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夜城主

    西方繪畫大師恩斯特的油畫畫風

    恩斯特(1891~1976年)在嚴格的天主教管教方式下成長,再加上他很早就已經接觸了弗洛伊德的理論,使他透過藝術不斷地去探討潛意識,進而超越了超現實主義,恩斯特的油畫藝術是把現實、潛意識和夢境結合,達到一種完全不受道德束縛的超現實主義情境,這也是他的油畫作品的畫風,

    恩斯特14歲時,他最心愛的寵物鸚鵡不幸死去,此時,他的妹妹恰巧來到人世,當時的恩斯特竟然推論“這個小女嬰一定是吸取了鸚鵡的生命精髓才誕生的”。恩斯特與李歐諾拉·凱林頓的結合,讓恩斯特恢復年輕,而且在李歐諾拉的身上,感受到妹姝的靈魂,於是恩斯特創作了《新娘的婚紗》這幅油畫,

    《新娘的婚紗》又名“搶婚”,描繪了法國新娘準備嫁給德國野蠻新郎時,在婚禮中所隱藏著危險的徵兆,更藉此表達了法國與德國的政治情形,44歲的恩斯特在倫敦舉行畫展時,邂逅了同樣是藝術家的李歐諾拉,兩人一見鍾情,當時的恩斯特是個有婦之夫,

    1939年法國與德國宣戰,而恩斯特被法國警方以“外國敵人”之名逮捕,獲釋後,又被以通敵的罪名加以拘留,然而李歐諾拉因這樣的情形而精神崩潰,最後二人分別在古根漢及雷納託的幫助下逃到美國並結婚,當他們二人在紐約相逢後,恩斯特曾懇求李歐諾拉不要嫁給雷納託,但她拒絕了,這便是《新娘的婚紗》整幅畫作的故事情節。

  • 2 # Elvis雨

    西方繪畫大師——恩斯特

    可能更多對於西方藝術不是很瞭解的朋友並不太熟悉這個陌生畫家,通常浮現於腦海中的更多達芬奇、畢加索等西方傳奇繪畫大師。但對於馬克思·恩斯特卻聞所未聞,今天我們來了解並熟悉一下這位在超現實主義畫風的傳奇偉大藝術家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

    「個人簡介」

    馬克斯·恩斯特 (德語:Max Ernst ,1891年4月2日—1976年4年1日) 德裔法國畫家、雕塑家、影象藝術家及詩人。作為一名多產藝術家(prolific artist),恩斯特在西方“達達運動”(後續會提到)和超現實主義藝術中,均居於主導地位,是領軍人物。同時被冠譽為“超現實主義的達·芬奇”。

    透過他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恩斯特以極端多變和詭秘技巧的繪畫風格,從藝術角度中我們觀察到更多的是他腦海中的幻覺或者令人不安的想象場景。諸如《大象西里伯斯》與《雨後歐洲》之類夢幻般的繪畫充滿了神奇、奇異的形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再後來他發展為擦印畫法,將有紋理的塗擦與傳統素描相結合起來為其創造奇異,更加神秘的繪畫形象。他還用這種技法在19世紀的版畫中創造了更為複雜的拼貼畫。如《與王后嬉戲的國王》與《巴黎女人》。

    「人生經歷」

    恩格斯的父親本身就極力熱愛藝術,因此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在一個多元價值觀的環境中成長,而天生好奇的性格特點讓小恩格斯對某些神秘的東西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求學期間,恩格斯並未學習藝術,即使在父親的期冀下。反而大量學習了哲學、藝術史,甚至精神學。對尼采和弗洛伊德尤為感興趣,顯然,早些年的求學期間對之後的藝術創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恩格斯的出生年月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是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軍營中整整服役了四年,他曾形容過那段經歷為:“1914年8月到1918年,我已經死過一次”在戰爭的最前線,經歷過文明和人性的毀滅!

