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子都督
-
2 # 秦海919
火星上曾經可能存在過海洋。但是,隨著它的大氣層消失,溫度驟升,可能存在的海洋便蒸發殆盡。至於火星地下是否存在海洋餘水或者冰水,人類還未曾發現。太陽系是否存在類似地球上的海洋,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發現需要時間,更需要手段。但願以後的發現能給人類驚喜。
-
3 # 白興長
根據星球的形成,雖然和地球有的物質有不同處,但是有部分物質是相同的,宇宙中所有的星球都有水源存在,因為每個星球都是由小物質組成的,這些小物質又混在霧氣中漂浮,因此組成星球后都有水源存在。
-
4 # 兔斯基聊科學
現在的火星上有水但是沒有海洋。火星上曾經存在過海洋,不過那是40億年前的事情了。
火星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鄰居,它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只有大約5500萬公里。科學家把火星看做是地球的姐妹星球。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火星上面的環境可比地球要惡劣多了。
圖示:紅色的沙漠星球火星
火星探測器告訴我們火星是一個寒冷乾燥的紅色沙漠星球。火星上的平均氣溫大約零下55℃,冬天最冷的時候低至零下133℃。火星比地球要寒冷多了。此外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的稀薄,空氣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層的1%。火星表面如此寒冷,空氣又是如此稀薄,所以水是無法在火星的表面流淌的。火星上的水不是隱藏在了地下,就是冰封了南北兩極的冰冠中。
火星上有水,但是沒有可以形成海洋的液態水。
圖示:位於火星兩極的冰冠
火星探測器發現在火星上存在著大量水流淌的痕跡。科學家認為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上曾經分佈著全球性的海洋。火星上的海洋在火星上存在了數億年的時間,但是後來為什麼會消失了呢?原因在於火星的質量太小了。火星的核心很快的冷卻了下來,火星也因此失去了磁場。失去磁場保護的火星,大氣層變得越來越稀薄。火星表面的海洋就因為大氣變薄而逐漸消失了。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歸根到底是因為火星的質量太小了。
圖示:遠古時期火星上的水
在太陽系中,存在著海洋的星球還有不少,像木星的衛星木衛二的冰殼下面有一個深度可達100公里的海洋。但是星球表面有海洋存在的星球只有兩個,地球和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泰坦。但是星球表面是水形成的海洋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一個。土衛六泰坦表面雖然也有海洋,但是它的海洋是有液體甲烷形成的。
-
5 # 半邊黑桃
雖然叫火星,但火星的地表溫度很低,火星的旋轉速度比地球慢很多,地球旋轉一圈是年,火星是兩年,火星最高氣溫是27度,最冷的時候有零下一百多度,火星的南半球滿是隕石坑,北半球則比較平坦。火星的大小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太陽系最高的山脈就在火星,奧林帕斯山,大概27000米,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左右。很久以前人們就懷疑火星上應該是有生命的,經過觀測調查以後,對此就更加堅信。從最早的衛星拍攝的火星影象來看,其表面好像有河流的痕跡,根據計算河流的容量,結論是如果有生命的話,這些水源足夠星球上的生物存活。1976年維京一號正式登入火星,透過機器裝置收集了火星的土壤,科學家對土壤進行檢測,令人大失所望,土壤毫無生機。多年的時間,NASA收集了很多從火星到地球的隕石,其中幾塊發現含有微生物的化石,部分科學家堅定的認為火星上不是一片死寂。