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禾196

    雖然劉備在臨逝時對諸葛亮有所囑託,告訴他馬謖言語浮誇,說話超過其實際才能,不可委以重任,並且需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從諸葛亮看來,馬謖有過人的才氣和抱負,看過不少的兵書,也在戰爭決策中出過不少的好主意,所以對他十分信任。所以在北伐時,諸葛亮選擇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是決定將馬謖作為本次攻打魏國祁山佔領街亭的將領,王平作為副將領來協助他。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來到街亭後,不顧王平的勸說和諸葛亮要堅守池城,穩紮營壘的囑咐,堅持要在缺水的山上紮營。而魏國的將領張郃看到馬謖將營紮在山上便下令將馬謖的兵力包圍,在山下築好營壘。由於被魏國兵力包圍,蜀軍無法下山,不就便缺水斷糧,軍心大亂。魏軍乘此發動進攻,馬謖領導的蜀軍四處逃竄,馬謖也無法抵抗,殺出重圍後逃跑。自此,街亭失守,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兵力,蜀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據點。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

    馬謖,三國時期蜀國膾炙人口的官員將領,追隨於劉備,但在失街亭之後馬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馬謖由於其過人的才氣,擁有著完備的軍事謀略和作戰計劃部署,深受諸葛亮的欣賞,兩人常常從白天交談到晚上。兩人的深切交談使得彼此的瞭解也由淺至深,在諸葛亮看來馬謖是一個可用之才,而在劉備看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在臨終前劉備也不忘叮囑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意孤行認為劉備說的並不是對的。諸葛亮錯信馬謖,也是造成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之一。

    馬謖註定會失街亭的三個原因是什麼

    馬謖

    在劉備去世後,劉禪成為後主,在諸葛亮上諫《出師表》後,將平定中原的重任交託於自己的身上。由於諸葛亮一向器重馬謖,便將馬謖提拔為守街亭的主要將領,帶領軍隊據守城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擅作主張放棄水源將兵力登上南山據守駐紮而放棄據守山下的城邑,任王平多次規勸馬謖都不改變主意。

    敵方到達後包圍山上又採取措施斷絕山上的水源,沒過多久,馬謖的兵力由於缺水斷糧軍心不穩,敵方便乘此大舉進攻,馬謖計程車兵四處潰逃,潰不成軍。王平見此情況命令自己計程車兵鳴鼓自守使得敵方懷疑有埋伏而不敢進逼,王平也乘此有時間收拾殘軍並且率領殘軍撤回。由此,馬謖守街亭大敗,而馬謖失街亭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他的用兵不利,沒有將兵力用在刀刃上,缺乏實際作戰的經驗,只是擅長於紙上談兵。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也成為後世談論之事。

  • 2 # 李家大白話

    據考證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街亭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能守的位置,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將馬謖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當時諸葛亮為了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親率大軍北伐魏國,攻打祁山。因蜀軍一路軍紀嚴整,士氣高昂,接連得勝,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肅省鎮原縣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時響震於關中。魏明帝曹叡急忙從都城洛陽趕到長安,命大將張郃領兵抵禦。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不料,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又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自作主張,“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軍隊紮營在山上。張郃得知蜀軍憑高紮營,驅大軍一擁而進,四面圍困,斷絕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軍于山。一場街亭爭奪戰與此展開。魏軍乘勢攻山,馬謖料難固守,持續數日之後便帶乏兵突圍而逃。紮營山下的王平欲領兵相救,適逢張郃攔路廝殺,又因勢孤兵寡,只好倉皇而逃,撤退於天水。結果,蜀兵大敗,失了街亭。諸葛亮不得不從天水退回漢中。趙雲軍隊在箕谷也吃了敗仗,好在趙雲親自斷後,人物損失較輕。街亭一戰,蜀軍主力潰敗,導致了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域性失敗。諸葛亮回到漢中,依照軍法,斬了馬謖,給趙雲以降職處分,同時,上疏“請自貶三等”。他還在《勸將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於將來。”足見街亭所喪,教訓深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失街亭”。如此看來如果馬謖聽從諸葛亮的安排與張郃決戰街亭歷史會又是一番模樣。

  • 3 # 歷史的影像

    馬謖丟失街亭時,採取對敵措施不當之處如下:

    馬謖違反諸葛亮節度,舉措煩擾,更加捨棄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張郃到後,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並且大舉進擊,大破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

    清朝三國演義中馬謖的畫像

    街亭之戰

    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魏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馬謖領諸軍在重要陣地街亭抵抗曹魏將領張郃,但被張郃擊敗。蜀漢於是撤退,結束第一次北伐。

    孔明揮淚斬馬謖

    馬謖生平

    馬謖歷任綿竹令、成都令、越雋太守,由於才華橫溢得到諸葛亮的賞識,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三國志》多次提到,蜀漢丞相諸葛亮向來對他倍加器重。

    劉備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說的話大過實際的本領,不可以委以重任,請丞相務必好好觀察他。”但諸葛亮不認同此看法,任命馬謖為參軍,經常和他日夜談論軍議。據《三國志‧馬謖傳》中注《襄陽記》載,馬謖臨死前寫信給諸葛亮道:“您視馬謖如同自己的孩子,馬謖亦視您為父親。希望您能仿效堯誅鯀而用禹之義,也不枉我們平日的交情,馬謖雖死也無恨於黃泉。”馬謖死後,軍中十萬人為其落淚,諸葛亮亦痛哭,並親自為其祭祀,也照顧馬謖遺孤一生。

    蜀漢丞相忠武侯諸葛亮

    失街亭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祁山,眾人都建議用宿將魏延、吳懿等人任主將,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其後馬謖在街亭佈陣時違背諸葛亮交代,且不聽副將王平諫言,自認居高臨下可勢如破竹,便舍水上山佈陣。魏軍大將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命令軍隊乘勢進攻,蜀軍大敗。蜀軍進退無據,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三國志‧向朗傳》則提到馬謖棄軍而逃,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向朗向來與馬謖友好,知情不報。事發後,馬謖被捕入監。諸葛亮以自失律而敗喪其師,遂上表自貶三級,斬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以謝眾人,剝奪將軍黃襲等兵權,《三國志》作者陳壽父親為馬謖參軍,遭到髡刑處罰[7]。同時諸葛亮憎恨向朗包庇馬謖之行為,免向朗官職還歸成都。(《馬良傳附馬謖》則記載馬謖下獄後病故。

  • 4 # 公元前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力大軍一共有6萬人,當時諸葛亮聽說張郃前來迎戰,立即派遣馬謖率先鋒部隊佔領了街亭,當時諸葛亮的大軍都駐紮在西城,從西城到街亭有很長的距離。照這樣來看,馬謖所率部隊最多隻有1萬人左右。

    馬謖失敗的原因主要怪罪於他放棄了水源,駐守到了山上。其實一直以來這是一個誤點:(1)當時馬謖為什麼要上山駐守,這就暴露了一個資訊,馬謖率領的先鋒部隊人數肯定不多,馬謖擔心在平地肯定會遭到張頜的左右夾擊,所以馬謖想據險而守;(2)馬謖的失敗,王平等人和馬謖有矛盾也是主要原因,兩人意見不合造成了排程的混亂。

    我們暫且拋開這些說法,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是魏延或者王平作先鋒部隊,此二人也贏不了,最核心的問題有三點:

    (1)寡不敵眾,蜀軍的先鋒不對有最多隻有1人,而張郃兵有5萬人。(2)兵種的問題,蜀軍大多是步兵,張郃多以騎兵為主。所以讓蜀國的1萬步兵去對抗張郃的5萬騎兵,很難有勝算的把握?如果想對付騎兵,必須提前建造拒馬營寨、大砦等設施,但是按照當時的時間來算根本是不可能的,張郃提前兩天就到達了前線,所以蜀軍根本沒有時間建立什麼前線抵抗設施。(3)地理因素,街亭雖然是戰略要地,但卻並不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口,街亭北靠南山,臨清水河,地理位置屬於相對而言開闊的平坦地。這樣的地勢騎兵優勢更加明顯。

    馬謖守街亭的失敗,並不是單純的部署問題,外部因素也是不能少的。至少在兵力方面相差懸殊、兵種強弱、地理形勢等都是影響戰爭的因素。再就是,張郃又是曹魏集團一員能征善戰的將領。在這些條件下,就是諸葛亮來了也沒有勝算的把握。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很多人都說馬謖之死,不過是讓諸葛亮對於第一次北伐失敗給劉禪等朝中大臣有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

