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磊一夢
-
2 # 梅里一了
這是個有趣的題目,也想談談我的想法。
第一個問題,老子為什麼要西行。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陝西連通河西走廊,既是中西貿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通道,老子已被中原的陳腐之氣燻夠了,所以他想西出函谷關,吐故納新。二是老子的學說是反禮制求變革的,當時的環境,東邊的齊魯是禮教的發源地,保守勢力強大,北邊的晉是周天子的嫡系,更不吃他這一套。南面的楚,還處於半開化狀態,理解不了他這一套,惟有西邊的秦,雖然弱小,但文化有根基,思想不保守,願意接受新事物。中國古代史有個特點,早期許多新興的王朝都自陝西而起,後期才從東南而興。有人認為是陝西民風剽悍,有勇力所致。而我以為與接納新事物的能力有關。早期海運不發達,新思想新事物多從河西而來,後期這些東西從海上而來,東南取代了西北。所以老子選擇西行是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所決定的。
第二個問題,魯迅的《出關》寫於三十年代初,當時國內保守復古的思想陳渣泛起,而社會群體麻木不仁,於是他藉故事新編,諷刺一些社會現象,他對老子和孔子的兩次會面寫得很簡略,用得最多的詞是呆若木頭。但他說老子的出走是孔子逼的,卻很有見地。後面他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老子出關時關尹,獄卒,衙役,賬房先生的表現,才是他針砭時弊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它不是老子出關的答案,而是借用典故的小說。
-
3 # 微妙玄通冰激凌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禮樂崩壞的時代。國國相爭,爾虞我詐,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新興諸候割據勢力要發展壯大,必須根據當時現狀,提出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老子的興利除弊思想,在當時是非常全面而深刻的,但老子食周朝之祿,其思想是與奴隸制度是矛盾的,遭到奴隸主貴族抵制是必然的。諸如“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的輕徭薄賦,“天之道,損有餘而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戒貪奢淫慾。老子看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故力主以道佐人主。
老子的思想被管子吸收借鑑推廣,成為五霸之一。管子有“牧民”“任法”“明法”“乘馬”“小問”諸篇,這些思想對儒、法思想產生重要影響,而其《管子.內業》更被視為深研道學的有力佐證。
商鞅、慎子、韓非一脈的法家思想,奠定強秦基礎,成就秦之一統江山。其中韓非子有《解老》《喻老》,多老子思想的闡發引申。
孫子兵法中,諸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出於老子思想隨處可見。
鬼谷子的“捭闔”“反應”“謀篇”“權篇”等,皆為道家思想的闡發。反應篇中有“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謀篇中有“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至於孔子問道於老子,孔子說老子“其猶龍也”,而且《史記.孔子世家》中亦有孔子多次趨而想見隱者的記載,皆出於對道家對老子的崇敬,孔門的顯隱之學中,隱學被子思、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繼承(張三丰語)。
其他諸如吳越之地的范蠡(范蠡是楚國貴族,是時,上層精英多受老子思想影響,屈原也不例外),更是“功遂身退”,做了瀟灑的“陶朱公”,世稱“商聖”。屈原亦不世之才,讀其“遠遊”篇,可知其精於道。
老氏之學,乃內聖外王之學。後人將其思想廣泛用在政治、經濟、軍事、權謀等各個領域,但這些並非出於老子本意,正如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而造原子彈去炸人並非出於其本意一樣。所以,莊子在《內篇.應帝王》中,倏、忽二帝想報答渾沌帝,鑿其七竅,以至渾沌死一樣,皆非出本意。
其實,老子對這些早有預見。就比如,刀用來切菜,有人卻用來行兇,非刀之過也。鑿破渾沌後,外面物慾、美色誘惑太多,這些其實並不能資身體,反而會虧損身體。那麼,正道是什麼?那就是返本還源,修心養性。不過,如何來告訴世人呢?老子想到了“外來和尚好唸經”(戲言耳),於是便有了“老子化胡”說(教化外族)。至於出行何方?老子根據奇門之術,西北乾地開門,遂西出函谷,度釋迦牟尼,以至後來佛學西學東漸。所以張三丰說“三教之學,其理歸一。”
-
4 # 趙子曰原創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那時也不想去東海洗澡,西行才有無限風光,無限征途,無邊遐想,越高越靜,越靜越空,越空越美,越美越仙,欲仙欲死,道不留蹤。
-
5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道家的老子騎著牛為什麼一定要向西方走,而不是向南方,或向北方?