在1997年7月4號這一天,一個新型的探測器探路者號又登陸了火星,透過檢測發現火星大氣中95%都是二氧化碳、3%是氮氣,其他是甲烷。大氣中發現甲烷令生物學家很興奮,根據地球上的甲烷產生途徑來看,或許意味著火星上確實有生物。地球上的甲烷產生只有兩個途徑,第一是火山噴發;第二就是微生物分泌甲烷;火星上暫時沒有發現火山。透過以上幾點,科學家推測火星很久以前也許是一個溫暖適宜生存的星球,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大氣越來越稀薄以至於包裹不住熱量,導致火星溫度下降,而且大氣稀薄也導致了河流蒸發,逐漸變成了現在的火星。
目前太陽系中表面是水形成海洋的只有地球一個。
-
6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火星有海洋嗎,為什麼?太陽系是否只有地球才有海洋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火星上是不會有海洋形成的自然現象;在太陽系的太空間之中,只有地球這個大行星上,是唯一有海洋現象的自然形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先來說說火星上不會有海洋形成的情況,以太陽為中心,火星執行軌道在太陽系的太空間距離位置比地球還要遠,感應太陽的熱能溫差之溫度會比地球還要冷,因而,火星執行軌道之圓周迴圈運動區域面的溫度會比地球軌道執行的區域面還要低,火星物質之中的水,只會形成穩定固態水體的自然現象,而無法能形成穩定的液態水體自然現象,因此,火星上不可能會有海洋現象的自然形成。
再來談談太陽系只有地球上會有海洋自然形成的情況,地球上的溫度是由太陽的熱能溫差所決定的,太陽持續核聚變燃燒,溫度高達200萬攝氏度或以上,以太陽為中心,超高溫的熱量會向太陽系的太空間四處直線擴散,形成太陽系太空間由裡到外由熱到冷的熱能溫差自然現象,越近距離圍繞太陽執行的各類衛體物質,其熱能溫差區域的溫度就越熱,越遠距離圍繞太陽執行的各類衛體物質,其熱能溫差區域的溫度就越冷。
而地球執行的第三條軌道,正是太陽熱能溫差處於0攝氏度左右的交會處,是太陽系太空間唯一的宜居帶區域位置,並能在地球形成大氣層的作用下,會使地球地表以赤道為中心,呈現出一條龐大的溫度相對穩定的恆溫帶自然現象(大約零上5~40攝氏度之間)。這樣,地球物質之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水(HO2),絕大部分就能逐漸地形成為穩定的液態水體(海洋)自然現象。因而,近距離圍繞太陽執行的衛體物質,由於所在區域太熱,就只能會有氣態水的形成;而遠距離圍繞太陽遠行的衛體物質,由於所在區域太冷,就只能會有固態水體的形成。
由此可見,火星上是不會有海洋形成的自然現象;在太陽系的太空間之中,只有地球這個大行星上,是唯一有海洋現象的自然形成。不知這樣的回答讀者看後是否清晰?!如覺得我說的對或有同感,希給個點贊並點選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近二千道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歡迎轉發。)
-
7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火地之間的距離平均為5500萬公里。雖然從現在對火星的軌道探測結果來看,其表面不會存在海洋,但有證據表明火星在歷史上曾經有密佈的河流,也有較大機率存在海洋。
根據天文學家推測,火星在形成早期,其和地球一樣,也有極大可能存在廣袤的海洋。由於火星質量僅為地球的11%,表面引力很小,不足以束縛住大氣層,再加上火星核心活動逐漸停止,磁場消失,太陽輻射作用日益增強,海洋中的水或蒸發、或被電離,最終基本消失殆盡。
不過,從火星現有地貌來看,表面存在著眾多類似於河床和溝壑的地形,從形態上是以前河流沖刷的可能性極大。比如echus峽谷,寬10公里、深1000米、長上百公里,被認為是火星上最大的水源地。再比如,卡瑟伊·瓦利斯海峽寬度達到50公里,最深處達18公里,在歷史上其水流量甚至是亞馬孫河的1萬倍。
