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而且他們時代也不同
13
回覆列表
  • 1 # 泓蘊號茶業

    那好吧,我們就假設一下!

    李牧,一直是鎮守北部邊疆,確保趙國北部不受匈奴騷擾。

    趙括,大家都知道他,因為“紙上談兵”!

    廉頗,趙國大將,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長平之戰,廉頗固守不出,秦將王齕毫無辦法。

    在此情況之下,先是當時的趙國君主趙孝成王不滿廉頗的堅守不出,再加上秦國用計進讒言,致使趙孝成王最終決定啟用年輕的趙括為將。

    秦國方面,在此時,暗地任命白起為上將軍,掌管秦國軍隊。

    最終結果,其實是年輕的趙孝成王敗給了老成的秦昭襄王,趙括在白起面前,一敗塗地。

    現在我們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如果換成李牧

    1.李牧的在趙國邊疆的部隊主要是趙國的精銳騎兵,所有的戰術戰法均已騎兵為主。

    2.李牧如果到長平之戰前線,那麼北方邊疆,誰又能去擋住匈奴呢?

    3.我們簡單的看長平之戰是趙括對陣白起,實則是趙孝成王對陣秦昭襄王,相對來說,趙括只是聽命而已,但白起是部隊的實際掌控者。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李牧如果帶來精銳的騎兵,趙國的勝算應該比較高,但是北方即被攻破,亡國亦是早晚的事。

    最明智的選擇,繼續使用廉頗固守,秦兵在後勤補給困難的情況下,自然退去!

  • 2 # 快樂的活著就好

    趙軍斷糧46天,趙國實在是沒有糧食了,而李牧只守不攻,他的辦法就是拖死秦軍,可是秦國的國力比趙國強,這麼拖下去也是死路一條。既然都是死,那就衝出去和秦軍拼個你死我活,總比被活活餓死強。

  • 3 # 龍一歐

    李牧善長的是防守中抓戰機,起碼他的實戰中沒有主動攻擊的戰例,李牧防守應比廉頗好,但如果要李牧換廉頗去打攻擊戰,李牧應該不會去,就算李牧去了,如沒戰機他也只會防守,有白在李牧也很難有這個戰機,最終還是會被趙括換掉的,所以還是敗

  • 4 # 神兵利劍1

    死的更殘!趙括當主將時,秦趙大戰己經到了第3個年頭,趙國己經到了國力崩盤的邊緣,秦國己經實現了戰略目的:添油戰術的對峙消耗,廉頗20萬人固守戰術成了戰略敗筆,其實秦國除了前線的30萬人,己經在函谷關後備佈置40萬人,全國動員超80萬人,一場因地而起的區域性戰爭變成了決定國勢的全面戰爭。

    趙王又犯了戰略失誤,迷信趙軍的戰鬥力,給趙括增兵25萬,45萬大軍的後勤補給,楚國的國力都供養不起(王翦滅楚),英名的主帥都只有一個選項,儘快決戰。

    長平之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秦國總共在長平前線投入了不少於65萬軍人(史書有載的),現實可能更多;趙括軍主力全部戰死,只有十餘萬徵召民伕力竭被俘,秦軍的傷亡數字史書上成迷,不過從秦軍釆取了殺俘策略(戰俘通常是財富收益),後來圍困邯鄲一年未下,白起認為已失滅趙 時機,可知秦軍的傷亡數目應不少於趙軍。

    戰神白起不願為秦王的錯誤頂缸,被秦王賜死,長平之戰的雙方主帥一年內都死了。也是同歸於燼。

    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秦國能滅六國,只因制度優勝,短板比較少。李牧未必優於趙括,政治死局下的戰爭,主帥只能作到馬革裹屍,流乾最後一點血。

  • 5 # 李邊請

    這個問題得雙方主將的領兵經歷和戰法思想上分析。李牧十幾歲就得到趙王賞識,派往北邊境抗擊匈奴,深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思想的影響。趙國為了清除匈奴邊患,多次出重兵圍剿過匈奴,但一直無法把匈奴的主力大軍消滅。匈奴一看打不過你,人家就跑了,茫茫草原,根本就追不上。休養生息之後再捲土重來。所以李牧為了能把匈奴打服,他的邊軍大多以善於快速奔襲、精於騎射的輕騎兵為主,可以說是馬上功夫了得。他的戰法思想也是以奔襲遊擊為主。兩軍相持於長平,對於李牧來說並不是他的主場。而白起從少年從軍起,歷經過滅巴蜀(巴蜀多山)、攻楚國(楚國多水),以及各種平原及草原作戰,可謂是作戰經驗豐富。而且白起用兵用計不拘一格,敢於大膽嘗試,一生統兵未嘗敗績。這種兩軍山地間的對峙,拼的是兵種的配合,秦國的重甲騎兵和重甲步兵以及弓弩營的重型武器(不只限於重型弓弩,還包括軍用器械)。還有後期的輜重補給,這些都秦國是遠超於趙國的。這些就算趙國有,李陵也不能百分之百發揮他們的優勢的。所以相比起來,李牧依然會敗於白起。

