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清朝,雍正反腐是比較嚴歷的,但是還是有人鋌而走險……
8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康熙末年,吏治問題成為清廷的弊政之一。雍正帝在即位之後,開始採取措施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整頓吏治,整飭貪腐是雍正帝推行改革的首要措施。

    雍正帝剛一登基,便成立了由怡親王允祥主持的會考府,負責清查全國的錢糧奏銷事務,並很快透過懲辦敦郡王和履郡王在朝臣當中樹立了權威。雍正朝朝對於貪腐官員的定罪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對於一般虧空者如果在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則可以免除刑罰,侵吞白銀一千兩以上者處斬。僅雍正元年被查抄的地方大員就包括江蘇布政使李世仁、江蘇巡撫吳存札、湖南按察使張安世、廣西按察使李繼謨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案例就是雍正帝對其“藩邸舊臣”年羹堯的懲治。

    雍正帝還親自主導創設了一系列新的預防腐敗和貪瀆的制度。包括推行密摺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向地方排除“觀俗整風使”,清查地方的貪汙和虧空情況;推行耗羨歸公,改變地方官員的低收入狀況,力圖以高薪養廉來防止官員腐敗;為防止反腐帶來的衝擊,雍正帝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官僚隊伍,比如對於案發時間久遠的案件實行赦免,獎勵功臣後代等等。

    雍正帝在民間傳說及野史記載中長期以暴君的形象出現,但實際上雍正帝的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改革措施一度扭轉了康熙中後期以來官場的不良趨向,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 2 # 談史論新

    清朝雍正,是歷史上爭議較多的皇帝。從他的即位到施政,一直是撲朔迷離,連死都是不明不白,史筆很少。據傳他冷面冷心、嚴刑厲治,對下多苛責而少體恤,許多人稱他為“冷血皇帝”。而就是這麼一個“冷”皇帝,卻作了一篇鮮為人知的吏治“真文章”,史稱“雍正維新”.

    康熙末年,政事懈怠,文恬武嬉,表面上名稱盛世、官清民晏、“永不加賦”,實際上中央過度集權,百官無所事事,人浮於事;官員結黨營私,關係盤根錯節,相互傾軋;各項雜費繁重,官吏橫徵暴殮,怨聲載道;政策漏洞百出,貪汙舞弊成風,名目眾多;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流離失所,貧富懸殊,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到雍正即位時,國庫已被大小官員借空,僅存白銀八百萬兩,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雍正就是在這樣糜爛的環境和複雜的黨爭中即位的。為了收拾這個“爛攤子”,他內依十三弟允祥,平息青海叛亂,懲戒兄弟篡逆;外憑一干能吏,實行“雍正改元,重新整理政治”,建立了封建歷史上較為完備的反腐機制。在當時的改革先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相張廷玉和雍正三大“模範”總督,他們出身不同,出發點不同,採用的方法也各自迥異。

    ——“不能腐敗”的防範機制。三朝宰輔張廷玉,機敏練達、多謀善斷,出身於勳貴之家,襲爵而為顯官。他處中央機樞之位,統籌全域性,因時而宜,致力於建立制度完善的防範機制:一是完善制度。他對全國的刑法、錢法、監查制度瞭如指掌,同時他長期辦事,對官場弊端十分熟習,據此他把各項制度一一加以修正總結,建立了較為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並“鐵牌定製”,廣為宣示。二是嚴格執行制度。他一方面廣開言路,主張對官員的公開監督,認為“事無不可對人言”。另一方面秉公執法,對於貪官,即使是親哥哥張廷璐,他也決不姑息;對於廉官,即使觸怒皇帝,他也捨身相護,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

    ——“不需腐敗”的保障機制。兩江總督李衛,聰明多智、巧於任事,出身於乞丐奴僕,得雍正寵愛而授官。他總督江南,富甲天下,因地而宜,致力於建立“不需腐敗”的保障機制。一是高薪養廉。清代官員俸祿偏低,造成了官場公開腐敗的奇怪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衛提出“高薪養廉”。江南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他對來往商賈、各種娛樂場所課以重稅,用來補貼官員俸祿的不足。二是加大“腐敗成本”。對拿了“養廉銀”還照貪的官吏,不管數目大小,他拿住了就抄家殺頭,軟硬齊施,使江南官場貪風大減。

