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儒家說西周文武周公時期,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文王禮賢下士,尊老愛幼,澤及枯骨。生活在那個時代是不是很幸福?
16
回覆列表
  • 1 # 江琯

    幸福?眾所周知,西周時期屬於奴隸社會中晚期,大量的貧民甚至自由民因為戰爭被擄掠,成為奴隸。何來之幸福。拼死建造王陵的墓葬的工匠被活活殉葬,大量的宮女甚至妻子被活殉,何來幸福?儒家拼命創造的美好時代,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痛苦之上的歡樂而已。奴隸主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驅使自己領地內的人民服勞役和徭役。所謂的幸福只能是相對與其他領地的居民而言。

  • 2 # 青山黑水2

    因為有了周禮,社會有了等級、秩序,人們的言行舉止有了規矩。較以前的社會文明先進,人們的生活較以前文明幸福。

  • 3 # 愛楊柳青青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自身認知範圍內對某種慾望需求得到滿足後獲得的一種心理體驗!主體的這種滿足感和體驗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獲得,不分時空,不分場合,不分民族與種族!所以籠統地談幸福是木有實際意義的!

    冷寂荒原上飢腸轆轆的流浪漢吃到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他會感覺是幸福的。王府裡錦衣玉食的王子麵對山珍海味卻味同嚼蠟。

    可見,幸福是和人的需求慾望息息相關的。馬斯洛在1943年《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個體的需求分層的,不一致的!同樣,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一旦得到了滿足,就會有強烈的時代幸福感,否則就會很不幸福。

    古人云:知足常樂。其義是從主體內在的欲求上下功夫,降低需求層次,無慾無求,自然可保持永久的快樂與幸福!《紅樓夢》就是一部講幸福的大書,人生太痛苦了,賈府中倚紅偎翠的寶二爺,有豪宅、有美女、有功名、有地位、有才情,可他依然感覺不快樂,毅然決然地跟著瘋僧顛道去過簡單的生活,追求人生的解脫,永遠的幸福去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幸福無法比較,人人各有大大小小慾望,即有各自不同的滿足感,或大或小,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幸福!然而,從個體的角度來講,需求的層次越高,獲得幸福的體驗就越持久越深刻!

    西周時代,中國社會從奴隸社會初步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封國之間戰爭頻乃,殺人盈野,滅國上千,飢餓、戰爭、疾病威脅著人的生命,人命如同螻蟻,生存和安全成為人的最重要的需求。只有短暫的和平,才能成為民眾最大的幸福,而這種幸福是低層次的,人類最基本的滿足感的體驗。文人筆下禮儀煌煌的西周貴族生活也不過是血腥政治鬥爭上面溫情脈脈的遮羞布而已,孔孟門徒的從周理想只不過是遑遑喪家犬一廂情願的夢罷了!至於道家田園牧歌的三皇五帝之淳民時代,也不過是吃膩了紅燒肉,想來塊玉米餅罷了!

    西周民眾不會想象今天人的幸福,就像今天民眾無法體會西周民眾的痛苦。

    人類文明的進步,來自於人類對更持久更深刻更永恆幸福的不懈追求。也許,這種對幸福的不懈追求,正是人類最大的不幸。但是人類總是驕傲的相信,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幸福!

  • 4 # 穩腳度年華1

    西周社會就像現在的印度社會,人分兩大類:統治階級有王公侯伯子男士(平民) ,被統治階級為奴隸。統治階級生活是非常優越的,奴隸則是會說話的牲口。東周以後界限就不是那麼嚴格了,孔子及以後歷代統治者都希望恢復西周社會制度。中國曆代統治者也是一直把底層民眾當成會說話的牲口。

  • 5 # 萬里長空夜未央

    我相信:生活在西周時期,幸福取決於你與天子的距離。

    圖一:中原的概念圖

    身處化外之地,便是四夷之民

    西周統治者對外征伐頻繁,常和荊楚、鬼方、嚴允、東夷、淮夷等鄰邦發生戰爭,互有勝負。

    《詩經·採微》描述了與獫狁的連年戰爭下,士兵的思鄉之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生在西周時代卻不在王土之上,幸福生活是不用想了,還是作好各諸侯國隨時殺過來的準備吧。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韓地》: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

