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城的哥

    關於廁所在各地方言中的叫法略有不同,但都比較相近,例如有叫“茅房”的,有叫“茅坑”的,而在我的老家農村,廁所被叫做“毛斯”(音)。

    記得小時侯去上廁所,媽媽因為我年紀小,不知道我去了哪裡,站在門口大聲喊著我的名字,我在房子背後的廁所裡聽到了,就大聲迴應道:“我在毛斯都dou”(意思是:我在廁所裡)。

    說起這個“毛斯”,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往事。那還是上小學四年級時,班上一個同學因為中午休息期間跑去學校後面小山坡上的水塘裡洗澡(實際就是游泳戲水),被班主任發現了,下午上課後,班主任揪著這個同學額頭上的頭髮一杵,說:“去毛斯都罰站到下課”。

    因為我是班幹部,班主任接下來指派我去監督他完成罰站。當時那個無奈和不情願呀,這不等於我也被連累一起聞屎臭了麼?可又不敢不去,到廁所一看,同學抓理著頭髮說:“你看,頭髮都給我扯落一小撮”,我簡直又好氣又好笑。

    “毛斯”的趣事已然過去了多年,人們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現在除了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在說“毛斯”外,大部分年輕人已經很少聽到他們說“毛斯”一詞了,都叫“廁所”。不過,即使平時不說,他們依然知道“毛斯”就是廁所!

  • 2 # 二胖說事兒

    我的家鄉話說廁所叫“茅房”,去廁所就是“上茅房”。

    我們這屬於滄州管,但是離天津比較近,所以有些方言和天津一樣,口音也有點天津口音。

    我在南方上學的時候經常被誤會是天津人······

    下面附上我們這裡的一段對話:

    A:你夜了個後上(昨晚上)幹嘛去了?吃完飯上趟茅房找不著人了呢?

    B:你快散了吧(算了吧)!我剛上茅房出來,揍碰上我大伯(bai 一聲)了,說他家房前頭老有掛啦寶子(蛤蟆)叫喚,我借不欣(二聲)思逮倆回來吃嗎?

    A:你真行,嘛玩玩(什麼東西)都吃啊!

    B:借玩意好吃啊,我夜了個後上逮嘍不少,晌火頭(中午)上暔家(nan 三聲)吃來啊!

    A:喃可不吃那玩玩,你快拉倒吧!走了啊。我下窪(下地)看看喃家那棒子(玉米)去。

    慢慢琢磨吧您內,喃去吃口飯!

  • 3 # 流動一絲輕柔的風

    “便所”!

    我是遼寧人,家鄉的老人管“廁所”叫“便所”,通常是這樣說的“便所在哪?”、“便所在那!”、“我上個便所。”、“上吧,便所在那”……

    這個“便所”的發音也有趣,“便”發“bie”的音,四聲,而不是“bian”音四聲。

    當然現在普通話早已普及,尤其是我們東北,雖然還經常“嘎哈嘎哈”呢,但是學生都說普通話,只略帶家鄉味,比如“錦州”的尾音上挑……

    正常的情況下,都管“廁所”叫“洗手間”,比如到人家做客,會問“你家洗手間在哪?我用一下!”,在外面,比如旅遊,一般會叫“衛生間”,比如問路“麻煩問一下,這裡有衛生間嗎?”,而“廁所”二字,很難見到了,一般在小地方,可見“公共廁所”的字樣,都比較簡陋,衛生條件相對較差。

    當然,只有入鄉隨俗,到了大地方,大城市,人也跟著文明起來,連老人也跟著稱謂“洗手間”,也好理解,確實可以洗洗手,簡單梳妝一下,整理整理衣服,空間也大,乾淨整潔,也沒有難聞的氣味。

    回家來,自自然然,張口閉口,又是“便所”……

    “趕緊的,我得上趟便所,剛才吃的自助不新鮮!”……

    鄉音,聽著總是那麼親切,那麼舒坦!