  • 6 # 風雲酷

    別認為趙括是被冤枉了!秦國知道趙括接任趙軍統帥後,白起就設計將部隊分四路。一路埋伏,第二路只用一小部分部隊引趙括(趙括是帶著45萬部隊衝鋒啊,小部隊肯定打不過),第三路繞到趙軍後面包圍趙軍,第四路直奔趙軍大本營,切斷趙軍糧草供應,白起早就知道趙括是個輕敵自大的人,所以才會這樣做,如果趙軍統帥是廉頗或李牧,白起決不會這樣做,這樣會讓白起得不償失,廉頗或李牧一回兵他的兩路人馬絕對跑不掉。

  • 7 # 皖---七殺

    首先要搞懂這兩個人的年代,白起死時前257年,李牧死時前229年相差28年,白起多為歷史家推斷大約60來歲死,李牧的年齡大約跟白起出不多,往前說這時候李牧在白起死的時候30來歲,長平是前262年這時候的李牧也就20多歲,在趙國最多也就是個中等將領到頂啦,長平他們兩個不會碰面,這問題問的就好比,亞歷山大如果打到中國,秦始皇如何揍他是一樣的笑話,因為不在一個年代的人,

  • 8 # 88玩天

    在冷兵器時代趙括敗得算可以了,整兵團被撲獲,殲滅,競是手持兵戈的四十萬眾,可想而知,主帥幹什麼去了,誰令他們放下武器而不戰,什麼樣的花言巧語使他們不戰,難道真是電影英雄裡那漫天神飛的箭陣麼,史書記載趙老爹說此子視行軍大仗為兒戲必害趙軍,其母還上奏趙王老爹所慮,如果換成李牧的話,李牧沉重 ,當年李牧堅壁清野,示弱大勝匈奴,並且開疆闊土彼為風範,然而長平之戰時情況不一樣,對手不比等閒,他也沒有可守的時基,就如明末袁從喚樣勝努爾哈赤,敗皇太極一樣,只有苦戰求和以待變,,,其時趙國用李牧跟廉頗都一樣,只有苦守逼和,不能勝

  • 9 # 圐圙龘飝

    國家實力和領導層的水平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如同甲午戰爭,日本是全國上下拼盡全力在賭國運,而清政府一方離心離德,互相掣肘,傾覆。做個假設,如果趙武靈王不是死於內亂,以廉頗步軍為正堅守上黨壁壘,李牧騎兵迂迴北原直插咸陽為奇,平原君攜萬金玉壁周遊三晉齊楚為援,趙括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下少壯練兵為預備。秦雖有人屠白起,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 10 # 率先突破

    在當時不管是誰都會輸。因為趙國對那場戰爭認識不清,秦國進行的是戰略佈局,而趙國朝廷在爭上黨該不該要,豈不可笑。還有趙括被圍46天,秦國讓國內15歲的男人到長平,趙國這幾天卻沒有任何動靜。趙括以40萬對神將白起的60萬,趙括死了20萬投了20萬,白起死了過半(包括與廉頗對戰死的5萬)。這個失敗主要還是趙國的問題,不管是誰指揮都會輸。

  • 11 # 貓爪鋒利

    個人覺得,如果把李牧的數萬邊防軍拉過來支撐趙括的話,憑趙括李牧的能力,可以裡應外合,中心開花,對秦實行反包圍,壓迫其進行主力決戰,換被動為主動,若能勝(個人認為機率不低),戰略上可以使趙國從崩潰的邊緣快速擺脫戰爭苦海,重新回到兩國和平時期的戰略相持態勢。

