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梁紅玉1
-
2 # 求之
袁紹,字本初,其家族背景顯赫,四世三公,均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袁紹在十八路諸侯徵董卓時,曾是大家公推的盟主。在後來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局面下,袁紹擊敗了孔融、公孫瓚等諸侯,逐漸擁有冀、青、幽、並四州的領土,成為雄居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他自恃地廣人眾,兵多糧足,想在官渡一舉殲滅曹操集團,從而佔領當時的首都許昌,稱霸天下。但經過近乎兩個月的激戰,所帶去的幾十萬人馬被殺得只剩下八百餘騎,狼狽逃回他的老巢冀州、兵精糧足、實力強大、不可一世的袁紹集團為什麼會敗在兵力不足、而且軍中缺糧的曹操集團的手下?
我認為,袁紹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袁紹不善於用人。 這個盡起冀、青、幽、並四大州兵馬,擁有七十萬大軍的興兵征討曹操的袁紹,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
其次,袁紹不用良才,更不採納良謀,怎能不失敗,怎能不眾叛親離。 田豐、沮授這些有謀略的忠義之士要麼被貶,要麼獲罪;還有張郃、高覽這些勇將由於不被重用,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到曹營。實力派謀臣許攸在關鍵時候(截獲曹軍情報後)向袁紹獻上的妙計不被採納,反倒遭到袁紹一通大罵,後來許攸投降了曹操,給曹操帶去了袁軍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機密情報,促成了曹軍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計劃,使這場戰役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從而一舉扭轉了戰局,使曹操這一弱勢軍事集團轉敗為勝。 本來有許多好的謀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審配和郭圖。在官渡之戰的開始和相持階段,審配還出了幾個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議堆築土山、打地道打擊敵人,使得曹兵寸步難行、防不勝防,還說得過去。至於這個郭圖,我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主兒,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麼“圍魏救趙”的經典之計,遭到了大敗,他看到自己的過失害怕獲罪,於是又玩起了陰謀詭計,不僅在袁紹和將領(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而且反覆無常、陰險狡詐,實為一個卑鄙小人!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戰勝曹操?!可憐這個滿腹經綸的沮授了!戰爭剛剛開始,他就獻了一個良謀,希望搞持久戰,以消耗對方的糧草然後取勝!但這不符合急於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袁紹帶著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就是想一舉殲滅曹軍、攻克許昌的,因此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軍中。但這個可憐而忠義的沮授還是能以大局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籠裡尚且時時關注兩軍的戰況,當他夜觀天象發現“忽見太白逆行,侵犯牛、鬥之分(意即賊兵劫掠之害)”,於是他冒死向已醉臥的愚蠢的袁紹進諫:“烏巢屯糧之所,不可不提備。宜速遣精兵猛將,於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曹操所算。”言說烏巢糧草的重要性和保護糧草的重要意義。可惜袁紹不僅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化意見,反而將他大罵了一頓,而且還喪心病狂地以“翫忽職守”的罪名斬了監押沮授的兵士。 最後,袁紹不善於用兵,多疑而優柔寡斷,不會抓住有利戰機,以致白白坐失良機。 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忽然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於是他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審時度勢,這是那麼厲害的妙計啊,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當時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我看歷史將會重寫,那時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但這個驕傲、多疑而又愚蠢的袁紹,就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將許攸這個很有實力的謀臣拱手相送給敵人。