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見字如晤

    一、軍制:之所以唐朝打仗給人一種不缺錢的感覺,這與唐朝的軍制有很大的關係,唐朝早期實行府兵制。

    何為府兵制呢?

    這是一種很省錢的軍事制度。在那個時候,軍隊基本不管飯。

    唐朝初期,地多人少,朝廷將土地分給子民。百姓平時種田,為了不影響生產和軍隊戰鬥力,每年農閒時候進行軍事訓練或者服役訓練,或者每月抽出幾日空閒時間來進行訓練。

    到了要打仗的時候,便隨調遣進入部隊,—而且,打仗需要的武器,糧草,軍卒全部自需要自帶。

    你給朝廷打仗,你還得自己掏錢。

    當然也有好處,比如一戶人家若是出了一個兵卒,賦稅徭役差不多免的七七八八。而且唐朝的時候,軍內獎賞較重,很多人都盼望著靠打仗出人頭地,建功立業。雖然當時的武器昂貴,糧食也不便宜。但那時候,老百姓還算富足,免了徭役也勉強能養的起。這種兵制最大的好處就是朝廷養兵的代價極低。

    但是這種軍制是和均田制緊密聯合在一起的,只有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空閒土地才能穩定的實行下去。到了唐高宗時期,這種兵制就被募兵制取代了

    二、軍隊的執行力:同樣的軍費糧草,也許只能夠宋朝軍卒在軍營裡吃幾天,但唐朝軍隊已經打了幾仗了。

    三、以戰養戰:歷史書不會告訴你,唐朝在對外的戰爭中可以掠奪多少財富。一邊打一邊在打來的土地上進行補充,以戰養戰,這在唐朝的戰爭中是一種很重要的補給方式,且唐朝藩屬國眾多,域外藩屬國亦可以進行補給,或者協同作戰。

  • 2 # 一簾清夢

    現代人都知道戰爭是一個勞民傷財的事情,戰爭一旦打響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看的就是誰有錢誰能扛得住,那基本上誰就是最後的贏家,但就是在這樣的先提條件下,我們的大唐王朝連續征戰了200多年,卻依然能夠繼續繁衍生息,有條不紊的發展著壯大著。

    在我看來這主要依託於幾個方面,而不是唐朝真的不缺錢。

    首先,府兵的制度有效的減輕了朝廷的軍費開銷的負擔。府兵制度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解釋一下,這個府兵制就是農忙的時候都去耕耘,這是給糧草做準備,而平時沒有農務的時候就集中練兵,這個體制有效的減少了在戰爭時期老百姓的稅收問題,不用加大稅收,所以說連年的征戰根本不在話下……

    再就是唐朝均田制的實施。將能開墾出來的田地分配給無地耕耘的農民進行勞作,種植糧食蔬菜等等,這一國策讓許多無家可歸的人擁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能夠穩定生活開支,而且增加了農民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真理啊老百姓對國家的忠誠度,為唐朝的空前盛世鋪墊了重要基礎……

    然後就是大唐王朝有許多的附庸國和部落,這些勢力的僕從軍加強了唐朝的外圍能力,在唐朝這樣的大哥的帶領下這些僕從軍也掠奪了不少的金銀財寶,雖然這些僕從軍在唐朝看來就是充當炮灰的角色,但是平時還是有利可圖的,對於他們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完美的補償……

    最後一點這就是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我個人覺得),那就是以戰養戰的政策,要知道在唐朝,雖然農耕很發達,但是冶煉鐵器和銅器的技術也是和農耕不相上下的,邊疆外圍如果想要開戰,勢必要從唐朝引進大量的銅鐵件(武器和原材料的出口國),而當時我們唐朝的百姓也是非常精明的,為了謀取足夠大的利益,唐朝的百姓會以重要的馬匹或者高昂的價格來作為交換基礎,從而唐朝獲得了很多的戰爭軍需物資,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以戰養戰的模式……

    正因為唐朝的這些先覺條件,從而使盛唐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處於不敗之地,打出了空前絕後的大唐榮耀,這也就是為什麼感覺唐朝在軍事戰爭中不差錢的緣故了……

  • 3 # 名留青史

    在中國歷史上,要問哪個王朝最能打?恐怕很多人會說是漢,畢竟大漢曾有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史評漢朝:“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