    萬一不小心被俘虜了,也不用幻想有逃出生天的可能;當時對待戰俘的方式,通常是作為人牲進行殉葬。

    在攻打漢水流域及東夷地區時,周王朝在洛邑多次舉行殺俘獻祭儀式。西周時期的小盂鼎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廟裡殺祭人牲,人牲來自從鬼方獲得的戰俘。

    殺戮的方式非常殘暴,有伐、劌、刳、磔、灸、鼐、火、舀、俎、彝等各種能想到的把人弄死的手段。

    圖二:為避免不適,只上一張秦公一號大墓的主棺室圖作為人牲的示意(其實這是人殉而非人牲),周邊是箱殉和匣殉

    身在諸侯國乃至國都內,也要區分是否是“城裡人”

    周朝取得天下後,封邦建國,將領土分封給姬姓子孫、功臣及賢王后代,擁有土地的各國諸侯又將其領土分封給其下計程車大夫,是為封建制度的開始。

    《呂氏春秋。觀世篇》:“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得到領地的諸侯各自營建國邑,這些城市的規模大小與其中宮邸所佔比例皆依諸侯等級而定,超過這個定製便被視為逾制。

    周代的城市規模有多大?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了大小四級的城市規模:

    “王城方九里,長540雉,公城方七里,長430雉,侯伯城方五里,長300雉,子男城方三里,長180雉。”

    (注:雉是專門度量城牆的單位,一雉長三丈高一丈)。

    天子之都的王城方九里,約等於今日的10.4平方公里;最小的子男城約1.5平方公里,若住滿人的話大約可以容納2萬人口。

    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內城和外郭:

    內城是宮城,通常位於全城中心,由宮牆圍起,是城主(天子或諸侯)家族居住之處與行政中心;外郭介於宮牆與城牆之間,為庶民住宅區,居於其中的人稱為“國人”;

    城外的領地稱為“野”,住在那裡的百姓被稱為“野人”

    1. 如果是“野人”,則是與土地捆綁在一起的庶人,地位低下,沒有幸福可言

    作為庶人,需要每日耕作井字形的田地(井田制),向城主交納稅賦,並且需要負擔城市的徭役。

    徭役制度,是從15歲至65歲時要,直到66歲後才可免役(國人為20至60歲服徭役,61歲後免役,由此可以體現彼此的地位高下)。

    戰爭時期,需要準備芻茭餵馬,準備楨木築城,以及一些田役工作(國人則需要整理甲冑、干戈、弓矢,“以起軍旅”,隨城主出征)。

    注:亦有說法,認為所謂的庶人其實就是奴隸,我個人對此觀點存疑

    2. 如果是“國人”,那就是公民,幸福指數確實要比“野人”高

    城內人口組成,多為城主的家族成員、僕役、護城軍隊、城市行政人員,以及手工業者等,與城外封邑內務農的百姓共同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活圈。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

    大市,日昃(過午)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

    依照《考工記》,西周城市的北邊為固定的市場用地,還按照交易型別的不同區分出不同的交易時段。早市以大宗批發為主;午市最大而全,可以購買到各行各業所製的商品;黃昏時則為挑擔進城的小商販或農夫販售物品而設。市場設定專門的官衙“司市”進行管理,以防止哄抬物價、查緝偽劣或禁品、校準度量衡並徵收稅賦。

    根據《國語.周語》記載,周時封建制度下的城主家族中的男性成員也會參與農耕勞動;女性成員雖貴為“命婦”,也親自織布縫衣,從事生產工作。

    比起“野人”,“國人”與統治階級之間有更強的休慼相關的聯絡,也承擔了更多的權利和義務,有一定的榮譽感、歸屬感。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殘暴與貪婪,鎬京平民發動了“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往彘地躲避。大臣周定公、召穆公代理政事,六卿合議,史稱“共和行政”。

