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美羊羊麻麻

    首先,你要了解BIM的概念是什麼?BIM的英文全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翻譯過來就是建築資訊模型,是以建築工程專案的各項相關資訊資料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築模型的建立,透過數字資訊模擬模擬建築物所具有的真實資訊。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處長對BIM作出瞭解釋。她表示:BIM技術是一種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資料化工具,透過引數模型整合各種專案的相關資訊,在專案策劃、執行和維護的全生命週期過程中進行共享和傳遞,使工程技術人員對各種建築資訊作出正確理解和高效應對,為設計團隊以及包括建築運營單位在內的各方建設主體提供協同工作的基礎,在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和縮短工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BIM無論從現階段技術工具出發,還是基於未來的協同管理模式的創新來看,其應用推廣的趨勢已勢不可擋。對於工程造價行業,BIM技術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它改變了工程造價行業既有行為模式,帶來新一輪的洗牌。美國斯坦福大學整合設施工程中心(CIFE)根據32專案總結了使用BIM技術的如下效果:

      1.消除40%預算外變更;

      2.造價估算耗費時間縮短80%;

      3.透過發現和解決衝突,合同價格降低10%;

      4.專案工期縮短7%。及早實現投資回報。

    BIM技術無論是從成本、時間還是效率方面,都大大地促進了工程造價的提升。

    不得不承認BIM有很多優勢,但是要在國內普及卻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具體到實際工程中,一個軟體遠遠不如一個造價工程師能辦的事情多。國內的工程造價,不僅是經濟賬,也是心理戰。造價工作不僅僅侷限於造價本身,更是涉及到工程各方的溝通,一名優秀的造價工程師甚至可以改變全域性控制。造價規範與工程效益的同步協調,涉及種種微妙的利害權衡。

    很多造價軟體實質是工程經驗的資料化,實際的工程實踐有很多不是BIM模型所能實現的。造價工程師對於工程進度和精度的理解有一定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同一工程會產生不同的造價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所以,無論一個軟體有多優秀,都要精通最基本的造價知識,不斷的提高自己,去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不管是作為平臺還是作為工具,BIM的應用者對BIM的應用有不同期待。現階段BIM還很難實現這種不同的需求,涉及的BIM模型也是種類繁多,誰才能選擇並控制這些模型呢?必然是既懂得與人溝通,又懂得與工程語言、計算程式溝通的造價工程師!

    根據以上的論述:資訊化時代,工具是幫助人們簡化流程、提升效率的有效武器。BIM於造價師,是助動器,讓造價師從機械、重複地工作中脫離出來,更多地專注於自身專業的發展。伴隨新技術出現,造價工程師依然會在工程造價行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斷充電的造價工程師將更會得到企業的重視。

  • 2 # 資質管家

    BIM是指建立並利用數字技術對建設工程專案的設計、建造和運營全過程進行管理和最佳化的過程、方法和技術。 它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以三維模型所形成的資料庫為核心,不僅包含了各個專業設計師們的專業設計理念,而且還容納了從設計到施工乃至建成使用和最終拆除的全過程資訊,集成了工程圖形模型、工程資料模型以及和管理有關的行為模型;是基於引數化設計的,是一個面向物件的、引數化、智慧化的建築物的數字化表示,支援建設工程中的各種運算,且包含的工程資訊都是相互關聯的。它實現了“模型等於圖紙”、“模型高於圖紙”的目標 ,具有視覺化,協調性,模擬性,最佳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採用BIM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設計階段的協同設計,施工階段的建造全過程一體化和運營階段對建築物的智慧化維護和設施管理,同時打破從業主、施工單位到運營方之間的隔閡和界限,實現對建造全生命週期管理。

