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太保出自周禮,是為“周禮”所崇的“太師、太傅、太保”等三公之一,地位非同一般。《禮記》中不是說了嘛,天子的朝堂標準是“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這是規矩。

    太保有沒有兵權呢?當然有兵權,甚至還大大的有兵權,連天子都不敢看輕。嚴格的說,這“三公”其實都是諸侯,都屬於周朝分封制下的諸侯國王,除了給天子幫幫忙和表示臣服以外,在自己的封國裡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區區兵權算個什麼?

    看看“三公”之初都是些什麼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

    太傅“周公旦”是武王姬發的的弟弟,也叫叔旦、姬旦、周公,通俗的說就是《周公解夢》的那個周公,他後來當了太傅,嘔心瀝血輔佐和教導年幼的周成王,甚至當了許多年攝政王后說退就退,對權利毫無一絲留念,被孔子當做偶像,儒家也稱之為“元聖”,宣傳的周禮幾乎全來自周公旦的思想。

    太保“召公奭”就比較冷門一點,但他是燕國的祖宗,是燕姓的發源者。召公提出了“分陝而治”的思想,被分封到燕地,他給燕地取了名字,然後將此地的一片蠻荒經營成了北方的強國。但召公自己沒去封國,他留在鎬京輔佐成王。

    (注:分陝而治是周公和召公定下的大戰略,它讓周天子將天下分為東、西兩塊,繼而分封給貴族們,讓他們去開墾和發展外面的土地,召公與周公還為此立柱為界。之後召公一門心思帶人搞大開發,周公也可以一門心思平叛和安定天下)

    太師太公望就實在是太有名了,或者我們可以叫他呂尚、呂望、姜尚、中國甘道夫或姜子牙。關於姜子牙怎麼當上太師這件事家喻戶曉,老漢跑到渭河邊直鉤釣魚,引起了周文王姬昌的注意,於是順利得封太師。姜子牙後來被封到了齊地,建立了齊國,又由於三監之亂,周公和召公給姜太公下了個“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的命令,讓齊國有了天子才有的征伐特權,由此齊國變成了大國。

    戰國時期陳國田氏使手段取代了齊國姜姓的地位,至此姜姓呂氏走下了歷史舞臺,史稱“田氏代齊”,這是後話了,我們大致明白“三公”的封建地位就行。

    “太保”位居三公,這個職責就是“相”,你理解為丞宰相也好,首相也罷,總之他位極人臣,只需要向天子負責,甚至夠牛氣不負責也可以。當然,後世許多儒生並不明白皇帝集權和周朝封建的區別,他們想當然的將“太保”與後世被皇帝按得死死的,純粹給皇帝打工的“宰相”混為一談了。

    “三公”本質是封建國王,所以太師、太傅、太保這些職位其實並不具備太大的朝堂約束性,與後世丞相官職區別還是很大的。

    按周朝的說法,太師、太傅、太保是個平級單位,三公在一起才能行使完全的相權,比如《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所載:“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

    啥是天子的三公啊?不就是天子封的宰相嘛。

    為啥天子要整仨丞相呢?這是因為……天子要分陝而治呀!

    以“陝”(今陝縣)這個地方為分界線,東面是周公旦的地盤,西面是周召公的地盤,然後天子再留個“公”在身邊輔佐自己,三公就是這麼用的。

    這就是周朝封建制度的特點,完全不同於後來的皇帝中央集權,反倒更類似於史觀中的西方封建社會——大家都有自己的封地,都是體面人兒,你天子只是老大而已,咱們幫你是應該的,但不代表咱們賣給你了,自家的生意也要做啊。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二傻子為了博得褒姒妹子的笑容,不惜以烽火傳訊欺騙諸侯來援,大家來一看:“麻個雞!累死累活跑了幾天,就為了看你們撒狗糧是吧!”

    周幽王估計沒鬧明白國家制度,人家完全可以不鳥你的,犯了眾怒的天子就拋棄放棄吧。於是下一次真出現敵情了,諸侯不再理會周幽王的死活了,褒姒也讓遊牧民族搶去畫本子了。

    唉女人有時候也是,當初不就笑一下嗎有多難?現在哭都哭不出來了吧?

    周朝以後“三公”制度就改革了,秦朝、漢朝代代不同,逐漸為其他部門的職務頂替上來,取代了原來的週三公,比如秦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漢三公太尉又變成了“大司馬”,東漢時變成了“太尉、司徒、司空”,接著又成為“司徒、司馬、司空”,與原先已經沒有幾毛錢關係了。三公制度的式微,為丞相制度讓出了位置,到最後又變成三省六部制,乃至六部制又取代了三省,大家都去歷史的故紙堆裡划船了。

    隋朝隋文帝設三師、三公、五省時,三公已經明確的成為僅代表榮譽的虛職,甚至連職都算不上,只能算虛銜。此時“週三公”已經在此前的北魏時期轉成了“三師”,隋三公依然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師是“太師、太保、太傅”。

    既然虛的這麼可以,那麼怎麼可能有兵權呢?只不過有時候“三師”的虛銜被戴到了某些重臣、權臣身上,那麼他有兵權也絲毫不值得稀奇。

    更哭笑不得的是,“太保”這個虛銜甚至能授給皇子,比如最近大紅的《清平樂》中的宋仁宗趙禎,他小時候叫趙受益,是宋真宗的獨子,因此受盡了寵愛。五歲時趙禎給封了國公,六歲封了郡王,八歲乾脆給了箇中書令的官職,九歲當了太保、昇王、皇太子十三歲繼位當皇上。(好想砸鍵盤,這人生……)

    你問皇太子有沒有軍權?我想這應該是另一個問題了。

    宋代還有個與“太保”很接近的官職“檢校太保”,這很容易與“太保”弄混,被戲說的“八賢王”趙德芳就當過檢校太保,這個職位還是趙匡胤給弟弟親封的,後來升官後,趙德芳就成了檢校太尉,死後追授了個三師的“太師”。

    檢校太保是北宋的檢校官,這是個與正職並存的散官,有“三公、三師、三少”之說,像潘美等人就也曾做過檢校太保,不過他是因為楊繼業之事被削職,之前可是檢校太傅。

    總的來說,因為檢校官職的散官特性,所以“檢校太保”這種官職理論上可以加封在任何一個武官身上,與文臣的“節度使”是相對等的,是一種恩賜,武官到頂,加到檢校少師檔次就是太尉了,軍權大大的。

    後來的岳飛同時獲得了檢校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的職稱,雖然不是“太保”,可實權從來都勝於那些虛職,只要實權夠高,又活的夠久,少保變太保不稀奇。

    比如宋太祖開寶八年的“打架”狀元王嗣宗,他從個秦州司寇參軍坐騎,歷任轉運使、鹽鐵使、諫議大夫、幷州知州、御史中丞,永興軍知府、寧環慶路都部署、樞密副使、檢校太保、左屯衛上將軍、檢校太尉,後來與寇準鬧得是不可開交,實在是硬的可以。

    他有軍權沒?這得看怎麼說了,王嗣宗任檢校太保時正結束了永興軍知府的工作,回京擔任樞密副使,莫說樞密副使就是個過度的“差遣”,就他頂頭上司寇準那一關都過不了。當時王嗣宗給寇老西兒憋得吐血,沒事兒就寫辭職信,結果朝廷只能給趕緊加個“檢校太傅”的虛銜頂著,送到大同軍去當節度使和許州知州,這會兒才僅有低限度的軍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選擇一個IT網際網路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