    圖三:“國人暴動”將天子打到跑路,而這些人事後被周召兩人勸解回家,啥處理也沒有,這在後世簡直不敢相信

    尾聲

    西周初年由於君主遵循先代賢王的德治與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使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手工業、農業、商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可以說是西周的黃金時代。

    根據史書記載,在成王康王時期,百姓富足、社會安寧、全國有40餘年不曾動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約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盛世。

  • 6 # 追記歷史

    你問的西周時期,人民生活是不是很幸福?那麼這種說法最多的可能也就是成康之治時期,周成王姬誦和周康王姬釗在位期間這段時間,甚至有很多史料記載在這段時間天下太平,刑罰都用不上。這段時間的西周最為強盛,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理論上在這個環境中生存的百姓們,幸福指數應該還是會很高的。

    當然每個王朝的後期,百姓的幸福指數都不會很高,西周也一樣,尤其是周厲王姬胡上臺之後,推行暴政魚肉百姓,在他的這種殘暴的統治下也發生了一次民間的暴亂。想想在這種時期的百姓還談什麼幸福感,能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後期還有周幽王有名的烽火戲諸侯,這麼荒唐亂來的國君,國內環境肯定也好不了。

    所以你提問了這個西周人民的幸福感,我感覺在一段時期可能確實達到了一個頂峰。但再想想,幾乎每個王朝都有興盛的那一段時期,不能只說在西周百姓才會感覺最幸福。

  • 7 # 涼州七里

    關於這樣的穿越題,我一直覺得可以統一回答。今天一個抱著手機啃外賣的死宅比對任何一個時代以吃飽飯為終極目的普通民眾而言都有無限的心理和現實優越感,談何很快樂吧。如果穿越為貴族,只要不是朝不保夕,能做到混吃等死,那自然是不差的,這樣的偽命題意義何在吧?

    去西周的話,如果你是一個奴隸,那麼恭喜你,很快就可以穿越回來了,因為你死定了。周文王據說澤及枯骨,但卻不福澤奴隸,因為他們根本不算人。當下的人完全沒有古人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沒有暖氣、棉襖、冰激凌、空調,讓你體會生不如死;穿的是葛(一種麻布),保證你渾身上下都因過敏而紅腫;最後隨時可能拉出去做人殉,也可以當做三分之一匹馬的價錢賣掉。

    如果是平民,那倒還好吧,西周的“國人”一般是貴族的遠親,他們的義務主要在於兵役和賦稅,相當於後世的自耕農。種田是個辛苦活,當年沒有收割機,甚至連耕牛和鐵犂等農具也沒有。如果沒有意外的話,能娶上老婆而生娃繼續種地,但如果在戰爭中受傷而失去工作能力,那就完犢子了。

    如果生為貴族,無疑是幸福的。西周的分封宗法制度保證了“將相王侯真TM有種”,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人威脅你的飯碗,不會有漢武帝那樣的君王天天惦記你的封地是否威脅了王權。除了沒有WIFI、空調和電視以及廚師差一點以外,別的享受想必能夠讓你樂不思蜀吧。

    感覺前面說了一堆廢話,還是來點乾貨吧。

    第一,西周是以姬姓部落為基礎建立在宗法基礎上的社會,換而言之就是姬家的天下,所有的所有都必須服從於姬姓祠堂(非君王)的最大利益。因此不要幻想文王會對天下人一視同仁,作為階級的代表他不可能背叛階級,其甚至對於姬姓內部的貴族和平民也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很多扯淡的東西都有人信。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史記·殷本紀》

    如此明顯的擺拍你信嗎?現在這樣的把戲連小孩子都騙不了。

    但這樣的作秀在對上古的記載中不勝列舉,而且越久遠越離譜,對比那些把兒子流放再關起來去實施“禪讓”的先王們,文王的這些舉措還算像個人乾的事。之所以會認為上古美好,主要在於儒家常年粉飾古代社會的和諧一面,藉以推銷他們的學說。

    馬氏聽說的對比看到的如同天上和人間

    一如馬爾格尼拜訪乾隆之前歐洲對於中國的美好印象--那些傳說中的東西才是最好的,一旦親身經歷就不好說了。

    說起來跟雙11拆快遞有點類似。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案此經序,伊尹奉太甲,歸於亳。其文甚明。”--《竹書記年》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韓非子.說疑》

    上面說的才是真相,明白了嗎?