    BIM被國內外眾多設計師們認為是繼CAD技術後建築行業的第二次革命性技術。它透過軟體建模,把真實的建築資訊進行引數化、數字化後形成一個模型,以此模型為平臺,從設計師、工程師一直到施工單位和建成後業主的運維各個專案參與方,在直到專案生命週期結束被拆毀的整個專案週期裡,都能統一呼叫、共享並逐步完善該數字模型。BIM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007年頒佈的美國BIM標準以BIM技術為代表的資訊化技術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為美國工程建設行業每年節約2000億美元”。

    對於工程造價諮詢行業,BIM技術將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它將徹底改變工程造價行業的行為模式,給行業帶來一輪洗牌。美國斯坦福大學整合設施工程中心(CIFE)根據32個專案總結了使用BIM技術的如下效果:

    (1). 消除40%預算外變更;

    (2). 造價估算耗費時間縮短80%;

    (3). 透過發現和解決衝突,合同價格降低10%;

    (4). 專案工期縮短7%,及早實現投資回報。

    對於造價諮詢公司和工程師個人和來說,前三項效果,無論達到哪一項都是一個在行業內立足的資本,遑論同時達到三項。當少數諮詢公司或者個人掌握BIM技術時,他們將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當大多諮詢公司或個人掌握了BIM技術時,那些沒有掌握公司或個人,將會被迅速淘汰出局。

    1,只要是專案的參與人員,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施工人員,還是諮詢公司或者是業主,所有拿到這個BIM模型的人,得到的工程量都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工程造價諮詢中一個老大難問題:工程算量,將成為歷史。工程藍圖上表示的工程量,是一個確定的資料,每一個造價工程師出於對圖紙的理解和自己的職業水平高低不一而得到不同的數值,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它是唯一確定的。造價工程師在商務談判時,一個最為重要,也最為枯燥的工作內容,就是核對工程量。鋼筋、混凝土、電纜、風管、水管、閥門,這些工程裡大量採用的材料,無一不是談判的焦點。造價工程師們就像搶奪山頭一樣,在每一種材料上進行著攻堅戰。工程結算工程耗時長,絕大多數時間就是用於此。在應用BIM技術之後,施工單位提交的竣工資料將包含他們修改、深化過的BIM模型,這個模型經過設計院稽核之後作為竣工圖的一個最主要組成部份轉交給諮詢公司進行竣工結算。而基於這一個模型,施工單位和諮詢公司匯出的工程量必然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工程量核對這一個關鍵環節將不復存在。承包商在提交竣工模型的同時就相當於提交了工程量,設計院在稽核模型的同時就已經稽核了工程量。

    2,從BIM模型裡讀取工程量簡便快捷,造價工程師免去了算量的煩瑣工作。但是這一部份工作並不是憑空消失了,而是設計師在建立模型的時候,透過定義模型各類構件的屬性,把它們提前完成了。既然設計師代替造價工程師完成了計算工程量的工作,那麼這一部份工作的報酬也將相應轉移給設計師。在每一個專案裡,造價工程師得到的報酬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為了維持既有收入,他們必須接受更多的委託,這對他們或者他們所屬公司的商務經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造價工程師終於可以從煩瑣的算量工作中解脫出來,他們將面對更為美好的職業前景。原先造價工程師們更多地扮演了造價員的角色,計算、核對工程量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工作精力。而限額設計的造價控制、全過程造價管理這些技術含量更高的業務,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甩去算量這一工作內容後,他們終於可以從事那些業務,將對專案有著更深、更直觀的接觸,最終形成個人職業生涯的良性迴圈。

    4,對於施工單位,原來在編制竣工結算申請的時候,已經習慣了在工程量中做一些手腳。這個並不是誠信的問題,而一種行業認可的業務技巧。諮詢公司的造價工程師疲於應對,承包商們卻樂此不疲,前者再怎麼細心,也終究有疏忽的時候,而這就是他們利潤來源的一部份。但是在應用BIM模型之後,這種工作模式將徹底改變。施工單位無法在工程量上有所隱瞞,要想獲得不變的利潤,他們必須從別的地方尋找利潤點。

