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靜嘚吧嘚

    我是冠軍侯!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問的《長安十二時辰》裡涉及的人物為什麼不用本名!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人物不能用原名是有原因的,電視劇和紀錄片兩種區別能否用真名的一個重要標誌,大家一定看過《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也看過一定的紀錄片。

    紀錄片裡面一般用的都是真人的名字,而電視和電影一般都會做一定的改變。因為電視作為一種肥皂劇的形式存在,他必須得存在一定的改變,來更加的吸引取悅他的目標人群。而且而紀錄片它是要完整的把整個史實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他要實現的目的,兩者是不同的。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以後,你會發現很多的人物。在古代都可以找到一定的原形。而如果是用了古代人的真名字。那必須就得根據客觀的,必須尊重原有的史詩進行查閱。

    儘可能的準確的去還原這個人物。否則你就會帶偏一定的觀眾群體而造成一定不好的影響。如果是動用原型,還會造成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人物情節不再那麼跌宕起伏,《長安十二時辰》裡面每一個人都會面臨著選擇,而也正是圍繞著這些選擇開展了他們命運之間的鬥爭。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進行流量的增加。

    大家可能有人要說,為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些裡面用的都是真名字,這是因為,本來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他們本就是一本小說,是屬於虛構的。在虛構的前提下,就不需要去遵守這個歷史的事實。他們只要把小說裡面的劇情呈現出來就可以了。

    而且凡是透過小說改編出來的電影或電視劇,本來這個小說已經具有足夠的魅力,擁有著很好的觀眾基礎。所以改變的時候,直接動用小說裡面的真名字即可。

    《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拍的很優秀,把所有的劇情都放在一天內,可謂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 2 # 追影子的魚

    確實改了不少,改了讓人感覺有點和原著脫離。最主要是賀知章太出名了,所以改成何執正,要不然一想小學課本上的大詩人是個陰謀家,太毀童年了[捂臉]李泌改成李必,岑參改成程參,楊太真改成嚴太真,王忠嗣改成王宗汜。想想岑參幾十集都沒飯吃真是太慘了,八成是餓暈了才寫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宛如黑白電視沒訊號的雪破圖[捂臉]但是裡面元載,王韞秀,崔器,倒還是沒改。

  • 3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其實裡面涉及到了歷史人物,還是有個別人物用了本名,但是這些用了本名的人物跟事蹟都是沒啥關係的,而且用了本名的也都是小人物。至於說大人物,那都是用了化名了。

    一、使用本名的角色

    裡面沒有化名的角色,如張小敬、姚汝能、王韞秀等人。但是這些人都是人不對事,都存在著一定的演繹,與歷史上的人物相差比較大。

    如張小敬,張小敬本人出現在姚汝能所寫的《安祿山事蹟》中,其中記載了張小敬在馬嵬坡單槍匹馬射殺了楊國忠一事。此外歷史上再無張小敬的記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也是馬伯庸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僅僅是借用了一個張小敬的名字,事蹟等均為馬伯庸先生二次創作。

    再比如姚汝能,姚汝能在劇中是靖安司的官員,深受李必信任。在歷史上,姚汝能本人曾任華陰縣縣尉一職,縣尉在古代掌治安捕盜一事,如此說來姚汝能本人的洞察力、行動力應該還算不錯。另外,姚汝能本人好文史,曾經著有《安祿山事蹟》一書。

    再比如王韞秀,王韞秀在劇中是長安第一千金,出身大將軍門下,能文能武,身手高強,巾幗不讓鬚眉。在實際中,王韞秀確實是大將軍王忠嗣之女,後來嫁為元載之妻,丈夫因為貪汙死後,王韞秀主動求死,氣度絲毫不遜色於男子。

    因此這些角色統一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在歷史上篇幅較少,事蹟不多但是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供作者發揮的空間餘地也比較大,在史料之餘就是作者發揮的空間了。因為在歷史上的作用不甚重要,因此也不用擔心歷史影響的問題。