    退役後,恩斯特和一些藝術好友們成立了科隆達達小組(其目標也就是要以藝術的名義去不斷挑戰和瓦解那些歐洲文化壓抑的一面,尤其是基督教教條,傳統道德和西方古典藝術的美學準則)這看似頗有些改革鬥爭的影子,反對舊條,敢於陳新。其實在恩斯特眼裡,所謂歷史和傳統並不是那麼可信,表面的安定與繁榮都不持久,都是那麼的脆弱,只有不斷地試驗,不斷地前進,才能真正看清事情的真相。

    再後來,在第二次大戰中,身在法國的恩斯特被投入集中營,在日夜折磨,身體勞累中恩斯特精神卻愈加盛旺,對勢力和教條的憎念更加強烈。後來被救往美國,在美國生活近十年,再後來又重返念念不忘的巴黎度過餘生。

    「創作理念」

    他這一生命運多舛,經歷過歐洲最悲慘的歲月。正如他所說:“藝術不是品味,不是用來欣賞的,它將永遠是創造、發現、啟示。”

    對,恩斯特的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來自想象,而是比想象更荒誕的是現實。在那段時期的歐洲依舊流行著各種亡靈傳說和風靡歐洲的離奇鍊金術。

    知曉了恩斯特其一生坎坷經歷,讓我們迴歸現實,帶著欣賞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作品。獨特的觀念和對幻覺的追求是恩斯特的繪畫方向,並創造擴充套件了新的美感形式。同時夾雜著各種理性與非理性、寓意與隱喻,大多數作品的標題與內容或相符或相悖。超現實的動物、人體、類人體、形體的全景直觀以及陸地和天空的形態,也為我們創造一個又一個多變、彩色的虛幻世界。

    那麼繪畫中的超現實主義是什麼?相對現代人來解釋可能二個字就能概括:腦洞,沒錯,就是腦洞,但是這種理解似乎過於片面。

    我們在評價恩斯特油畫畫風時,來看一幅超現實主義的代表畫作:《記憶的永恆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來自西班牙達利的經典畫作。

    看到這幅畫我們會想到什麼?時間是什麼,未來在哪裡?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現代西方文藝流派。致力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現實觀,將以邏輯和有序記憶經驗為基礎的現實形式徹底拋棄,讓自我本能意識觀念,潛意識夢境同時糅合現實來突出表現人類深層心理中形象世界。超現實主義作品總受給人一種荒誕離奇,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同時具有很強烈的畫面感染力。引發思考,持續探索或者這就是現實主義畫作的面世的原因。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評價恩斯特油畫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看法並沒有對錯。而正是在現實生活中,每一份職業中人員,一名教師,一個學生,一名偉大科學家,一位環衛工作人員等。我們在生活中行動,在理想中奮鬥,在職業中成長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偉人,為國家,社會行盡每一份力量,都將是我們這個時代上最好印證。這或許是那一代代名畫家所希望的那樣。

    世界需要探索,大腦需要思考就像萬事萬物離不開光一樣。

    希望這次持續漸久的疫情在大家共同行動下,終被潰散!!!

    《森林之上的鳥》

    《聖塞西莉亞:隱形的鋼琴》

  • 3 # 陳老師愛畫畫

    西方繪畫大師 -152 盧西恩. 弗洛伊德 Lucian Frend ( 1922-2011 ) 德裔英國畫家

    西方繪畫大師 -152 盧西恩. 弗洛伊德 Lucian Frend ( 1922-2011 ) 德裔英國畫家

    盧西恩·佛洛伊德於192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父親恩斯特·路德維希·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猶太人,一位建築師。母親露西·布拉希是德華人。他是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孫子。他的兄弟是作家、政治家克萊門特·弗洛伊德。在1933年為了躲避納粹他隨家人搬到搬到蘇格蘭定居,成為英國公民。1939年,曾就讀德文郡的達廷頓霍爾學校,後來就讀於布賴安斯頓學校。1939年弗洛伊德進入英國聖工會繪畫學校,受業於校長莫里斯門下。

    他移居英國併成為畫家後,這種知覺能力也就被帶入畫面,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鮮明標誌。盧西恩·弗洛伊德繼承了祖父的敏感,畫作看起來充滿沉鬱和恐怖。他的裸體畫尤其有名,女朋友、女兒和狗都曾經展現在他的畫布上,近段時間還新作一幅自畫像。1991年的他一幅作品拍出580萬美元的高價,其內容是幾名女子在圍觀一隻鸚鵡。他在1995年創作的畫作《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在2008年已創記錄的3,360萬美元被賣出,也是在世畫家畫作的最高記錄。2011年7月20日,這位20世紀畢加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因病在倫敦去世,享年88歲。