    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發展得相當成熟的三維算量軟體,但是BIM不等同於三維模型 。如魯班算量和廣聯達算量兩款軟體。前者基於CAD平臺開發,相當於CAD軟體的外掛,能夠在CAD基礎之上進行算量工作,並且支援所有的CAD命令,算量人員能夠迅速上手;後者基於自有平臺開發,算量人員熟悉軟體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它能夠直接匯出工程量到廣聯達計價軟體,而後者幾乎是行業標準。這兩款軟體佔據算量軟體市場的大部份,而且都是三維算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造價行業已經步入BIM時代。首先,BIM模型是全生命週期通用的,所有的專案參與方都會依賴這個模型並且能與這個模型進行互動。而算量軟體的三維模型,只是造價工程師自己建立的,與其他專業沒有互動。其次,BIM模型是唯一的,是設計檔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而算量軟體裡的模型是造價工程師基於圖紙自己建立的非正式檔案,在進行工程量核對時,得不到談判對手的承認。再次,在同一個專案中,BIM軟體是唯一的。基本上,Autodesk公司的Revit軟體現在已經成為行業標準。而算量軟體有魯班算量、廣聯達、思維爾等好幾款,在同個專案中的不同參與方,可能採用的是不同的軟體,造成前後環節的不通用、不相容。

    BIM和造價師是什麼關係呢?