有這麼一個解釋,是因為在漢魏時代,原本佛道相雜,兩家關係很融洽。
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兩家關係就惡化了。道教的人不服氣,憑啥從西方傳來的佛家能開化東方的漢人?
那就讓老子騎牛一路向西,去教化你們胡人吧,這就是“老子西升化胡”的由來。不過,恐怕“老子”失敗了,道教文化一直是本土宗教,並未在西方生根發芽。
由此看來,老子到底往哪走,他自己說得不算,後人說的才算。
-
6 # 五湖散人李清楓
老子最後出現的地點是哪裡?
是函谷關,不是嘉峪關也不是玉門關,而函谷關在哪裡?是關中平原的東大門。
下一個問題,老子是誰?老子那時候不是太上老君,只是周王室(西周或者東周)的圖書館兼博物館館長。但是經過周幽王,周厲王之亂,王室日衰,諸侯坐大。所以以老子的閱歷,見識(連孔子都問禮於老子)和看透事情後的淡泊(圖書館館長),可能預見了春秋戰國諸侯征伐的亂像,所以他選擇了離朝避世。爭是必然,亂也是必然,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是消極的避禍而是一種看透事情的超然。
諸侯在東,狄戎在在北,於是老子悄然的起身,一人一牛結伴西行,過函谷關順便留下了第一部講述人與自然的道德經,於是再無遺憾,隨心而動。
老子出函谷而未過秦地,所以是折而向南隱居終南山,就此消失於諸侯視野之中。
而不是去西行化胡去了,連周民都不教的老子怎麼會不遠千里去教化蠻胡。這只不過是魏晉玄學家不忿佛學東進而創造出來自欺欺人的美好願望罷了。
那麼老子為什麼和道家,道教產生聯絡呢?我認為不僅僅是因為道德經的緣故,易謂眾經之首,但也沒見哪個經學家將文王和伏羲當圖騰的,而是皆尊孔聖。
所以老子成為太上老君不只是因為道德經,還因為他隱居終南山後的所作所為,老子是隱居而不是休眠,也還需要吃喝拉撒睡,而那時候交通不便,一個人是無法隱居的,所以老子決定隱居後就組建了一個隱居團隊,僕從侍衛耕樵漁讀若干人。而隱居中受寫作道德經的啟發(道德經是一時有感而作比較粗糙)而靜心整理自己畢生的所知所學,加上自己的感悟理解,於是形成了一門究天人之理,求長生之道的學問。也就是道教的原始雛形。並將所得傳給了侍從僕人。老子之後有人不耐寂寞選擇出山,所以逐漸把這一學問傳播開來。終南山也逐漸成了令人嚮往神仙福地。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終南山的名就始於對老子的尊崇。
-
7 # 獨樹一枝4
逐日歸西尋開明,
陰陽兩隔誰知情?
道深法薄何相處,
孤遨別世求神精。。。
-
8 # 太公門文化觀天下
老子為什麼會西行?
先上價值:老子西行故事的歷史意義
在人類歷史上,堪與老子西行函谷關下寫《道德經》相比的文化歷史事件,恐怕只有摩西上西奈山40天,與上帝對話後寫出《十戒》、釋迦牟尼到尼連河裡洗澡後在菩提樹下初轉法輪,給五弟子講授《法華經》。
因此探討老子西行的原因,是有著世界上的文化意義和價值的!
