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西林二
-
2 # 七星老農
種植小麥效益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現在種植的小麥品種屬於良種,比五六十年代種植的小麥品種不一樣的,麥子杆粗葉壯,顆粒飽滿,畝產量高。
而現在的山區農戶們為什麼寧願把麥子種植在稻田,而寧願把玉米種植在旱地裡呢?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了,首先在旱地裡種植小麥的話,需要小麥品種優良,抗旱保苗,土地肥沃,才能夠苗粗葉壯,麥子顆粒飽滿的,機械化收割也比較的方便,才能夠高產豐收。
種植小麥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在每年冬天十月底,十一月初,山區旱地裡因為天氣晴朗乾燥少雨,種植麥子的話,雖然說能發出苗來,但是由於土壤乾燥而不會發蔸,也就是說你蔸麥子下十粒種子下去,而它發出來的苗也大不了八九根,再加上冬天少雨,天氣寒冷,旱地裡的麥子長勢差,收穫非常的小,你種植一畝小麥的話,也收穫不了300一400斤的,收割用不了機械化,人工收割也難,人累不划算了。
如果你把小麥種植在收穫了的稻田裡的話,那就不一樣了,為什麼?稻田裡土壤水分充足,種子發芽快,分藥多,就算你冬天裡少雨,你可以從水渠裡引水來澆灌麥苗的,收穫時畝產量可達到一千多斤,機械化收割也方便。
再說,在稻田裡種植麥子,澆水澆肥料比旱地裡方便輕鬆多了,用不著擔擔揹著水桶上去了,就拿稻田裡種麥子施肥來講,可以先灌水,後幹施肥料,而旱地裡施肥就只能夠挑著水上去施肥了。
旱地裡種植玉米的話,就與種植小麥的情況大不相同了,首先旱地裡種植玉米,你如果見到土壤乾燥的話,就用水把玉米種子泡發,再去下種,而且下的種子不用多,就以兩粒一蔸為好就行啦。
而且土壤中發出來的玉米苗,土壤再幹,它們的根系紮根深,是難以受到乾旱侵蝕的,再加上玉米苗越長越大越高,更加不怕土壤乾燥了,而且還為土壤保陰保溼的,再加上現在的玉米種子有它們的特殊性,可以防乾旱,助生長,產量高。
-
3 # 農人小匠
實踐出真知!山區只種玉米不種小麥是農民多年實踐找出來的種植規律。我個人分析有這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環境,二是自然條件,三是氣候條件,四是生產要素等。下面我從這幾個方面具體說說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批評指出)
一,地理環境不利小麥高產山區海拔高,地塊散,坡地多,水澆條件不足;地理環境又和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入冬早,開春晚,小麥生長期正處於降水枯水期,靠天吃飯,難以保障小麥正常生長。
二,氣候條件不利小麥高產氣候條件包括年降水量、氣溫、光照等諸多方面,但是影響山區小麥生長的因素正是降水量、氣溫和光照三個方面。
同樣平原地區小麥生長期也處在降水量少的季節,但是平原地區水澆條件好,在小麥生長各個需水環節都能保證及時澆灌,水肥條件可以滿足小麥正常生長,所以平原地區種小麥產量高。而山區冬春季降水少,水澆條件不好,怎能滿足小麥正常生長呢?
從氣溫方面說,小麥從種到收需要達到一定積溫量,積溫達不到,小麥品質差。山區海拔高,入冬早,春季氣溫低,開春晚,山區種小麥要比平原地區種植早,成熟晚,小麥生長期長,影響下茬作物種植。
三,生產要素不足影響小麥種植生產要素包括種子、化肥、機械、灌溉、農藥等方面。其中種子、化肥、農藥都能滿足,但是機械和灌溉是難題。山區自然條件原因,路不好走,特別是生產路不好走,田塊小又分散,不利大型機械作業。
灌溉條件不足,小麥在播種、返青、拔節、抽穗、灌漿等關鍵時刻如果不能及時澆水,也不能及時追肥,水肥都跟不上,小麥要靠天吃飯,產量就提升不上去了。
四,種小麥和種玉米對比,沒有種玉米效益高山區種小麥產量低,畝產700左右,和平原地區差很多,但是種春玉米產量高,有很多春玉米畝產2000以上。因為玉米生長前期需水量少,這幾年很多都是地膜覆蓋種植,春季能保水保肥,夏季玉米生長旺盛期,正是降水量豐沛的季節,可以雨後及時追肥,這樣玉米生長所需水肥有保障,所以畝產量很高。一季玉米也能頂兩季作物。所以山區人們就不種小麥只種玉米了。
總結看,山區農民多年的實踐還是找對了路子。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根據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和水澆條件不足等方面綜合因素考慮,山區不種小麥只種玉米了。一季收入可頂種小麥和別的作物兩季收入,這樣做不很好嗎?