雖然太陽系內的行星,除了地球之外現在沒有海洋存在,但一些行星的衛星可能存在廣袤的冰凍海洋,比如木衛二表面的冰層、木衛三地下的冰凍海洋、土衛二冰層下面的冰凍海洋等等,總水量可能要比地球上的還要多得多,可見太陽系內並不像想象中那樣缺水。
-
8 # 孜然實驗室
火星現在極地有冰,歷史上可能有海洋
歐洲空間局(ESA)的“火星快車”拍攝到了位於火星北極的冰帽的美麗照片,上面有大量明亮的冰層,深色的低谷和凹陷,以及強風和暴風雪的跡象。
火星的兩極覆蓋著一層層的冰層,這些冰層的範圍和組成在一年之中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夏季,北極會被厚厚的冰層永久覆蓋;在冬季,溫度驟降至-125攝氏度以下,二氧化碳開始沉澱並結成冰,形成了幾米厚的較薄的附加層。冬季還會帶來二氧化碳雲,二氧化碳雲會掩蓋下面的極地特徵,使軌道上的火星快車看不清楚地面。
火星快車的高解析度立體相機(HRSC)拍攝的這張照片幾乎沒有雲層覆蓋,顯示了2006年夏季的北極冰帽。
北極冰帽北極風景是從水冰的亮白色到火星塵的深紅色和棕色的波紋狀混合色,並顯示了許多有趣的現象。
深紅色和赭色的槽似乎穿過了冰蓋。這些形成了更大型的凹陷系統的一部分,這些凹陷系統從極點的中心向外螺旋形延伸。當從較大的角度看時,該模式變得明顯:波紋狀的槽彎曲並以逆時針方向向外延伸,圍繞北極旋轉,形成類似於斑馬條紋的樣式。
這些螺旋形特徵被認為是透過多種過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風蝕。據認為,風從北極的中心徑向向外繞轉,週期性地向外移動以形成我們看到的螺旋形。
這些風稱為“卡塔巴特風”,寒冷乾燥的空氣在重力的作用下吹向下坡方向,這通常發源於海拔較高的地區(例如冰川或積雪的高原),然後向下流入較溫暖的較低地區,如山谷和窪地。它們在移動時受到科里奧利力的作用,這使它們偏離直線路徑並形成了我們看到的上述螺旋形圖案。
在照片的左側可見幾條延伸的雲流,它們垂直於兩個槽。據認為,這是由區域性小型風暴引起的,這些小型風暴將灰塵噴射到火星大氣中,並在此過程中侵蝕了陡坡和斜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改變了槽的外觀。
北極冰帽極點以及這些區域中發生的任何活躍過程都是火星特別有趣的區域。這些冰層儲存著有關火星過去的資訊,尤其是過去幾百萬年來氣候如何演變和變化的資訊:冰與表面塵埃層混合並沉降在南極和北極,保留了火星的歷史氣候資訊。
HRSC的主要目標是探索火星大氣層中發生的各種現象,例如風和暴風雪,以及在整個紅色星球表面及其下方發生的許多有趣的地質過程。
多年來,相機一直在返回令人印象深刻的火星詳細檢視。火星快車於2003年末抵達這顆“紅色星球”,並揭示了有關該星球及其歷史的許多資訊–包括以10m/畫素或更高的解析度繪製其表面,探索火星早期可能有多溼和潮溼,驚人的火山和奇異的表面特徵和地理,並進行更深的探測以確定其次表層的結構和組成部分。
2016年抵達火星的ESA-Roscosmos ExoMars微量氣體軌道飛行器以及即將到來的整合了地面科學平臺的ExoMars Rosalind Franklin流浪者火星車,將繼續描繪火星資訊和挖掘火星的歷史。
該影象的釋出與2020年1月13日至17日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七屆國際火星極地科學與探索國際會議相吻合。這是一系列國際和跨學科會議中的最新一次,旨在分享有關引人入勝的極地知識紅色星球的區域。
火星古海洋的假說火星的歷史上曾經近三分之一的表面覆蓋有液體海洋。這個原始海洋,被稱為古海洋和北海洋洋,填滿北半球的Vastitas Borealis盆地,該區域比火星平均海拔低4-5 km(大約在4.1-3.8億年前)。該海洋的證據有類似於古代海岸線的地理特徵,以及火星土壤和大氣的化學性質。早期的火星需要較稠密的大氣層和較溫暖的氣候,以允許液態水保留在地表。
觀察證據的歷史維京軌道器於1976年,揭示了火星極點附近有兩個可能的古海岸線Arabia和Deuteronilus,每個有數千公里長。火星目前的地理環境中的一些特徵暗示了原始海洋的過去存在。小渠道匯入更大渠道的溝渠網路暗示著液體媒介的侵蝕,類似於地球上古老的河床。巨大的河道寬25公里,深幾百米,似乎將水從南部高地的地下含水層引向北部低地。火星北半球的大部分海拔高度明顯低於其他部分,並且異常平坦。