    30年代末期,籠罩在戰爭魔影下的英華人顯得毫無生氣,積鬱在心靈的恐懼,以及驚悸神情勾起了佛洛伊德幼年時形成的特殊知覺。他的靈魂向著苦澀現實的核心延伸,孤獨地和其神秘部分糾纏。但他並沒有走向夢幻,沒有和超現實主義共舞。他的畫面材料,均來自於現實,絕不背離現實的各種具體品格和物質特徵。同時,又莫名地超拔於事物的意義之上。因此,他的作品同時疊合了現實與夢幻、不安的靈魂和日常情感,在現實的圖景中,總漂泊著遊移不定的來自心靈的陰影。

    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人物是佛洛伊德的主要表現物件。早期的悸惴不安的情緒仍末從畫面上完全消退,但已消散了不少,逐漸向一種安詳和穆、沉靜完美的境界過渡。佛洛伊德此時所力圖達到的,是一種清晰純淨的,剔去各種雜質的藝術品格。他的筆觸乾淨利落,楔狀筆觸不拖泥帶水,像一束束肌肉一樣有力。色彩方面也有變化,它們斑斑駁駁倔犟地形成了有活力的光影。

    60年代,不但作品的女孩主題向著縱深延展,而且畫法也更為自由,表現性更強。畫家的筆觸型別多樣、環狀的、工字形的、拱形的、發叉的等等。它們自由地在畫布上翻騰、扭結成笨粗迂闊的肌理。人物的姿態也和往.日略有差異,他們非同尋常的舉臂、仰視、傾斜等動作完全成為了情緒符號。在其後的漫長的創作歲月中,佛洛伊德的風格變化不大,逐漸趨向型別化和模式化。

    盧西安·弗洛伊德對觀看的迷戀以及對出處的講究,讓他遠離超現實主義荒誕的場面,放棄講故事。在他畫室出現的人和物成為他創作的主題,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也不例外。

    整體來看,他的作品形體概括而有力,注重畫面的幾何構成,造型誇張。他常常採用大的透視變化。不管是畫他漂亮的女兒或者明星,還是他的朋友——被認為畸形而病態的人,人物動作造型富有視覺衝擊力。他的作品也常常出現植物與人物的組合或者動物與人物的組合。這顯現出了他對造型極強的組合和把握能力。 結實敦厚的人物,宛如就要從畫面中走出來一樣。

    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現,這些看似表現卻寫實的畫面:用筆、造型、 光線都非常考究, 並非隨意和痛快之作。 他對物件有著嚴謹的分析和對比,概括但不概念,一筆之中形體、色彩、明暗表達準確。語言的密度和咬合非常緊湊。他的繪畫方式是不斷拆解和重構的過程,不斷的調整和比較的結果。為了視覺的整體性,有時甚至改造物件。弗洛伊德的繪畫,是與“自然”強大的系統相親相愛,相互較量的過程,他從早期對自然的描摹到找尋到自己的切入方式,是忠實同時又是擺脫自然控制力的一個漫長的過程。繪畫性是第一位的。

    在盧西安·弗洛伊德那裡,視覺不僅僅感知的一種,而且還是一種直覺, 是人築建其和外界聯絡的一種本能, 他(她)們在視覺上顯視的特徵是他們與世界溝通方式的再現。因此,他畫中的肖像人物往往是扭曲的、神經質的、甚至是醜陋的。

    大內景W 11(仿華託)

