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天道的痕跡
宋朝,最懦弱的朝代,沒有之一!竟然被認為是正統。我能說些什麼?
宋詞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豔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整個社會,鄙視武夫,崇拜手無搏雞之力的書生。雞都殺不死的書生。最奇葩的朝代。
本來跟遼國有檀淵之盟,已經貿易往來,遼國本來擋住了金國南下的腳步。結果撕毀盟約聯合金國打遼國。
金國在護步達岡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都說什麼女真不滿萬,其實都是金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作用,那是跟歐洲十字軍一樣的重騎兵。
結果,聯合金國打遼國時候,公元1112年,宋微宗派童貫率領宋朝最精銳的15萬大軍,北伐燕雲,被苟延殘喘,滅亡在即的遼國4萬殘兵軍隊,給打敗了。
大哥你雞都殺不死,功夫不行,別出來秀了好嗎?跟金國還簽署了海上之盟。跟金國都開始貿易了。金國本來擋住了蒙古南下的腳步。撕毀盟約,聯合蒙古打金國。
人家當時蒙古騎兵,已經征服歐洲了好嗎?最後才南下中原的,人家已經征服了歐洲的十字軍。歐洲雖然也有,人馬具裝的重騎兵,可是人家蒙古不光有重騎兵,還有蒙古的套馬索戰術啊。國外文獻記載,蒙古騎兵套馬索戰術,直接拉重騎兵下馬,2人拖著地上逛街的。
最後蒙古發現,南下無敵了。宋朝永遠是背信棄義,聯合老大打跟自己結盟的老二。我真是服氣了。這是能,得勁一會是一會嗎?我是真的服氣了。
-
3 # 兩宋春秋
不是,宋朝的戰爭並不少,題主說除了金國和蒙古的戰爭,南宋前期和金國作戰,後期和蒙古作戰。那麼題主指的應該時北宋了。
北宋給人的印象時經濟發達、富甲天下、文化昌盛、科技進步,應當是個天下太平的年代,但恰恰相反,北宋一朝是戰爭頻發的時代。
宋遼金夏地圖
北宋前期的戰爭北宋初期處於統一過程中,戰爭頻繁,
1、統一戰爭
宋太祖陸續滅了後蜀、南漢、後唐等政權,宋太宗滅了北漢。
2、太宗時期宋遼戰爭
宋太宗二次大規模伐遼,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均遭失敗,損兵折將。遼軍也不斷侵犯宋境。宋遼之間的戰爭頻發。統計太宗一朝,宋遼之間27場戰役,雙方傷亡總數都在10~15萬之間。所以北宋初年戰爭並不少。
3、真宗時期遼攻宋守
真宗一朝,宋遼之間戰事逐漸形成了遼攻宋守的局面,小規模戰役頻發,大規模的戰役有關南之戰,威虜軍之戰和澶州之戰。其中宋真宗和蕭太后母子都因為戰況而御駕親征。
太宗、真宗兩朝,宋遼之間戰爭幾十場雙方損失慘重,但戰爭主要集中在雙方邊境的河東、河北地區,其它地區受戰爭的影響並不大。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簽署和平條約,大宋用歲幣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以後北方基本安定。
北宋中後期宋夏戰爭1、仁宗、英宗時期西夏之患
北方和平來之不易,但西北的党項人又開始侵犯宋朝邊境。小規模衝突不斷。大規模戰役有三場,分別是: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三場戰役大宋都戰敗,損兵折將,仁宗朝少壯派武將在這三場戰役中幾乎損失殆盡。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以希望保持和平,但西夏和遼國不同,簽署和平協議之後仍然侵犯大宋邊境。大宋在西北與西夏接壤的五個路深受其害。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大宋終於扳回一城,西夏軍隊攻略慶州之時,在大順城遭到宋軍伏擊,夏毅宗李諒祚受傷,不久後去世。
2、神宗時期由守轉攻
勵精圖治的神宗即位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首先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之後,國家財力、軍事戰鬥力都得到了提升,神宗對周邊展開了征討,收復河湟、破交趾。神宗時期雖然沒有完全解決西夏問題。但宋、夏之間的攻、守發生了轉變。熙河之戰、元豐五路伐夏、永樂城之戰都是宋軍戰略上以滅亡西夏進行的戰役。雖然沒有滅亡西夏,但是西夏也元氣大傷,走向衰弱。大宋逐漸開始佔到優勢。
