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歌裡蓉兒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中國的詩歌並沒有確實的指,中國的詩歌主要是以朦朧唯美一種心境界,除非他是指名點姓送給誰誰誰的。

    這首詩的河一般人都會以為指黃河,別忘了中國的詩詞的意境美,此河應是指所有的河向東奔去所有的河。這才一種大氣磅礴之感。光是指黃河的話,就少一種味道。

    而且可以把這條河放到任何一條河上,可以給歷史上同樣心境的人一種震撼之感。給人一種橫跨千年對故國那種思念期盼上共同的震撼。

    這是穿越時空,要是他指名點姓說是哪個地方,哪個時間段的話!這種震撼力就大大的減少。

    同理嶽也是泛指山嶽,而不是具體指那一種山。在瞭解中國詩歌的時候,千萬不要有固定格式去套,講究是一種意境,用心去讀!

  • 2 # 詩歌愛好者與文學者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鄰家的公雞喔喔叫個不停。

    疾病幾乎把報國壯志消磨殆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髮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觸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釋

    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天漢:銀河。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chuàng):悲傷。

    三萬裡: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

    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控。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 3 # 前程嫿禕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裡的“河”指黃河,“嶽”指西嶽華山

    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晚年回到故鄉生活,由於心中煩悶無法入眠,在天剛要亮的時候出門納涼之時所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三萬裡多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觸碰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壓迫下淚已經流盡,他們盼望宋朝的軍隊一年又一年。這首詩前兩句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壯麗雄偉的讚美,後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對大好河山被胡人佔領,壓迫中原人的憤慨之情,以及對國家軍隊的期望之情。這首詩充分表達了作者陸游的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懷。

    陸游生逢於亂世,正是南宋即將滅亡之際,他的詩多半是因心懷天下,希望儘早平定戰亂,實現祖國統一而抒發的政治抱負,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

    陸游也寫景物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西山村》和日常生活如: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這一類的詩。

    每次讀陸游關於寫景的詩,都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真實,那麼生動。讀愛國的詩,又總能體會到他的悲憤,無奈,希望,失望,百轉千回的心情。

    讀懂陸游的詩,就是讀懂自己的未來,責任,還有激發的愛國之情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想要獲得美好的事物,就要堅持,勤奮,努力的學習!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每個人都應有熱愛祖國的情懷,勇敢擔負起國家的責任!

  • 4 # 大橘子侃古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首詩作者是陸游,早晨起得早,天還未亮,就推開籬門走出去散步或者鍛鍊。收復中原是陸游畢生的願望,這個願望無比強烈,以至於在臨終作《示兒》還是在想著這件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作這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時候,陸游的這種願望也是一樣,充滿了惆悵與感慨!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從整體詩意來看,第一句,第二句不是簡單的寫景,而是整首詩的一個鋪墊,一個環境和氛圍的鋪墊。“三萬裡河”代表黃河,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當時落入敵手。母親河都落入敵手了,這是多可怕的事情。母親河的歷史厚重超過任何土地。五千仞嶽肯定是指落入敵手的嶽,那就是華山了。第三四句寫留在金國統治下的北宋百姓的痛苦,一方面是體恤百姓,一方面是借百姓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 5 # 木山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作於宋光宗趙惇,紹熙三年,陸游已經六十八歲 退職住在鄉下。這時宋金和義已經50年了,南宋每年給金國輸送大量財物,買來暫時的安寧,過著苟且偷安的生活,把淮河以北廣大地區的人民忘得一乾二淨了。詩人出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對南宋朝廷的投降活動的憤慨,以沉痛的心情,磅礴的氣勢,寫下了這一感情深厚,筆力雄健的詩。

    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祖國山河是這樣英氣挺拔,幾千年來祖祖輩輩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面,怎能讓他淪陷在異族之手,這樣雄偉而美好的山河竟被敵人侵佔,又是多麼可悲憤的事情!

