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透世穿塵能洞天
-
2 # 100度的涼水
作為一個成年人,為什麼要對孩子發脾氣。就算孩子做錯了什麼事,首先應該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啊!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的。孩子因為你發脾氣會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是錯的,慢慢的就會有自卑感。你得脾氣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愛,一點一點的會變得叛逆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孩子是你生的,都隨你!都隨你!都隨你!重要的事說三遍。所以不要總是對孩子發脾氣,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
3 # 源天天媽
我認為發脾氣也是父母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個方法,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線和原則。比如我自己三歲半的兒子,現在就經常在測試我的底線!經常讓人要發瘋!但是還有一種其實是父母本身情緒不滿的一種失控。
首先我分析了一下發脾氣的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原生家庭在我們兒童時期的影響我們帶過來給孩子;
也就是說小時候我們是怎麼被對待的,現在我們還繼續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媽媽年輕時候脾氣不好,我本身也是搗蛋鬼一個,小時候跟弟弟沒少捱打,印象中不管哪種情況,哭也好、生氣也好、自卑也好,自己的情緒總是得不到接納,總是被壓制!哭家人只會告訴你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生氣她會比你更生氣!自卑,很抱歉哪個年代流行謙虛,她們覺得挺好。就這樣,我們在壓制中成長,而一個總被壓抑的靈魂總有一天要爆發,什麼時候呢,當自己也有了孩子的時候!不由自主的爆發!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是遺傳基因;
脾氣暴躁的人不是說從那一天開始暴躁,而是本身就沒有耐性,更多是從小就表現出來的。我有兩個表姐,大表姐從小愛發脾氣,二表姐卻從小溫柔賢惠,她倆是親姐妹,一樣的父母,一樣的環境。大表姐的性格就像我媽媽(她的姑姑),而二表姐像爸爸,性格很溫和。我經常問自己,同樣情況,二表姐覺得沒什麼,而換做我就會暴跳如雷!(當然成人了,現在不會暴跳如雷,只剩下內傷!)經常也會勸解自己,脾氣是不發了,但是生氣這個真是自己不好控制!所以遺傳基因也很大程度決定了一部分我們的性格。
第三個原因就是環境因素;
一個媽媽處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中 ,也影響著親子關係。當一個媽媽照顧孩子的時候,她工作上春風得意,不需要加班,沒有壓力,家庭中夫妻感情和睦,家務分工承擔,那麼她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對孩子也會有好的心情和更高的忍耐度。而如果你天天加班,回到家還有一堆家務等著你去做,老公根本指望不上,這個時候媽媽們心裡對孩子是愧疚的,對自己是不滿意的,對老公家人是充滿怨氣的,所以結果就是可憐的孩子成了出氣筒。
不管出於哪種原因,對孩子發脾氣這一點都是不好的,如果要發脾氣當然不是不可以,但是,發脾氣的時候不能辱罵、羞辱、傷孩子自尊、更不可以責打!
因為我們做為父母也是有權利生氣的,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我們不喜歡的、不允許的!但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因為一個經常發脾氣的媽媽帶給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孩子可能會易怒、暴躁,也可能會懦弱、沒有主見,更重要的是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糟糕!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後變成一個煩躁、易怒,或者膽小、懦弱的人,因此,怎麼控制好情緒,或者是怎麼調節?也可以說怎樣才能快速冷靜下來?下面介紹我自己的一點經驗給大家,希望有幫助。
第一 延遲法:
每當自己覺得非常生氣,要發火了,給自己5秒鐘,做一個深呼吸,讓後自己數5個數,通常經過這一番我都會冷靜很多,就好似給皮球放點氣,這個方法個人感覺很奏效,每當這樣,我就能平靜很多,也可以更好的跟孩子溝通!
第二:心理暗示:
發脾氣前問自己一句,這件事情值得發火嗎?發貨可以解決嗎?那麼做為媽媽就是在暗示自己這根本不值得,我們那麼愛的孩子,又有什麼事情是必須要發脾氣來解決的,這樣就像自己給自己澆了盆涼水,瞬間氣跑了一半。
第三:學會說stop:
現在每當我覺得自己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我會跟孩子說你去衛生間待五分鐘,想想你哪裡錯了!這樣五分鐘後我自己情緒也穩定了,而孩子明確的知道這本身就是一種懲罰,也會去想想自己的問題,等出來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更好的去溝通這次的問題在哪裡,我希望她下次應該怎麼做。通常結果都會皆大歡喜。
我曾經徵求過孩子們的意見,她們覺得去衛生間待5-15分鐘這個辦法是最好的,其實我也這樣覺得,因為前兩種屬於強迫自己壓制自己,搞不好就被倒黴孩子搞的內傷!而衛生間裡面看不見了,可以更快的脫離生氣的情緒,避免了衝突的同時,孩子和父母都有時間冷靜思考。 希望對脾氣不好的父母有所幫助!
