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壯族幾人能懂?
13
回覆列表
  • 1 # 啊斌哥影視

    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寫為“僮”。《神秘敢壯山》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壯”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會誤讀。從此以後,僮族一律改寫為壯族。

    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壯語中是“人”的意思。

    二、民族歷史

    1、先秦秦漢時期

    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先秦時期,中國長江中下游以南至東南沿海地區,廣泛分佈著一個被稱為“百越”的族群,分佈於今廣東、廣西一帶的西甌、駱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當時還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分兵五路,進軍嶺南,在越城嶺一帶曾遇到西甌人的強烈抵抗。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祿率兵開通靈渠,通糧餉,運軍隊,秦軍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地區,並在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將該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據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這時的西甌、駱越人已經使用銅鐵器,開始步入了文明時代。尤其是西甌人,他們在首領譯籲宋的領導下,利用所熟悉的叢林和山地進行作戰,能與數十萬秦軍周旋數年,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說明西甌人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發達,並且能夠比較有效地運轉,已經進入了部落聯盟或酋邦時代。當時,為了保障南征嶺南的軍事後勤供給,擊敗西甌人的抵抗,秦始皇還派監祿在廣西東北部修築“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靈渠的修築,極大地便利了五嶺南北的交通往來,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秦朝統一嶺南後,還將大量漢族人口遷居嶺南,與越人雜居在一起。從此以後,西甌、駱越人同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絡更加密切,而這種聯絡,對於嶺南西部越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2、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

    嶺南地區(即後來的兩廣地區)的土著民族,被稱為“烏滸”、“俚”、“僚”或“俚僚”,他們是西甌、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盪不安,不少大姓豪族為避亂而遷居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地區封建化的發展。受其影響,世居嶺南的俚僚大姓貴族,紛紛在各地稱雄,使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合浦的寧氏,桂州的李氏,高涼的黃氏等,都是這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大姓。他們擁有“地方數千裡,奴婢萬餘人,珍寶充積”的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上卻存在著大量貧窮的、甚至“父子世代為奴”的普通勞動者。

    冼氏是秦漢以來高涼一帶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給南遷的漢人大族、高涼太守馮寶為妻,擁有部落10餘萬。她自幼聰穎賢明而多謀略,能安撫部眾,和輯百越和南遷當地的漢族移民,隋朝時受到隋文帝的嘉獎,被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地方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的敬仰。

    3、唐五代時期

    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烏武)等,但也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壯族族稱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撞”、“布土”、“土人”等稱謂。元明以後,被侮譯為“獞”,另外還有自稱壯、儂、郎、土、沙等。這些稱謂原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壯”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壯族最普遍的一種族稱。1952年統一稱為“僮”(音壯)。1965年改寫為“壯”。

    三、語言文字

    1、語言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南北兩大方言大致以鬱江和右江為分界線,延伸到雲南省文山州的廣南、硯山一帶。北部方言約佔壯族人口的2/3,劃分為8個土語區,即邕北土語、右江土語、桂邊土語、柳江土語、桂北土語、紅水河土語、邱北土語、連山土語;南部方言約佔壯族人口的1/3,劃分為5個土語區,即邕南土語、左江土語、德靖土語、硯廣土語和文麻土語。

    2、文字

    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根據1989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辦公室出版的《古壯字字典》(初稿)統計,共有10700多個字,其中定為正體字的有4918個。這些字都是從上百年或數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訴、券約、師公唱本、山歌本、故事傳說、族譜、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來的,說明這種方塊壯字在壯族地區民間曾廣泛流行過。不過,由於古壯字地區差別較大,缺乏規範,因此各地壯族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壯族文字,主要依靠漢文進行交流。1955年,黨和人民政府幫助壯族人民創制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培訓壯文骨幹,出版書報,壯文在掃盲、宣傳黨的政策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又完成了《壯文方案》的修訂工作,使壯文進一步通用化,壯文也再次進入各級各類學校。

    3、文學

    壯族創造了許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在布洛陀神話基礎上創造的《布洛陀》長詩,是壯族的一部古老而宏偉的創世史詩,是史前時期壯族社會的百科全書,主要流傳於紅水河流域的巴馬、東蘭、鳳山、天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馬山和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陽、田東、平果等縣。它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地敘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各種牲畜和農作物的來歷,以及遠古人們的社會生活等,熱情地讚頌了布洛陀這個被稱為壯族始祖的神話人物創世的偉大業績。透過這部史詩,可以看到史前壯族社會的基本面貌,以及壯族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