  • 12 # 冷兵器研究所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換成李牧,因為李牧當時很可能在秦軍裡。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裡的記載,李牧的父親李璣是秦國太傅,李牧的祖父李曇也是秦國的高官。李牧的祖父李曇早年在趙國當柏人侯,後來入秦為官,先是當御史大夫,後來當上了秦國的司徒。根據《戰國志》的記載,李牧還手有殘疾,連自殺都困難。李牧的兒子李汨是秦國的中大夫、詹事,也算是高幹。從李牧的家族成員來看,他的家族在秦趙兩國都有人脈,都能當高官,總的來說長平之戰時李牧很有可能還在秦軍中。李牧家族這種情況在戰國時代並不是特例,秦國宰相樓緩就當過趙武靈王的大臣,後來到秦國當上了宰相。楚國的昌平君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作亂時立功很大,被封為秦國丞相,嬴政攻打楚國時這個秦國當年的丞相就毅然起兵,給自己的老上級和表兄弟——嬴政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戰國四公子中的孟嘗君、信陵君也都有在別國當丞相的經歷。也只有李牧家裡有雄厚的背景,他才能以殘疾人身份直接當上軍官,否則很難想象他能靠著殘廢的身體一級級從小兵身份升上去。

    李牧可能是陷入了秦國的內部權力鬥爭,才不得不前往趙國。他首先在趙國北部邊境練兵,用示弱的方式麻痺了匈奴人。而後李牧練就了一隻強大的騎兵,抓住戰機擊敗了匈奴人,在趙國邊防軍中有了威望和根基。李牧在趙國軍中大放異彩的年份是公元前243年到229年,和長平之戰有近20年的時間差,他和白起不是同一個時代的將領。白起揚名立萬的年份是公元前294年,兩人差了半個世紀。長平之戰爆發的公元前260年李牧即使在趙軍中也是處於蟄伏期,是從趙王都匈奴人都認為他窩囊的時期,所以長平之戰時李牧根本就不可能進入趙國決策層的法眼。

  • 13 # 明神御宇

    如果長平之戰趙軍主帥是李牧,兩位軍神最多打平手,秦軍無功而返,就算趙軍失利,也不會損失多大!因為長平之戰之前5年,即公元前265年李牧已成功大破匈奴主力十餘萬人,成為一名優秀的年輕將領!

  • 14 # 獨角獸86710977

    這裡拋開時間上的差異,我覺得換成其他趙國名將,長平大戰的結果都會大不一樣,甚至因此歷史也會改變。只討論長平大戰,秦國是白起領軍,趙國無論換誰上估計都是敗,換上李牧勝的可能性也幾乎沒有,因為是白起,犯錯可能性低,李牧白起就算打個平手,這個時候比的就是國力了,明顯趙國是輸於秦國的,所以趙國必敗。但問題就來了,同樣是敗,趙括是讓40萬大軍全軍覆沒了,要知道戰國時期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40萬的青壯年幾乎是當時趙國的家底了,剩下的幾乎都是老弱病殘,別說戰鬥能力了,生產能力、生育能力都成問題了,沒人就意味著沒錢、沒糧、沒兵,除非是秦國給趙國留出百八十年的恢復時間,趙國幾乎不可能再恢復了,而且還有魏國、齊國、燕國根本不會讓趙國安心地發育。這一點都可以從秦國的發展得到驗證,比如商鞅變法就是在魏齊爭霸的時候偷偷發育,沒強大之前對外要多慫就有多慫,再看長平大戰以後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後,秦國被逼回函谷關,面積回到秦孝公時代,實力也大不如前,但只花很短時間就恢復了,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多、政治制度好。

    所以,不管是廉頗、李牧、樂毅兒子(忘記叫啥名了),都不至於把趙軍帶到全軍覆沒這個結果,只要不是全軍覆沒,敗的結果無非就是割讓城池,賠點錢,外名義上認秦當老大,因為當時秦國還不具備一挑六的實力,這也是白起後面死活不出戰的原因,這種敗法,趙國的40萬大軍起碼還能保留個20-30萬,後面還是有機會東山再起的,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可能要推遲,按這樣算,有可能傳到胡亥手裡的時候還沒一統天下,那歷史可能就不一樣了,當然,以秦始皇的英明,在那種條件下可能會先滅趙國,也有可能還是秦國一統天下。

  • 15 # 是我非我

    國家戰爭,特別的是大型國戰,真的不是隻靠一倆個名將就可以操縱的。

    決定勝負的大多是國家實力,除非一方指揮水平太次,納粹德國那麼多名將,軍事水平領先當時世界,還是失敗了,長久對抗,國家實力不濟了,不能快速打敗蘇聯,就註定了失敗。日本不能快速打敗佔領中國,也就註定了失敗。

    戰略目標沒有獲得目的,一拖,實力跟不上就要垮了,往往這個時候是最瘋狂的時候,成敗大勢已定,只能殊死一搏,所以斯大林格勒,偷襲珍珠港,長平之戰換將等等,大體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 16 # 無語6451865