    錢鍾書先生根據陸游的詩"哀北","寒夜歌","北望","太息"第二,"秋懷"等詩中,陸游傷懷古代產生於黃河,華山地區的"名將相","名臣"。再參照唐人張孜的斷句:"華山秀作英雄骨,黃河瀉出縱橫才"。認為此處的"河"指黃河,此處的"嶽"指華山。

    黃河全長一萬多華里,說三萬裡是藝術誇張。古代以八尺為一仭,五千仞算起來為四萬尺。也是對華山的誇張。詩人用誇張的語言對祖國山河進行讚美,在於喚起人們對這樣的長河貫地,巨嶽撐天的壯麗疆域的熱愛。激勵人們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為收復失地而奮鬥。

  • 6 # 蘋果樹的春天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游的這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氣勢雄渾、意境深遠。

    在這首詩中“河”,是指黃河,“嶽”,個人傾向於是指華山。詩人寫這首詩時,中原已經被金人侵佔了六十多年,而當時的南宋朝廷卻昏庸無能、偏安一隅,每日醉生夢死直把杭州做汴州。留在北方的遺民一年又一年的在痛苦中盼望著,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再失望……,年年如是。

    對於此詩中的“河”指母親河黃河歷來都是沒有異議的。而對於“嶽”的具體所指一般有三種爭議。

    第一種說法“嶽”指華山。

    華山當時處於被金人侵佔的土地上,詩人其他詩詞中偏向於以華山代嶽,《宋史·陸游傳》中也有類似代指。

    第二種說法“嶽”統指五嶽大山中的北方四嶽。

    北方四嶽大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當時均為金人所佔。

    第三種說法“嶽”指東嶽泰山和西嶽華山。

    泰山為五嶽之首,歷代帝王封禪之地,和西嶽華山共指中原。

    其實無論所指哪座山,在詩人的心中都是指淪為失地的中原地帶,字裡行間寫滿了詩人的愛國情懷。三萬裡河,五千仞嶽,氣勢磅礴,一河一山便勾畫出祖國的壯麗河山。後兩句急轉直下,轉而表述出在金人鐵蹄下生活的,原宋朝百姓的疾苦與期盼。淚盡,也要有期望!即使一個花甲過去,中原的百姓仍盼望著南宋的王師把失地收回,重整舊山河。詩人寫的是遺民,實質是寫自己對朝廷的失望和不甘,“南望”即“北眺”,詩人的愛國之情和對南宋朝廷的批判之情,躍然紙上。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生從戎,至死不渝!致敬陸放翁!

  • 7 # 林沐彩原創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此詩為宋朝愛國詩人陸游所作,詩作中所提出的“河”和“嶽”指的是什麼呢?回答:河是指黃河,嶽指五嶽中的西嶽華山。

    在陸游所生活的年代,金人經常入侵中原領地,使得老百姓飽受欺壓之苦,而黃河和華山在當時都在金人佔領地區之內。

    作為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心繫家國天下,一直存有拳拳報國之情,收復中原的信念矢志不渝,故而這首詩中所指的“河”為黃河,“嶽”是華山。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組詩,一共兩首,所提問題是在第二首中。

    第一首的全詩是這樣: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平生。

    整體詩作創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的秋天,當時陸游已經六十八歲。儘管當時陸游已經被罷免回到山陰故里四年,但對淪陷金人六十多年的中原地區和人民,始終記掛於心,期盼著能夠儘快收復。

    讀罷此詩,詩中場景躍然眼前,一位矍鑠老者,於秋夜之中,為憂患家國破碎而輾轉不眠,尚未退去的暑熱,和心頭惆悵使他走向屋外。

    此時,天色已近破曉,推開籬門的一瞬間,一股微涼襲來,頓覺無限感慨湧上心頭。

    天際處,迢迢萬里的銀河正朝著西南方向下墜,耳邊,喔喔的雞鳴聲提醒著新的一天到了,被病魔纏身的我,正消耗著我壯志未酬的信心,四下望去,寂寥中,不禁用手搔著自己的白髮而抱憾平生。