    爭鬥自文明誕生起就一直存在,變的只是形式。

    所謂美好的上古,除了民風遠比後來淳樸之外,貴族和利益集團之間的碾壓和對抗自古皆同,所謂“禪讓”、“四凶”不過是政治鬥爭的成王敗寇罷了。

    所以,你還覺得西周時代會幸福嗎?

  • 8 # 出雲霄

    幸福怎麼定義?賣飛機的一天收入一億,他覺著不幸福。賣肥雞的今天收入五百,他覺著幸福極了。幸福都是自己的感覺。

  • 9 # 先秦逸士

    看似簡單的提問,實則蘊含極多的資訊點。只有深入瞭解西周的社會結構,階級制度,土地制度,鄉遂制度,文化教育和禮制,衣食住行等等才可以為其解惑。 閒言少敘,我們從衣食住行開始。

    1:冠弁和衣裳:周人束髮受冠,把頭髮盤結在頭頂,安上弁,戴上冠,冠具有套住髮髻的作用。當時所戴帽子,有冠,弁,冕等。冕是王公諸侯的首服,冠是貴族常戴的首服。貴族男孩到成年,就要舉行冠禮,授予成年的“字”。按照古禮,男孩生下來三個月,父親要給予“名”,到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由賓客給予“字”。舉行冠禮時,要先後三次加“冠”和“弁”,首次加“緇(黑色)布冠”,表示從此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再次加“皮弁”,表示從此有參與狩獵和參加戰鬥的責任。三次加“爵弁”,表示從此有參加祭祀等禮儀活動的資格。同時上身穿“黗(黑色)”的衣,下身穿纁(淺絳色)的裳。衣和裳是貴族穿的服裝。上身所穿的衣,從胸前圍包肩部,這是商代到戰國流行的服裝。裳的形制,如同現代婦女多穿的裙子,只是前面方正平整,折襉做在兩側。

    2:烹調和飲食:周人主要糧食是稷。稷就是小米,古人或稱為粟,其中特別精良的一種叫做“粱”。黍也是周人常吃的糧食,比稷貴重,常用以招待賓客。稻流行於南方,北方也有種植,但數量較少,較貴。周人常以“稻粱”連稱,以指比較貴重的糧食。古時豆也叫“菽”,或寫作“尗”,字形像豆類植物的根瘤,古人也作糧食。還有麻所結的實,即所謂“麻子”,古時或稱“苴”,也常用作粗糧。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黍、稷、重(高粱)、穋(早稻)、禾、麻、菽、麥。”都把菽、麥作為重要的糧食。當時農民的生活還是十分艱苦的。“九月叔苴(叔是收拾,苴是麻子的實),採荼薪樗(”荼”是苦菜,樗是臭椿,這是說砍臭椿作為柴燒),食我農夫。”這是說收拾麻子,配合苦菜,用臭椿燒熟,作為農夫的糧食。 當時人們吃的是煮出來的飯或蒸出來的,煮飯用鼎或鬲,蒸飯用甑或甗。所吃菜餚,以家畜的肉類為貴,而肉類又有不同的等級,祭祀中還有大牢和少牢的不同。“天子舉大牢(牛、羊、豕),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一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羊,豕),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這是西周以來相傳的禮制。

    3:半地穴式居處和宮室建築:《大雅·緜》“陶復陶穴,未有室家”,鄭玄箋“鑿地為穴,皆如陶然。”所說的就是一種半地下式居住,其底部曾經用火燒硬,如同燒製陶器一樣。這種建築技術,從新石器時代以來,長期採用。周人在建國後,就用夯土版築技術建築宮室,滅商後大興土木,大建宮室,但是一般人民仍大多數住於半地穴居處。考古在灃西發下西周早起半地穴式居處,十五座,都是單間,面積很小,大概也不過十平方。你住過十平米嗎? 另:建築方法感興趣的私信,再將詳述。

