚴格,只要意境合乎出聯,不是合掌就行。

    對聯的對法很多,但大體上有幾種比較常見的對法,大家一看就能理解並掌握。

    合詠,先讀懂出聯聯意,找出聯裡暗藏的寓意或詩詞典故或畫面。之後再組織對句,使對句與出句共同吟詠與之相關的事物,讓對聯的意境和故事更完整,產生共鳴。

    分詠,就是對句與出句分別吟詠不相關的兩件事,上下聯各持意境,但詞性必須一致,平仄上二四六必須分明對應。

    無情對,顧名思意,對句與出句完全反著來。如果平仄工整,無情對會有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果不守平仄規則,這樣的無情對就是意對,嚴格來講就不是對聯。

    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聯共同敘述同一個事物,有全合掌和半合掌。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出現合掌現象的,在特殊意境中半合掌現象還是存在的,只要意境好就行。

    對聯和寫詩一樣,意境是王道,好的意境允許小的瑕疵存在。只要意境好,形式上的東西可以碰撞一下,但不能不顧地亂撞。

    古詩最起碼的要求是押韻,但有好多名傳千古的詩並不押韻,這並沒影響到它的不足,反而顯得特別。

    向晚意不適,

    驅連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過去沒有普通話,全國各地的口音不盡相同,並且過去的平仄與現在普通話的聲調不完全相同,古詩對現在的人來說已經是斷代產品。所以,要現代的人再回過頭去完整地學習古代的東西確實很難,要傳承只能是加進現代成份的傳承。之所以現代詩人寫不出古律來,原因就是時過境遷了。

    所以,現在大多數人對對聯只按普通話的平仄來對,這一點跟古平仄有很大的出入,真正懂古平仄的人又沒多少。對對聯的人其實很尷尬,有好多人只盯著平仄胡拼字,對的聯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制聯人很隨便的幾個字或一句話就要求人來對。有的人專挑其他人的毛病,好為人師,開啟他的網頁一看卻是一鍋粥。

    對聯是很靈活的文字遊戲,我是初學者,就按普通話的平仄對,在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的規則下任由發揮。有的對景,有的對詩,有的對典,名言警句,成語農諺,節氣謎語,人名地點都可入對。

    對聯是遊戲,就是玩高下,續對的人要想辦法讓自己的聯高過出聯,不要讓出聯壓制了自己,自己成為跑龍套的人。

    平仄使對聯更有節奏感和音韻美,工對聯會讓人讀起來更能享受到詩一樣的美感!努力學習工對吧,它會讓你寫出的詩更接近古詩的味道!

  • 10 # Elegant

    既然是“對聯”,總得“對”吧!如果平仄不對,怎麼能叫“對聯”呢?就叫“不對聯”?還是“半對聯”?對聯之所以叫“對聯”,就是因為“對”,沒有“對”,就無所謂“對聯”,對聯要對仗工整,平仄相合,音調和諧,仄起平落,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要虛對虛,實對實。

    對聯的要求首先是詞要對仗工穩,其次就是韻律協調,而韻律的協調就在於平仄的相對,首先是“仄起平落”,就是上聯最後一字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字為平聲;其次就是平對仄,仄對平;第三就是五字聯、七字聯都是按照近體詩的固定格式來寫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韻律協調,才能達到對聯的美感。

    如果要廢除所謂“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那為什麼不把對聯中要求的“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一起廢掉?為什麼不把對聯的書寫、張貼格式也廢掉,改為家家戶戶橫著寫,橫著貼?

    為什麼有人主張要廢掉“平仄格律”,就是因為很多人都不懂平仄,甚至不懂漢語拼音,不懂什麼叫詞性,還要“愛好”寫對聯,既然什麼都不懂,不知道是怎麼愛好起來的?從古以來,寫對聯就是極少數人的愛好,沒法普及成為大眾化的能力。寫對聯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是從小訓練而來,他們都是“童子功”,絕對不是“八十老兒學喇叭”所能成就的。

    古韻律與現代韻律所不同的、最難區分的只有“入聲”字,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基本上平分到“陰、陽、上、去”四聲中了,“上、去”二聲不用去管它,因為它們同屬“仄”聲,只有“陰、陽”二聲中散落了幾百個“入聲”字。愛好者完全可以抄錄出來,並記住它們。再退一步說,你就用現代韻律,完全忽略“入聲”字的存在,也可以做到“協韻”,為什麼一定要廢除呢?再說了,你愛好什麼不好,一定要殘害“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對聯呢?

