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軍情
-
2 # 默默注視你
所謂的日軍不堪一擊,也就是所謂的諾門坎戰役,其實說白了!就是日軍讓蘇軍包了一頓人肉餃子,當時蘇軍集結第1集團軍(6萬餘人,轄3個步兵師,即第57師、第82師、第152師)、摩托化第36師,機械化第5旅,裝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空降第212旅、機槍第5旅、炮兵第185團,反坦克炮第37、85營,第63、66、150防空營等其他部隊(另附外蒙騎兵第6師、騎兵第8師等部隊),共計機械化大軍10萬餘人(另外動用鐵路晝夜不停的運送來18000噸炮彈,6500噸炸彈,7000噸燃料,4000噸糧食和4000噸物資、3000輛載重汽車..... 蘇軍一共498輛坦克、346輛裝甲車,542門大炮,515架飛機)。7月15日,朱可夫被任命為集團軍司令員,反觀日軍沒有一輛坦克,僅有的22門榴彈炮在8月24日一戰全部損失!到了8月31日已經被日軍全線突圍,反而是讓日軍單兵+燃燒瓶擊毀蘇軍坦克200多輛,最後9月15日簽訂停火協議,雙方對比:蘇軍8月20日總攻時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壓制火炮542門,飛機500架。整個戰役蘇軍有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比1的火炮數量優勢,3比1的兵力優勢,但傷亡比日軍更大,蘇軍坦克被擊毀280多輛,裝甲車損失90輛,日軍只損失了30多輛戰車裝甲車,安崗坦克支隊也沒有被殲滅,只是在7月彈藥耗盡後,自行撤退了。蘇軍前後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僅炮彈炸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各種物資消耗才2000噸不到。像這種不對稱作戰,打成這樣也沒有什麼露臉,反觀我們的抗日戰爭,人員,裝備,訓練,甚至補給都在明顯劣勢,跟蘇軍比我門的將領無論國共,他們都是“戰神”
-
3 #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如果說美日之間拼的是航母和飛機,那麼蘇日之間拼的就是飛機和坦克。日本的飛機相對於工業大國蘇聯來講,無論是日產量還是庫存量,都處於劣勢。由於是陸地作戰,重點還是看地面的火力以及坦克的大比拼。一句話,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
在大戰期間,日本最有名的坦克是97式中型坦克。這種坦克於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它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它有4名乘員,裝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不對稱的炮塔,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炮塔,無線電臺的框形天線和主動輪在前,是97坦克的幾大特徵。 在二戰的初期和中期,日本軍隊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為主,車子輕,裝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備同坦克作戰的能力。由於日本在戰爭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作戰,作戰物件基本上沒有坦克部隊或僅裝備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較弱,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揚威。
