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年年都有高階灰
-
2 # Queely0099
"共情"應該是你喜歡對方的同時,對方也喜歡你,大家在同一時間實現了靈魂的碰撞,產生一種不可抗拒的偏愛!這份美好的感覺可以讓彼此時刻充滿期待…可能是人間最美的,但也是最難遇見的…
-
3 # 王振普486
共情,可以理解為共同享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指的是男女之間的共情,它是可以用生命作為依託的;蘇軾有詩云“千里共嬋娟”,這卻是他與弟弟的感情,很希望弟弟能保重、長久,即使遠隔千里,仍能共享那些美好的時光。這使我們體會到了,共情不但十分美好,而且並不僅限於男女之間。
-
4 # 喜建國
"人間最美是共情",這句話的"關鍵詞"或"組合拳"是"共情",我們怎麼去理解和解讀"共情"的範疇呢?我自己的淺析是:
一,全國一條心,世界共勉勵。這是"共情"的最大"格局"。比如因為空氣汙染,環境汙染,病毒傳染,黑惡霸權侵害等等。引起了人們的激怒,帶來了災難災害,造成了前所未有或需要群防群控,眾志成城的防範防控。華人的認識達成共識,國家的擔當感人肺腑,世界的"聲譽"不約而同。所以,這是"共情"的"情感共鳴"。
二,兩個人的交往相處,如同"魚水相融",如同"遊人如織",如同"空氣Sunny",如同"同舟共濟",如同"患難夫妻",如同"誰也離不開誰"......所以,這是"共情"的相互作用,這是"共情"的共同努力,這是"共情"的"共處共有"。
-
5 # 愫說育兒
共情就是那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懼的漫漫黑暗,找到我們生而為人的共通之處。——亞瑟·喬拉米卡利 《共情的力量》
“人間最美是共情”,我們先來看一個不會“共情”的例子——
1月30日,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對鍾南山院士的一段採訪影片,因女主持人雅淇全程迷之微笑,而引發眾怒。
庚子鼠年,武漢封城,學校推遲開學,企業延遲開工,疫情之下,全民“禁足”家中。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民眾的焦慮和恐慌被不斷推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連我家11歲的娃都感到憂心忡忡。當他看到這段影片時感到非常不解:“她缺心眼吧?怎麼會嬉皮笑臉地詢問別人為什麼眼睛溼潤了?”
“那如果是你,會怎麼跟這位可敬可愛的長者溝通呢?”我問。
“莊重、謙卑、尊敬,是對長者應該有的態度;採訪這麼沉重的話題,應該嚴肅凝重。”他思考了片刻給出自己的答案。
是啊,一個連孩子都懂的基本常識,這位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有著漂亮履歷的“複合型主持人”卻反而呈現給觀眾這樣一副不懂事的醜態。
“缺乏共情力的人,就會像這位主持人一樣醜態百出,惹人生厭。”我對孩子說道。
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無論是看到朋友的手被紙劃出血,還是讀到炎炎夏日下拾荒老人的新聞,觀察別人的痛苦都能喚起我們深深的痛苦和悲傷——就像相同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這種感受就是共情,即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他第一時間給出建議:“我總的看法,就是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但1月8日傍晚,84歲高齡的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
從廣州到武漢再到北京……連日來,實地瞭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釋出會、連線媒體直播、解讀最新情況……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關鍵時刻再次站出來的鐘南山,又勾起人們對這位當年敢講真話、敢涉險灘、敢啃硬骨的抗擊“非典”英雄的集體回憶,更有滿滿的敬意。
他被稱為“民族脊樑”,是英雄,是硬漢,是狠人。
被眾怒罵上熱搜的女主持人曾在採訪中,“天真無邪”地笑問關於他眼眶溼潤的原因,鍾南山回答——
“因為我覺得在武漢,我們的醫務人員做得非常辛苦的,確實人們受到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是非常壓抑的。
當時我在跟我很多學生交談時,他們的心情也比較差,所以當我的學生寫了一個資訊來說,在外面的大街突然唱起國歌,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說明大家計程車氣已經起來了。所以我很感動,為什麼呢?因為幹任何事,包括對待危重症的傳染病人,很重要的就是一個士氣、精神,還有團結協作的力量,這個是必須要有的一個前提。”
眼眶溼潤的鐘院士和危險時刻保持莫名愉悅情緒的女主持人,一正一反,正如兩面鏡子照出了“共情力”的樣子。
溝通30%是內容,70%是情緒;情緒不對,內容就會被扭曲。
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成為缺乏共情力的父母,而不自知。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中國科學技術館,偌大的展館人山人海,我陪著他一個專案一個專案地體驗,直到雙腿像灌了鉛。
我對他說:“我去那邊休息一下,你戴好電話手錶,玩好這個專案就過來找我。”
我也顧不得形象,席地而坐,身邊坐滿了像我這樣的家長。
半小時過去了,不見他回來,我打他的電話發現竟然不在服務區。滿眼烏壓壓到處都是孩子,就是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慌了!