老子西行的故事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於是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就撰寫了本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後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司馬遷寫《史記》時,距離老子時代約四百年。以司馬遷嚴謹的文風,其所記述當為不假!
遺憾的是,司馬遷先生未說明老子西遷的原因。我們後人只有猜測了:
即使是猜測,還得以史料為準,先看幾個史料:
1、《史記》中的記載,周人起源於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古地名叫做“邰”。公元前12世紀,也就是商朝晚期,周太王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到陝西周原,在這裡建立了國家,設立了祭祀宗廟。
2、老子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當時周天子的各級官員都是世襲的,是“世襲罔替”。也就是說老子的老子老子老子都是周朝掌握藏書的史官,也就是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檔案局局長。
作為周朝的檔案史官,自然要家住都城,身據“朝廷”。也就是說,老子的老家是周朝定都的陝西周原。周王滅紂以後,在陝西鎬城定都。自然老子的老家也要定居於此。
3、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入侵鎬城。周平王東遷定都於洛邑,東周開始。國王遷都,文武群臣自然是左右相伴,如影相隨了!也就是說,老子的老子,當隨著周平王從陝西鎬城老家遷到了新的都城洛邑。
4、在抵抗犬戎和周平王東遷過程中,秦人出力最大。於是,周王將鎬城之地封賞給了秦人。秦人經過數百年征戰,將犬戎等少數民族征服或趕跑,佔據了鎬城之地。
結合上述事實,我們分析認為:《史記》記載: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於是離開周都。
中國自古留戀故土,老子離開搖搖欲墜的周王室,第一選擇當然是回“老家”。當初,周平王倉促遷都洛邑,老子祖先的本家還有一些來不及東遷留在當地居住著。老子應是西行投靠本家,以躲避中原地區即將到來的兵馬之亂。
《道德經》 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老子知古論今,料天下綱常已亂,於是離開周王室,躲避死亡之地,西行回老家也是應有之理。
老子為什麼西行?因為老子要回老家了!從洛陽到陝西鎬城,是要經過東西兩京咽喉的函谷關。
這一推測似乎還可以有《莊子·養生主》證明。《莊子》記載:老聃(老子)死後,秦失前往弔唁,只哭了三聲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覺得他不夠悲傷,秦失解釋說:你們的老師偶然來到人世,是應時而生,現在離開人間,也是順命而死。古時候把死叫做“帝之懸解”,意思是,人生在世,是上天把你捆吊在那兒,死了,是上天給你的解脫。過度哀悼死者,還不如發揚光大他的學問,這就像薪火傳遞一樣,一支燭薪燒完了,可以續上另一隻燭薪,薪火延綿相傳,沒有盡期。這也是“薪火相傳”成語的由來。
秦失,又解“秦佚”。秦佚,是老子遺留在秦地的宗親。透過這一記錄,似乎可以證實老子的老家在當時的秦地。而且老子與在秦地的宗親素有聯絡,所以當他去世以後,宗親前來弔唁!
您覺得呢?老子為什麼要西行?