      然而,如果你仔細翻閱歷史,你會發現漢朝並非最能打的,而唐朝幾乎每年都在打仗,對外作戰更是鮮有敗績,因而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

      唐朝在其執政的290年期間,對內對外的大小戰爭無數,達到幾乎無年不戰的程度。

      唐代國界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我們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唐代一共持續了289年,僅僅對外戰爭就至少有130多場。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大唐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制度。

      唐朝對外的戰爭理念就是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周邊國家稍有異動,就會去教訓敲打一頓。對於那些死硬不投降的就直接滅國,比如高句麗、突厥等。

      在唐朝時期,周邊各族國家都是相當的強悍,放到其他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然而在強大的唐朝面前,他們不是臣服就是滅亡!

      滅東突厥(630)、滅吐谷渾(635)、擊退吐蕃(638)、滅高昌(640)、擊敗焉耆(644)、滅薛延陀(645)、擊敗龜茲(648)、滅西突厥 (657)、平定撩人(658)、平定疏勒(659)、平定契丹(660)、滅百濟(660)、滅鐵勒(662)、擊敗倭國(663)、滅高句麗 (668)、平定西南蠻(729)。

      唐朝立國以來國內也戰爭不斷,唐高祖李淵時期的統一戰爭、武周時的李敬業反武之戰、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德、憲、武三帝時的削藩之戰、龐勳起義、黃巢起義、唐末藩鎮戰爭等。唐朝立國之初來,李世民時候大唐建國才十幾年,修生養息不到十年,整個大唐就敢對外連續發動大規模戰爭,滅突厥,徵西域,滅吐谷渾,而且當時大唐境內還是一片治世。除玄宗前中期國家太平,其它時期都在打仗,僅安史之亂就打了8年。

      綜上所述,唐朝真是一個戰爭狂的國度。對外作戰很少失敗,把周邊所有國家打的服服帖帖,多少異國外族慕名而來,一個常打勝仗的國家能沒錢嗎?你們說呢?

  • 4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唐朝雖然存在三百年,但是戰爭每年都有幾次,威脅依然存在,幾乎每年都在打仗,唐朝剛剛立國不到一百年,首都長安發生六次動亂,唐朝戰爭頻繁超過任何朝代,唐朝除了內憂,還有外患,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武力奪取皇位,唐朝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四次,李世民算是開了惡劣先例,註定唐朝國運並不太平,國家動亂從來沒有消停的局面,武則天奪取皇位,李唐江山幾度傾覆,李家和武家勢同水火,唐朝存在三百年,也打了三百年,但是安史之亂唐朝失去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控制,唐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方皆調往內地,邊防空虛,吐蕃人乘機佔領隴右,河西走廊,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

  • 5 # 那些歷史的真相

    眾所周知,戰爭不僅勞民傷財,而且損人不利己,成則千古流芳,敗則身死人手。而唐朝是善戰的年代,基本上每年都在打仗,但是,戰爭需要巨大的財力,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解決“缺錢”的呢?下面,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吧。

    1、良好的府兵制度為唐朝減少了軍費開支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朝將府兵制達到了鼎盛,這為當時的軍費開支減少了一大筆。而且,士兵在打仗時立下功勞是有賞賜的,會得到一些戰利品,並且會減少他們家的稅收。所以,唐朝的百姓都支援這種制度,唐朝也因此可以連續征戰了,不用擔心軍費問題了。

    2、唐朝靠勝仗奪取敗方的錢財和物資

    唐朝是一個善戰的王朝,在當時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能征善戰的將領,像尉遲恭、秦瓊、李靖等人,他們基本上都能打大勝仗,只有少數時候會失敗。而他們在打勝仗後,可以在當地俘獲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糧食武器等戰略物資,這些又給他們打下一仗提供了軍需。而且,他們在打下一個地方後,就在當地實行府兵制度,不僅補充了兵力又降低了軍費開支。所以,他們能一直打仗,而這個軍費問題自然而然的就解決了。

