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色菸圈998
-
2 # 午夜櫻花語
這兩句詩是唐朝鳥巢禪師所作,據說是白居易向鳥巢禪師問禪時所作,全詩共四句“來是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是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意思是:生不知從何而來,無跡可尋,死不知歸往何處,無蹤可找,生和死其實都是一樣的,從無處來,歸往無處去。為什麼還要計較這空虛不實的塵世中種種的事情,人生不過是一場夢啊!
禪師告訴我們人生不過是一場夢,並不是要我們空虛地過一生,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去計較太多,得失之間、進退之間、生死之間……沒有什麼需要去計較。活在當下!
-
3 # 蒼巖吹雪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夢中。
--唐 鳥窠
這是唐朝鳥窠禪師的一首偈語。
“來時無跡去無蹤”,人的生與死都毫無痕跡可尋,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向哪裡去。
“去與來時事一同”,在死生之間,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是什麼呢?
就是迷惑。人從生到死,都無法擺脫迷惑。正如一個故事所說:
一個人在曠野中,被獅子追趕,無處可逃。正好看到一口枯井,就順著井中的藤爬了下去。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條毒蛇吐著舌頭,上面又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咬那支撐他的藤,一旦藤被咬斷,即使不跌死,也會被井底的四條毒蛇咬死。正萬分驚恐時,飛來五隻小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蜜剛好滴入他的口中,滿嘴香甜滋味,讓他忘記了一切恐懼。
這寓言說的是人生。人被無常的獅子逼進了枯井,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風四條蛇,正在盤踞吞噬,而生命的藤又被象徵晝夜的黑白二鼠啃齧著。五隻蜜蜂,則比喻五欲--財、色、名、食、睡。一點點甜頭,就能讓我們忘記危險,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的被動,又是多麼不自由呀。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滿了迷惑,那麼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淪,到最後一無所得。
-
4 # 雲知看相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這首偈語唐朝僧人,鳥巢禪師所寫,意境很深遠,表達的是我們人生的自然規律,人生如夢,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感受萬事皆空的想法,不去追求名利,淡泊超脫的意境。
-
5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這句詩是唐代鳥巢禪師的偈語,原文如下: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意思是說,人的生與死都毫無痕跡可尋,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向哪裡去。人從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都無法擺脫迷惑。何必再在意這空虛不實的人生中的事情,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場夢。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這句話深深地打上了佛家思想的烙印,看破紅塵,逃避現實,人生如夢,無所作為,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是不可取的。
佛教是中國的三大教之一,它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有很多精華是我們要學習和汲取的。但也有糟泊,必須要剔除的。比如這句"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就是不可取的。現實就是現實,有問題解決問題,有矛盾解決矛盾,不能迴避、更不能逃避。我們常說人生就是奮鬥,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與奮鬥。否則,社會能進步嗎?中國能崛起能強大嗎?
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是腳踏實地,不要幻想,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有所成就。我想,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吧!
-
6 # 閩都行者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來自唐朝鳥窠道林禪師的偈語:“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此偈語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其實此偈語最重要的詞彙是“浮生”。第一句的浮生是廣義的指代人生、世間,第二句的浮生是狹義的個人的一生。禪師就是奉勸凡人做人灑脫一些,不要計較、糾結塵世的一些小事,哪怕大災大難,比如地震、疫情,總有一天也會過去、結束,更何況個人的一點得失,如果都放在心上,豈非折磨自己嗎?此生就當作來體驗一次,到最後你會發現這好像是睡了一覺,做了一場夢而已,人生很快就結束了。所以,人要學會看淡一些名利,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能知足常樂,不會陷入六道的痛苦輪迴中。再進一步認識事物的自然規律,勸諭眾生,“浮生”是大千世界的幻境,對待人生的各種變化要學會適應和調整,修煉到隨遇而安、寵辱不驚、自在逍遙。總而言之,禪師的偈語見仁見智,體現了個人對生命的態度。
另外,禪師是話裡有話,請看看擴充套件資料。
擴充套件資料:這句偈語源自鳥窠道林禪師與大文豪白居易對禪的故事。杭州西湖喜鵲寺的鳥窠禪師,本名道林,諡號圓修。《五燈會元》記載,道林禪師在秦望山的一棵松樹上端坐修行,猶如鳥在樹上結巢,時人稱其為鳥窠禪師。禪師道行深厚,時常有人來請教佛法。某日,白居易來松樹巢下拜訪禪師,只見禪師坐在搖搖欲墜的鵲巢邊上,便道:“禪師坐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道:“太守!你的處境才危險!”白居易不以為然地迴應:“下官是當朝官員,危險何在?”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沒危險呢?”
