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蔣明伯

    當然是項羽了,借用李清照的一首詩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2 # 霜晨冷月

    當然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楚王項羽啦!

    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我們都知道項指的就是項羽,李就是指的李存孝,這兩名武將雖然不是一個時代,但是卻能夠相提並論,他們的武力是不可否認的,都在他們的那個時代是巔峰的存在,無人能與其匹敵,天下無雙。

    項羽大家都是知道的,從古至今他的名聲都是如雷貫耳的,他的成就更不用多說了,古人就對項羽有很高的評價:“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對於項羽的這個評價可不是空口白話的,他確實當得起這個評價,畢竟霸王扛鼎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項羽從小就開始習武,並且身負千鈞之力,十八般武藝精通,更是喜愛霸王槍,項羽同門中的兄弟們都非常的害怕他,他還有著遠大的鴻鵠之志,在年輕的時候就和項梁率八千江東子弟參加了戰爭,項羽一生轉戰南北,早些年反抗暴秦,之後又楚漢爭雄和劉邦打仗,並且曾經多次打敗劉邦,項羽一生很多次打過以少勝多的戰役,憑藉著自己的武勇和無畏的精神,一生沒有敗績,除了垓下之戰項羽烏江自刎,這和項羽的武勇是不無關係的。

    再來說下李存孝,李存孝的原名是安敬思,他的武藝不凡,勇猛過人,在演義中他更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存在,被刻畫成了一個神話人物一樣,他是李克用的義子,因為排行十三,所以被稱為”十三太保“,”十三太保“也是因為他而出名的,他以”驍勇“冠絕三軍,並且每次攻城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人成為”飛虎將軍“,在野史中更是突出他的勇猛,帶領十八騎奪取了長安,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能看的出來李存孝的勇猛,在當時可是連王彥章和高思繼都在他手上走不了幾個回合。

    雖然李存孝非常的勇猛,但是頭腦並不算很聰明,被自己的義兄義弟所誣陷,最後被自己的義父五馬分屍,李存孝死後,王彥章再無敵手,連挑晉軍三十六人,無奈軍師派人假扮李存孝才驚走王彥章。

    如果李存孝和楚霸王能對上,我感覺還是楚霸王項羽能夠獲勝,不管是戰績還是頭腦,項羽都是李存孝所不能比擬的,並且項羽是經歷過很多慘烈的大戰才磨練出來的武力,那是經歷生死磨練出來的武藝。

  • 3 # 歌鴿歌

    個人佩服李存孝在這三人中的勇武!李存孝十三太保之首是晉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員驍將,也是李克用眾多的“義兒”中的一個,因排行十三,固為十三太保之首。古人言“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項,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有人可能會說,古人都這麼說至少他兩人得並列呀!而我選擇李的原因是隨著時間,戰場上使用的刀箭越發鋒利,這就需要更加勇武,才會在戰場上脫穎而出。)他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的地位相當於《說唐》中的李元霸,天下無敵。野史中曾說李存孝引領十八騎攻取了長安,雖說是誇張之詞,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連第二名的王彥章(王鐵槍“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幾合。

  • 4 # 老四做美食

    最佩服項羽。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項羽,字子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他不願讀書,不學習擊劍,更不願學識字,只學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這為他能成為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成了堅固的基礎。年僅二十四歲,擁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如此遠大的抱負,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往往不能成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 5 # 學海鉤沉

    從個人角度來說,還是喜歡項羽較多。

    一、項羽

    項羽,字籍,是項燕的後代,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獲得西楚霸王的稱號。項羽軍事上是勇戰派的代表,個人武藝高強,力能扛鼎。但是自身也存在不少缺點,婦人之仁,不能虛懷納諫,不能放權分利等等。但是還是不掩項羽身上的一股霸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二、李存孝

    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這個李就是指的李存孝。李存孝,唐末第一猛將,跟隨李克用南征北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李存孝的名號能把當時所謂鐵槍無敵的王彥章給嚇走,可見李存孝的威名。後因李存信的陰謀,被李克用處以車裂。