    3、唐朝重視農業發展為軍費提供了開支

    唐朝時期,在經歷了隋末動盪後,急需要發展生產來提高國力。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百姓種植,而且將開墾出來的土地和打仗獲取的土地均等的分給農民,農民在得到這些土地後大量發展農業生產,一下子老百姓全都豐衣足食了,國家也強盛了起來。唐太宗還多次“輕徭薄賦”,減免了農民的稅收,這又加大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唐朝透過這種發展生產的國策讓百姓富裕了起來,國家經濟也強盛了起來,就給軍費開支提供了基礎,當他們打仗時就有足夠的錢財來提供軍費。所以,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從來都不缺錢”。

  • 6 # 亞伯拉罕的左右互搏

    唐朝打仗還沒有現代的商業的概念,交子偶現在後世的北宋後,終究成為了旱花一現,唐朝為什麼軍力那麼強?

    唐初,土地再分配啟動,不同於漢時的無為休養,唐的建國和迭代有很大的不穩定意義,亂世不休,對軍事的強度需求,使得分散中央對軍事資源和後勤的囤積成為需要,戰事徵集機構軍府成立,以作戰時排程和日常管理,同此,兵糧以交換代價而不是無為為處理來交施於民,在中國農業時代生產力的頂峰時期,唐朝完善了北魏的府兵制維護中原文明的健全和尊嚴,但是隨著農業王朝的土地宿命跟隨兼併週期重走輪迴,不差”錢”的唐王朝終究離不開歷史的宿命,隨著大權在握的節度使一起走向安史之亂和杯酒忌兵權的北宋

  • 7 # 多角度講歷史

    唐朝是一個輝煌的朝代!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各個朝代勵精圖治的典範!唐太宗前期東突厥強大起來,首領頡利可汗率領20萬鐵騎南下一直打到渭水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當時唐朝剛建立沒多久,政治未穩國困民窮,唐朝陷入危機甚至稍有不慎很可能會使國家生靈塗炭!面對如此危機太宗想舉全國之力與突厥決一死戰,可面對突厥的20萬鐵騎舉唐軍全國之兵力40萬可缺少戰馬大多步兵幾乎毫無勝算,如果此舉失敗唐朝會滅亡子民會淪為和鮮卑一樣的奴隸。太宗無奈只能聽取大臣意見以戰求和!隨後唐軍與突厥在渭水大戰,此戰對唐軍來說可為死戰,唐軍中的精銳玄甲軍以全軍覆沒的方式給突厥以很大的震撼!“渭水之盟”最終達成,突厥滿載北歸!

    “渭水之盟”後太宗感到奇恥大辱同時也深知缺少戰馬的唐軍根本不是突厥鐵騎的對手,在此之後唐朝開始迅速大量的培養戰馬以組建自己的騎兵部隊。戰後沒幾年東突厥因為惡劣的氣候使畜牧業損失慘重,牛、羊、人口餓死無數,這時太宗看到了機會,先離間東突厥頡利可汗與部落首領之間的關係使之孤立然後趁東突厥混亂之機派大將李靖突襲東突厥腹地,東突厥大敗導致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滅亡!一個王朝建立初期就能滅掉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這在唐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是絕無僅有的,從此處也能看出唐太宗不愧為千古帝王! 在此之後的十幾年唐朝不斷擴張建立西域、北庭兩大都護府,唐朝的騎兵部隊也不斷壯大其可用戰馬甚至達到70萬,到此唐朝的疆域達到鼎盛,各族人民都尊稱太宗為“天可汗”。

    看到這裡讀者都會有疑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糧草及所謂的錢從何而來?唐朝初年剛經歷完隋末起義民生凋敝,沒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軍力就奇蹟般的迅速膨脹更讓人疑惑?就連休養生息了70多年的大漢王朝都汗顏!

    這與唐朝的府兵制和地方的軍、政合一有很大關係。府兵制度即“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在戰時士兵自帶武器和戰馬,等戰爭結束還可以分到戰利品和土地。但府兵制對於遙遠的北方草原和西域遠遠無法滿足要求,在唐朝的邊疆設定都護府和節度使,都護府的都督和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給唐朝邊疆軍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快車道!這也是為什麼邊疆的大將都熱衷於打仗為唐朝開疆拓土像高仙芝與阿拉伯帝國的坦羅斯之戰,因為戰爭可以帶來財富。這也給唐朝中期的外強中乾埋下隱患。