    ——“不敢腐敗”的懲治機制。河南總督田文鏡,忠君勤政,公心耿耿,出身於捐官雜途,為求有所作為而出錢買官。他總督河南,官風混亂,因事而宜,致力於建立嚴刑峻法的懲治機制。一是加強督導,他充分運用手中的權力,對全省的軍政、民政、財政、學政各個方面嚴加監督,官吏稍有差錯,他就“拜折參劾”。二是嚴厲懲處。對於貪官,他歷來是酷刑峻法,“小過而施大刑”。他主張官民平等,越是仕紳犯法,越是嚴加苛責,不留情面,因此全省官員“畏之如虎”。雖然過於偏激,但對當時河南官場“畏刑不畏法”的混亂風氣而用,收到了較好的實效。

    ——“不願腐敗”的自律機制。除了三大“模範總督”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總督李紱,他清正廉潔、學理精深,出身於狀元及第,科舉而為官。他總督湖廣,文風頗盛,因人而宜,致力於建立以人為本的自律機制。一方面他以身作則。清廉自持,耿介而不妄取,從不收受俸祿以外的任何錢物;另一方面他強調思想教育。多次要求官員組織學習以“清聖祖訓”為代表的封建道德觀念,希望官員透過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來杜絕腐敗行為的發生。對於貪官,他重文戒而輕刑罰,認為“去其顏面而甚過刀斧”,這確實促使了一些好名的仕大夫官員慎於律己、防欲力善,但由於懲戒措施弱化,仍屢有心存僥倖的貪官敢於試法,效果並不顯著。

    “雍正維新”就是以這四種機制為基礎,建立起一整套反腐敗、肅吏治的規章制度,其主要措施包括:

    “聖祖訓示”清聖祖康熙執政清明,留下了許多為官善民的訓導格言,可說是封建時代思想道德的至善名言。雍正將之歸納整理成“聖訓”十三條,在全國各地修建學宮,詔令全國大小官員、讀書仕子學習誦讀,對官員也以此為標準進行考功核績,可說是封建時代最全面普遍深入的廉政教育。

    “鐵牌定製”雍正對法制建設看得很重,為了完善法制,他指派宰相張廷玉將六部九司的職責制度歸納總結,然後修訂整理成文,鑄在鐵牌上,樹給百官觀看。為了維護制度的嚴肅性,他杖殺擅問外官職守的寵優葛世昌,為制度的執行起到了良好的助力。

    “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清代貪汙賄賂名目繁多,諸如冰炭敬、門包、印結費等等,但絕大部分最終都來源於百姓所交的錢糧稅費中的火耗部分。當時,火耗弊端很大,大小官員的職務消費、個人補貼都從裡面開支,有的官員還從中貪汙舞弊,致使有時一兩正稅竟要收取二兩火耗。而且稅制十分不合理,連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乞丐也要交納人頭稅。另一方面各種賦稅差役繁重,而官紳地主卻依仗特權,既不繳糧、又不服役,老百姓苦不堪言。為了克服這些弊端,雍正丈量全國土地,改革財稅制度,推行“火耗歸公”“推行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他率先提出“高薪養廉”的觀念,把火耗集中起來,接官職大小、事務輕繁分發“養廉銀”,既緩和了階級矛盾,又平衡了官缺乏之向苦樂不均的現象。

    “鐵面御史”“六品欽差”和“密摺專奏” 雍正十分注意監督機制的到位,他一方面選拔敢於仗義執言的官員擔任監察御史。有名的“鐵面御史”孫嘉淦就是因指出制錢弊法、敢於頂撞戶部尚書而得雍正賞識,從一六品小吏屢次升官至都御史(最高監察長官)。另一方面經常派出官員四處巡視,搜檢官員弊政。田文鏡就是以六品職銜欽差山西時揭發了“天下第一巡撫”諾敏的欺君舞弊行為而一舉成名。同時他推行“密摺”制度,鼓勵官員檢舉其他官吏的不法行為。這樣透過長期和不定期監督相結合,明暗監督相結合,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監督體系。

    “百官行述”和“停轎接狀”雍正在位時期,推行了一系列廉政新舉措,“百官行述”和“停轎接狀”就是其中的兩項。“百官行述”相當於現在的廉政檔案,起因在於一個名為任伯安的部曹小吏,他利用在吏部任事的機會,抄下了各級官吏的大小過失,然後以此為要挾,呵斥六部大小官員如同皂隸。雍正以此為鑑,建立了各級官吏的廉政檔案,以此作為官員任免的參照。“停轎接狀”相當於現在的“首問責任制”。雍正下令,所有官員不論官職大小、職位如何,凡有百姓攔轎告狀一律停轎受理,並負追察之責。這些在現在看來,都是比較時新有效的廉政措施。

