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牙齒見陽光
-
2 # 嵐凌小生
慈禧當然不是反對變法。她不是白痴,她當然知道火車比六百里加急快,她當然知道軍艦比木船厲害。她在變法之初全力支援光緒。但是定了幾個條例,這也為日後失敗買下伏筆。所謂變法,就是把原來的蛋糕重新劃分,以前兩個人吃,尋找十個人吃。原來的肯定不幹,所以變法就是一場革命。歷史上變法成功者無一不是需要強有力而持久的支持者。你威脅到我的利益甚至是我的生命,在你沒有完全掌握整個帝國權利之前阻止你,這是每個人的本能。光緒不是一個強有力,賢明的君主,也不具備改革的心智。慈禧也不是孝莊那樣的人。
-
3 # 我在鐵路上班
慈禧太后在近代史上名聲不好,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她是個女人,在當年,女人都是附屬品,女人掌權原本就是大逆不道,她做的所有事情,完全對的,就歸功於具體經辦的大臣,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等,歷史證明完全她可能錯誤的,就是慈禧太后做的,比如鎮壓戊戌變法,至今都說不清正確還是錯誤的,就交由清政府負責比如鎮壓太平天國。
慈禧太后的領導下,國家搞了洋務運動,搞了新式陸軍,搞了北洋水師,有了國家的概念,有了海關,有了關稅,咱們現在所熟知的還多東西都是在慈禧太后手裡搞得,她盡力了,她盡力的追了,只說一件事:慈禧太后時代,中國擊沉英國海軍的軍艦的單艦噸位,至今沒有被超過。
所以,反對變法是不可能的,她就是變法的領導人,戊戌變法的根子是政權的歸屬而不是制度的改革、科技的進步,防止對方奪權是必然的,否則變法有可能進行不下去。
-
4 # Zl扯淡的人生
感謝網友提問。我來回答自己的看法,慈禧剛開始是不反對變法的,要不然就不會有變法了,她主要是怕維新派的代表光緒帝奪她的政權才反對和鎮壓變法的,這個老太太在暮年之時,對權利的渴望已經無以復加了。
我們先看一下戊戌變法的背景,19世紀末甲午戰爭以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得中華民族危機空前的嚴重,清政府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變革,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的危忘。急於挽救亡國危機的光緒皇帝進行了改良式的“百日維新”,這一場以“天子召令”推行的變法,卻在一夜之間被慈禧為首的守舊派輕易地廢止了。
歸根到底,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小,沒有掌握政權,也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堅強的組織領導,才使得變法失敗,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都要有一個漸漸的過程,過於激進,一意孤行,導致失道寡助,維新派採取了全面出擊,齊頭並進的方針,推進改革政策的實施,在短短的103天,光緒皇帝就頒佈了300多道旨意,內容涉及各個領域,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使得原本的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比較脆弱的中國社會各個階層,更加增添了對革命的反感和厭惡,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光緒皇帝一直沒有太大的權利,真正的權利在慈禧手上,光緒想透過維新變法得到自己的權利,然而這就侵犯了慈禧的權利和利益,慈禧為了保護自己的大權,不但在菜市口殺了維新變法的眾多人士,停止了變法,而且怕光緒帝對自己不利,還把光緒給囚禁了起來,一禁就是十年,所以說慈禧太后只有爭奪權利的野心,反對變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沒有了皇帝后,慈禧一手操縱皇權掌握天下,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
-
5 # 在史海中游泳的小魚
其實從一些相關的史實上來看,慈禧在變法的初起是支援的,只是到了變法後期,隨著變法的深入,尤其是在官員的任免上,帝后兩黨的矛盾加深才使得慈禧決意反對變法。
大家都應該知道,光緒帝手中並無實權,真正的權利始終掌握在慈禧的手裡。光緒收到的每一份奏摺都是需要提前給慈禧呈閱的,所以說,對於變法的內容慈禧從一開始就是明瞭的,她若是不支援變法,就不會有“百日維新”之說了。
