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鴿子看世界
-
2 # 城市競爭
華人口眾多,可利用土地少,加之農村人口大量入城,城市固有民居老破小,所以城市只能高樓林立!歐洲城市人口固化,流動人口少,加之歐洲房子上百年不倒,所以沒必要拆建!
-
3 # 陳皮果子
一個城市的特色,不在於第一高的大樓、第二長的大橋,而在街頭巷陌獨特的歷史沉澱之中。這一點上,歐洲城市十分重視儲存自己的韻味。
建設摩天大樓首先要做到與城市原有風貌相協調。例如德國南部的經濟中心慕尼黑,政府規定建築高度不得超過市中心著名的聖母大教堂的塔尖高度。也就是說,除非特許,普通建築的高度不能超過100米。即使算上特許的奧林匹克塔等建築,目前全城超過百米的建築也不過十座。
德國首都柏林的規定更加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柏林市中心老建築區內,普通建築的簷口線腳高不得超過22米(Berliner Traufhöhe),屋頂高度不得超過30米。
22米這個高度限制起源於1875年普魯士內政部提出的建築標準規範。彼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柏林人口激增,房屋建設自然也熱火朝天。普魯士王朝出臺法令,將柏林的街道寬度規定為22米,這一數字直接決定了房屋高度的相應設定。建築高度限制也對實現消防安全有積極意義,現代消防車配備的急救樓梯(Drehleiter)長度基本不超過22米。因此22米的建築高度限制在柏林和波茨坦地區一直延續至今。
當然,柏林並不是完全禁止高樓大廈。默克爾的辦公樓,即德國總理府經過特許,建築高度達到了36米。波茨坦廣場一帶集中了幾座百米高樓,它們在廣場附近彼此呼應,但又不影響城市的整體風格,反而成為了現代柏林天際線的一道風景。
不僅是歐洲,北京市也將二環內規劃為明清古城範圍,皇城保護區內限高九米、長安街限高250米,以保持古城風貌。
-
4 # 奧國那些事兒
這其實是個美學問題。摩天大樓最初是美華人的喜好,財大氣粗沒事兒搞點大工程。這個呢也特別符合華人的口味,那種奢華的感覺,畢竟是有錢任性的表現之一。歐洲為什麼很少有摩天大樓?
第一個,歐洲寸土寸金,城裡全是古蹟和教堂,沒地兒蓋摩天大樓;郊區沒人住,蓋摩天大樓沒什麼用。一般只有集中金融街區會有高樓,彰顯奢華氣質,比如法蘭克福。第二個,歐洲人認同的奢華是宮殿,用藝術品裝飾,富麗堂皇,和美華人那種張揚的性格不同。歐洲國家城裡的教堂或市政府那真是幾百年、上千年的東西,他們已經不只是原來的功效那麼簡單,被歷史賦予了特殊價值。蓋高樓無非就是繁榮的體現,歐洲人繁榮的體現離不開教堂和那些皇室宮殿,這是他們的藝術也是歷史。反過來說,沒有摩天大樓,不代表一定不繁榮。
近年來,中國發展極其迅速,高樓大廈成群,但相對來說一些文化古蹟被清理,有些可惜。現在有部分華人覺得那些古建築土得掉渣,還是直插雲霄的高樓大廈好;但我相信絕大多數華人還是更在乎那些有歷史痕跡的古建築,他們才是中國的精華!
-
5 # 大馬哈魚12
高樓大廈說實話,它燒錢,水泥,鋼筋,混凝土都必須是高品質的,試想一下,施工,工藝都必須是高質量的,還必須達到歐洲國家的建築要求使用年限,最低一個壽命週期一百年不算長。歐洲建築物的使用年限一般都是很長時間的。為此,一個高樓大廈至少比中國在材料上質量要求就要好幾個級別。價格可能是會更高。此外還有,防火,安全等要求滿足歐洲人的標準的話。一幢摩天大廈應該價格不菲了。而且,高樓大廈還不能改變原有的人視線等。不是歐洲不想有高樓大廈,而是修建一座高樓大廈太費錢
-
6 # 諶人
沒有那個國家願意大規模建設高樓大廈。因為它們並不代表現代化。
從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節能性綜合考慮,也沒有那個國家願刻意修建高樓大廈。
建設高樓大廈是人多地少的被迫選擇,人類只能重重疊疊向空中尋找棲息空間。
修建高樓存在大廈耗費大、安全使用年限短、消防安全隱患多、供水困難、缺少公共空間、停放汽車不方便等缺點。
人類是陸生動物,適宜於居家在有綠色點綴的地面。而不是生活在混凝土和玻璃牆組裝的鳥籠中。
從舒適性、方便性考慮,沒有人願意鑽進混泥土森林“囚籠”中。歐洲人口不稠密,他們更願意生活在地面,不會追求向空中發展。
歐洲的城市普遍為佔地廣泛的低層建築,在辦公、商業等人口活動稠密區,會規劃修建一批高樓大廈。
它們猶如城市的瞭望臺或孤島,不會無序建設撕裂視野空間。
回覆列表
摩天大樓在歐洲很少見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與歐洲的文化、歷史以及實用的觀念密不可分。
倫敦應該算是最不“原始”的一座城市了。倫敦也想建高樓,但不能建的原因卻讓人覺得無可奈何。布拉格、羅馬和巴黎亦是如此。
第一,倫敦的地質條件不適合建高樓。倫敦位於泰晤士河口,必須向下挖很深才能挖到基岩。基岩上面都是鬆軟的泥土,甚至是沉泥土。建造高樓的首要條件是牢固的地基。
曼哈頓有一個標誌性的摩天大樓群。它們集中在一小塊地區,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偶然,而是因為只有在這個地區,適合建造地基的岩層才距離地面足夠近。
另外,倫敦、巴黎、羅馬和布拉格這些城市都還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首先,地下施工都很可能會挖到:
l 管道
l 地鐵隧道
l 人行地道
l 秘密隧道
l 某人的地下室
l 地鐵站
l 下水管道
l 地下墓穴
l 蓄水池
等等等等。歐洲各大城市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錯綜複雜的地下隧道網,就像熱衷挖洞的巨型兔子或火車車廂那麼大的白蟻給自己築的巢一樣。行走在其中很容易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由於必須保證不破壞已有的地下建築,光是打地基就能要了人的老命嘍。
第二,歐洲人與華人不同,我們真的很不喜歡為了建個小型超市或摩天大樓就把一棟100多年曆史的老房子給拆了。只有出現下面這幾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才會強行拆除一棟建築:
1. 即將倒塌
2. 廢棄多年,沒有任何修復價值
3. 根據建築規範的規定,不能安全使用。
由於城市綠化帶上禁止修建任何建築,歐洲迫不得已才開始啟動摩天大樓計劃。以倫敦為例,嚴峻的住房問題迫使政府不得不把樓房越修越高,導致其城市面貌比其他歐洲國家的首都看起來都更“先進”。而保護綠化帶的相關措施則可以確保倫敦,不會像英國南部的部分城市一樣,被鋼筋混凝土不斷蠶食。
在歐洲,如果翻新更實際的話,人們不願意隨便拆除一棟建築。倫敦市中心有許多古老的建築都興建於18世紀。那個時期,英國的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出現了瘋狂的建築狂潮。歐洲人眼裡,這些修建於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建築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擁有獨特的歷史韻味,值得珍惜和保護。如果需要新的住房,可以去近郊或建連排房屋。倫敦和巴黎下面的部分割槽縣都是從城市化程序中發展起來的小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