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行偃1
-
2 # fengjinshuang
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是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他的言行,無一不具有政治的含義。
曹操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極力蒐羅各種人才,以服務自己的霸業。正確對待各種人才,也是曹操的長遠戰略之一。曹操的策略是謙虛尊重人才,充分使用人才,容忍人才的各種缺點和不足,以吸引人才,招攬各種人才賢達。
所謂的人才,無不具有自己的個性和處事哲學,無不具有具體的缺點和不足,善用者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有時候,一些人才可能與其使用者的終極目標並不一致,聰明的人才使用者儘可能與其同路之時,讓人才盡其發揮自己的才能,為我所用,曹操就屬於這樣的聰明人。儘管有些人並不是心甘情願為其所用,但是,也不能背上害才的名聲,也要讓天下的賢才都知道人才使用者的大度和寬容,最起碼,人才不能被自己的對手使用。一句話,失去一滴水,得來整個滄海。
曹操默許徐庶保持沉默,就是這樣的策略。
-
3 # 老龔166916589
三國演義
所按排的徐母是反曹派,有句傳說的話:‘’徐庶不進曹營,徐母不死,徐庶進曹營,徐母必死‘’,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徐庶是位考子,操捉徐徐母,目的陷徐庶來歸,不讓劉備所用,但對操來說:有設有徐庶無關緊要。
。為什麼徐庶不來徐母不死,徐母也是正統的反曹派。他們母子思維角度不同,孝子投曹營,為了保母親的生命,不被曹操殺害,其母認為,你兒子不在名正言順的‘’劉皇叔處工作,跑到這裡來幫奸曹‘’助紂為虐‘’是亇不孝之子,‘’不懂大義‘’,所以徐庶的孝子,在其母親眼裡是亇孽子,認為當母親的無臉見人而自死,自認為義母。在演義中,正統思維和反曹操觀念,隨處可見。
。這是著者的正統思維過有濃厚,導至褒劉貶曹,太可恥了。
-
4 # 2分鐘看世界
因為只能默許徐庶保持沉默,
1,殺,影響其他人才來投曹,
2,放,徐庶會回到劉備身邊,
3,不沉默,徐庶就給曹操獻一計,趙雲百萬軍中七進七出,救阿斗。
-
5 # 高慶春妮稱雲中龍
真實的徐遮,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該發就發,毫不含糊。徐進了曹營,見謀士太多,先模模底,觀察一下,見機行事。他成功了。曹操不可能讓一個一言不發的人,在他身邊。有觀大局的時侯,徐遮抓住時機,提一下相當重要的建議。曹操,曹丕,都很信任他,重用他。
-
6 # 老夥計162720415
曹操騙徐庶的目的是離開劉備進曹營,順則用不順則留,這樣即挖了劉備的角,使劉備失一主謀。又得一賢不能用也佔有。因曹操深知當時中國酸儒的氣節,徐庶是不會走的。
-
7 # 美玉的光彩
符合,曹操只要徐庶不給劉備出主義,自己這邊謀士眾多,不缺他一個。劉備當時只有他一個謀士,沒了他就沒了滅劉的障礙。
-
8 # 弈海飄流
不是曹操默許,而是徐庶違背自已的“諾言”,為曹操獻了一計後,脫離了曹操的智囊集團。
當時,孫劉聯軍和曹軍在赤壁大戰。闞澤獻詐降書,黃蓋行“苦肉計
”,龐統獻“連環計”。徐庶眼看曹軍就要灰飛煙滅,但出於對劉備的義氣,並沒有向曹操點破。為了自已不被玉石俱焚,和曹軍一起被燒死,就抓住龐統問脫身之計。龐統於是給他出了一個脫身之計:派心腹人在曹營中散佈韓遂,馬超在西涼造反的假訊息,然後再向曹操毛遂自薦去大散關防備西涼叛亂。曹操果然中計,派徐庶離開曹營去大散關。從此,徐庶就遠離了曹操的智囊團和權力中心,直到曹操死後也只是一個不起眼官員。諸葛亮北伐時,聽說徐庶的情況也不禁感嘆:魏國的人才真是太多了!
