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昊岑2016
-
2 # 悠悠的粑粑
以下是最近我做的一份PPT節選,給大家參考以下:
總結:生產銷售部分,未來走向智慧化、動力多元化、輕量化、網路化以及共享化五個方向。
售後市場部分:維修保養、二手車部分會繼續走高。
以上
-
3 # 東莞小林子
由於近兩年國家大力整治汙染,保護環境。汽車行業也積極配合淘汰高排放,高汙染,不符合環保車輛。
所以汽車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是以研發生產電動汽車為主,延長續航里程,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汙染。
-
4 # 狗妹狗妹漂亮
汽車行業將更加多元智慧化,此次疫情可能會加快進度,淘汰規模較小得經銷商,實現線上銷售,更加註重新能源自己智慧出行,還有就是移動出行平臺
-
5 # 王啟宇11
太多了。智慧化/網聯化、電氣化就是時下關注的熱點,而且變革正在發生中。
我們簡單聊聊網聯化中的V2V技術。
據美國交通部預測,排除酒精和毒品這類直接影響駕駛員神智的交通事故,V2V技術預計最高可降低約八成事故率,這意味著每年將有成千上萬的人免於車禍。
如此神奇的V2V究竟有何魔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簡單說,V2V可以將行駛車輛的位置、速度、行駛方向、制動狀態等一系列關鍵資料共享,讓周圍車輛提前預知風險。這就好比給汽車裝上了廣播喇叭,周邊汽車可以聽懂你的警報,並提前做出準備。
關於汽車駕駛方面的技術,我們聽到最多的是自動駕駛,但汽車想要實現更高更可靠的安全,單打獨鬥很難辦到。看看今年以來發生的自動駕駛安全事故,最強的幾家都沒幸免。
有人會說了,高科技技術一天一個樣,雖然看起來都很高階很安全,但很多都是玩概念的東西。但要告訴大家的是,V2V通訊並不是這類。
事實上它離我們並不遙遠。比如就在今年五月,一向對安全十分重視的沃爾沃就提出,將於今年開始在其90、60和40系列新車,以及部分沃爾沃Trcuks重卡上搭載V2V技術(現在僅限於瑞典和挪威地區)。
簡單說,他們的V2V功能將採用車輛警示燈訊號與雲端系統連線的設定。以車輛爆胎為例,一旦前方有司機開啟應急燈,會立刻將警示資訊傳遞給後方沃爾沃車輛,儀表盤上會亮起「△」符號來提醒駕駛者注意。
通常來說,V2V有效的通訊範圍為300米,而傳統的警示標牌一般不過放置在車後150米,可見採用此功能的車輛有效預警距離會增加一倍。而且如果是在能見度很低的夜間,這項功能的價值還會更大。
不過沃爾沃的V2V功能還並沒有發揮這項技術的全貌。
很顯然,他們現在並沒有共享關鍵的駕駛資料,而且也沒有達到實時共享的高度。這更像是一種基於災害預警的機制。
事實上一向嚴謹的沃爾沃也並沒有誇大它的作用,他們將這套系統命名為災害預警系統。不過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比如其配套的危險警示燈系統就是業內首創。
據沃爾沃稱,將來會加入路況採集提醒。比如,前方車輛ESP等駕駛輔助配備採集到的資訊將傳遞給後方車輛,以保證後方車輛的ESP介入更及時準確。
如果要找出比沃爾沃在量產車上做得更好的,答案是通用汽車。
比如2017款凱迪拉克CTS(美國)就已經在部分車型上搭載了V2V技術,將來還會進一步擴大成標配。在CTS上,車輛之間不僅可以實現車速與所在位置共享,還可以共享實時路況資訊、緊急事故甚至惡劣天氣等。
據官方所說每一輛CTS都能夠在一秒內接收高達1000條路況資訊。是不是這麼高階還不得而知,但開過車的朋友都知道,如此海量的資訊湧入,反倒有可能干擾駕駛員。
據通用所說,這些收集到的資訊可以透過CUE系統進行選擇,過濾到非關鍵資訊,駕駛員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定義預警訊號,呈現在中控螢幕或是HUD上。這種設定還是很貼心的。
l V2V還能做到更多
以上我們提到的主要還是安全方面,其實V2V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待廠家開拓。
比如知道了相互之間的駕駛資料,車輛之間將更和諧,這會利於緩解交通,甚至還能幫助汽車降低油耗(很多時候踩油門是被迫的)。緩解交通這項不言而喻,我們重點講講降低油耗。