    “矯枉過正”雍正對於反腐敗有一段精闢的比喻,他認為反腐敗好比弄直彎了的扁擔,壓直一下再鬆開,照樣是彎的,必須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扳,再慢慢鬆開,這樣就直了。因此,他主張“治亂用重典”,對腐敗分子嚴厲懲處。即位第一天就連抄了21名貪贖官員的家,隨後又賜死了他的親戚兼親信年羹堯,腰斬了曾經深得他信任的諾敏、張廷璐。張死時,用身下的血連書七個“慘”字,為歷史上大小貪官寫下了血的教訓。

    雍正新政施行後,成效顯著。在他在位的十三年間,結黨之風大止、吏治也較為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國庫充盈,庫存白銀達到五千萬兩,而且如雍正本人所說,“這五千萬兩,不是來自百姓,而是來自汙吏”,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良好的“續斷”作用。

  • 3 # 以禮觀書

    沒有法度和制度的國家政治體系,不過枯朽蟬帛,不受外力也很快摧枯拉朽、殘破不堪。

    康熙前中期加強吏治,但到了後期卻為求穩防亂,推行寬容政治,丟了雍正一個外強中乾的爛攤子。

    雍正帝讀書像

    雍正是一個以制度化上位、制度化執政的皇帝。他上位伊始,不得不行非常舉措,選用田文鏡、李衛這樣的幹才,推出軍機處對皇帝直接負責,同時剛柔並濟地推行制度化吏治,讓想貪的不敢貪,把平庸的都趕走,但對有政績的廉政官員,做了一系列暖心的獎勵。

    對於貪贓枉法、懶政無為的官員,雍正帝極其嚴苛深刻,給予嚴厲的打擊。像直隸吳橋縣令常三樂,失職瀆職,被雍正下令撤職。如雲南開化總兵仇元正作風拖拉,雍正勒令他致仕回家。他不容忍貪,也不姑息懶,兩手抓,兩手硬,誅殺貪官常組織官員去現場觀摩。

    雖然河南學政俞鴻圖因小妾洩密考題,被嚴懲弄出了著名的寫了七個“慘”字的腰斬案,弄得雍正在歷史上很尷尬,但他少為人說的另一面其實很可愛,如在德才兼備敢擔當的大臣報告上批示等任務完成後好好聚聚,對領導幹部患病想見兒子的將其子調回使之公私兼顧,對想見的官員算上一卦又親筆去信告知近期不宜遠行下月再來,對遠任異地的孝子官員的老母進行特別照顧……最有趣的是,新君上位,翰林院的毛頭小夥孫嘉淦指責他爭取接班時與兄弟們鬧得不愉快,卻沒想到被激怒的雍正,平復後讚賞其膽量,給予其重任。

    當然,他會對昔日心腹重臣貪贓枉法痛下殺手,也會對重用後的官員政績平平給予嚴厲斥責,更對那些貪官汙吏、朋黨宵小進行無情的打擊。他以“攤丁入畝”推行仁政、德政,也以雙管齊下兩手硬實現“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政治清明的景象。這是一種思想,一種格局,一種催動國家繁榮的基礎和機制。