-
9 # We7667深山居士
籠絡人才,這是曹操一貫的作法。徐庶是個人才,同時是個孝子。曹操利用徐母把徐庶匡進曹營,徐母怒斥徐庶助紂為虐,是大不考,後自盡。這才使徐庶保持沉黙,不為曹操出計獻謀,曹操對此不言可否,實際上是默許。只要徐留在曹營,不為他人所用就行。且當時曹營中謀士不少,不缺徐庶一人。所以,不殺、不放,這是符合曹操的性格的。
-
10 # 感覺好膩害
曹操是漢末最偉大的政治家。看他名詩“周公吐甫天下歸心”,他效法周公,求賢若渴。比如聽說有賢士到來,他正在洗腳,打赤足跑出去迎接。他希望天下賢士名將匯聚在身邊。是不是一定要用?不是。他是優中擇優任用,但他不願意任何一個名士跑到敵對陣營。軟禁徐母,就是要挾徐庶脫離劉備。假如徐庶不來,徐母也不會有危險。徐庶立誓不獻一策,這當然也沒關係,只要不為敵方效力就行。但徐庶不厚道,散佈謠言領兵拒敵實為逃脫。當時曹操中計,他僅僅次於頂尖謀士一點點而已,過後定會醒悟。他沒有追究徐庶,僅僅是降職,說明他的大度。他對關羽恩重如山,卻能放歸,也足見他的大度。早期,他誤殺呂伯奢,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見極端自私,完全以自己為中心。
曹操性格複雜多樣。他做過的事,都符合他的性格。
-
11 # 中古霍去病
三國之爭,在於人才之爭。曹操誘騙徐庶歸魏在前,又致徐母因此事自殺在後,曹老闆失禮在先,手段實在是不太光彩。既挖了劉備的牆角,使其少一大才,又讓徐庶守西川,以防馬超。也算對曹操有個交待。也許有對徐庶的愧疚之心在裡面,所以才默許徐庶保持沉默。
-
12 # 臥牛說歷史
你都說是小說,再糾結這問題有意思?
小說是作者編的,只不過羅貫中寫的人物、事件在歷史上有一定的痕跡,但畢竟不是事實,他能隨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徐庶沉默,不是為了研究曹操的性子,而是為了襯托劉備得人心。題主搞錯方向了。
這是羅貫中自己的情節安排。小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不合理,甚至強行搭配。
比如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高超,跟諸葛亮交手的人差不多都變成傻子了。
其他人哪怕在書中也不是真傻,但遇到諸葛亮卻傻了,羅貫中安排的,不是人物性格決定的。
更何況,一個人的性格是多變的,怎麼可能被定義?
演義裡,曹操殺呂伯奢,喊出“寧叫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可面對張繡、賈詡,不一樣原諒?
都說曹操性格多疑,許攸建議奇襲烏巢,曹操考慮一番去了,結果我們也知道,這符合曹操的性格?
小說都是作者強行安排,大致上過得去就可以,題主細究這問題,究竟是想幹嘛?
-
13 # TANK王子
曹操默許是因為:曹操確實覺得徐庶是個人才,即使不能為我所用但也不能縱虎歸山,另一方面,雖然徐庶不為其出一計謀一策,卻也不能殺了他而斷四海賢才,所以默許就默許吧
-
14 # 隱居黃山
徐庶薦臥龍,世人皆知!
2013年考古證明襄陽宋代前舊城址在鄒灣,證實了現襄陽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離與“襄陽說”的依據相差太遠了,鄒灣與古隆中路徑有40一50裡遠,而且方向也是錯的。足以能證明襄陽古隆中諸葛亮故居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假古蹟。襄水畔襄陽舊城址發現的習馬懿印章和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族譜就是鐵證。
真實的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飛煙滅了,遺址應在何處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了。
襄陽與南陽的世代爭議終於結束了!
