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奔跑的金絲魚

    協約國如果輸了,美國就會破產,因為協約國借了美國大量的錢款。1917年之所以成為至關重要一年,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戰爭開始的最初兩年,美國致力於解決經濟不景氣問題,數以千計的企業破產,失業率達到15%。經濟的復甦依賴於戰爭物資的出售,尤其是英國對軍需品的購買。由於美國公司向協約國出售了大量的供給品,堅持中立看起來是虛偽的。隨著戰爭的繼續,協約國向美國銀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國人相信協約國的勝利將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到1917年春,協約國已經窮盡了他們償還美國提供的供應。因此,協約國取勝及償還戰爭借款的能力只有透過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實現了。

  • 2 #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當時的協約國主要是英-法-俄。

    而同盟國則是主要是德國和奧匈帝國。

    德國陣型之所以稱同盟國,是在於原本在19世紀德,奧匈,沙皇俄國3國為了維繫在歐洲內陸地區的霸權而簽訂了同盟關係,史稱“三皇同盟”後因巴爾幹國家自土耳其獨立後,親俄的塞爾維亞和奧發生了矛盾,俄奧關係逐漸惡化,德國也在卑斯麥退位後,繼續維持對奧匈的友好政策,而放棄了俄德同盟。

    至於“協約國”之名,是植根於英法間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摯誠協議”;以及後來法國GOV建議英俄間達成的解決兩國殖民地糾紛的“英俄諒解”。

    美國方面:

    在1914年戰爭在歐洲打響之初,美國由於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為了從交戰國中獲得經濟利益,選擇的是“中立”政策。但是,由於英軍掌握了制海權,尤其是大西洋的制海權,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美國逐步變成了協約國單方面的軍需供應國。----1915年12月8日,威爾遜批准了美駐英商務代表摩根申請的一筆龐大貸款。“向協約國的貸款總數達二十五億美元,可維持他們一年多的購買力。”,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中歐列強貿易的下降。

    德國對美國此舉非常惱火,同時為了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最終進行了無限制潛艇戰,加上英國為代表的協約國,在美國的宣傳比起德國為代表的同盟國,遠為積極,導致美國民意也更多同情協約國。----“齊默爾曼密電”披露無非是此優勢的一次較強體現。

    最終,隨著第一艘美國商船“豪薩頓尼克號”在1917年2月被進行無限潛艇戰的德國海軍擊沉,2個月後,美國對德宣戰。

    另外,此為本人總結的美國支援英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的戰略利益:

    事實上按照美國國力尤其是軍事力方面在整個美洲大陸的優勢,她應該有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英國在美洲利益進行最大程度的侵蝕----也就是說當英國在一戰中以傾國之力對付德國陣型國家的時候,美國當時完全有理由以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藉此機會吞併加拿大,甚至可以利用某一些南美洲國家為美國利益而戰,攻擊另一些南美洲國家,讓美國尋找統一整個美洲大陸的機會。如果美國人還是按照19世紀在美洲擴張領土的思維的話,絕對會那麼做的。

    但美國人並沒有那麼做,他們選擇了更有遠見的方式,接受了馬漢《海權論》的基本觀點,逐漸把自己的遠洋海軍力量升級為有壓倒性優勢的能投放到亞歐大陸沿岸任何一個角落的全球性戰略力量。

    不妨對這兩條道路的利弊做一些分析:

    首先簡單看一下整個世界的地理概況,美洲大陸外加上孤懸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島,是被麥金德認為是“世界島”以外的地區,而就整體而言,相對來說比亞歐加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更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人口卻比較少,以歐洲移民後裔佔有優勢,普遍都實行典型三權分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而“世界島”內情況則相反,相對貧瘠很多,歐洲普遍偏冷,非洲偏熱,而亞洲則是山地高原和荒漠比重非常高,集中了世界近85%的人口,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都非常複雜,“世界島”內各國家之間的社會發展、經濟和軍事水平差距比“島外地區”明顯很多,註定是戰爭和衝突的中心。進入20世紀以後,歐洲列強已經基本完成對“世界島”歐洲以外地區的瓜分,而美國相對在這方面獲利比較少,雖然美國本土經濟和工業有了非常大的進展,但由於歐洲國家軍事實力更強大,所以美國當時基本只能在西半球有發言權,假如美國繼續想美洲擴張,或者說“一統西半球”,的確美洲有更豐富的資源,勞動力素質較高,而且軍事力都不強,人口普遍都集中在沿海城市,表面上這種方式可以讓美國在相對少戰爭成本情況下,擴張了領土和國內產品市場。但是,如果這個“美洲合眾聯邦”出現的話,不得不面臨很多問題,面積過於龐大,而且人口分居幾個大區域,雖然文化接近,但仍有很大不同。更重要是的確美洲土地“肥得流油”,“世界島”的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註定不會放過美洲大陸,即使是一個單獨某一個國家不能在那個“美洲合眾聯邦”獲取足夠大的利益,但那樣大而富裕的國家註定引起全“世界島”強國的足夠大的野心吸引力,促使她們聯合起來對付,人口較少,更由於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美洲,而可能在爭吵中忽略發展軍事,難以對付聯合起來的“世界島”列強。那個方案的弊大於利。

    而美國如果積極參與控制“世界島”事務尤其是歐洲事務,雖然說表面上會時刻面臨擁有更強大軍事實力的敵人,在戰爭中形成更慘重的傷亡,而且並不會獲得太多領土甚至是殖民地。但是,美國有經濟優勢和吸引高素質勞動力的先天條件,這給該國在經濟上和文化上控制“世界島”國家創造條件,而且美國作為強國介入“世界島”事務,對美洲其他國家,既是一種戰略安全上的保護,更會在軟實力方面對於美國在西半球領導地位產生一種認可,那樣實質上也能起到在“統一美洲”的作用。就因為那戰略上的利害關係,美國不再象19世紀那樣以擴張疆土,而是發展海洋力量為重,積極介入“世界島”的事務。

    美國作為協議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本土遠離戰火所謂損失最小,加大了美國在經濟上的霸權,美國經濟開始迅速得向歐洲(尤其是一戰戰敗國德國)的滲透,到20世紀前50年,美國經濟已經很成功地對西歐進行滲透。

  • 3 # 行與知LL歷史圈中圈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是為了殖民地瓜分不均,爭奪利益的戰爭,後起的德國等想要跟多的利益,很多的殖民地,老牌的強國得到手的利益更不會拱手讓出來,雙方各種組成一個同盟協約國和同盟國。而美國正好利用這次戰爭大發戰爭財,兩邊做交易,歐洲強國因為戰爭國力減弱,美國國力大利加上,戰爭後期美國可能看到同盟國已經處於劣勢,加上美國還協約國的貸款物資比較多,如果如戰敗,這些錢就沒人還了,戰勝後期,美國加入協約國對付同盟國,並想在站後主導世界,可惜沒有成功,二戰後美國才成為世界老大。