-
4 # 新農人小華
玉米是我省的第三大糧食作物,據省農技推廣總站提供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我省玉米總面積1100多萬畝,比2009年的種植面積多了近一倍。其中,玉米的主要種植區域有:鄂西山區、鄂北崗地和江漢平原三大區域。
1十年面積擴大一倍 我省玉米種植前景廣闊
鄂西山地是我省玉米主要種植區,面積和產量佔到全省的一半以上,以小麥、馬鈴薯套種春播玉米為主,鄂北崗地以夏玉米為主,播種時間在五到六月份之間;多采用小麥玉米連作的模式,江漢平原以春玉米為主,播種時間在3月底到4月初。氣候條件有利於多季玉米的栽培,最近幾年,由於棉花等費工低效作物的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長較快,特別是鮮食和青貯玉米麵積發展較快。目前,以城郊鄉鎮為主要種植區域的鮮食甜糯玉米達到了60多萬畝,透過“糧改飼”發展的青貯玉米麵積也已經超過七十萬畝。玉米發展形勢呈現上升趨勢。
從2016年開始,農業農村部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產區面積近3000萬畝,不過我省並不在玉米調減的區域之內,相反,我省玉米的需求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
玉米是畜禽養殖的主要飼料來源,我省作為畜禽養殖大省,每年需要從玉米主產區東北和華北地區買入一定量的玉米。所以,我省具有玉米產業發展的潛力。去年,受天氣影響,我省玉米畝產有所降低,根據襄陽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8年,秋季玉米減產15.0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13.6%,平均每畝比上年減少35.1公斤。不過去年玉米的價格好於往年,畝均收益在400元到600元之間。目前,我省玉米價格主要受全國市場行情的影響。
卓創資訊分析師認為,目前玉米價格疲軟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前期玉米種植戶惜售,售糧高峰推遲;
二是受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養殖量下降,玉米的需求量下降。
不過從全年來看,玉米的價格仍然利好。預計下半年,隨著售糧壓力減輕,市場逐漸回升,今年全年來看,玉米價格先跌後漲,價格重心或小幅高於去年。
2我省玉米發展思路:穩住面積產量調優種植結構
玉米價格預期利好,對玉米種植戶來說是一個好訊息。然而最近幾年,玉米的行情是一波三折。
從2016年開始,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玉米價格完全與市場接軌。由於當時全國玉米庫存量大,玉米價格一路下跌,導致玉米種植效益下滑。不過最近幾年,玉米去庫存效果明顯。湖北省農技推廣總站調研員羿國香介紹,玉米的庫存在2016年的時候是2.2億噸,現在在是7-8千萬噸左右。
隨著玉米市場逐漸回暖,種植玉米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羿老師說,現階段,我省玉米優良品種相對較少,平均單產不足四百公斤,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抗災能力弱,玉米種植的機械化作業水平不高。針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目前我省玉米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在穩住面積和產量的情況下,調優種植結構。
要想實現這兩點,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如何讓種玉米更賺錢,接下來,我們就給鄉親們講一講如何增加玉米種植效益的乾貨,鄉親們可要豎起耳朵認真聽了。
高效模式(一)常規改青貯 畝平多增收兩百多
早在2017年,棗陽市的七方鎮就已經開始種植青貯玉米。青貯玉米,指的是在玉米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就整體收割粉碎,透過發酵處理變成牲畜飼料的一種玉米。種植青貯玉米的效益如何呢?