襄陽之名應來自襄水河之陽,(襄水河畔的鄒灣一帶),而不是來自現在的漢江之陰,這還如何叫襄?如何叫陽?襄陽有前後兩個古城,襄水舊古城可稱漢襄陽古城己經移址到漢江岸邊的宋襄陽古城了,只是仍用舊名而已。
就算按習鑿齒漢晉春秋野史所說:亮家在城西20裡(今16.6裡)這是指在襄水畔的舊古城區而言,說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這是兩個概念,把亮家與躬耕地混為一談是“襄陽說”的發明創造,與諸葛亮無關。
現古隆中是在遷移後的襄陽古城西十幾裡。這種拿新城址去對照舊書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會大錯特錯的。
難怪岳飛不上山去祭拜諸葛亮,因為宋代襄陽假隆中還沒有出現,叫岳飛咋去上山?
大家還是應當相信諸葛亮親自所寫: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
15 # 愛寫作的小明
千金買馬骨罷了。
曹操一直以來的人設都是任人唯才,無論你當初怎麼對他,只要你現在歸順了他,他都可以不計較,他為什麼留著荀彧,為的也就是籠絡人心。
曹操在囚禁徐庶之前已經話費的很多功夫,如果再把他殺了,前面所有的功夫都白費了。不如留著他,反正人在我手上,好吃好喝地招待著,我曹操也不缺你徐庶的飯錢,你可以不給我當謀士,但有一點,你不能離開我曹營。
從典韋之死不難看出,曹操是真的愛才(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殺了徐庶,他多年以來經營的人設就回崩塌,要想再招人就難了。
-
16 # 西門不帶刀
《三國演義》裡,真正能坑了曹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叫蔣幹;一個叫徐庶。
蔣幹坑了曹操兩次,最後讓曹操的80萬大軍會飛煙滅;
徐庶坑了曹操兩次,一次是讓曹操放走了趙雲,一次是徐庶已經看破了龐統的連環計,卻堅決不告訴曹操,任憑曹操被一把火燒個底掉。
從這裡看,徐庶不厚道。我們也知道:《三國演義》中,曹操對徐庶是很重視的,他不但不幫曹操,竟然幫倒忙,坑曹操,不厚道。
我下面要說三個問題:
1.徐庶是不是真的看不上曹操?
2.中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真相。
1.曹操為了得到徐庶,軟禁了他的母親。這件事的可信度有多少。我們都知道徐庶原先是在劉備手底下幹活兒的,屢次獻計,讓劉備取得了不少戰績。曹操看上了徐庶的能力,知道徐庶是個孝順孩子,就把徐庶的母親給接到了許都,並以此要求徐庶歸順。
徐庶被逼之下,無奈與劉備絕別,並說出了進曹營將不獻一計,不設一謀的決心。臨行前還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告知劉備,諸葛亮是臥龍,才能10倍於自己。
上面都是演義中的情節。羅貫中老先生這麼寫的目的有三個:
1.突出曹操的卑鄙無恥.
2.讚歎徐庶的孝心與大公無私.
3.引出諸葛亮這個人物,為日後的三顧茅廬做下鋪墊.
可真正的歷史是什麼?
208年,曹操南征。徐庶帶著母親隨劉備南撤,在曹軍的追擊之下,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徐庶得知後焦急萬分,便對劉備說,主公我母親被俘,我要返回保護母親。劉備應允。 之後,徐庶便前往曹操那裡。曹操對徐庶十分客氣,也沒有逼迫徐庶的母親。這和演義所寫就完全不同了。
另外, 徐庶投靠曹操後改回本名徐福,到曹丕時,徐庶已經做到了步兵校尉、關內侯,223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這才是歷史。如果徐庶真的一言不發,這官是怎麼升的?