以初創公司Peloton為例,在早前他們推出了一個V2V套件,據稱能夠幫助貨運車隊節約至少10%的油耗。他們的的V2V概念並不複雜,像是一種升級版ACC技術。車隊中的司機僅需要控制轉向,車速則由巡航控制系統控制(ACC有助於降低油耗)。
具體實現方式上,車隊中的每輛卡車都會安裝一個車載終端,這些終端透過專用短程通訊(DSRC)訊號將本車位置資訊傳遞給其他車輛。當系統開始執行時,後車追上前車並自動保持約10~15米的安全距離。
目前,包括通用、賓士、大眾、沃爾沃之外,像本田、豐田等企業也開始關注這項技術的投入。相信在未來,V2V技術還有更多有趣、實用的功能出現。
l V2V並不完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其實V2V技術並不是這兩年才爆發的技術,早在2012年美國交通部就正式建立了V2V技術研究中心,並在2016年底宣佈將頒佈新法規強制新生產的車輛安裝V2V通訊裝置。
附:美國交通部還提出了明確要求:V2V裝置通訊距離達到300米,能提供車輛雷達和攝像機感知範圍外的通訊能力,同時該通訊能力不能因其他車輛或障礙物的阻擋而受到影響。
不過這項技術在唐納德·特朗普上臺後就擱淺了。排出一些政策傾向性原因外,V2V本身也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僅為同品牌車型之間的交流
可以發現,不論是沃爾沃還是凱迪拉克,他們的V2V技術都是針對各自旗下品牌的,不同品牌之間的通訊不能實現。沃爾沃甚至直接把他們的V2V稱為Volvo to Volvo,而不是Vehicle to Vehicle(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原因有很多。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1)V2V技術還很先鋒,現在僅有少數廠家有實力量產;
2)汽車互聯必然需要制定行業標準。比如有可能出現因為危險識別機制不同而導致安全事故,到時候會很難人責。但標準的制定者往往是最早的受益者,誰都不服誰的情況下將很難實現;
3)這項技術不可避免地會將海量的車輛資訊傳遞給對手車型,這是廠家們不願意看到的。
2. 通訊網路緊張
現在的V2V都是依託於5.9GHz無線網路,但頻段爭奪戰一直沒有消停過。因為頻段短缺,美國電纜和科技公司還一度尋求政府幫助以允許他們使用5.9 GHz頻段,但汽車廠家給出的回覆是——“我們自己都不夠用”。現在看來,只能等到5G技術的成熟才能有所緩解。
除了這個問題外,V2V技術所發射訊號的頻率和無線通訊技術,如wifi、3G和4G等技術的頻率有所重疊,還將會造成網路擁堵。
3. 如何和自動駕駛作出區分
可以看到,V2V技術是一種小範圍內(300米)的交通訊息共享技術。但相比現在的自主式自動駕駛模式,它還是有一些重疊的。比如V2V做到的防碰撞預警,自動駕駛的AEB功能(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同樣可以做到差不多的程度。
另外,在自動駕駛+AI的概念下,汽車之間依然能實現和諧共處,減緩交通和降低油耗。
事實上,V2V的強項在於兩點:1. 能跳過遮擋物,實現關鍵資料共享(現在的自動駕駛技術對遮擋物還沒有辦法);2. 能夠將前方車輛的採集到的最真實的道路資訊反饋給後車。如何將這兩個優點放大,將決定它能不能生存下去。
總之,V2V將何去何從我們還不得而知,但顯然這個技術將會是對自動駕駛(自主式)的一個很好補充。
-
6 # 車圈那些事
汽車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看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臉色。電動車毫無疑問是政策的大勢所趨,但是今年疫情的爆發也揭露了一個我們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我們的經濟很疲軟。汽車需求量在不斷減少,產能過剩情況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支柱產業,要支撐起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唯有發展增長點,拉動消費量。怎麼拉動?