白居易似有所悟,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子也知道的道理呀!”
禪師啟示:“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這句啟示就是說,懂得了道理,還要做到知行合一。
-
7 # 我欲隨波不逐流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怎麼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唐朝鳥窠神師的一首偈語。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全詩大概的意思是:人的生與死都是毫無蹤跡可尋的,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走向何方。在生死之間,只有人生的迷惑大家是相同的。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的迷惑,那麼人就會在迷惑中一再沉淪。
這首鳥窠禪師的偈語化解自《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是勸諭世人,生命無常,人生如夢,珍惜生命。
當年,唐代詩人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禪於他。有一次,白居易又去拜訪鳥窠禪師,他看見禪師端坐在鳥巢邊,於是說:“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禪師回答說:“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的說:“我是朝庭官員有什麼危險呢?”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意思是說官場浮沉,勾心鬥角,危險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禪師以偈回:“來時無跡去無蹤,來與去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從上面的故事中,禪師是想勸解世人能夠消除惡念,積極的行善,人間就不會有邪惡,這個社會就會充滿愛。不要沉淪在慾望之中,不要執著妄取,順其自然,用一顆平常心看待世事萬物,才能得大自在。
可我們的人生衝滿了各種俗望,只要嚐到一點甜頭,就忘記了各種危險,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各種被動中迴圈,哪裡又有半點自由?
-
8 # 奶茶愛尚咖
有關“人生”的一系列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或顯淺易懂或晦澀難懂:
芸芸眾生“人的一生到底為何而活?為何……?”不斷地拷問自己,試圖找到答案,找到一個讓自己覺得人這輩子活著,就該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過著跟他人相似軌跡的人生的理由!
想必,大多數人都曾對“人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都試圖去尋找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試圖去尋找內心的一份解脫!
得道之人從“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此句,我猜想得道之人關於“人生”的看法:
人,赤裸裸地來到人世,最終離開時,什麼也帶不走,僅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著喜怒哀樂之感,這無疑如同夢境一般,醒來了,就什麼都不存在,因而不必糾結有關虛浮的人生的事!
是現實還是夢境?我知道把“浮生”當“夢”對待,人會活得自在,也曾試圖告訴自己,讓自己相信這一切均為夢境,無須活的太“認真”了!然而,因為沒有那樣的胸懷,現實中的自己卻活的那般的在意……
是現實還是夢境?能渡得了自己的,趕緊渡吧……
-
9 # 心理諮詢師曦文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本就是一句歷經生活後的感慨,作為一句偈語,要點醒的是陷入紅塵混沌的人。也許有的人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已堪破艱難,可以平靜的回顧前生;也許有的人還在困頓中無法撥雲見日,等待最終的救贖。
人生最難的就是執著於無法衝破的障礙,上善若水,而水之所以無堅不摧,除了自身能積蓄衝破一切的力量,也是深諳迂迴的真諦。不是每個人每件事一開始就會在正確的道路上,也不是每個人在最初都有打破一切困難的力量,所以人生乃至人類的歷史都是螺旋上升的過程,要經歷多次的自我剖析和迂迴前進,在無法前進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停下來理清脈絡、丟掉包袱、重新出發。
整個句子充滿禪意,在勸誡堪破、放下和不執著,何須執著於過往的起起伏伏,過去的無法更改,未來的依舊可期,而方向卻在當下的一念之間。浮生事已了,無論是叱詫風雲還是平淡如水,都已成為過去,當進入了新的一個人生境界和階段之後,更要明白活在當下的意義。