  • 4 # 小鎮青年孫聰聰

    康熙締造了一個盛世,卻給雍正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何以言此?原來,當雍正坐上龍椅之後,他忽然發現,整個大清帝國的國庫都可以遛馬了,根本就沒剩下幾個錢。咋回事?明眼人都知道,這都是貪官汙吏們罔顧國法,經年累積下的鯨吞蠶食。雍正皇帝心裡更是門兒清,再不治貪,那以後豈不是喝西北風了?不過,要整治就要來一次狠的,要達到“雍正一朝無官不清”。雍正皇帝知道,官吏貪汙無非就是三招,分別是靠上司包庇、借錢糧充賬、花小費報銷。如此一來,就可以對症下藥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得不說,雍正皇帝在治理貪官上真是一絕。雍正皇帝的招數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先堵住貪官的退路,然後挨個算賬。首先,雍正知道,貪汙犯是不會去查自己的貪汙的,靠貪汙犯的上司去查也白搭,所謂官官相護,哪有一個貪汙犯不給上司行賄送禮的呢?那你可能會說,這也不一定吧,萬一人家上司就是清廉的呢?是有這個可能,但你細想一下,一個地方上的貪汙如此猖狂,作為頂頭上司卻毫無動作,即使是一位清官又如何呢?只不過是毫無作為的庸官罷了,靠這樣的庸官能查出什麼?故此,要徹底清查貪官汙吏,必須派遣那些與地方毫無利益瓜葛,直屬朝廷的官員,也就是所謂的欽差大臣,既無前車之鑑,又無後顧之憂,一心只為皇帝辦事的人。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他讓這批欽差大人帶著一批候補官員前去查辦,每查出一個貪官,就地免職,然後在這批候補官員中挑選一名同級官員,即刻上馬任命。這樣就避免了後任官員為前任補窟窿,官官相護的現象,上任者前來第一件事就是查賬,貪官無處可藏,只能低頭認罪。其次,貪官們歷來有一招應對檢查,那就是當上面來查賬的時候,他們趕緊從富戶那裡借一些錢糧放入庫裡。當檢查的人一走,再把借來的錢糧還回去。富戶們雖然有錢,但面對貪官的淫威,自然是不敢不借,另外,貪官給的利益也不低,也不怕他們不還。這個伎倆都成了貪官們屢試不爽的法寶了。雍正皇帝自然有辦法,他讓欽差大臣向地方下令,誰也不能把錢糧借給官府,一旦借給官府,那就有借無還,為國家所有,誰也別想要回去。這樣一來,再也沒有富戶敢借給地方政府了。另外,雍正皇帝還成了會考府,也就是一家獨立的稽核機關,稽查核實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這樣一來,各地方上繳的財稅和開支,各部院動用的錢糧和經費,無一逃得過會考府的眼睛。如此一來,貪官汙吏的退路算是堵得死死的,雍正皇帝這才關門打狗了。首先就是罷官,勒令其在限期內把虧空補足。在過去,貪官們都是在任上補齊虧空,但試想一下,有哪個貪官舍得用自己的錢財填窟窿?無非就是再次魚肉百姓,加緊盤剝,國庫充盈了,但百姓受苦了,落得國富民窮。先罷官後索賠,這樣的好處就是避免了再次魚肉百姓,自己掏腰包補齊虧空。其次就是進一步索賠。殺人償命,借債還錢,都是天經地義之事,更遑論貪汙了。如果貪官把貪汙所得揮霍一空,那麼就拿他的家產抵債,另外,嚴禁任何人墊付或代賠,尤其是下屬和百姓的錢。最後,對於實在是無錢可還的貪官,雍正採取的辦法是抄家。因為有的貪官很警覺,在被查處之前就變賣了財物,轉移了藏匿的贓銀。為此,雍正皇帝下令:“絲毫看不得礙於情面,務必嚴加查處。把貪官追得水盡山窮,叫他子孫後代也做個窮人,方符合朕的本意。”換句話說,貪官們的罪行一經核實,就要把他的家底抄乾淨,連他的親戚子弟一律都不放過。你可能會說,哪個貪官遇上這樣的皇帝,算是倒了大黴了。不過,這還不算完,雍正皇帝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過,例如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範,均因貪汙、受賄、虧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殺,但雍正卻下令,所有虧空讓其家人償還。用雍正的話來說就是:“這些人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借死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這是萬萬不行的。”自此,大清王朝上下大變,清廉之風吹遍全國,僅僅五年,大清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

  • 5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清史稿·世宗本紀》有載,“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康熙皇帝晚年標榜“任政”,施政寬仁、心慈手軟,使得官員貪腐成風、國庫虧空嚴重。也就是說,雍正皇帝接過來的只是一個虛晃的盛世而已。為了大清王朝的穩步發展,更為了雍正皇權的穩固,雍正皇帝自然不能延續“仁政”,只能剛毅明察、以嚴治國。

    “整頓吏治”,就是雍正皇帝“以嚴明繼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治國方針。

    在治理官員貪汙的領域內,雍正皇帝絕對屬於業界翹楚,其繼位之初就開始的“治貪三把火”,直到現在仍為人歎服。

    除了成立“會考府”這等專門的審計部門,嚴格稽核官員任期內的財政流水賬,掌握官員貪腐與否的絕對證據;創設“養廉銀”制度,以“高薪養廉”的辦法有效杜絕了那些“不想貪,但因俸祿太低而不得不貪”的貪腐案例。