所幸,孩子終於被找到了。
請問,如果在這個場景下,你跟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你跑哪兒去了?”——責怪、質問
“不是叫你玩好這個專案就過來找我嗎?為什麼亂跑?”——在講道理、責怪
“拉上孩子掉頭就走,並用力推搡他”——在發洩憤怒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父母,會站在小孩的角度,先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上面這些做法,都沒有做到。
我當時經歷了過度的緊張焦慮,幾乎是用盡全力飛奔過去的,我緊緊地將他一把抱住,眼淚奪眶而出(這是觸動了悲傷、緊張等情緒,也不正確)。
當我迎上他詫異的目光,我意識到,他只是還沒玩夠,所以他覺得還沒到和我約定的時間,他本來正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卻被我生硬地打斷。
我趕緊說:“對不起,我以為時間夠久了,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壞了!我沒嚇著你吧?”
他馬上反饋給我一個緊緊地擁抱:“可能我玩得太入迷了,忘了時間,讓你擔心,對不起。”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他的感受被我看見了,他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納的。因而他的內在力量也能反過來感受我。
當一個人被共情連線時,他的神經化學物質就會發生改變,平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取代壓力激素,壓力隨之消散。
良好的親子關係永遠都是共情孕育的產物。
這世界多的是愛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共情是走進孩子內心的第一步。父母要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然後才能更好地去疏導和幫助孩子建立正確良好的心理認知。
-
6 # 悠悠樂淘淘
我來回答“人間最美是共情”共情的理解。
心理學角度而言共情又稱神入,同理心。共情譯為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概念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的概念。其根本理念為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可以藉助於求助者的語言,深入對方心裡,去體驗他的感情和思維;諮詢師可以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和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關係,能夠更好的解決實質性問題;心理諮詢師同樣可以運用諮詢技巧把自己的同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取得心理輔助的正反饋。
就日常的生活工作而言共情是建立在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基礎之上。
共情其實在我們中國古典經典著作<<論語>>中,就有非常精闢的闡述,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很好的體現了共情這一理念。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當中,也經常會看到某某朋友情商高,而受到別人的讚賞。情商高的人,通常會具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因為它可以更敏銳的感受別人的思想感情,能夠更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從語言和行為上,做出更多利他且適當的舉動,因此而受到同事和朋友的喜愛和歡迎。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人緣好”。
就幼兒心理學而言在三歲之前孩子的世界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孩子很少能夠感受到來自於外界或者是他人的心理變化和思想感情。同樣其關注重點主要在自身。共情能力需要特別注意培養。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能夠讓孩子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也是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的重要操作之一。
怎樣培養一個高情商,懂共情的孩子呢?1.父母是培養高情商孩子的主要引導者和重要榜樣。
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人具有替代性學習的能力。
對兒童親社會傾向的產生,具有最普遍和深刻影響的是他人行為,也就是孩子所能夠接觸到的榜樣。心理學中關於社會性和個性發展方面的內容中專門提到過:孩子是透過榜樣行為的觀察,可以學會共情能力以及利他行為。
2.作為父母應該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
帶孩子多體驗,多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換位思考。對於孩子的共情教育應該無孔不入,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環節。
摒除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思想。
以3歲孩子為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在孩子空閒的時間。陪著孩子一起進行繪畫,在繪畫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畫一個圓圈代表孩子本身,在第一張白紙上面,我們首先畫出代表孩子的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可以畫在白紙的正中間,這個意味著孩子是在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小社會圈裡的中心位置。但是下一張圖我們要把代表孩子的圈畫在白紙稍微靠旁邊的位置,而要把更多代表幼兒園小朋友或者別的家庭和社會角色,放入到這個白紙的繪畫當中,同時要告訴孩子,這個生活當中,並不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而是有很多個圓圈,不同的個體共同構成社會群體,而這個群體不以某一個人為中心,而是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協作,而達到和諧共存的生活狀態。
透過繪本故事的共讀分享,教育孩子學習共情。
這裡推薦著名的繪本《小藍和小蘭》,繪本透過有趣的兩個圓圈代表了,兩個小孩他們一起上學一起玩耍,透過擁抱變成了綠色。繪本圖案色彩明亮,內容簡易懂,但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色彩變化規則。建議家裡有小朋友的家長陪伴孩子一起閱讀這個繪本來達到一舉三得的教育目的。
幼兒園的小社會是孩子去體驗和實踐共情的不二之選。
在幼兒園中,孩子必然要與同伴去接觸,與老師去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發生小的摩擦矛盾。那麼在孩子遇到,這樣人際交往的小問題時,家長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請家長帶領孩子少矯情,多共情。寬容,忍讓和謙恭是教養的重要體現。
-
7 # MargaretH
讓我從心理學角度解讀一下“共情”。
一、概念