    可以說在唐朝中前期唐朝的對外戰爭是不缺錢的!但邊疆的軍力迅速膨脹,節度使的權利以至於無法節制對於唐朝腹地構成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邊將有二心對統治者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玄宗朝丞相楊國忠深知范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位高權重一旦造反朝廷無法應對,便不時慫恿玄宗殺掉安祿山以絕後患,但此時玄宗所在意的太子李亨的地位顯然比安祿山的威脅大,但由於李國忠對安祿山的步步緊逼使得後者還沒有等到玄宗去世就造反了,這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亂”,從此以後唐朝轉衰,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變得無法節制以至於到後來乾脆失去節制,使唐朝到了中後期在使用募兵制以對付節度使和農民起義,軍隊打仗反而又變得缺錢了!

  • 8 # 國史春秋

    這個說法不正確,邏輯上也說不通,沒有打仗不缺錢的,因為戰爭就是一部燒錢的機器。目前來看,只有“世界警察”打仗不缺錢,而且還能靠戰爭發點兒財。而縱觀唐朝二百八十九年(618~907)歷史,概括而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戰爭,即建國、對外、安史、削藩。在這四場戰爭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戰爭不缺錢,其他都是捉襟見肘、窮以應對。

    不缺錢的建國戰爭

    唐朝建立於618年,而完全統一中國是在628年。也就是說,唐朝用十年時間在掃除星羅棋佈的割據勢力,可以說十年裡幾乎沒有停止過征戰,比如平薛舉、李軌、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宋金剛、劉黑闥、梁師都等等。這段時間不缺錢的原因是可以渾水摸魚,能搶到錢糧財寶,每攻下對方城池、州府、縣衙,繳獲的戰利品都可以用來獎勵將士,以充軍餉。此舉,唐朝猶如做了一場借雞生蛋的生意。

    勒緊褲帶的對外戰爭

    唐朝中前期對外頻繁征戰,主要是對突厥、吐谷渾、高昌、高句麗、吐蕃、南詔等。眾所周知,李世民還沒有登上皇位的時候,突厥兵就開始大舉南下,玄武門之變後,突厥人已經兵臨渭水。因此,才有李世民匆匆即位、與突厥“便橋之盟”的緩兵之策。顯然,當時唐朝是一種低姿態,因為國力不允對突厥全面開戰。三年後,草原遭災,小有積蓄的唐朝趁勢滅亡東突厥,之後又消滅吐俗渾。

    唐朝威鎮寰宇,四鄰望風而降,尊唐太宗為“天可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派大將侯君集遠征高昌國,戰爭雖然取得勝利,但唐軍千里奔襲,經歷千難萬險,付出了慘烈的代價。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水陸並進攻打高句麗,共投入軍隊約二十萬,與隋朝的百萬大軍的手筆不可同日而語。

    唐太宗之所以小心翼翼,一是不想勞民傷財,二是沒有足夠揮灑的資本。因此,唐太宗在有生之年,再沒有大規模的對高句麗用兵。而唐高宗時期確實國力雄厚,但消滅西突厥也好,平定高句麗也罷,都是因為兩國分裂、內訌,於是給了唐朝採用“四兩撥千斤”之術的機會。

    至於與吐蕃的戰爭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因為在兩國死磕的一百餘年中,唐朝敗多勝少、損兵折將,幾乎沒有佔過上風。而攻打南詔的唐軍在楊國忠“卓越”的指揮下,猶如強弩之末,不僅傷不到對方,而還被對方虐的體無完膚。因此,這兩場戰爭雖不能說唐朝缺錢,但缺克敵制勝計程車氣。事實上,這兩樣東西唐朝一樣的“囊中羞澀”。

    一把辛酸淚的安史戰爭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無力抵抗,叛軍如入無人之境,一個月後便攻陷洛陽。唐朝倉促應戰,派老將哥舒翰率二十萬臨時招募計程車兵鎮守潼關,阻擋叛軍攻入長安。結果,潼關一戰,唐軍灰飛煙滅,玄宗皇帝惶惶西逃,命太子李亨收復二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李亨只好避叛軍鋒芒,流浪到靈武組建寒酸落魄的朝廷。

