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莽撞之人不乏睿智 歷史長河中玩物喪志、聲色犬馬的君王不少,風花雪月、吟詩作賦的君王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舉也非項羽一人,秦武王也算一個,為後世留下孔武有力、孔武好戲的談資,做了莽撞君主的代言人,其實撥開迷霧,還原歷史碎片,好象也不全是啊。 《史記-秦本紀》載“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醿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醿裡疾相韓。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一看這個武王“上任三把火”,一把火“與魏惠王會臨晉”。這個武王是惠文後所生,惠文後是魏公室之女,應為魏惠王之晚輩,要知道這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可是個長壽之人,於秦孝公之前繼任,而此時秦已歷三代矣,一個老人與一年輕有力的後生晚輩會盟,不單是國力的此消彼長,也是年輕的秦武王已經看透,山東六國的合縱(合眾弱敵一強)之策已是窮途末路不堪一擊,而此時秦國雖說一國獨超,然齊、楚及遠離中原的越都還有相當實力,吞併六國之時未到、之勢未足,連橫政策仍有其存在價值,武王此舉一是化解了新上任之危機,二是連橫政策擴大到魏,更加孤立了趙、韓、燕諸國,無力與之爭鋒。二把火“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安定了後院、糧倉。三把火“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這個後人多有非議,說是二人惡了武王,或說朝野有人抹黑告狀,實哉是此二人此時留秦已無用途了,其縱橫理論也已隨著秦國超級大國地位的鞏固而失去了意義,而武王雖說莽撞而只是禮送出境,也不失仁義啊。 二看這位武王的文韜,一是與六國有區別,置丞相,且左右制衡,預防權臣獨大;二是連魏國、臣韓國,讓秦國重臣相韓;三是遠交齊策不變以制魏趙燕,遠交越國以夾制楚國,整個國際秩序以秦國為主設局。 三看這位武王的武略,一是果斷平蜀亂、伐義渠、丹、犁,鞏固後方穩定;二是伐韓以示牛刀,雖說軍事上相對而言是一次冒險行動,但有連魏之政治外交於先,武王自信趙魏不敢插手,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終下宜陽而置三川郡,開始了遠交近攻的統一步伐,即後世范雎所言“得一寸、王之一寸也”;三是敢於在天下老大面前作秀,楚莊王問鼎為霸業,而這位年輕的武王敢於舉鼎以圖天下啊。 如此看來,這位年輕的君王是夠莽撞的,但亦不失睿智啊。

  • 2 # 以石聚友

    秦武王是歷史上一個舉鼎累死的王,但做一國之君,何必與些將軍,武將比什麼高低呢?治理國家,平定天下,不是靠蠻力,而是靠聰明的頭腦治理國家。

  • 3 # 朝雨塵

    在秦始皇之前的六代國君中,秦武王是第二任君王,他的父親是秦惠文王,祖父是在秦國曆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關鍵君主秦孝公。

    喜歡讀先秦歷史的人,都知道年輕的秦武王舉鼎而亡的故事,給人的感喟是命短,作!

    其實,歷史上記載的秦武王,並不是空有力氣的白痴,而是一位勇武好戰,有著開疆拓土之志的君主。在他在位的短短四年間,主要的功績有,平定巴蜀之地的叛亂,拿下宜陽等地,執行連橫之術保衛秦國,聯越制楚對付強敵,對內分置左右丞相改制內政,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等發展農業,也算得上是位有為之君,不遜於任何一代秦國先君。

    秦武王身高力壯,勇力超人,特別喜好舉重,更常以鬥力為樂。公元前306年,武王和東周大力士孟說舉行舉周大鼎的比賽時,不幸意外身亡,史載是舉重負荷過重,筋脈斷了,引起病發症而死,年僅23歲。

  • 4 # 少禾君

    秦武王之所以遭到後人詬病,是因為《史記》中說“武王有力好戲”,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秦武王最後是因為舉鼎而亡。其實秦武王雖然為政僅僅三年,還是做出了不少政績,並非頭腦簡單之人。