    觀點一:BIM的引入對工程造價專業意味著什麼?被取代還是共存?BIM是指建立並利用數字技術對建設工程專案的設計、建造和運營全過程進行管理和最佳化的過程、方法和技術。它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以三維模型所形成的資料庫為核心,不僅包含了各個專業設計師們的專業設計理念,而且還容納了從設計到施工乃至建成使用和最終拆除的全過程資訊,集成了工程圖形模型、工程資料模型以及和管理有關的行為模型;是基於引數化設計的,是一個面向物件的、引數化、智慧化的建築物的數字化表示,支援建設工程中的各種運算,且包含的工程資訊都是相互關聯的。它實現了“模型等於圖紙”、“模型高於圖紙”的目標,具有視覺化,協調性,模擬性,最佳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採用BIM技術不僅可以實現設計階段的協同設計,施工階段的建造全過程一體化和運營階段對建築物的智慧化維護和設施管理,同時打破從業主、施工單位到運營方之間的隔閡和界限,實現對建造全生命週期管理。BIM被國內外眾多設計師們認為是繼CAD技術後建築行業的第二次革命性技術。它透過軟體建模,把真實的建築資訊進行引數化、數字化後形成一個模型,以此模型為平臺,從設計師、工程師一直到施工單位和建成後業主的運維各個專案參與方,在直到專案生命週期結束被拆毀的整個專案週期裡,都能統一呼叫、共享並逐步完善該數字模型。BIM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007年頒佈的美國BIM標準以BIM技術為代表的資訊化技術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為美國工程建設行業每年節約2000億美元”。對於工程造價諮詢行業,BIM技術將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它將徹底改變工程造價行業的行為模式,給行業帶來一輪洗牌。美國斯坦福大學整合設施工程中心(CIFE)根據32個專案總結了使用BIM技術的如下效果:(1)消除40%預算外變更;(2)造價估算耗費時間縮短80%;(3)透過發現和解決衝突,合同價格降低10%;(4)專案工期縮短7%,及早實現投資回報。對於造價諮詢公司和工程師個人和來說,前三項效果,無論達到哪一項都是一個在行業內立足的資本,遑論同時達到三項。當少數諮詢公司或者個人掌握BIM技術時,他們將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當大多諮詢公司或個人掌握了BIM技術時,那些沒有掌握公司或個人,將會被迅速淘汰出局。1.只要是專案的參與人員,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施工人員,還是諮詢公司或者是業主,所有拿到這個BIM模型的人,得到的工程量都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工程造價諮詢中一個老大難問題:工程算量,將成為歷史。工程藍圖上表示的工程量,是一個確定的資料,每一個造價工程師出於對圖紙的理解和自己的職業水平高低不一而得到不同的數值,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它是唯一確定的。造價工程師在商務談判時,一個最為重要,也最為枯燥的工作內容,就是核對工程量。鋼筋、混凝土、電纜、風管、水管、閥門,這些工程裡大量採用的材料,無一不是談判的焦點。造價工程師們就像搶奪山頭一樣,在每一種材料上進行著攻堅戰。工程結算工程耗時長,絕大多數時間就是用於此。在應用BIM技術之後,施工單位提交的竣工資料將包含他們修改、深化過的BIM模型,這個模型經過設計院稽核之後作為竣工圖的一個最主要組成部份轉交給諮詢公司進行竣工結算。而基於這一個模型,施工單位和諮詢公司匯出的工程量必然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工程量核對這一個關鍵環節將不復存在。承包商在提交竣工模型的同時就相當於提交了工程量,設計院在稽核模型的同時就已經稽核了工程量。2.從BIM模型裡讀取工程量簡便快捷,造價工程師免去了算量的煩瑣工作。但是這一部份工作並不是憑空消失了,而是設計師在建立模型的時候,透過定義模型各類構件的屬性,把它們提前完成了。既然設計師代替造價工程師完成了計算工程量的工作,那麼這一部份工作的報酬也將相應轉移給設計師。在每一個專案裡,造價工程師得到的報酬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為了維持既有收入,他們必須接受更多的委託,這對他們或者他們所屬公司的商務經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造價工程師終於可以從煩瑣的算量工作中解脫出來,他們將面對更為美好的職業前景。原先造價工程師們更多地扮演了造價員的角色,計算、核對工程量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工作精力。而限額設計的造價控制、全過程造價管理這些技術含量更高的業務,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甩去算量這一工作內容後,他們終於可以從事那些業務,將對專案有著更深、更直觀的接觸,最終形成個人職業生涯的良性迴圈。4.對於施工單位,原來在編制竣工結算申請的時候,已經習慣了在工程量中做一些手腳。這個並不是誠信的問題,而一種行業認可的業務技巧。諮詢公司的造價工程師疲於應對,承包商們卻樂此不疲,前者再怎麼細心,也終究有疏忽的時候,而這就是他們利潤來源的一部份。但是在應用BIM模型之後,這種工作模式將徹底改變。施工單位無法在工程量上有所隱瞞,要想獲得不變的利潤,他們必須從別的地方尋找利潤點。