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北魏也是歷經祖孫三朝的馮太后,倒有稱帝之心,只是群臣不會同意、自己又沒有牢固的勢力、穩固的根基,所以也沒能登基稱帝。

  • 2 # 愛妮品歷史

     (1)在馮太后歸政之前,獻文帝就有了拓跋宏,而馮太后此時親自撫養這個孫子拓跋宏,拓跋宏並不是馮太后的親孫子,馮太后這麼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無非就是想將未來的皇帝,培養成一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人。

      (2)馮太后並不是獻文帝的生母,所以此二人關係並不是多好,而且此時獻文帝雖然是皇帝,政務卻是由不是親生母親的“母親”把持著,心裡肯定也不舒服,採取措施向馮太后施壓歸政。

  • 3 # 唐島漁夫

    下面由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根據題設的問題線索,馮太后不稱帝的原因,是因為她雖然是個女兒身,但她有家國天下之志。

    那麼“家國天下”之志的形成,其原因又可以被分成三個階段,

    (1)原生家庭對馮太后影響;

    (2)感情變故對馮太后影響;

    (3)孝文帝拓跋宏與馮太后的共同成長。

    下面分別來談,

    (1)原生家庭影響

    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兵打敗北燕皇帝馮弘,北燕滅國。此時此刻的太武帝拓跋燾或許不會想到,他的孫子後來娶了馮弘的孫女。馮弘的孫女後來被稱為馮太后,這個女人後來決定了整個北魏後來的歷史走向,導演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馮弘的孫女當時沒有名字,我們姑且稱之為馮氏女。

    北燕被滅亡的那一年,馮氏女尚且沒有出世。不過幾年之後,馮氏女的父親,已經做了北魏臣民的馮朗,因為一場重罪被滅族抄家。從此,罪人之後的馮氏女被作為奴婢沒入宮中,在北魏的後宮長大成人。馮氏女,小小年紀就經歷了國破家亡的苦痛,也讓馮氏女從小對北魏朝廷有一種難言的複雜情感。

    公元452年,拓跋燾的孫子拓跋濬(jun,四聲)登上帝位,史稱北魏文成帝。而馮氏女的命運,此時也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轉機。就在這一年,拓跋濬封馮氏女為貴人。馮貴人一步登天,成為後宮的寵兒。這一年的拓跋濬十二歲,馮貴人十歲。

    作為一個普通女人,尤其是來自罪臣之家又是漢族出身的普通女人,馮貴人低調且務實,她想成為一個賢良淑德的人。對丈夫舉案齊眉,從一而終,這也是她作為一個女人的最大理想。儘管,在私下裡,馮貴人有女漢子的時刻,也有野性狂放的一面,但是在面對自己的另外一半拓跋濬的時候,馮貴人從來都是夫唱婦隨,體現自己最最女人的那一面。馮貴人的溫柔賢惠,為自己積攢了來自朝堂之上的口碑,也得到了拓跋濬最大的回報。公元456年,時年只有14歲的馮貴人被拓跋濬封為皇后,升級為馮皇后。

    就在馮皇后正式冊封的一個月之後,拓跋濬的兒子拓跋弘被封為皇太子。按照“子貴母死”的舊制,拓跋弘的親生母親李氏被賜死。拓跋弘從此被交給馮皇后撫養,馮皇后視為己出,一直撫養拓跋弘到他成年。

    (2)感情變故影響

    馮皇后的傳統漢家女人相夫教子之夢,終於還是歸為幻滅。

    公元465年,年僅25歲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駕崩,拓跋弘繼位稱帝,史稱獻文帝。這件事情對於馮皇后的觸動很大。馮皇后和拓跋濬少年時代相識相知,可謂青梅竹馬。十幾年來,馮皇后在拓跋濬的蔭庇之下,一步步由一個罪臣之女成為貴人,又成為皇后。十幾年來,一臉懵懂的豆蔻少女,蛻變為一個知書達理,母儀天下的成熟女人。馮皇后對拓跋濬,是那種亦夫妻亦朋友亦恩人的奇妙關係。在這次意外之前,馮皇后曾經設想過同拓跋濬一起慢慢變老,一起看身邊的秋去冬來,花謝花開,一起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不過,當拓跋濬永遠離開人世的那一刻,馮皇后瞬間感到天塌地陷,原來屬於她的美好憧憬終於灰飛煙滅。

