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看完《心靈捕手》後你有什麼感想,你有什麼想說的,有什麼想分享的?
6
回覆列表
  • 1 # 詩詞小築

    《心靈捕手》,一步講述天才與病人的作品,一部關於我是誰的作品。

    “天才”是電影吸引觀眾眼球的地方,也是理解錯位的地方。電影若只講一個天才的故事,但一個天才與我們何干?如果說問題學生的問題是一個極端,我們也都是問題人的話,那麼天才也不過是把問題推到一個極致而已。電影中的“天才”與“心理疾病”都是把問題極端化。

    西恩關我們何事?除非西恩是我們內心中一個隱匿的自我。威爾關我們何事?除非威爾是我們內心中一個隱匿的自我。

    電影的結尾耐人尋味,但也容易導致誤讀。威爾最後是放棄了工作去尋找愛情麼?這樣的一個情節確實會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但這並不是電影真正想表達的。

    整部電影,就是講威爾“理解自己是誰”的故事,理解並且抉擇,重要的是作出清醒的抉擇並承擔責任,而不是抉擇什麼。因此電影的這個結尾也許處理得並不是十分好,它很容易讓人誤解。讓人誤以為威爾的選擇和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和所愛的人在一起(這當然是對的,但這不是一個固定的結論)。重要的不是他選擇了什麼,重要的只是:這是他的選擇,他知道自己在選擇,他會承擔這責任。所以愛情片式的結尾,容易給人誤導。我們不妨進一步追問:選擇了追逐愛情,那麼他以後會放棄數學麼?他以後會放棄天賦麼?

    事實上這個電影不是教育電影,而是所謂的生命電影,心理治療電影。作為老師的我們,容易先天地錯位,把自己先定格為其中的教師,而站在外面觀察威爾這個問題學生。但事實上他並不是學生,電影與學生無關,更不是教導你如何去治療學生。

    電影一直是在呈現:一個人如何理解自己。我是誰?我究竟想要什麼?

    我們多少都和威爾有相似的命運。我們都是蝸牛,躲在自己的硬殼裡——你知道什麼是你的硬殼。如果沒有這硬殼,我們還敢坦然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就意味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天賦。並沒有完美無缺的故事,哪怕是在童話中。許多人自己覺得很健康,但也許只是既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天賦,也掩蓋了自己的問題,於是只留下一個平庸的自我,一個“常人”,在世界的程式中亦步亦趨。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看這個電影,你自居是誰?即你把自己當成電影中的哪一個來觀看?

    那麼我們是天才麼?我們是病人麼?

    對,我們都是天才,我們都是病人。可能我們的天才和疾病沒有像電影中那樣誇張。但無論你的自居是誰,我們一定同時是威爾、西恩和那位數學教授藍勃。西恩只不過是成熟了的威爾,藍勃只不過是因為沒出問題所以按社會標準在生存的威爾。

    社會標準本身並非錯誤,但是一味講這個標準容易把人的豐富性擠得比較單薄,而無視生命的豐富、特殊。知識對於生命也一樣,知識本身是財富,但是它卻可能不經意間讓人性異化。

    威爾是一個錯誤的極端,藍勃是另一個也有偏差的極端。對心理治療來說,就像中國的哲學一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事實,而是內心對自己生存處境的覺解。但是錯誤的覺解會把我們困在一種偏見之中無法超脫。

    學了哲學,有人便會追問:什麼是錯誤?什麼是正確?標準是什麼?

