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

  • 2 # 康康閱歷史

    在李氏推倒隋朝後,李淵登基,做了唐朝的第一位皇帝唐高祖。唐高祖上位後便立李建成為太子,令其居住在宮中,方便處理宮中事物。同時封李世民為秦王,李世民在李淵登基後便四處帶兵打仗,為初唐立下了諸多貢獻,所以他深得百姓的愛戴。

    但身為太子的李建成都把這些看在了眼裡,他害怕李世民將會成為自己以後登基的絆腳石,所以處處針對李世民,而李世民也開始與其鬥爭,就這樣兩人的爭鬥就開始了。

    兩人的爭鬥李淵也看在了眼裡,在李淵的扶持下,李建成逐漸在爭鬥中取得優勢,漸漸控制住了局面。李世民看到這種情況,便想拼一把,接下來便出現了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透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了李建成,之後李世民便逼迫李淵封他為太子,之後李世民登上了皇帝這個位置。

  • 3 # 提點刑獄司

    一說李世民,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在中國古代奉行著極為嚴格的宗法制,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並不是長子,理論上是不能繼承皇位的,應該由他的哥哥李建成繼承皇位。那麼李世民究竟是如何奪得皇位的呢?

    說到李世民繼承皇位,就必然會提到玄武門之變。在《隋唐英雄傳》等影視作品中都是這樣寫的,太子李建成為掃除自己皇位的威脅在玄武門佈下重兵謀殺李世民,結果反被李世民殺害。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歷史上正好相反,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勢力很強,但是根據嫡長子繼承製他不能封為太子,也就當不上皇帝。

    李世民不甘心,於是聯合部下大將在玄武門佈下了重兵,偷襲射殺了前來上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舉剷除了太子的勢力。太子死了,李淵沒有辦法,只能被迫把李世民封為了太子。幾個月後,李淵又被李世民逼著退了位,當上了有名無權的太上皇,李世民最終登上了皇帝寶座。

    李世民是靠著這種極不光彩的行為奪得了皇位,為什麼後世還對他的評價很高呢。毛澤東所說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中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雖然是這樣當的皇帝,但是他繼承皇位後,虛心納諫、任人唯賢,使唐朝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開元盛世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功勞蓋過了奪得皇位的卑鄙,使人們也將他稱為了古代聖賢帝王。

  • 4 # 犀首3

    一、功蓋太子

    隋煬帝楊廣重用表弟李淵又派人監督。李淵有謀反之心卻不方便活動,就派李世民暗中結交豪傑,網羅各路人才。李淵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為右元帥,征戰沙場。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唐朝建立後,尚未完全統治全國,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西方除掉薛舉;北方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東方平定了魯王徐圓朗。特別是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之上。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賢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建成為立太子後,協助李淵處理政事。他也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又擒斬與突厥勾結的劉黑闥,平定了山東。但功勞遠不及李世民。

    二、兩虎惡鬥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秦王府製造出楊文幹事件,使人誣告太子勾結邊將謀反。 最後,唐高祖以兄弟不睦流放了東宮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幕僚杜淹。 秦王府和東宮摩擦不斷。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恐懼秦王府的強大,建議李淵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嚴令不得相見。秦王府文武多被免官外放,府中只剩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和張公謹等幾人。眾人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勸李世民儘快採取行動殺掉李建成,逼李淵退位。

    三、殘殺手足

    李世民接受文武臣僚建議,加緊政變準備,精心謀劃,發動突然襲擊。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程知節、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李世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尉遲恭射殺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在這場政變中,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全部被殺,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一同被害,老婆楊氏被李世民強行納入宮中。

    四、逼父讓位

    玄武門伏擊之後,李世民率兵屠殺太子府和齊王府,同時又派尉遲敬德帶兵衝入宮殿,逼迫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兩個月後,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

  • 5 # 小凌說史

    李世民主要是透過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絕對優勢的,並且順利明著暗著讓李淵讓位於自己,最終李世民於公元626年9月4日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他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一家也在太原起事了,經過長期的努力征討最終建立了李唐。而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打出了自己的威望,但是李淵卻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不會甘心屈居於人臣之位,於是聯合了李元吉排擠李世民,而李世民又認為李唐建立自己功勞最大,何況當初起事之時李淵就承諾將來立自己為太子。在這種情況之下,兩方的猜忌越來越重,而李淵又任其自由發展,於是導致朝廷之上兩派互相抨擊。