    作為一個女人最大的夢想已經破滅,馮皇后悲痛欲絕。皇帝去世的第三天,按照傳統,拓跋濬生前吃穿住用行的生活用品全部予以焚燒。精神已經接近崩潰的馮皇后,流著眼淚撲進了火海之中。史書上如此記載,“國有大喪,三日之後,御服器物一以燒焚,百官及中宮皆號泣而臨之。後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蘇。”(《魏書.皇后列傳》)

    在火海之中被救出的馮皇后,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馮皇后,她已經涅槃,而完全成為了另外一個人。從這一天開始,馮皇后下決心不再依附於任何男人,也不會再幻想做一個相夫教子的“良人”。這場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原本馮皇后性格中最剛強的那一面激發,她從此無所畏懼。她要做回本真的自己,做一個真正的女人,馮皇后將用自己的畢生,去追求屬於女人的生命真諦。

    (3)孝文帝拓跋宏的影響

    馮太后的改革,恰好掐住了當時社會矛盾的七寸,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班俸祿”和“均田令”之外,馮太后還先後實施或制定了其他改革措施,如逐步漢化,移風易俗等等。這些措施,在馮太后去世之後,由她的孫子北魏孝文帝繼續先前推進。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前赴後繼,薪火相傳,後人把他們的改革放在一起,合稱“太初改制”。

    雖然對前面的獻文帝拓跋弘採取了非常極端的措施,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後來對獻文帝的兒子孝文帝拓跋宏,馮太后沒有先入為主地帶著自己的偏見。她將孝文帝視若己出,用各種手段來培養和錘鍊這位後來的傳奇帝王。

    馮太后對孝文帝的影響,分成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言傳”,也就是儒家經典的學習;

    第二個層面的影響,我們稱之為“身教”;

    第三個層面,叫做“事業”。

    馮太后給與孝文帝最大的遺產,就是“事業”。這個事業的靈魂是持續漢化,富國強兵。孝文帝后來終其短暫的一生,都在一絲不苟地完成馮太后所交接的事業。

    馮太后用自己的剛強和慈愛,一手培養了北魏孝文帝,祖孫二人聯手將北魏王朝推上發展的巔峰。

    總而言之一句話,馮太后是一個有家國天下之心的奇女子。

    馮太后的人生選擇,最終使命的安排都是出自於“家國天下”之心,而不是謀朝篡位。

  • 4 # 歷史的煙波

    筆者對北魏歷史很感興趣。在魏晉南北朝,諸國林立,相互攻伐不斷,混亂叢生的那個峰火年代,北魏率先突破,獨樹一幟;其中魏文成帝皇后(後稱馮太后)被史書記載,流傳於後世,而且評價很高。今天,讓我翻開她的履歷,回顧她的往事,回答她為什麼不稱帝的原因。

    國破家亡

    在沒被冊立為皇后、被封為太后之前,我們姑且將她稱為馮氏。並且先從她的母國和祖父說起。

    馮氏(441年一490年),出生於長樂信郡(今河北冀州市)。

    在馮氏未出生之前,他的家族擁有一個國家叫燕國(即北燕),他的祖父馮弘是十六國時期燕國國君。

    她的父親叫馮朗,那時候也許流行跨國婚姻,馮朗還在燕國的時候就娶了一個樂浪郡(今北韓平壤)人王氏為妻。

    後來因為燕國國力弱小,內亂叢生,多年兵戈不息,動盪不安,沒幾年便被迅速崛起的魏(後稱北魏)所滅。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並與南方的宋以黃河為界形成對峙局面。

    所幸馮朗沒重蹈亡國之君的覆轍,撿了條命回來。隨後被北魏朝廷封為刺史。一家人直到任官長安後才逐漸安定下來。

    定居長安後不久,王氏為馮朗生了個兒子,取名馮熙,;441年,王氏又生一女,即馮氏。這時候距北燕政權滅亡已有六七年光景。

    馮氏出生後不久,叔父馮邈因攻伐戰敗沒於蠕蠕(柔然),哥哥馮熙也被帶到氏、羌族中生活,很多年後才被找到。

    此後,禍不單行,北魏政權對馮朗心存芥蒂,(也許馮朗作為燕國後人有什麼不軌之舉,史書未記載),於是和一樁朝廷大案聯絡在了一起,被太武帝下令誅殺。除馮氏之外,馮家差點慘遭滅門(哥哥失蹤)。