    我們可以說絕對的標準只有一個:生命。促進與滋養生命的,便是善;扼殺與阻礙生命的,便是不善。好的覺解便是讓生命充沛起來,壞的覺解便是讓生命自殘且殘他。

    如我前面所說,我並不是說藍勃是錯的,只是他陷在社會標準之中而不再自知。他以為自己相信的那個社會標準就是所有人的生存價值。

    教育總得給學生以標準,但教育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們理解這個標準,並由他自己自主地作出抉擇——這涉及到生命敘事主體的問題。孩子的人生語言,總是這個社會給予的。也就是,總是會有標準的,且也確實需要一定的標準的。就像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都是在孩子們生存之前已經存在的社會標準。只是教育不能把這個標準強加,這種外爍的方法,既容易引發生命的逆反,也破壞它的自組織。這種方法本身就是“不仁”的——麻木不仁,對生命的不敏感,只知那個機械的分數與標準。

    心理治療,在我看來,就是理解我們前面的故事,並確定接下來怎麼寫下去。而作為治療者,就是和被治療者相互編織有意義的教育敘事。

    一個病人,或者一個問題學生走入我的生命,意味著我的這一段生命將編入他的顏色。我不可能無動於衷,我不可能置身事外。同樣,他的生命也在相當程度上,將編織入我的色彩。過去的顏色不需要洗去——那是追求一種絕對的完美,而是要去坦然地接受過去,好的心理治療,不是否定過去,否定過去就是否定生命本身,而徒然地去追逐一種完美,好的心理治療是去理解我們的過去,正確地理解它、接納它、重新敘述它。

    而在我們能夠清晰地理解之前,談不上真正的抉擇,我們只是動物般地反應著。真正的理解帶來真正的抉擇,真正的抉擇帶來責任。

    有人問什麼是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就是內心清晰地知道:我從哪裡來,我因此是誰。所謂真正的理解,就是能夠把我的過去敘述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小學在哪裡上學,老師是誰,父母叫什麼名字做什麼工作……這並不是我們真正的故事。這樣敘述的時候,故事並沒有開始。我們在言說關於過去的資訊,但過去還不是一個故事。真正的生命敘事,就是呈現一條波瀾起伏但脈絡清晰的心路歷程。

    威爾前面遇到的那些心理治療師所做的,就是給生命貼上標籤。所以他們不可能真正理解生命。西恩所做的,是暢開自己,呈現自己也許並不完美但不失高尚與美好的人性,並願意步入威爾的故事(世界)。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但是每個人都同時也是天使。不要把生命平庸化,但也不要把生命用完美標準異化。中庸,並不是中間,而是那個合適的點。在那個點上,生命能夠接受自己的瑕疵,也能夠接受自己的天賦。

    我們不能為自己的正常而過度慶幸。因為正常往往意味著沒有大的問題也沒有特別的天賦——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常人的眼光。所以我有時候嘲笑心理治療:把天才治療成平庸者就是好的心理治療。這部電影也差一點落到這樣的困境,至少它會給許多人以這樣的誤讀。但切記:平庸的頭腦不可能發瘋。

    平庸的故事沒人願意讀,除了你和老婆關起門來在一讀再讀,讀不下去也勉強地讀——其實在很早的時候,你們就只讀別人的故事,在別人的故事裡哭泣激勵了。如果你們真的覺得這樣也是一個好故事,好,很好,這無可厚非。這是你們的抉擇,這是你們的權利。但是為什麼你們也逃避著自己的故事,而只在電視機中英雄的故事中感動哭泣

    真正地活著,就是成己亦成人!

    跳出電影,想想:如果這個故事足夠打動人,只是因為他最後的健康嗎?

    感動總是源自我們自己的生命,總是我們在他人身上發現了自己。

    我是想說:每個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是病人。每個人都在寫他自己的故事——有些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寫,或者寫得有多少糟糕。有些人浪費了天賦,卻騙自己說平平淡淡才是真。有些人放棄自己而去追趕別人的影子,卻說自己缺乏天賦所以不能創造與成功。有些人一心想隱瞞自己的疾病,覺得自己性格完美,品行端正,無可挑剔——只剩下他不斷地挑剔別人。有些人陷在自己的疾病裡,卻看不到自己同時也是天才。有些人誇張自己的天才,又糟蹋自己的天賦,無非是想告訴別人:我並不在乎。其實他在乎得很,他只是怕得不到又失去了。因為脆弱,我們總是過度地保護自己,露出自己猙獰鮮豔的顏色。或者躲進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裡,似乎真的內心清淨而且乾淨……這些人就是我們,就是我自己。多多少少的,我們會不斷地退化到嬰兒狀態、少年狀態。