  • 4 # 使用者3613403861720

    中國人全部都知道上茅房噢?而都不知道上茅臺噢!因為茅房與茅臺不一樣,茅臺確確實實是太貴上不起。因為茅臺在飛天,而茅房卻是在民間。所以,共和國的貧民老百姓勞苦大眾上不起茅臺,只有上茅房噢!茅臺酒唱:我們不一樣……。

  • 5 # 使用者5631870981015

    徐州這邊在重要場合聚餐有一個重要外交辭令叫,散坐,就是大家一起吃飯時突然要大小便,這時就得說,你們先吃著,我散座散座,。大家明白,就是去廁所了。一般青年相親到女方家前大人必須告知,。有一家相親時竟然忘了對男孩說了,酒席進行一半時,女方人員提出要散座散座,男孩不懂,不知是什麼意思,連說,你們散座吧,我坐這就行。結果被人家吹了,說這孩子傻。還引得全村人嘲笑。

  • 6 # 常常常哥

    我家叫矛子,以前農村都是蓋的旱廁,味道大,隔一段還要挑矛糞。

    現在政府正在提倡改廁,現在叫法也變成廁所了。以前叫解手,現在都叫上廁所了。

  • 7 # 尋找自己Lee永駿

    說起旱廁,那就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我們叫旱廁叫“茅斯”一個坑大概有4✖️4這種規格。上廁所叫“進茅斯”這個“茅斯”可發生不少事情,

    一般我們家鄉這種廁所,就是幾根木板搭的橋,一般3根一組,總共兩組,兩組之間留一根半左右木頭大小的位置方便扔炸彈。

  • 8 # 煮茶聞書香

    看了那麼多網友的回答,真的是開啟眼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現在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基本上都把廁所成為衛生間了。

    我是在蘇北的小村子裡長大的,小時候,我們上廁所不是上廁所,而是說上茅廁,可能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廁所因為地理環境和經濟的原因,絕大部分的廁所都是土牆加上茅草的頂,所以我認為我們這個地方的茅廁叫法倒是很切合實際的。

  • 9 # 生活小萱兒

    毛斯

    這是很老的土話了,我爺爺奶奶家那種土廁所就會這麼叫,很簡單很簡單,門還是半開那種

    現在的廁所都比較現代化了,老家人也不會用“毛斯”來叫了

    直接叫廁所,只不過是家鄉話的音調,我估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家鄉土話可能會消失吧

  • 10 # 王總的歡樂日常

    山東大多地方土話叫:茅子,茅房

    江蘇大多地方土話叫:茅坑,入廁

    河南大多地方土話叫:解手

    安徽大多地方土話叫:廁所

    上海大多土話叫:衛生間、洗手間

    四川大多土話叫:茅斯

    其餘的不是不太瞭解你們那麼?

  • 11 # 楊哥的

    我們老家廁所叫:茅斯堂。

    有個故事,上世紀70年代的。鄉里有個皮匠,由於牙齒長的難看,到縣裡醫院在難看的牙齒上鑲了一層銅,金黃金黃的,比起以前牙齒好看多了。一天他的一個老鄉看見了,就跟他開玩笑說,皮醫,你那個茅斯堂裡邊種上金柱子了麼。

    當然這個名人哪裡來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後來出車在外,問人找廁所都說茅斯堂,讓被問的人一頭霧水。

  • 12 # 趙鐵錘666

    我們老家就一個字:茅。糞便叫:茅糞。那時廁所的糞便都會一擔一擔人工挑到田間地頭,用來掏糞的工具叫:茅舍,糞桶陶器的叫:茅罐,木頭的叫:茅桶。現在的孩子已經叫不上這些名字了。

  • 13 # 俺是隔壁老王

    在河南上廁所之所以叫做解手是因為咱們國家古代文人把上廁所稱為解,小便稱為小解,大便成為大解,流傳到近現代就被稱為解手了。解手一詞看似老土但是解這個詞義卻是早在商周時期的文獻中出現過,而這更加印證了我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深厚

  • 14 # 堅定的信念W

    蹲園,公房。先說蹲園吧,過去農村人家裡只有尿桶,人們早起晚起都在家那門角放個木桶,以備尿急之需,久了房子很臭,沒衛生,現在只有臥床的孤病老人才有了。大便太臭,又沒廁所,便去村外的樹林和灌木裡蹲著拉大便了,一般都有農村散養的豬出來吃掉,這些落後的生活演繼到八十年代尚存在,現在山區的農村還有這落後的生活習慣,因而去外面園裡大便,便叫蹲園,這很古老的稱乎了。解放後,各村各莊的生產隊都在村子周邊建了有幾個坑,分男女大便的房子,因是一個村子,一個生產隊人共拉便的公共廁所,大家便叫公房了。現在家家戶戶都在庭院裡蓋了廁所,既能大小便,又能洗衣服,大家都說衛生間,人們生活起居,如廁都很衛生和方便了。

