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老先生有塊地
-
2 # 南山禪月
《琵琶記》劇情雖然簡單,但劇情、人物卻非常感人。全劇經典雅緻、完整生動、情感濃郁,顯示了文人的心思細膩目光和酣暢率真手法。它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
總之,“琵琶記”不論在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上,還是在結構和語言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值得欣賞品味。因此,“琵琶記“是一部值得弘揚的優秀劇作。
“琵琶記”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家。
“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
-
3 # 浩浩愛讀書
在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中,書法、音樂、書畫等發育的都比較早,單單隻有戲曲發展的比較晚。
中國最早的戲曲出現在宋朝,戲曲的生成期在南宋,但是有關戲曲的記載卻早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我們無法聆聽到南宋的鼓樂之聲,透過遺留現在的戲曲,我們不能分辨出南宋戲曲的本來面目,而演出戲曲的場所也沒有遺存。
在遺留的可以參考的文獻當中,也是眾說紛紜,沒有具體詳細的觀點。想要了解到南宋戲曲的真正魅力所在,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舞臺前,聆聽戲曲,感受其中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戲曲裡面,最經典的戲曲莫過於《琵琶記》,此戲曲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琵琶記》被稱為戲祖,其講述的內容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
《琵琶記》這部戲曲在中國的戲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雖然原著已經遺失,但是後人整理改編的種類就有五十多種,而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表演特色。儘管如此,《琵琶記》卻是戲曲裡永恆的經典。
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以此供人們欣賞,從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有所感悟,或者是打發時間。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如《琵琶記》中的蔡伯喈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只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付出的慘重代價。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雖然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顯得格格不入,但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品味,傳承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舉報/反饋
-
4 # 那拉絲醇香
在中國戲曲裡面,最經典的戲曲莫過於《琵琶記》,是元末高則誠編寫。講述的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這部劇之所以被譽為戲曲經典我想是以下幾個原因:
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以此供人們欣賞,從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有所感悟,或者是打發時間。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如《琵琶記》中的書生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只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付出的慘重代價。
二,琵琶記之所以被譽為戲曲經典,主要還在於它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性,不但情節安排經過了精心設計,格律也很講究,而且琵琶記
這個戲描寫真實細膩,語言生動準確,擺脫了之前戲曲創作階段的粗糙簡陋。
-
5 # 換種心態生活6
在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中,書法、音樂、書畫等發育的都比較早,單單隻有戲曲發展的比較晚。
中國最早的戲曲出現在宋朝,戲曲的生成期在南宋,但是有關戲曲的記載卻早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我們無法聆聽到南宋的鼓樂之聲,透過遺留現在的戲曲,我們不能分辨出南宋戲曲的本來面目,而演出戲曲的場所也沒有遺存。
在遺留的可以參考的文獻當中,也是眾說紛紜,沒有具體詳細的觀點。想要了解到南宋戲曲的真正魅力所在,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舞臺前,聆聽戲曲,感受其中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戲曲裡面,最經典的戲曲莫過於《琵琶記》,此戲曲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琵琶記》被稱為戲祖,其講述的內容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
《琵琶記》這部戲曲在中國的戲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雖然原著已經遺失,但是後人整理改編的種類就有五十多種,而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表演特色。儘管如此,《琵琶記》卻是戲曲裡永恆的經典。
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以此供人們欣賞,從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有所感悟,或者是打發時間。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如《琵琶記》中的蔡伯喈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只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付出的慘重代價。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雖然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顯得格格不入,但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品味,傳承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