第一,消費升級,高階車的競爭將越來越白熱化,這一點從BBA不斷跳水的價格也可以看出來;
第二,更新迭代,要自然狀態下增加需求是很困難的,經濟形勢這麼不好,大家都嘞著褲腰帶生活。那怎麼讓大家嘞著褲腰帶買車呢?讓以前的燃油車因為環保因素、年檢因素只能報廢換代不就得了?一下增加2億多的換車需求。所以接下來,電動車的政策會越來越頻繁,對燃油車的政策會越來越不友好的。
第三,汽車智慧化,就像智慧機代替功能機一樣,智慧車也將因為各樣新增的智慧功能而取代原來的功能車。這也是拉動新增量的積極要素。
總的來說,未來三年,汽車行業大環境不會好,但是誰能抓住政策和產業迭代的東風,誰就有機會成為新的巨頭。
-
7 # 太原萬通汽車學校
汽車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看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臉色。電動車毫無疑問是政策的大勢所趨,第一,消費升級,第二,更新迭代、第三,汽車智慧化
-
8 # 南京萬通汽車學校老師
由於汽車保有量的提高,讓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穩步上升,目前的產量保持在每年20%的增長速度。而消費者也逐漸開始對汽車服務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更加看重汽車企業的服務質量,例如對汽車的裝飾、維護等。因此這就給汽車行業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保持汽車的產量,更要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討論一下。
一、我國汽車市場發展的現狀
(一)具有多元化是我國汽車市場的一大特點,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汽車產業的提升。2012年至今,我國的汽車市場進入了一個繁榮的階段,每年的汽車產量以20%的速度增長。這種增長速度屬於井噴式的增長。現在,我國的汽車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而此後的增長的速度也在預料之中,並逐漸進入到了穩步增長的時期。而目前,面對著國內外汽車行業的複雜環境,依靠著中美汽車市場的扶持,一些知名的汽車品牌因此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不過這樣的局面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根據調查顯示,大眾的運營利潤已經降到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僅有三十億歐元。而這種糟糕的情況,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的汽車市場。日系汽車在2012年的銷量情況就十分的不理想,例如像豐田、鈴木這樣知名品牌的汽車,就下降了將近四成。而受中日關係的影響,進口車的銷量也呈現出非常明顯的下降趨勢。介於此,日本從2012年10月份開始,做出暫停往中國出口汽車的決定。所以由此不難看出,在國際品牌正處於低谷的狀態下,我國的汽車產業將何去何從,成為了很多專家關注的問題。
(二)產量過剩的風險從2000年開始,隨著中國市場的日益擴大,汽車企業也在藉此機會尋求著發展前景不過由於產業的組織不利,導致發展的速度不是很快;自己創立的品牌沒有太大的競爭力而且發展過慢,因此面臨著產量過剩的不利局面。放眼全球,中國的汽車產量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而歐洲由於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也依然承受著產能過剩的壓力,很多知名企業也紛紛倒閉。在這樣不利的局面下,很多歐洲知名的汽車廠家把生產中心調整,到了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而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影響。不過,這對於中國的汽車行業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在國內汽車品牌發展的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就更應該打造自主品牌,同時借鑑其他國家發展汽車品牌的歷程,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升汽車銷量。
二、發展趨勢
(一)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要依靠穩定增長的GDP十多年以前,我國的GDP都能夠保持10%的增長率,而到了2012年,則達到了11%,而汽車市場的發展,要依靠穩定增長的GDP。透過專家的分析能夠了解到,我國在以後的宏觀經濟調控中處於比較樂觀的前景;而人均收入多少能夠決定居民購買汽車的能力。在人均收入方面,經過分析得知,一共有三千美金,這個數目還是比較可觀的。林外,還要了解一下價格指數。眼下,很多的商品都在漲價,不過汽車行業則相反,一直都在不斷的下降。汽車的功能越來越先進,但價錢反而卻變的越來越低,而這正是提高汽車銷量的絕佳機會。過往,客戶在看到心儀汽車的時候,往往由於過高的價格望而卻步。不過目前,由於汽車價格的下降,汽車的購買群體正在逐步的擴大。
