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金庸小說中有很多人物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有些人被金老爺子黑得很慘啊
9
回覆列表
  • 1 # 楓橋夜泊81992941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曾經“玷汙”小龍女的尹志平。

    尹志平,歷史上真有其人。在武俠小說中武功平平、人品不佳的尹志平,其原型是中國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自小出家,轉益多師,集全真道道法之大成,接任全真道掌教後,大建宮觀,廣收門徒,使全真道趨於極盛。他一生不近女色,淡泊名利,道德高尚,與小說中的尹志平迥若兩人。

    此人乃是中國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士,全真道德高望重的第六任掌門。武俠小說中的尹志平,雖然勤學苦練,其武功充其量也只能達到全真道第三代中第一流的水平,跟江湖上超一流高手根本沒法比。實際上,尹志平的道學修為出神入化,是全真道各種道術的集大成者。他早年追隨馬鈺學了幾年,內丹修煉已登堂入室;後來又拜劉處玄為師,洗心革面,超越塵俗,由俗人變成真正的道人;隨後又向“鐵腳仙人”王處一求教,獲益匪淺;學道須懂《易經》,郝大通是個中高手,精通預測術,尹志平也得到了他的指點;1191年,尹志平在山東棲霞拜見丘處機,執弟子禮,久而久之,盡得丘師之“玄妙”。

    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中,其中五個都把道法傳授給尹志平,可見他的道學修為在40歲前已達到超一流水平,絕非二流角色,他在丘處機之後接任全真道第六任掌門,可謂實至名歸。武俠小說的描寫如此醜化這位道教先賢,自然引起了道門中人及一些道教文化研究者的不滿和抗議。儘管作者曾公開道歉並在新版《神鵰俠侶》中把尹志平改為虛構的甄志丙,但舊版小說的尹志平已深入人心,要在人們心目中抹去其不良印象並非易事。

  • 2 # 清音俗事流

    呂文德《神鵰俠侶》算不算,文中一遇蒙古軍隊打過來,立馬就找郭靖並無半點主見一副窩囊相但在歷史上 呂文德(?—1269年),字景修,中國南宋晚期名將,淮南西路安豐軍(今安徽壽縣)人。出身平民,1230年代被收入淮東制置使趙葵麾下,以抗擊蒙古侵略起家。他轉戰江淮、湖北、四川各地抗蒙前線達30多年,多次擊退蒙軍,取得驕人戰績。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家族和同鄉也得到提攜,並勾結權臣賈似道,形成龐大的軍事集團。南宋朝廷對呂文德極為倚重,封他為崇國公、衛國公。1269年呂文德病死,諡號“武忠”,1275年追封“和義郡王”

  • 3 # 談古論金

    當然是:

    靈智上人,靈智上人,靈智上人。

    靈智上人的武功其實單獨來說不壞,一招能把王處一打成重傷,雖然有各種機緣湊巧,怎麼也不算低。

    但是越描寫到後來他顯得越孤陋寡聞、不自量力。身為武林中人,由於長期居西南一隅,靈智上人連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都未曾聽說過。他自以為"大手印"掌力天下無雙,從而似乎什麼人都不服。靈智上人雖然也是難得的高手,但比起天下四絕、五絕還差得太遠。在大船上他先後被歐陽鋒、周伯通、黃藥師玩弄於鼓掌間。到後來,在彭連虎等人指使下,靈智上人被人點了穴,跟周伯通比定力,更是讓人覺得只是一個工具型的人物。

    但其實靈智上人是什麼級別的人?仔細分析,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首先,大手印不是武功,而是佛教教法。

    西藏傳行大手印的主流,是噶舉派(白教)之達波噶舉系。此係開創者瑪爾巴(1012~1097),為藏傳佛教後弘初期四大譯師之一,曾七赴印度、尼泊爾,師事那洛巴等上師,依止彌勒巴現證大手印悉地,回藏後傳法、譯述,門庭甚眾,有峨卻多等四大柱及生處幢等十大弟子,弟子中尤以米拉日巴(1040~1123)以苦修獲大成就著稱,在民眾心目中威望極高,有第二佛之稱。其徒崗波巴(達波拉結,1079~1153)融合迦當派教義與噶舉派大手印教授,著《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對大手印法門進行了整理。米拉日巴、崗波巴師徒大啟法門,弘傳大手印於全藏,得其傳而獲證悟者難以數計。崗波巴門下,分出噶瑪、帕竹等四大八小噶舉支派,皆以大手印為精髓,以篤實修持為宗風。四大支派之一蔡巴噶舉之開創者向蔡巴(1123~1194),稱大手印為“唯一白法”。