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發展得相當成熟的三維算量軟體,但是BIM不等同於三維模型。如魯班算量和廣聯達算量兩款軟體。前者基於CAD平臺開發,相當於CAD軟體的外掛,能夠在CAD基礎之上進行算量工作,並且支援所有的CAD命令,算量人員能夠迅速上手;後者基於自有平臺開發,算量人員熟悉軟體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它能夠直接匯出工程量到廣聯達計價軟體,而後者幾乎是行業標準。這兩款軟體佔據算量軟體市場的大部份,而且都是三維算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造價行業已經步入BIM時代。首先,BIM模型是全生命週期通用的,所有的專案參與方都會依賴這個模型並且能與這個模型進行互動。而算量軟體的三維模型,只是造價工程師自己建立的,與其他專業沒有互動。其次,BIM模型是唯一的,是設計檔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而算量軟體裡的模型是造價工程師基於圖紙自己建立的非正式檔案,在進行工程量核對時,得不到談判對手的承認。再次,在同一個專案中,BIM軟體是唯一的。基本上,Autodesk公司的Revit軟體現在已經成為行業標準。而算量軟體有魯班算量、廣聯達、思維爾等好幾款,在同個專案中的不同參與方,可能採用的是不同的軟體,造成前後環節的不通用、不相容。個人觀點(以下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BIM對造價專業是一個極大的推動作用,能夠將大量的、重複的、機械的算量工作交給機器去做。是否會被行業淘汰,並非取決於BIM的普及程度,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它省下的時間。觀點二:關於取代還是共存的問題這個取決於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如果你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數裝置,算長度這些簡單的重複勞動,那麼,軟體的高度自動化會取代你。如果你還掌握了一些軟體很難自動化的東西,比如分割槽概念、清單定額……這些。BIM軟體會成為你的幫手。就好比CAD的出現沒有絕了設計師的飯碗一樣,因為CAD也好,BIM軟體也好,只是在一定的抽象層級上替你幹了一些事情,如果你的能力超出它的範疇,那麼,你是不可取代的。再說幾點:1.模型對於造價的意義之所以會提出用模型解決問題,主要是因為在之前的工作流中,圖紙實際上只是某維度下的投影,所以不同階段的圖紙是無法通用的。表現形式在於:設計師畫了圖紙,造價員再畫一遍來算量,到了施工階段再畫施工圖……但是模型的概念就不同了,他是對整個工作流的抽象,也就是說,大家都是在不斷完善這個模型,所以對於造價人員,可能更應該專注於自身的專業知識,像畫圖什麼的,就不用自己操心了。(PS:上個版本我做了剖面圖及詳圖的生成,基本上把模型到施工圖這一步也自動化了。)2.關於BIM與灰色利益對於有人說BIM動了灰色利益,很難推動,我持反對意見,之所以BIM看起來很難推動,是因為我們還做得不夠好(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目前IFC還停留在匯入匯出,各種MVD都在起草階段,模型尚未成功,其他的也很難實行了),使用者用起來不順暢,灰色利益的獲取方式多到不會受BIM軟體任何影響的。3.工程規模殊不知BIM類軟體最喜歡拿個小別墅來展示工程效果,BIM的應用和工程規模無任何關係,就好比原始碼控制,如果你要從一定抽象層次來全方位,全生命週期地管理你的專案,BIM是最好的模型。觀點三:3年之內不用想這件事情2014年香港這邊的政府工程大型專案要求使用BIM技術。2015年香港這邊的政府工程全部要求使用BIM技術。設計用BIM,施工用BIM。以上是香港這邊使用BIM技術的。香港的民用工程可能都沒有,或者說無法在短期內使用。現在搞設計的,對工業工程來說,如果不進行BIM投標,基本上都不會中。BIM技術現在很少用到民用工程。不過BIM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深圳這邊據我所知,有些施工單位已經開始重視這項技術了,也給員工進行了內部的培訓。我們公司10月份也給我們進行了培訓。另外,據我一在中建X局的朋友說,現在BIM的技術,只是他們技術部用來欺騙業主的手段而已。真正的施工都不會按照這個來。還有,造價工程專業的新人,進入新公司,公司都會給他們培訓,進行相關造價軟體的培訓。你不要恐慌咯,到時候你再學習就好了。很容易學會的。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

  • 3 # 建築女磚家

    造價的準確取決於對工程量計算的準確。

    BIM是指?

    BIM全稱為數字化資訊模型,是指對二維建築平面資訊提供建築本身以外的資訊量,比如工程量、材質、工期等多維資訊。

    造價與BIM的關係?

    BIM在中國的應用是從造價方面開始!

    1999年魯班軟體開始國內第一家研發用3D技術(3D建模、3D計算)來解決造價管理中的工程量計算問題,在國內揭開了BIM技術研發應用的先河。

    這比美國Autodesk公司提出BIM的概念早了三年。

    15年內國內建築軟體公司魯班軟體、廣聯達發展了算量軟體使用者量達數十萬,每年有數十萬工程模型建立起來,用於工程造價的分析。

    用BIM技術解決造價問題,速度和精度大為提高。

    目前魯班軟體在原來算量BIM模型的基礎,延伸了相當多的應用,走在了國際先進的行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冬天買房的客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