    01、秦武王孔武有力在冷兵器時代還是頗有優勢,舉鼎只是為了問鼎中原

    春秋戰國時期是冷兵器時代,有力氣在當時是有著現實意義的,所以崇尚武力有它的歷史原因,我們並不能就此判斷秦武王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夫。

    比如垓下一戰,項羽就憑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力突出漢軍合圍,將敵軍殺得片甲不留,項羽因此得到世人的稱頌。

    秦武王因為力大而遭人話柄,全是因為他舉鼎,導致身亡。其實當時秦武王舉鼎是在向各諸侯國宣示秦國的實力,有問鼎中原之意。當然此行為確實顯得魯莽不謹慎。

    02、秦武王卓越的外交政策

    那麼,秦武王短短的三年為政期間究竟做出了哪些政績呢? 首先秦武王聯合齊國,夾擊韓、魏,斷絕韓、魏趁機姐進攻秦國的念頭 ,同時派出樗裡疾韓國 敘秦韓之好,以此羈絆韓國。

    秦武王派樗裡疾遊說魏國,魏國權衡利弊,在秦齊之間左右搖擺。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透過一系列外交策略和事務,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韓、魏、齊、楚、越懷1著不同的目的來祝賀嬴蕩即位為新的秦王。秦武王親自接見越國使者,與越國達成夾擊楚國的密約,以此制約楚國。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

    03、秦武王重視人才,設立了丞相一職

    秦武王非常重視人才,重用了一批有才幹的賢能之士,比如樗裡疾、甘茂等人。

    秦武王初設丞相,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在秦國設定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

    所以說秦武王是一個很有才幹和雄心的君王,可惜在位時間太短,不然他會做出更多矚目的功績流傳後世。

  • 5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秦武王自然不是頭腦簡單的人。都說秦國統一是奮六世之餘烈,但事實就是這樣,可以說秦國後6位君主中沒有一個昏君,秦武王自然也不例外。

    秦武王19歲登基到23歲舉鼎而死 ,雖然只在位短短4年,但是他在這4年裡卻做了3件大事。

    一,平定蜀亂。

    巴、蜀兩國本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歸附秦國,但是在秦武王剛剛上位之後,蜀國相國陳莊作亂,想反秦國。

    那蜀國作為秦國攻打楚國的重要根據地,秦武王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於是他便派大將甘茂前去鎮壓,甘茂可以說是秦武王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將,他也沒負秦武王所託,成功的平定了蜀國。

    蜀國的平定也就使秦國繼續有了窺覷楚國的膽子。

    二,設立丞相制度。

    眾所周知,秦始皇時期有左、右丞相這兩個職位,左丞相為李斯右丞相為馮去疾,那麼丞相這一職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呢?就是在秦武王時期。

    說來也好笑,秦武王一開始設立丞相這一職位僅僅是為了區別於其他六國,因為當時六國都有相國這一職位,然後秦武王又不恥與他們為伍,於是便把秦國的相國改為丞相。

    當然,單單把相國這一職位改叫為丞相併不能體現秦武王的聰明,但是他後來又把丞相一職一分為二,這樣就可以看出秦武王的機智了。

    因為這樣一來,丞相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那麼丞相的權利自然就被消減了,這樣可以更加利於秦武王的統治。

    三,連橫魏秦。

    當時因為秦武王剛繼位的原因,六國都想來欺負一下秦國,秦國的處境很危險。

    於是秦武王便派樗裡疾前往韓國交好,因為秦武王知道樗裡疾的母親是韓國人,有一層關係肯定會好說話一點,最終也成功牽制住了韓國。

    秦武王又因自己的母親是魏人,在魏國被齊國孟嘗君壓迫之下前去聯盟,透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

    所以說秦武王絕不是頭腦簡單之人,如果秦武王能把喜歡比力氣這個缺點改掉的話,我想以他的作為,秦國說不定會提前進行統一。
  • 6 # 史學長空

    在大家的心裡,以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秦武王贏蕩從小在他父親秦惠王的燻導下,政治嗅覺是非常靈敏的。武功只是他的愛好而己。如果是頭腦簡單之輩,秦惠王也不會指定他為繼承人。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長子。從小就喜歡武功並且好戰。在公元前310年繼位後,直到公元前307年去世。在位雖然只有三年,但是他平定蜀國叛亂。