-
9 # 行知派
老子是周王室貴胄,文王幼子聃季載之後,因參與擁立輔佐王子朝,被敬王通緝追殺,不得已隱姓埋名,落得“隠君子”的名聲。後來年老,敬王也放鬆了對王子朝一黨的追究,但老子此時已失去周王室爵位和官職,且自知時日無多,為落葉歸根,便西去祖源西岐。
西岐是周朝的發跡地,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老子做為文王后代,生於成周,但已回不去了,只能回到西岐祖源頤養天年了。
-
10 # 喝啤酒的駱駝
老子出關西行,既是當時文化環境的影響,也是他立志傳經佈道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理想的需要。
老子過函谷關紫氣東來就是老子西行之時誕生的一個成語。當時函谷關守關的主將是尹喜,這個人一直對頗有名氣的老子十分敬仰,有幾天看見東面天上總是有紫氣環繞,他就覺得是有大人物要來,再一聽說老子來了,遠遠出關相迎。當老子打算離開的時候,尹喜表達了他的願望,想要成為老子的弟子。一番教誨起身離開的時候,尹喜仍覺得老子還有很多沒有講出來的,不得已,老子寫下了洋洋五千言,分別是德經和道經,後來合成了著名的道德經。
可是尹喜越來越覺得老子的學問深邃難測,他始終不願放行,沒辦法,在一天夜裡,老子悄悄離開了。據說,早起看不到老子的尹喜也放棄了守關,追隨老子去了。
文化環境春秋戰國的時候,西部地區比較落後,民風剽悍,當時有儒者不如秦的說法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都是有兩面性的,各種思想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在尋求新的出路,所以文化開化程度不高的西部地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同時,出於傳經佈道的考慮,再者也為了更多地尋求志同道合者,講授學問,廣播知識,很多人衝破環境的限制,把目光瞄向了這裡。
有關於社會理想老子的理想中,對於小國寡民的社會生活狀態十分嚮往,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是一種適合清心寡慾的狀態。
但是中原地帶爾虞我詐,戰爭不斷,你死我活,顯然不適合他的理想的實現。西面相對安定一些,有利於他開壇講道,實施思想的傳播。
遠走避禍老子所在的國家動亂嚴重,畢竟是一個知識分子,在那種環境下連生存都成問題,受動亂影響,老子曾經逃到了楚國,但是差點被害死,為了躲避災禍,他最終選擇了遠走他鄉。
其實這個方面和當時的很多思想家一樣,各種複雜的原因,迫使他們不得不考慮新的思想傳播途徑,選擇更有利於生存的方式和環境。
-
11 # 一望的無際
老子為什麼會西行?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西行化胡”。
“胡”者,一般指北方或西方的民族。有貶義,暗喻其人未受教化,不文明,有野蠻之意。
“化”即教化、教育、轉化。
為什麼要到西邊去教化?因為東土當時已經相對比較發達,比較文明,自己的思想已經充分傳播,而西邊關外地區還沒有傳播到。
你看就連邊關令尹都仰慕老子大名,見老子來便誠意求教,於是老子寫了《道德經》留給他。可見,在關內,老子已經聞名遐邇,而關外應該尚未傳播。
所以,西行是為了到西邊民族地區傳播他的思想。
至於魯迅的作品《出關》,只是個借古喻今的文學作品,不可為憑。
-
12 # 香姐逛歷史
魯迅筆下《故事新編》中的《出關》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老子為什麼會西行”,但也引起了較大的爭議。有人說他在“詆譭”老子,有人說他在“寫實”,有人說他是在“隱喻”什麼??《出關》的本意到底是什麼,老子又為什麼會西行呢?
“老子西行”是中華文明傳承史上著名的“公案”,至今流傳有很多版本:有說老子西行是為了歸隱悟道、煉丹“成仙”;有說老子西行是為了進入聖地“亞武門”教化世人;有說老子是去古印度“西行化胡”(這裡“胡”狹義指佛陀和佛教);更有甚者說老子和佛陀(佛祖)其實是同一個人,老子只是西行“歸位”......“是說”紛雜。
歷史學家和著名學者也參與其中,經“引經據典”曰:老子西行是為了避禍。這種說法是比較風行的,也因此被一些人當成“正史”:據說老子被捲入周朝動亂,跟隨王子朝一起流落到楚國,後在楚國受孔子加害,繼而西行避禍。
《出關》是魯迅1935年12月寫的一篇有關“老子西行”的歷史小說,最初發表於1936年1月20日上海《海燕》月刊第一期。從內容上看,《出關》是具有一定“古今中華”之歷史背景的,魯迅根據一些歷史資料新編“老子西行”的故事章節,借古喻今,以此來隱喻自己晚年的“彷惶”狀態——既想在“當今中華”圓老子的“道德夢”,卻又不得不面對“孔孟之道才能實幹興邦”的殘酷現實。
其實,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十分尖銳、敏感、“無解”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影響太大了,甚至可以動搖到中華文明的“根基”,故而“不可說”的問題。好比一個簡單的道理:“老子是南韓人”這句一點也不好笑的玩笑,假如有人能證明它是“真”的,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客觀事實”入編教材,作為華人你能接受嗎?