-
4 # 土豆媽媽育兒
很多父母都存在這種現象,情緒得不到有效控制,管不住自己的脾氣,孩子成了出氣筒。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我們的情緒波動為什麼這麼大?對孩子來說公平嗎?
大人的情緒,往往來自以下幾大類:1、
地位的轉換。從媽媽手心裡的寶,轉變成妻子(丈夫)、媳婦(女婿)、孩子的媽(爸)。心理的落差太大,加之很多事都需要自己摸索,情緒一團亂麻時對孩子就沒有好臉色了。
2、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夫妻關係不夠和諧,婆媳關係不融洽。當這些情況包圍你的時候,情緒也會隨之而來,不能對長輩發火,不能對老公傾訴,孩子偶爾的不聽話,便成了情緒的發洩口,其實孩子何其無辜?
3、職場的不順暢。工作上,總會碰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同事的擠兌,上司的不理解,或是自己一時的過失,都會惹來情緒的極大波動。回家後得不到及時的安慰與鼓勵,孩子就成了首當其衝的“炮灰”。孩子還在莫名其妙中,就捱了一頓訓。
……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但怎麼樣讓其變通順,端看個人的情緒去決定。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很好地照顧孩子。既你自己心情好了,看什麼都是對的。生活的壓力,不會因為你發脾氣就減輕,學著調整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操勞變得有意義,生活才會讓你輕鬆恰意,面對孩子也就有好心情了。
-
5 # 快樂貓錚媽
在孩子十歲以前,我也是一個愛發脾氣的媽媽,經常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有時甚至歇斯底里,可這樣的結果卻是: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母子關係越來越緊張,一度到了劍拔駑張、硝煙瀰漫的地步。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孩子在他的拳擊球上畫著一個頭像,旁邊寫著我的名字。敢情他每天拳打腳踢的,都是發洩對我這個做媽媽的不滿。一剎那,我就像被迎面痛擊了一下,挫敗感潮水般地淹沒了我。
痛定思痛後,我決定參加楊海東老師的NLP親子關係全面技巧培訓班。透過一星期的學習,我才意識到之前的教育方式是多麼的愚蠢,控制不了情緒的媽媽,會耽誤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也瞭解了管理情緒的五種方法:
認知分析法,就是在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認識到它真實的存在,和孩子沒有關係,並且及時地找人傾訴,讓朋友幫忙分析解決。
深呼吸法,就是用腹式呼吸把負面情緒產生的垃圾排出體外,從而慢慢平復。
逐步抽離法,就是靜坐在椅子上,想像自己逐漸離開,並把負面情緒留在原地。
減壓休息法,就是給身心好好地放個假,泡澡、聽歌、跳舞、瑜伽都是很好的選擇。
換框法,就是把眼睛看向孩子好的、值的肯定的地方,不要一味只看缺點。
記得學習完成後,第一次面對七零八碎的玩具扔的滿屋都是,我破天荒地沒有發火,而是蹲下來邊收拾邊對孩子說:“兒子,玩具媽媽在家等她的孩子,等得都著急了,你要是知道這些調皮鬼去哪了,就和媽媽一起送他們回家吧!”兒子瞪大了眼睛望著我,呆了半晌,竟乖乖地把玩具一件件送回了“家”,我當時的心情啊,真的是欣喜若狂。就這樣,我慢慢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也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母子關係越來越融洽了。
不知什麼時候,孩子偷偷地把拳擊球上的畫像和名字擦掉了,我假裝從頭到尾都不知道,但心裡明白:沒有負面情緒的胸膛,才能裝下愛的能量!
-
6 # 醬子one
我以前看到孩子做事情讓我不滿意時,也是總愛發脾氣,等到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見,我發現她竟然跟我一樣,也愛發脾氣了。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讓孩子這樣學下去還得了!
我試著改變自己,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她的頭上,在一定的限度內給她自由,在她提出想法的時候,如果我不滿意,我不再像以前不加考慮的都拒絕了,而是考慮她為什麼那樣做,尊重她的意見,我的思想放開之後,壞脾氣不像以前隨時爆發了,能剋制住自己,反倒是孩子學會之後,偶爾還會對我發脾氣,我這個後悔啊!悔不當初啊!