另外,“戊戌六君子”中,只有譚嗣同是康有為的人,而楊銳和劉光第是張之洞推薦的,林旭是慈禧的紅人榮祿推薦的,如果慈禧反對變法,張、榮二人是不會碰這個釘子的。綜上可見,慈禧最初是不會反對變法的。
至於到隨著變法的進行,光緒竟然要任命譚嗣同為軍機章京,將反對變法的懷塔布等禮部六堂官革職,架空守舊的軍機大臣,甚至光緒私下裡召見新軍統帥袁世凱,試圖抓取兵權,則徹底的惹惱了慈禧。慈禧是不會把她空心經營了幾十年的權利拱手相讓的。所以說,慈禧怕變法維新奪取她手中的權利才是她的真時意圖。
-
6 # 旋律香菸
慈禧,這個中國歷史上幾乎和武則天齊名的女人,在其晚年的政治生涯中及其活躍,其中就包括捕殺“戊戌六君子”,廢除“維新變法”,那麼她的目的是什麼?是憎恨變法本身嗎? 當然不是,她這些行為都是因為變法的行為已經觸及到了她的權力。下面我們看看當時的情況如何:
根據慈禧原照片推算出的年輕慈禧
1894年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和清朝北洋水師在黃海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海戰--“甲午海戰”。當日戰況慘烈異常,電影中鄧世昌駕駛著“致遠號”衝向日本“吉野號”,所有官兵高喊著:“撞沉吉野!”的壯絕場面又在眼前浮現。無奈最終日本獲勝,北洋水師被擊毀五艘主力艦,死傷1000餘人,日本聯合艦隊五艘艦船重傷,死傷600餘人。在經歷之後的“威海衛戰役”後,北洋水師的”鎮遠“,”濟遠“,”平遠“,”廣丙“的軍艦被俘,其餘均被擊沉或喪失戰鬥力,提督丁汝昌自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小小日本打敗了昔日的“老師”和“學習物件”的大國中國,在當時是震驚了世界。緊接著在1895年4月17日,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另華人剜心剔骨的《馬關條約》:中國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2億兩白銀軍費(你買武器打我,我給你報銷)。
光緒帝
因甲午海戰的慘敗和《馬關條約》的所帶來的割地、賠款的屈辱,徹底激發了民憤,資產階級變革代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他們發動1千多名舉人,聯名向皇帝上書,主張“拒絕割地賠款,立刻變法’”,史稱《公車上書》。當時的光緒帝接見了康有為,聽了他的主張後,決心變法。在變法的百日期間,光緒帝頒發的詔令就多達百次,可見光緒帝對變法的重視。當時光緒實際上是個只有少許實權的皇帝,真正掌權者是慈禧太后,慈禧在變法初期是表示支援的,因為她也是深恨西方列強和日本,也是看到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短短20年就崛起為世界強國,所以她想國家富強的初衷不容置疑。但,她也是掌權多年,歷經政治戰爭荊棘走過來的政治高手,所以留了一手:
1. 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要先向她請安。(把住人事任免權)。
2. 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住京畿之地的軍事權)
而反觀維新派這邊,他們的變法章程寫的不錯,主要變法措施為:
1. 廢八股,辦學堂。
2. 鼓勵商業發展。
3. 停止武科考試,學習西方軍事。
4. 政府機構精簡。
5. 君主立憲,開國會、議會,更改政體。
前三條,肯定沒毛病,慈禧也沒意見。問題是後兩條,先說第五條,君主立憲,這就更改了清朝的政治體制,以後事情均有議會議定,皇帝權力將會大減,這點慈禧一定不會答應,維新派也明白,所以開始也沒提這事兒。關鍵是第四條的機構精簡,觸動了慈禧的人脈網路,果然,在變法期間,康有為等人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人事變革上,不斷的任用“自己人”替換舊人,想要立刻就直接掌握當時全國所有省市縣的政府機關,光緒更是下詔:撤職禮部全六個堂官。慈禧的親信都一一被撤,而且都是短時間的,可見康有為和光緒的變法,並不清白。如果真是要變法,事關國家命運,一定是縝密而有效的進行的,並且不可能繞過當時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必須要及時“請示”,和領導闡明每一次人事變動的理由,但你們偏不,不打招呼擼起袖子上來就幹,你動了人家的“乳酪”,慈禧能沒有察覺?變法的正事兒乾的不多,這100天多數都在搞“人”。很快,慈禧就出手了,很多大臣開始不聽話,更有人和光緒提出殺了康有為。光緒意識到自己危險了,而維新派則走向了“激進”的道路--意圖發動政變,策反袁世凱,讓其“控制”太后,還政於帝。