魯迅先生在寫《出關》的時候也是百感交集,面對大眾、特別是他的“粉絲團”對他刻意“貶低”老子的不解、甚至是憤怒,他“史無前例”第一次站出來為自己的作品辯解,發表了“《出關》的‘關’”一文,大意是說:《出關》是透過“漫畫”經典人物來“喻世”,把他們(歷史名人)送到另一種意義上的“神壇”,以警醒世人。魯迅“漫畫”得最謹慎的是老子,因為他有老子“孤獨理想”的影子,但魯迅不喜歡“老子”(這裡“老子”代表左翼文化界陣營)“無為而治”、“空談誤國”(這兩個經典片語是打上引號的,更多是種當時左翼陣營對傳承“老子道德”的誤解和“教條主義”);魯迅一直在批判儒家迂腐世故,但卻又不得不欣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辦事效率”。
《出關》只是歷史小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我們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當真。《出關》中的尹喜(關伊子)是一副官僚形象,但史書記載他為人正直,是老子的崇拜者。一說老子西行時沒有“通關令”,然後尹喜編造出“紫氣東來”的經典,順理成章讓老子通關,並追隨老子西行;而且《道德經》並不是出自老子親筆著作的,而是尹喜等老子追隨者根據老子言談而編寫的。《道德經》又名《老子》,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
據“野史”說孔子曾對“見過老子”一事持否認態度,也不存在什麼“迫害一說”。歷史學家也眾說紛紜。不過有趣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馬王堆出土的古版“道德經”和市面上的傳世本“有所差異”。普遍看法是“道家經典”被“儒家化”,甚至有人研究發現:傳世本《道德經》加入了《周易》等內容,以致有人把《道德經》看成“權謀之術”來推崇。
其實,站在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歷史關口”上,“老子為什麼會西行”這一真相併不重要了,也無法考究(無論歷史學家怎麼研究,也終因缺乏“證據”而引起爭議),關鍵在我們怎麼看待中華文明至今的成果,並把國學傳承下去。而中國國學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所有“百家學說”,而不是單單是指其中某一樣“傳承”,這也是歷史的選擇。最近有新聞報道說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2016年銷量已經超過《聖經》,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多的書籍了,而德華人每四個人就有一本《道德經》。
有人說,“無為”,是“不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沒有現實意義的事情上”,而“節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引用古版“道德經”來結束: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正所謂:道理不是“死”的,是根據時代需求而變化的,我們也要秉承老子“與時俱進”的理念,來看待“老子西行”問題,把它變成有利於中華國學傳承的有利因素,而非阻礙。
老子西行想去尋找答案,尋找更好的治國良方,讓天下黎民能安居樂業,實現天下大同的社會。有人說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但聖人不仁,並非無愛,太上忘情,並非無情。老子是一個充滿愛心的老頭,他的愛是大愛,是博愛,是無形之愛。
回覆列表
“老子西行”是中華文明傳承史上著名的“公案”,至今流傳有很多版本:有說老子西行是為了歸隱悟道、煉丹“成仙”;有說老子西行是為了進入聖地“亞武門”教化世人;有說老子是去古印度“西行化胡”(這裡“胡”狹義指“佛陀”和佛教);更有甚者說老子和佛陀(佛祖)其實是同一個人,老子西行“歸位”......“是說”紛雜。
歷史學家和著名學者也參與其中,經“引經據典”曰:老子西行是為了避禍。這種說法是比較風行的,也因此被一些人當成“正史”:據說老子被捲入周朝動亂,跟隨王子朝一起流落到楚國,後在楚國受孔子加害,繼而西行避禍。
《出關》是魯迅1935年12月寫的一篇有關“老子西行”的歷史小說,最初發表於1936年1月20日上海《海燕》月刊第一期。從內容上看,《出關》具有一定“古今中華”歷史背景的,魯迅是根據一些歷史資料新編“老子西行”故事章節,借古喻今,以此來隱喻自己晚年的“彷惶”狀態——既想在“當今中華”圓老子的“道德夢”,卻又不得不面對“孔孟之道才能實幹興邦”的殘酷現實。