  • 11 # 玉蝶侵梅

    說對聯,首先要說說格律詩。格律詩的興起只是在近代,唐代以前的古體詩是不講究平仄的,最起碼是不重視平仄的。其實詩是從對聯延生出來的。到了近代封建社會教育體制為了各種目的。把詩又提高了一個門檻。才有了平仄之說。其實平仄與地方文化是相沖突的。

    就這樣把詩給禁個了起來。只有幾少部分人能夠學到精髓,也未必。所以說他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所獨有。與普通老百姓相距甚遠。

    字在簡化,詩也應該與時代同步。實際也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自由詩的擴充套件是迅猛的,它已經佔據了詩文化的半壁江山。年輕人寫格律詩的越來越少了,最後恐怕要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繼承了。

    平仄限制了意境的發揮。現在許多文人,墨客都說,當意境與平仄發生碰撞時,平仄要讓道。是不是應該這樣認為,平仄並不重要。在詩裡,意境是人體。平仄之類只是衣服。沒有意境,詩還存在嗎?

    再說對聯,平仄不重要。實虛之類的對稱還是要有的。對聯要和詩分割開來。分成兩派來發展。做為保留和捍衛格律詩的一分子。也許在幾千年以後,在對聯上能看到格律詩的影子。

    水平有限。個人淺見。如遇高人不適,望請見諒與商榷。

  • 12 # 使用者愚翁

    平仄格律在現代教學中佔比甚微,真正懂平仄格律的人越來越少了,將來更會淡化以至消失,就如文言文轉變成白話文一樣。

  • 13 # 聽海風吹過

    對聯的平仄格律問題,王力(王了一)教授早就說:“有工對,有寬對”。江蘇省對聯學會會長陳樹德認為,平仄格律是一種修辭手法而不是必須要素。

    清末民初幾乎有點文化的人都會寫對聯,那時候的對聯比現在多樣化和寬鬆得多。

    舉例: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范文瀾對聯

    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

    ――經典無情對

    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

    ――經典無情對

    這些對聯在清朝,在民國時期都沒問題,為什麼到現在就不允許了?

    對聯學會第一任會長魏傳統經典對聯:

    昔對千夫指今喜萬家春

    其實也不合律,從對聯種類上講屬於寬對。國粹網對聯論壇有人批評過,肖大志的《對聯六要素》說法不科學。

    個人經驗:我最早學習的是民間對聯,屬於寬對那種,對平仄幾乎沒要求,後來在網上,跟“海上生”“一品絕浪”等網友學會了“馬蹄韻”和一些對聯聲律知識,結合我的創作和教學。我在網路上也教過一些人寫對聯。個人認為只有把對聯分為工對和寬對,對聯才有廣泛的可操作性。

    國粹網友贈我一句話“能工則工,難工則寬”。我比較人同陳樹德的,平仄是修辭手法而不是必備要素。

    孟昶對聯:

    新年納餘慶(平平仄平仄)佳節號長春(平仄仄平平)

    就不符合餘德泉之流的所謂馬蹄韻,聯律也不是隻有“馬蹄韻”,還有“朱氏規則”“全仄韻”“魚杆韻”“扁擔韻”等,要記那麼多格式,還不如把對聯分為工對和寬對兩類,更加有可操作性。

    平仄格律屬於修辭手法,寫詩可以比喻開頭,可以排比開頭,可以擬人開頭,也可以陳述句開頭。

    寫對聯要結合具體創作考慮。不能走“一刀切”,平仄不是最規範的東西。如:

    上聯:山山出

    古韻:平平仄

    今韻:平平平

    下聯:夕夕多

    古韻:仄仄平

    今韻:平平平

    古今平仄不一樣,不規範的東西作修辭尚可,作要素就過了。餘德泉,胡靜宜之流不需要寫對聯,當然盡情推薦“馬蹄韻”。

    孟昶寫“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時候,肯定不考慮什麼“馬蹄韻”,什麼格律的,首先他要表達的是心中的想法。

    當然,“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普通人寫的,肯定有一堆人說這是出律了,孟昶寫的,就說這是特格,本身就是雙重標準,對人不對事。