  • 2 # 伶壺舂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佈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族稱來源於部份壯族的自稱“布壯”。此外,還有自稱布儂、布土、布樣、布斑、布越、布那、儂安、布偏、土佬、高欄、布曼、布岱、布敏、布隴、布東等20多種。建國後,統稱為僮族。1965年根據周恩來的提議,經國務院批准,將“僮”改為“壯”。

    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時期,中國長江中下游以南至東南沿海地區,廣泛分佈著一個被稱為“百越”的族群,分佈於今廣東、廣西一帶的西甌、駱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當時還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分兵五路,進軍嶺南,在越城嶺一帶曾遇到西甌人的強烈抵抗。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祿率兵開通靈渠,通糧餉,運軍隊,秦軍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地區,並在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將該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據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這時的西甌、駱越人已經使用銅鐵器,開始步入了文明時代。尤其是西甌人,他們在首領譯籲宋的領導下,利用所熟悉的叢林和山地進行作戰,能與數十萬秦軍周旋數年,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說明西甌人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發達,並且能夠比較有效地運轉,已經進入了部落聯盟或酋邦時代。

    當時,為了保障南征嶺南的軍事後勤供給,擊敗西甌人的抵抗,秦始皇還派監祿在廣西東北部修築“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靈渠的修築,極大地便利了五嶺南北的交通往來,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秦朝統一嶺南後,還將大量漢族人口遷居嶺南,與越人雜居在一起。從此以後,西甌、駱越人同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絡更加密切,而這種聯絡,對於嶺南西部越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嶺南地區(即後來的兩廣地區)的土著民族,被稱為“烏滸”、“俚”、“僚”或“俚僚”,他們是西甌、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盪不安,不少大姓豪族為避亂而遷居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地區封建化的發展。受其影響,世居嶺南的俚僚大姓貴族,紛紛在各地稱雄,使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合浦的寧氏,桂州的李氏,高涼的黃氏等,都是這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大姓。他們擁有“地方數千裡,奴婢萬餘人,珍寶充積”的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上卻存在著大量貧窮的、甚至“父子世代為奴”的普通勞動者。

    冼氏是秦漢以來高涼一帶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給南遷

    的漢人大族、高涼太守馮寶為妻,擁有部落10餘萬。她自幼聰穎賢明而多謀略,能安撫部眾,和輯百越和南遷當地的漢族移民,隋朝時受到隋文帝的嘉獎,被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地方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的敬仰。

    唐五代時期,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烏武)等,但也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壯族族稱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撞”、“布土”、“土人”等稱謂。元明以後,被侮譯為“獞”,另外還有自稱壯、儂、郎、土、沙等。這些稱謂原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壯”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壯族最普遍的一種族稱。1952年統一稱為“僮”(音壯)。1965年改寫為“壯”。

    內外抗爭:

    歷史上,壯族人民為了反抗中央王朝和當地土官、流官的黑暗統治,曾經發動了無數次反封建、反壓迫的起義鬥爭。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深遠的有唐代西原州(左江流域)黃乾曜、潘長安、黃少卿領導的起義,宋代廣源州首領儂智高領導的“南天國”大起義,宋代宜州(宜山、南丹一帶)的土兵起義、撫水州(環江縣等)的農民暴動和明代壯族農民韋銀豹領導的古田縣(永福縣地)農民起義,以及府江起義、八寨起義等。

    壯族人們還曾經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奮起反擊交趾(後稱安南)封建統治者和倭寇的武裝侵略,擔負起了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的重任。

    11世紀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統治下逐步強大

    儂智高

    起來,並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乘北宋王朝忙於抵禦北方的遼朝和西夏而無暇南顧之機,擺脫宋朝的控制,頻頻侵掠我左右江儂峒、黃峒地區和欽、廉沿海地區。熙寧八年(1075年),交趾國王李乾德命其輔國太尉李常傑率10萬大軍大舉入侵廣西,水路攻陷欽州、廉州,陸路連陷永平、太平兩寨,農曆十二月,合兵進犯邕州城(今南寧市)。邕州知州蘇緘急調附近各族土兵和漢兵入城固守抗敵,終因寡不敵眾,堅守42天而城破。當時,廣西左右江溪峒壯丁及壯、瑤族人民,紛紛起來阻擊交趾侵略者,截其後路。不久,宋王朝援兵來到。在官兵、土兵及壯、漢各族人民的協同奮戰下,終於打敗了交趾侵略者,勝利地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明嘉靖年間,倭寇侵入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嚴重威脅東南海疆的安全。明朝政府徵調“俍兵”抗敵,在廣西田州府(今田陽縣)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率領下,“俍兵”前往東南沿海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8年)四月,瓦氏“俍兵”與湖南永順、保靖“土兵”(由土家族苗族組成)的協同作戰,在王江涇(今浙江省嘉興縣北)的著名戰役中,一舉殲滅倭寇3000餘人,取得了抗倭以來的第一次大捷。之後,瓦氏俍兵又在陸涇壩等戰役中,屢建戰功。江浙一帶人民高度讚揚瓦氏俍兵的抗倭精神,廣泛傳誦“花瓦家,能殺倭”。瓦氏夫人不愧為壯族歷史上反抗外來侵略鬥爭中的一位女英雄,至今仍為壯族人們所傳頌。