  • 5 # 御前帶刀侍衛

    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經過兩年的準備,開始決定尋找時機進攻魏國。諸葛亮首先利用聲東擊西的方法使魏國放鬆警惕,在魏國毫無準備的時候讓他措手不及而大敗。在此之前,蜀國士兵經過嚴格的訓練,士氣十分旺盛,而魏國以為蜀國近幾年沒有什麼動靜便放鬆了警惕,同時魏國的魏文帝曹丕病逝不久,諸葛亮乘此機會決定突然襲擊魏國。

    馬謖註定會失街亭的三個原因是什麼

    馬謖失街亭

    雖然劉備在臨逝時對諸葛亮有所囑託,告訴他馬謖言語浮誇,說話超過其實際才能,不可委以重任,並且需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從諸葛亮看來,馬謖有過人的才氣和抱負,看過不少的兵書,也在戰爭決策中出過不少的好主意,所以對他十分信任。所以在北伐時,諸葛亮選擇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是決定將馬謖作為本次攻打魏國祁山佔領街亭的將領,王平作為副將領來協助他。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來到街亭後,不顧王平的勸說和諸葛亮要堅守池城,穩紮營壘的囑咐,堅持要在缺水的山上紮營。而魏國的將領張郃看到馬謖將營紮在山上便下令將馬謖的兵力包圍,在山下築好營壘。由於被魏國兵力包圍,蜀軍無法下山,不就便缺水斷糧,軍心大亂。魏軍乘此發動進攻,馬謖領導的蜀軍四處逃竄,馬謖也無法抵抗,殺出重圍後逃跑。自此,街亭失守,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兵力,蜀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據點。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

    馬謖,三國時期蜀國膾炙人口的官員將領,追隨於劉備,但在失街亭之後馬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馬謖由於其過人的才氣,擁有著完備的軍事謀略和作戰計劃部署,深受諸葛亮的欣賞,兩人常常從白天交談到晚上。兩人的深切交談使得彼此的瞭解也由淺至深,在諸葛亮看來馬謖是一個可用之才,而在劉備看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在臨終前劉備也不忘叮囑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意孤行認為劉備說的並不是對的。諸葛亮錯信馬謖,也是造成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之一。

    馬謖註定會失街亭的三個原因是什麼

    馬謖

    在劉備去世後,劉禪成為後主,在諸葛亮上諫《出師表》後,將平定中原的重任交託於自己的身上。由於諸葛亮一向器重馬謖,便將馬謖提拔為守街亭的主要將領,帶領軍隊據守城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計劃,擅作主張放棄水源將兵力登上南山據守駐紮而放棄據守山下的城邑,任王平多次規勸馬謖都不改變主意。

    敵方到達後包圍山上又採取措施斷絕山上的水源,沒過多久,馬謖的兵力由於缺水斷糧軍心不穩,敵方便乘此大舉進攻,馬謖計程車兵四處潰逃,潰不成軍。王平見此情況命令自己計程車兵鳴鼓自守使得敵方懷疑有埋伏而不敢進逼,王平也乘此有時間收拾殘軍並且率領殘軍撤回。由此,馬謖守街亭大敗,而馬謖失街亭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他的用兵不利,沒有將兵力用在刀刃上,缺乏實際作戰的經驗,只是擅長於紙上談兵。馬謖失街亭的原因也成為後世談論之事。

    諸葛亮罵馬謖

    馬謖由於擁有過人的才華和名氣頗受諸葛亮的喜愛,加之諸葛亮和馬謖是親戚關係,所以諸葛亮將馬謖視之為左膀右臂。所以在諸葛亮籌劃平定中原之時挺看重馬謖,同時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還下了軍令狀,若守街亭失敗就處死,諸葛亮看在馬謖如此志在必得雄心壯志加之對他的喜愛便答應了馬謖的要求。

    馬謖註定會失街亭的三個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罵馬謖

    但在守街亭過程中馬謖沒有遵守諸葛亮的安排,也不聽王平的勸說,將兵駐紮在山上,而敵人乘此在山下駐紮,導致最後缺糧斷水,兵敗全退。而馬謖任務的失敗就意味著他要履行他的諾言——處死,而諸葛亮雖十分憐愛馬謖,但為了穩定軍心諸葛亮不得已只能將馬謖處死。在其戰敗歸來之時,馬謖自縛跪在諸葛亮面前,在軍帳中諸葛亮對馬謖大發雷霆。