-
7 # 小乖媽媽說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脾氣和個性,每個當媽媽在自己孩子面前都會有自己的無奈和失控的時候,對孩子怒氣衝衝地大喊大叫,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心理受傷,進而逐漸壓抑自己情緒,壓抑自己的行為。
為避免出現以上情況,建議各位媽媽在開口斥責孩子前,可以按照下面的方面去試一試,這也是我經常適用的方法
1、先換個環境,走出當時讓你發脾氣的環境,然後深呼吸,不好的情緒會得到有效改善。這就是教育孩子時,媽媽首先必須學會的自我控制。
2、當媽媽情緒穩定下來後,接下來就可以使用一個魔法詞彙——“怎麼了”——的使用環節了。當媽媽主動詢問“怎麼了”後,孩子也需要調整情緒,透過猜想“媽媽是因為相信我、認可我才這樣的”等,調整自己的情緒,進而靜下心來冷靜地聽媽媽說話,與媽媽交談。
3、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了,家長如果一根筋的認為孩子總是惹麻煩,就會輕易的發脾氣。把孩子的焦慮說出來,如果能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孩子總是和家長對著幹,總是有逆反心理,家長可以想想孩子不錯,有獨立思考能力了,也是值得鼓勵的。
多多帶著孩子做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做烘焙房做蛋糕,餅乾之類的,小朋友很喜歡這種動手的東西,還有就是去看看動物也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大人也會換個心情。
-
8 # TT尚美
其實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發脾氣的,畢竟我們都是初為人母,當寶寶的到來,是我們重新成長的階段,慢慢的跟寶寶共同成長,當寶寶小的時候,所有事情不受自己控制的時候,我們總是對著寶寶各種的抱怨,甚至發火。以前我也經常對著寶寶發脾氣,現在寶寶到了叛逆期,以前不好的壞習慣在寶寶身上上演,才意識到,對寶寶的傷害有多大
當自己很生氣的時候,冷靜三分鐘,什麼都不要想,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然後站在寶寶立場說事情的嚴重性,寶寶會容易接受的。
當寶寶讓你生氣的時候,想想小時候我也是這樣的吧,而麻麻確實笑容滿面的,互換角度看問題,就不願在對寶寶發脾氣了。
-
9 # 職媽育筱娃
這是是每個為人父母都會遇到的,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很多,情緒有時候波動較大,再加上孩子天性好奇,能做出很多大人不願意他做的事,調整大人的脾氣,所以很多事情情緒就衝著孩子爆發,我之前也經歷過,主要透過兩個步驟調整自己:
第二,後悔是無用的情緒,你爆發後不是後悔,然後加倍對孩子好,你這樣子其實就打一巴掌然後加倍給幾個糖,我覺得是不對的,而是學會道歉,學會告知孩子父母情緒,孩子是對父母包容度最高的,就算說得多傷人的話,很多時候都是選擇原諒父母的,這也造成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記不住,沒關係,這是兩個概念混淆,不是記不住是不去記住,所以當父母覺得對孩子發脾氣錯誤了,請用道歉好替換你的後悔,不要過度自我指責或者加倍討好,而是自省,這樣才能真正降低自己對孩子發脾氣。
-
10 # 滔說育兒
其實情緒就好像一把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來掌管。例如:一位女士說:“我活得不是很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的手裡。一位媽媽說:“我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孩子的手中。一位婆婆說:“我媳婦不孝順,我命苦”她把鑰匙交在媳婦手中。這些人都做了一個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自己的心情。而當我們允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傳達著這樣一個資訊:“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一個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享受而不少壓力。 其實這樣一個快樂的鑰匙更像一個遙控器,如果你掌握不住自己的快樂,就等於把這個快樂的遙控器放在別人的手裡,別人稱讚你幾句、誇獎了你幾句,等於按了一個鈕,然後你就很得意,很高興;結果別人又諷刺了你幾句,誹謗了你幾句、侮辱你幾句,又等於按了另外一個鈕,結果你就很生氣,這不是把遙控器放在別人的手中了嗎!
回覆列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行為表現是什麼樣子的,孩子的行為表現也是什麼樣子的,這就是榜樣的潛移默化作用。你要知道,教育是一門學問,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會培養優秀的孩子,錯誤的教育方法會培養出問題孩子。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使孩子也學會這種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孩子最直接的學習方式就是觀察、模仿身邊的人。如果父母總在家裡發脾氣,孩子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也會漸漸地變得愛發脾氣,並用發脾氣的方式解決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但是發脾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還會讓身邊的人感到討厭,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不僅如此,這還會影響親子關係和家庭幸福。父母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容易導致親子關係惡化,並且會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甚至會影響孩子今後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1愛發脾氣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災難。
Z跟我是發小,因為家離得不遠,小時候我經常去她家玩,但是她的爸媽一回來,我通常都會以各種理由迅速逃離,要不然我就會聽見Z的爸媽那些惡狠狠的咒罵她的話,“養個豬還能割肉吃呢,你什麼用都沒有”,“考這麼差,你怎麼不去死?”、“你這個廢物”、“衣服弄的這麼髒,你是豬麼”,別說是Z自己了,我都常常懷疑她是不是撿來的,但可惜,並不是,因為Z的父母對她的弟弟也是同樣的口氣。
在無休止的謾罵中,Z越來越沉默,抱著一定要遠離父母的信念,拼了命考上了一所A類大學,遠走他鄉。但是大學的生活也並沒有想象中的舒心,Z同室友的關係很不好。因為她經常因為打水、收拾衛生、開關燈這樣的小事指責宿友,嘮嘮叨叨不停。
終於有一天,某個舍友忍不衝她說,“Z你太刻薄了!你為什麼總是罵人?!你太討厭了!”。當時Z就懵了,因為舍友的這幾句話,正是她一直想對自己的父母說的。
什麼時候她變的和自己的父母一樣了?