    他設立丞相職位,假道伐韓,拔宜陽。在周王室都城洛陽力舉“龍文赤鼎”,因鼎超重,武王精疲力竭,吐血而亡。臨終時推薦自己的弟弟公子稷,作為秦國的繼承人,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

    一、剛繼位的少年君王,敏睿的政治嗅覺能力,對時局的掌控有度

    公元前310年,贏蕩繼承了秦惠文王的王位。他從小喜歡武功,大力士的美名,深得秦國的認可,因為他的武力能力,在秦國沒有人超越他。被人認為他是有勇無謀的武夫。剛繼位的他,受到其他諸侯國的關注。

    諸侯其目的可想而知。韓、魏、齊、楚等諸侯派使臣來慶賀新王登基,實為刺探軍情。大家都認為年少的君王,在政治嗅覺方面,不會很強。而然後各諸侯向秦國邊境增加兵力,來給秦武王施壓。

    蜀王趁新君剛登基之際,蜀相陳莊叛亂,殺死了蜀侯通國,自立為王。在內憂外患的困難下,秦武王欣然接受了挑戰。受父親秦惠文王影響,對政策有很高的掌控力。對懷有不同目的諸侯使臣,高調相迎,同時展示他武力的能力和信心。

    秦武王一方面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另一方面,與交好的越國密謀,對楚國進行攻擊。楚國的軍事壓力巨增,將入侵計劃改成防禦工事。

    秦國又與齊國交好,聯手對韓國、魏國邊境增兵,實行合圍的攻勢。那些想趁機對新君登基未穩之時,入侵攻擊轉變成防禦工事。

    對內部叛亂分子,秦武王率軍強勢鎮壓,以雷霆之勢平息了內亂,穩定了國內的局勢,阻止了國內分裂。加強了他的統治地位。

    二、假道伐韓,進入周王室都城洛陽,舉鼎稱霸的雄心壯志

    秦武王以出眾的才華平定內亂,化解了國內外的危機,對治理國家,信心百倍。就在時想起父親秦惠文王的夙願,進軍洛陽,把“龍文赤鼎”據為己有,從此稱霸天下的雄心。

    為了完成父親的夙願,著手準備各項事宜。非常渴望能親手觸控和擁抱那能代表權力和征服的巨鼎。為了完成願望,哪怕死了也能瞑目了。

    秦武王召來左丞相甘茂和右丞相樗裡疾,商討如何駕車到洛陽看到龍文赤鼎。三人制定了周密的計劃。洛陽距秦國路途遙遠,想要從秦國到洛陽,必經韓國,韓國與秦國的關係惡裂,甚至敵對。

    為了進軍洛陽,首先必破韓國,制定了聲東擊西的策略,韓國不知秦國進攻真正的意圖,而甘茂率五萬精兵,對韓國宜陽,進行猛烈的攻擊。因韓國宜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秦武王又增派五萬雄兵,勢在必得之勢,韓國經不住秦國的攻擊,宜陽淪陷,打通了前往洛陽的通道。

    韓國朝野被秦國打怕了,為了能保住國土不被秦國所滅,派使臣向秦國求和,妥協的讓出通往洛陽的通道。從而秦武王想擁抱龍文赤鼎的夢想,竟然成真。

    三、秦武王舉鼎丟命,慧眼識人,臨終指定贏稷繼位

    秦武王贏蕩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向洛陽進軍,周王室國力衰弱,哪經得起秦軍的進攻,只好開城迎接秦軍。秦武王直接要求前往龍文赤鼎所在之地。

    龍文赤鼎表面刻雕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山川人物,九座巨鼎陳列在周王室的殿堂,每隻鼎代表一州。