袁大頭是人精中的人精,自然知道哪頭靠譜,倒向了慈禧,使慈禧先是控制了光緒,將其囚禁於瀛臺,後搜捕維新黨人,殺害了“六君子”,同時廢除了幾乎所有新法。自此,戊戌變法失敗。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一系列事件中看出,沒有哪頭是絕對正義、絕對清白的。維新派和光緒帝這邊,變法固然是真,但借變法奪權得想法也是有的,如果真的讓全國省市縣級別的所有衙門都成了康有為的親信,那你康某和權臣有何區別?至少慈禧還和光緒是親戚。康某某跑路前還捲走了大量的捐款,供其在海外揮霍,這樣一個腐敗的騙子能主持中國的變革,揹負國家的希望嗎?再看慈禧這頭,支援變法也是真的,但發現自己的權力被威脅,就馬上翻臉,所以不推翻她,就無法從根基上變革,但按當時的情況,這根本不可能,維新派應先著力於國家工商、技術、軍事方面的變革,慢慢使慈禧明白君主立憲的好處後再實施立憲。我們再看看幾年後,慈禧主持的“晚晴新政”,“新政”把戊戌變法的主張都付諸了實際(立憲沒有做,但承諾過做,不過你懂的,立憲是不可能的,一輩子也不可能),而且還擴大了範圍和改革的深度。這麼看,更能說明慈禧絕對不反對變法,只是反對變法會威脅她權力而已。
多謝各位花費時間觀看我的回答,請說出您的觀點。
-
7 # 阿u閒談歷史
其實慈禧太后無論是支援變法還是反對變法,從根上講還是為了維護統治,尤其是太后本人的統治權。
慈禧太后也不是不知道要改革,要不然她也就不會支援洋務了,更不會推行更加激進的清末新政。但是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改革要處理哪些問題?改革要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改革要採取哪些措施?做什麼事情?改革要拉攏哪些人,又要打擊哪些人?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敏感的問題,也是牽一髮動全身的。
為什麼慈禧太后要出來反對戊戌變法呢?原因就在於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選錯了要對付的人。他們見事不可為,不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好,而是想到了策動袁世凱兵變,妄圖控制慈禧太后,從而實現控制朝局的目的。這就從根上觸動了太后的利益,也使得帝后分裂。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慈禧太后最終走向了康黨的對立面。
當時的清政府,保守派佔據著絕對優勢,朝廷大權都掌握在滿清貴族手裡,他們可以支援慈禧太后,也可以支援光緒帝,但是前提是要保證他們的切身利益不受威脅。
試想當時慈禧太后支援變法,這個運動也是要失敗的,因為這次變法的根本,就是要改變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制度,這在維持了兩千多封建帝制的中國,是不能實現的。
所以說慈禧太后主持變法運動,最後的結果會和光緒帝一樣。不是被軟禁,就是被殺。
-
8 # 湟水河畔
當然肯定是反對維新派藉機奪她的權!慈禧如果反對變法,請問洋務運動是否是改革,而且進行了三十多年!清末新政更是全面,徹底的變法,其廣度,力度甚至超過了維新變法多少倍!如果慈禧反對變法,為何變法進行了三個月,才採取制止措施?
慈禧一生,視權力為生命,凡是要涉及她個人權力,她會毫不猶豫地反撲,扼殺!甚至不惜賭上國運。比如,利用義和團向列強開戰!但如果維護她的權力,或有助於她權力鞏固,她一般會採取明智的舉措,她是個聰明人,又是個極有魄力,手段的強人!對大清有利的事,她會反對嗎?
康梁推動光緒變法,操之過急,舉措失當,一幫書生與一個只有理想無任何執政經驗的年輕皇帝,硬生生地紙上變法!甚至鋌而走險,要軍事脅迫派兵包圍頤和園!
慈禧得知情況,當機立斷!回京重新訓政,將六君子抓捕,康梁逃亡日本使館,光緒被囚禁!試問,當時這個情況,換作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實權人物,會怎做?
假設一下,假如慈禧不要干預,戊戌變法能否會成功?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因為從目前得知情況,這邦愛國者們對未來的設想太超前!太有想象力了!比如要將新疆,西藏出售,比如要中日合邦,比如要聘伊滕博文為中國改革總顧問等等。
幸虧他們沒得逞,否則不知會幹出怎樣的賣國事件!
慈禧是貪權,是專制,但她不傻,她有經驗,有方法,不會幹出類似於康梁的奇葩事!
-
9 # 世界教育
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涉及到另外兩個問題:
一、慈禧希望不希望中國發展壯大和富強起來?