    二、使用化名的角色

    裡面使用化名的角色就比較有意思了,如李泌化名為了李必,高力士化名為了郭利仕,岑參化名為了程參。

    李泌本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謀臣、學者。一生經歷四朝而不倒,平定安史之亂,計困吐蕃,輔佐德宗,另有多篇作品問世。可見關於李泌的史料是比較豐富的,因此李泌就需要按照歷史原型來寫而不能變得太過分。由此作者選擇了李泌早年的一段經歷進行架空寫作,其中也多有符合歷史之處,如李泌的道士形象、輔佐太子的經歷、年少成名的“小狐狸”形象等。

    高力士大家都不陌生,此人乃是唐玄宗手下備受寵愛的大宦官。郭利仕本人在劇中是驃騎大將軍,這很符合高力士的形象,高力士本人也正是驃騎將軍。

    因此可見,作者是在尊重歷史的客觀現實下對於歷史人物進行架空寫作的。

    並且這裡很大的原因是李泌、高力士、岑參等人在歷史上都是比較有名氣而且有影響力的人物,如果直接用原名,容易讓人理解錯誤歷史與電視劇之間的區別,混淆歷史和架空歷史。

    大家還記得之前的《王者榮耀》的事件嗎?《王者榮耀》創作之初,使用了很多歷史人物作為遊戲角色,其中有很多屬於為了遊戲而改動,其中有很多也有角色原型。

    如在遊戲之中李白是一名劍客並且愛喝酒,總是醉醺醺的樣子,此事尚可以理解,因為歷史上的李白也確實是擅長劍術也愛喝酒;但是裡面將劉備塑造成拿著火槍左衝右突的槍手,諸葛亮是藍色頭髮的擅長高科技的青年;赤壁之戰成為了魔種和機關術的對決……這種改編就未免過頭了。

    成年人尚且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可以分清楚歷史與遊戲,但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就很容易將遊戲當作了歷史,這就是不好的一點。日航君有個弟弟,就會跑過來問我《王者榮耀》裡的人物是不是真的?並且還深以為然。

    《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歷史細節方面做得十分好,但是畢竟它本身屬於戲說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並不是以講述歷史為主的紀錄片,因此要進行人物化名上的修改。

    因此在《長安十二時辰》之中,為了減少稽核的阻力,減少來自社會上的壓力,只得將歷史人物稍微修改一下,使用化名,以避免誤導群眾,引來不必要的衝突。

    三、總結

    但是總的來說,《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是下了大手筆的,其中人物形象豐滿,歷史細節做得也十分完善,故事也頗為緊張刺激。是一部美式風格+中國元素的好電視劇。

  • 4 # 皓皓天心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依據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改編。馬伯庸在小說裡為什麼不用歷史人物的真名呢?

    《長安十二時辰》是講唐朝中期,張小敬和李必在上元節拯救百姓於危難的一段故事。裡面的歷史人物部分是有原型的:聖人—唐玄宗、李必—李泌、右相—李林甫、太子—李亨、程參—岑參、許鶴子—許合子、狼衛—突厥人。

    《長安十二時辰》作為涉及歷史的小說,馬伯庸為了將他寫好,翻看了大量的唐朝史料,就是為了不讓小說出現太多紕漏。即使對史料懂得多也難免有疏漏的地方,一旦出現紕漏,就會落人口實,估計也是這個原因讓他不敢寫那些歷史人物的真名。

    小說發生的故事是他自己杜撰的,如果用歷史真人,當小說發表後,如果出現紕漏,難免會被懂歷史的人,批評或諷刺、攻擊,而網路最不缺的就是跟風的人和大量的口水。這樣寫個小說豈不是糟心。不用歷史人物真名,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古代的人寫小說大量的運用歷史真人,《西遊記》有李世民,《封神演義》姜子牙可以封神,《三國演義》也有大量的神神怪怪。近代的小說家,比如金庸和黃易在小說裡也運用了大量的歷史人物。他們敢寫這些歷史真人,只要故事合理,不脫離歷史主線,還真是因為他們可以閉門造車,不用管別人的口水。如果他們處在當今這個資訊便捷的時代,他們寫作品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有所顧忌?