    僅就這兩項舉措,就足以證明雍正皇帝絕非坊間傳聞,乃系“弒君篡位”或者搶奪了本屬於皇十四子胤禵的皇位。康熙皇帝晚年雖然對官員多為放縱之舉,但其十分清楚大清國的痺症所在,也只有雍正皇帝這樣心狠甚至陰騭的帝王才能予以根本上的治理,才能推動“康熙盛世”的重新發展。

    除了“會考府”“養廉銀”外,雍正皇帝對於貪官向來持有“零容忍”態度,“革職抄家”只是基本操作;舉家流放,或者變賣家眷為奴;甚至處以極刑,株連親眷等嚴厲懲治手段,也讓雍正朝時期的官場風氣迅速得到治理。

    但還些手段還不是雍正皇帝懲治歎服最令人歎為觀止的辦法,“即時候補”才是其整頓吏治的最有效武器。

    何為“即時候補”

    所謂“候補”,即“沒有授予實缺,在吏部等候任職的官員”。說白了,朝廷上有資格當官的人很多,但具體的官職有限,所以就有了“候補”一說。命好的,可能等個三年五年就能等到實缺,赴任具體官職;如果命不好,可能要等上十年八年,甚至會出現“候補於家,卒”的極端情況。

    所以,對於這些“候補”官員而言,能夠迅速得到實缺官員,就是最大的夢想。“即時候補”,就是雍正皇帝抓住“候補”官員這個心理後,採取的有效治貪辦法。

    所謂“即時”,即“立馬上任,不必等待”。很明顯,“即時候補”就是一個激勵“候補”官員實心任事的有效辦法。

    “即時候補”的巨大作用

    “會考府”審計官員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會考府”的官員是不是也貪,會不會和被審計的官員沆瀣一氣、首鼠兩端?於是,雍正皇帝便令一干“候補”官員跟隨“會考府”官員一塊操辦具體的審計工作,一旦被審計官員的貪汙罪行坐實,這些“候補”官員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立馬實補,取而代之。

    如此激勵,這些“候補”官員們勢必個個盡職盡責、用心辦事,別說是“大貪”、“鉅貪”,就連“小蒼蠅”也必定逃不掉。

    後記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勤政帝王,雍正皇帝在位十三載,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絕對程度上恢復並推動了“康熙盛世”的繼續發展,為“乾隆鼎盛”的到來奠定了絕對基礎。正如清史專家楊啟樵先生所言,“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歷史的發展造就了雍正皇帝的“以嚴治國”,更讓其揹負了太多太多的罵名。

    誠然,為了穩固皇權,為了大清江山,雍正皇帝有過辣手無情的無奈,更有過雄猜陰鷙的表現。但恐怕也只有雍正皇帝這樣的嚴主,才能震懾腐敗的清朝官場,才能讓貪腐官員們“伸手必被抓”

    參考文獻:《清實錄·世宗實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 6 # 戰爭史

    對於普通人來說,瞭解歷史知識的途徑一般只是影視劇、傳說故事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網文段子,很少人會透過閱讀史料去了解真正的歷史。所以,在一般人心中對某段歷史的印象往往就和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樣一個話題:在清代,哪個皇帝反腐最為嚴厲?我相信,一般的讀者90%以上都會脫口而出:“那當然是雍正啦!”原因無他,因為一部《雍正王朝》實在是影響太大了。然而,筆者今天要說的是,這只是一種錯誤的印象,清朝皇帝中反腐最嚴厲的不是雍正,而是他的兒子乾隆!您肯定有意見了:這可能嗎?乾隆朝不是腐敗很厲害嗎?不是有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嗎?怎麼乾隆會是反腐最嚴厲的皇帝呢?不急,請您慢慢往下看。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厲行反腐的冷麵形象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們都知道,雍正反腐,主要手段是抄家,故有“抄家皇帝”的外號。但實際上雍正一朝十三年間,真正因腐敗問題被殺的一二品大員幾乎沒有。《雍正王朝》裡出現的所謂“山西巡撫諾敏案”和“科舉主考官張廷璐舞弊案”其實都是虛構的,這兩位人物根本沒有犯事兒,歷史上都得以善終。但是,到了乾隆時代,一二品大員們如果貪腐被揭發,那可就沒那麼幸運了,掉腦袋的機率那是非常大的。

    (《雍正王朝》中山西巡撫諾敏因貪腐被處決,然而這個案子卻是虛構的)

