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李鴻章是曾國藩一手提拔起來的。

    曾國藩的年齡是比李鴻章大上十二歲的。在李鴻章父親死後,為了尋求官場上的幫助。1859年,李鴻章成為了當時著名權臣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才思敏捷,對時局往往有獨到的看法,但畢竟年輕,凡是往往不懂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遇事勇於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很多人。曾國藩當時給了李鴻章這樣一個評價,志大才高。為了磨一磨李鴻章的銳氣,曾國藩用自己得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李鴻章,李鴻章自稱:“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曾國藩這個人,每每遇到大事都深思熟慮好久,經常猶豫不決,而李鴻章做事果決,此刻的二人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但曾國藩知道,日後的李鴻章絕對是一府之長,遲早會有離開自己的一天。

    在以後的日子裡,李鴻章與曾國藩的矛盾漸漸產生,在因曾國藩決定移軍祁門和彈劾李元度二事發生嚴重分歧。李鴻章暫時離開了曾國藩,在他離開後不久,曾國藩的大營遭到敵軍猛攻,差點陷落。曾國藩又說李鴻章不可共患難。二人之間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然而兩人畢竟是師生關係,1861年秋,在經過其二人共同的好友胡林翼的勸說下,李鴻章最終回到了湘軍大營。同年,曾國藩需要援助正處於太平天國軍猛攻的上海,在無人可派的情況下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李鴻章的淮軍採用的是曾國藩湘軍的制度,加上當地父老鄉親的支援。很快地淮軍便成型了。當李鴻章的淮軍到達曾國藩的駐地時,曾國藩還嫌淮軍力量單薄,將自己的湘軍抽調了幾個營給李鴻章。

    李鴻章由於才能高超,打仗往往有自己獨立的眼光,很快就在上海站穩了腳跟,擊潰了來犯的太平天國軍。由於湘淮兩軍的英勇戰鬥再加上天平天國內部的分裂,很快的清政府就準備進攻太平天國的首都。此刻的曾國藩,李鴻章二人關係很好,甚至出現了李鴻章讓功勞給曾國藩,故意遲到讓曾國藩先攻進了天京。

    可很快,羽翼豐滿的李鴻章就開始與他的老師曾國藩在朝政上走了不同的道路。攻克天京後,曾國藩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下令解散了他的湘軍,可李鴻章非但沒有,還引進西方武器武裝自己的淮軍,準備對付西方人。從後世的角度看,無疑是李鴻章的做法更好。

    日後在朝堂上,李鴻章的野心終於展露了出來,兩個人兩個派系之間爭鬥不斷兩個人從師生關係轉變成了廟堂上爾虞我詐的政敵關係。最後隨著曾國藩的逝世兩人這對歡喜冤家終於分離開來,在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還把持了三十年的朝政。曾國藩死後諡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

    李鴻章給曾國藩提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即便活著時候黨爭不斷,死後依然一口一個我師父,這對師徒啊。

  • 2 # 字匠甲

    這個要從清朝的科舉制度說起,清朝的科舉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對應的功名依次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其中進士第一名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現在很多人以為考中了進士就是當了官,雖然也可以這麼說,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進入了國家的人才儲備庫,當時叫翰林院,享受國家俸祿,在翰林院裡繼續學習競爭,等到國家官員有缺員,方才可以補位正式進入仕途,也就是所謂的官場。

    李鴻章與曾國藩都是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進入翰林院。曾國藩是李鴻章父親同輩的,曾國藩的仕途也算順風順水,進入翰林院沒幾年就先後進入了禮部、兵部、工部,十年升了七次官,成為朝廷二品大員。但當時清朝已十分腐敗,曾國藩想幹實事不成卻得罪很多人,十分抑鬱,這個時候他母親去世了,清朝時無論官職多大,父母去世都是要回家守孝三年的,稱為“丁憂”。本來曾國藩想著以後不再出仕為官了,但是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烽煙四起,兵鋒正盛,清朝官軍早已糜爛,不堪一擊,無奈之下咸豐皇帝詔令曾國藩即刻山辦理團練,抗擊太平天國,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湘軍。

    湘軍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請廷所能依賴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謂時勢造英雄,太平天國禍亂了大半個中國,卻也成就了曾國藩,要不然他的一生充其量可能也就是一個普通清朝官員。

    在湘軍連番勝利之際,李鴻章卻還在北京當著寒酸的京官,說寒酸是因為清朝官員俸祿很低,開銷卻很大。後來為了建功立業,為了擺脫這種鬱郁不得志,李鴻章決定投奔曾國藩的門下。