棗陽市七方鎮羅嘴村黨支部書記介紹,他跟一家養牛合作社簽訂了合同,一毛二一斤,如果按照最低的七千斤來算,就是八百四十塊錢。一畝地比種常規玉米的效益要高兩百塊錢。
種植青貯玉米既能增加鄉親們的收入,又能解決畜禽養殖的鮮料問題,同時還能解決秸稈處理的難題,一舉多得。青貯玉米的好處這麼多,但是鄉親們不能盲目發展。省農技推廣總站調研員羿國香老師說,種植青貯玉米之前,首先要找好銷路。
我省青貯玉米種植起源於黃岡,到目前為止,發展了三年多的時間。農技專家們也在探索青貯玉米的綠色高效種植模式。
透過“一季青貯小麥+兩季青貯玉米”,不斷茬種植,保證了土地的最大使用率,提升了畝均效益。羿老師還說,青貯玉米的種植和管理技術跟常規玉米差不多,不過品種選擇上,現在市面上有了青貯玉米的專用品種。鄉親們可要留意一下。
高效模式(二)發展鮮食甜糯玉米 錯峰上市是關鍵
可以看出鄉親們想要種植青貯玉米取得預期的效益,就需要在品種,銷售和種植模式上下功夫。除了青貯玉米,我省調優玉米種植結構還有什麼重要發展思路呢?
“正常賣的話是8元一根玉米!”
一根八塊錢,算得上是玉米中的貴族了,這是武漢市東西湖區的魏曉明大哥種植的水果玉米。水果玉米,又稱為甜玉米,適合生吃。與一般的玉米相比,它的主要特點是青棒階段皮薄、汁多、清甜可口,像水果一樣。在市面上,黃白雙色的被人們稱之為“金銀玉米”,純黃色的叫“黃金粟”,而純白色的則被稱之為“牛奶玉米”。
武漢市東西湖區有機水果玉米種植戶魏曉明介紹,白色的玉米有幾點好處,第一它外觀很漂亮,晶瑩剔透,水靈靈的;第二個,這個白色的玉米沒渣,到嘴巴里就化了;鮮食玉米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生吃的時候,維生素就直接吸收掉了。
“去年一塊錢,今年才四毛!”
“幾分錢一斤都賣出來了!”
湖北省農技推廣總站調研員羿國香說,出現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擴大並集中上市導致了供大於求的情況。目前種植戶想要達到鮮食玉米優質優價的最好辦法就是透過各種手段錯峰上市。
我省雖然不是玉米主產區,但是玉米產業仍然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力。鄉親們在調優玉米種植結構的時候,一定要緊跟市場,透過最新的種植技術,提升玉米種植的效益。
-
5 # 居田園
山區種植小麥
第一:肥水管理跟不上。
第二收割和運輸很費人工!
不能機械化種植很影響產量和質量!!
