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統測評師徐明煜
-
2 # 歲月靜好我心安然
一開始學習的起點還可以,有可能和幼兒園大班,或者說學前班學了一年級相關的知識有關係。所以孩子學習起來就不是很吃力,而且還會是在前面的水平。
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可能有些孩子會出現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覺得自己都會了。那久而久之,課堂上認真聽講的習慣沒有養成,隨著後面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難,孩子可能就難以去掌握。而且以前的“老本”都吃完了,現在又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成績自然就會有些下降!
建議和孩子談談心,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習下降,然後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方法,和孩子達成共識。再就是可以找學校老師瞭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聽一下老師給的建議,回家以後再和孩子商量一下,有什麼辦法能夠把學習給趕上去。
-
3 # 小彩筆
一、先先找出學不好的原因
這個很重要,我們先要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看看孩子是哪種原因學不好,剛開始起點不錯,有可能是在幼兒園學得比較多掌握得也紮實,由於一年級剛開始課程特別簡單,所以剛上小學時足夠用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吃老本"
而現在又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呢?上課沒認真聽課,還是做題時不分析題,胡亂去做,還是做對數學當中的計算題,還是應用題或那種有難度的思維題題不好,總之原因找到了就好對症下藥了。
二、掌握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思考
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思考,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現在在數學課中我們經常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方式,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家長在家輔導作業,也千萬不要,孩子做一道給講一道,糾正一道,要給孩子獨立思考做題的時間,等他都做完,再檢查,一起指導,這樣會事半功倍。
三、做習題有方法——分塊練習最有效
有的家長特別負責任為孩子買了很多卷子,每天讓孩子做好幾張卷子,這樣孩子既累效果也不好,孩子還有可能厭學。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塊練習,畫幾道題做,今天做填空題,明天練習選擇,後天做應用題的專項練習,也可以把同一內容連續進行幾天的鞏固練習,這樣孩子能比較系統細化的掌握知識。
總之,小學是一個培養學習習慣,構建各科知識體系的初級階段,所以一定讓孩子對每科都感興趣,學得好,到上了中學才更能迸發能量!
-
4 # 晨爸侃教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起來我96年上大學那會的一件往事。大一時候我們開設了一門計算機基礎課,對我們這種縣城出來的學生,中學沒見過計算機,開始階段的學習苦不堪言,班裡卻有一個來自城市的學生,高中學過計算機,玩的很熟練,滿嘴的相容機,磁碟,驅動DOS,把我們唬的一愣一愣的,實際上我們後來才知道,他也就僅此而已知道這些,但是那會我們崇拜的不得了。結果沒過兩個月,等我們搞明白了,最後反而把他甩的老遠!
回到這個問題,一年級剛開始學習很好,我想大機率是因為,搶跑。比如上了學而思,英語,以及那些亂七八糟的輔導班,所以很多知識提前都學過!這就給家長造成了一種假象。剛入學的時候,確實領先其他小孩,但是慢慢的,當別的小孩也學了那些知識以後,自家的小孩反而落後了!因為你忽略了最應該傳授給小孩的知識,那就是良好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穩定的行為模式的鍛鍊!
直說了把,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其實是不難的,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但是,很多搶跑的娃卻拿不到滿分,檢查試卷發現,簡單的題目犯低階錯誤!很多搶跑的小孩,都出現上課不聽講的習慣,並且由於覺得課內知識太簡單,屁股下坐不住,也就是小學老師說的"不穩"!所以一年級老師的一項艱鉅工作就是“磨娃”,能坐的住,能跟著老師思路走,能平和的完成各項作業任務的娃,才能取得好成績!這也確實是個怪圈,家長不信老師能教好學生,生怕落後,拼命搶跑,只看成績,不培養習慣!這種娃後期確實後期乏力!那末家長可以從那些方面著手呢,我個人建議,從細節抓起,從練每一個字,讀每一篇課文,計算每一個題目開始,從培養每天穩定的作息習慣,生活習慣開始,從每天能夠見人打招呼,進門脫鞋擺好,自覺完成並檢查作業,自覺整理書包鉛筆盒做起,從每天聽好每一堂課,思路自覺跟著老師走開始!貴在堅持,這樣一定能夠追上並趕超班級其他同學!