從97式和97改坦克到三式/四式/五式坦克,三式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8.8噸,而四式、五式Ⅱ型坦克的戰鬥全重卻達到了約30噸和約35噸。也就是說,只有四式和五式坦克才具有一定的同M4和T-34坦克相抗衡的能力。不過,四式坦克僅造出幾輛,五式坦克僅造出樣車,還未來得及在戰場上“露臉”,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因此,這兩種坦克就成為日軍手中未打出的“王牌”。
下面這些是日軍最後的量產戰車——三式中型坦克,重約18噸。使用一門由75毫米野戰炮改進而來的戰車炮。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藥基數5 400發。
四式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四式中型坦克僅製成6輛,還沒等拿到戰場上一試身手,小日本便投降了。
蘇聯二戰期間共製造坦克/突擊炮(自行反坦克炮)10萬輛,美英外援1萬,合計起來也就12萬。另有資料顯示,41-44年T-34產量佔坦克總產量的佔比分別是40%、51%、79%、86%,45年沒資料,按80%計算。41年至45年T-34的產量分別是3014、12557、15883、15025、18330輛。45年5月初歐洲戰場結束戰鬥,不管蘇聯當年生產的坦克能不能參戰,我都按4/12計算進去,那麼45年T-34歐戰產量為6110輛。五年總計生產T-34坦克52589輛(40年的117輛我們忽略了)。再按T-34坦克產量佔比計算,得出蘇聯41-45年5月初坦克歷年產量為7535、24621、20105、17470、7637輛,坦克產量總計76666輛。這樣看來,蘇聯的坦克突擊炮總量為十一二萬差不多。
和T—34相比較,二戰時日本的坦克被戲稱為“豆戰車”,一些蘇聯坦克車手都懶得開炮,直接衝上去把“小土豆”撞翻。無論是速度火力還是裝甲與數量,由於日本島國資源匱乏,這就決定了軍工廠在生產武器時,能省就省,偷工減料。而蘇聯資源豐富,工業水平強大,在這場工業大比拼中,日本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朱可夫元帥只是縮短了這一過程。蘇聯必勝,日本必敗。
-
4 # 人皮難背2
被蘇聯打擊的關東軍不是原來的關東軍了,當時最強的關東軍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了。還有就是蘇聯當時的軍隊都是九死一生的老兵,裝備也比中國強太多了。論單兵素質和武器裝備日本和蘇聯沒法比,就是雞蛋碰石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日本的坦克在中國就所向披靡,但是在蘇聯的T34面前就是紙糊的一樣。所以日本不可能贏
-
5 # 契丹77
日本陸軍在戰爭初期進攻菲律賓、馬來半島的勝利,在太平洋奪島戰中的瓜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也給美軍大量殺傷。但我們可以發現,菲律賓、馬來半島、瓜島都是熱帶林區,不適合機械化部隊展開,硫磺島、沖繩島則是經過充分準備的陣地戰。日軍單兵素質高,日軍軍官嚴格按照教科書作戰,松山戰役後國軍參觀日軍所挖戰壕,工事都是教科書般嚴謹,令人感嘆。但其戰術較死板,缺乏靈活性,裝甲車器發展落後,沒有在大規模機械化兵團作戰中取勝的戰例。
-
6 # 民間公益踐行者陳忠銘