    西恩要不要重新愛一次?非得找一個伴侶相互安慰那其實只是美國人的偏見。再愛或者不再愛一次,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對妻子的體認,以及對自己的體認。《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告訴我們,活了一百萬次,也可能並沒有真正活過。要勉強為妻子曾經活過而不愛,要勉強為自己的勇敢而再愛一次,都沒有意義。有許多人只別人而活,但可悲的是別人卻並沒有因此獲得解放、獲得發展。真正地活著,是成己成人。

    不要被分數和知識異化

    藍勃本來是對的,而且他確實是善良與高尚的。但是他的問題是把外在的成功標準和知識標準看得過高,哪怕它們扼殺了人性與生命,他也感覺不到。知識是美好的,是有力量的,但是,它只有在成就生命、完善世界的行動中,才是美好的。否則它就只是文憑、機械化、名譽、社會標準……一個良好的源頭,最後失去本來目的。

    有老師說,最好是生命、知識、分數三合一。而事實上,三合一的說法並不成立,因為你有生命了,另外的一切並不再重要——不是說有或者沒有,而是說已經不再重要。不存在沒有知識的生命,不存在沒有分數的知識。但是,只要本與末搞不清,三分一的說法就只是和稀泥。我們念茲在茲的,總是一個分數。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分數,看《心靈捕手》也是分數,為什麼?有老師說這是功利心在起作用,有老師說這是社會的標準,有老師說改革要從官員改起……

    而真相是,永遠沒有淨土。但自己的心裡卻要有一片淨土。淨土不在西天,乃在心田。我不是要大家否棄分數,我只是追問:為什麼我們在看《放牛班的春天》和《心靈捕手》的時候,卻仍然總是念念不忘於分數?

    社會當然要以分數(以一定權重)來評價老師,但問題是沒有人要你用分數去評價愛情、電影、哲學啊。如果說這是被社會標準異化的話,那麼也只能說明內心的不強大,自己被異化了之後,還要以此去異化藝術。就像病毒一樣,被感染之後,還會以此去感染健康的事物。因為分數並不必然造成異化,異化是你內心的事。我們不是不要分數,我們是提醒師生都不要被分數異化了。就像電影不是說不要知識,而是說不要把知識異化了,並用知識來異化自己。煤氣很有用,但它是用來燒菜的,我們享受的不是煤氣,而是用煤氣煮出來的那個菜。

    我們先不忙做西恩,先讓西恩幫我們看看,自己能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天賦、過去、疾病和責任。

  • 2 # 潮汐電影

    我們總能給一部電影下定義,我們總可以給一部電影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

    因為電影會主題而不同、會因為表達方式而不同、會因為情感而不同,從而表達出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思維。也因此電影才擁有屬於電影本身獨特的魅力。

    如此一來,如果非要給《心靈捕手》貼一個標籤或者下個定義的話,而我更願意這樣來形容《心靈捕手》:這是一部你會感同身受,你會深陷其中電影,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個故事要讓人“感同身受”那麼這個故事必須能與觀眾產生足夠的共鳴,簡言之就是因為這個故事必須足夠的“平民化”和“生活化”,能夠最大化的融入受眾的生活,那麼共鳴的產生也就自然而然。正如有人問方文山:“為什麼你寫歌詞那麼厲害?”,他說:“因為我是在寫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故事”,受眾能夠感同身受,自然會喜愛你的作品。

    然而說起來可能比較可笑,《心靈捕手》這個故事可是一點也不親近觀眾,一點兒也不“生活化”,電影故事十分簡單,條理十分清楚,一個關於拯救和被拯救的故事,一個關於天才的故事。想到天才我們都會想到什麼?“脆弱”、“敏感”、“孤僻”、“怪異”或是“神經兮兮”、“沉默不語”,也許都有。而片中的威爾和所有的天才如出一轍,他也有問題。

    他的問題在表面看來是打架滋事,整日廝混泡吧。而深層次來講則是內心的恐懼和障礙,這個問題就顯得高階多了。而這麼一個看起來如此“無趣”的故事,為什麼會潮汐讓人覺得有“感染力?”,你也肯定會問:“天才總是極少數的,我還能在這個故事裡獲得什麼該死的共鳴?”