    三萬裡的黃河水,奔流不息向著大海奔騰而去,五千仞高的華山,高聳雲霄直逼摩天,而中原的人民在胡人地壓迫下,眼淚早已流盡,一年一年地盼望著王師北定中原。

  • 8 # 大自然28576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其一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其二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譯文:

    其一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髮抱憾平生。

    其二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當時陸游已經六十八歲,罷歸山陰(今浙江紹興)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鄉下向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這兩首詩。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鬱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嶽”。於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透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於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

  • 9 # 登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作品。本首七絕有兩首,第一首是第二首的序曲,您的問題來自第二首,也就是表達作者主題思想的這一首。原文引用如下: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宋·陸游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1、這首詩以“望”字為詩眼,以雄渾,蒼茫的筆觸,表達出他急切盼望收復失地,國家早日統一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詩中的“河”指黃河,“嶽”指西嶽華山。

    2、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胡人”(指金人)佔領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已經很多年了,很多子民流離失所,遠離家鄉,都在盼望能早日回到故鄉。而黃河,華山都在中國中原地區。

    3、黃河是炎黃子孫的母親河,代表著生生不息的華夏子孫;華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五嶽”之一,地位也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指中國的廣大地區。所以,作者在這裡,用“黃河”和“華山”代指失地,也無可厚非。

  • 10 # 沿流溯源

    《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中河、嶽都是指什麼,你怎麼看?

    《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是南宋詩人陸游寫的詩。以此為題目的,共計兩首詩。

    《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

    其一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其二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答題中所提到:“河”和“嶽”都在《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其二》的詩中。

    下面對《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其二》解析:

    一、《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寫作背景:

    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已被罷斥歸山陰故里,已有四年了,此時他已有六十八歲的年齡了。儘管詩人已是“食且不繼”,疾病纏身,但依舊心存天下,心存殺敵報國的雄心。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初秋,署威正厲,悶熱的天氣如水在心中煎沸。加之流離之苦,家國之痛,使詩人不能安睡;天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解心中的國亂愁緒及燥熱的心頭。後寫下了這兩首詩作。

    二、《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內容解析:

    (一)“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句解析:

    1.字意解釋:

    ①“三萬裡河”:指三萬里長的黃河(“河”即指黃河)。

    ②“五千仞嶽”:指有五仞高的華山(“嶽”指華山)。

    ④“入”和“摩”二字表現出“黃河”和“華山”

    不僅雄偉,而且虎虎生氣。

    2.“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句意包含著:

    ①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難以平靜,心頭感到無比憤慨。

    ②東入海的黃河,帶著憤怒之氣傾瀉而來;摩天的華山,昂然挺立,直刺蒼穹。

    (二)“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句解析:

    1.字意解釋:

    ①“盡”,含有無限酸辛。

    ②“淚盡”和“胡塵”作為敘事中的意象背景,使人感情愈加沉痛。

    2.“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句意包含:

    ①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想回歸大宋國土)。

    ②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遺民苦盼宋王的軍隊的視線。

    三、《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其二》全詩譯文:

    奔騰三萬裡的黃河向東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戳破青天、直衝雲霄。心懷故國的遺民淚水,在金人軍馬揚起的灰層中流盡;他們盼望(大宋)君王(收復河山的)北伐軍隊一年又一年。

    四、《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中“河”和“嶽”分別是指:

    1.河”:指黃河。

    2.“嶽”:指華山。

  • 11 # 燕子寫寫

    秋天的夜裡,天快要亮的時候,陸游走出籬笆門,忽然對面吹來一陣涼風,心中產生一股傷感,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的大概意思是:

    三萬裡黃河東流入大海,

    五千仞華山高聳接青天。

    鐵蹄下遺民欲哭已無淚,

    盼望官軍收失地又一年。

    其中“河”是指黃河。“嶽”是指西嶽華山。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愛國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下向往著中原地區的大好河山,也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夠儘快收復中原,實現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了什麼情況下可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