2.演義裡:徐庶坑了兩次曹操。長坂坡大戰成就了一個人——趙雲。百萬軍中七進七出。這得是多難的一個技術活?況且趙雲身上還抱著一個劉禪。
成排的長槍成排的弓箭,趙雲怎麼會七進七出還活著呢?原來是徐庶跟曹操建議:這是一員虎將,可以留著。於是曹操喪失了五十幾員大將,就為了成就趙雲的一世美名。
當龐統向曹操獻計,把大船用鐵鏈連起來的時候,聰明的徐庶早看出來,劉備孫權準備火燒赤壁。他為了不牽連自己,趕緊向曹操請命,帶兵去駐守另外一個地方。眼睜睜的看著曹軍灰飛煙滅。
這兩個事例:一個說明了曹操心胸並不是那麼狹窄,他寧可損失這麼多兵將,也要留住趙雲,又怎麼會為了留住徐庶而囚禁他的母親呢?
另外一個說明:徐庶明哲保身,是堅決不幫助曹操的。眼睜睜的看著曹操一敗塗地,80萬大軍被燒死,作為一個胸懷天下的,徐庶的做法對嗎?就這樣一個人的人品,曹操怎麼會死活就看上了呢?所以,演義裡說的有問題。
-
17 # 杏林帥哥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流行在人們口頭上的一句歇後語,很顯然,這是從《三國演義》中提煉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徐庶自投劉備,幫助劉備打敗過曹操,後來曹操抓了徐母,他才不得不離開劉備自赴曹營,結果徐母大義凜然,痛責徐庶,然後自縊死。自此以後,徐庶身在曹營,一言不發,一謀不設,一策不獻。赤壁之戰前夕,他在江邊碰到了龐統,表示不願與曹操同歸於盡。龐統為他想出一個脫身之計,徐庶依言照辦,此後不知所終。
其實,所謂的“一言不發”,並非歷史真相:徐庶自投曹操之後,一直呆在那裡,曹丕即位時,徐庶被任命為中郎將、御史中丞,雖然官不大,但如果毫無建樹,也不是輕易能得到的。
諸葛亮北伐時,聽說徐庶仍在曹魏為官,感到惋惜,痛心。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老先生設計了一個壯烈而死的徐母,一個一言不發的徐庶,如此一來,既貶低了曹操,又表明劉備實在是一個難得的仁德明主。
-
18 # 尹禾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十分成功的戰爭題材小說,塑造出許多廣受認可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往往具有突出的性格特點,比如劉備的“仁”、諸葛亮的“智”、關羽的“義”、張飛的“猛”、趙雲的“勇”等等,幾百年來頗受讀者的追捧和喜愛,但是這些形象過於完美和理想化,幾乎脫離了凡人骨血,在民間逐漸演化為“神”、“聖”。反而是曹操的人物形象,隨著瞭解的越發深入,對其定性爭議越多,有人說他是雄才大略的奸賊、有人說他是曲高和寡的政客、有人說他是“卑鄙的聖人”……這,其實才是一個豐滿而真實的藝術形象。
生活中沒有絕對單純的人,歷史上也不會有絕對單純的政治家,這就是小說與現實的區別。如果換一個問題:“劉備為何默許徐庶投奔曹操,而不狠心殺了他”,我想很好回答,因為不符合劉備的性格,那個突出的“仁”字,不支援他做出“殺之後快”的行為。相反,曹操的人物性格是矛盾而複雜的,不僅“多疑”、“弒殺”,同時也“惜才”、“重情”,這樣真實複雜的性格特點,在最終決定不殺徐庶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從中獲得更大的驚喜,這是情與理權衡之後做出的最符合人性的選擇,也完全符合曹操的性格特點。
一切皆出於本性《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最能體現曹操同於常人的沉湎淫逸,也能突出他異於常人的臨機決斷。
一個男人憑藉自己的實力,使他人臣服,自喜之情自然是溢於言表,再輔以酒食助興,滿足感更加爆棚。所謂“飽暖思淫慾”,況且行軍在外、寂寞自知,所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也都在生理需求範疇之內。只不過此時的曹操精蟲上腦,選錯了物件,非要睡張繡的嬸嬸鄒氏,這無異於將已經自降姿態的投降者又重新扒光示眾,那絕對是嬸兒可忍外甥也不可忍。於是,在賈詡的策劃下,怒不可遏的張繡悄悄開啟了報復行動。人在志得意滿的時候往往疏於防範,男人在下半身得到滿足的時候上半身往往也習慣性的跑空。