    公元626年,突厥進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派遣李元吉帶兵出征,實則是乘機奪取李世民的兵權。原本是李建成陣營的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他將這事告知了李世民,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兩派之間的鬥爭已經非常嚴重了,李建成決定去逼迫李淵做出一個明確表態。原本宮中的衛隊是太子一派的,但是負責帶隊的常何被李世民收買了,所以宮中衛隊已經是倒戈了,只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人還矇在鼓裡,稀裡糊塗的走向玄武門處。此時的玄武門已經被李世民設好埋伏了,最終李建成李元吉被伏殺了。

    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李淵正在宮中划船遊玩,隨後李世民派尉遲恭當任其警衛,實則算是軟禁了。同年9月4日,李淵宣佈退位,李世民登基為帝!

  • 6 # 龍哥

    賦蕭瑀

    唐 · 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 7 # 靈動的小鍋

    李世民能夠當上皇帝,與他父親李淵的優柔寡斷,左右搖擺,沒有認真思考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最終造成了玄武門之變。 許多人覺得這不科學,那就請聽我為大家慢慢道來。話說李淵自太原起兵以後,李建成與李世民二人並駕齊驅,雙方各自帶領一路軍隊作戰,到政權建立的時候,兩個人在各項戰役中是平分秋色。老頭子高祖皇帝在長安稱帝以後,封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尚書令,從這開始兩個人所走的路就大不相同了。建成作為皇太子嘛,自然是要留守在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政務,而世民就不同了,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在開掛的路上是越走越遠^O^,武德元年,討伐薛舉、薛仁杲,平李軌,鞏固關中地區,也就是打基礎。武德二至三年,打敗劉武周,收服尉遲敬德,鞏固太原。武德三年七月至四年五月,擊敗竇建德及王世充,攻取洛陽。幾年的征戰,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在手下聚集了一干能臣猛將。高祖皇帝對李二郎都無官可封了,只好新發明一個官職,叫做天策上將,並加封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到此時為止,李世民已經有了各種權力,某些方面的權力都已經超過了太子。

    此時,李世民已經十分想做太子了,因而與 太子李建成的矛盾衝突越來越表面化和公開化,雙方採取各種手段攻擊對方並且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此時的高祖皇帝面對兩個兒子的紛爭卻態度搖擺且猶豫不決,有廢太子的心思卻又狠不下心來,忽然對世民挺好,忽然又對建成和元吉挺好。直到武德九年,雙方的態勢已經到了快要動刀槍的地步了,而高祖皇帝卻還在為了平衡兩個人的權力地位做最後的努力。

    武德九年,突厥進犯是最終導致了雙方矛盾激化的導火索。太子推薦元吉代替世民擔任統帥,並且要求借調世民手中的精兵悍將,他們還打算趁機暗害世民。但是這一重要情報卻東宮的一位叫王晊的人秘密透露給李世民後,最終導致了李世民集團決定先發制人,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用再碼字了,比較手機打字很累的啊o>_玄武門之變

    這其中,高祖李淵負有重大責任,他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以各種權力而不是金錢、爵位、田宅等作為對李世民功績的肯定,客觀上縱容了世民權力和慾望的擴張,為最終兄弟反目、刀兵相向埋下了禍根。如果李淵確實是偏愛世民的話,那麼可以在合適的時機完成廢立之事。正事高祖,讓事態走到了無法逆轉的境地,李世民最終登基,成為了大唐第二代皇帝。

  • 8 # 小王解史

    李世民作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從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隋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處於突厥重圍中的隋煬帝,採用疑兵之法,成功挽救隋煬帝。

    隋大業十三年,眼看隋帝國大廈將傾,李世民積極策劃,鼓動李淵太原起兵,發動起兵以後,又攻城略地,為奪取長安立下戰功。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奪取長安,擁立隋代王楊侑為隋帝,史稱隋恭帝,改元義寧。大業十四年,隋煬帝被殺江都宮,李淵立刻改隋為唐,年號武德。建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東征西討,戰功赫赫,為唐王朝一統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而此時的太子李建成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就顯得暗淡不少了。李世民也漸漸功高難治,開始不滿僅僅因為自己是嫡次子而與大唐皇位繼承人無緣的現狀,兄弟之間的矛盾達到頂點。最終在武德九年爆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李建成,李元吉,用殺兄屠弟這種血腥的方式奪取了皇位。