    馮氏身為女子的身份挽救了她。但她依然沒有逃脫國破家亡的魔咒。同年進入拓跋家族的宮中,成為婢女。年僅12歲。

    最初的馮氏

    別樣馮氏

    儘管一個人的出生由父母的基因決定,但不得說出生很關健。這一點在馮氏身上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一一一曾經皇室的高貴出生與母親的血統讓幼小的馮氏在宮中一路坦途。

    這一年,魏文成皇帝拓跋濬登基了。歷史就是這麼巧合,同年文韜武略的拓跋濬看上了她,一次臨幸後就被封為貴人。

    在這裡有幾點值得推敲,馮氏如何在短時間內展露頭角的呢?

    史載,馮氏生得端莊秀美,若清水芙蓉,她的出現使宮庭藕蓮生輝,讓其他婢女相形見絀,換句話說,馮氏入宮後就成了宮庭裡的絕代美女,朝夕間便博得拓跋濬的顧盼生憐;

    厚積薄發,天生聰慧。由於馮氏的高貴出生熟悉盡知世俗禮遇,加之姑姑馮昭儀的多方照拂、言傳身教,個人勤於苦學,洞察人世,快速掌握了皇家禮儀,從而奠定了被封為貴人的基礎,為日後執掌天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幸與不幸的金人獎得主

    這個金人可不是奧斯卡的尊榮。

    這是鮮卑拓跋家族效仿漢武帝內政管理的發揚光大。

    史載,漢武帝劉徹為加強後宮的管理,杜絕外戚專權,發明了一項慘絕人倫的制度。這是一項什麼制度呢?一旦皇子被選定為太子,當太子位被冊立的同時必須殺掉他的親生母親,轉而由別宮嬪妃撫育。武帝朝的勾戈夫人便是一例。

    因為鮮卑在北方崛起,仰慕中原文化,沿襲了武帝“子立母逝”的傳統,併發揚光大,然後還增補了一項新規,無論身份,履歷,口碑再好的嬪妃必須經過手鑄金人這一關,通過後才可被立為皇后,入主中宮。但無論皇后也好,嬪妃也罷,一旦皇子被立為太子,其命運必須和勾戈夫人一樣。

    關於鑄金人《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沒有祥盡記載內容和過程,(電視劇裡的手鑄金人也是作者的猜測和想象罷了),但馮氏依舊度過難關,在手鑄金人這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度中撥得頭籌,奇蹟般的於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被正式冊立為中宮皇后,開始了她輔佐三代帝王並臨朝稱制輝煌的一生。

    這是馮後的幸事,一生的榮耀。但他從入宮到成為貴人,從貴人升至皇后,從拓跋濬死後被封皇太后,這一切看似表面光鮮,實則背後隱匿著辛酸的悲哀一一一(一生無出)。所以從這一點上佐證,她也許忘記了她的母國,已經沒有了光復燕室的想法,一生傾心於來自鮮卑的拓跋家族。

    另外,馮後與文成帝還是一對感情甚篤的宮庭伉儷。也許是馮氏的驚豔打動了皇帝,拓跋濬非常喜歡馮後,時時在後宮馮後的房間裡流連往返,樂不思蜀;而馮後從不刻意迎合,用與身俱來的優雅讓皇帝另眼相看,用真情讓拓跋濬欲罷不能。

    不僅如此,她還常和拓跋濬參與國事,外出巡視。公元452年,參觀了剛具初形的山西雲崗石窟。太安四年(458年)陪同拓跋濬率兵巡視陰山,鑑於拓跋濬的皇威,當車駕深入大漠,大軍所到之處,柔然國舉國遠逃,不少部落酋長率整部投降。從這一點看,可見當時魏國之強大,拓跋濬的皇權力量。

    期間,馮後一直陪伴在拓跋濬的身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用千百般的柔情溫暖拓跋濬的胸懷。陪他一起檢閱部隊,參觀慶典,為文成帝大聲揚威並歡呼雀躍,她不辭勞苦千里奔波,為國家的崛起感到振奮,馮氏以皇后的身份,用自已的所言所行,早已融入了這個國家。