日本關東軍是一個特殊的部隊,它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亦即山海關以東而得名,與日本本土的關東地方沒有關係。從戰鬥力來分析,關東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太平洋戰爭前和太平洋戰爭後。關東軍剛剛成立之初,因為戰線不長,故大本營可供調動的部隊非常充裕,所以可以抽調一些受訓充足,戰鬥力強的部隊充實關東軍,一為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同時也為了震懾蘇軍。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的國策已經確定為南下,隨著損失加大以及戰線拉長,大批關東軍的精銳被抽調往太平洋戰場,此舉為後期關東軍被蘇軍實力碾壓埋下伏筆。二戰末期,蘇軍從歐洲戰場轉向遠東之後,關東軍的末日就不可避免的來臨了。戰場局勢一邊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蘇軍剛剛經歷歐洲戰場的洗禮,挾勝利餘威自然充滿戰略自信。反觀關東軍,絕大多數都意識到戰爭結局就是戰敗,抵抗意志非常低落。二,蘇軍此時的武器裝備的精良度和先程序度已大大超過戰略物資匱乏的日軍。三,單兵作戰能力以及戰鬥經驗方面,關東軍遠遠落後於蘇軍。四,華西列夫斯基將軍的指揮得當對於本場戰鬥的勝敗起到關鍵作用。
-
7 # 瘋狂的白牛
打中國的時候關東軍是甲級師團和乙級師團,太平洋戰場開闢後高階兵都那邊送人頭了,只剩下丁級師團了,還有很多是外國的俘虜。整體戰鬥素養就不行。再說裝備,蘇聯飛機坦克火炮,日本在東三省的重武器十去八九,而且質量也不行。再說準備,佐藤凌晨接到開戰宣告,八個小時以後就開戰了,基本上沒有什麼戰術調配了。還有心態,知道自己大限將至,還有多少人願意抵抗。
-
8 # 密探零零發
日本關東軍雖然中國不可一世,但是強大的蘇軍面前不堪一擊,那是因為日本關東軍的強大是相對的,相對於蘇軍來說日本關東軍是弱小的,就像蘇聯是一個巨人完虐日本這個小孩;
一、在武器上,蘇軍以衝鋒槍、大集團軍的坦克、飛機為主的機械化集團軍,而日本計程車兵配備的步槍、坦克、飛將都很少,在武器裝備上天壤之別,當時的日軍還企圖近戰拼刺刀,但是在蘇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根本就不給小日本機會,只會白白送死;
二、在戰鬥力方面,蘇軍剛打敗了強大的德軍,都是久經戰場的老兵,戰鬥力強悍,而反觀東北的關東軍,長期不作戰,甚至讓日本國內的小孩參軍,戰鬥力低下,不堪一擊;
三、在作戰思想方面,蘇軍玩的是大規模的集團作戰,衝擊力極強,而日本人還是用的是一戰時的作戰思想,面對蘇軍的集團作戰,難以招架;
四、處於二戰末期,日本腹背受敵,已經是強弩之末,戰略資源缺乏,士兵也毫無鬥志,只是在做困獸之爭。
綜上所述,當日軍面對蘇軍時不堪一擊。
-
9 # 鐵男春秋
日本關東軍並非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關東軍武器精良,有飛機、坦克、裝甲車、迫擊炮等各種戰備,人數有百萬之眾。關東軍紮根在東北,源源不斷運送兵力去東南亞作戰。
蘇軍如果不依靠東北抗聯和愛國志士提供的關東軍準確情報,那麼關東軍就不可能被蘇軍擊潰。日本鬼子戰鬥力很猛,不像電視電影所描述的那樣抱頭鼠竄、驚弓之鳥,相反他們會以武士道精神頑強抵抗,戰到最後一人絕不投降,寧願玉碎,也不會跪著求生。
假如沒有抗聯和愛國志士的情報,蘇軍就是聾子和瞎子,根本就不知道關東軍的軍事固防圖和具體人數。沒有準確地情報,蘇軍哪敢冒然發動進攻,用人去拼子彈,多少人才夠呢?由於抗聯摸清鬼子的排兵佈陣還有多少個暗堡,事先拿到第一手資料拼死把情報交到蘇軍將領手中,才有了下一步圍剿關東軍的計劃。再加上蘇軍的偽裝,關東軍卻沒有察覺,最終蘇軍以最小的代價俘獲關東軍。
在十天的戰役中(1945年8月8日一8月18日)
雙方傷亡人數:蘇軍陣亡3.2萬人,關東軍陣亡8.3萬人
-
10 # 草狼的平淪
進入上世紀三十年代,歐洲的機械工業飛躍式的發展,飛機、汽車、履帶式機械業己普及,反觀亞洲,除了日本,其它國家還處於牛馬時代,機械工業幾呼空白(有些象今日非洲)而日本在當時,根本無法與歐美相提並論(有些噴子老愛噴,倭鬼海軍如何、如何……告訴你,當時倭鬼的海軍就如同今日棒子的海軍一樣,破船有幾條,但……呵呵,世界是南韓的!)倭鬼的陸、空軍那就是垃圾!!不要說天朝,當時清剛滅亡,國家概念在普通百姓心中尚未建立(還是封建朝廷概念嘛)倭鬼打毛子,就是婁蟻撼大象
-
11 # 心有遠芳
日本關東軍在蘇軍面前有什麼武器比的過蘇軍?