還不僅僅如此,這個被罵出去的謀臣許攸還帶走了袁紹的若干軍事機密。許攸後來告訴了曹操嗜酒無備的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絕密情報),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完全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兵無糧自亂。你說袁紹愚蠢不愚蠢?袁紹怎能不失敗呢?這是怎樣的戰役啊? 後來袁紹的謀臣許攸投降曹操後,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原來的主子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可見許攸的計策是多麼得厲害,但就是這個良策卻被愚蠢而蠻橫的袁紹說成是:“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這個看似龐然大物的袁統帥啊!真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的草包,就這樣,白白喪失了一個置曹操於死地的大好時機,他怎能不失敗。 曹操為什麼能大獲全勝? 袁紹所欠缺的,正是曹操所擁有的。正是袁紹的缺點和失誤成就了曹操的勝利!曹操會用人、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而且辦事當機立斷,敢於毫不猶豫地採納謀臣的良謀,他能不勝利嗎? -
3 # 書房記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中國北方的兩大軍閥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鄭州和開封的中間點附近)展開了長達八九個月的大會戰。袁紹和曹操都很清楚:這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就戰前的實力盤點,各方一致看好的當然是袁軍:
就政治號召力而言,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是名士集團的當然領袖;曹操則家世微賤,一向為人所輕。
就軍事實力而言,早在十年前關東聯盟討伐董卓時,兵力最雄厚的袁紹就已被公推為盟主,曹操則不但沒有自己的地盤,甚至連五千人馬都只是勉強拼湊組成,在聯盟中只能算是一個小人物。雖說在其後幾年中,曹操陸續清除了周邊的呂布、袁術、張繡等勢力,但總兵力也不過七萬,遠不及袁紹的七十萬。
就戰略地位而言,袁紹據有河北、山東的大部;曹操則侷促於中原四戰之地,處於內線不利地位。
想不到,會戰的結局跌破所有人的眼鏡:投入戰鬥人數僅兩三萬人的曹軍竟然大敗多達十餘萬人的袁軍。袁紹最終僅帶著八百騎逃回河北,從此一蹶不振,抱恨而終。官渡之戰成為曹操躍登中原霸主的關鍵之役,同時也成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著名戰役之一。
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首要在於其高超的用人哲學:把敵人的人才拿來用,自己的人才更不能丟。曹操以“海納百川”的心胸愛才、惜才,以高瞻遠矚的見識識才、用才,這是他取得官渡之戰勝利、成就霸業的法寶。
官渡之戰七年後,27歲的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簡要地分析:“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諸葛所謂的“人謀”,當指戰略、智慧而言。曹操機智過人,麾下又是謀士如雲,計如泉湧不足為奇。但反過來看,袁營中也不乏能人,他手下的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田豐、沮授等,都是當世有名的智士。那麼,從組織運作的觀點來看,袁紹的團隊出了什麼問題?袁紹本人的領匯出了什麼問題?
當袁紹發軍南下時,曹操聚集文武重臣商議對策,當中孔融和荀彧有這樣一段論辯——
孔融:“袁紹勢大,不可與戰,只可與和。”
荀彧曰:“袁紹無可用之人,何必議和?”
孔融:“袁紹士廣民強。其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田豐、沮授皆忠臣也……何謂紹為無用之人乎?”
彧笑曰:“……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縱有百萬,何足道哉!”
孔融默然。
荀彧原來就是從袁紹陣營投奔曹操的,對袁的人馬最瞭解。袁營其後發生的一連串內訌,果然驗證了他的判斷:
最有遠見也最忠心的田豐,在大戰前因直言忠諫被下獄,最終被逢紀讒言害死。