    《大內景W 11(仿華託)》(1981-1983)是弗洛伊德作品中極為罕見的一幅人物群像,其構圖取自畫家所熟悉的一位瑞士收藏家收藏的法國18世紀畫家華託的早期作品《高興的小丑》(1712),只是他將華託的外景搬到了室內,將夜晚換成了白天。畫中人物擠坐在一起,神情與姿態顯示出緊張、焦慮、冷漠與不安。事實上,弗洛伊德是想透過與華託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的強烈對比,表達出自己的創作與古典傳統完全不同的精神實質。女王陛下肖像 弗洛伊德稱自己的創作為“靈魂的自傳”。他通常不接受訂件,對不能激起其創作慾望的人物,無論身份貴賤,全部一口回絕。據說羅馬教皇和戴安娜王妃就曾被他拒絕。英國女王是弗洛伊德作品的收藏者之一,在登基5 0週年紀念日到來前,這位資深“粉絲”邀請畫家為她畫像。據英國《衛報》報道,弗洛伊德考慮了幾個月,最終同意為女王繪製肖像,想以此舉表達對這個國家的感激之情,但儘管模特是女王,弗洛伊德也不肯“屈尊”前往白金漢宮,而是要女王一次次坐進他那凌亂的畫室。據說,當年作畫時,弗洛伊德曾試圖激怒女王,但他的 “詭計”未得到女王的呼應。這幅《女王陛下肖像》(2000 -2001)完成後,英國輿論一片譁然,但女王本人對弗洛伊德的“肆意歪曲”似乎倒能夠坦然接受。事實上,弗洛伊德既未美化卻也未醜化女王,他畫出的,就是他眼中的女王的真實形象。休憩的畫家母親 《休憩的畫家母親,第三號》

    弗洛伊德以他母親為模特創作了多幅畫作,例如《休憩的畫家母親,第三號》(1977)、《休憩的畫家母親》(1982-1984)等。這兩幅畫所表現的,都是躺在床上的畫家的母親,但兩相比較,後一幅作品中老人的體態與神態,更為殘酷地表現出了母親 “風燭殘年” 的真實狀態和兒子 “無可奈何” 的淒涼心態。靠著獅子圖掛毯的酣夢 弗洛伊德的藝術總是充滿挑釁性。但是這種挑釁性,並不是直接針對公眾的規範和主流的趣味。恰恰相反,對於這種挑釁性,有人卻找到他最為隱秘的使用方式。讓我們細看油畫《靠著獅子圖掛毯的酣夢》(1996年)。畫面上,體型碩大的蘇·蒂雷躺在椅子上酣睡。她的十足肥碩的身軀,表現著毫無骨感的肉體。這樣的肉體刻畫,反而將關係模糊的多個身體區域性彼此之間緊密地連線在一起。肥碩的身軀可能會招致觀眾的一陣驚愕,一種對合乎經典的規範性產生某種破壞效果的震驚。但是,最終作品的精彩之處,是弗洛伊德將這種體驗進行深化,而發掘出豐富的情感和肉體的感覺。這樣的情感與感覺,是原有體驗的拓展,甚至是對原有體驗的否定。

    弗洛伊德帶著同樣好奇的眼光,斷斷續續地直接面對蘇蒂雷。他留心觀察數小時,數日,數月,終於將蒂雷那與眾不同的肉質身材,描繪成慈愛溫情、充滿親切感的畫面。尤其是,有人會注意到,她的右腿和腳趾,舒適而懶洋洋地斜向一側;臉頰與鼻子,精細而複雜的平衡點,靠著起支撐作用的手臂與張開的手掌;眼睛深陷,散佈著昏昏欲睡,與身後一對警覺的獅子形成反差。在美術史上,之前並沒有與此幅作品相類似的處理方法。

  • 4 # 耿直二爺

    《馬克斯·恩斯特:繪畫之外》Max Ernst: Beyond Painting。馬克思·恩斯特被譽為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但他如同達芬奇、畢加索一樣,是流派和理念無法框架的那種大師。他們與他們的時代緊密相連,他們關心世界的未來,以此為關照來進行手頭的創作。

    馬克斯·恩斯特《森林之上的鳥》,1929

    Max Ernst,Birds above the Forest ,1929

    他們是藝術家,更是革命者。這次的展覽,展現的就是這樣的恩斯特。

    “藝術無關品味,藝術不是用來欣賞的。”在他眼裡,“繪畫既不是裝飾性的娛樂,也不是對現實感知的虛構造型,它將永遠是:創造、發現、啟示。”

  • 5 # 袁方銘

    馬克斯•恩斯特(1891〜1976)出生於德國科隆。父親是聾啞學校老師兼業餘畫家。開始恩斯特在波昂大學學習哲學和心理學,打算做個精神病醫生。但當他結識了一些畫家之後,便下決心要成為一個有創見的畫家。