    近代以後,面臨著資本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和國內反動統治集團的腐敗統治,壯族人民又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反壓迫求解放的道路。

    1851年,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就發生在壯、漢、瑤族雜居區的桂平金田地區,當時參加金田起義的壯族達數千人,約佔當時太平軍總數的四分之一。太平軍離桂北上後,很多壯族將士隨軍北上,並構成太平天國和太平軍的基本骨幹,有的還成為重要領導人。太平天國犧牲的第一個領導人,後來追封為嘏王的盧六,是桂平紫荊山高坑衝的壯族;北王韋昌輝,也是桂平縣的壯族;北上時擔任前軍主將、屢立戰功,後在長沙壯烈犧牲的西王蕭朝貴,是武宣縣的壯族。

    率軍北伐,直抵天津、前鋒進逼北京,威震中外的兩名將領李開芳和林鳳翔,都是武鳴縣的壯族;太平天國革命後期的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的贊王蒙得恩,是平南縣的壯族;南征北戰,攻克蘇州,殲滅戈登“常勝軍”的慕王譚紹光,是象州的壯族。壯族的革命將領和廣大官兵,在太平天國的整個革命戰鬥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壯族婦女和男子一樣,轉戰南北,出生入死,“赤足裹頭,攀援巖谷,勇健過於男子,臨陣皆持械接仗” ,給腐敗的官軍以沉重的打擊。

    太平軍北上後,壯族地區的農民起義烽火,此起彼伏,越燒越旺。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大成國農民運動;黃鼎鳳(壯族)領導的貴港農民起義;李錦貴(壯族)領導的上林縣農民起義;李文彩(又名李七,壯族)領導的永淳縣農民起義和吳凌雲領導的戰鬥於左江流域的“延陵軍”起義。他們同太平天國遙相呼應,互相配合,共同打擊敵人,為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帝國主義以暴力侵吞越南南部之後,接著便向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部大舉侵略,華人民被迫奮起反抗,保衛祖國,支援越南人民。以劉永福(廣西上思縣壯族)為統帥的“黑旗軍”首先投入戰鬥。“黑旗軍”是在壯族地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主力是壯族農民領袖吳凌雲、吳亞忠所領導的壯族農民起義餘部。

    黑旗軍的前營主將黃守忠、左營主將吳鳳典等20餘名大小將領,都是廣西上思、寧明一帶的壯族。當法國侵略者侵佔河內,並企圖沿著紅河向中國邊疆推進時,黑旗軍便應越南政府的邀請,同越南軍民一起,反擊侵略者,打得侵略軍聞風喪膽,如驚弓之鳥。當時戰爭的親歷者唐景崧在他的《請纓日記》中寫道:“河內城虜,夜輒自譁,驚呼黑旗來,敵膽已落”。黑旗軍的抗法援越、保家衛國的偉大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1885年2月,法軍在尼格里的統率下進攻中國南大門鎮南關,炸燬城牆,並狂妄地插上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保衛國境的不是石頭的牆垣,而是條約的履行。”叫囂中國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只有簽訂投降條約才是出路。但是,邊關的壯、漢各族人民,對於敵人的這種囂張氣焰,予以迎頭痛擊。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英勇抵抗法國侵略者,發誓“我們將用法國侵略者的頭顱,來重建我們的門戶”。當清朝愛國將領馮子材率領萃軍前來反擊時,壯、漢各族人民積極支援,終於取得了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壯族農民蒙大,給馮子材帶路,還親自帶領一個敢死隊,揮舞著大刀長矛,砍殺了成百個敵人。他的英雄事蹟,至今仍為邊境壯族人們所傳頌。

  • 3 # 過一天少一天

    壯族的歷史有一個說法是他們是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活躍在楚國之南的的百越部落,與越南人民同根同源。據說壯族崇拜樹木,傳說是兩棵樹變得祖先。有本老外寫的書《彩雲之南》作者美國的比爾波特,這老外是個中國通,彩雲之南里寫了很多他探訪包括壯族在內的很多少數民族的傳說和文化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男朋友相親成功了,瞞了我幾天才告訴我,然後才要跟我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