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小米123

    公元228年的一天,西城(今甘肅禮縣紅河鄉附近)外塵土飛揚,一彪人馬氣勢洶洶,直朝著城門殺將而來。為首大將鷹視狼步,乃是那魏大都督司馬懿。其子司馬昭、司馬師,金甲紅袍,於馬上拱衛在旁。三人行至城門前半里,卻突然勒馬停住,只見城門大開,三五老卒在門前掃地,三人抬首望時,只見一老者坐於城樓,綸巾鶴氅,竟絲毫不顧城下蔽天旌旗與殺氣騰騰的大軍,喚童子取過古琴,自顧自的彈將起來。

    這段文字寫的便是民間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選段“空城計”了。諸葛亮憑藉自己的淡定和心理戰,成功地嚇退了司馬懿,為自己撤退贏得了時間。此後雙方多有交手,但最終以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馬懿奪得魏國實權而告終,令無數英雄扼腕嘆息。

    《三國演義》中對於二人的描寫多有虛構,但不可否認的是,二人在歷史上確實多有交鋒。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二人其實還有著較遠的姻親關係。

    一、諸葛亮——諸葛誕——司馬懿

    (一)諸葛亮——諸葛誕

    諸葛亮和諸葛瑾大家想必都比較熟悉了。諸葛亮在蜀國擔任丞相,一手掌握蜀國的軍政大權;亮兄諸葛瑾也在吳國擔任高官,其子諸葛恪更是吳國後期的頂梁之才。然而除去這對諸葛兄弟,諸葛亮還有一位族弟在魏國出仕,他便是諸葛誕。

    諸葛誕是諸葛豐的後人,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在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起兵謀反,兵敗被殺。總體來說,諸葛誕在政治上接近曹爽、夏侯玄的曹氏集團,最後死於與司馬氏的魏國內部政治鬥爭。

    (二)諸葛誕——司馬懿

    那麼諸葛誕與司馬懿有什麼關係呢?這要從司馬懿的兒子說起。司馬懿五子司馬伷是司馬昭、司馬師同父異母的兄弟,其官至大將軍,並曾代表晉朝接受孫皓投降送上的玉璽,他的妻子,正是諸葛誕的女兒。

    諸葛家是琅琊郡氏族,司馬氏為了篡魏在朝內廣泛尋找政治盟友,因此諸葛家也成為了司馬氏的結姻物件。誰知諸葛誕堅定站隊曹家宗親政治集團那一邊,最終也難逃在政治鬥爭中敗亡的下場。諸葛誕雖然身死,其女諸葛氏卻在司馬伷身邊存活了下來,還為他生育了三個兒子。其孫晉元帝更是開創東晉的開國之君。

    二、諸葛亮——劉禪——夏侯淵——司馬懿

    其實何止諸葛亮與司馬懿是姻親關係,有這樣一條姻親鏈的存在,能將三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名人聯絡到一起。

    諸葛亮——劉禪——夏侯淵——司馬懿關係圖譜

    (一)諸葛亮——諸葛瞻——劉禪

    提起諸葛亮和劉禪,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劉備的託孤,劉禪稱呼諸葛亮為亞父等等。但其實兩人還是兒女親家。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迎娶了劉禪的女兒劉氏。這諸葛瞻也是三國後期蜀國的棟樑之才,我們中學學過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便是諸葛亮寫給諸葛瞻的。諸葛瞻也並未辜負諸葛亮的一片期望,最終當晉師伐蜀時,諸葛瞻與其子諸葛尚一同戰死在綿竹,捨生取義。

    (二)劉禪——張飛——夏侯淵

    “扶不起的阿斗”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軟弱無能的角色,常常讓讀者恨得牙癢癢。正史中的他卻豔福不淺,蜀漢大將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都嫁給他為皇后,令人好生羨慕。張飛與劉備情同兄弟,現在又做了劉禪的岳父,這其中既有親上加親的緣故,也不無政治婚姻的考慮。

    劉禪的岳父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的岳母來頭也不小,竟然是魏國名將夏侯淵的侄女。《魏略》中記載了這樣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夏侯氏的來源,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三四歲的夏侯氏住在譙縣,出城拾柴時被張飛所得,張飛知道她是良家女子,就娶其為妻;第二件事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戰死定軍山,夏侯氏請求將其埋葬;第三件事是公元249年(曹魏嘉平元年)夏侯霸投靠蜀漢,劉禪召見夏侯霸時,劉禪寬慰他說:“你的父親是自己在交戰之中陣亡的,不是我的先輩殺死的。”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也是夏侯氏的子侄。”夏侯霸於是在蜀漢封爵。這三件事相互呼應,基本坐實了夏侯氏是夏侯淵侄女的身份。

    (三)夏侯淵——司馬師——司馬懿

    夏侯淵可謂是三華人物關係的一大路由器,他的一個侄女嫁到了蜀漢,另一個侄兒夏侯尚的女兒夏侯徽也嫁入了豪門司馬家。夏侯徽很有見識和器度,每當她的丈夫司馬師有什麼想法時,都由她從旁策劃協助。然而,政治婚姻終究抵不過婚姻背後的政治博弈。曹魏家族和司馬家族的矛盾日益加重,也反映在了這兩口子的婚姻上。夏侯徽知道司馬師絕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司馬師又對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非常顧忌。青龍二年(234年),夏侯徽遭到司馬師的毒殺,死時年僅二十四歲。夏侯徽死後,葬於峻平陵。