  • 15 # 古村居士1

    廁所,這個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東東”,全國各地還不知道有多少種叫法,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我是濱州的,我們這裡管它叫“茅絲”或者“茅房”。在我們農村,前些年一進村到處都能看到高矮不一的露天“茅絲”,有的人家愛“板正”(排場),就給廁所加蓋一個頂子,這樣方便下雨陰天上廁所,大部分廁所都是一米半左右,人蹲在裡面從外面剛看到頭頂,(俺們農民不太講究)家裡有老人的,有的在蹲坑邊埋一根木棍,方便老人抓住木棍起身,前些年農村生活水平低,沒有多少人買衛生紙用,真的他們捨不得!上廁所用破報紙書紙等,還有的老年人習慣在廁所牆角上蹭一下(我說的是真的別笑話我)。隨著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國家對農村農民的關注加大,現在都實行了廁所改造,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旱廁和沖水式廁所,使得我們衛生條件得到改善,村裡大街上再也看不到露天廁所了,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農民生活越來越好!

  • 16 # 彩色的雲57

    說到家鄉話真可謂十里鄉音各不同,就拿最平常的爹的叫法來說吧,在我們老家我們那一片兒叫爹(die一聲),我小姑她們拿一片兒叫爹的時候就叫成(diang四聲),哈哈哈這個字我還真不知道怎麼寫,只能用拼音代替了。父親在城裡上班的孩子們則都叫爸爸。稱去廁所為(上茅子裡來)

    記得有一回我回家探望父母,正好我堂哥在我家串門,他平時特別愛開玩笑,看到我回來了就問我哪會兒回來的?我說:"夜老咯後晌回來地."我堂哥立馬笑著說:"誒呀!還是沒有忘老咱家裡的話兒,是不是回來的時候,在村西口的大楊樹底下,孤得(念dei一聲)著(zhao)想了想是昨天下午回來的,還是夜老咯後晌回來的才進家的,。"我說:"嗯,是了。"堂哥說:"還不錯,沒有忘本,我就見不得才出去三天半,回來就撇京腔,忘了自己是在哪兒吃飯長大的人。"我只好隨聲符合著說:"是是是."

    而我現在所在的城市外地人稱去廁所為去衛生間或是洗手間。

    本地人稱去廁所就有意思啦,他們稱去廁所為"顆貓呀"稱拉屎為(屙屎)稱小便為(撒尿)真可謂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樣的地名,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

  • 17 # 小珠珠么

    我們家鄉說廁所叫茅子,那是很早之前這樣說,現在隨著年輕人慢慢的也就說廁所了, 現在很多原始的家鄉話已經慢慢的開始往普通話發展了。

  • 18 # 那年黃昏

    笨光(客家語同音)

    廣東惠州客家人,以前小的時候廁所都是一個池子,上面幾塊木板放著,中間留下一二塊木板的位置從上面拉下去,糞池裡面都是用來淋菜的!所以那時條件是很差的,現在的人基本想象不到!

  • 19 # 布氣333

    以前的廁所遠離住房,常常跟豬欄,牛欄相鄰,連在一起,,,那個時代,廁所的叫法很低俗,直接叫~~屎坑~~,因為常跟豬欄,牛欄連在一起,屎急時,找廁所直接找豬欄,牛欄,找到豬欄,牛欄,就能找到廁所,所以,連在一起叫的話,就說~~牛欄屎坑~~比如:你到朋友家去玩去做客,你要找屎坑拉屎,但又不知屎坑在哪裡?你就可以換種問法,很文雅的問朋友家的小孩子,~~你家的豬欄在哪裡?你家的牛欄在哪裡?~~~~現代,農村建新房,廁所設在住房內,不再叫~~屎坑~~了,現代叫~~衛生間~~

  • 20 # 黑女

    我的家鄉是這樣稱呼的茅si,哈哈,我是81年的,估計連家鄉的人都忘了吧,因為家鄉變化太大,拆遷啊各種,所以只有像我這麼大或者比我大的人記得,小時候在老農村就這樣稱呼,後來搬到新農村就改廁所了,那會兒我6歲,我妹妹都不知道茅si是啥?再後來又拆遷樓房就改衛生間了,所以這個詞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童年也越來越遠了。記得那會兒,我不敢去茅si,老在院裡垃圾堆上拉臭臭,爺爺就拿鐵楸剷掉,那會兒家裡養的雞,羊,驢,很全的,還有個大菜園,鄰居院裡有杏樹,榆錢樹,到了季節偷杏和偷榆錢吃是最大的樂趣,村裡有個自然形成的大水坑,那是我們的樂園,夏天抓小魚,游泳玩,冬天滑冰玩,真的很懷念啊!在這裡大家猜猜我的家鄉在哪啊?提醒一下啊,我的家鄉有個很出名的石窟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搞大資料,JAVA工程師需要掌握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