    拓跋

    焚心似火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個人認為有褒有貶,不能人云亦云,一概而論,包括即將從皇后變為皇太后的馮後。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拓跋濬,崩於平成皇宮的太華殿,英年早逝,年僅二十五歲。

    早在太安二年(456年)二月,因馮後無出,拓跋濬之子不足兩歲的拓跋弘便被立為皇太子,無可爭議的成為北魏政權合法繼承人。當然,按慣例他的生母被賜死,殉於這種奇怪的制度。繼而由馮皇后撫養,史載馮皇后對拓跋弘視如已出,親自教導,竭盡慈愛,演繹了一段母與子的傳奇佳話。

    如今,文成帝突然離開,馮皇后痛不欲生,哭得撕心裂肺。一則,若民間一樣,承受著傷夫之痛;另一則,家國天下事,突如其來,不能承之重負;其三,自嘆命運多舛,坎坷不平,剛有好轉,又與心上人天涯永別。

    當她還沒拾起悲傷,三日後,按照北魏的舊俗制度,將焚燒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一一一北方稱為“燒三”。朝中文武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到現場,大火點燃,於是哭聲一片,悲慼震天。

    馮後席地而跪,忍不住悲鳴,呼喚著拓跋濬。接下來,她做出了個驚人之舉,名留史冊。一身素服的她突然撲向熊熊燃燒的大火,慾火焚心,希望與拓跋濬生死相隨。周圍的人被她的壯烈驚呆了,急忙把她從烈火中救出來。幸虧及時,馮後未被燒死,但已不省人事。史載馮後很久才甦醒過來,突然間涅槃重生,好像換了個人,從今變得艱毅而果敢。

    臨朝聽政、穩定朝綱

    按鮮卑傳統,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後的第二天,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太后被迫的升了一格,被尊為皇太后。

    在中國歷史上,政權交接,孤兒寡母最易被朝廷各方政軍勢力綁架篡權。這一幕差點在獻文帝朝被複制。

    466年二月,傲慢自大、貪圖國祚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欺凌這對孤兒寡母,意圖篡權竊國。

    由於馮太皇之前的睿智口碑,為國為家的忠誠感召著君臣,這時女人參與政治的獨特魅力開始顯現。侍中(官名)拓元丕得之乙渾意圖謀反的訊息後,向馮太后告了密。

    馮太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處變不驚,開始著手準備。

    和朝臣密謀後,下令拓跋丕、隴西王源賀和牛益等人率兵抓捕乙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叛亂。在朝廷本就根基不深、勢單力薄的乙渾被捕殺,為敲山震虎,馮太后下令滅乙渾三族。

    事後,她鋒芒再露,作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一一一臨朝聽政。憑藉在宮中的多年閱歷和非凡的膽識掌朝政大權,穩定了北魏動盪的政局。這一次臨朝聽政,共計18個月。後來,拓跋弘添了兒子,太后大喜,決定親自養育皇孫,然後還政於皇帝拓跋弘。

    拓跋弘

    風流太后

    經歷了多事之秋的馮太皇還政於拓跋弘後,年僅26歲。因青春駐顏,加之北方少數民族的熱情奔放,寂於深宮的馮太皇便開始春心蕩漾了。還有一種完美的解釋叫做駕馭朝臣、籠絡人心。(雖然有些牽強)。

    所以她便刻意專注那些容顏俊美,身強體健的美男子。

    李弈首當其衝。此人儀表堂堂,風流倜儻,善解人意,兼得有朝政之望,讓馮太后很是傾心。而李弈深受寵愛,經常出入內廷,與馮太后纏綿緋側,諮意柔情,盡床第之歡,如入無人之境。離開政壇的馮太后紅杏出牆,開始享受她的甜蜜愛情去了。

    可貴為皇太后在宮廷諮意浪漫,卻讓周遭頗有微詞,同時引起了文帝的不滿。

    皇興四年(470年),李弈的兄長李敷的好友相州刺吏李欣因罪被告發。李欣為自保平安,反倒誣陷李敷二三十條罪證。獻文帝藉機下令,將李弈兄弟倆打入死牢,同年冬天將李弈兄弟及堂兄李顯德一併殺害。

    馮太后失去了一位浪漫佳人,傷痛難平。這樣一來,又註定了獻文帝的悲劇。據《北史.后妃傳》載,獻文帝誅李弈後“太后不得意”。後來,獻文帝又將李欣擢升為尚書,參與國家大事。