日軍坦克九噸對蘇軍二十幾噸,日軍炮又短又細,蘇軍又大又長,日軍皮又薄又脆,蘇軍又厚又實,日軍不被捅才怪。
關東軍150重炮只有幾十門,蘇軍幾百門,日軍只有幾個基數,蘇軍無限量供應,日軍不被日才怪。
關東軍機動主要靠馬拉,蘇軍靠機械化,四條腿跑的過車輪,日軍不被蘇軍按在地上磨擦才怪。
日軍戰術還停留在一戰,只會戰壕戰,人海戰術,而蘇軍朱可夫是二戰水平,與德華人同在一起呆過,練過,深知飛機,坦克,炮兵協同的利害。
所以諾門坎一戰,讓關東軍深知重工業不如蘇軍,坦克不如蘇軍,重炮不如蘇軍,機械化不如蘇軍,高地協同不如蘇軍,戰術不知蘇軍,國力不如蘇聯,需要至少十年才能挑戰蘇聯,放棄了北進計劃。
-
12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不堪一擊?說的是諾門坎戰役?日軍並不像大家所說諾門坎敗的那麼慘,實際雙方都損失不小。諾門坎事件開始時,蘇軍第57特別軍軍長名費克連科,這個人是蘇聯國內大清洗後當的軍長,缺乏作戰經驗,日軍發起進攻後,他還在離戰場120公里的地方指揮,對戰場情況不夠完全瞭解。所以,戰役初期,蘇軍接連失利。後期雖然換上了朱可夫,但是諾門坎戰役結束時,蘇軍無論是人員傷亡和物質消耗都比日軍大的多。日軍死亡8440人,受傷8000多人,並非傳說中的六萬人。
諾門坎戰役是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這是因為蘇聯人制止住了日軍的侵略,沒有讓日軍繼續推進。從這個角度看,蘇軍當然是勝利者。如果從傷亡代價和裝備損失的角度看,反倒是蘇聯的損失更為慘重。所以,你可以認為諾門坎戰役是蘇聯的一次慘重的勝利。
如果是說二戰末期蘇軍對關東軍的風捲殘雲,那時的蘇軍是經過二戰最殘酷的蘇德戰場的錘鍊和洗禮。戰術技能,大縱深作戰各方面都趨於成熟。並且火炮眾多,坦克部隊更是完全日軍不能比的,況且日軍的一些碉堡,要塞的情況蘇軍也有一些掌握。
反觀日軍,關東軍精銳被抽調去對付美軍,滿洲留守的精銳部隊數量減少,所以不論從人員素質,或者是武器裝備質量,已及經驗值;蘇軍對付日軍都完全沒問題。也就是說,日軍未必還是當年的日軍…而蘇軍,已經脫胎換骨了。(不是大清洗時缺乏大量有經驗幹部的蘇軍了)
-
13 # 不沉的經遠
因為到蘇聯出兵的時候,曾經號稱日本精銳的關東軍早就虛有其表,變成死狗了。而且日本根本不適應蘇聯的大突擊戰術,部署錯誤,結果就是一遍倒。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從沙俄手中奪取了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權,並將其命名為關東州,設立了關東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1919年,關東都督府被改名為關東廳,其下屬軍事機構陸軍部也被提升為關東軍司令部,這也是關東軍的由來。
關東軍除了旅大地區日本駐軍外,還管轄滿鐵的守備隊。日本把旅大地區、滿鐵視為侵略中國的橋頭堡,因此對於關東軍也非常重視。像918事變時,關東軍下轄第2師團、滿鐵守備隊6個大隊,加上駐守旅順的重炮兵大隊,其總兵力有18000人。
在918事變以後,關東軍的兵力也大幅度增加,不過關東軍真正膨脹,是要到諾門坎戰役以後,為了對付遠東蘇軍,關東軍一度擴充到31個師團、1個裝甲軍和22個守備隊,總兵力約有百萬。此時的關東軍所屬師團不少都是日本的甲等師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堪稱精銳。
不過隨著日本的戰略改為南下,發起太平洋戰爭以後,關東軍的定位就比較尷尬了。日本畢竟是個小國,在維持侵華戰爭的同時發起太平洋戰爭已經有些力不從心,自然不可能發起對蘇聯的戰爭。而蘇聯也忙於蘇德戰爭,不可能攻打關東軍,所以這百萬大軍就沒了用武之地。