這些觀察結果導致許多研究人員尋找更古老的海岸線遺留物,並進一步提高了這種海洋曾經存在的可能性。1987年,約翰·勃蘭登堡(John E. Brandenburg)提出了他稱為古海洋的原始火星海洋的假說。海洋的假設很重要,大型液態水體的存在將會對火星古氣候、曾經的宜居潛力的證據、火星上是否曾經存在生命,具有顯著的影響。
從1998年開始,科學家邁克爾·馬林(Michael Malin)和肯尼思·埃格特(Kenneth Edgett)著手在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上使用解析度更高的相機進行研究,其解析度比維京軌道器高出五到十倍,並且可以在更多的地方測試海岸線。他們的分析是無法定性的,報告說海岸線的高度變化了幾公里,在幾千公里的尺度上存到高度變化。這使得人們懷疑這些特徵是否真的標誌著一個漫長的沿海地區,並已被許多人當作反對火星海洋假說的論據。
火星軌道飛行器鐳射測高儀(MOLA),在1999年準確地確定了火星的所有部分的高度,發現該流域上的古海洋將覆蓋火星的四分之三面積。2005年研究了Vastitas Borealis海拔2400 m以下的火山口型別的獨特分佈。研究人員認為,侵蝕涉及大量的昇華,而該位置的古代海洋容積有6 x 10^7立方公里。
2007年,泰勒·佩隆(Taylor Perron)和邁克爾·曼加(Michael Manga)提出了一個火星物理模型,在對由火山作用引起的物質重新分佈引起的真正極地漂移進行了調整之後,約翰·勃蘭登堡(John E. Brandenburg)於1987年首次提出的火星古海岸線滿足了這一標準。該模型表明,這些起伏的火星海岸線可以透過火星自旋軸的運動來解釋。由於旋轉的物體在其赤道隆起,極地漂移可能導致海岸線標高以與觀察到的相似的方式移動。他們的模型並未試圖解釋是什麼導致火星的旋轉軸相對於地殼運動。
2009年發表的研究表明,河道的密度比以前認為的要高得多。火星上山谷最多的地區與地球上發現的地區相當。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計算機程式,透過在地形資料中搜索U形結構來識別山谷。大量的山谷網路是火星上的降雨強烈支援證據。山谷的格局可以用北大洋來解釋。北半球的大洋可以解釋為什麼山谷網路在南部較少。離水體最遠的火星最南端地區,降雨很少,沒有山谷。類似的,降雨不足可以解釋為什麼火星山谷從北到南變得更淺。
2010年對火星三角洲的一項研究表明,其中17個位於假設的火星海洋海岸線的高度。如果這些三角洲都緊挨著一大片水域,這是可以預期的。在得克薩斯州的一次行星會議上提出的研究表明,Hypanis Valles是一個具有多個通道和波瓣的三角洲,形成於大型水體的邊緣。那水域是北大洋。該三角洲位於Chryse Planitia附近的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地之間的二分法邊界。
2012年發表的研究使用了火星快車軌道衛星上的雷達MARSIS的資料,支援了北半球大洋已滅絕的假說。該儀器揭示了表面的介電常數,該常數類似於低密度沉積沉積物、塊狀冰的大量沉積物或兩者的組合。測量結果與富熔岩表面的測量結果不同。
2015年3月,科學家表示存在證據,證明可能有水構成的古代海洋,可能在火星的北半球且與地球北冰洋的大小差不多。這一發現是根據現代火星大氣中水和氘的比例與地球上發現的比例以及望遠鏡觀測得出的。火星的兩極沉積的氘的比例是地球上的八倍(VSMOW),這表明古代火星的水位明顯更高。甚至早在200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遠紫外光譜探測器對火星高層大氣中的氫與氘之比的研究表明,原始火星上的水供應充足。進一步的證據表明,MAVEN航天器表明,火星曾經具有更厚的大氣層,這將使海洋更有可能來火星大氣,該航天器一直在火星軌道上進行測量。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的主要作者布魯斯·雅各斯基說:“我們已經確定,火星大氣層中存在的大部分氣體已經被流失到太空了。”這項研究基於氬氣的兩種不同同位素。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水以液態存在多長時間。現在認為峽谷充滿了水,在諾亞時期末期,火星海洋消失了,地表凍結了大約4.5億年。然後,大約32億年前,峽谷下面的熔岩加熱了土壤,融化了冰冷的物質,併產生了綿延數百公里的巨大地下河系。在巨大的洪水中,水噴發到了現在乾燥的地表。