此時的我就是最適合的我,無須探究是怎樣的過往讓我成為現在的樣子,在人生的夢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所有的故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是一種經歷,而每個人都有能力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所有的努力和堅持也許只為了在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
10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向鳥窠禪師請求解惑時,鳥窠禪師所給出的一句偈語。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禪於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以偈語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意思是,人生來是悄悄的,沒有蹤跡,死了化為塵土,也沒有蹤跡。不管是生來還是死去,都是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什麼都帶不走。所以為什麼還要在意浮生俗世呢,因為這大千世界,這浮生都像是一場夢。
-
11 # 宗海
這句話出自鳥窠禪師的佛家偈語,當時白居易感到人生比較迷茫,特請教鳥窠禪師,禪師送他的話,題主只說了後半句,下面我們欣賞一下原文: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淺譯:
人不知為何事而來到這個世界,也不知為何能死化作塵埃,沒有蹤跡可以尋找,所以來,去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未知,迷惑。所以就不要在問這人世間讓你煩惱的事了,因為你的這一生一直在夢中。
淺析:
這句偈語讓我想到《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中的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夢中,我們也會難過,高興,幸福但一覺醒來原來是夢一場,我們知道是夢,是假的,但我們醒後依舊會繼續體會,將夢中的情緒帶進現實的生活中。但我們不知,現實生活也是在夢中,在這個世界我們碰到喜悅的事則罷,如果是難過的事,便很苦惱,如果得不到滿意的解決,這種負能量會一直傳遞給身邊的所有人。所以一切皆是夢,凡事不用當真。
最後用佛家偈語收尾:
秋風落葉亂為堆 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 任他著地自成灰
-
12 # 心佳
這兩句詩來自唐朝的鳥窠禪師。鳥窠禪師活了99歲,僧齡長達八十多年。據說,鳥窠禪師出生的時候,"異香滿室,遂名"香光""。《宋高僧傳·唐杭州秦望山圓修傳》中說:"釋圓修,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俊邁。"
9歲出家,後來雲遊浙江杭州時,住在了西湖背面的秦望山上的一棵松樹上面,因此大家叫他"鳥窠禪師"。又因松樹上有一個鵲巢,大家又叫他"鵲巢和尚"。鳥窠禪師"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任太守只能從樹下仰視他。太守裴常棣堅請鳥窠禪師下樹結庵,始終說服不了他。
後來,白居易來杭州任太守,聽說了鳥窠禪師,於是前往拜訪,說樹上太危險了,要禪師下來。鳥窠禪師反而說白居易的處境更危險。他說官場沉浮,勾心鬥角,處處危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不見得有什麼高見。"鳥窠禪師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百歲老人略行不得。"白居易於是拜鳥窠禪師為師,先後為其寫了兩首《贈鳥窠和尚》的詩。
有一次,白居易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鳥窠禪師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白居易從此頓悟,終成一位意境高深、修為脫俗的大居士,自號香山居士。
我們來讀一讀這首偈語: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夢中。 --唐 鳥窠
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來無影去無蹤,從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浮生如夢,一切法緣如夢幻不真,生死也如夢,何必執著,圖添煩惱呢?
所以我們生而為人,在這個世界會遇到數不清的困難、誘惑、痛苦。一點點甜頭就能讓我們忘記了危險,愚昧地活著。人生苦短,不要太執著,學會放下,看淡、看開一些,把握當下,在這夢中清醒地活著。
-
13 # 愛生活的笨笨牛
我的理解:對於一些身外之物,我們要學會看淡。就像以前我喜歡的一個女孩!