    曾國藩其人氣度很大,不光收納李鴻章為幕僚還在後來派李鴻章去上海組織淮軍形成自己的力量。李鴻章的淮軍在湘軍裁撤之後更為清廷倚重,也幫助李鴻章步步高昇。

    由此可見曾國藩於李鴻章確有知遇之恩。

  • 3 # 笨奔小哥

    贊同!但也不盡然,他們關係類似於: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早年李鴻章受曾國藩影響較大,之後就是自己的修行了。

    這裡首先說明一下人才成長的必然規律,再對照李鴻章的成長路徑進行說明。

    人才成長的必然規律。

    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說你行,最後,說你行的人要行。

    一是自己的本事才華是基礎,沒有這個,一切都是妄談。二是要有人認可你,確保不是孤芳自賞。三是說你行的人要有能力給你平臺展露才華。

    比如劉邦打天下、朱元璋起義、太平天國造反等等歷史大事件,人們會發現,很多很有名的將領、軍師都只是以前村裡的屠戶、教書先生等,這裡也可以按剛才的三點理論印證。第一點,他們肯定具有一定的才華本事,屠戶膽子大,膀大腰圓,勇猛,教書先生是當時村一級的文化人才代表。第二點,這些人無疑是適合於起義打仗的,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第三點,劉邦、朱元璋、洪秀全等大哥級人物認可他們,假如沒有起義,劉邦等也不過是小人物,被劉邦等人認可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但起義了,劉邦等人成了一方將領,自然就行了,能夠給認可的人展露才華的平臺。

    李鴻章的成長路徑

    李鴻章最開始在曾國藩手下當幕僚,拜曾國藩為老師,為人處世等受到了曾國藩的影響和指點,李鴻章的淮軍就是比照著曾國藩的湘軍模式建立起來的,屬於學會後的單飛。

    但李鴻章學成後的人生路、成就全是自己拼出來的,李鴻章有進步思想,對於當時清庭推進現代化有較大的成就,曾國藩相對迂腐。

  • 4 # 史爭朝夕

    李鴻章是曾國藩唯一弟子,也是曾國藩政治接班人。

    太平天國運動在天京城下一聲爆炸聲中宣告失敗。曾國藩在天京城破之前就在考慮如何不不功高震主。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天京城破曾國藩迅速向清庭主動提出裁撤湘軍,但提出裁湘留淮。即裁撤曾國藩的湘軍保留李鴻章的淮軍。從此,李鴻章開始出任督府之職。正式開始了李鴻章時代。

    李鴻章能位列中興名臣,曾國藩是扮演了一個伯樂的角色。把李鴻章扶上馬送了一程又一程。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為清代第一諡號。李鴻章死後諡號文忠,為清代第二諡號。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逢人便提我老師文正公怎麼怎麼的,可見師生之情。

    曾國藩死後李鴻章上的輓聯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足以看出李鴻章對於曾國藩的尊重。

  • 5 # 億偲朢

    贊同

    曾國藩與李鴻章不僅是師生,也是前後左右晚清歷史的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人物,沒有曾國藩就沒有李鴻章,曾去世後,李又左右晚清政局三十載,並在七十歲壽臣時,被慈禧賞了三眼花翎,這是清朝漢大臣中的第一人,但在臨死前,他卻揹負著“賣國賊”的罵名,臨終囑咐兒子們對袁世凱“敬而遠之……”

    1845年,22歲的李鴻章進京參加會試,不幸名落孫山。

    失望之餘又有收穫。李鴻章在其父親李文安的帶領下,以“年家子”的身份,投帖拜在曾國藩門下。所謂“年家子”,是因為李文安與曾國藩是1838年同科進士,所以有此一說。

    此後,李鴻章終生對曾國藩執弟子之禮,曾國藩也對李鴻章全力提攜。

    太平軍起義後,曾國藩在湖南組建了一支湘軍,威名四起。李鴻章卻因為家鄉廬州被太平軍攻破,四處逃竄,走投無路。後來,曾國藩將李鴻章招至幕下,有意識地對他進行磨練,還改掉了他多年養成睡懶覺的習慣。正如李鴻章自己所言:“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

    1860年,曾國藩與李鴻章在彈劾李元度的事情上發生矛盾,李鴻章憤而離營。曾國藩湘軍大營人才濟濟,有的是文采俱佳的幕僚,但他考慮到師生之誼,還是放下身段,多次給李鴻章寫信,將他重新招回大營。

    當然,以李鴻章之才,絕非久居他人之下的人。對於這一點,曾國藩心知肚明。1861年,曾國藩安排李鴻章回家招募淮軍,進軍江蘇。由於擔心淮軍力量薄弱,曾國藩在湘軍裡挑選精兵強將,撥歸淮軍。其中,曾國藩更是將自己的兩營親兵送給李鴻章,作為“贈嫁之資”。

    當李鴻章在上海站住腳跟,並取得三戰三捷的勝利後,曾國藩向朝廷推薦,讓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這時候的李鴻章,還不到40歲。其後,李鴻章升遷頻繁,歷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職,儼然一顆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明星。

    可以說,李鴻章一生功業,便是以曾國藩的全力提攜為起點。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李鴻章敬送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在這裡,李鴻章依然執弟子之禮。

    曾國藩死後,長子曾紀澤承襲了他的爵位,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這時候的李鴻章,已經貴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權傾一時。李鴻章是怎麼對待恩師的長子呢?