日本國力有限,當然不可能讓這麼大一支精銳部隊閒著,於是不斷抽調關東軍下屬部隊前往太平洋戰場。雖然後來關東軍也補充了一些部隊,人數得以維持在70萬左右,但是這些部隊大多是新組建的部隊,兵源素質差,武器不足,甚至不得不收繳偽滿軍的武器來補充,戰鬥力和當年的關東軍已經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了。
更糟糕的是日本陸軍沒有現代裝甲部隊作戰經驗,他們眼裡的陸戰還是和一戰一樣,雙方在預設陣地上展開戰鬥。因此在雙方關係日益緊張時,關東軍首先考慮的是加強邊境守備力量,根本沒考慮應對對方的大縱深突破。
這個結果自然是悲劇性的,開戰以後蘇軍撕開日本防線以後,裝甲部隊就向縱深突擊,關東軍根本沒有能力組建新的防線阻止蘇軍的突擊,所以很快就北蘇軍徹底打蒙。對蘇軍來說,進攻中最大的麻煩不是日軍的抵抗,而是突進速度太快,補給跟不上。
訓練、武器、兵力都不如對方,在指揮上又落後於時代,關東軍被蘇軍用各種姿勢在地上摩擦也就不奇怪了。不過好訊息是因為蘇軍打的太順利,傷亡不大,所以戰後日本戰俘的待遇比德軍戰俘要好的多,算是因禍得福吧。
-
14 # 歷史軍魂
日本關東軍的兵力是打算進攻蘇聯而準備的,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達到鼎盛,總兵力有31個師團,85萬人。到1942年10月,關東軍的級別從方面軍升格為總軍。因此,此時的日本關東軍確實是精銳,號稱日軍的帝國之花。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為了挽救日軍的失敗,從1943年起,日本大本營先是從關東軍抽調了13個師團和一支特設的高度機械化師團到太平洋戰場,後又抽調7個師團調回本土防禦。
在蘇聯出兵東北之前,關東軍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軍人重新徵召入伍。經過補充,關東軍的兵力達到了24個師團,9個混成旅團,總兵力約70萬人。根據日本原始檔案記載:
1945年8月,東北日本關東軍有步槍30萬支,大小炮1千幾百門,坦克250輛,機槍1萬幾千挺。
此時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力只相當於以前的8.5個師團。而出兵東北的蘇軍總兵力有150萬人,幾乎是關東軍的2倍。蘇軍剛剛接受了二戰的洗禮,大戰略縱深的戰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加上蘇軍士氣高漲,已是明日黃花的關東軍哪裡是蘇軍的對手。
-
15 # 大馬哈魚12
答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將中國遼東半島單方面改名為了“關東州”,並設立了關東總督府。1919年,關東總督府陸軍部被晉升為“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也就由此而得名。
此後數十年中,關東軍一直在東北地區進行活動。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以及策動“9·18事變”發動侵華戰爭。
並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日蘇雙方分別披著偽滿洲和蒙古的外衣,雙方真刀真槍地在諾門罕進行了一場大戰。戰役最後是蘇聯取得了勝利,但關東軍卻憑藉著精良的裝備和優秀的單兵作戰能力,使得蘇軍的戰損遠遠高過了日軍。此戰之後,關東軍便成為了人們眼中日本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過也隨此戰役之後,日本的軍事策略,由北上改為南進。
關東軍的精銳之師就被調走了,為了在關東軍被抽調走以後,東北地區的安全問題,日本人修築了大量以隧道,地堡,以及各種防禦體系,在中國與蘇聯邊境。
另外一個就是蘇聯人被德華人打的沒有還手之力時, 日本人也是南下一路高歌猛進,為此在防禦裡面縱深沒有過多考慮。開始不積極進行防禦,後來發現自己沒有能力進行防禦。以至於日本對蘇聯的進攻預警到了,防禦沒有準備。