  • 5 # 一半秋色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大火特火,大有創造年度最佳收視的勢頭。

    劇中人物眾多,有老是緊繃著臉的李必,有痞裡痞氣的張小敬,有城府極深的林九郎,還有倒黴蛋程參……

    這些人物中,很多是有歷史原型的,有的名字稍加改動,有的名字絲毫未動,今天不妨盤點一下:

    張小敬

    張小敬,歷史上確有其人,姚汝能著寫的《安祿山事蹟》一書中,就記載有張小敬。安史之亂中,唐玄宗一行逃到了馬嵬坡。這時候,士兵又累又餓,怨氣沖天。

    士兵的怨氣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極易引發兵變。太子李亨正好利用了這一點,使出了一箭雙鵰之計。他派人在士兵中大肆散佈謠言,說安祿山之所以反叛,都是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導致的,只要殺了楊國忠,叛亂即可停止,咱們就不用打仗,可以回家看老婆了!

    張小敬結局如何呢?估計不太好吧!這種莽撞粗魯,一點就著的性格,極易被人當槍使,也極易成為替死鬼。

    這一點,似乎與劇中區別最大。而劇中的張小敬既聰明又狡詐,既仗義又有點無賴,總體來說,是個聰明人。

    李必

    李必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名字多了個三點水,叫做李泌。李必不論是出身、性格、氣質,還是經歷,都與歷史上的李泌有諸多相似之處,就像是歷史人物直接走到了臺前一樣。

    劇中的李必是禁慾系的,不苟言笑,整天板著臉,像是誰都欠他幾百萬似的。

    歷史上的李泌是介於出世入世之間的人,京城裡呆的累了,就會潛入名山大川之中,尋仙問道;大山中呆的膩味了,他會重新迴歸社會,每次都能挽救大唐於危難之中。

    李必和李泌氣質很像,都是“欠錢型別”的!馬伯庸之所以將“泌”字去掉“三點水”,也許是告訴讀者,李必不是“水”貨,關鍵時候硬的起來。

    何執正

    何執正就是大詩人賀知章,這個綽號“四明狂客”的老頭,一年級小朋友都被其詩文“毒害”,不不,“洗禮”過。如《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再如《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你別說,都過去了這麼多年了,賀老師的詩文居然還能清晰的記得,了不起啊,賀老師,您的詩作畫面感很強啊,別的都已記不得,唯獨記著您的了!

    賀知章很了不起,不僅會寫詩,而且還中過狀元,當過太常博士,真正是個大學問家,這一點李白望塵莫及哦—李白終其一生也沒弄個一官半職。

    而且,賀知章不羈放縱愛自由,經常與李白、張旭等狂人喝酒猜拳鬥詩,好不快活。

    劇中賀知章成為了李必的老師,這個很有可能的,畢竟是個“博士”,旗下肯定有不少出類拔萃的學生。

    姚汝能

    劇中的姚汝能是張小敬的小跟班,整天跟著老大屁股後面亂轉。

    姚汝能歷史上籍籍無名,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他,包括我。網上查他資料,也就剪短几句話而已,生卒年不詳,做過七品縣令,還寫過一本《安祿山事蹟》三卷。

    不過,《安祿山事蹟》倒是流傳了下來,成為研究唐朝歷史的重要資料,可是,姚汝能啊姚汝能,怎麼多寫一點呢?您隨便寫篇日記,流傳到現在,也會是國寶啊!

    馬伯庸讓姚汝能出場,也是很有必要的,試想,假如姚汝能不寫這篇《安祿山事蹟》,誰會知道小人物張小敬殺掉了安祿山呢?《長安十二時辰》無從寫起了啊?

    太子李璵

    劇中太子李璵就是歷史上的李亨,後來安史之亂,唐玄宗退位,李亨繼位,成為唐肅宗。

    林九郎

    林九郎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權臣,這傢伙與太子明爭暗鬥,讓太子李亨吃了不少苦頭。

    有人會有疑問,這李林甫不想活了啊?他難道不知道李亨是未來的皇帝嗎?假如李亨順利繼位,還會有他的好果子吃嗎?