    秦趙兩國對於這場戰爭的認識不在一個層面上,當時秦國東出最大的勁敵就是趙國。為了打這場仗,秦國前期做了最充分的準備,基本上是舉全國之力而發於一點。反觀趙國,他開始對於這場戰爭的認識不夠清晰,誰輸了基本上就退出爭霸舞臺了。後來沒辦法,拖到最後發現不贏的話基本上就要滅國了,所以才孤注一擲的。這個是國家戰略上的失誤,所以和將領的關係不大,說白了,秦國命好,代代明君。他不統一誰統一。

  • 17 # 慎獨40474747

    拋去實際年代來假設,李牧善出奇兵於敵手意料之外,決不會做對手所希望他做的事,更不會面對強敵去死拼,會根據敵我態勢變化而採取相應的行動,自已的戰略支撐居點,己方的糧道,退路不會冒然丟棄,白起也是名家名將,二人對戰應是五五開。

  • 18 # 優己

    沒用,長平之敗不是趙軍之敗,而是趙國之敗,趙王之敗。如果不是趙王督促趙軍出戰,根本無須需換帥。直接廉頗死守就行了。問題是趙國熬不住了。而且趙王本身的戰略格局也太小了。其實按著當時的最佳做法就是退關延敵,直接撤出山地,退守壺關,這樣,把難以運輸的山地讓給秦國,再將秦軍引到平原決戰,這樣戰國才有可能勝。可惜呢,趙王包括整個趙國都沒有這個覺悟。後來這種戰術又出現過一次,那就是陸遜火燒夷陵。當時,廉頗,李牧,包括趙括肯定也想得到這個戰術,但是趙國趙王不允許罷了。所以,除了換趙王,不然換誰都沒用

  • 19 # 李逍遙14128537

    先不說趙括能力如何,同為戰國名將,廉頗能比李牧差多少?就算李牧強一些,趙國勝了長平之戰,以白起之能也不會出現潰敗的情況,最多兩敗俱傷。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國力已遠強於其他列強,長平之戰秦國佔有進攻的主動權,打得贏便打打不贏便撤,沒傷了國本,那麼最多就是統一六國的進度延緩而已,不會發生局勢的根本性改變。所以,一個李牧即便能救得了趙國一時,但是改變不了天下的態勢

  • 20 # 在城市的邊緣

    很簡單,換李牧的話,趙國至少不會輸,至於贏的徹底的話也不太現實。古代領兵作戰,在通訊極其落後的情況下,主帥要如何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如何讓己方的將校完全服從自己的命令?最基本的條件:1.在軍中足夠的威望;2.數量不少的家將家丁小型私人武裝,包括幕僚。歷史上很多戰役,不是主帥自己真的蠢或者說想不到擊敗敵人的辦法,而是這些想法要付諸實施,需要上下一心,有吃肉的就得有啃骨頭的,很多仗都是挺一口氣就贏,早洩口氣就輸。打長平這樣的超大規模滅國團戰,主帥首先就得是己方絕大部分軍隊認可其能力的威望素著的老將才有可能,這樣的老帥是帶領大家從屍山血海裡滾出來的,大家才會信服。白起、王翦秦軍信服,廉頗、李牧趙人信服。趙括不行根本原因不是他自己武功高低或者謀略不行的問題,而是在軍中沒有足夠的威望。題外話,趙括老爹早早對趙王說自己兒子不行,個人竊以為其實是捨不得自己兒子上戰場去送死的愛子心理居多,軍人嘛,只要多上戰場刷副本,還有趙奢自帶出來的家將加成,鑄就一名合格的將軍機率還是很大的。有人可能說韓信、霍去病是反例。可你仔細看看,韓信剛上道時,劉邦特意封臺拜將,就是在眾將校前人為拔高韓信的權威,即便如此,韓信將兵也是以一次次較小規模的征戰勝利中積累起足夠的威望的;霍去病剛上道時領的就幾百兵(當然他那幾百兵都是精挑細選的特種兵)。趙括缺的條件,李牧在成熟以後,都具備了。至於有人說趙國舉國面臨的條件是必輸之局,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順便說一句,從戰國末期國際間局勢看,其他五國會希望秦、趙一方徹底擊倒另一方嗎?說實在點,在虎狼之秦整體佔優的形勢下,忍耐、僵持下去,然後大家都撐不下去了,體面罷兵才是雙方在都不犯戰略錯誤之下的合理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4536251為什麼有兩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