同樣忠心耿耿的審配在軍情緊急之際,將許攸子侄收捕下獄,逼得許攸臨陣叛逃曹營。
郭圖用讒言逼走了袁紹手下大將張郃、高覽。
實際上,戰事相持到十月時,曹營已經絕糧,必須向後方的許昌緊急求援。但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一反叛,並向曹操獻計燒掉袁軍在烏巢的糧草後,整個戰局隨之翻盤,急轉直下。這是官渡之戰最後的勝敗關鍵所在。推原論始,袁紹的軍事失敗,顯然原因在他的團隊失敗、領導失敗上。
曹操的頭號智囊郭嘉說袁紹“外寬內忌、多謀少決”、“聽讒惑亂、是非混淆”。袁營謀士雖多,但多相互攻訐,反觀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滿寵、劉曄、呂虔、毛玠、于禁、典韋等人才都能各安其位,從無相互讒害。因此曹操可說是擁有真正的班底,真正的團隊。
為何這兩位領導人的手下會有這樣的差別?再要深入探尋的話,似乎可從他們的領導和溝通模式上看出一些端倪。
現代談組織行為的教科書,多把小團體的溝通網路分為三種形態:樹狀、輪型和星型。
樹狀的溝通模式是依循正式的組織體系,比較嚴謹,卻也僵固;輪型是以領導為溝通的核心,打破層層傳遞的限制;星型網路則鼓勵所有成員都要主動和其他人溝通。
以溝通風格而言,輪型比較凸顯領導者的資訊壟斷地位,星型則較能讓所有成員享有參與和滿足感。至於哪一種模式較佳,是難有定論的,具體要看當時的情境、組織氣候和領導人的風格而定。例如,戰時可能較需要樹狀結構的速度,平日則不妨多鼓勵星型模式,以塑造參與感和團隊精神。
袁紹的溝通模式顯然比較偏向樹狀或輪型。亦即:他會隨機、個別徵詢部屬的意見,同時部屬也會個別向他反映意見,但部屬彼此之間少有坦誠的橫向溝通,而袁紹也很少採取眾議方式來作決策。他本人既是個“有選擇的傾聽者”——只聽他喜歡聽的,對逆耳忠言一概不採納,又是個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時結果來入人於罪的衝動型領導人。這種領導風格和溝通模式造成的直接後果是:袁的部屬產生了“我只向老闆負責”、“只要老闆滿意就行,別人無所謂”的意識和心理契約。久而久之,由於資源的排擠效應,大家都要想辦法逢迎主管,以便得到賞識和信用的機會。
當意見被採納,就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的意見(而非團體的決策)成功,或謊報成功。萬一失敗,就想法嫁禍於人。
如老闆採納別人的意見,便千方百計暗中阻撓,等著看別人出洋相。
上述二者都是人在功利性的樹狀組織中為求出頭而容易產生的行為。如此陳陳相因、惡性迴圈,自然形成了袁氏公司虛矯不實的企業文化,以及其後無可挽救的大敗局。
對照來看,曹操多半會將一個議題透過眾議來讓大家相互辯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延的思考。此外,曹操頗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容納”剛而犯上“的人才。
但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曹操不光依“事功”來獎罰,而且能賞識具策略性、團隊性的“行為”。
公元207年,曹操不理曹洪等人的勸諫,出塞遠征烏桓部族(今遼寧朝陽附近)。結果雖然取勝,卻也吃了不少苦頭。回到易州基地後,他便賞賜行前曾勸阻過他的人,承認自己只是僥倖成功,不足為法,並希望大家不要因意見不被採納而不敢建言。
意見不被採納都能得到獎賞,因此大家都能勇於提案,也不必相互妒忌。曹營中一旦形成決議,就再沒有第二種聲音,或陽奉陰違,而能一致向目標努力。久而久之,曹操獎勵的是“人”、“團隊”、“過程”,而不僅僅是“事”、“明星”、“結果”。於是他的班底自然而然地成形了。
皇帝也需要班底,這班底指的不是私人的親信,而是能真心協作、目標一致的團隊。馬基雅維利主張讓臣下相互鬥爭,君主好掌握所有的資訊,防止部屬們勾結造反,這在中世紀連年戰爭、“資訊即權力”的年代容或有理,但在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任何一個小團體的老闆都不應再靠壟斷資訊來駕馭團隊,而應該將“管事”的心態調整到“理人”上頭。只有靠健康的溝通模式,才能讓班底成員之間既有意見的激盪,又能共享願景,成為真正的團隊。假如袁紹能認識到這一點,官渡之戰的歷史,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
4 # 葉之秋
受《三國演義》影響,後人多認為曹操之所以能夠擊敗袁紹,統一中原,有三大原因:
其一,挾天子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
其二,袁紹昏庸,外寬內忌,好謀無斷,不能用人;
其三,曹操精明,接納許攸,焚燒袁紹軍糧,取得官渡之戰勝利。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所秉持的觀點,大體也是如此。只不過把歷史中號稱曹操謀主的荀攸,改換成了《演義》中熱捧的郭嘉。
可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對於袁曹相爭的問題與歷來觀點大不相同。他的許多觀點都堪稱腦洞大開,幾乎要亮瞎後人的眼!