3、哲宗時期進一步蠶食西夏
宋哲宗時期大宋一步一步蠶食西夏,洪德城之戰和二次平夏城之戰致使西夏元氣大傷,再也無力侵犯大宋。 宋元符二年,西夏遣使謝罪,雙方暫時和平,宋夏新疆界確立。史書評價說:西夏戰敗後損失慘重,再也無法組織軍隊,屢次向大宋求和。原文如下: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元 脫脫《宋史》北宋末年徽宗、欽宗時期戰爭徽宗時期也是戰爭頻繁,政和四年,宋軍在古骨龍大敗西夏軍。宣和元年,宋軍攻克西夏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
除了西夏,徽宗時期宋攻吐蕃湟州之戰,徹底平復了整個河湟地區,並平定各處叛亂,如方臘起義、安化蠻之亂等等。
宣和年間,北宋破盟伐遼,遭到慘敗,欽宗靖康年間,女真金國侵宋,北宋滅亡。
結語宋朝並不是戰爭最少,和平期最長的朝代。宋代戰爭頻發,但除了兩宋之交與南宋亡國這兩段時期,其它戰爭均發生在邊境,如北宋時期主要就是西北五路、河北路、河東路。其它區域受戰爭的影響比較少,所以感覺天下太平。
和漢朝常年的對外征伐,唐朝的年年戰爭,明朝和蒙古的200年對峙,清朝與準格爾近百年的戰爭不同。宋朝對外以財政手段解決軍事問題,除了和金國蒙古有幾十年戰爭之外,其他時期都是與北方政權和平共處。那兩宋是不是和平時間最長的朝代呢?
回覆列表
宋朝的戰爭情況其實和漢唐一樣,平時小打小鬧,關鍵時刻給你來一票大的。漢朝的時候王莽篡漢,導致15年改弦更張。唐朝時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統治者一蹶不振。
同樣的道理,宋朝時靖康之役,導致北宋滅亡。趙構南下建立了南宋王朝,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
很多人認為宋朝是相對和平時間比較長的王朝,其實這是對的。因為宋朝所採取的政策,是歲幣政策,也就是拿錢買和平。
土豪的世界,你是不會理解的,當時宋朝實在是太發達了。經濟局勢直奔資本主義了,要不是蒙古大爺們用腰間的跨刀砍斷了這條發展之路,我們才是最先進的國家。
01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保證了百年的和平。宋太宗趙光義在奪取了皇位以後,發誓要完成哥哥的遺願,一統天下,收復燕雲十六州。他最初做的還是不錯,至少滅亡了北漢。
可是在於遼國大戰的時候,被人家蕭太后孤兒寡母連續打敗了兩次,從此宋太宗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對遼國採取了防守態勢。這一段時間算是宣告暫時和平了。
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宋史》
宋真宗上臺以後,遼國蕭太后打算南征,帶領大軍南下。這個時候宋真宗居然打算南下避難。好在主戰派的寇準等人,強行讓宋真宗前往前線督戰。
最終戰事雖然有利於宋朝這一方,可是因為宋真宗趙恆懼怕遼國大軍,便跟對方簽訂了澶淵之盟。
所謂澶淵之盟,也就是宋朝和遼國是兄弟之國,但是作為哥哥的宋朝,每年要給弟弟遼國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作為歲幣。並且以白溝河為邊界。此後遼宋之間,長達百年,都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戰事。而且兩國在邊境設立了市場,以便於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其實對遼國來說,這是比較沾光的一點。契丹人口稀少,南下不足以征服整個宋朝,也沒有先進的制度來管理龐大的宋朝。對宋朝來說,雖然是花了一點錢,可是這點錢比起和親的漢唐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再說了宋朝真的很有錢,花點錢換取和平,是真的划算。
02靖康之役後,南宋猥瑣發育了百年。時間到了北宋末年,這個時候的遼國已經被宋朝和金朝給滅了。金朝人並不感謝宋朝,反而南下佔領了宋朝的大片疆土。
懦弱的宋徽宗壓根就不敢與金朝決戰,他選擇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把所有問題都交給兒子來處理。