(二)依靠流通產業來提升汽車產業的發展從目前來看,汽車行業若想得到穩步的發展,就一定要依靠流通產業的發展。這對於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帶動就業問題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第一,汽車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就要做到產品具有一定的創意。現在各個階層的消費者,其消費理念千差萬別。而汽車市場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個新產品,因此,消費者非常希望自己選購的汽車有別於其他的消費者。第二,一定要意識到汽車雖然越來越普及,但汽油價格卻是越來越高,因此怎樣讓油價保持在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範圍內成為了一大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合理的汽油價格是維持汽車市場的重要保證,只有汽油價格合理,消費者才會更加放心的來購買汽車,所以相關人員在做市場推廣的時候一定要將油價考慮進去。最後,就是要和金融行業與服務行業聯手合作。目前,無論是生產還是金融企業,都有很好的支援汽車消費的金融產品。目前,一些外國先進的金融行業,也加入到了國內的汽車行業裡來。自從2007年開始,國內汽車行業的服務貿易就已經得到了開展。不過,國內很多的汽車企業並沒有透過這些國外的金融行業來擴充自己的市場規模,非常遺憾的錯過了大好的機會。所以,金融企業發展的越好,我國的汽車市場就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在二手車市場中,其比例是新車的四分之一,雖然市場還顯的不是很成熟,但考慮到消費者對二手車的需求並不低,因此,二手車也是目前我國汽車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格外的引起重視。此外,關於汽車售後市場的開發,會牽扯到汽車產業物流的整個過程,例如汽車產前、產後的物流、售後的物流等等。而物流對整個汽車企業環節的支援是很關鍵的,其中包括整理資料、及時的對市場的變化和售後市場的發展有一個細緻的瞭解等等。
三、結束語
透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不難了解到,在國際品牌正處於低谷的狀態下,我國的汽車產業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同時積極的吸取外國的先進經驗,然後在結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這樣才能夠擴大我國的汽車市場,以此提升汽車的銷量。
-
9 # 9137柒老
三年對汽車行業來說太短了,一款車型的迭代都是五年起,三年內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因為是汽車從業人員,有些感受,淺談幾句:
中國市場:18年下半年起開始出現負增長,18年全年同比-4%,19年同比-10%,20年疫情影響更不必說。這一切都透露出一點,中國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逐步進入存量市場。
存量市場就意味著:售後凸顯、保有客戶比重加大。(碼字好累,點到為止,估計也沒啥人看到,有興趣可以私聊哈哈哈哈)
新能源車市場:逆勢中的希望,個人覺得前途遠大但需要時間。
政府政策引導、資金流入,16年起開始湧現聞所未聞的各種電動車品牌。經過這幾年的篩選淘汰,已經死掉了一批。
再倒騰三年,差不多能否看出來誰是騾子誰是馬了。
全新品牌看好特斯拉、蔚來、小鵬。
傳統品牌分支看好比亞迪、廣汽新能源、吉利。
傳統行業從業者,本人,即將哭死在廁所。T.T
-
10 # 小魚理財策略
本人在國內某知名主機廠工作,可以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些看法;未來三年,國內汽車行業還將保持穩定增速,燃油車依然是主力產品,但新能源汽車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今天各大汽車廠商陸續公佈了9月份汽車銷量,對這一行業來說有“金九銀十”的說法,儘管今年疫情嚴重影響了上半年汽車銷量,但是下半年汽車銷量都迎來了大爆發,從9月份已公佈資料看,吉利汽車9月份銷量達12.64萬輛,同比增長了11%,長安汽車9月份銷量20.55萬輛,同比增長了28.65%,長城汽車銷量近12萬輛,同比增長28%,其它車企銷量也有大幅增長;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也助推著汽車行業的崛起,作為存在幾十年的老工業,現在依然保持著穩定增長,並沒有步入夕陽產業行列。
我們現在是第一汽車大國,當前國內的汽車保有量大概在3.6億,雖說保有量逐年增長,但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其中每千人大概137輛,排名在全球第17位,而美國每千人保有量達到837輛,所以我們的汽車產業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未來3年,國內汽車保有量將逐步達到5億。
目前汽車的主流產品依然是燃油車,新能源汽車不足500萬輛,但目前依舊保持大幅增長的趨勢,未來3年會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不管是純電動還是插電式混動或者輕混,現在都已經開始陸續進入市場,而且市場表現很好,而且國家現在對新能源汽車大力支援,2025年後會逐步禁售部分燃油車,這是國家政策也是未來汽車發展方向;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的成熟會有效解決電動汽車行駛里程和安全性問題,電動車的三大技術電機,電池,電控正在逐步完善,所以新能源汽車未來可期,而且這3年內會陸續推出氫能源汽車,不僅能解決行駛里程問題,還能更加節省能源並保護環境,所以我對汽車行業近幾年保持樂觀。
最近兩個月很多汽車上市公司的股價得到大幅增長,新能源車更是漲幅巨大,而股市是行業經濟的提前反應,目前國內的汽車企業正在逐步最佳化,那些沒有實力沒有口碑的車企逐步淘汰,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共同發展的企業會更加優秀,現在還有很多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不管是阿里還是華為或是騰訊都有相應的新能源汽車部門,這些大佬級企業都看好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我們還有什麼可懷疑呢?