    面對聲勢浩大的叛軍,肅宗李亨一籌莫展。後來,有人提議向回鶻求救,又因為無法支付報酬,所以肅宗皇帝開出的條件是:收復洛陽後,回鶻兵可以隨心所欲的劫掠三天。結果使無辜百姓蒙難,如同剛逃出灰坑又被推入火坑一般。幾年後,繼位的代宗如法炮製,百姓再次遭殃。763年,安史之亂平定,唐朝被肆意蹂躪了近九年時間,同時也暴露出了它外強中乾的實質。

    隔靴撓癢的削藩

    安史之亂過後,藩鎮割據形成,首先是原安史舊部建立的“河朔三鎮”,後又改頭換面的“平盧”,之後在唐朝默許之下,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大小藩鎮。這些藩鎮陽奉陰違、各懷鬼胎,無視朝廷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唐朝課稅制度瓦解,國庫空虛,無力負擔重大支出,只能允許地方另起爐灶、自謀生路。

    從德宗李適開始,唐朝棄名存實亡的“租庸調製”土地稅制,推出“兩稅法”。新稅法實施後,頗具成效,於是到了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時,終於有了叫板藩鎮的底氣。然而,唐朝廷雖做了不少殺雞儆猴的動作,一時間也壓制了藩鎮的氣焰,但是並沒有釜底抽薪般收回藩鎮的財政及行政權。原因很簡單,與其勞神費力滾一泥土去種地,還不如省心省力的去收租。因此,正是由於唐朝的無奈和妥協,促成了姑息養奸的事實,最終滅亡的悄無聲息,如同一片枯死的樹葉落入水中,沒有激起絲毫漣漪。

    總結:之所以有人說唐朝打仗不缺錢,是因為不瞭解唐朝的國情。唐朝確實在初期沿用了隋朝時“兵民一體”的府兵制度,使國家機器有條不紊的正常運轉,每遇外敵胸有成竹、臨危不懼。但是由於武周時期忙於內政,疏於軍事,致使邊疆危機四伏,原來設定的都護府失去作用,唐朝的版圖被動壓縮。女皇黯然退場後,為了應對危機,節度使便粉墨登場。

    所謂節度使就是集軍事權與行政權於一身的割據勢力,明義上屬於唐王朝的管轄,實際上都有擁兵自重的資本。他們不造反還算存有良心,一旦叛亂唐政府又無可奈何。所以朝廷與節度使之間的關係是靠道義來維持的,而不是命令。唐朝設立節度使的做法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不是膽大,而是無奈,歸根結底是國力的衰退。

    天寶八載(749年),玄宗下詔停止使用徵調府兵用的“魚書”,標誌著府兵制度的終止,節度使時代風光登臺。唐朝表面上的“快樂”,背後隱藏著深深的痛,如果唐朝真的財大氣粗,何至於受制於人,到時候也不會出現安胖子亂唐了。而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歷史暗淡無光,已經看不到曾經一絲的珠光寶氣。

  • 9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這個話真的是欠揍,如果唐朝打仗從不缺錢,為什麼唐朝會滅亡。

    沒聽過有錢能使鬼推磨嗎?如果不差錢,那麼一個國家要被打敗還真的是不容易。

    在強盛的朝代,如果頻繁軍事行動,都會入不敷出,其實唐朝在武則天時代後期,與邊上游牧民族的作戰中,就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

    也正因此,促進了唐朝周圍幾大外族勢力的發展,比如吐蕃、沙坨等。

    也正因為中央政府無論是在財政上還是行政上對邊鎮的管理都顯示出捉襟見肘,才間接促進了後期藩鎮局面的發展形成。

    到了唐晚期,政府打仗就非常的缺錢了。

    當時的唐朝中樞,鎮壓不服管束的藩鎮,中央自己沒有軍隊,便號召周邊藩鎮出兵,但是軍事行動所需花費要中央支付。

    因此發生過多次,因為唐朝中央政府給不出餉銀,結果平叛軍隊直接在京城作亂劫掠的事件。

    由此可見,當時的唐朝已經缺金少銀,岌岌可危了。

    包括唐武宗時期的滅佛行動,說到底,就是要沒收僧侶的財產,來擴充國庫。

    唐帝國到了後期,連軍隊都供養不起,這樣的帝國不滅亡才是奇怪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文球迷攻擊國米主席:“你是富商家的傻兒子”,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