    為此,馮太后含恨難平,找了各種各樣的理由逼獻文帝退位,禪位於他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注意是宏,不是弘,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孝文帝),獻文帝被逼無奈,做了太上皇,這一年,年僅十八歲,敗於馮太后的鐵血手腕之下。《魏書.三象志三》說:“上迫於太后,傳位太子”。一句話便證明馮太后的卓爾不群。

    至於後續拓跋弘與馮太后的抗爭掀起驚濤駭浪,在這裡不過多描述,但她能鬥過馮太后嗎?答案是不能。不久,太上皇拓跋弘應召晉謁馮太后,被甲兵擒拿後軟禁起來,隨後,死於平城永安殿。親愛的讀者,你相信他是自然死亡嗎?

    拓跋宏

    重掌朝綱

    這一次吸取前車之鑑,馮太后重掌朝綱,不再輕而易舉地放棄手中的權力了。

    之後,關於男寵的事馮太后不再避諱,肆意妄為,其中風流韻事不再多講。奇怪的是在與他夜夜風流的朝臣和男寵中個個非等閒之輩,能力出眾,在本朝乃肱股之臣,還有一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現象,一個個對她死心踏地、忠貞不二,我想這不光光體現馮太后超凡的權力和對群臣的駕馭之術了吧!

    一口氣,寫了馮太后這麼多,似乎忘記了最關鍵的內容,關於她的施政一一一名留青史的主要原因。其實,前面的一番交待,無非是讓讀者對她作一個全面的瞭解,作個鋪墊而己。下面讓我為大家作一個介紹。

    下詔“班奉祿”詔書,給大臣定薪定酬

    北魏自拓跋珪開國以來,政府各級官員皆無俸祿,平時依賴貪汙、掠奪和皇帝的隨意賞賜獲取財富。原來作為遊牧民族很適用,無可厚非,但入主中原後這種方式就不太文明瞭。

    這一舉措至關重要。起初很多朝臣反對。太和八年(484年)馮太后召集朝臣討論,中書監高閭奉表駁論“天下之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故車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上下無怨,止貧殘之心,勸竭效為國之試。若不班祿,則貪利者肆其姦情,清正者不能自保,灼然可知,如何今行一朝便欲去俸?”馮太后一錘定音,下達了“班奉令”。

    從此,“班祿制”下發,馮太后派使者分巡各地糾舉食祿之外犯贓者。太和八年九月間,孝文帝舅舅,時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貪暴無度,責令在家自裁。隨後,“班祿制”順利實施,為馮太后的其他改革創造了條件。

    均田制度

    次年八月,馮太后在大臣李世安的建議下,頒佈了“均田令〞。“均田令”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於豪強名下的佃戶也擺脫了束縛,成為了政府的編戶齊民,增加了國家人口和徵稅物件,國力蒸蒸日上。馮太后推行的均田制是一個歷史的跨越,為北魏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後世開創了一條明路。了不起!

    三長制度

    太和十年,為了增加國家稅收,把豪強隱匿的勞動人口編入國家戶籍,大臣李衝提出廢除宗主督護制,實行“三長制”。參照漢人的什伍裡甲組織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層結構,規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裡、黨各設一長,合稱三長。三長由本鄉能辦事且守法又有威望的人擔任,負責檢查戶口,催徵稅賦,管理生產,維護治安。任三長者,可優復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

    朝廷多方勢力出於各種目的,爭論不休。馮太后力排眾議,斬金截鐵地拍板:“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恆分,庇佑之戶可出,僥倖之人可止,如此看來,又有何不可?”在馮太后的支援下,李衝的建議得以付諸實施。

    同時,馮太后大興教育,尊崇儒法,禁斷卜筮,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奠定了基礎,掃除了障礙。

    那麼答案來了。

    這樣一位功勳著著,沒有子嗣,沒有外戚牽絆,執掌著國家權秉,號令天下的女人她還會自已稱帝嗎?她不會,因為她本身就是北魏三朝的代言人,居於最高位,處於權力中心,等同一代女王,擁有整個國家。另外,即使她稱帝,身後她又傳承給誰呢?無非還是與她至親的拓跋氏。

    所以她沒有稱帝,也不會稱帝。

    馮太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捨得”和“等待”,才讓人覺得好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