-
6 # 農大知事
雖然說種植小麥的收益相比種植玉米要高一些,但是目前在一些地勢不夠平坦的農村,卻並不習慣種植小麥,並不是說農民不瞭解種植小麥的收益比種植玉米高,而是因種植玉米相比種植小麥在收穫時更省事,或者是有的地方氣候不適宜小麥的生長,產量低等因素。
小麥的種植有春小麥與冬小麥之分,像西北與東北進入冬季後氣溫比較低,冬季並不適合小麥的生長,因此都習慣種植春小麥,像黃淮海等地方,冬季雖然也零下十度左右的氣溫,但比較適合冬小麥的生長,一年還能種植兩季,從而提高了種地的收益。但南方一些地區,由於氣候環境的原因,種植小麥產量低,發病嚴重,因此也就不再選擇種植小麥了。
無論是春小麥還是種植冬小麥,大面積種植都是選擇在地勢平坦的地方,這樣更加方便於現代化的種植與收穫,小麥的收穫在當年沒有機械化的時候,那可是農村的第一大事,小麥需要連秸稈收割後在場地晾曬,等晾曬乾之後,還需要一遍遍地碾壓等繁瑣的作業。
當年一場麥子收穫下來,到碾壓成籽粒曬乾後,在農大老家這邊,就需要至少20多天的時間,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天氣的話,那就更糟糕了,弄不好小麥就會發黴或生芽,對小麥的品質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在當年農村收麥子時,可是常常遇到事情,並且小麥人工收割也是重體力勞動,一個麥收季下來,能把人累得夠嗆。
現如今小麥無論是種植還是收割,完全都已經是機械化了,根本就沒有人工收割了,農民到麥收的季節,一般幾畝地的家庭,也就是一兩個小時就完事了,這樣方便快捷,誰還願意去做人工收割呢,這樣一來,平原地帶小麥種植還是收割都很是方便的。
但是在山區種植小麥就沒有平原種植的這種優勢,山區地勢不平,地塊面積零碎不整,大型機械無法進入,或不方便進入,很不便於播種與收割作業,這對種植小麥的農戶而言就很麻煩了。但種植玉米就有所不同了,只要是小機動車輛能進去,靠人工掰穗子也相對快多了。
更何況現在種植農作物原本利潤就不高,如果因為種植一些小麥而耽誤了時間,還不如去打工掙的錢多,在這種情況下,既麻煩又不掙錢,誰還願意在山區種植小麥呢?
-
7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單從產量高低及畝收益來說,玉米的收益比小麥不低。單從一斤比較小麥比玉米每斤貴1~2毛錢,但是,從畝產量上說小麥就顯遜色了。一般情況下小麥畝產1000斤左右,就算湊合了,而玉米,畝產1000斤就算低產了,水肥條件好的,畝產2000斤真不是廣告語。就按玉米1元一斤可成2000元,小麥按1.2元一斤,才1200元,一比較就知道了。
山區為什麼不種小麥而種玉米:
一、種小麥,有許多不便之處。山區不是大面積的平整土地,這三分那五釐地,收割播種都不便機器作業,澆灌打藥管理又很麻煩,收割需手工,收割後,還需場地碾壓才能成糧食。麻煩太多。
二、種玉米,方便多了,一平米地方就可種20多棵,管理也好管理,澆灌,挑水舀窯也不成問題,收穫時手工即可,收回來晾曬也方便裝籠或紮成幾個一把樹枝或繩子上都可晾曬。曬乾以後,隨時都可以手工剝籽粒,晚上看著電視就可以剝著玉米,如有個手搖脫粒器更快,有個三畝二畝的玉米棒根本吃不住剝的。
再一點,山區多數家庭養有牲畜豬羊等,玉米秸稈直接可以餵羊,或鍘碎磨草面喂牲畜和豬,而麥秸不適合做飼料,麥糠也不是好飼料,只是大牲畜可以吃,營養成分缺乏。農民也捨不得買現成的合成飼料,且不說有新增劑各種激素了,一袋飼料100多元,需要100多斤玉米換啊,不很划算,自己養的豬羊,純天然飼養,過年宰一頭吃著也踏實,可是,還真捨不得!豬肉30元一斤,現在農民誰吃的也不會多了。
這就是山區農民種玉米,而不選擇種小麥的原因。
-
8 # 三農舟樹19580413
就你提的這個問題,山區為什麼只種玉米不種植小麥,種植什麼作物,各地區是根據當地,地理,地貌,環境條件和氣候條件,所決定。有很多寒冷地區比如,山西北部大同,內蒙等,只種植一茬,不適應種植冬小麥,能種植春小麥。大部分山區丘陵,坡地,每年種植一茬,靠天下雨收穫,種植冬小麥效果不佳。只能種植秋季作物,有條件能澆灌溉,氣候條件也只能種植,玉米,大豆,土豆,雜糧之作物。