雖然現在對“共情”的理解缺乏統一的定義,一般而言,共情是指個體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地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它在人類個體和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內涵
共情還可以區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的共情是一種多維度的心理結構,包括:
(1)認知成分,如觀點採擇;
(2)情緒成分,如對他人情緒產生合適的反應等;
(3)區分自我和他人。
狹義的共情是源於對他人情感狀態的理解、並於他人當時體驗到的或將會體驗到的感受相似的情緒情感反應。
研究者對共情的定義達成了以下共識:
(1)共情存在著個體差異,共情能力有高有低,這種差異表現在個體自身的身上,同時也會表現在不同的個體或人群之間;
(2)共情能力的高低是可以測量的,測量工具需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3)共情變數可對個體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早期的研究者對共情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上,一種觀點認為共情是對他人經歷的情緒反應,另一種觀點認為共情是一個認知過程, 是指對他人的一種準確的感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傾向於將共情理解為一種綜合性的系統, 其中既有認知成分又有情感成分(共情的多維觀)共情具有激發親社會行為的強大動力作用, 高共情者更容易做出親社會行為。
三、與同情相區別
共情是指體驗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種能力,是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概念,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深遠意義。但同情與共情不同,同情一詞來源於希臘語“sympatheia”,字面意思為共同受苦,表示與別人傷悲相似的情感在心理學中,Wispe(1991)將同情的定義包括兩部分:第一,對他人感受的關注意識增加;第二,對別人的困境作出必要的安慰行為的強烈願望。Eisenberg等(1996)認為同情是基於他人負面的情緒狀態或情境的理解而產生的他人取向的情緒反應,包括悲傷、關心和緩解他人負面情緒的願望;既可以是個體地單純符號資訊的間接理解,也可以是個體對他人情緒狀態或情境線索的直接感知。
朱智賢(1989)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中對同情的定義為“同情是道德感之一,是個人對他人的態度”。具體表現為能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願望,並給予道義上的積極支援;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產生共鳴及對其行動的關心、贊成、支援的情感;是一種受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覺悟制約的,由認識、感情、動機、行動交織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和共情都是對他人情緒的反應,但是二者並不一樣。同情僅僅是站在自我的立場上看他人的問題,覺得他人遭遇不幸挺可憐的,採取安慰他人的舉動。比如,我看到一個孩子被高年級學生欺負後感到特別委屈和憤怒,如果我僅僅是那個孩子,我可能會安慰他:“他們欺負你真不象話!好了好了,先別哭了!”甚至用糖果等物質誘惑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但這樣可能會加深孩子與他人之間的矛盾。而共情則要求我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理解和分擔他的精神負荷,給他提供精神幫助。共情不是站在我的立場上看你的問題,而是我站在你的立場理解、接納你的情緒,並且透過我的語言表達你的情緒。共情並不表示同意,而是表示體貼,從而能夠讓孩子平靜下來。所以,我會跟孩子說:“剛才他仗著身高比你高、力氣比你大打你,你打不過他們,受了委屈,讓你感到傷心了,是吧?還挺生氣,恨不得把他們都趕走,對吧?”共情是接納他人的情緒,包括不良情緒,體會他人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並表達出來。讓他人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這對他們今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同情是我們為了他人而感受的,共情是我們與他人共同感受的。再比如,如果我們的一位朋友深愛的人去世的時候,我們會為他感到巨大的悲哀和痛楚。同情是我們依據類似的失去親人的經驗設想我們的朋友痛苦感受:“我理解當一個深愛的人去世時的傷心。”而共情則是:“我能透過你目前的感受理解你,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傷心。”同情和共情都能夠傳達關愛,但它們傳達的是不同的理解資訊。共情比同情更具有支援性。
共情和同情都是對感知到的他人情感的情感反應,但共情是指自己的情感狀態與他人一致,而同情是指對他人生活中的不幸事件的擔心和悲痛的情緒體驗。
參考文獻
de Vignemon, F., & Singer, T. (2006). The empathic brain: how, when and w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10), 435-441.
Eisenberg, N., Fabes, A., Murphy, B., Karbon, M., Smith, M., & Maszk, P. (1996). The relations of children’s dispositional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to their emotionality, regul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195-209.
Smith, A. (2006). Cognitive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Psychological Record, 56(1) , 3-21.
Vossen, H., Piotrowski, J., Valkenburg, P. (2015). Development of the Adolescent Measure of Empathy and Sympathy (AM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 66-71.
Wispe, L. (1991). The psychology of sympathy. Plenum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鄭日昌, 李佔宏. (2006). 共情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心理諮詢和治療, 20(4), 277-279.
朱智賢. (1989). 心理學大詞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回覆列表
適用在當下來看,非常時期,我們每一個人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小我,只有大家;沒有小家,只有國家!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謹記疫情時期什麼可以做,什麼是不該做的。團結起來,眾志成城!守得雲開見月明,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