6 # 鄭州人家好
說起琵琶記你不陌生,琵琶記故事就在當今河南省鄭州有個叫陳留的地方。不過琵琶記創作於(1362年_1366年)之間。創作於元順帝執政五年,是元末年間一個叫高明的人,在1345年考中進士,閉門思過,埋頭忙於戲曲創作,創作出一部南劇琵琶記。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劇。
聽說琵琶記說的是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全劇結構完整巧妙安排人物形象,語言典雅生動,展現人物在那個年代生活。
據說文雅書生蔡伯喈考中進士後,蔡伯喈與趙五娘成婚,日子過得不錯,好景不長,這一年恰逢朝廷開科取士,蔡伯喈不願進京以在家侍奉父母為由,說父母年事已高沒人照顧不能進京趕考。蔡伯喈留在家裡服侍父母,但是蔡伯喈父親蔡公不從,鄰居張大公子也在勸說,經過好多人開導,蔡伯喈想通了,無奈之下告別父母進京趕考。離別妻子赴京城,應試及第考中狀元。
京城有一個牛丞相,他看上蔡伯喈想把女兒許配蔡伯喈,蔡伯喈以回家盡孝侍奉父母為由,不同意。牛丞相利用皇帝壓迫蔡伯喈與女兒成婚,說是奉旨招新科狀元為胥,牛丞相高興酒宴寬待女婿,好吃好喝滯留京城。
自蔡伯喈離家後,河南陳留連年遭受旱災,趙五娘任勞任怨照顧公婆,
蔡伯喈強入牛府後,終日思念父母,曾經寫信給陳留家中,不了想信被拐兒騙走,坐等又盼渺無音訊,
這一天蔡伯喈獨自在書房彈琴抒發優思,讓牛氏聽見,牛氏告知父親,牛丞相通情達理,讓家人去陳留迎娶蔡伯喈父母,不了想蔡伯喈父母已經餓死,趙五娘羅裙包屍,自築墳墓,又親手給公婆繪製遺容,趙五娘帶著遺容畫像身背琵琶,沿路彈唱乞食,前往京城尋夫。
趙五娘來到京城正遇彌陀寺大法會,便往寺中幕化求食,同時把公婆遺容畫像供於佛前,這一天正遇蔡伯喈來寺院燒香求佛,乞討父母在路上平安,不了想在這裡見到父母真容,大放悲聲,痛苦萬分。便把父母畫像拿回府中,掛在書房內,趙五娘尋至牛府中,被牛氏請到牛府中,趙五娘便把自己的事情說清楚,牛氏感動哭了,一心想讓他們夫妻團圓,又怕蔡伯喈不同意,牛氏想個好辦法,讓趙五娘在書房畫像上提詩暗示。蔡伯喈回府,進了書房,看到父母遺容畫像上有詩,讚不絕口,正在這時候牛氏帶著趙五娘進了書房,夫妻相見淚滿兩腮,由於牛氏心眼好趙五娘與蔡伯喈夫妻德裕團圓。
蔡伯喈即可上表辭官回家守孝,得到牛丞相同意後,趙五娘,蔡伯喈,牛氏三人同歸故里陳留莊。
後來皇帝下招旨,族表蔡伯喈一門。
據瞭解鄭州市豫劇院演員張豔萍首次攜帶豫劇琵琶記在廣州蓓蕾劇院榮獲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經典名劇琵琶記,張豔萍真心演趙五娘,把趙五娘有的活靈活現,唱腔優美,含蓄和剛勁,聲腔的幽咽,以自身體驗滲透到人物內心深處。把性格複雜變化,情感多元把又悲又很的趙五娘形象,活生生的立在舞臺上,深深的感染臺下觀眾,廣大戲迷既為主人公趙五娘命運所感動,更為張豔萍華美的唱腔所陶醉。
你能說琵琶記不是經典喜劇麼?其他居種早已上演琵琶記,不過你不知道而已。
-
7 # 楊氏禹繡
《琵琶記》不論在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上,還是在結構和語言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值得欣賞玩味因此,《琵琶記》是一部值得弘揚的優秀劇作,算是戲曲的經典代表。
-
8 # 戲劇民間
《琵琶記》在中國戲曲裡面是最經典的戲曲,被稱為戲祖,此戲曲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其內容是寫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其妻趙五娘,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琵琶記》在中國的戲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雖然原著已經遺失,但後人整理改編的種類就有五十多種,而在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表演特色。儘管如此,《琵琶記》確是戲曲裡永恆的經典。
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吸引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則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如《琵琶記》中蔡伯喈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所付出代價非常慘重。
著名戲曲《鍘美案》是由《琵琶記》演變而來。豫劇《琵琶記》,越劇《琵琶記》等等……,多少年來被人們喜愛,經演不衰。
《琵琶記》故事發生在古代的中原地區,被譽為傳奇之祖,所以是中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
-
9 # 唱唸做打梨園曲
該戲雖然劇情比較簡單,但是《琵琶記》在藝術技巧上也有可以借鑑的地方。這個戲長達四十二出,但情節的處理卻很緊湊密合。作者把京城牛府與鄉下蔡家這兩條線索的戲劇衝突交錯寫下來,使丞相府第驕奢豪華的生活與農村百姓的苦難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既映示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又產生了冷熱對照的藝術效果。
作者對語言的運用也很得體,能照應到各種不同階層人物的身份,如牛府諸人的語言尚雅,鄉村蔡家諸人的吐語俚俗,富於個性,表現在曲詞上,也能用淺近的口語描摹出人物複雜的思想感情。
最為關鍵的在於《琵琶記》成為同類作品的標榜,後來的《鍘美案》《尋兒記》《賣苗郎》等經典戲曲在編寫時都參考了《琵琶記》
-
10 # 戲曲網
《琵琶記》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其講述的內容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
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主要在於它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性。不但情節安排經過了精心設計,格律也整飭完備,大大改善了早期南戲以“里巷歌謠”雜合組織的音樂結構,成為集南戲格律之大成的作品。另外,這個戲描寫真實細膩,語言生動準確,擺脫了無名氏創作階段的粗糙簡陋,也是它被稱之為經典的原因。
《琵琶記》還代表南戲最高成就,它的誕生標誌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對後世傳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因此也被譽為“南戲之祖”。其中很多經典的語句在今天依然很流行,如:
1. 受人之託,必當終人之事
2.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3. 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
4. 上山尋虎易,開口告人難。
5.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6. 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7.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8. 千金買鄰,八百置舍。
-
11 # 陝北小明VLOG
戲曲《琵琶記》劇情簡單,為什麼卻被譽為戲曲經典?