  • 6 #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真實的歷史,街亭無法當道紮營。馬謖鎮守街亭,是諸葛亮的權宜之計,是諸葛亮的無奈誘餌,贏得時間退兵而已。並不是什麼光輝戰績。至於馬謖山上紮營,本來希望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雖然有些書呆子般荒謬,但是你諸葛亮把責任全部推給馬謖,讓馬謖給你背黑鍋,你還假惺惺自貶三級,你跟那些偽君子有區別乎?

  • 7 # 農戈

    很簡單,找到易守難攻的地方消耗就行了,只要守住就行,守不住也得拖點時間而且可以全身而退,不然敗了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8 # 一貳一橙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勝算最大的一次北伐,當時曹魏自劉備死後,對蜀漢已經放棄了進攻政策,甚至連防守都慢慢地空虛,而諸葛亮出兵又具有突然性,所以蜀漢大軍一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關中響震,朝野恐懼”。

    可是就在這局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參軍馬謖所駐守的街亭卻偏偏失陷在了曹魏右將軍張郃的手裡,諸葛亮失去了前方據點,又擔心曹魏援軍越過隴山進入隴右,不得已只能退兵,勉強保住蜀漢的根本,也把第一次北伐的勝果全部丟棄了。

    一、關於馬謖在街亭的安排是否有誤?

    以《三國志》關於此戰當事各人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馬謖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

    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具體是什麼部署沒說,《三國演義》中將其演化為“諸葛亮讓馬謖當道紮營,可馬謖卻執意上山駐守”;馬謖拋棄水源,“舍水上山”,不聽王平建言,瞎指揮而導致軍心大亂,最後敗於張郃之手,此說法出自於《王平傳》;馬謖沒有在佔據街亭,而是跑到了南山紮營,依靠山上的水源阻擋張郃大軍,但水源被張郃截斷,大敗之,此說出自於《張郃傳》。

    當時馬謖所駐守的地方為南北走向、寬一百八十多里的隴山南部,山下就是街亭。據《秦州記》記載:“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所以隴山和秦嶺是呈一個包圍網,隴山之左為山高險峻的隴右地區,以右為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

    馬謖將軍隊安置在山上,就是要依靠險要的地勢,以及蜀漢精通的山地兵,來阻擋張郃的騎兵大軍團,這一點並不能說馬謖錯了,當年馬超聯合韓遂、楊秋等人,在關中集結了十萬大軍,可數個月就被曹操擊敗,馬超被迫逃入隴右。

    結果就憑著從張魯那裡借來的軍隊和一些氐、羌聯軍,馬超和夏侯淵在隴右硬生生地相持了一年有餘,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隴右的地勢給了馬超很大的幫助和掩護,夏侯淵始終無法將其全部擊潰所導致的。而張郃所說的馬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或許只是張郃想當然耳。想一想就知道了,曹魏會不會把可以克敵制勝的佈陣之法教給敵軍呢?

    至於水源問題,其實隴山上是有水的,《秦州記》也說了“故歌曰:‘隴頭流下,分離四下。”這一點和《漢書》所說的可謂是大同小異:“天水有大坂,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故曰坻頹。又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柱”。所以隴山是有水的,《王平傳》所說的“舍水上山”其實並不正確,或許是王平自己對諸葛亮說的。

    二、馬謖在南山的布排是他在看到了街亭不足守之後的戰術改變,可卻是依靠兵書的死記硬背,因為他本來就不是這塊材料

    馬謖作為諸葛亮最早的內定繼承人,他本來就是屬於蔣琬、費禕這類的謀士,而不能做魏延、王平之類的先鋒,諸葛亮此舉或許是為了培養馬謖,可他不應該把馬謖安排在如此重要的街亭之地,這是諸葛亮的鍋,無奈卻是馬謖背上了。

    在看到街亭地小無險之後,馬謖不得不將軍隊佈置在山上,並讓王平和高翔在山下紮營,互成犄角,一旦張郃攻山則王、高來救,一旦張郃繞山前進則馬謖包抄其後路。這樣的佈局無非是為了給諸葛亮爭取時間,讓他可以儘快蠶食鯨吞隴右地區,只有諸葛亮完成了隴右攻略,到時候張郃不管是攻山還是繞山,北伐之戰都已經進入收割狀態了。