    從對聯傳承來講,應該要有寬對,有工對,從民間對聯入手,是學習對聯的捷徑。很多人還沒有成長,就開始減肥了,這入不了門。

    平仄會變化的,如“好好”,以前第一個“好”讀第二聲,第二個“好”讀第三聲,現在,“好好”第一個“好”讀第三聲,第二個“好”讀第一聲。

    平仄是不確定因素,作修辭手法可以,強行成為要素就多餘了。

    對仗永遠是對仗,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如“淮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但平仄卻可以因為語言變化而產生變化。就如“山山出”對“夕夕多”,古韻“平平仄”跟“仄仄平”今韻“平平平”跟“平平平”。

    現在很多人,仍然過年過節家家戶戶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一類對聯,也不寫自己的對聯,講到底,理論上認識不夠。

    把對聯分為工對和寬對才有廣泛的可操作性。

  • 14 # 手機使用者73022979328

    對聯既然是傳統文化,就應該講究平仄,平仄就有存在的必要,不應該廢棄。不過,由於歷史的發展,平仄可以適當要求寬一些。

  • 15 # 使用者5460649425897

    實際並非如此。

    漢字有形、聲、義,音節有聲(母)、韻(母)、調。平仄就是指字的聲調。

    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經歷了巨大變化,因此聲調也在變化。上古(指先秦兩漢時期)沒有錄音機,什麼聲調,各說不一,專家研究有兩聲三聲四聲之說。中古(指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伴隨格律詩和韻書的發展完善,其聲調就清楚了,基本就是歸納為”平上入去”這四聲,如再將聲母按清濁一分為二,就是“四聲八調”。“平仄”中”平”就是指平聲調,“仄”包含了上入去調。現在一些人做對聯或格律詩,所講需要遵守的平仄,就是指要以此時期的韻書歸類為標準,典型的金科玉律就是成書於宋時期的“平水韻”,此韻書直到明清,寫格律詩的都以之為依據

    問題在於現代人做對聯是否一定要遵守這些韻書平仄呢?竊以為不必,因為語音是歷史變遷的產物,就是”平水韻”前還有”廣韻”,它源於”唐韻”,而”唐韻”又源於隋代的”切韻”………云云過程都在變化,與現代漢語的聲調又有了較大變化,就失去了音律美的意義,死守何益?

    但為了音律美,還是要保留平仄之音律,其基本遵循就是與時俱進,應用“現代詩韻”,即現代漢語的聲調,就是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要知道不是古人才有平仄的,非要仿古。這樣就沒有那麼玄乎,也很容易理解學習,不就很好了嗎!

  • 16 # 手機使用者5356375987

    我認為韻律相通,詞意相當就行,你出我對其意共鳴,好理解好溝通,現代對聯無須被條條框框所束縛,即尊重平仄傳統,我覺得也可創新,有時為達到平庂之要求,對出聯來似乎不舒服,所以有時就隨心所欲了,不知聯友們有無同感,見笑了!

  • 17 # 阿祥79874

    應邀簡答:對聯的平仄格律,是古老對聯文化的璀璨精華。是中華民族對聯文化的耀眼明珠,我們中華兒女要傳承弘揚,發展光大對聯的平仄格律。為什麼要有存廢之舉?請問為什麼?

  • 18 # 楊長松

    所謂"對聯",上下聯就是要相"對"。不相"對",怎麼叫"對聯"。

    一、字數要相"對"(即相同)。

    二、平仄格律要相"對"(即相反)。且上聯必須仄尾,下聯必須平尾。

    三、詞性要相"對"(即相同,或者叫對仗)。

    四、句式要相"對"(即相同或者說句式一致)。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要求。

    綜上所述,對聯的平仄格律不能廢!否則就不是對聯!

    對聯是幾千來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華夏子孫必須繼承發揚。

  • 19 # 高原叟

    律詩應該堅持古法,採用格律形式,應最大限度保持平仄對仗。但也要靈活應用,不要生搬硬套。古代名人的詩詞中也有對仗不按格律平仄寫的,但意境很好。

  • 20 # cys212

    平仄格律是對聯的規則,既是對聯一般情況下還是要應該遵循的。如果不想受這個約束,可以更名另創一派嘛,不必在這對聯名目上爭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考一級建造師證,自學好還是報班學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