    秦武王的手下有大力士任鄙、孟責兩將,問他們能否舉起此鼎?孟責提出先去試舉,只舉起半尺,力量不足,被重重的放下,弄他頭暈目眩,人都站不穩。秦武王自認不比孟責差,前去舉鼎。但是朝臣苦勸不要試舉此鼎,太冒險了。

    而秦武王為了君王的顏面,將鼎舉起,但舉鼎沒有掌控好力量的平衡,身子一側,鼎險些榨到他身上,但是勁骨破裂,口吐血不止。但是他的心願己了,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臨時留下遺言,指定其弟贏稷為繼承人。

    贏稷繼位,他就是秦國的秦昭襄王,後與齊並列,稱東西二帝,為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秦武王雖然去世,但他的武道精神,對秦國影響極大,尚武之風一直在秦國流傳,為後來秦國橫掃六國,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

    秦武王在平息內亂,平定蜀國,說明他的政治掌控能力和治國的才能。打通韓國的通道,向世人證明了秦國的軍事實力。

  • 7 # 每天讀史漲芝士

    提到秦武王這個諡號,我們最深的印象是那個跟人比試舉大鼎,結果撐不住勁,把自己給嘔死的君王,隨著前幾年《羋月傳》的大火,劇情裡粗莽不堪的秦武王形象也成為大家茶前飯後的談資,對他舉鼎不成反送命的“壯舉”嗤之以鼻、笑掉大牙。

    其實,如果我們深入瞭解一下歷史上的秦武王,對他的看法會有360度的轉變。秦武王,本名嬴蕩,公元前329年生,公元前310年即位,公元前307年薨,諡號武王。秦武王即位時年僅19歲,由於與心腹大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力不從心,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在位只有短短的4年,但就是在這4年裡,秦武王完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多一代霸主一生都沒有做到的事。

    一、利用外交手段,穩住周邊鄰國,維護新政權的穩定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韓、魏、齊、楚、越懷著不同的目的來祝賀嬴蕩即位為新的秦王,都想從秦武王的外交決策中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 ,而此時秦武王採取的外交手段堪稱典範。

    1.聯合越國牽制楚國。當時的國力以楚國最為強盛,且與秦國接壤,雖然楚國前來恭賀,但如果真要趁秦國不備進攻,秦國必然招架不住。而當時的越國雖然國力比不上勾踐滅吳時的強盛,躋身不到戰國七雄之列,但也是東南大國,與楚國水土相接、人文相近,楚、越一直都在謀劃消滅對方,秦、越正好能對楚國形成夾擊之勢,越國也斷不敢橫跨楚國伐秦。於是秦武王親自接見了越國使者,與越國達成了夾擊楚國的秘密約定,以此來牽制楚國,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穩定了秦楚邊境。

    2.重視齊國給韓魏施壓。秦國與韓國、魏國接壤,但與齊國能對兩國形成夾擊之勢,於是秦武王故意讓齊國使者觀看了秦齊兩國夾擊韓魏的地圖,給韓魏施加壓力,斷絕了韓魏趁秦武王新立進攻秦國的打算。

    3.拉攏韓魏進一步穩定邊境。秦武王叔父樗裡疾的母親是韓國人,所以秦武王派樗裡疾與韓國使者親近,訴說秦國和韓國的友好互利關係,以此來籠絡韓國。秦武王的母親是魏國人,是其父親秦惠文王與魏襄王結盟時定下的姻親,當時齊國孟嘗君為齊相,壓迫魏國,秦武王藉此機會與魏襄王在臨晉(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東)相會,進一步鞏固了秦、魏聯盟。

    透過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了周邊鄰國,為秦國新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二、平定蜀亂,攻打義渠、丹犁,鞏固秦國疆土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初登大位的秦武王還沒等坐熱乎,就傳來了蜀相陳莊殺死了蜀侯發動叛亂的訊息 。蜀國是秦惠文王時期攻佔的,對於秦國的安危和發展意義重大,秦武王派甘茂、張儀、司馬錯帶兵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重新將蜀國控制在秦國管轄之下,並派兵對義渠、丹犁的擾邊行為進行反擊,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義渠、丹犁臣服,秦國疆土進一步鞏固。