-
11 # 苕國土魚
我覺得有四個方面:
一是、電動汽車逐步開啟銷量,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外資和比亞迪為代表的國內企業,蠶食老牌燃油車的市場。先是從中端開始,比亞迪向中下蠶食,特斯拉向中上。
傳統汽車之中應該不會超過三家向電動車轉型能成功,就算轉型成功,也會失去原有的品牌優勢。
二是、東北和西北這些,一年中寒冷天氣較多的地方,可能會發展部分氫動力燃料電池車。這個雖然國內沒怎麼推,但迫於低溫下電池效能的影響,可能會引進日本等氫燃料方面的先進技術。當然這要看政策方面要不要推動了。
三是、傳統燃油車品牌中轉型不太成功的企業,實力小、產量低的國產企業被重組或者倒閉;合資的外資會退出一些。行業兩極分化更加嚴重。
四是、傳統燃油車會繼續在低端和高階發揮作用,而且低端方面的優勢可能隨著新能源車成本的降低而更感受到壓力。而高階品牌可能會長期存在,滿足追求傳統駕駛感覺的細分客戶,但留下的可能只有一線豪華品牌。這跟發達國家的摩托車市場差不多。
-
12 # 前瞻產業研究院
產銷量近兩年呈下滑態勢,降幅有所擴大
2011-2017年,中國汽車產銷量處於不斷增長態勢。2018年,中國汽車產量為2780.9萬輛,汽車銷售為2808.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16%和2.76%。2019年,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7.5%和8.2%,產銷量降幅比上年分別擴大3.3和5.4個百分點。
2020年1-8月,受到年初疫情影響,汽車產銷量繼續下滑。2020年1-8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43.2萬輛和1455.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9.6%和9.7%,降幅較1-7月分別繼續收窄2.2和3個百分點。
乘用車持續走弱,商用車佔比上升
2010-2016年,中國乘用車佔汽車產銷量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16年分別達到86.85%和86.97%;而2017年以來,乘用車持續走弱,商用車從增速上看好於乘用車。2019年,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136萬輛和2144.4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9.2%和9.6%。佔汽車產銷比重分別達到83.05%和83.22%,分別低於上年產銷量比重的1.5和1.2個百分點。
從2020年1-8月累計資料來看,2020年1-8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117.6萬輛和1128.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5.5%和15.4%,降幅較1-7月收窄2.3和3個百分點。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25.6萬輛和326.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9.3%和17.3%,增幅較1-7月繼續擴大2.9和3個百分點。
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
2019年1-12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2329.4萬輛,同比下降6.7%,高於行業增速1.5個百分點;前十名企業汽車銷售量佔汽車銷售總量的90.4%,高於上年同期1.2個百分點。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19年乘用車銷量排名前十家的生產企業分別是: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吉利控股、東風有限(本部)、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長安汽車、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分別銷售204.6萬輛、200.2萬輛、160萬輛、136.2萬輛、127.7萬輛、124.2萬輛、91.1萬輛、81.5萬輛、80萬輛和77.1萬輛,與上年相比,東風本田銷量呈較快增長,廣汽本田和一汽大眾增速略低,其他七家企業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通用降幅更為明顯。2019年,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1282.5萬輛,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9.8%。
2019年商用車銷量排名前十家企業依次為:東風公司、北汽福田、上汽通用五菱、中國一汽、中國重汽、江淮股份、江鈴股份、長安汽車、陝汽集團和長城汽車,分別銷售57.1萬輛、52.7萬輛、41.8萬輛、35.1萬輛、29.6萬輛、25.3萬輛、23.7萬輛、22.3萬輛、18.7萬輛和14.9萬輛。與上年相比,江鈴股份銷量呈較快下降,中國重汽、長安汽車和江淮股份降幅略低,其他六家企業均呈小幅增長。2019年,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321.2萬輛,佔商用車銷售總量的74.3%。
汽車保有量近十年年複合增長率接近12%
2012-2019年,中國汽車保有量逐年增長,年複合增長率接近12%。2019年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26150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762萬輛),比上年末增加2122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2635萬輛,增加1905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14644萬輛,增加1193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3701萬輛,增加1112萬輛。2020年上半年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7億輛,同比增長8%。
-
13 # 簡樂尚博
2021-2027全球與中國互聯汽車技術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本文研究全球及中國市場互聯汽車技術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側重分析全球及中國市場的主要企業,同時對比北美、歐洲、日本、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地區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全球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達到了xx億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xx億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xx%。
本文重點分析在全球及中國有重要角色的企業,分析這些企業互聯汽車技術產品的市場規模、市場份額、市場定位、產品型別以及發展規劃等。
主要企業包括:
Continental AG
Qualcomm
NXP
Bosch
Huawei
Kapsch
Askey
Ficosa
Savari
LACROIX City
Cohda Wireless
Autotalks
Lear (Arada)
Commsignia
HARMAN
Danlaw
按照不同產品型別,包括如下幾個類別:
V2V
V2I
V2P
按照不同應用,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乘用車
商用車
重點關注如下幾個地區:
北美
歐洲
中國
亞太
南美
本文正文共8章,各章節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報告統計範圍、產品細分及全球總體規模及增長率等資料,2016-2027年;
第2章: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份額等;
第3章:全球互聯汽車技術主要地區市場規模及份額等;
第4章:全球範圍內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競爭分析,主要包括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市場份額及行業集中度分析;
第5章:中國市場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競爭分析,主要包括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市場份額及行業集中度分析;
第6章:全球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基本情況介紹,包括公司簡介、互聯汽車技術產品、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最新動態等;
第7章:互聯汽車技術行業動態分析,包括現狀、未來趨勢、發展潛力、機遇及面臨的挑戰等;
第8章:報告結論。
正文目錄
1 互聯汽車技術市場概述
1.1 互聯汽車技術市場概述
1.2 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分析
1.2.1 V2V
1.2.2 V2I
1.2.3 V2P
1.3 全球市場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對比(2016 VS 2021 VS 2027)
1.4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預測(2016-2027)
1.4.1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市場份額(2016-2021)
1.4.2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
1.5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預測(2016-2027)