    靈智上人原版為西藏密宗高手,以"大手印"馳名西南,因而被大金趙王完顏洪烈所招攬,這應當是崗波巴弟子一輩中的傑出人物。

    新版中金庸先生把他的門派改成青海手印宗,實在是因為黑藏傳黑得厲害,金老自己也感覺不妥了。

  • 4 # 光腳跑沙漠

    金庸的小說對歷史人物顛倒黑白的太多了,真真假假誤導了太多的人,很多時候根本沒必要使用真實人物的名字,基本都是以他自己的好惡給歷史名人打標籤

  • 5 # 小百科33974081

    我第一次看香港電視就知是道具不真實,亂改歷史,亂戲說,古人男女受受不親的誤人子弟。 雍正的名聲都被香港的戲說小說和影視劇給敗壞了,真是誤人子弟啊!

  • 6 # 駐馬店頭號貪汙犯

    毛文龍。

    歷史上的毛文龍是守遼名帥,在遼東抗滿清多年,手中有尚方寶劍。

    可惜魏忠賢死後,嘴炮公知東林黨上臺,取消魏忠賢設立的商業稅,茶稅,海運稅等各種“苛捐雜稅”,改為大力征收祖宗定下來的農業稅,最終逼反了李自成,張獻忠等,大明搖搖欲墜。

    這時候東林黨又出了個高階嘴炮袁崇煥,號稱三年平遼。崇禎問他要什麼,他什麼也不要。崇禎大喜,這樣的高手哪裡找,於是對其信任備至,直至滿清打到北京城下,才被人告御狀識破其真面目,最後將袁崇煥千刀萬剮,京城百姓生啖其肉。

    但是已經晚了,大明大勢已去。崇禎吊死煤山時,身邊忠臣良將一個也沒有,只剩下一個太監,流淚對他說,如果魏忠賢在世,哪能到此地步。

    於是乎,祖上是滿清高官的金庸,粉的最多的,就是這個袁崇煥,從碧血劍到鹿鼎記,多次提及。

    而袁崇煥的反面,那自然是黑的最慘,袁崇煥在遼東手持尚方寶劍殺了同樣持有尚方寶劍的皮島總兵毛文龍,為滿清滅了一心腹大患。

    而鹿鼎記中,反面的神龍島,神龍教,就是毛文龍的殘餘勢力。假皇后毛東珠也是毛文龍的女兒。

    當年我初中讀鹿鼎記,一直以為毛文龍是個大壞蛋,直到最近才知道是抗清名將。

  • 7 # Ineverunknow

    金蛇郎君,金蛇郎君!雖然小說裡描寫金蛇郎君用詞都很好,不過大多數人一般都會把他看作罪有應得,自作自受!自己這麼看別人不一定這麼想,他們都喜歡袁承志……嘿!金蛇劍譜!……

  • 8 # 至秦子聊歷史

    被金庸用文學手法給出翔的很多。

    比如尹志平,一代得道高人,在他筆下就是個好色之徒,真不知道金庸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去寫的,他安排趙志敬也可以啊。搞到最後,道家協會反對了,才修改成甄志丙,不過大家都直已經習慣了叫尹志平。之後不明真相的群眾瞭解到尹志平的時候,第一印象肯定是個小人。

    還有呂文德。金庸看不起名將?還是他沒有歷史底蘊,亦或者必須黑呂文德他才能寫出神鵰俠侶?完全可以虛構一個人物,金庸偏偏不幹,他就拿歷史上的名將來寫成窩囊廢,他要全世界看他小說的人都看到呂文德是一個被郭靖逼得抗金抗蒙的窩囊將領?

    最後提一下,出了被黑出翔的人,揚州也被金庸黑德通體發黑。試想一下,揚州十日到康熙殺鰲拜,前後才多少年,才多少年?就偏偏要在揚州出一個韋小寶,我也是呵呵,他就不能把韋小寶寫成杭州人?南京人?還把天地會寫成什麼樣了。反清復明小人多?