    三、常遇春

    開平王常遇春,大明的第一先鋒,勇猛無敵,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打陳友諒,討伐元朝,都有常遇春的身影,行軍途中,突然病逝,年僅四十。

    由於歷史中對於李存孝和常遇春的描寫較少,我們對這兩個人的印象也不是非常深刻,所以相比於性格鮮明,勇猛的西楚霸王更受大家喜歡。

  • 6 # 知無為而有益

    當然是項羽,司馬遷把未做皇帝的項羽列入專門記載皇帝的本紀中,僅此一點,李存孝、常遇春就無法相比。三人雖然都是以勇猛著稱於世,但項羽身上的貴族氣質,李存孝、常遇春同樣無法相比。

    看看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評價可謂很高。

    周總理是這樣評價項羽的:“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

    周總理把項羽與橫掃歐洲的拿破崙相提並論,可見項羽的確不凡。

    我更欣賞項羽那種士可殺而不可辱,寧願戰死沙場也不苟且偷生的大丈夫的氣質。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7 # 史學長空

    我來回答:這三位歷史英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常遇春。因他懷有遠大的志向,除暴安良,後遇明太祖朱元璋,見到他是仁義之軍。他盡心盡力的輔佐朱元璋,儘快的平息戰亂,恢復社會秩序,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他身系百姓,最後死在征途的路上,這樣的英雄才值得我敬重。

    為什麼不選擇項羽,李存孝呢,而選擇常遇春呢?

    項羽是秦末時期的武將。他最大的理想只是稱霸而已,格局太小。沒有革舊鼎新的魄力,稱霸後,沿用分封制度,沒有安撫百姓,穩定社會的措施。來鞏固統治地位的策略。最後在烏江自刎。

    項羽是推翻秦朝暴政最為強大的起義軍首腦人物。由於的自以為是的性格。把韓信,陳平之流的人才排擠到了敵人的隊伍去了。

    “鴻門宴”錯失殺劉邦的機會,放虎歸山。又是自負的放走胸懷大志的勁敵劉邦。四年的楚漢之爭,最後落得自刎的下場。而劉邦知人善用。在推翻秦朝暴政時,首先進入咸陽,能採納張良,蕭何的建議,安撫百姓,約法三章。得到百姓的擁戴。在百姓的心裡,劉邦的隊伍才是仁義之師,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獲得了群眾的基礎。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貢羽都不懂,聲勢浩大,只為了稱霸。格局太小。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武將。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被晉王李克用招入帳下,收他為義子,也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之首。因力大無比,英勇善戰。與西楚霸王齊名的人物,“將不過李,王不過霸”

    李克用是唐末時期的節度使,為了自己的私慾,與朱溫交戰。他根本沒有顧及百姓的生死。而李存孝雖然能征善戰,有霸王齊名的美稱。但是他只是一介武夫,對政治意識淡薄。也沒有遠大的抱負,只是一味的聽從義父李克用。唐末軍閥割據的年代。

    《新五代史·義兒傳》記曰:“縛載後車,至太原,車裂之以徇。

    李存孝雖然在戰場上是英雄,可以沒有識人的眼光,跟錯了人。忠心可嘉的李存孝換來的是五馬分屍的悲慘下場。

    常遇春是元末時期的盜匪。看到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懷身抱負,不願久為盜匪。經常聽到朱元璋率領的軍隊是一支仁義之師。所經過的地方,從來不擾民。想完成自己的理想,只有投奔朱元璋,實現理想。

    在公元1355年,常遇春巧遇朱元璋的隊伍。扮成百姓混到隊伍中,親眼見到朱元璋的隊伍軍紀嚴明,不擾民的行為,得到了常遇春的認為。決定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剛到軍隊,朱元璋對期冷淡,以為他是來混飯吃的。經過了解後,才知道誤會了常遇春。

    公元1359年,朱元璋命常遇春率一支隊伍攻打衢州,看到常遇春,在戰場驍勇能戰。攻破衢州後,元朝的在此地的統治勢力,蕩然無存。透過此戰後,常遇春進入了朱元璋的眼球。