日本關東軍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它不同於其它地方部隊,拖家帶口的少,而東北日本人後代比較多,因為有拓荒者以及各種各樣工廠,學校,醫院以及各種各樣生產部門。這些非軍事人員與後勤人員佔比較大,當時東北地區是全亞洲第一供應商和富裕的地區了。這些人,日本需要保護,並且他們都歸心似箭。此時的關東軍就是一個後勤保障大隊了。
蘇聯人的進攻,沒有直接從歐洲掉過來就打。他們準備挺長時間,不管是自己人員還是武器彈藥,並且對於東北關東軍的防線以及兵力布暑等進行了掌握。
蘇聯人是和德國繞過馬其諾防線一樣的打法,繞過關東軍的防線。迅速推進,趕上美國的原子彈爆炸,讓日本投降。很快解決問題。
-
16 # 傻客氣
毛子經過二戰的洗禮,是當時最強大的陸軍。日本鬼子強項是海軍,關東軍也就是能欺負亞洲國家,放在毛子面前就不夠看。 毛子在二戰中的傻白蠢是現在網路忽悠的主要方向,要點一是忽悠毛子贏了是意外,比方說天氣,忽悠方閉口不言毛子坦克用柴油,德華人用汽油,天氣冷誰的坦克不好用?德華人的戰壕裡是西伯利亞寒流,毛子戰壕就是夏威夷海灘?輸了開始甩鍋,一點不男人。再一個就是忽悠毛子贏的不高大上,人多堆出來的,這個看法最有才,一戰中人海戰術就已經被證明搞不成,高素質的英法德在凡爾登每天死好幾萬人,照這個打法毛子每個人得死個十次八次的才能堅持到勝利。這裡面還有一個現象,西方嘴上鄙視人多打人少,下手的時候卻當做金科玉律,英華人打德華人的軍艦,從來都是圍毆。美華人也是造了一大堆的坦克飛機,淹死德華人。在太平洋上只說登島的軍隊多麼少,假裝周圍密密麻麻的軍艦飛機不存在。德華人打毛子,搞偷襲(這個就不高大上先),也是閉口不提毛子邊境能參戰部隊要少於德國進攻部隊。等到毛子緩過來,來了個照方抓藥。真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至於德國其他失敗原因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國足失敗原因大全,基本上就是抄國足的,就不在這裡列舉了。毛子贏了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所以西方只能和蘇聯冷戰,因為熱戰打不贏,最好的辦法就是忽悠缺心眼的。這種忽悠我估計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打擊毛子的國家形象。第二就是忽悠二13國家,讓他們覺得毛子弱,和毛子熱戰,消耗毛子國力。最先中招的就是喬治亞,喬治亞捱揍的時候其國內遊行要求北約參戰,北約假裝沒看見,回來烏克蘭又衝出來做榜樣,為西方火中取栗,真是國中哈士奇。
-
17 # yota納蘭德性
由於日本陸軍的主要對手如中國軍隊,普遍裝備比較差,而東南亞戰場也沒有大規模陸軍正規戰,重要戰役都是登陸戰,奪島戰。日軍在坦克,炮兵這些陸軍裝備上投入不足,一直到投降日軍也沒有製造出能和T34抗衡的主戰坦克,這可能是日本陸軍不願意與蘇聯正面作戰的原因之一,所以現在日本下大功夫研究坦克。同樣的原因,日本在航空母艦和原子彈上吃過美軍大虧,所以日本一定在這方面有特別的注意力,下一次戰爭中能見到日軍的反思後的結果。
-
18 # 張明揚不說話
在二戰中,日本關東軍和蘇軍一共大規模交過兩次手,第一次是1939年5-9月的諾門坎戰役,第二次是1945年8月的蘇軍出兵東北。
從第二次雙方的情況來看,日本的確被打得很慘。但就雙方戰鬥力評價而言,此戰並沒有太多參考意義,由此推斷關東軍不堪一擊有些牽強。從大的戰局上來看,日本此時敗局已定,關東軍也就是困獸猶鬥而已,並沒有太多士氣可言,並不是典型的日本關東軍,這從關東軍的大批投降就可以看出來;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蘇軍是157萬的新勝之軍,在裝備上特別是裝甲部隊上佔據了絕對優勢,而日本關東軍此時只有70多萬,且精銳部隊早就被抽調到南洋參加太平洋戰爭,此時的關東軍也就是個空殼子而已,和當年那支堪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而從諾門坎戰役來看,儘管關東軍最後是失敗一方,但其間戰局其實相當膠著,遠不是什麼不堪一擊一觸即潰。關東軍的失敗更多是緣於兵力與技術裝備的差距,關東軍的步兵在戰爭中體現出了相當強的單兵作戰能力,步兵單兵素質甚至可以說強於蘇軍。