因為它的內容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它的故事,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能將觀眾帶入。
一部能被稱為經典的戲曲。無論它的故事性,表演,音樂,都經歷了千錘百煉了吧。
-
12 # 騰琳洪
你好!下面是我關於元雜劇《琵琶記》的提問回答。
戲曲《琵琶記》劇情簡單為什麼卻被譽為戲曲經典,我認為原因有二。
一個原因是《琵琶記》是中國戲劇的最早劇本。
另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琵琶記》公開表現愛情吧。儘管他這種愛情仍然限制在女人附屬男權的傳統歷史侷限,與現代平等自由的婚戀無法同日而語,但是必竟公開男女之間的所謂愛情不捨以及責任等等,在中國思想文化戲劇領域包括以後出現的《牡丹亭》《西廂記》等元雜劇確實具有里程碑意義吧。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朋友們扶正。
-
13 # 文子心語
正如題主所問,《琵琶記》劇情簡單,卻在浩瀚的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琵琶記》是中國最早的正式戲劇——“南戲”中最有影響的一部。南戲,是中國最早的正式戲劇。
中國戲劇在元代形成兩個系統:一個是唱北曲的雜劇,一個是唱南曲的南戲。南戲,於北宋末年在商業繁榮的溫州地區誕生,逐漸流傳到南方廣闊的地域。到了明代,比雜劇成熟較早的南戲,因其輕柔婉轉、體制靈活而逐漸替代了雜劇,成為全國最主要的劇種
元末南戲,全本流傳的只有十五種,其中最主最著名的就是《琵琶記》,和號稱“四大傳奇”的《拜月亭》《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
想想看,《琵琶記》是中國最早的戲劇“南戲”中最為著名的一部,自身處在戲劇開端的高峰,既便該劇本身可能無法和後代的優秀戲劇相比,但《琵琶記》的所處的位置擺在那裡。
《琵琶記》是由民間流傳甚廣的南戲《趙貞女》改編而成。改編前就在民間有一定影響。《琵琶記》寫的是蔡伯喈和趙五娘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南宋時期已經在民間流傳,在南戲中也有過《趙貞女》的版本。戲中的蔡伯爵是個備受譴責和唾棄的人物,他赴京考中狀元后,難奉二老,背親棄婦,以攀豪門,另娶新歡,是個典型的“渣男”,最後遭到被雷擊死的下場。
這部《趙貞記》的南戲,當時在民間就有很大的影響。
《琵琶記》的作者高則誠,本身就是個熱心提倡“忠孝節義”的戲曲家,為了“夫孝共妻賢”的封建倫理,他對《趙貞女》做了很大的改動。而且《琵琶記》裡男主的形象較之《趙貞記》中形象則截然不同。定會引起觀者的好奇和關注。
《琵琶記》獨具匠心,設定“三不從”的戲曲衝突,既指出蔡家悲劇的原因,結局也符合中國傳統的理念。為觀眾喜聞樂見。在《趙貞記》中,蔡伯喈中狀元后,忘恩負義,棄親背婦。最終以“馬踩趙五娘,雷轟蔡伯喈”的悲劇結束,反映了唸書人一旦富貴就負義另娶的現實。
在三條難以“唯命”的矛盾衝突中,原本“背親棄婦”的“渣男”蔡伯喈變成了“全忠全孝”的“模範國民老公”。趙五娘也沒有被貧困潦倒生活磨難而死,最終獲得了幸福。
“三不從”的設計安排,較深地揭示了造成蔡伯喈一家悲劇的,是原來的個人因素轉為社會因素:科舉制度、上層勢力。這種變動雖然有悖於現實生活,但使作品有了厚重感,結局也非常符合中國“皆大歡喜”的傳統理念,為觀眾而喜聞樂見。
《琵琶記》採用“對比”之手法,把封建婦女的美德集中體現在趙五娘身上。趙五娘是《琵琶劇》中的女主,在她的身上概括了中國封建婦女的淳樸、善良、勤勞、堅忍、盡責等良好品質,是封建社會理想的好媳婦。既符合封建社會的家庭的倫理道德,也對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有利。《琵琶記》在舞臺上樹立的“孝子賢婦”的形象,就曾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
為了塑造趙五娘良好的婦女形象,作者同樣也採取“三對比”的手法:一邊是洞房花燭夜,一邊是賑糧被劫要投井;一邊是荷花池旁飲酒消夏,一邊是揹著公婆咽菜吃糠;一邊是中秋賞月,一邊是麻裙包土。這種處理方法無疑是戲劇衝突更加強烈,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戲中“糟糠自咽”、“祝髮買葬”、“描容上路”幾齣戲特別出彩。
為此,自明中葉以來,《琵琶記》被推為“南戲之祖”。