    這就是唐玄宗的高明之處了,他善於搞權勢平衡,他擔心太子勢力太大,威脅他的皇位,於是故意扶持李林甫一方勢力,借李林甫之手壓制太子勢力。

    李林甫就是唐玄宗的一顆棋子。後來,太子李亨確實被壓制的很慘,黨羽幾乎被拔除乾淨,就連清心寡慾的李泌也被趕出京城,不得不歸隱山林。

    元載

    這人歷史上也是個奸相。剷除異己,殘害忠良的壞事幹了不少,不過,他的結局很慘,全家都因他而死。

    該啊!元載出身寒微,沒有後臺,這是他最大的軟肋。他終究不過是皇帝的一顆棋子!

    程參

    程參就是岑參,著名的邊塞詩人,劇中的第二位詩人,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出自他手。

    劇中程參頗有喜感,騎著馬,帶著詩,準備到長安找李白,結果碰到狼衛搶了他的馬,他尋馬過程中,誤打誤撞地將狼衛的計劃攪成了一鍋粥。

    盤點了這麼多,發現了一個奇怪規律。凡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全都用化名;凡是歷史上籍籍無名的人,全都用真名。

    馬伯庸為何如此安排呢?

    我想,歷史上的有名人物,史料都很齊全,大家對其已經有了固定印象,如果直接用原名的話,大家會將“固定印象”直接代入作品之中,這樣會影響對作品的直觀理解和感受。

    而對於小人物,歷史上的史料本就很少,直接用原名,並不會有什麼不適之感,反而會激發讀者的好奇心—歷史上的他真的是這樣子嗎?

    這就是馬伯庸的聰明之處了。

  • 6 # 經典守望者

    感謝邀請,這應該是一種正常的影視藝術手段,大約是從7年開始實行。這主要是為了區別正史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因為隨著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逐漸增多,質量良莠不齊。大約在十五年前左右很多涉及歷史的電視劇都會在片頭顯眼處打上“故事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字樣以表明和正史的區別。當年的大戲“宰相劉羅鍋”就在片頭直接用印章的方式打上了“不是歷史”四個大字。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廣大人民群眾在觀看過程中將人物、情節和歷史搞混,從而產生出錯誤的印象,影響後來的工作和生活。但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條規則被取消了。

    大約是7年前左右,這樣的規則又開始發揮作用,但卻改為了將劇情中重要的人名、地名、國家名加以改動。比較有名的就是神探狄仁傑系列中《神探狄仁傑第一部》中有關突厥使團遇害案,直接就點明瞭突厥。但是,在《神探狄仁傑第四部》金銀迷案中“突厥”的名稱就變成了“突勒”,應該也是受這種要求的影響。

    《長安十二時辰》涉及的歷史點很多,並且是大多數都不太瞭解的玄宗朝中晚期的史實背景,應該也是為了避免觀眾的誤會,才改了名字。

  • 7 # 林詩哥

    個人理解:

    第一,這不是歷史劇,只是虛構的作品。

    其次,塑造的人物有兩面針,用原名容易與歷史人物形象矛盾。

    第三,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吃一塹,長一智。以前歷史人物後代狀告劇組的現象不得不防!比如霍元甲,想想金庸把尹志平的名字都改了!

  • 8 # 大宇
    首先,中國有特有的國情,影視劇是要過審的,這是主因

    這麼說吧,現在你能在電視上和各大影片平臺看到的所有影視劇,都是要走廣電總局的稽核流程的,包括所謂網劇。在《長安十二時辰》上映的前夕,片方還很擔心能否如期上映呢,因為有個大的背景就是,對於古裝劇的稽核越來越嚴格,拍出來不意味著就一定會過審,為了增加過審的把握,片方自行把所有可能導致不過審的因素都會考慮到,相比於血本無歸不能上星和登陸影片平臺,只是改一下名字,已經算是難度係數和成本相對較小的方式了,大家不要嘲笑片方的謹小慎微,現在拍古裝劇非常燒錢,一旦無法如期過審,損失是任何片方都很難承受的。就拿《巴清傳》這部戲來說,就很倒黴,先是男主高雲翔在澳洲陷入強姦案,後是女主范冰冰捲入偷稅風波,這補投資5億的劇基本已經徹底涼涼了。所以有了前車之鑑,《長安十二時辰》上映前才會謹小慎微,甚至完全無宣傳的裸播。好在真正拍的好的劇,是不會被埋沒的,即使裸播依然大火。