    後來常遇春大戰九華山,大破陳友諒,攻取元大都。他的戰績,從無敗績。被稱為“常十萬”。常遇春能征善戰,有勇能謀。低調作人,謙虛為人。

    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陛下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

    從朱元璋對常遇春的評價,就知道,常遇春的軍隊所到之處,從來不擾民。他的理想是儘早平息戰亂,恢復社會秩序,讓百姓能安居樂業。

    清朝宰輔張廷玉:“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勳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 8 # 德全不畏

    當然是項羽。

    項羽的才能,以項梁的去世為分水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項梁去世前

    項羽家族,世代都是楚國軍界的大佬。項羽是家族的嫡長子,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如果不出大的變故,項羽一生的榮華富貴是絕對有保證的

    爺爺項燕戰死,楚國滅亡時,項羽只有9歲。9歲正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齡,對項羽的內心觸動並不大。遠沒有後來項梁之死,對項羽的影響大。

    項梁把家族世代積累的的戰陣經驗教給了他,還讓他讀書習武,這是真正的貴族教育。項羽學得很好,文武全才。

    《史記》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以憚籍矣。”(籍就是項羽。)

    古代帶兵打仗,是需要很多知識的。軍隊的器械、糧草、行軍的路程等等需要精準的計算。地理、數學知識,識人選將、組織能力,缺一不可。項羽進關中時能帶兵四十萬,楚漢之爭統籌楚地全部兵馬,所以項羽絕不是有勇無謀,智商是很高的。

    或許是因為有項梁的保護,項羽壓力不夠大,才沒有顯現太多潛力。唯一的過人之處,就是項羽的過人武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和叔叔項梁斬殺會稽郡郡守殷通,揭竿起兵。在斬殺殷通時項羽一人一劍,在郡守府斬殺士兵上百人。一個人正面硬槓,斬殺上百個著甲的職業軍人。項羽的武藝,由此可見一斑。

    《史記》:“籍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項羽帶兵打仗的能力,顯得並不出眾,而且劣跡斑斑。

    打襄城這個小縣城,項羽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來。因為攻城過程損失慘重,項羽屠了襄城。

    之後,項羽和劉邦合兵攻城陽因為損失慘重,再次屠城。

    攻下城陽後,項羽、劉邦進攻定陶,卻沒有攻下。然後去攻打外黃,又沒有攻下來。

    項梁兵敗後,項羽進攻陳留,再次以失敗告終。

    項梁去世後的項羽

    項梁與章邯對陣時戰死沙場,項羽迎來了人生中的危機。項梁在項羽來說,既是父親又是老師。項梁之死,對項羽的刺激是很大的,項羽的心智、甚至世界觀都被觸動了。

    項梁去世後,楚人第一時間不是安慰項羽,而是奪走了項羽的兵權,只給他一個有職無權的“魯公”。還處處設法削弱項羽在軍中的影響力。項羽叔侄為復楚,似赤子般投入全部,現在被楚人如此對待,內心顯然是很失望的。從後來項羽毫無心理負擔的殺掉宋義、楚王,就能看出來項羽的憤怒。但是不管如何,項羽依舊深愛楚國。

    項梁之死帶給項羽的,除了讓項羽知道什麼是人情冷暖,更多的是靈魂上的“涅槃重生”。

    項梁去世後,項羽性格變得成熟起來。尤其是他的軍事才能,從原來的並不出眾,一下子變成犀利無比的戰術大師,驚豔千古的霸王。

    項羽並沒有急於求成,直接去反對楚王、宋義。相反,項羽一直在等待時機。

    一,鉅鹿之戰,項羽的封神之作。

    鉅鹿之戰,項羽的小宇宙爆發的很徹底,大局觀、政治嗅覺、謀略、個人武勇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1,項羽先以缺乏糧食為由,“煽動”楚軍士兵反對宋義。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項羽隨宋義出兵救趙。鑑於項羽的威望,宋義對項羽嚴防死守,生怕項羽奪回兵權。項羽則一直隱忍,等待時機。