-
14 # 戲曲與情感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所作的一部戲曲。它是古代戲曲經典,被譽為傳奇
劇中講述了大考年書生蔡伯喈辭別爹孃和妻子趙五娘上京赴考,得中功名被相府不問情由招為郡馬。
蔡伯喈上京未歸,家鄉大旱三年顆粒無收,樹無枝丶草無芽,二老爹孃身無衣口無食。乾旱過後又逢大雪飄飄。趙無娘沿口乞討,將討來的稀飯侍奉公婆。自己卻忍飢挨餓
為了二老公婆她只得吞嚥陳糠。被婆婆誤為說她偷吃好的。在得知趙五娘沿門乞討吞吃粗糠都是孝敬二老時。婆婆辛酸淚下如雨。叫著媳婦五娘你也讓我二老嚐嚐媳婦吃糠之苦。結果二老咽粗糠。連哽帶餓雙雙死在寒堂。
伯喈未回,五娘一人守孝堂前。七七四九後。五娘一人描容帶上公婆肖像。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剪掉青絲,一路自賣自唱。歷盡艱險尋到相府。
伯喈當年未回寒堂是種種原回耽誤。他得知五娘尋到相府。如是商議相府小姐。蔡伯喈乞求相府相爺,讓他們夫妻重敘天倫。在小姐幫助下,這對患難夫妻抱頭痛哭,重敘天倫。
《琵琶記》經典是既歌頌了蔡伯喈做了高官不忘糟糠恩愛夫妻。
又歌頌了賢慧、行孝的兒媳趙五娘孝敬公婆的美德。經典傳遞著後人效仿前人做官不忘本。百善孝為先。
-
15 # 老蘆聽戲
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后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當官後家裡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全劇結構完整巧妙,語言典雅生動,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
《琵琶記》總體上看作者主觀希望“為文人立心”,宣傳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內容比較複雜。表明封建社會忠孝難以兩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時又有一定批判。在宣傳封建道德時,對於當時的黑暗現實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如牛丞相的專橫,地方官的腐敗。一方面要宣傳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戲寫的動人。
回覆列表
《琵琶記》全劇典雅、完整、生動、濃郁,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它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同時它也標誌著南戲從民間俚俗藝術形式發展為全面成熟階段,是南戲發展史的里程碑.《琵琶記》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
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
《琵琶記》的結構佈置最為人稱道,呂天成《曲品》說:“串插甚合局段,苦樂相錯,具見體裁,可師可法,而不可及也。”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趙五娘在家鄉的苦難景象交錯演出,形成強烈對比,《成婚》與《食糠》,《彈琴》與《嘗藥》,《築墳》與《賞月》,以及《寫真》,都是寫的很成功的篇章,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戲劇衝突,加強了悲劇的氣氛。
《琵琶記》的詞采成就最高,既有清麗文語,又有本色口語,而最重要的則是體貼人情的戲劇語言,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彷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
總之,《琵琶記》不論在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上,還是在結構和語言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值得欣賞玩味。因此,《琵琶記》是一部值得弘揚的優秀劇作,算是戲曲的經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