    馬克斯•恩斯特油畫《新娘的婚紗》這幅色彩濃郁的作品中,展示的是超現實主義圖景,畫面上充滿了非邏輯性的荒誕感。

    他創作的《雨後的歐羅巴》是用“摹拓法”完成的。

    在希臘神話中,歐羅巴是腓尼基的美人,宙斯早就對她垂涎欲滴,最後終於把她拐騙到手。但在這裡,美人已變成了化石,生命被熔化在岩漿之中,一切都趨於死

    亡和礦物化。這件作品創作於二次大戰高潮時期,雖然畫面形象離奇,但對戰爭的恐怖與憎惡,也是顯而易見的。

  • 6 # 尹銘的前院

    恩斯特(1891-1976 )是最早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他提出超現實主義應該具有“驚奇”和“抽搐”的美,他認為繪畫描繪的應該是現實中不可想象的情境,是進入無意識狀態後的感官放大。

    恩斯特的作品中包含有病態美學和暴力美學的特點,他的很多拼貼畫作品旨在創作“優美的屍體”,與傳統的審美體系相去甚遠,符合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追求。

    恩斯特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非常感興趣,據說他經常出入精神病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精神狀態,對於他的創作非常有啟發。

    ↑ 恩斯特 -《家庭的天使》

    恩斯特的創作技法深受形而上藝術的創始人基里科的啟發,作為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奠基人,恩斯特不僅在創作內容上有很多開創性作品,在創作技法上也有非常多的創新,這些技法也使得恩斯特的畫作有著非常豐富的紋理與細節,給人強烈的夢境感。

    ↑ 恩斯特 -《皇帝的形象》

    恩斯特的作品中常有一些特定的圖騰,例如常會出現一隻鳥的形狀,這其實源於他小時候非常喜歡的一隻鸚鵡突然死掉,之後沒多久父親就告訴他妹妹出世了,因此他常會在作品中將心愛的小鳥和妹妹的形象畫在一起,他的作品《家庭的天使》《皇帝的形象》等,其中都以變形的形象描繪了兩隻鳥。

  • 7 # 魔韻畫手

    西方繪畫大師恩斯特的油畫畫風

    “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這兩個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的馬科斯·恩斯特,他的作品不僅有裝飾性,同時還富含一種隱喻性和象徵性形式得藝術語言,可謂是獨樹一幟。

    恩斯特作品

    恩斯特受到畢加索和布拉克拼貼作畫的影響,透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賦予了拼貼技法一種超現實的意義,成為他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創作方式之一。他在創作中,將不相關的物體進行並置,進而實現“完全或者部分改變物象的意義”,讓這些物象從人們已經認知的意識當中脫離出來,與各種看不見的新元素組合,產生一種朦朧的意會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是一種全新概念的美感。

    恩斯特作品

    恩斯特的創作涉及題材極其廣泛,包括自我、生殖、性別以及戰爭等方方面面。在他的作品中有意思的是,經常出現一隻擬人化的鳥穿插其中,據說這個創作中常用的元素符號,來源於恩斯特童年時他最喜愛的一隻粉紅色鸚鵡的死去,這帶給他極大的精神創傷,他這一生都在為這隻鸚鵡的死耿耿於懷,根據恩斯特的精神狀態反映出,鸚鵡的死使他患上了常年的神經症,並接受了治療,這也引發了他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我認為這也是他把精神作用下的臆想和現實融入創作中的一個因素

    恩斯特作品

    觀看恩斯特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荒誕而且極其的矛盾,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糾結情緒,非常的壓抑,有時是一種驚恐的甚至是恐懼的感覺。

    恩斯特作品

    我認為恩斯特同那些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們一樣,覺得奇異的、光怪陸離的東西才是美的,超現實主義核心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用這種令人費解的畫面來強調無理性的荒誕因素。

    恩斯特作品

    在我看來,這些恩斯特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的作品,在觀賞時應該像電影一樣,有一個年齡段的限制級別,因為作品透過畫面給人的感覺不僅僅是感官上的刺激,那種神秘的、夢幻般的感覺和荒誕的、無邏輯性的畫面,給人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負面效應

    恩斯特作品

    可能這也是恩斯特藝術創作的偉大之處,他的創作透過真實與幻象的交融、繪畫與拼貼的共存、具象與抽象的交錯、解構與重構的互動,在藝術上打破了人們意識中傳統的觀念,也豐富了現代藝術的風格和品格,讓人們透過藝術作品能有不同的精神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