  • 4 # 小油瓶侃歷史

    破產倒不至於,頂多就是美國財團在協約國的貸款、投資賠個底朝天,當然這也是財團當道的美國所不能接受的。

    得益於一戰前期的中立,美國大發戰爭財,一舉成為協約國頭號債主

    一戰爆發伊始,美國總統威爾遜宣佈中立,而得益於該政策,美國大發戰爭財。

    美國一手為協約國提供戰爭軍需供應消費品,另一手鞏固拉美和遠東的市場,從墨西哥、智利、巴西等國大肆進口石油、橡膠、礦石等戰爭原材料。

    可以說隨著交戰國持續的戰爭,美國工業輸出逐年增加,工業生產總值在短短的2年時間就從249億美元增長到了639億美元,增長了驚人的1.6倍。

    鉅額的貿易引發了造富運動,短短2年美國的百萬富翁就增長了1.6萬人。

    而英法等協約國由於戰爭的驚人消耗以及貿易的逆差,不得不付給美國大量的黃金。

    隨著戰爭的繼續,英法兩國還向美國銀行、美國大財團進行數目驚人的貸款(據考證,美國曾先後兩次向英法提供了6億美元貸款)。

    由於英國控制海上運輸線,中立國美國的貿易只能給協約國輸血,此時協約國戰敗,美國的貸款、投資將一文不值

    由於英軍佔據著海上優勢,美國雖然宣佈中立,但是美國的商品事實上卻是無法運送到同盟國去的,因此美國的中立貿易越來越變成了實際上的為協約國輸血。

    以1916年為例,美國的貿易順差在20餘億美元,而這20億美元的貿易額中,協約國佔比高達98%。

    如果一戰的結果是協約國戰敗,那麼本就因打仗欠下一屁股債的英法兩國更是無力償還美國貸款。

    那麼美國舉國上下辛辛苦苦兩年的工業生產和獲得的財富將直接清零,這是財團控制的美國所不能接受的。

    除此之外,同盟國德國的獲勝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競爭壓力

    早在一戰之前,德國就是美國後花園拉丁美洲的強力競爭者,在拉丁美洲的對外貿中,德國僅次於美國,並且有快速增長的趨勢,德國在拉美許多國家都經營多年,甚至在不少國家建立了居留地。

    一旦德國獲勝,德國首先擁有了歐洲巨大的市場控制權,其次德國難免向拉美擴張,侵佔美國工業原料提供地,原材料+市場的打通,使得德國工業經濟進一步騰飛,美國的工業和經濟將面臨強大的競爭和威脅。

    綜上所述,協約國失敗,美國必定賠個底朝天

  • 5 # 炎焱海風

    因為美國放了大量貸款給英法俄,華爾街銀行的保險櫃裡都是協約各國的債劵!假如協約國戰敗,這些債劵就成了廢紙,美國的損失將是天文數字。所以1918年,協約國和同盟國陷入僵局,而且俄國爆發革命,英法也已經只差一口氣,法國甚至發生了嚴重兵變(幸好德國當時不知道,不然歷史真會改寫)。反而是德國東線趁俄國革命搶佔大量領土,並把東線精銳兵團抽調西線。德奧聯軍又把義大利打得差點投降。同盟國方面形勢看起來更好(這也是德國戰敗後不服的重要原因)。美國再圍觀就會破產,終於坐不住了,出兵歐洲。

  • 6 # 國民往事兒

    和經濟學有關。

    一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橫財,把大量的國內物質物資拿去給英國人,換來大量英鎊。

    而英國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英鎊是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只要英國不倒,英鎊就堅挺。

    但是如果英國所代表的協約國輸了,那英國經濟肯定就衰敗,英鎊會變得大幅度貶值,那麼美國人手中的英鎊就變成紙幣。

    以實物換紙幣,你說美國能不破產嗎?

  • 7 # 陳不了了之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後期最近參戰,如果協約國輸了也就代表美國也輸了戰爭,而輸了戰爭的國家將進行大量的賠償。其次美國給英國法國等協約國進行了大量有償援助和購買大量協約國的國債,而同盟國獲勝就會佔領協約國,美國就找不到賠償物件。最後美國在一戰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幾乎是集齊了全國權力

    所以可以說協約國的戰敗就代表美國破產

  • 8 # 雪峰居士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戰爭初期(1914-1916)

    一戰爆發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出於經濟利益考慮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宣佈了美國中立。中立的美國幹了什麼事呢?就是與交戰雙方做買賣,大肆發戰爭財。

    我們知道一戰的主要戰場是在歐洲,因此美國做生意的物件也是歐洲各國。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的發達國家全部都位於歐洲,因此當歐洲各國忙於戰爭的時候,各項經濟指標必然銳減。截止到1916年,美國出口歐洲各國總額已達55億美元,這些出口又反過來促進美國國內工農業的發展。

    我們知道如果只是出口貨物給戰爭雙方那還是正常行為,但美國人一向喜歡玩金融、搞投資,就是戰爭雙方也毫不例外。隨著戰爭雙方曠日持久的交戰,對戰爭物資的需求日益擴大。戰爭打什麼?現在大家都知道打錢、打物資儲備。一戰的時候也是如此,畢竟交戰雙方工農業都萎縮了,那有什麼錢進口呢?