    《長安十二時辰》原著並非完全遵照歷史寫作,小說是藝術創作的

    馬伯庸是著名作家,他創作的《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和《三國機密》等小說,都是他的知名代表作,相信很多書迷對他著作也都耳熟能詳,有的觀眾即使沒看過他的書,也會看過由他書改編成的影視劇,馬伯庸是歷史小說家,他寫的小說,歷史資料肯定會少不了,但他的作品從來都不是完全按真實的歷史脈絡來寫,很多時候歷史只是一個背景而已,他會依託他自己的想象,天馬行空的創造一段不一樣的歷史。所以讀他的作品,千萬不要當成二十四史來看,不要當成信使來看。所以劇中主角稍微改一下名字,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起碼不會讓一些人把劇中故事混淆為真實的歷史。

    建議大家放輕鬆,《長安十二時辰》片子拍的很精彩,但依然不是完全百分百按同名小說拍的劇情,有改編有昇華,而小說也自然不是完全按真實史實來描述,就是這樣的邏輯關係,大家只要好好欣賞這部劇就好,至於劇中主角李必是否是李泌,何監是否是賀知章,都不過是個由頭罷了,並不會影響大家對於這部電視劇的理解。

  • 9 # 小馬紮上聽歷史

    《長安十二時辰》是馬伯庸的暢銷書,由曹盾改編成了網劇,我想曹盾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之所以不用歷史本名,可能從這幾方面考慮:

    一、網劇傳播力比小說要廣 虛構歷史要謹慎

    馬伯庸介紹《長安十二時辰》創作動物動機時說,他是看了某乎網站的問題,『假如《刺客信條》發生在中國古代會有什麼故事?』大致就是這個問題。於是馬伯庸開了一個腦洞,這才有了《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很顯然這是一個虛構的小說。

    作為小說,這麼寫其實無傷大雅,因為傳播力和影響力並沒有特別之大(親王粉絲勿怪),只是在一個喜歡馬親王的讀者圈子裡流行。然而,拍成網劇之後,你看立馬成為爆款,甚至可以說是全民聊長安,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解讀。所以說,網劇的影響力要比小說大的多。

    那麼既然網劇影響力大,同時又是個虛構的故事,估計導演曹盾還是覺得將歷史人物改成化名,更對觀眾負責。

    二、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參考『尹志平』事件

    大熱網劇,同時又涉及到歷史人物,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各位該記得金庸老爺子的《神鵰俠侶》有個叫做尹志平的人物嗎?就是那個侵犯了小龍女的角色,現在無論是新版小說還是新版電視劇中,一律改做甄志丙。原因就是,尹志平是道教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確實擔任過全真派的領導,一生嚴以律己,德高望重,道名遠揚。因此金庸的改寫讓道教人士以及尹家後人憤憤不平;而張紀中也曾經說過,為避免對古人產生不好的影響,是金庸親自找到他,要求將尹志平的名字改成甄志丙。

    對咱們來說是一段趣聞,但對於道家人事已經影視劇的製作人來說,可謂一個糾紛和麻煩。

    作為經驗豐富的導演,曹盾可能從最開始就想到了這一點,為避免糾紛還是略施小計,改成化名。

  • 10 # 青石樹下

    《長安十二時辰》中給很多角色都改了名字,尤其是那些歷史上知名度較高的人,基本上都改了。

    大詩人賀知章,改名為何執正

    楊玉環,改名與嚴羽幻

    大詩人岑參,改名為程參

    宰相李林甫,改名為林九郎

    太監高力士,改名為郭利仕

    而一些歷史上不太知名的人物,則採用了原名。如張小敬、王忠嗣、姚汝能、王韞秀、元載等人。

    導演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脫離開自己對歷史人物刻板的印象,要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角色。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大詩人賀知章,其實不僅僅是個詩人,還是個朝廷重臣,文官之首,還參與了朝廷黨爭。當這個角色與大家的傳統印象差別較大的時候,重新起個名字,塑造一個全新的角色,就是個比較好的辦法了。

    而那些歷史知名度較低的人,觀眾對他們本身就不熟悉,瞭解甚少,就沒有必要再重新起名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年男生,先找女朋友重要還是先攢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