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實中是不是很多人看不起這種人?
31
回覆列表
  • 1 # 西瓜島主

    人生在世,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人們常會抱怨社會不公,抱怨人心叵測。抱怨的最後,什麼也沒得到,機會反倒與我們擦肩而過。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修身養性,讓自己越來越強大,對己、對社會、對國家都是負責任的體現。

    我們的無名煩惱,大多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與人之間比較和競爭,人們從中滋生了嫉妒、仇富等不健康的心理,不經意的時候,我們便因這種負面心理而忽略了當下的幸福,無形中進入了惡性迴圈的生活狀態。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初看這句話,似乎是讓我們被動地等待命運的安排,可實事上,很多人們沒有記住他的後半句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與人相處的時候,與人競爭失意的時候,不要刻意的與人劃清界限,不要人為地與人疏遠。對待他人,對待對手,仍然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學習別人的長處,成就最好的自己,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又何愁沒有朋友、沒有成功的機遇呢,

    當改變不了環境的時候,我們就要修煉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修養,用自己的努力去彌補自己的缺憾,只有內心真正強大了,生命中的缺憾也並一一化解了,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失意生活、缺憾生活所應有的態度,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要苛責外在世界,而要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反觀我們現在的

    1/2頁

    人,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子有一個最喜歡的學生叫顏回,顏回家境貧窮,缺衣少食,坐在破爛不堪的小巷子裡,但顏回卻能自得其樂、專心修道,可見物質的匱乏並不能影響一個人樂觀的心境,反過來說,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到心靈的建設上來。

    修身養性會讓迷茫的我們重新發現生活之美,正如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自己發憤用功的時候,我們會忘記吃飯,當我們欣喜自己成長的時候,我們會忘記煩憂。

    安貧樂道,並非不思進取,實際上更是一種迂迴的成功。在未成器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專心致志於自己的“道”,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不被別人富足的生活所蠱惑,維持做人的尊嚴和注重內心的快樂。那麼,在機會繁多的當代,我們的理想之花又怎能不絢爛開放呢。

  • 2 # 言勸

    安貧樂道的意思是安於貧窮的生活,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被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此成語出自於這個故事: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餘人,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孔子十分讚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德呢?孔安國說,這是“安於貧而樂於道”。還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在你三千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最好學。他不遷怒,不二過,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是顏回最愛學習。他遇著發怒的時候,能做到隨發隨化,從不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有了錯誤就改,決不重犯。顏回29歲頭髮盡白,32歲就死去了。孔子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安貧,並不一定貧,而是一種對待現狀的態度,就是安於現狀的意思。樂道,並不一定是追求,而是改變自己的處世哲學。

    安貧樂道是一種隱身世外,淡泊名利,知足常樂的生活狀態,是褒義詞。所以它與安於現狀是有本質區別的。

  • 3 # 南山劉向雄

    儒家安貧樂道的典型,非顏回莫屬!孔子曾由衷地讚歎:

    “真是賢德啊,顏回!一小筐的飯菜,一瓢清水就足夠了,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根本忍受不了這貧困帶來的憂愁,顏回卻一如既往地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居處如此簡陋的環境,如此貧窮的生活,顏回仍然樂在其中,若是常人,則如孔子所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在窮困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修養,小人在窮困的時候則什麼都會去做了。

    安貧難,因為富貴是人們所追求的,貧賤是人們想去除的,人的感官不斷地追求新鮮、刺激,卻又會審美疲勞,所以總有個無窮的追求慾望在。因而,有怨氣的,往往是身處貧困之人,與人攀比,處處不如。

    但,更難的,則是樂道。有追求的人,承接了天命,會有看不到頭的考驗,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一路都是艱難困苦,很難樂在其中,甚至呼天搶地,怨天尤人。能如顏回者,寥寥無幾。

    要想有“樂”,要有顆“於我如浮雲”的心。並非是過著如顏回般的極簡生活,而是把自身的物慾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不讓物慾牽著自己。

    子貢問:“貧困卻不諂媚,富貴卻不驕縱,怎樣?”孔子說:“這也不錯。但不如貧困時卻能覺得快樂,富貴時仍然喜好禮樂。”《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樂道,並非與貧賤捆綁,無論富貴或是貧賤,只要有著求道之心,無處不是修身之所。身處富貴,就在富貴中行道;身處貧賤,就在貧賤中行道;身處不開化之地,就在不開化之地行道;身處患難之中,就在患難之中行道。換句話說,無處不是行道之所,無時不是行道之地,這才能樂在其中。

    因而,富貴貧賤與否,並不在儒家的考慮中,這是與犬儒學派、道家、佛家的最大區別,不是過著極簡生活凸顯精神高貴,也不是到深山老林隱居清淨無汙,更不是拋妻棄子遁入空門厭棄自我。而只是,在其所在而為,不離世俗又高於世俗,這,才是真儒家。

  • 4 # 戶外670

    信仰真的很重要。有信仰也是人生有目的,看得到前方。也才能不被塵世變化萬千的利益所誘惑,而能安住於當下,安住於自己內心,安住於自己的強大的信仰。

    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

    在古代,多以聖賢之士。而現代,除了有宗教信仰外,那些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堅持安住當下的人,也應該屬於此類。比如:邊遠山區的支教志願者、經年累月奉獻自己所有關注社會的某一個層面的人,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言真是不是真的包租婆?她和鄭建鵬是兩夫妻還是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