    一句話:極盡打壓排擠之能事。

    曾紀澤自幼學習英語,被時人譽為“學貫中西”,因此活躍在外交領域。1880年,曾紀澤奉命出使俄國,在左宗棠大軍的配合下,經過艱難的談判,成功修改崇厚擅自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為中國挽回了部分權益,創造了奇蹟。

    左宗棠對曾紀澤讚譽有加,讚揚道:“劼剛(曾紀澤)此行,於時局大有裨益,中外傾心,差強人意也。”

    李鴻章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在曾紀澤出使俄國之初,就反對曾紀澤所言“與俄決裂,不至大有傷害”的觀點,又責備左宗棠、曾紀澤打算用武力收回伊犁的做法。或許在李鴻章看來,跪著才能乞討回丟失的領土。

    1873年,中法戰爭爆發。曾紀澤時任駐法大臣。他在病重的情況下,堅守崗位,提出與法國軍隊抗戰到底之策:“一戰不勝,則謀再戰;再戰不勝,則謀屢戰。”然而,李鴻章一如既往地持軟弱立場,他批評曾紀澤:“因法廷不理,多為憤激之談,而所擬新報解散各國勸說,茫若捕風。”後來,更是奏報朝廷,建議撤去曾紀澤駐法大臣一職,原因是曾紀澤在報刊上撰文抨擊法國的霸權行徑,“法議院聞之,憤怒至不可忍,竟欲傾國之力以與為難”。

    在李鴻章生花妙筆下,曾紀澤儼然中法戰爭的罪魁禍首。

    最終,在李鴻章的干涉下,曾紀澤被免除駐法大臣一職,繼續擔任駐英、俄大臣。

    左宗棠很欣賞曾紀澤的才華,於1884年7月10日上了一道摺子《遵旨保薦人才折》,推薦曾紀澤在內的4個人。左宗棠讚揚曾紀澤“博通經史,體用兼賅,於泰西各國情形,瞭如指掌”,推薦他出任兩江總督,“現在兩江督篆需才甚殷,張之洞雖名重一時,若論兼通方略,似尚未能及曾紀澤也。”

    兩江總督位高權重,還因為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承擔一部分外交事務。李鴻章深知曾紀澤的外交理念很強硬,擔憂影響到自己,透過一番運作,使得左宗棠的推薦落空。曾紀澤終生與兩江總督無緣。

    後來,曾紀澤又被免去駐英、俄大臣,調任海軍衙門。曾紀澤動身回國之後,還沒到任,就被李鴻章踢走,調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那以後,曾紀澤在戶部、刑部、同文館等部門做事,差不多相當於被閒置起來。這一切,與李鴻章有莫大的關係。畢竟,憑當時李鴻章的權勢和在朝廷裡的影響力,將曾紀澤外放督撫,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據劉體仁《異辭錄》記載,醇親王奕譞很關心曾紀澤的成長,問李鴻章怎麼辦。李鴻章回答:“徐之以老其才。”

    於是,曾紀澤一輩子就在同文館度過,鬱鬱而終。曾紀澤臨死前,大罵李鴻章“負義”,不知道有沒有傳到李鴻章耳裡。

  • 6 # 別山居士

    沒有曾國藩是沒有李鴻章。從大局看。夜郎自大的滿清一直不相信漢人的。曾國藩為其剿滅太平軍讓清政府開始用漢人當權。在歷史貢獻上李鴻章比曾國藩強。曾國藩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糾結土匪,流氓鄉勇,鎮壓太平軍,一是為名,光宗耀祖,二是利,搶劫財物。湘兵所到,洗劫一空,百姓有苦難言。湘兵收復之地,強搶民女,亂殺無辜,至今老百姓說起來都恨。一個沒信仰沒紀律約束的鄉勇軍隊,其主要目的是搶錢,可想而知,曾國藩民族罪人,為腐朽的落後政權賣力,大夏將傾,硬是強扶幾十年。為千萬華人多受幾十年苦難。為積貧積弱的中國雪上加霜,飽受封建帝制、殖民壓迫之苦。