    總的來說,三華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是當時“寒門無上品,下品無士族”世家大族政治趨勢的一個縮影,這與當時察舉制的人才選拔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由於缺乏如科舉制一樣較好的人才選拔方式,大族間的相互姻親和抬舉導致了社會階層的固化。然而,雖說是姻親,但結姻雙方的政治婚姻多少缺乏了些夫妻溫情,更多的是政治利益的交換。一旦政治需求相悖,夫妻相殘也是常見現象。所以,雖說三華人物間皆有親屬關係,然其親疏,則不可同日而語矣。

    司馬昭——王朗關係圖譜

    PS:司馬師的兄弟司馬昭娶了個妹子叫王元姬,王元姬的父親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司徒(王朗)。所以諸葛村夫和王司徒竟然也是親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得罪親家翁,不然分分鐘罵死你。

  • 2 #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三國曆史上是沒有空城計的。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對外聲稱要從斜谷道攻取郿地,讓趙雲、鄧芝作疑軍,佔據箕谷。當時,魏國大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魏明帝到長安督陣,派張郃抵禦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迎戰,但因為馬謖違背諸葛亮節度,最終在街亭戰敗,諸葛亮被迫把西縣一千多戶百姓遷到漢中,退軍回到漢中。這就是歷史上空城計,從中我們看不到任何空城計記載,首先,曹軍迎戰的是張郃,沒有曹真,也沒有司馬懿。其次,在馬謖被擊敗後,諸葛亮根本不是來不及撤退,被迫擺起空城計。而是非常從容地把西縣一千多戶人家遷到漢中。

    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擺過空城計,而趙雲卻擺過空營計,漢中之戰時,黃忠去劫曹軍糧道,到約定時間還未回來,趙雲帶領數十名騎兵接應。不想遇到曹操大軍,趙雲在衝出包圍,進入大營後,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追擊的曹軍來到營門口,見此情況,懷疑趙雲有伏兵,便下令退兵。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又下令以弩箭射擊,曹軍驚恐,爭先退去,相互踩踏,墜入漢水淹死了很多人。相比虛構的空城計,趙雲的空營計,並不是完全被動,還包含主動出擊成分,在對猜疑不定的曹軍,適當予以攻擊,居然取得以少勝多的戰績。此外,像張飛在長坂坡據水斷橋,瞋目橫矛,“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沒有敢上前交戰的。是不是真是曹軍不敢上前交戰,除了張飛本身勇猛,更多是怕張飛背後的埋伏,這也類似於空城計。

  • 3 # 視覺黃河

    三國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據說是《三國演義》作者虛構的,實際上並無其事。但歷史上的確有這樣的真事。

    一、“空城計”的真實來歷

    據《左傳·莊公二十年》記載,鄭國有一種戰術叫“縣門不發”,也許這就是空城計的原型。

    公元前666年,楚國派兵攻打鄭國,很快闖進了鄭國的都城大門口,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緊急召集百官商討應對之策,“和談”、“求救”、“背水一戰”等主張被提出來,鄭文公聽後左右為難,正在這時,有位叫叔詹的說,我有一計可退敵,這並非他隨意誇口,而是透過認真分析敵情之後所作出的判斷,他的理由是,楚國用強大的兵力攻打中國,一定是懷著必勝信心來的,但楚國也必然害怕失敗丟失顏面,這就決定了楚軍必須處處小心,不敢冒大的風險。所以退兵的計策必須在楚國不敢冒險上做文章。於是叔詹便胸有成竹地去對付楚軍。他先把軍隊埋伏在城裡,讓城外的楚軍看不到一兵一卒,還把城門開的大大的,讓老百姓和平常一樣,該幹啥幹啥,楚軍從外看到鄭國這一反常現象,認為其中必有詐,便停止了攻城計劃。楚軍統帥感到非常奇怪,登到高一點地方看城裡秩序井然,也有點蒙圈,搞不懂鄭國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楚軍統帥害怕冒然攻城遭遇埋伏,回去交不了賬,想進一步搞清情況後,有把握再去攻城。但戰機稍縱即逝,等到第二天,齊、魯、宋紛紛來支援鄭國,楚軍統帥害怕腹背受敵,率領軍隊匆匆撤退。

    二、“縣門不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古文中,“縣”字與現在的“懸”字相同。“懸門”就類似於現在的“閘門”,它是內城城門上的設施。古代城牆一般有兩層,外層叫廓,裡面那層叫城,所以城市一般也叫城廓。《墨子·備城門篇》上有這樣的話:“備城門為縣門,沈機長二丈,廣八尺,為之兩相如,門扇數,合相接三寸,施土扇上。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大概瞭解了“縣門”是什麼樣子。“縣門不發”,就是內城門上那個防禦敵人攻城,平時懸在城門樓上的大門也不放下來。

    三、縣門不發對後世的作用

    “縣門不發”其實就是現在說的心理戰,反其道而用之,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現代戰爭不能直接借鑑使用這一方法,但這個心理戰的核心思想的確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抗戰期間,我軍優秀指揮員更是將心理戰發揮到極致,作戰前仔細分析敵方指揮員的特點這一重要因素,制定詳細的作戰方案,屢戰屢勝,最終取得了全華人民的偉大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軼可就“首都機場事件”致歉:願對當事警官當面說聲對不起,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