    楚軍走到安陽,便停了下來。宋義和其它救趙的諸侯一樣,選擇作壁上觀。按照常理,宋義做得不錯。趙軍奄奄一息,諸侯都明哲保身的情況下。楚軍做露頭青攻秦,日後定會被秦軍重點打擊。可是項羽不是常人,是萬萬不會走尋常路的。

    楚軍給養不足,在安陽駐紮了46 天后,軍糧殆盡。又連遭大雨,士卒們又冷又餓,怨聲載道。大雨中,想從後方運糧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到趙地去搶糧吃飯。項羽在軍中對眾人說,宋義整天醉生夢死,不考慮到趙地去救趙,是誤國誤民之舉。

    不得不說,項羽經過項家兵權被奪一事,已經明白了人情世故。知道復楚、伐秦只是自己的理想,而普通人的心裡只關心“吃飯”問題。

    其間,項羽對士卒們的心理變化把握得當,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此事證明項羽其實會玩陰的,在斬殺宋義中展現的很高的“權謀”藝術。

    2,以“吃飯”問題發力,迫使楚軍死戰。

    項羽奪回兵權,便雷厲風行的北上救趙。救趙的任務關係到復楚大業,對士卒們項羽卻仍然在“吃飯”問題上做文章。

    項羽先派當陽君、蒲將軍帶2萬先頭部隊渡河,試探秦軍虛實。結果先頭部隊與秦軍打幾仗便失利了,只好向項羽請援。

    項羽見先頭部隊失利,立即帶主力部隊渡河北上。項羽給部下說,我們的糧食快吃完了。此次北上如果失利,不是被秦軍殺死,就是餓死。反正是一死,還不如拼上一拼。

    於是項羽下令,破釜沉舟、燒燬宿營之物,只帶3日干糧(其實,楚軍想多帶乾糧恐怕也沒有了。)渡河北上,與秦軍決一死戰。

    3,以5萬雜牌軍,一戰而滅王離的20萬長城軍團。

    項羽的可用兵力,加上當陽君、蒲將軍的2萬人,大約是5萬人。士卒多是首次上戰場的新兵,訓練不足,器械、盔甲奇缺。

    當然項羽還有一支王王牌軍,就是項梁在江東起兵時精心打造的8000子弟兵。他們大部分是出身楚國貴族的子弟,仇視秦國,經過嚴苛的訓練,是百戰之師。在與秦軍長期的作戰中,奪取了秦軍的大量馬匹、器械。所以,他們是有精銳騎兵的。項羽的中堅力量,就是這支戰力強悍、政治上可靠的子弟兵。

    項羽渡河後,立即集中力量進攻王離軍運糧的甬道。

    糧道是軍隊的生命線,從來都是有重兵把守的。除非有兵力的絕對優勢,否則是不會進攻對方糧道的。

    王離透過探子知道楚軍的兵力規模,卻沒想到這支良莠不齊的小部隊瘋狂至極,居然要1比4的吞掉自己的軍團。所以,項羽的那支“江東子弟兵”衝向甬道時,秦軍的準備並不充足。

    王離軍團雖然精銳,卻抵擋不住瘋狂的“江東子弟兵”。秦軍做了頑強的抵抗,甬道最終還是失陷了。

    糧道斷絕的王離軍團,處於混亂之中。還沒有等王離做出反應,楚軍不顧疲勞、不喘一口氣就趁亂急攻。(因為楚軍是慢不下來的,因為只有3天干糧。)