呂大師的觀點一:挾天子令諸侯,其影響力遠不如後人吹捧的那麼大。
呂大師認為,曹操之所以能夠一統中原,最主要依仗的,是麾下有百萬雄兵,而不是什麼挾天子令諸侯。
他提出,所謂“人心思漢”都是假的。無論是王莽篡漢,還是後來董卓廢掉少帝,其實都沒有幾個人跳出來反對。皇帝從來都是一個象徵,各派勢力看重的都是自家利益。
挾天子令諸侯讓曹操優勢大增嗎?根本沒有。有多少勢力,多少英雄,是因為曹操掌控漢獻帝,就來投靠?幾乎沒有。
劉備也好,袁術也好,袁紹也好,呂布也好,大家照舊你爭我搶,彼此攻殺。曹操的皇帝牌,取得的效果其實很小。
袁紹的謀士沮授曾經建議迎接漢獻帝,袁紹不聽。事實上,袁家的勢力在那幾年蓬勃發展。
呂大師的觀點二、袁紹根本不像後世說的那麼昏庸,他的許多決策都是正確的。
有史料說袁紹有婦人之仁。當曹操進攻劉備時,有謀士勸說袁紹曾經襲擊曹操。袁紹因為兒子生病,就放棄進攻。呂大師認為,這根本就是成王敗寇、抹黑袁紹的附會之詞。
事實上,在曹操打劉備,滅呂布的那幾年,袁紹一直很忙。
許多影視劇中都把袁紹當成坐擁河北四州許多年,其實,袁紹以冀州為根本,向周圍的青州、幷州、幽州擴張,一直到官渡之戰發生的前一年,才剛剛擊破幽州的公孫瓚。袁紹的內部還不穩定,許多勢力蠢蠢欲動。若是袁紹出兵攻打曹操,勝敗且不論,後方肯定要大亂。
《三國志》記載,官渡之戰發生時,謀士田豐勸袁紹分兵騷擾曹操,袁紹不聽;後來,田豐又建議用持久戰消耗曹操,袁紹又不聽。彷彿,袁紹就是一個不聽正確意見的糊塗蛋。
事實上,官渡之戰從四月進入相持階段,到八月袁軍才大舉反擊曹操,採用的正是穩紮穩打的持久戰。
呂大師觀點三、官渡之戰是曹營的重大勝利,但並非決定性勝利。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以及各種影視劇,都把官渡之戰當成袁曹相爭的決定性戰役,彷彿經過這一場戰役後,袁紹就敗了,就滅了。
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取得官渡之戰勝利後,曹操趁著勝利,一路追擊,許多州縣投降了曹操。可是,袁紹的主力還在,很快就把曹操擊退,並且成功收服了所有失地。
也就是說,官渡之戰曹操是勝利了,但是,在地盤上,曹操並沒有收穫什麼。
真正讓曹操取得河北,統一中原的原因,是袁紹敗回鄴城後,生病死了!
袁紹病死,才是袁家敗亡的關鍵原因!
袁紹病死後,一部分人擁立長子袁譚,一部分人擁立幼子袁尚。袁紹的幾個兒子互相搶地盤。
若袁紹不死,誰會笑到最後還真不好說!
呂思勉大師說,歷來軍事都是最高機密,許多計謀都沒有外傳。即便是歷史書上記載的,也有許多是後人附會,未必是真的。讀書人要自己反覆思考,辯證去看。
-
5 # 葦說歷史
官渡之戰,袁紹主要輸在用兵能力上,而不在於為政。
三國時代的揭幕者
事實上,袁紹的政策比起曹操更適應當時社會現狀。曹操抑制士族豪強,提拔寒門子弟,袁紹則打壓寒門,幫助士族。若評價袁紹,實為東漢帝國的真正掘墓人,同時也是一個全新時代的揭幕者。
經過在西漢末年到東漢王朝的二百年積蓄,儒家經學士大夫們終於從世家大族進化為士族集團,那之後中三四百年呼風喚雨,在各個走馬燈的王朝更迭中始終佔據統治地位。袁紹就是這些世家大族在歷史上推出的第一個真正傑出代表。
從黃巾之亂一直到官渡之戰的漢末十五年裡,袁紹都是當時天下的頭號中心人物。何進只是被他操縱的臺前傀儡,董卓同樣也是被他利用以驅虎吞狼的的餓虎,曹操則長期是他的附庸。
太低估袁紹,也太低估曹操
當然我們說一個“凡人”遇到了一個“超人”,所以“凡人”才進了地獄,那麼我們就直接拿“凡人”和“超人”的相互較量作為點評的重點。
很多人都說袁紹很蠢,有那麼多優勢還打不過曹操,其實這不但是太低估袁紹,也太低估曹操了!怎麼說袁紹都打敗過公孫瓚,統一大半個河北,易京之戰更是贏的漂亮。他最後會輸並不是因為他笨,而是曹操太強了。例如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兩次破袁紹,斬殺顏良文丑後,曹操下令向後撤退到陽武,其實這就是曹操的計策了。陽武在濟水和黃河之間,袁紹等於就是背水為陣,後面有黃河阻隔,連補給都有了困難,袁紹的糧倉會被燒已經在此埋下伏筆了!
