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和名稱往往相輔相成,名稱可以體現兵器的特性,兵器則因名稱更加霸氣,畢竟這玩意沒辦法萌萌的。所以往往越是霸氣的名稱,越可以稱之為好聽。
我覺得最好聽的兵器名稱首推槊。《釋名》:“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碩碩之聲猶在耳邊,戰馬嘶鳴之狀躍然紙上,令人神往。
《三國演義》曾這麼描述:時操已醉......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橫槊賦詩”的這段文字增添了槊的王霸之氣。槊也被稱之為槍中之王,《北史·高敖曹傳》:“昂馬槊絕世,左右無不一當百。”可見其在戰場之上的傲然之態。在南北朝之時因重灌騎兵,也就是甲騎具裝的崛起,槊也受到了重視,槊鋒可達50-60釐米,有稜,具有良好的破甲功能。
到了初唐,更是隨著李世民的玄甲軍縱橫天下,代表人物秦瓊、尉遲恭和程咬金等將領都是用槊的高手。洛陽城大戰,玄甲軍參加虎牢關大戰,槊鋒直入竇建德的十萬大軍,貫穿敵陣,是何等的霸氣!
偃月刀因關羽,天下無人不知,所以也常被稱之為關刀,成為了中國長柄刀的代表。
此刀“刃前銳利,刀後斜闊,長柄,柄末端有鐏”,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名稱即來自於此刀的形制。在《三國演義》中又有名為“冷豔鋸”。
其實真正的偃月刀要到宋代才出現,而且正式的名稱應該是掩月刀。隨著宋代冶煉技術的提高,使得製造大型兵器變得容易了一些,此時又有北方騎兵肆虐,掩月刀便應運而生。
但此刀過重,往往並不適合在軍陣中運用,多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出現,為提振聲勢所用,也是宮廷侍衛的儀仗兵器之一,到了清代則更多運用在武舉考試的臂力考較中。
因一部《繡春刀》的大電影更是名揚天下,此刀是明代錦衣衛所用,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因為它是皇帝賞賜的。
錦衣衛初期是皇帝侍衛,後期演變出偵察、逮捕、審問等職能。除了令人恐怖的北鎮撫司外,錦衣衛也參與收集軍情的工作,比如在萬曆北韓戰爭中,便是依賴其收集了大量的敵軍情報,為之後將倭寇趕出半島立下了汗馬功勞。
兵器和名稱往往相輔相成,名稱可以體現兵器的特性,兵器則因名稱更加霸氣,畢竟這玩意沒辦法萌萌的。所以往往越是霸氣的名稱,越可以稱之為好聽。
一、矛長丈八曰槊我覺得最好聽的兵器名稱首推槊。《釋名》:“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碩碩之聲猶在耳邊,戰馬嘶鳴之狀躍然紙上,令人神往。
《三國演義》曾這麼描述:時操已醉......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橫槊賦詩”的這段文字增添了槊的王霸之氣。槊也被稱之為槍中之王,《北史·高敖曹傳》:“昂馬槊絕世,左右無不一當百。”可見其在戰場之上的傲然之態。在南北朝之時因重灌騎兵,也就是甲騎具裝的崛起,槊也受到了重視,槊鋒可達50-60釐米,有稜,具有良好的破甲功能。
到了初唐,更是隨著李世民的玄甲軍縱橫天下,代表人物秦瓊、尉遲恭和程咬金等將領都是用槊的高手。洛陽城大戰,玄甲軍參加虎牢關大戰,槊鋒直入竇建德的十萬大軍,貫穿敵陣,是何等的霸氣!
二、掩月刀偃月刀因關羽,天下無人不知,所以也常被稱之為關刀,成為了中國長柄刀的代表。
此刀“刃前銳利,刀後斜闊,長柄,柄末端有鐏”,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名稱即來自於此刀的形制。在《三國演義》中又有名為“冷豔鋸”。
其實真正的偃月刀要到宋代才出現,而且正式的名稱應該是掩月刀。隨著宋代冶煉技術的提高,使得製造大型兵器變得容易了一些,此時又有北方騎兵肆虐,掩月刀便應運而生。
但此刀過重,往往並不適合在軍陣中運用,多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出現,為提振聲勢所用,也是宮廷侍衛的儀仗兵器之一,到了清代則更多運用在武舉考試的臂力考較中。
三、繡春刀因一部《繡春刀》的大電影更是名揚天下,此刀是明代錦衣衛所用,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因為它是皇帝賞賜的。
錦衣衛初期是皇帝侍衛,後期演變出偵察、逮捕、審問等職能。除了令人恐怖的北鎮撫司外,錦衣衛也參與收集軍情的工作,比如在萬曆北韓戰爭中,便是依賴其收集了大量的敵軍情報,為之後將倭寇趕出半島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