    王離軍團被楚軍一擊而滅,但是秦軍是很頑強的,主將王離被俘、蘇角戰死,涉間自殺。連主將都戰死的軍隊,當然是強軍。

    王離軍團的覆滅,讓諸侯們心服口服,公推項羽做諸侯中的老大。

    《史記》:“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4,章邯投降。

    項羽靠著“破釜沉舟”,在飢餓驅使下擊滅王離軍團。如今,項羽做了諸侯的老大。楚軍有足夠的糧食,銳氣便沒有了。

    雖然,章邯的軍團是是修秦陵的工人組成的,戰力比王離軍團差多了。但是楚軍已無“銳氣”項羽不願冒險,只好與章邯打持久戰。

    章邯與楚軍對峙時,趙高卻在後方陷害章邯,章邯為活命,只好舉軍投降。之後,項羽下令坑殺章邯軍團。(多數人認為,項羽是報仇才坑殺秦軍的。其實秦軍計程車卒大部分是徵發於六國的勞役,他們不是秦人。筆者認為項羽屠殺秦軍,是因為糧食的原因。因為戰場上一共有70萬的軍隊,而當時形勢混亂,運不來足夠的糧食。)

    二,項羽的政治才能。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帶40萬大軍進入關中。如果項羽採取正確的政治措施,那項羽就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天下百姓也將免除許多戰亂之苦。但是,項羽做不到。

    項羽從小接受的是貴族教育,認可的是周朝的分封制。所以暴秦滅掉了,項羽認為諸侯國是要各回各家的。另外,諸侯國隨項羽一路進入關中,按照“契約”精神,項羽要給他們分紅。

    按照周朝的分封制,項羽做得堪稱完美。

    為了保持楚國一強獨霸,項羽把戰爭潛力最大的秦國分解成了幾個小國。關中地區分封3個國,已經50多歲的劉邦被封到漢中,讓劉邦和3秦互相牽制。

    從分封的細節看,項羽的政治才能是有的。

    三,項羽的悲劇。

    因為項羽的貴族精神,項羽犯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項羽的愛國精神,導致項羽放棄了關中。

    有人勸說項羽,取關中以為帝王之本。項羽卻說,富貴不還鄉便是錦衣夜行。

    太史公的記載不容置疑。只是以現代人的目光看,以項羽所處的地位和他的智商,當然知道關中地區的富饒以及重要性。項羽之所以要回楚國,恐怕不是什麼“格局”的問題。而是項羽認為秦國被肢解,形不成氣候,威脅不到他的楚國了。

    如果項羽決定不回楚國,恐怕至少會把整個秦國故地都劃做自己的地盤。

    二,項羽只知道上層社會認可分封制,認為集權制是秦國野蠻的產物。

    項羽不知道,底層百姓在秦國一統天下後,已經品嚐到和平的滋味。在百姓眼裡,什麼政治都與自己無關,好好的活著才重要。分封制帶來的諸侯戰亂,是百姓最厭惡的政治制度。

    所以,項羽的分封制其實違背了百姓的需求,是逆天而行的。項羽分封天下完成後,便開始流年不利。

    先是趁著項羽在齊國苦戰,劉邦奇蹟般的回師關中,盡復秦國故地。然後,劉邦憑藉關中地區可怕的戰爭潛力,迅速組織大軍,出函谷關爭奪天下。

    項羽還是一如既往的犀利,屢次打敗劉邦的軍隊。劉邦甚至幾次,被項羽打得差點兵敗身亡。

    然而,關中地區的戰爭潛力太強大了,強大到足以抵消項羽的軍事天才。每次失敗,劉邦都依靠關中地區的戰爭潛力迅速恢復力量。甚至劉邦還能做到,分兵一支單獨讓韓信帶著經略北方。

    而項羽在戰場上雖然一次次的勝利,卻越來越弱,軍力逐漸被劉邦反超。

    最後劉邦集團憑藉壓倒性的優勢,迫使項羽節節敗退,最後自刎而死。

    縱觀整個楚漢之爭,其實是來自關中地區的秦人,再次出關一統天下。

    項羽最後失敗了,但是他的失敗不影響他的偉大。他帶著幾萬人消滅幾十萬秦軍主力的功績,在楚漢之爭展示的軍事天賦。足以奠定他在歷史上的政治地位,以及軍事史上戰術大師的地位。也因此,太史公司馬遷為項羽做傳記時,把項羽列在帝王的級別。(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茫的職業生涯中,沒有特別突出的技能,應該怎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