  • 9 # 八雲紫月

    清和真人尹志平,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師,劉海蟾一樣的人物,被黑成了迷姦少女的惡徒,這個實在不能忍。另外全真道北七真,每一個都是一個流派的祖師,可是在射鵰裡,除了馬鈺和王處一,似乎都成了一群不長腦子的莽夫。很懷疑老金年輕的時候是不是有個道士把他得罪狠了。

  • 10 # Chance23

    當然是徐志摩了,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現在看徐志摩也算是歷史人物了吧。徐志摩死的時候是1931年,而那時金庸只有七歲金庸是1924年3月出生的,所以他倆應該是沒有多大仇。金庸黑他就不算是報仇,真的純是被黑。徐志摩生活作風一直有問題,而金庸一直專心夏夢,所以也很看不上徐志摩。就連在徐志摩喪生時送來的輓聯都寫的是“司勳綺語焚難盡,僕射餘情懺較多”。

    而金庸筆下的表哥沒有一個好人。比如《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連城訣》裡的汪嘯風、《倚天屠龍記》裡的衛璧。而四大惡人重的淫賊雲中鶴就是以徐志摩為原型。徐志摩有個筆名就叫雲中鶴。在金庸小說裡,還有一條隱線也與徐志摩有關。《神鵰俠侶》中,全真道人曾介紹小龍女的來歷,說她是被扔在重陽宮外的棄嬰,被古墓派第二代傳人收養,並授以武功……這姓龍的女子名字叫做什麼,外人自然無從得知,那些邪魔外道都叫她小龍女。這個名字的來歷,可以在徐志摩的《愛眉小札》中找到線索,其中有徐志摩對陸小曼的種種稱呼,包括小龍愛龍龍龍我最甜的龍兒。”《神鵰俠侶》透過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表達了對封建禮法的蔑視。而小龍女之名得於陸小曼,顯然有深意。

    四大惡人分別是“惡貫滿盈”短延慶、“無惡不作”葉二孃、“凶神惡煞”南海鱷神嶽老三還有“窮兇極惡”雲中鶴。

    短延慶最終因為段譽坐上王位,看到自己的血脈當上大理國國王放下一切恩怨而去。珍瓏棋局時也幫助虛竹解局而覺得這個人雖惡,但也不是個完全的壞人。葉二孃根本沒有殺別人孩子,沒次都是把孩子送人,自己最後也是在少室山與玄慈方丈殉情而終。也不是大極大惡之人。

    嶽老三可以說是四大惡人中最萌的一個,性格直爽。最後為了救段譽而死,可以說是洗白了他的一生罪惡。雲中鶴是最後唯一一個沒有贖罪而死的,也是最不可饒恕的,書中女子他都想泡。其名言是“妙極,妙極!我早就想殺其夫而佔其妻,謀其財而居其谷”,從此可見一斑。最終死於大理三公刀下。這也說明金庸認為徐志摩是不可饒恕的,就連死也不能洗清他一生的罪孽。

  • 11 # 永遠奮勇向前

    感覺尹志平和鳩摩智吧。從歷史角度看這兩個人在歷史上都有其人。尹志平在書上不算壞。鳩摩智可是描寫這個人就不一樣了。雖然他最後也悔改了但比起尹志平卻冤枉了很多。鳩摩智在歷史上沒有做過一點點壞事。而且是一位有道高僧。更有點像那個掃地僧的形象。

  • 12 # 極致本地社

    皇太極,乾隆,都是綠帽子大王。帽子也是金庸給的。其實這個無所謂黑不黑,金庸是寫小說,不是寫歷史,小說寫人性,歷史注重事實,事實有時候並非事實,正史也有胡說八道的,司馬遷都不例外。但是人性有很多共同之處。金庸前期小說和後期小說,對待歷史人物的態度就不一樣。比如第一部寫乾隆,諷刺挖苦抹黑比較多。最後一部寫康熙,那就平和多了。但是對於帝王人性,還是刻畫的比較好的。

  • 13 # 美麗的好姑娘

    尹志平(小龍女這個人就不存在),乾隆(香香公主是自願進宮的)施琅(施琅根本不用韋小寶在康熙面前說什麼好話,攻打臺灣靠施琅的技策,關韋一個弄臣什麼事)餘魚同(他根本沒做欺嫂的事好嗎)

    覺得尹志平被黑最慘,一輩子認真做人認真練武,讓人寫成一個強姦犯

  • 14 # 千珏之夢

    噹噹噹當~~~~

    那就是曾經“玷汙”小龍女的尹志平,如今他叫甄志丙!