    於是聰明的美國人從1914年,就發明了一種“戰爭貸”的玩意,以支援歐洲各國拿著美國的錢又來買美國的貨物,最後欠美國一屁股債。到了1915年,美國人覺得貸款還不過癮,就公開允許歐洲各國交戰雙方可以到美國國內市場募集戰爭貸款。這樣就使得美國國內大量的公司、個人、機構借錢給交戰雙方,促使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的流向歐洲戰場。

    戰爭後期(1917-1918)

    隨著戰爭的發展,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進入白熱化。一戰期間,爆發了著名的英德潛艇戰。在潛艇戰期間,德國為了封鎖英國全島,宣佈了一個讓美國人很無奈的決定,“任何接近英國海域的船隻,包括中立國船隻將不進行任何警告直接擊沉。”

    隨著海戰的發展,英國海上封鎖能力增強,不斷扣押美國開往德國的船隻,一度還造成英美關係緊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逐漸轉向協約國英、法等國。於是戰爭貸款明顯偏向於協約國,1917年美國給英法的貸款高達23億美元,而給德國的貸款只有2700萬美元。

    由於德國經常擊沉美國船隻,也不接受美國調停,同時因為德國又策反墨西哥等國,威脅美國後院。於是1917年4月美國對德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集團。為支援協約國作戰,美國派出遠征軍約139萬人赴歐作戰,同時戰爭花費218.5億美元。

    結論

    綜上,按照經濟學上的說法,如果協約國輸了美國會破產是正確的。因為戰爭前期美國是中立國,還只是大發戰爭財。但隨著戰爭的發展,美國選擇將貿易開展對其海上交通運輸有利的協約國一方,包括戰爭貸款和自己參戰後又進行大量的花費,數額驚人。

    這也是說明,美國在戰爭後期是協約國最大的債權國,英國、法國等都欠美國大量的債務。所以協約國一旦戰敗,美國將會血本無歸,而且這些款項不是來自美國政府,而是美國多數的機構、公司和個人,隨著他們的破產,也就與美國本身破產無疑啦。

  • 9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積極參戰雖然只有19個月,但其戰爭費用支出卻相當於持續4年之久的南北戰爭支出的10倍。據美國官方估計,從1917年4月6日至1919年10月31日,聯邦政府總支出約為350億美元。

    美國當時不僅要維持自己的參戰費用,還要負責協約國的戰爭開支。早在1917年7月,英國財政大臣羅斯克裡夫勳爵就通知豪斯上校,“我們可用以對美付賬的財力業已枯竭。除非合眾國政府能夠充分滿足我們在美國的開銷......否則協約國的整個經濟結構必將崩潰。”

    是的,美國參戰後,還需要為協約國買單!

    1915年以前,美國年度財政支出從未超過7.6億美元,而1917年4月到1919年8月期間,聯邦政府財政支出已經超過了這一水平。假設聯邦政府在和平時期的一年正常支出為10億美元,1917年4月至1919年10月的聯邦正常支出應該約為26億美元,而投入戰爭的支出約328億美元,其中包括了協約國借款95億美元。戰前國債只有10億美元,到1919年8月底則猛增到254.845億美元。美國的軍費開支到1918年達到空前的高水平,為平均每天5000萬美元。

    要籌措這樣龐大的軍費,對美國政府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所所以,為戰爭提供財政支援,美國不得不在兩個做出應對,即借貸和稅收。

    一、戰時公債

    1917年4月24日,聯邦政府通過了第一個自由公債法。這個法案授權財政部發行總額不許超過50億美元的利率為3.5%的長期公債,並准許財政部在急需現款時出售20億美元短期債券。

    1917年5月14日,美國財政部公開發行了第一批總額為20億美元,利率為3.5%的長期公債。截止1918年11月11日,總共發現了4批自由公債和1批勝利公債。這幾批公債利率為3.5%~4.5%。

    1918年8月國債數額最大達到了226億美元,當時國庫結餘11億美元,淨欠數額約255億美元,其中約1919億美元為自由公債和勝利公債。

    據估計,戰時公債中大約有70億美元即總數的30%是收入在2000美元或2000美元以下的人人口的,約100億美元是由收入在2000美元以上的人呢認購的,其餘是由包括銀行在內的各家公司認購的。