  • 7 # 老胡說史

    終其一生,李鴻章將曾國藩尊為恩師,執弟子之禮,曾國藩對這位年輕後輩賞識有加,竭力提攜。晚清四大名臣曾左李張,湘淮原本是一家,李是曾的延續,沒有曾國藩,就沒有未來的李鴻章。

    曾國藩教導李鴻章不少做人處事的道理。李鴻章剛到曾國藩幕下,在其言傳身教下頗受磨練,改掉了愛睡懶覺的毛病,能力精進。後因事分歧李鴻章憤然離開,曾國藩也不以為忤,三番五次寫信讓他回來,事實上待之以子侄,寄予厚望。

    李鴻章後來“單飛”,自創淮軍,曾國藩放手讓他去做,而且全力支援,毫不藏私。在湘軍裡挑選精兵強將,不給剛剛草創的淮軍。曾國藩更是將自己的兩營親兵送給李鴻章,作為“贈嫁之資”。李鴻章進軍江蘇,能夠很快站穩腳跟,與老師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李鴻章很快在江蘇開啟局面,進軍上海連戰連捷,曾國藩並不與之爭功,而且大力保舉,不到四十歲就當了江蘇巡撫,從此青雲直上,開創人生功業。曾國藩死後,李鴻章送輓聯: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當然,李鴻章飛黃騰達後,對於曾的政治遺產——湘軍一系可是盡竭力打壓之能事,當然這也是清末官場慣例,官位就那麼多,用別的派系不如用自己人順手,這一點李鴻章也不能說對不起曾。

    對恩師之子曾紀澤,兩人因外交分歧矛盾頗深,但說李鴻章竭力排擠也談不上,只不過並未像其父那樣全力保舉而已。曾紀澤在外交上有成就,但因起點太高(承襲父親的毅勇侯)仕途不顯,與其天分也有關,不能全賴李鴻章打壓。

    與曾國藩老成持重的風格不同,李鴻章為人機敏,智商情商都是超一流,善於折衝通融,手腕靈活,深諳官場之道,個人操守上也不如曾國藩清廉,當然也遭來罵名一片。千秋萬代後,誰知榮與辱。曾、李二人的恩怨是非,也不過是後人根據自己的好惡,妄加判斷而已。

  • 8 # 南陵士子愛讀書

    贊同。可以說,是曾國藩促成了李鴻章。

    第一,李鴻章在沒有碰到曾國藩之前是鬱郁不得志的。二十多歲的李鴻章雖然中進士入翰林院,因緣湊巧成了曾國藩的學生,學習義理經世之學。但是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而在當時李鴻章在安徽正給巡撫打雜呢,後來成為淮軍統帥的李鴻章的帶兵路其實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帶兵收復含山、巢縣。曾國藩的湘軍是淮軍之母,在率領湘軍征戰的時間裡,成為署理兩江總督I、欽差大臣的曾國藩,在建昌把不得志的李鴻章延入幕中。後來,又派李鴻章幫助曾國荃,三十八歲的李鴻章每天雖然很鬱悶,但事實上正是有了這一段經歷,使得他後來的成功有了根基。

    第二,李鴻章的淮軍的成功其實來源於曾國藩的幫助。一定程度上說,李鴻章的成功是由於洋槍隊(常勝軍),而最早的洋槍隊是曾國藩聘請洋人所練的新兵,李鴻章的發軔就是這裡。為了解決鎮江、湖州、上海的被包圍問題,曾國藩才讓李鴻章組建了淮軍,淮軍是完全仿照湘軍組建的。另外,淮軍的重要將領和幕僚也是曾國藩幫助選擇的,相程學啟、郭松林等人。率領八千淮軍的李鴻章很快成了代理的江蘇巡撫,而有了洋槍隊他才更加的接近成功。

    第三,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也是他選定的接班人。經過平捻亂失敗和天津教案後的曾國藩自知自己已經不行了,未來的中國要靠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人,於是年輕有為、做事有分寸、做人有風骨的李鴻章成了最好的接班人人選。在兩江總督任上,江南製造總局的改制讓曾國藩看到了李鴻章的才幹,在直隸總督任上,因軍功過大而沒有自請裁撤的李鴻章和對待天津教案的風格,讓曾國藩看到了他的手段。曾國藩知道李鴻章的抱負,也瞭解了他的才幹,因此也幫助他獲得了更大的成功。可以說,洋務運動的前期靠的是恭親王、曾國藩等人,後期主要是李鴻章。後來的北洋,包括後來的中國近代史,都離不開李鴻章的作用。這一切的最初,是曾國藩的推薦重用和幫助。

  • 9 # 伯欽取草

    當然,曾是李的老師,沒有曾的提攜李建立不了淮軍,沒有淮軍李鴻章就打不了捻軍,沒有這個大功勞,就沒有後來的李鴻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冷麵寒槍羅成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