因此張繡的反擊十分成功,險些收了曹操的老命,雖然最終得以逃脫,但是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愛將典韋被萬箭穿心,愛侄曹安民被剁成肉泥,愛子曹昂,曾經被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為了救曹操也被亂箭射死。相比於人才的流失,戰略上的損失更加慘重。原本已入囊腫的宛城瞬間化作泡影,東北有呂布、西南與張繡結仇,原本明朗的形勢變得十分微妙。
這些慘重的後果,需要曹操來承擔。因為本性的驅使,釀成大禍,一般人該怎樣應對呢?曹操沒有想這麼多,他總是能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此刻他只想止住敗勢,將損失減到最低。從容召集散部,冷靜判斷于禁兀自狙擊追兵的行為,處理得當、賞罰分明。
在曹操的一生中,輝煌的馳騁數不勝數,賭命一搏間或有之,悽慘敗績也不在少數。他最終能夠統一北方、為三足鼎立奠定基礎,憑藉的就是慾望、衝動、果決、冷靜、寬容和狠戾,這些他獨有的特質,矛盾而統一的結合在一起,常人所不能及。
說道此處,第二十四回【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就充分體現了曹操的跋扈狠戾。
在這一章節裡,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一組反例,透過袁紹的反襯,突出曹操性格中的閃光點。
有關“衣帶詔”的故事想必眾看官都比較瞭解,無需贅述。此事曝光之後,曹操在盛怒之下撕下自己最後一層偽裝,他攤牌了,不裝了,辛辛苦苦為漢室收復失地,難道換來的就是殘忍的暗殺嗎?我可以把權柄還給你,可是你有本事應對虎狼盤踞的形勢嗎?最好的結果不過是重複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境遇,與天下何益?亂世已定,那麼天下就不一定非得姓劉,必是能者居之。
曹操兇相畢露,斬斷了獻帝劉協的一切情愫、寄託和依仗,只留下一具無助的皮囊。你可以因此說曹操不臣,說他大逆不道。但如果換做是你,願意選擇將畢生的努力和期望,託付給一個無法駕馭天下的人嘛?即便這個人是名義上的“天子”,但是愚忠救得了天下嗎?當然,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機會的,當我們還在糾結曹操是個好人還是壞人的時候,天下就與我們沒有關係了,天下不屬於我們這種格局的人。
與我們相似的,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袁紹。可以為兒女私情所累,延誤戰機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平凡的人,我們相較袁紹所欠缺的無外乎兩點,一是家世,二是輕狂。袁紹的起家依仗其家族“四世三公”的背景,同時他被人認可,也有賴於年少輕狂時與董卓對峙的一瞬間剛烈。只是在後來的較量中,袁紹凡人的本性暴露無遺,比如在這一章節中,袁紹竟然因為小兒子得病,心焦氣躁,不聽田豐建議救援劉備,以致劉備敗逃,原本順理成章佔據小沛的機會,如今給曹操做了嫁衣。只能說,多麼偉大的父親……
不殺徐庶,有例可循本性複雜的人,做出什麼事情都是合理的,因為每件事都有跡可循。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中,關羽雖然暫時投效曹操,卻一直關注和打探著劉備的訊息,並且直言,但凡有了兄長的訊息,就會毅然前往。人們往往讚揚關羽的忠義,卻忽略了曹操的寬量。只因欣賞,可以放走一位潛在的強大敵人。第四十一回同樣如此,在長坂坡上,出於對趙雲能力的認可,就不忍放冷箭奪去猛將的性命,曹操的惜才、愛材可見一斑。想到這兩個事例,徐庶的安然無恙似乎就更好理解了,更何況,徐庶雖然不為自己出謀劃策,但也沒有為敵人所用,何苦違背本心,枉殺人才呢?