其實,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十分尖銳、敏感、“無解”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影響太大了,甚至可以動搖到中華文明的根基,故而“不可說”的問題。好比一個簡單的道理:“老子是南韓人”這句一點也不好笑的玩笑,假如有人能證明它是“真”的,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入編,作為華人你能接受嗎?魯迅先生在寫《出關》的時候也是百感交集,面對大眾、特別是他的“粉絲團”對他刻意“貶低”老子的不解、甚至是憤怒,他“史無前例”第一次站出來為自己的作品辯解,發表了“《出關》的‘關’”一文,大意是說:《出關》是透過“漫畫”經典人物來“喻世”,把他們送到另一種意義上的“神壇”,以警醒世人。魯迅“漫畫”得最謹慎的是老子,因為他有老子“孤獨理想”的影子,但魯迅不喜歡“老子”(代表左翼文化界陣營)“無為而治”“空談誤國”(更多是種左翼陣營對傳承“老子道德”的“誤解”,“教條主義”);魯迅一直在批判儒家迂腐世故,但卻又不得不欣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辦事效率”。
《出關》只是歷史小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我們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當真。《出關》中的尹喜(關伊子)是一副官僚形象,但歷史記載他為人正直,是老子的崇拜者。一說老子西行時沒有“通關令”,然後尹喜編造出“紫氣東來”的經典,順理成章讓老子通關,並追隨老子西行,而且《道德經》並不是出自老子親筆著作的,而是尹喜等老子追隨者根據老子言談而編寫的,《道德經》又名《老子》,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
據說孔子曾對“見過老子”一事持否認態度,也不存在什麼“迫害一說”,歷史學家也眾說紛紜。不過有趣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馬王堆出土的古版《道德經》和市面上的傳世本“有所”差異。普遍看法是道家經典被“儒家化”,甚至傳世本《道德經》加入了《周易》等內容,以致有人把《道德經》看成“權謀之術”來推崇。
其實,站在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歷史關口”上,“老子為什麼西行”這一真相併不重要了,關鍵在我們怎麼看待中華文明至今的成果,並把國學傳承下去。而中國國學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所有“百家學說”,而不是單單指其中某一樣,這也是歷史的選擇。最近有新聞報道說《道德經》已經超過《聖經》,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多的書籍了,而德華人每四個人就有一本《道德經》。
“無為”,是“不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沒有現實意義的事情上”,而“節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引用古版《道德經》來結束: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正所謂,道理不是“死”的,是根據時代需求而變化的,我們也要秉承老子“與時俱進”的理念,來看待“老子西行”問題,把它變成有利於中華國學傳承的有利因素,而非阻礙。
相關連結:
1、經過歷史學家對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昇(去世)”。
2、《後漢書》記載,老子出關後“西入夷狄”。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員襄楷給漢桓帝上書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
3、《莊子· 養生主》記載雲:“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說明老子有可能死在秦地隴西古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來弔唁,哭號三聲而別。老子在臨洮“飛昇”後,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4、《老子化胡經》曾經是道教的一部經典,該書主要的內容是認為:老子出關西去之後,把他的教導傳化於西域,並特別指出,所謂印度佛教乃是淵源於老子的教導。
5、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古版《道德經》摘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大括號內的是帛書上爛掉的,小括號內的是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