    可是諸葛亮越級提拔馬謖,任人唯親,這一點自然會引起諸將的怨恨,尤其是一向對諸葛亮有怨言的魏延和性格狹隘的王平,前一個是諸葛亮隴右攻略的負責人,後一個是馬謖的副將兼機動救援部隊,這兩人一旦拖緩了攻略的進度或者不去救援馬謖的話,那等待馬謖的就是張郃五萬大軍來襲,而馬謖一無臨場經驗,二無足以抵擋張郃大軍的兵力,自然也無法守住南山了。所以馬謖之失主要是在於:

    沒有保護好水源,可是當時馬謖軍不過兩萬人,還得分一部給王平、一部給高翔,而張郃卻是實打實的五萬人馬,兵力不足這一點,也是馬謖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張郃是山地戰專家,白狼山大戰蹋頓,斬名王以下十餘人,天柱山之戰與陳蘭狹路相逢,大獲全勝,宕渠之戰雖然敗給了張飛,可靠著對山形的熟悉,最後張郃也逃脫成功;街亭之戰是馬謖的第一戰,他沒有經驗就只能依靠兵書照搬照做,加上王平和高翔二人又和馬謖有別扭,所以馬謖在南山上只能靠自己硬撐,結果一遭攻擊就指揮失度,無法控制潰兵,馬謖是謀士而不是將領,諸葛亮強行把他安排在街亭前線,本來就是不合規矩的。

    諸葛亮做事一向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聽得進別人的話,前有越級提拔馬謖,讓諸將心寒,後有姑息魏延和楊儀之爭,差點把蜀漢大軍葬送在了南谷,就連他看重的將軍向寵,最後卻死在南征之戰中,連屍體都被南中蠻夷搶了去,這三點足以證明:諸葛亮識人不明,看人的能力比起劉備、曹操來要弱得多了。

    總結:馬謖之敗,是敗在了諸葛亮手上,他自己固然有責任,可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他在街亭的佈防其實並沒有什麼錯誤

    馬謖戰敗後被諸葛亮明正法典斬首,這時遠在成都的劉禪派諸葛亮心腹蔣琬前來,問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而諸葛亮卻以孫子用法嚴明而制勝於天下的理由搪塞過去。連不問政事的劉禪都知道馬謖之罪,罪不至死,難道諸葛亮就看不出嗎?

    其實諸葛亮是為了安撫將領的心,他越級提拔馬謖本來就得罪了一大批武將,要是馬謖贏了還好說,可現在馬謖敗了,敗得一塌糊塗,這不直接證明諸葛亮的用人不明嗎?多少被諸葛亮打壓的人都在看著這笑話呢,所以諸葛亮只能把矛頭轉移,把所有罪過全部推到馬謖身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

    《三國志》所說他“戮謖以謝眾”,可《襄陽記》也提到“十萬之眾為之垂涕”,可見當時不願馬謖死的人還是佔大部分的,就連成都的劉禪也是一樣,諸葛亮所謂的“謝眾”,其實是要給魏延、王平等人一個說法,給他們出氣,要“謝”他們。當然諸葛亮最後也為馬謖祭奠,並善待其家人,他或許也知道馬謖其實不該死吧!

  • 9 # 太宗歷史

    街亭是漢中通往關中的門戶,也是諸葛亮的補給線和退路。諸葛亮讓馬謖當道紮營,防止魏軍偷渡街亭。馬謖卻把兩萬人放到山上,想憑高衝殺,擊敗魏軍,這樣街亭就不用守了。但這只是馬謖紙上談兵,張合、司馬懿軍事經驗豐富,對蜀軍圍山斷水,蜀軍不戰自潰。諸葛亮見補給和後路斷了,不趕緊回漢中,沒吃沒喝,如果再回不去,幾十萬大軍就得全軍覆沒,於是只能趕緊撤了。

    如果說有什麼不當,最大的就是諸葛亮用人有問題,讓沒有實際帶兵經驗的馬謖去負責重要的任務。其次馬謖是個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人,用劉備的話評價就是言過其實,說得到,做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薇婭直播賣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