二、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慈禧如何抉擇?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
慈禧希望不希望中國發展壯大和富強起來?毋庸置疑,慈禧比當時代很多人都更熱切的期望中國能夠一掃頹勢奮發圖強。原因非常非常簡單:慈禧是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如果非要給這個國家冠以一個主人的話,那慈禧其實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從這一點來說,慈禧肯定是非常期望中國能夠發展壯大的。
就在咸豐皇帝去世的前幾年,外國聯軍攻佔北京城,咸豐皇帝攜帶者家眷老小倉皇逃跑到熱河,這一路上慈安、慈禧太后等嬪妃著實吃了不少苦頭。而且,當奕訢主持京城工作,與洋人簽訂《北京條約》,換來暫時和平之後,咸豐皇帝卻當上了“縮頭烏龜”怎麼也不肯回京,最後在熱河鬱鬱而終,這些都令慈禧太后對洋人產生了深惡痛絕之感。可以說慈禧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對洋人有什麼好印象,只不過迫於國家實力有限,力不從心無法報仇罷了。所以,慈禧太后對於一些在不影響個人統治權力之前提下的富國之策【注意這個前提】,都是欣然接受並且是躍躍欲試的。
所以我想當恭親王奕訢將主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奏摺興奮的呈交給慈禧太后的時候,慈禧太后應該同樣興奮,因為慈禧太后同樣經歷過“西洋之痛”。於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以張之洞、左宗棠、曾國潘等朝廷重臣的領導下,從1861年到1894年,清政府內部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良運動,史稱洋務運動。(當然之間有很多慈禧為了維持自己利益在洋務派和改革派之間平衡和制衡的部分,在此就不討論了)
雖然到最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則揭示了這一場聲勢浩大的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果,它標誌著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但是其實我們應該承認,慈禧太后本身肯定是期望中國可以擺脫積貧積弱的現狀的。
接下來談到第二個問題:
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慈禧如何抉擇?其實很多人在評價慈禧的時候只在罵她無能或者喪權辱國,但如果用傳統封建社會的眼光去看待慈禧,你甚至會得出“她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的結論。因為慈禧擁有哪個時代所謂優秀政治家的一切必要能力,比如會玩手段,會應變,有權謀,還有涵養,簡直就是一代梟雄。
讓我們看看慈禧太后的小簡歷: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
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太后在封建思想極其嚴重女性備受歧視的時代,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她的統治之術駕馭之術極為高明,兩次決定皇儲、三次發動政變、三次垂簾聽政。遭遇的政治危難不計其數,但她總是能夠沉著冷靜、臨危不亂,這一點上,她可謂是手段高明無比。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慈禧作為一個政治家,權謀家,權力就是慈禧的生命,她可以希望這個國家富強,但是必須有一個前提:她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皇族/滿清的利益要凌駕於整個國家的利益之上。在國家富強和最高統治權的抉擇中,她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當然原因也很簡單,這個國家都輪不到她做主了,她憑什麼要為這個國家犧牲自己的利益)
接下來就要講到題主問題中的部分: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主要內容有: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維新派擔心掌握軍權的榮祿先下手為強,打算以武力奪權,包圍頤和園,誅殺慈禧。然而,圍園殺後計劃敗露了。後黨迅速採取行動,將光緒皇帝囚禁瀛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離北京,戊戌六君子也在菜市口刑場慘遭殺害,歷時百日的維新變法徹底夭折。慈禧不僅沒有把國家帶離列強侵略的危難境地,反而促使中國逐漸淪為國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失敗的統治者。
所以題主的問題也很好解答:慈禧也很期望滿清可以續命和中興,這樣滿清政府的利益可以一直維持,但是如果中興的結果是損害慈禧本身的利益,那麼不好意思,自己的利益肯定比國家的利益更重。
-
10 # 涉獵歷史
反對維新派奪她的權力。
因為她反對變法的話,百日維新從一開始就不會出現。現在起碼還堅持了百日呢。
她逮捕並殺戮維新派。是因為維新派處心積慮的想把她的權力收到光緒,更進一步的說,維新派的手裡。而慈禧讓維新派來幹活本來是讓他們去富國強兵去的。
所謂我讓你乾的你不幹,不讓你碰的你偏碰。那我只好讓你去死一死了。
在慈禧的默許下,各地官員開辦的洋務運動就很好的說明了慈禧並不是一個不能接受新事物的人。她玩的火車,照相機,汽車等等比其他人都早。
變法本可能會成功,只是維新派過早的把自己置於慈禧的對立面了。
回覆列表
慈禧不只是代表自己,稱為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更恰當,所以“慈禧”既反對變法,更反對維新派借變法奪權,淺析如下:
1、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有些冒進,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這個對於官員團體的支援,影響很大;
2、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這個決策操之過急,很容易把有話語權的實權派官員推向反對派;
3、維新派聯絡袁世凱,最終的目地是控制在頤和園的慈禧,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