隨著我們的閱歷的加深,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事物使我們非常喜歡,但是卻是無論多麼努力都得不到的。
我上大學時,和大家應該一樣,想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來鍛鍊自己,在鍛鍊自己的同時也能認識許許多多的其他系的同學,交很多的朋友。這個女孩就是我參加活動時認識的。
她長得濃眉大眼的,高高的鼻樑。和馬思純長得特別像,並且性格還非常的活潑,屬於外向型的女孩。經常是和社團的同學稱兄道弟的,感覺只要她在氣氛都非常的高漲。可是那個時候,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生,沒有什麼特點,平常我們也說話,但是我覺得我可能都沒有給她留下什麼印象,如果走在大街上,可能她就是知道見過我,但是可能連我的名字都不會想起來的。那時我非常喜歡安靜,喜歡獨處,並且自卑到什麼程度呢?我經常覺得我就癩蛤蟆旁邊的那個蟲子,而那個女孩就是白天鵝。
當時,會有迎接新生的活動,是直接到火車站迎接的。因為有同學,可能家裡的比較遠火車到的時候會是半夜凌晨,因此學校每年都會號召我們去迎接新生。記得那年,我也報名去了,在火車站外搭一個小帳篷,外邊立一個牌子,寫著某某學校。當時我並不知道她也報名了,因為畢竟是女孩,學校當時說盡量讓男孩去,每次晚上值夜班的話,一般是5個人,當有同學來的話,湊夠10個人時,由兩個人領著送回去,另外3個人繼續在那裡等。當那天輪到我值班時,我剛到帳篷外邊就聽見了她的聲音,那個時候讓我即驚訝又激動,反正是形容不出來的心情。最後才知道,她和老鄉回家了,沒有買到合適的車票,所以回來時就有點晚了,索性就留下來一起迎接新同學了,等到湊夠10人再跟著一塊回去。可是那天卻有些意外,就沒人,好像那些學弟學妹商量過一樣。沒辦法,我們7個人就聊天打牌,玩的昏天暗地。那天我才發現,原來這個女孩子實際上也是一個內心細膩的人,和別的女孩子一樣。並且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她竟然說:她實際上最喜歡安靜。我的媽呀!當我聽到這句話時,頓時讓我下巴都驚掉了。回想一下平時大大咧咧的樣,我又很想笑。
透過這次活動,我們慢慢的熟悉了起來。回學校之後,有時還一起吃飯。那時我開始蠢蠢欲動,不對,也不應該用蠢蠢欲動來說,我應該是慢慢的開始有信心。就經常的創造和她偶遇的機會。可是剛有的信心,就讓我有種到漠河的感覺。因為看見有個男孩牽著她手,在操場。並且這個男孩就是我們院的學生會主席。那時我就覺得我是涼涼了。
現在,想想。三個字:平常心。不是自己的,努力也不行。很多事情可能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
14 # 海海文化閒談
“何須更問浮生事,知此浮生在夢中”,這句話出自鳥巢禪師對白居易的偈語。
曾經白居易因心中對人生的意義有疑惑,去向鳥巢禪師請教,鳥窠禪師以偈語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這句偈語跟金剛經中的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出生的時候是赤條條來的,去世的時候也無法帶走塵世間的任何東西,其實出生和死亡都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還要在意俗世間的功名利祿呢,我們在這世上,生活本來就如夢幻一般,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句話看似有點消極,但其實對我們的人生也是有很多積極的指導意義的。
它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沉迷於物質並無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慾望逐漸增加。曾經“樓上樓下、電梯電話”是我們的理想生活;現在幾乎所有人都過上了這樣的生活,但是人們依舊不滿足,並未感到有多麼的幸福,而是追求更多的慾望,比如說豪車、豪宅,人們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
但是我們的生命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不能剋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在我們有限生命中我們只會品嚐到慾望帶給我們的無限痛苦。
它可以避免我們沉湎於失敗的痛苦之中人生在世,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體會到失敗的痛苦,但是隻要我們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就會知道,在我們生活中,一時的得失和成敗對我們整個人生並無意義。
我們出生時和死亡時,都無法帶來或帶去任何東西,我們在這世間唯一珍貴的就是我們的真情實感以及人生經歷。
所以說,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過長時間地沉迷於失敗的痛苦和陰影之中,那就是浪費我們短暫的生命。
回覆列表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向鳥窠禪師請求解惑時,鳥窠禪師所給出的一句偈語。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結識之後,經常問禪於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語請教鳥窠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禪師以偈語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意思是,人生來是悄悄的,沒有蹤跡,死了化為塵土,也沒有蹤跡。不管是生來還是死去,都是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什麼都帶不走。所以為什麼還要在意浮生俗世呢,因為這大千世界,這浮生都像是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