好像有人說,他只要採納許攸的建議,派人從後面偷襲許昌曹操早完了。但是,這未免太高估許攸,也太低估曹操和袁紹了。其實袁紹早就派劉備和韓荀去抄曹操的後路,結果呢?被曹仁擊潰!這樣的小計策當然是瞞不過曹操的。當袁紹正因為自己的計策失敗正惱怒時,許攸又獻了這個主意上來,袁紹會接受嗎?
袁紹南征失利歸來後抑鬱而終,此訊息傳出時,河北百姓多為其流涕惋惜“市巷揮淚,如或喪親”說明袁紹不但是漢末的英雄之一,也深得人心,無愧於其家族“四世三公”的美名。在袁紹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我們普通人的影子,他所犯的錯誤,在我們身上都能找得到。
袁紹給我們的忠告
1、如果你是一位名門大族出身,誰會經得起各種腐蝕?袁紹做的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可不是隨便一個公子哥能做到的。當十常侍、董卓之亂袁紹能挺身而出,且做盟主,說明袁紹還是很有抱負的。
2、如果你是一位千軍萬馬的主帥,你是否會謙虛接受批評和意見。正確的對待與你意見相左的人, 一般人恐怕不行。剛愎自用將成為人們的通病。
3、如果你正在經歷生死的決鬥,你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真確的判斷。
我想以上這些就是你我學習歷史的真正價值。
-
6 # 小夫侃歷史
三國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戰役這三大戰役奠定了三國勢力消長的基礎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官渡之戰曹操獲勝的幾個要點
官渡之戰是史上少數幾個以少勝多的戰爭例子。曹操以少數的兵力對抗河北的袁紹在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坐擁北方勢力的基礎
1.袁紹的優柔寡斷
在曹操整合了華北的勢力之後決定忽略袁紹而先攻打劉備袁紹本來可以趁著曹操出兵攻打劉備之時出兵夾擊。後來卻因為他的優柔寡斷而選擇按兵不動最後失去了這個機會
2.袁紹的不聽勸諫
和優柔寡斷相對的袁紹卻也展現出他剛愎自用的一面,當一開始袁紹要出兵攻打曹操時,田豐便力勸袁紹不可出兵 投入曹操的陣營 將袁紹把糧草屯在烏巢的事情全部說出。可是袁紹自以為握有兵力的優勢定可戰勝曹操反而把持反對意見的田豐關在獄裡。甚至在兩軍對戰的過程當中,手下謀士沮授每每向袁紹獻計又不被袁紹採納。袁紹此番的後果導致了人心的背離之後許攸背叛了袁紹,曹操便派兵火燒烏巢使得袁紹失去了補給士氣大落。曹操便挾帶著這樣的優勢,一舉擊敗袁紹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回覆列表
三國初年,袁紹的兵力、政治勢力以及出身都遠優於曹操,但他卻在官渡一役大敗,導致以袁紹為首的冀州集團轟然倒塌。那袁紹為什麼會在優勢狀態下敗於一個勢力不大的曹操?我個人以為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1.袁紹敗於用人。袁紹在京城時曾以“戰國四君子”自居,多養門客與死士。但他卻只待見“海內外有名之士”。意思就是說他袁大公子可不是什麼人都能見的,你得出名,人家才待見你。而曹操用人就不同了,不拘一格。只要是你有能耐,有計策,哪怕以前偷過東西,品行不好,甚至罵曹操祖宗十八代(如陳琳),都沒關係。我們都知道,漢代選拔官員,很大一部分都是看品行道德,但這樣一來,朝廷中就基本上是一些“有德無才”之人,清廉忠心不假,但卻無法為朝廷出謀劃策。曹操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在人才上大下工夫(例如許攸去投奔,曹操赤腳迎接等)。那袁紹呢?略顯剛愎自用,不聽審配、許攸之策,一意孤行,致使眾叛親離,不得不說這是一大敗筆。2.袁紹敗於用策。縱觀整個官渡之戰,我們可以發現,袁紹在開始還是有極大優勢的,但為什麼我說他敗於用策呢?官渡一役後期,袁紹失許攸一臂膀,且一意孤行不聽勸阻,開始打“糊塗仗”,定然要敗。3.袁紹敗於態度。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本就出師有名,又加袁紹根本不把這個太監之子放在眼裡,驕兵必敗。
以上純粹為本人個人觀點,表揚批評,一任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