    李世民能奪取皇位,有如下原因:

    一、李世民優秀的個人素質: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一生征戰,勝多敗少,稱帝后又不迷信武力,迅速完成了由優秀統帥向優秀政治家的轉型。為人恢弘大度,虛心納諫,良好的個人素質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帝王。

    二、李世民注意吸納優秀人才,李世民團隊文才武將優秀,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瓊,獨孤彥雲,張玄素,侯君集等無一不是當時社會上一等一的人才,李世民能人盡其才而用,為其成就帝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隋末天下大亂,李世民接過來這個爛攤子,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強盛的隋帝國在農民大起義的浪潮中轟然倒塌。為李世民奪取帝位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時勢造英雄,正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李唐王朝逐步發展,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 9 # 惠水濟善

    應該是篡來滴!

    玄武門之變,李二殺兄屠弟,逼迫他爹讓位,一個大男人,吸著他爹的仨乳頭,哭著喊著要做皇帝,。

    李淵和建成等,心不狠,手不辣,導致了李二先發制人,先下手為強。我覺得李淵要是嚴密防備,特別是兵權,李建成處處壓制,李二未必能成功兵變。

    李二打仗確實厲害,自己又有主見,領兵時培育了不少心腹猛將,心狠手辣,關鍵時候敢出手,沒啥良心道德。

    李世民也是雄才大略,政績斐然,要不然,不一定比楊廣好多少!

  • 10 # 小方煮史

    實力加謀劃而來。

    換句唐太宗可能不喜歡的話,實質上是透過政變奪權而來的,也就是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實力

    唐王朝從李淵太原起兵開始,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打拼,才在眾多的爭霸勢力當中脫穎而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勞來自於李世民和跟隨他的那批老部下。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創業期間幾度想要放棄,幸好有李世民的多次勸阻,才在稱帝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了下去。等到大唐終於穩定下來的時候,李淵發現大半個大唐其實是自己兒子李世民打下來的,而且在打江山的過程中,李世民周邊聚集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等各種能人志士,勢力已經不可遏制了。無奈之下,只能封秦王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其建天策上將府,以安眾多跟著打天下的部下之心。

    不過這時候開始輪到李淵煩惱了,因為李世民要是長子的話,一切就順理成章了,偏偏李世民前面還有一個太子李建成,而且也挺優秀的。按照宗法制度的原則,這皇位無疑是要傳給太子的。

    我們在創業時期雖然經常會講,“有難同當,有福共享”,但是在皇帝這個高危職業上,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做法。畢竟皇位只有一個,誰上去了,其他的人也就沒機會了,而且太過於出色的反而會遭受打壓甚至殘殺。所以,李世民要想保全自己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放棄自己所有的一切權勢,二是走上奪嫡之路。

    你要一個奮鬥了十幾年的人,一下子把自己手中所有的一切都貢獻出去,而且貢獻出去之後還不一定能夠保全自己,畢竟自己戰功太彪悍,自己周邊的部下又十分出色,隨時可能威脅到皇位。再加上跟隨著自己的部下何嘗不希望自己能爭上一爭,“從龍之功”總是如此有吸引力。

    謀劃

    所以,放棄權勢這條路基本上是走不通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其說是偶然,倒不如說是必然。這就是實力之外的謀劃能力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離不開他身邊的那位大舅哥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謀臣的精心謀劃,這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就可以看得出來謀劃之深,佈局之久,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本來已經投靠到李建成身邊的玄武門守將常何突然臨陣倒戈,關閉玄武門,擋住了前來救援太子的兩千多人,幫李世民爭取時間,一舉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所以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李世民的皇位並不是偶然得到的,而是他自身實力強大,加上精心謀劃而來的。

  • 11 # 大獅

    李世民皇位的由來正映那句“皇家之中無父子,富貴之家無兄弟!”