    三、設立丞相,鞏固內政,發展國力

    秦國的內政一直被以張儀為主的魏籍權臣掌控著,秦武王做太子時就對張儀的口若懸河、巧言善辯極為不滿,即位後改變外交政策,讓張儀出使魏國削弱其對秦國的影響,以國力強外交。秦武王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不願與他們為伍,想要透過改革把秦國變的強大。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設定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 ,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形成平衡的制約關係,便於自己統治和管理。同時秦武王非常注重自身實力的強大,命甘茂等人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透過改善民生環境來發展國力。

    四、攻克宜陽、設定三川、問鼎中原

    秦武王自幼就重武好戰,胸懷問鼎中原之志,《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記載,秦武王三年,謂甘茂曰: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國,與其建立了秦魏聯盟,一方面魏國答應出兵助秦共伐韓國,另一方面使趙國不能跨國魏國支援韓國。甘茂返回秦國後,秦武王表示將全力支援甘茂,派其率軍攻打宜陽。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了宜陽城,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韓襄王只得同秦國議和,讓出了三川之地(指的是關隴地區的涇河、渭河和洛河),秦國在這裡設定了秦郡,為其挺進中原、成就帝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得知三川通道打通的訊息,秦武王大喜過望,終於可以一展自己的宏圖大志,於是乎直奔洛陽周室,此時的他還不忘後方的安全,將秦國的邊境防務安排妥當。而就是在他看到了周室的“龍文赤鼎”激動之情難以控制,那對他來說是權力的象徵,九鼎意喻天下,秦武王與人比試舉鼎,並非只是想要顯示自己身強力大,而是直指周氏王朝。正是由於自己的這份雄心壯志,讓他在舉起大鼎的一瞬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由於用力太猛導致兩眼出血,脛骨壓斷,到了晚上氣絕身亡。

    秦武王嬴蕩絕不是窮兵黷武、粗莽無知之輩,歷史上能以武作為諡號的都非等閒之輩,像周武王姬發、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足以說明嬴蕩的能力和功績,年紀輕輕就能做到縱橫捭闔、革故鼎新,在戰國紛爭的年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與一些老牌的霸主相比也絕不遜色。

    如果沒有舉鼎的年少輕狂或許他也將成為一方霸主留名史冊,而不會像現在這樣不為眾人知曉,但如果真的沒有了那份舉鼎的年少輕狂或許他也不會有當時的成就。

  • 8 # 麗醬每日分享

    戰國時期的秦國出現了不少大有作為的君王,例如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的秦孝公,知人善任的秦惠文王,奠定統一大業的秦昭襄王以及滅六國、實現大一統的秦始皇。

    其實還有一個人,在中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就是秦武王 贏蕩,秦惠文王和王后所生的嫡子。秦武王十分好戰,還很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相傳他長得人高馬大,而且天生神力,從小就喜歡和那些大力士比試力氣。

    秦武王即位之後,他身邊的那些大力士,例如人們熟知的任鄙、烏獲和孟說等人都做了大官,他在位期間,驅逐張儀、設定丞相、平定蜀亂、修改封疆,為秦國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很多貢獻,雄心壯志不遜於秦國任何一位君主。

    可惜的是他在23歲那年英年早逝,只在位主政了四年時間,而他早世的原因也和比武有關: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帶著幾位大力士和臣子們去周朝拜見周天子的時候,對象徵王權天下的“九龍神鼎”產生了興趣,相傳那神鼎是由當年大禹收取九州的貢金鑄造而成的,總共有九個,他來到象徵秦國的雍鼎面前,問身旁的人有誰能把它舉起。

    孟說為了出風頭,耗盡全力勉強把鼎聚了起來,結果雙眼冒血、力竭身亡,不甘示弱的秦武王也不顧大臣的勸阻,立刻擼起袖子舉鼎,最後右腿被砸斷,當天晚上就去世了,武王舉鼎也因此成了某人自不量力的代名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網上一些說中藥可以根治痛風,還可以正常飲食的藥品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