    二、戰時稅收

    1917年10月,國會通過了一項大大增加聯邦收入的稅法。按照新稅法的規定,個人所得稅從15%提高大了67%,超額累進所得稅的起徵點從2萬美元降低到5000美元;獨身者所得稅免徵額降低到1000美元,已婚者免稅額減為2000美元。

    每有一名受贍養的家屬,從應課稅的收入中減去200美元;公司所得稅從2%提高到6%;地產稅提高為2%-25%;超額利潤稅提高為20%·60%,而軍火製造商利潤率從12.5%減為10%;同時還提高了酒稅、煙稅、車輛牌照稅、娛樂稅等稅率。

    這個稅率在當時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某系經濟學家甚至認為這樣高的稅率幾乎把私人收入全部沒收了。

    按照1917年10月的稅法徵收的稅款當時看來似乎是夠用了,但到了1918年5月,政府顯然又需要增加收入。聯邦政府於同年6月提出了一個增稅新建議,但國會的行動又很緩慢,直到9月份,眾議院才提出議案。在議案變成正是法律之前,交戰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於是擬議中的稅率被降低了。如果戰爭沒有結束,聯邦政府還得繼續增加稅收。

    聯邦稅收提高的稅金額從1914年-1916年的每年不足8億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42億美元,到1919年6月30日這一財政年度為46億美元,所得稅和戰時利得稅共佔稅收總數的2/3.

    三、影響

    總的來看,美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籌款辦法比過去幾次戰爭中採取的辦法要妥善些。關稅稅率沒有提高,稅收的主要部分是靠提高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的稅率。換句話說,戰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徵課累進直接稅來籌措的。因此,美國一戰期間發戰爭財的百萬富翁人數要比前幾次戰爭少得多。

    聯邦政府的財政政策所起的作用十分矛盾。公眾用現款購買公債,減少他們的收入,這會起到穩定物價的作用;但政府又允許人們用銀行貸款購買公債,這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此外,財政部為了急於取得現款,把短期債券直接賣給銀行,這種政策也起到了增加購買力的作用。最後,政府允許以公債作為私人借款擔保的辦法又有助於私人經濟膨脹信用。

    在1916年-1919年,銀行放款總額從約179億美元增為251億美元,聯邦儲備銀行鈔票流通額在同一時期從1.5億美元增為25億美元作用。由於信用和貨幣的增多,銀行存款總額在這個時期內從265億美元增為377億美元,通貨膨脹因而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政府隨便發現公債,特別是搞短期借款,導致了通貨膨脹。而由於政府和私人的借款增多,銀行存款和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量約增加了50%。1916年-1920年,總貨幣量增加了大約75%,消費品價格指數幾乎增加了1倍。短短19個月的時間,美國人民就為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倘若戰爭繼續下去,或者協約國直接戰敗,那麼美國的問題就相當嚴重了,借給協約國的錢收不回來,自身付出的巨大軍費打了水漂不說,戰敗之後還面臨著戰勝國的剝削,政府的借貸,國債還不上,美國人民咬牙繳納的高稅收換來了可能還要繼續為戰敗賠款埋單,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這必然是剛剛崛起的美國摔的最大的一個跟頭。

  • 10 # 歷史巨有趣

    美國在開戰前是債務國,英國是當時的最強老牌帝國,德國作為新貴想要將英 國拉下馬,這正中美國下懷。英國當時雖然搖搖欲墜,但底蘊還是很強,德國初 生牛犢想要挑戰王座,這必是一場腥風血雨的爭端。美國所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 時機放貸以及參戰,壓了大量的錢在協約國,想要完成債務國到債權國的蛻變, 一戰後從債務國變成債權國。美國取代英國早已是計劃之內的事情,德國的突然 崛起打亂了美國的計劃,所以美國其實要剷除的德國。將最大的威脅剷除,又能 賺大量的錢,還能登上王座,中高層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說什麼都不能讓協約 國失敗。一旦德國控制世界,美國不僅會因為收不回債務破產,還會失去整個世 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酒後做過什麼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