-
9 # 海棠小醉
我們本地小麥價格一般在一塊零幾分,好的行情能到過一塊二多點兒,而新收穫的潮玉米價格在三四毛錢,但是潮玉米產量非常高。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山區有些人家只能種植玉米而不能種植小麥,並不是說不想透過農業種植提高收入,多數還是受條件限制。
小麥屬於禾本科作物,也就是小麥與水稻、玉米、高粱都屬於相同科屬,從這點兒看得出來它們對水分的需求是一樣的,相差並不多。但是從實際種植經驗來看,玉米似乎更抗旱一些,山區很多地區主要的特點就是降水相對較少,而且降水期相對較短。
一個山區朋友曾給我介紹過小米種植,一般是天寒地凍時就完成播種,然後等春季少有的幾場雨來完成小米的苗期生長,如果後期沒有降水小米是不生長的,就只能當柴火燒掉,而玉米種植也是同樣結果,從種植之後如果後期沒有降水玉米死苗會非常嚴重。
乾旱是小麥種植最大的問題,特別是春季小麥返青需要充足的水,而且頭水澆過之後時間不長就需要相同噸級的水來灌溉,不然小麥基本上沒有產量,而玉米種植一般都能夠結合抗旱效能生長到最後期結穗收穫,雖然有死苗問題但最終多少會有收穫。
敲個黑板:山區種植小麥並非不可行,老早時候山區也種植小麥,只不過隨著後期勞作方式和種植條件的限制,人們逐漸趨向於種植勞作簡單、管理方便的農作,畢竟生活水平條件提高了,農業種植收益不足的問題可以在其他方面得到彌補,所以一些不利於山區種植條件的農作物逐漸被種植戶淘汰,只剩下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例如玉米,更多的是人工選擇的一種結果。 -
10 # 華姐說三農
【既然種植小麥效益高,為什麼山區只種玉米而不種植小麥】
東北大山溝裡貧瘠之地種植玉米還勉強,別說種小麥,記得小時候看到種植過小麥最後失敗告終。因為東北地區有的冬天氣溫特別低,冬小麥在這裡不能過冬。
東北春麥區,黑龍江、吉林溫度低,春麥適宜。 西北春冬麥區,灌區和黃土高原區。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麥,南疆冬小麥,適應好,生產力高,品質優。種小麥要多久成熟?一般的說,冬小麥是秋季播種,次年春末夏初收割;春小麥則是春季播種,夏季收割。
華北是冬小麥,在每年的9月低10月初種值.來年的5月後收穫,而東北由於氣候較為寒冷則為春小麥,在每年的3至4月份種植,9月後收穫,這與美國的農業專業化帶也形成一致性的特徵,美國有兩片小麥帶,北片耕作制度與中國東北相似,還有南片則與中國華北一致
根據不同地區所播種小麥品種不同,和不同地區的小麥播期不同,小麥的成熟期也會有所不同。冬小麥區:一般是秋季播種(大約在9末10月初左右),次年的6月下旬——7上旬成熟並完成收穫。
春小麥區:一般在清明開始至5月中旬由南向北依次播種,7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熟並完成收穫。最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小麥最早在8月中旬成熟,最晚在9九月初成熟。
-
11 # 豫南鄉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搞清題主為什麼說的是山區,而不是平原。要知道單從種植業來講,山區的土質和平原的土質差是很大的。地塊有大有小,有山坡和山下。地勢有平、有陡大型機械無法展開作業,有的地方還需要牛犁人挖才能夠種植小麥。玉米相比之下好種好收,產量也高。因此,山區的種田人,大都選擇好種植易收割的玉米。01.山區種植小麥和玉米的比較
a.小麥和玉米到產值比較:按照目前的價格小麥是1塊1毛多,山區的小麥平均畝產在700斤左右,也就是800塊錢上下;而玉米的畝產量平均在900多斤,玉米的價格在9毛多錢一斤,畝產值也在800多塊。因此,相比之下玉米的產值比小麥的要稍高一點兒。