2愛發脾氣的父母,很難培養出性格平和的孩子。
Z透露,她的爸媽脾氣,還不是家族裡最差的,最差的是她的爺爺、奶奶,在她的印象中,爺爺奶奶整天都在冷著臉指責所有的人。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邊很多壞脾氣的人都是“遺傳”的。家裡的爸爸媽媽愛發脾氣,兒女有樣學樣,性格也火爆,在外面容易和別人發生分歧,遇見事情常常以發脾氣來表達觀點,以謾罵來解決問題,整個家庭時常充滿火藥,走到哪兒都能引爆。
《歡樂頌》裡樊勝美就曾無奈地表示,“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宿命,改變不了的。”之所以改變不了,是因為我們出生的第一個家,也就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影響,就像基因遺傳一樣可怕。
Z說,她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但是,每次孩子處理不好自己的事情,她就會很生氣,不自覺的就會提高分貝,衝著他嚷嚷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有一次,她罵的狠了,孩子特別可憐的縮在牆角,她突然就想到了那時候小小的自己,覺得自己同父母一樣殘忍、可惡。
Z在愧疚中開始反思,對於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她雖心有不滿,已經無力改變。但是對於孩子的原生家庭來說,她覺得自己應該做的更好一點。
3愛發脾氣的父母要好好修煉。
Z仔細的回想,她每次衝孩子發脾氣時的原因和場景,最後發現,其實自己孩子根本沒有什麼大的做錯,只是不按時做作業、考試不及格、玩耍時打了同學、在公眾場合大聲喊叫、不給買想要的玩具時任性、耍賴而已。
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她每次都會發脾氣麼?也不是。當她心情好的時候,她就會耐心的跟孩子講道理,而當她情緒不好,內心正窩著火的時候,碰見孩子淘氣,她就會內心躥出一團火,開始把所有的負面情緒和孩子的行為聯絡起來,並透過收集證據,來證明自己衝他發火的原因,都是因為他不乖,不聽話。
Z開始嘗試管理自己的情緒,她給自己立了個規矩,不管多生氣,都不馬上對孩子發脾氣,而是立即遠離孩子。
在遠離孩子的這段時間,她會給自己倒杯熱水,然後深吸一口氣,心裡默默的開始數數,從1數到100,再從100數回1,一直數到自己不那麼生氣,然後緩緩的把熱水喝完。如果還生氣,就聽會些輕柔的音樂,或者找張紙,把所有的不滿寫出來,然後撕碎扔掉。
當她做完這一連串的事情,她發現自己已經恢復了理性,不那麼生氣了,甚至有點記不起剛剛為什麼生氣。
就這樣練習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己對孩子發火的頻率越來越低。
當我問她這樣做會不會很累,Z同學很平靜的說,一開始真的很難,但是每當我這次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下一次管理時就會簡單一些,練的次數多了,就會好起來。
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1
溝通和尊重
你要清楚明白,想要與孩子有良好的溝通,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儘可能支援他,在孩子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要學會和他平等溝通,學會認可、讚美他,不要只盯住他的缺點,更不要把缺點放大。要改變自己以往的教訓式或單項灌輸式的談話方式,以商量的口氣中與孩子進行交談,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人格價值所在,孩子就樂意向你敞開心靈之扉,也就更願意聽你的話了。
2
改變嘮叨和說教
要改變自己以往嘮叨說教數落負面批評乃至發脾氣的做法。因為如果爸爸或媽媽嘮叨的多了,孩子就會更加的逆反和不受管教。這不但不能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而且還會使孩子更加的出問題。所以家長嘮叨的這個問題一定要徹底改變。
媽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孩子在媽媽這面鏡子之中照到的是自己的優秀和長處,那麼孩子就是自信和積極向上的,當然也是聽話的;如果在媽媽這面鏡子之中照到的是缺點和短處,那麼孩子就是沮喪、消極的,當然孩子也是逆反的。你這個媽媽的角色是什麼呢?與孩子心平氣和和諧融洽的交流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慰藉孩子的心靈,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張口欣賞、認可、肯定、表揚、鼓勵和激發孩子,這是媽媽要做的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