    據瞭解 ,歷史上真的有尹志平這個人,因受到抗議,金庸先生也覺得這樣寫一位德高望重的古人不好,遂將原小說中的〝尹志平〞改為了現在的〝甄志丙〞。

    在武俠小說中武功平平、人品不佳的尹志平,其原型是中國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尹志平與丘處機

    尹志平自小出家,轉益多師,集全真道道法之大成,接任全真道掌教後,大建宮觀,廣收門徒,使全真道趨於極盛。他一生不近女色,淡泊名利,道德高尚,與小說中的尹志平迥若兩人。

    現在,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嚴肅的歷史著作,某個歷史人物,其真實的記載往往關注者甚少,而經過小說家的加工創作和影視作品的形象化後,就迅速走紅,知名度大大提高。

    全真教的尹志平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瞭解其人其事的本來只有道門中人和一些歷史研究者,自從他被寫入舊版《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後,名聲大振,婦孺皆知。只可惜這名聲並非好名聲,而是壞名聲。因小說中尹志平玷汙了許多讀者心目中的“女神”小龍女,被人們視為“淫賊”。

    這可冤枉了歷史上真實的尹志平。

    尹志平,乃是中國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道士,全真道德高望重的第六任掌門。武俠小說的描寫如此醜化這位道教先賢,自然引起了道門中人及一些道教文化研究者的不滿和抗議。儘管作者曾公開道歉並在新版《神鵰俠侶》中把尹志平改為虛構的甄志丙,但舊版小說的尹志平已深入人心,要在人們心目中抹去其不良印象並非易事,因此,小編有必要對他的生平、為人及修道理念給寶寶們作些介紹。

    尹志平,金元時期道士,字大和,道號清和子,山東萊州人,生於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祖籍河北滄州,《葆光集》序言稱其祖上有一母生九男,其中七八個都當了大官,各封八縣。

    生於官宦之家的尹志平,稟賦異常,童年時曾不經意地“入定”,“冥然漠然,不覺心形俱喪”,和賈寶玉夢入“太虛幻景”有些類似。少年時聰明穎悟,讀書過目不忘,每天能記千餘言。14歲時,遇到王重陽的大弟子馬鈺,估計是被馬道長的仙風道骨迷倒了,就打算離家當道士,結果被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對他嚴加看管。尹志平不甘心,找機會偷偷溜了出去,如願以償當了馬鈺的弟子。

  • 15 # 夢幻空花11421218

    潘美,北宋初年名將。雍熙北伐,潘美率楊業等將士節節勝利。但前方傳來曹彬30萬大軍全軍覆滅的訊息,只好照旨攜百姓後撤,由於此過程中的一些意見不一,楊無敵隻身阻敵,而潘美未能救援,楊老令公身死。此役,潘美雖然有錯,但真正致楊業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宋太宗。而拋去此戰,潘美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個人性格,那都是很好的。借用古人的一段話:潘美本宋初名將,以功名令終。近世小說所謂《楊家將》者,獨醜詆之,不遺餘力。或以為楊業之死,潘與有責焉。按李廣之死,責在衛青,後世不聞詆青以伸廣者。潘美乃無端蒙惡名,誠所謂有幸有不幸哉!按潘美性最平易近人,有功益謹慎,能保令名以終者,非無故也。潘美處功高震主之地而能謹慎,宜守保令名以終也。獨其身後無端之毀,不知從何而來?