    4:出行:當時戰爭的方式是車戰,馬車是重要的戰鬥工具,同時也是貴族常用的交通工具。 西周貴族十分重視車和車飾,作為等級身份的標誌,周王常以車或車飾如軫、較、軛、衡等賞賜大臣。水上的交通已用舟楫或木排。但是一般人民乘坐坐的不多,多數人渡河是徒步涉水而過,甚至大川都是涉水而渡。

    5: 鄉遂制度和社會結構:周天子直接統治王畿,劃分“國”和“野”兩個區域,兩區域中,“郊”是分界線,郊以外便是野。 在王城的城郭以內,叫做“國中”;在城郭之外,有相當距離的周圍地區叫“郊”或“四郊”。在國以外和郊以內,分設“六鄉”,這就是鄉遂制度的“鄉”。從郊的廣義而言,所有的六鄉地區,都可以稱為郊或四郊。對“野”而言,以王城為中心,連同四郊六鄉在內,可以總稱為國。 在郊以外,有相當距離的周圍地區叫“野”。在郊以外野以內,分設有“六遂”,這就是鄉遂制度的遂。此外,卿大夫的采邑稱為“都鄙”,細分起來,有甸,稍,縣,都,鄙等名目。大體說來,王城連同四郊六鄉,可以合成國;六遂及都鄙等地可以合成野。六鄉和六遂是分佈在兩個不同的行政區域。“鄉和遂”,不僅所居地區有國和野的區別,而且居民的身份亦是不同。在《周禮》中,鄉和遂的居民都可以統稱“民”,但是六遂的居民有個特殊的稱呼,叫“甿”“氓”或“野民”、“野人”;六鄉的居民可以稱為“國人”。“六遂”居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擔當者,所以有一套分配耕地的制度。《周禮·遂人》載: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是。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是。 對六遂的居民所以要平均分配耕地,無非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均分貴族的負擔。六鄉雖然也有平均分配耕地的制度,卻是為了保持公民之間的平等權利,維持他們提供兵役和勞役的能力。 根據西周的鄉遂制度,可知當時的社會結構主要是由貴族,國人,遂人、奴隸組成。 貴族:聚族而居,實行宗法制度,把同一血脈的貴族連結一起,分別為大宗小宗,建立嫡長子繼承製,並推行分封制,由天子以下,分成諸侯、卿大夫等級,分封統治地區,給予世襲官職,從而建立各級政權。 國人:是天子的王城和諸侯的都城中鄉的居民,具有自由公民的性質,有公民的政治權利,國家有危難和改立國君等大事,要徵詢他們的意見;同時他們可以經常評論國君,甚至流放暴虐的國君。例如“厲王虐,國人謗王”。“國人”是貴族中基層的下層,屬於“士”一級,既是國家軍隊中的甲士,戰士,又是貴族基層的支柱。 遂人:王城和都郊外的“野”“鄙”“遂”的農民,也包括卿大夫所屬采邑的農民,亦稱“庶人”“庶民”“野”“鄙人”或“氓”,他們要集體耕種井田制裡的大田,又要耕種井田制裡的私田,更要對貴族隨時貢獻服役,貢獻包括紡織品和獵得物,服役包括修屋和貴族家中雜物,同時還要接受貴族召集,參加狩獵和防守及出征。 奴隸:貴族佔有大量奴隸,既有單身奴隸稱為“人鬲”“鬲”“訊”等,又有婚配成家的奴隸稱為“臣”,更有整個氏族或部落被用作奴隸,主要來自掠奪和征服戰爭,奴隸主要從事於農業,手工業和開發山澤等生產事業。

    後語:農業生產,農夫生活,貴族教育,宗法制度,禮制就不一一展開說了,怕是三天三夜也寫不完了。看看《詩經》和先秦的古籍能窺見一二。 無論在哪個時代所處何等地位,保持好的心態,積極向上,何以不快樂? 祝大家新年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價值投資的觀點來看,買科技股好還是買藍籌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