b. 小麥和玉米耕作的比較:由於小麥的種粒較小,它的播種時需要精耕細作。小麥的生長週期過長,在中途生長中,受自然界的干擾和病蟲害的機率大。它致命的弱點就是在成熟收割的時候,天氣稍微連陰雨下幾天就有可能會出芽子。而玉米的抗逆比小麥的稍強,同樣陰雨連綿的天數,玉米不出芽,小麥就有可能完出苗。02.山區小麥和玉米的綜合比較
山區種植小麥特別是高低不平的陡坡地,在播種和收割小麥時都比較麻煩,小麥收割的時候正趕上夏天。陡坡地不能下收割機,只能人工用鐮刀一鐮一鐮的割。熟的時候就要收割回去,以免熟透了小麥容易掉頭。不像玉米在秧子熟的再狠也很難掉頭。
在儲藏方面小麥容易生蟲,玉米曬乾了之後,只要把玉米棒子,剝皮辮好懸掛在通風背雨的地方,掛到年裡年外也不會變質。因此,這也是山區種田人喜歡種玉米的原因之一。
最後總結:山區種植小麥無論是從種到收至晾曬都比較麻煩。玉米從耕種到儲藏都要比小麥省事兒。這也可能是山區人喜歡種玉米而不喜歡種小麥的原因之一。
-
12 # 鄉村灑貴
種小麥還是種玉米不是因為哪樣產量高,而是因為有些地方人喜歡吃小麥有些地方人喜歡吃玉米,就像廣西廣東人大多喜歡吃大米。
-
13 # 寧寧說的話
就這個題目,我以我甘肅西北農村老家做一個例子來說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以前在山上種植冬小麥,發現這冬小麥光是個“吃力人”,最後收穫的時候竟然要拿“斧頭割、揹簍背”,這不是搞笑嗎?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子。
同一個優質品種的小麥,在平川裡面種植和在山上種植有著很大的差別,高度不夠、麥芒短細小、麥稈細、麥粒乾癟,哪哪都不行。
1、 相比產量來說,在山上種植玉米要比冬小麥好的多,在我老家裡面現在已經沒有人在山上種植小麥了,最起碼我們村子沒有一家,我看其他附近村子也是幾乎沒有的;
2、 產量低,小麥品質不行,最後還賣不上一個好價錢,甚至麥子收成可憐都沒有賣好價錢的資本,小時候我家把在山上種植的小麥拉到磨坊裡面一磨面之後,這面很黑,蒸出來的饅頭像個“蕎麵蒸的饅頭”,看上去是又黃又黑,吃起來又酸又硬;
3、 山上乾旱,種植冬小麥又不能專門鋪地膜,並且沒有灌溉條件,那麼只能是依靠降水了,你像我老家山上的降雨一年本來就不多,所以就不會再去種植冬小麥了;
4、 今年4月份我去了甘肅省定西農村裡面,發現山上有鋪設了好多的黑色與白色的地膜,太陽一曬反光呢,我還以為是冬天下的雪沒有融化呢?問了村子裡面的大叔,說是這幾年村子裡面也都沒人去種植小麥了,而是在山上鋪設地膜選擇種植玉米。
按照單位1畝的產量來看,種植玉米可以說是碾壓性勝出的。當地村民會用種植玉米換來的錢到鎮子上買白麵來吃,這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情,所以也就沒人種植了;
5、 像這樣的現象不單單是在甘肅農村裡面,就連陝西、山西等山區裡面都是這樣去做的,除非是在平原地區有規模化種植冬小麥的才不會這樣去做,那麼簡單化來說就是在山區種植冬小麥產量低、品質差、海拔越高越差,還不如種玉米呢!
總結目前在我們村子裡面沒有一戶種植冬小麥的,就連1整畝種植玉米的也沒有了,大多數種植的玉米不會超過半畝,最多的只是種一些自家在夏季裡面煮著吃的甜玉米而已。
回覆列表
山區的人喜歡種玉米而不喜歡種小麥,原因是山區地勢陡穹,種麥不利於收割機收割,產量不如塬地,麥的收成也不好,黃時野鳥類愛啄吃,遇到天旱,顆粒未收。所以這幾年離地遠的人都種植玉米,地膜玉米產量高每畝2000斤左右,主要好管理,收益被小麥高。一畝小麥毛收入600元,一畝玉米毛收入1800元。比較一下,還是種玉米划算。再一點,山區多數家庭養有牲畜豬羊等,玉米秸稈直接可以餵羊,或鍘碎磨草面喂牲畜和豬,而麥秸不適合做飼料,麥糠也不是好飼料,只是大牲畜可以吃,營養成分缺乏。總之在農村講究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