    當年高祖李淵廢隋興唐,江山坐定,四海臣服,長子建成立為皇太子,次子世民封為秦王,四子元吉封為齊王。兄弟幾人本當一起匡扶唐室,但是卻貌合神離。

    兄弟之中,世民戰功赫赫,功勳卓著,論起文治武功,建成遠不如世民,但皇室傳統立長子為儲君,故此他得了太子寶座,日後李淵退位,他便順應登基大寶。但是他日夜忌憚太子位會被世民奪走,因為對其進行打擊,一心要剷除這個功勞大過自己的弟弟!

    為此建成將元吉拉攏過來,合力剷除世民。但是秦王手下多能臣干將,足智多謀者兼有數人。世民自知那兩兄弟早晚對自己不利,於是秣兵歷馬等待時機,手下謀臣尉遲恭、長孫無忌見時機已成熟,又知建成幾日內必先行動手,於是告誡秦王當速速起兵。自此,歷史上又名的玄武門之變誕生了。

    秦王李世民先行進宮面見高祖李淵,狀告太子與齊王欲加害自己,李淵聽罷命人傳二人到宮中詢問。口諭傳下,兒子前來覲見,卻不知此時尉遲恭早已攜帶精兵良將埋伏玄武門。

    待太子與齊王騎馬到達之時,猛感氣氛不對,想要調轉馬頭往回奔,但是為時已晚。李世民此時從玄武門出現,太子奪下士卒弓箭就要射,但是因為緊張,弓弦竟拉不開。李世民此時搭弓射箭,一箭射出,正中李建成哽嗓,令其跌於馬下一命嗚呼。而後李元吉持劍奔逃,被尉遲恭追上,一鋼鞭打於後背之上,栽下馬去吐血而亡。

    然後一眾官軍衝入宮中,見到李淵便說:“太子與齊王欲謀反害主,被秦王得知,將二賊拿下處死,特派我等前來護駕!”

    李淵聽罷,苦笑一聲,而後老淚縱橫,他知道此時迴天無力,自己兒子兄弟殘殺,自己此時以被人軟禁於此。唯有重立新君,自己退位坐太上皇此時才可罷休。

    而後李淵頒佈諭旨,將建成、元吉加以罪名處治,廢除建成太子封號,改立秦王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為唐太宗!

    雖然看來李世民是篡位奪權,但是以李建成胸襟氣度絕難與李世民相比,而且就國家而言,李世民做皇帝比任何人都強。最終這位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被四海尊奉為“天可汗”!

  • 12 # 知未是也

    首先應該肯定的說,李世民的皇位是他發動玄武門事變並取得成功後得來的,對此歷史也絲毫沒有隱瞞,並對事變原因、事變經過和結果做了詳細的記述,應該說,匆庸置疑。

    問題是,李世民該不該發動玄武門事變?如果沒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苦苦相逼,李世民還會不會發動玄武門事變?假如唐高祖李淵能秉公辦事,不讓李世民心灰意冷,李淵能不能被李世民逼到太上皇的位置?

    皇位面前無父子,更何況兄弟?楊堅楊廣父子如此,楊勇楊廣兄弟之間亦如此,後來的曹氏兄弟也還如此。李世民作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曾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雄才大略和勇武精神為他贏得了人心,天下英雄豪傑都願投到他的麾下,這使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和對皇位早已垂涎三尺的齊王李元吉對他心懷歹意,在父皇李淵面前惡人先告狀,說李世民圖謀不軌,李淵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把李世民關進大牢,李建成、李元吉還不善罷甘休,買通獄卒企圖置李世民於死地,幸虧尉遲敬德等人相救才倖免於難,李世民在忍無可忍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發動了震驚歷史的玄武門事變,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雙雙誅殺。

    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如果不發動玄武門事變,由於他功高震太子,門下能人濟濟,他遲早也會被長兄和三弟害死,儘管他手段殘忍了一些,但皇位之爭,乃你死我活的鬥爭,事關生死存亡,心軟者必遭殺身之禍!

    幸運的是,李世民無愧於歷史,他雖然奪了父皇和太子之位,但他勵精圖治,開創中國封建社會之大唐輝煌,為中國歷史贏得了榮譽,極大地改變了歷史和人們對他的看法,也使大家更多的看到了他閃光的另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經營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