1.5.1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市場份額(2016-2021)
1.5.2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
2 互聯汽車技術不同應用分析
2.1 從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2.1.1 乘用車
2.1.2 商用車
2.2 全球市場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對比(2016 VS 2021 VS 2027)
2.3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預測(2016-2027)
2.3.1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市場份額(2016-2021)
2.3.2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
2.4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預測(2016-2027)
2.4.1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市場份額(2016-2021)
2.4.2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
3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主要地區分析
3.1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分析:2016 VS 2021 VS 2027
3.1.1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份額(2016-2021年)
3.1.2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份額預測(2021-2027)
3.2 北美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
3.3 歐洲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
3.4 中國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
3.5 亞太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
3.6 南美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
4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分析
4.1 全球主要企業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市場份額
4.2 全球主要企業總部、主要市場區域、進入互聯汽車技術市場日期、提供的產品及服務
4.3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競爭態勢及未來趨勢
4.3.1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企業及市場份額(2019 VS 2020)
4.3.2 2020年全球排名前五和前十互聯汽車技術企業市場份額
4.4 新增投資及市場併購
4.5 互聯汽車技術全球領先企業SWOT分析
5 中國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分析
5.1 中國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市場份額(2016-2021)
5.2 中國互聯汽車技術Top 3與Top 5企業市場份額
6 互聯汽車技術主要企業概況分析
6.1 Continental AG
6.1.1 Continental AG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1.2 Continental AG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3 Continental AG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4 Continental AG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2 Qualcomm
6.2.1 Qualcomm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2.2 Qualcomm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2.3 Qualcomm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2.4 Qualcomm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3 NXP
6.3.1 NXP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3.2 NXP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3.3 NXP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3.4 NXP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4 Bosch
6.4.1 Bosch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4.2 Bosch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4.3 Bosch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4.4 Bosch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5 Huawei
6.5.1 Huawei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5.2 Huawei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5.3 Huawei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5.4 Huawei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6 Kapsch
6.6.1 Kapsch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6.2 Kapsch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6.3 Kapsch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6.4 Kapsch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7 Askey
6.7.1 Askey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7.2 Askey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7.3 Askey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7.4 Askey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8 Ficosa
6.8.1 Ficosa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8.2 Ficosa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8.3 Ficosa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8.4 Ficosa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9 Savari
6.9.1 Savari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9.2 Savari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9.3 Savari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9.4 Savari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0 LACROIX City
6.10.1 LACROIX City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6.10.2 LACROIX City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0.3 LACROIX City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0.4 LACROIX City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1 Cohda Wireless
6.11.1 Cohda Wireless基本資訊、互聯汽車技術生產基地、總部、競爭對手及市場地位
6.11.2 Cohda Wireless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1.3 Cohda Wireless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1.4 Cohda Wireless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2 Autotalks
6.12.1 Autotalks基本資訊、互聯汽車技術生產基地、總部、競爭對手及市場地位
6.12.2 Autotalks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2.3 Autotalks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2.4 Autotalks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3 Lear (Arada)