2016年5月發表了有關北方廣闊海洋的新證據。一個大型科學家團隊描述了Ismenius Lacus四邊形的某些表面是如何被兩個海嘯所改變的。海嘯是由小行星撞擊海洋引起的。兩者都被認為足夠堅固,製造了直徑30公里的隕石坑。第一次海嘯發生,並運送了大小相當於汽車或小房子的巨石。透過重新排列巨石,波浪形成的通道產生的反衝洗。第二次進來時海洋低了300米。第二次有大量的冰,這些冰落在山谷中。計算表明,波浪的平均高度有50米,但高度在10米至120米之間變化。數值模擬表明,在海洋的這一特定部分中,每三千萬年將形成兩個直徑為30 km的撞擊坑。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北方海洋可能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反對古海洋的一個論點是缺乏海岸線特徵。這些特徵可能已被這些海嘯事件沖走了。在這項研究中研究的火星部分是Chryse Planitia和northwestern Arabia Terra。這些海嘯影響了Ismenius Lacus四邊形和Mare Acidalium四邊形的一些表面。造成羅蒙諾索夫火山口的影響被確定為海嘯的可能來源。
HiRISE觀察到海嘯造成的反衝洗。海嘯可能是由撞擊海洋的小行星引起的。HiRISE所見,被海嘯撿起,搬運和拋下的巨石。巨石介於汽車和房屋之間。HiRISE看到,流線型海角被海嘯侵蝕了。2017年的研究報告發現,發展火星的山谷網路,外流通道和三角洲沉積所需的水量大於火星海洋的水量。火星上海洋的估計體積為可形成深度3米至2公里的海洋。這意味著火星上有大量水可用。
在2018年,一個科學家團隊提出火星海洋出現得很早,在Tharsis火山平原的產生之前或同時出現。由於這個原因,海洋的深度將只有想象的一半。Tharsis的全部重量將產生深海盆地,但如果在Tharsis團塊形成深海盆地之前就出現了海洋,那麼將需要更少的水。另外,由於Tharsis仍在增長,因此改變了海洋盆地的深度,海岸線將不規則。隨著Tharsis火山爆發,他們向大氣中添加了大量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從而使液態水存在。
-
9 # 真王山
火星有海洋嗎,為什麼?太陽系是否只有地球有海洋?的提問?我認為火星在有生命活體時期有海洋,太陽系可能有難以數清楚多少個象地球一樣有海洋的星球。
回答這提問,我的《太空定律》裡以回答了,在不重複。
太空間有生命活體星球,就能昇華形與光形分合化生萬物生命顆粒,形成大氣層宇宙,星體吸收宇宙生命顆粒精華生存,形成迴圈往復式系;有生命活體星體就存在定位山川海洋;只有莫星體,受到本星體表萬物中高害蟲破壞失衡而死亡;星體死亡才出現萬物消失,海洋就很快消失;火星是太空間一位陰性星體,只要有生命活體時期就有定位海洋;太空間象地球一樣有生命活體星體太多,人類只是未發現。
故我認為火星在生命活體時期有海洋,太空間象地球一樣有海洋的星體太多,不會只有地球有海洋。
-
10 # 銀河系來者
火星原來是有海洋的,更有象我們地球上這樣的大氣層。就因為由於火星內部冷卻,失去了保護大氣層的磁場,最終被太陽風剝光了大氣層,連海洋都剝光了。所以說,現在的火星上只有光禿禿的岩石,河床,稀薄的空氣和少量的冰。
為什麼同在太陽系,火星卻沒有地球這麼幸運呢?這就要慶幸我們的地球體積比火星大,內部不容易象火星那樣加速冷卻。再加之地球孕育出生命形式。生命體可以把來自太陽的能量轉化藷藏起來,經過地質變化埋入地下,形成燃料補充,地球的內部才可以呈液體形式,經過運轉產生電磁,電磁形成抵抗太陽風的電磁場,阻擋住了太陽風,才保住了大氣海洋。
回覆列表
火星有沒有海洋還要問,你自己不會百度啊!如果有海洋,那火星上怎麼可能這麼荒蕪,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早就存在外星生物了。火星,以火命名,古人都知道,你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