從戰後的雙方傷亡數字以及裝備損失來看,蘇軍的損失基本都大於日軍,蘇軍的勝利至多也就是“慘勝”而已,或者說,是憑藉著國力的雄厚“以本傷人”取得的勝利。就軍隊戰鬥力而言,關東軍和遠東蘇軍至少是一個等級上的。
關東軍在此戰暴露出來的問題並不僅僅是關東軍的問題,而是日本國力與蘇聯的巨大差距。日本的裝甲部隊不僅在數量上遠遜於蘇聯,在坦克效能上更是被蘇軍完爆。說到底,以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而言,根本沒有能力去負擔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
從二戰的實際情況而言,除了超強的德國陸軍(二戰中前期),及超弱的義大利陸軍(真正的一觸即潰)以外,日本陸軍、蘇聯陸軍、美國陸軍和英國陸軍基本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沒有一支陸軍可以大言不慚的說能讓對方“不堪一擊”。
-
19 # 巴山夜雨涮鍋
所謂日本關東軍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是指的1945年8月爆發的蘇日戰爭。蘇軍在短短半個月內,殲滅和俘虜日本關東軍70萬(其中擊斃八萬),完全摧毀了關東軍叢集。
戰爭之所以一邊倒,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雙方兵力對比上,蘇軍佔有壓倒性優勢。蘇軍總兵力為150萬,而日本關東軍只有70萬(二三十萬偽滿洲國軍隊就是垃圾)。即使同等兵力,擁有2倍優勢也是橫掃了。
其次,雙方的裝備和訓練差距更大。蘇聯已經結束了歐洲戰場,專門用了三個月時間,從西伯利亞大鐵路把精銳部隊調來。這些蘇軍都是身經百戰,日本的關東軍由於長期抽調精銳去太平洋填絞肉機,留在東北的三十幾個師團架子,其實都是二線部隊。在裝備方面,日本陸軍裝備原先就弱,坦克都是薄皮大餡的餃子。而得到美國支援,橫掃東歐中歐的蘇軍,則擁有令美國也敬畏三分的鋼鐵洪流。
其三,雙方士氣差異也非常大。如果說在1939年的諾門坎中,日軍裝備雖然不如蘇軍,依靠鬥志彪悍還能給蘇軍造成慘重傷亡,那麼如今,蘇軍剛剛攻滅納粹德國,士氣旺盛。而日軍日薄西山,東京大轟炸和原子彈更是讓上下惴惴不安。日本高層期盼著蘇聯出面調停作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如今救命稻草忽然變成了催命無常,這種打擊是相當大的。
最後,東北地形是沃野千里,很適合蘇聯機械化部隊和優勢火力的發揮。而日本雖然盤踞東北多年,畢竟還是侵略者,不可能發動有效的運動戰、游擊戰,而只能憑藉工事迎擊蘇軍的重兵集團,這就更給了蘇軍發揮火力優勢,痛宰日軍的機會。
用古話說,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日本這邊,蘇軍掌握絕對優勢,那麼幹淨利落地取勝也就不足為奇了。
-
20 # 一枚明粉
關東軍不再是諾門坎的關東軍,蘇軍也不是諾門坎的蘇軍,一方精銳消耗在了太平洋,剩下的就是撐門面;一方經歷了二戰歐洲戰場的洗禮,戰鬥力強悍。
(蘇軍進攻東北)
日俄戰爭後,日本和俄國劃分了在東北的勢力範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據東北,蘇聯將中東路權益賣給日本。雙方也就進入直接對峙狀態。1938年日軍挑起了張鼓峰衝突,1939年日軍挑起諾門坎衝突,之後雙方均傷亡慘重,簽訂了合約,雙方進入短暫的和平期。