沒想到的是,金朝人南下的速度非常快,席捲之下,寸草不生。他們將汴京城包包圍,將北宋皇室、朝臣基本全都給抓了。
夏四月庚申朔,大風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凡法駕、鹵簿,皇后以下車輅、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畜積,為之一空。辛酉,北風大起,苦寒。---《宋史》
這一奇恥大辱之後,北宋宣佈滅亡。唯一逃出來的是宋徽宗的兒子趙構,他在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延續了宋朝的命脈。
這個時候的南宋一直處於北伐和議和之間徘徊,整個宋高宗一朝,都沒有平息過這一場爭論。直到岳飛被殺以後,基本上確立了議和為主的國家策略。
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趙構當然不惜出賣部分國家的利益。與此同時,趙構換來的,還是南宋地區的和平。南宋的地盤雖然不大,可是一直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因為北伐的呼聲一直都不是很高,即使後來岳飛被平反,宋孝宗打算北伐,也因為隆興北伐的失敗而告終。宋光宗時期,韓侂冑等人揚言北伐,可惜大敗而歸。此後宋朝再也沒有什麼有規模的北伐活動。可以說這一段時間的南宋,是相對來說比較和平的南宋。所以南宋時期的經濟,非但沒有落後,反而比以前發展的還要好,這是出人意料的一點。也因為宋高宗南遷,使得江浙地區,終於第一次在歷史上成為了全國的經濟重心。
03宋朝重文輕武,所以相對來說更看重和平。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在自己的老大哥周世宗柴榮去世後,武力奪取了皇權,取代了後周建立了北宋王朝。
從此以後,趙匡胤就有了心病,他似乎認為武將帶兵就是一種威脅。自己得了這種病也就算了,導致後世宋朝的每一代皇帝,基本上都得了這種心病。
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宋史》
趙匡胤選擇杯酒釋兵權,將武將們手裡的大權都給收走了。後世的宋朝皇帝則是將武將的地位給貶低了。
同等地位的文官,一定比武將地位高,就算是兩臺轎子在路上遇到,武將也得靠邊給文官讓道。這種風氣傳揚下來,還有哪個人願意習武呢?
所以宋朝著名的武將十分稀少,我們所熟悉的幾個,比如楊家將的楊業是從北漢收服的,大將軍狄青是被文官集團搞崩潰的,就連民族英雄岳飛,最後也落得個不得善終。宋朝這幫著名武將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由此可見這不是個例,而是宋朝的一種通病。這種病沒有治好,那麼宋朝的軍事實力就一定提升不上來。這一點宋朝皇帝自然也是考慮到位了,他們也不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會用到武將,戰爭時間拉長的話,武將掌權的機會就大,這不利於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們寧可賠點錢了事,也不願意把權力放給武將。後世認為他們是為了天下太平才這麼做,那可真是高看這幫統治者了。
他們全都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才會賠錢了事,反正這些錢又不用自己出,從老百姓身上平攤下來,一個人也是微乎其微的了,最後還能換一個美名,豈不快哉?
總結:與丟了江山相比,賠錢算什麼?宋朝皇帝對戰爭的冷處理態度,導致了宋朝長期的和平狀態。其實我這麼說,一下子說破了很多統治者的心態。
因為亂世才會出英雄,而太平時候,不管這個人有多大本事,他也翻不上天。所以太平盛世也是皇權的保障,兩者基本是相輔相成的。
宋朝犧牲尊嚴和歲幣,換取來的和平,的確值得珍惜。不管和平到來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至少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總比那些一出生就要喊打喊殺的皇帝強得多吧。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