-
5 # 淺言教育
一年級教學過程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剛開始數學很不錯,後來成績一落千丈。一年級數學內容比較簡單,現在從頭抓起不難。
為什麼一年級剛開始學習不錯?這種現象是我們所說的“吃老本”,一年級剛開始的數學基本上在幼兒園已經基本掌握,都是10以內、20以內的加減法(不退位)。所以說一年級剛開始小學生都會。
到了一年級下學期,數學知識擴充套件到20以內退位減法和100以內加減法口算,還包括認識人民幣和找規律等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困難對數學失去興趣,成績也就不好了。
我們的補救措施:
家長首先了解孩子哪方面掌握不好,和老師多聯絡,掌握孩子學習的動態(例:哪方面掌握不好),在家多輔導。
在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數學思維”“數感”(例如:帶孩子買東西,讓孩子幫忙算錢等。),多和生活中的數字聯絡。讓孩子覺得數學是很有趣的學科。切忌使用“題海戰術”這樣會使孩子厭惡數學,得不償失。
在教學中家長要以“孩子”的思維教學,孩子怎麼好理解怎麼教。
注意口算訓練,口算決定孩子低年級時的成績。
回覆列表
為什麼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學習起點不錯,到後面數學就開始學不好了,有什麼辦法挽救嗎?
我是做感覺統合教育的,工作中常能遇到這樣的家長焦慮的帶著孩子來做感覺統合測評,尋求改善孩子學習狀況的方法,我就從我的工作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第一、良好的視覺功能。視覺是人類學習依賴最多的感覺系統。在學習過程中,大量資訊透過視覺獲取,視覺功能發展的好,就能迅速而準確的接收資訊。視覺功能包含視覺分辨能力、視覺聚焦能力、視覺空間感、視覺追蹤能力等,如有發展不足,學習上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6、9不分;跳行漏字;加號抄減號;不會看幾何圖形等等,都是因為視覺發展不足,出現的學習上的困難,也常常會被家長和老師誤認為是粗心、馬虎,其實根本原因在視覺功能的發展水平上。
第二、完善的聽覺系統。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學習系統。聽講聽講,聽覺發展不足必然會影響到孩子聽課的質量。很多孩子聽覺注意力不足、聽覺理解差、聽覺記憶力不良等等,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聽課效果,造成老師講的內容孩子“聽不見、聽不懂、記不住”的情況,這怎麼能學習好呢?
第三、邏輯思維能力沒有建立起來。6—8歲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建立的關鍵期,那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如何建立的呢?
1、需要良好的視知覺和聽知覺的能力,來統合接收到的資訊,整合為自己的感覺經驗。視聽知覺訓練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專業的視聽覺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反應速度和理解能力,建議可以尋求當地感覺統合訓練館幫助。2、多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動手能力、自理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感覺經驗會幫助孩子形成概念,概念與概念連結會形成認知,從而提升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說了這麼多,是想告訴家長朋友們,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佳的時候要分析原因,並對症解決。
總結:一年級的課程以背誦居多,更多考察的是孩子的記憶力,而3—6歲的孩子記憶力普遍都是非常好的。所以,一年級的時候大多數孩子學習都還是不錯的,而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內容變得更加複雜化,尤其數學,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方面的內容越來越多,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是一種考驗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起初學習不錯,而後來就越來越跟不上了的原因。想要孩子持續學習好,培養孩子學習能力是關鍵,而非知識的不斷灌輸。各位朋友還有哪些見解呢?歡迎大家回覆討論,說說你們都有哪些好方法來提升孩子學習興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