6.13.1 Lear (Arada)基本資訊、互聯汽車技術生產基地、總部、競爭對手及市場地位
6.13.2 Lear (Arada)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3.3 Lear (Arada)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3.4 Lear (Arada)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4 Commsignia
6.14.1 Commsignia基本資訊、互聯汽車技術生產基地、總部、競爭對手及市場地位
6.14.2 Commsignia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4.3 Commsignia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4.4 Commsignia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5 HARMAN
6.15.1 HARMAN基本資訊、互聯汽車技術生產基地、總部、競爭對手及市場地位
6.15.2 HARMAN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5.3 HARMAN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5.4 HARMAN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6.16 Danlaw
6.16.1 Danlaw基本資訊、互聯汽車技術生產基地、總部、競爭對手及市場地位
6.16.2 Danlaw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6.16.3 Danlaw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6.16.4 Danlaw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7 互聯汽車技術行業動態分析
7.1 互聯汽車技術行業背景、發展歷史、現狀及趨勢
7.1.1 發展歷程、重要時間節點及重要事件
7.1.2 行業目前現狀分析
7.1.3 未來潛力及發展方向
7.2 互聯汽車技術發展機遇、挑戰及潛在風險
7.2.1 互聯汽車技術當前及未來發展機遇
7.2.2 互聯汽車技術發展的推動因素、有利條件
7.2.3 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不利因素、風險及挑戰分析
8 研究結果
9.1 研究方法
9.3 資料互動驗證
表格目錄
表1 V2V主要企業列表
表2 V2I主要企業列表
表3 V2P主要企業列表
表4 全球市場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增長率對比(2016 VS 2021 VS 2027)&(百萬美元)
表5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列表(2016-2021)&(百萬美元)
表6 2016-2021年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列表(2016-2021)
表7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百萬美元)
表8 2021-2027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預測
表9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百萬美元)&(2016-2027)
表10 2016-2021年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列表(2016-2021)
表11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百萬美元)
表12 2021-2027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預測
表13 全球市場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增長率對比(2016 VS 2021 VS 2027)&(百萬美元)
表14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百萬美元)&(2016-2021)
表15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2021-2027)
表16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21-2027)&(百萬美元)
表17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預測(2021-2027)
表18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2016-2021)&(百萬美元)
表19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2021-2027)
表20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預測(2016-2021)&(百萬美元)
表21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預測(2021-2027)
表22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2016 VS 2021 VS 2027)&(百萬美元)
表23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份額(2016-2021年)
表24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份額(2016-2021年)
表25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列表預測(2021-2027)
表26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及份額列表預測(2021-2027)
表27 全球主要企業互聯汽車技術規模(2016-2027)&(百萬美元)
表28 全球主要企業互聯汽車技術規模份額對比(2016-2027)
表29 全球主要企業總部及地區分佈、主要市場區域
表30 全球主要企業進入互聯汽車技術市場日期,及提供的產品和服務
表31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市場投資、併購等現狀分析
表32 中國主要企業互聯汽車技術規模(百萬美元)列表(2016-2021)
表33 2016-2021中國主要企業互聯汽車技術規模份額對比
表34 Continental AG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35 Continental AG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36 Continental AG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37 Continental AG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38 Qualcomm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39 Qualcomm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40 Qualcomm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41 Qualcomm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42 NXP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43 NXP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44 NXP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45 NXP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46 Bosch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47 Bosch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48 Bosch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49 Bosch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50 Huawei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51 Huawei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52 Huawei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53 Huawei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54 Kapsch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55 Kapsch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56 Kapsch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57 Kapsch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58 Askey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59 Askey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60 Askey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61 