一些奇怪的標籤人們總喜歡給曹操貼上嫉賢妒能的標籤,無外乎就是孔融、楊修、張松這幾個例子。孔融是狂,狂到公然煽動輿論,使得曹操內部思想無法達到統一,這樣的人死則死矣,可以彌補,但是活著,終究是無法控制;楊修是傲,傲到自認為猜透了曹操的想法,在他出仕之前,曹營確實有一位能夠窺透曹操內心的人,叫做郭嘉,區別在於,郭嘉是潛移默化,楊修是眾人皆知。《新三國》中司馬懿曾經評價曹衝不是真的聰明,因為真正聰明的不會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他聰明。楊修,也不是真的聰明;張松是醜,才華這種東西,不是一兩句大話就能體現出來的,但是醜與不醜,卻是再明顯不過。劉備也曾經嫌龐統醜,怎麼就沒人多說呢?
就如同人的美醜,粗讀一部小說,最直觀的美醜就會映入你的腦海,但是隱藏其後的善惡卻難以分辨。
我們越長大,往往就會發現,對錯善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不相信有純粹的好人,也不一定有純粹的壞人,人們只是在利弊間權衡,你的標尺不同,測量他人的行為就有誤差。
於是五百多年前,一位聖人說:“格物致良知”,要“知行合一”。本心不變,方能應對萬物變幻,立場堅定,才不會人云亦云。
-
19 # 奮鬥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曹操有一首《短歌行》,其中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思為我願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願天下的英傑真心歸順與我,可見曹操還是十分愛才的。當時劉備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沒有殺劉備,就是害怕以後的人才,沒有人在投奔曹操的了。徐庶這樣的人才,即便是不出計謀,曹操也不會殺害徐庶,只有善待了徐庶,才有更多的人才,投奔曹操。
徐庶在曹營一言不發,曹操為何還要供養著他?徐庶最終結局如何
徐庶當時投靠到劉備的帳下,走的時候還推薦的諸葛亮,然而到了曹操帳下以後,劉備已經請了諸葛亮、龐統當軍事,假如徐庶重新回到蜀漢也沒有多大意義了。徐庶的才能最後也被埋沒了,再一個,當時三國時代講究的是仁義至上,一般不事二主。張飛笑話呂布為“三姓家奴”還是有原因的,徐庶已經事二主了,再回到劉備身邊,徐庶也不好意思。
徐庶在曹營一言不發,曹操為何還要供養著他?徐庶最終結局如何
第二,曹操本身就對不起徐庶,在物質上補償徐庶,對其他的手下也好交代
曹操為了讓徐庶為自己出謀劃策,硬生生的把徐庶的母親擄到曹營,徐庶的母親為了不連累兒子,選擇了自殺,曹操也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樣,曹操感覺愧對徐庶,即便是徐庶不出謀劃策,曹操只能給徐庶物質上的補償,這樣曹操對其他的人,才好有交代。曹操養著徐庶,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回覆列表
答:符合呀!太符合了。
曹操是怎麼說的?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的網羅。這是原話。又,“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不很清楚嗎?曹操的目的就是要不遺餘力地蒐集人才,只要把人才攏過來,我用不用、怎麼用?用在什麼地方?就不是你們的事兒了!
徐庶是人才,來到曹操的陣營。就可以了……曹操並沒有說唯才是“用”,記住了,唯才是舉!
其實呢,,我也不是在斷章取義。《三國演義》上也沒有說徐庶進曹營什麼事兒都沒幹。“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一次性給他10萬人,讓他去拒馬超,這不也是重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