  • 16 # 歷史大學堂

     毫無疑問這個人是尹志平,縱觀禁書,被黑者無數,但洗不白者,唯有尹志平,之所以這樣說,是有些依據的,自從金庸赴約華山論劍被眾道士阻攔之後,也考慮到了尹志平是道教的先祖不容玷汙,於是便給尹志平換成了甄志丙,並未道教師祖正名,可問題是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愈加試圖這迷惑,這甄志丙是誰,和尹志平什麼麼關係,他的出現是不是為尹志平頂罪,究竟是尹志平玷汙了小龍女,還是甄志丙玷汙了小龍女,還是兩個人一起玷汙了小龍女,總之小龍女沒有逃過被姦汙的命運,於是一個聖潔的處女,被人姦汙了,由於先入為主,尹志平在故事中佔據了50年的主角地位,甄志丙何許人也只有看過新修版的人知道,但尹志平的名聲卻早已臭了50多年,按理說新修版已經問世10了,尹道長的名望應該早就恢復了,可問題就在這,尹道祖的命運不但沒有恢復,反而更加牢固,這淫賊的名聲永遠也洗不掉了。然而就連金庸一手塑造的小龍女沒有什麼好的結局,遠在東南亞,小龍女竟然是賣淫女的代名詞,不知金老爺子見到此景,會有感想,因為他的一時激憤,寫了一個不堪的情節,其實這本也沒什麼,錯就錯在,他用了歷史的真實人物,而且這個人物,也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相反,這個人確是一個得道的高道,在中國道教史上擁有極高的地位,不知金大俠與他何仇何恨,害得人家永世不可翻身,因為現在除了修道的人誰還會去關心道教,就是知道了誰又會又為一個死了幾百年的人說話,金庸也許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此無忌憚,隨便改了一個名字,就以為萬事大吉,殊不知,你的作品是改了名字,到尹志平的名譽早已受損50年的時間,尹志平姦汙小龍女早已成洗不掉的記憶,自此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那個為道教奉獻一生的尹道士,知道的只有那個以姦汙小龍女而聞名的尹志平

  • 17 # 雲暮兮澤

    金庸筆下的鄭克爽。

    在島上鄭克爽殺了陳近南後,韋小寶用含沙射影擒住了鄭克爽,但陳近南死之前令韋小寶不準殺國姓爺的子孫,韋小寶憤怒之下逼迫鄭克爽簽下霸王條款,口頭上將鄭克爽的父親、母親、奶奶、外婆賣給了鄭克爽,做價380萬輛。後來臺灣歸降後,鄭克爽被康熙封了公爵,但空有爵位,沒有實權,韋小寶就令多隆帶領侍衛天天上門討債,討得兩百六七十萬兩,幾乎搜光了鄭克爽全部家產,而且天天遭受侍衛的欺壓,折磨的他憔悴不堪,看上去老了二三十歲的樣子。

    歷史上真實的鄭克塽。

    鄭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人稱秦舍,字實弘,號晦堂,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及陳永華相繼去世,重臣馮錫範聯合鄭經從弟等人發動政變,刺殺監國鄭克臧得逞,立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為延平郡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於澎湖海戰大破鄭軍艦隊,攻佔澎湖,鄭軍主將劉國軒逃回臺灣。馮錫範遂勸說鄭克塽降清。七月初五,馮錫範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日,馮錫範將鄭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進入臺灣受降。隨後鄭克塽前往京師,隸屬漢軍正紅旗,受封為嘉德官。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鄭克塽病故,爵位無襲。

  • 18 # 吾曾愛

    大概是尹志平吧!

    尹志平,全真教發揚光大者,一代道家宗師,人品性格都是相當不錯的,但在神鵰裡被描寫得如此齷蹉,確是對這位先賢的大不敬,以至後來查良鏞本人都看不下去,在新版本中,把那些齷蹉事改成別人做的了。

  • 19 # 15991982979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哪位歷史人物被黑得最慘?確實不大好說,因為一提到‘’最‘’,必然是眾說紛雲,莫衷一是,難有定論。但既然是‘’黑‘’,從字面上去理解,就多多少少含有一點不實之詞的嫌疑成分在裡面。因此,我認為,《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皇帝,是被黑得最慘的一個。在小說裡乾隆皇帝被描寫的很是不堪,他不守信用,承諾了的話不算數,貪淫好色,私逛窯子,醜態百出,……還黑他字寫得不怎麼樣,仍喜歡到處題字,等等。諸如此類,在書中不一而足。而實際上,歷史上的初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幾個少數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書裡提到的以上種種,有些純屬虛構,是為了滿足小說需要的不實之詞,有些屬過分誇大。在書中,我們看不見歷史上‘’康乾盛世‘’的影子,而給讀者留下的最後印象就是,乾隆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人。我想,乾隆皇帝若是地下有知,看到如此被黑,恐怕也會憤憤不平且喊冤叫屈不迭。關於這一點,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的後記裡也承認並表示了歉疚之意,但該書基調既定,不能改變,只能如此了。

  • 20 # 花染涼意小懶君

    金老最鄙視他那拋妻棄子,亂秀恩愛取了陸小曼,心屬林徽因的的表哥,徐志摩,,。所以他筆下的表哥最無情,,無情無義無理取鬧。。必須也是慕容復,金老毀徐志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家髒的像狗窩,春節都不收拾,也不貼福字,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