Askey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62 Ficosa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63 Ficosa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64 Ficosa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65 Ficosa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66 Savari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67 Savari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68 Savari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69 Savari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70 LACROIX City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71 LACROIX City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72 LACROIX City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73 LACROIX City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74 Cohda Wireless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75 Cohda Wireless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76 Cohda Wireless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77 Cohda Wireless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78 Autotalks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79 Autotalks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80 Autotalks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81 Autotalks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82 Lear (Arada)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83 Lear (Arada)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84 Lear (Arada)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85 Lear (Arada)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86 Commsignia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87 Commsignia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88 Commsignia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89 Commsignia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90 HARMAN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91 HARMAN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92 HARMAN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93 HARMAN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94 Danlaw公司資訊、總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地位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表95 Danlaw互聯汽車技術產品及服務介紹
表96 Danlaw互聯汽車技術收入及毛利率(2016-2021)&(百萬美元)
表97 Danlaw公司簡介及主要業務
表98 互聯汽車技術行業目前發展現狀
表99 互聯汽車技術當前及未來發展機遇
表100 互聯汽車技術發展的推動因素、有利條件
表101 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不利因素、風險及挑戰分析
表102 互聯汽車技術行業政策分析
表103 研究範圍
表104 分析師列表
圖1 全球市場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2016 VS 2021 VS 2027(百萬美元)
圖2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預測:(百萬美元)&(2016-2027)
圖3 中國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未來趨勢(2016-2027)&(百萬美元)
圖4 V2V產品圖片
圖5 全球V2V規模及增長率(2016-2027)&(百萬美元)
圖6 V2I產品圖片
圖7 全球V2I規模及增長率(2016-2027)&(百萬美元)
圖8 V2P產品圖片
圖9 全球V2P規模及增長率(2016-2027)&(百萬美元)
圖10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2016 & 2021)
圖11 全球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預測(2021 & 2027)
圖12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2016 & 2021)
圖13 中國不同產品型別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預測(2021 & 2027)
圖14 乘用車
圖15 商用車
圖16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2016 & 2021
圖17 全球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預測2022 & 2027
圖18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2016 & 2021
圖19 中國不同應用互聯汽車技術市場份額預測2022 & 2027
圖20 全球主要地區互聯汽車技術規模市場份額(2016 VS 2020)
圖21 北美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百萬美元)
圖22 歐洲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百萬美元)
圖23 中國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百萬美元)
圖24 亞太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百萬美元)
圖25 南美互聯汽車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2016-2027)&(百萬美元)
圖26 全球互聯汽車技術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企業及市場份額(2016 VS 2020)
圖27 2020年全球互聯汽車技術Top 5 &Top 10企業市場份額
圖28 互聯汽車技術全球領先企業SWOT分析
圖29 2020年中國排名前三和前五互聯汽車技術企業市場份額
圖30 發展歷程、重要時間節點及重要事件
圖31 關鍵採訪目標
圖32 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驗證
圖33 資料三角測定
回覆列表
汽車行業在未來幾年內有發展前景嗎?
我來1 國內汽車市場潛力巨大,乘用車市場仍將繼續擴大
未來十年,我國仍將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步加速發展的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收入將持續增長,國家也將繼續出臺有利於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加之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市場的汽車需求增加,預計我國汽車消費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2 我國將逐步由汽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近年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知名汽車企業逐漸湧現,汽車生產核心技術和新技術逐漸為國內企業所掌握,出口規模逐年擴大,我國已經具備了向汽車製造國轉變的基礎。
3 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汽車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汽車保有量大幅上升,對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同時造成的空氣汙染也日益嚴重。受益於節能環保政策的推出,未來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零部件行業將是新的投資增長點,也是未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