    第一個倒黴蛋是乾隆前期權勢熏天的權臣鄂爾泰的兒子鄂樂舜。這位官二代曾官至浙江巡撫,卻因為勒索了鹽商8000兩銀子,就被乾隆賜其自盡,這算是拉開了乾隆朝嚴厲懲治貪腐高官的序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雲貴總督恆文也栽了——他被舉報“令屬員買金,短髮金價;巡閱營伍,沿途縱容家人收受屬員門禮等款”,案情被查明後,乾隆毫不留情賜其自盡。總督級別的高官因貪腐丟了腦袋,這在清代還是第一次。恆文栽了之後,緊接著山東巡撫蔣洲也因為貪腐丟了性命。這位蔣洲的父親乃是文華殿大學士蔣廷錫之子,可謂名門之後。但在山西布政使(相當於副省長)任上,他主管的省庫虧空了2萬多兩銀子,於是他就把手伸向下屬,要下屬們湊錢給他補齊虧空。事情被舉報的時候,蔣洲已經升任了山東巡撫,但是依然逃不過乾隆的嚴懲。乾隆下令,將蔣洲正法,其餘涉案人員一律按律嚴懲。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西巡撫和其衷又犯事兒了——他與一名下屬來往密切,收受其賄賂,又幫其遮掩府庫虧空,結果被乾隆毫不留情地下令斬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湖南巡撫李因培也同樣犯下了幫助下屬掩蓋府庫虧空的罪過,雖然沒有收受賄賂,但仍然被乾隆賜其自盡。

    (乾隆前期權傾朝野的權臣鄂爾泰,其子也逃不過因貪腐而被賜自盡的下場)

    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有一位更為顯赫的人物因為貪腐問題走上了斷頭臺,這個人就是任兩淮鹽政的高恆。高恆的姐姐,正是乾隆的寵妃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所以高恆可以說是乾隆的小舅子。他在兩淮鹽政任上,透過預提鹽引的手段,貪汙了3萬多兩銀子,事發之後,乾隆毫不猶豫判處其死刑。當時主持軍機處的大學士傅恆曾向乾隆求情,希望皇帝念在慧賢皇貴妃的面子上赦免高恆的死刑,但乾隆卻一口回絕說:“如皇后兄弟犯法,當如何?”而傅恆正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的親弟弟,所以乾隆的這句話既回絕了傅恆的求情,也敲打了傅恆,讓他不要以為是皇親國戚就可以貪贓枉法,要以高恆為誡。最終高恆被處死。身為皇帝的小舅子,依然逃不過因貪腐掉腦袋的下場。

    (電視劇《如懿傳》中童謠扮演的高晞月,其原型就是慧賢皇貴妃高佳氏,也就是高恆的親姐姐。)

    高恆之後,被乾隆處決的高官還有很多。例如貴州的前後兩任巡撫方世儁和良卿,都因為貪黷勒索、徇庇屬員等罪名被處決。又如山東巡撫國泰,在任上貪贓枉法,勒索下屬,導致山東“諸州縣倉庫,虧二百萬有奇”。事情被舉報之後,儘管國泰受到了當權的和珅的包庇,但還是難逃被乾隆賜自盡的下場。江西巡撫郝碩也犯了和國泰一樣的罪行,勒索下屬,迫其行賄,結果事發之後,也得到了和國泰一樣的下場——被乾隆賜自盡。乾隆朝最大的一次反貪案,就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揭發出來的甘肅腐敗窩案。甘肅巡撫王亶望利用陝甘總督勒爾謹的昏庸,謊報旱情,冒領賑濟,然後全省官員參與分贓。其中王亶望自己貪墨的最多,竟達300多萬兩銀子!乾隆對此案十分震怒,下旨處死勒爾謹、王亶望,其餘涉案官員56人也都被判死刑。而讓乾隆沒想到的是,在查抄王亶望的家產時,負責查案的閩浙總督陳輝祖竟因貪慾,吞沒了部分贓物,結果也被乾隆賜其自盡。一場反貪案,竟然一下子讓兩個總督、一個巡撫掉了腦袋,也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電視劇《乾隆王朝》中修宗迪扮演的王亶望)

    可以說,乾隆對高官的貪腐行為懲罰是非常嚴厲的。他在位六十年,光是因貪腐掉了腦袋的總督、巡撫這樣的一二品高官就有十幾個,其他官員不計其數。然而,大清王朝的政治還是日趨腐敗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請關注筆者,筆者會在日後給大家解惑。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史列傳》、《清高宗實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中是先刷牆還是先貼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