(諾門坎戰役)
日本關東軍在1938、39年都想對蘇作戰,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依然如此,舉行了規模巨大的“關特演”,以蘇聯為假想敵,擬進行“北進”,全軍有十三個主力師團,之後升格為總司令部,轄十四個主力師團。但隨著中途島戰役的失利,日軍開始部署絕對國防圈,大量的關東軍精銳被抽調到太平洋守島。1945年1月日軍從關東軍抽調數個師團到太平洋,在四月又抽調部分回本土。到八月風暴的時候,關東軍雖有七十萬兵力,但更多是番號100之後戰鬥力低下、裝備不足的師團。而且其中三分之一是德國投降後擴編的軍隊。
(日軍排程)
至於蘇軍方面,諾門坎戰役後蘇軍在遠東保持了較為強大的兵力。在蘇德戰爭爆發後,都沒抽調;在獲得日軍不會北進的情報後,遠東蘇軍西調,投入莫斯科戰場,蘇軍也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之後的四年裡,蘇軍對德作戰,經歷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等多次戰役,尤其是1944年的十次大縱深突擊,在1945年5月蘇軍攻佔柏林帝國大廈,第三帝國覆滅。經過二戰的洗禮,蘇軍的裝備、兵種協同、指揮官素質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和1939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種攻守之勢變化的情況下,蘇軍進攻東北自然佔著優勢。在八月風暴中,蘇軍兵力是日兩倍多,技術裝備是日軍數倍,從三個方向向心突擊,無論怎麼打都是贏家。
回覆列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軸心國之一的日本最早挑起了二戰的爆發,而日方的戰爭執行者就是赫赫有名的“關東軍”。其實日本關東軍只是其陸軍的一個分支,就因為它駐紮在東北地區的“關東州”因此得名“關東軍”。關東軍駐紮在東北地區,有大約30多個步兵師、10多個步兵和坦克旅團、以及1個敢死隊旅團,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731”部隊。
到1945年,由於歐洲現場上德意兩軸心國已經徹底投降,蘇聯在東方作戰就基本沒有了後顧之憂。在雅爾塔會議後,蘇聯經過三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在遠東地區儲備了足夠的戰爭物資,並且集結了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對日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而且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也是接連失利,尤其是透過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瓜島海戰等戰役後,日本的海空軍力量基本被消滅。再加上美國佔領沖繩群島後又不斷對日展開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而且到了二戰後期,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兵源損失慘重,不得不大量的關東軍去補充太平洋戰場,這就造成了關東軍整體實力的下降。
在一九四五年8月8日的晚上,蘇聯對日宣戰,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軍消滅了近70萬關東軍,打死八萬多人,俘虜近60萬人,而蘇聯軍傷亡3僅有萬多人,這使曾經強大的關東軍在蘇軍面前不堪一擊,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