    那是肯定的,正如《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瑪蒂爾達問里昂:人生是一直這麼艱難,還是隻有童年是?里昂說:一直是。沒錯人生總是艱難,誰的一生能不曾困惑,誰的一生能不曾迷茫,誰的一生又能不曾突然的找不到方向,驚慌失措。

    有問題的少年不止是威爾,是你,是我,更是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我們沒有驚為天人的智商,可我們都是那個一腔的狂妄自大的少年;我們都是那個被抹殺了應有的自信,被現嚇壞了的少年;我們叛逆,我們呼喊,我們自以為是,我們歇斯底里,我們熱淚盈眶,誰的青春又不曾迷惘張狂。經歷沒有埋沒我們的才華,卻成長出幼稚的不可一世,我們賴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大人說我不諳世事,老師說我叛逆不羈。

    所以我孤身一人,到處漂泊,然而這個世界總會一次又一次的妄圖擊垮你,這讓你好像除了自我防禦之外再也做不出來任何動作,最後我們長出一身鋼筋鐵骨,變得百毒不侵,刀槍不入,或者說成是漸漸被生活麻木,我們是誰,該做什麼,想幹什麼?我們不知道,在世界的窮追猛打下,我們無力思考,我們固執己見。

    而當我看到電影中的尚恩教授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

    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哭瞎,好像是在對我說一樣,究竟要經歷多少的世事滄桑,究竟需要多少的機緣巧合,才能換來這句:“這不是你的錯”。

    這又怎能不感同身受,我被嚇壞了,成長出一腔的狂妄自大,我賴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終於等到一句:這不是我的錯。涕淚直下,瞬間哭得不能自已。

    心靈的慣性思維讓我們停滯不前,畏首畏尾,卻沒有發現自己真正要去爭取的 價值是靠自己判斷的。這是一部相見恨晚的片子,這是一部會讓你豁然開朗的片子,這是一部能讓你心甘情願哭,心甘情願跟著它煽情的腳步的電影,這是一部能讓你感同身受的片子。

    最後再抄一段臺詞: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所以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與教皇相交莫逆,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知道吧?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肯定未見過吧?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只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瞭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也從未試過,你從未試過對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症也再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

    無論你是誰,你的人生都應該擁有這樣一段豁然開朗。無論你是天才或是非天才你都需要這個問題:你是誰,你想幹什麼,你準備開始了嗎?

  • 3 # 蘇大貓Jennie

    我以前有個男朋友,老說我太自以為是。為什麼呢?說我不夠成熟,看書看電影太多,以為生活就是書裡的東西,掉書袋太嚴重,不經歷世事,萬事都想的太簡單。

    有一次我失戀了

    我查閱好幾本心理學兩性關係、親密關係的著作,也翻遍了知乎所有失戀話題下的回答,也跟幾個好朋友出去喝酒傾訴了,都沒有能夠讓我走出的良劑。

    儘管張愛玲說唯一的解藥就是時間和新歡。說的跟沒說一樣,道理是這樣,但是剛剛失戀的人哪能這麼容易找新歡,如果能,那就不會失戀了。

    然後我直接打電話給那個跟我分手的男人,該怎麼辦。

    他一聽,說我還是沒有改變。掉書袋。他說別人的經歷跟你不同,怎麼這種事情也要參考書上的別人的經歷呢?

    他說我自己結合實際情況自己想。

    我確實有這個毛病。

    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遇到麻煩先查閱資料參考前人的做法。這種做法沒有錯但是很多情況下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20歲的年紀,沒什麼人生經歷。有時候真的拿自己沒辦法了。

    評價比如也如此,好像萬事都可以依據所學的知識來指導。

    其實不然,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無高等區分。

    我們看電影聽音樂閱讀文學,這些素材很大部分取自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

    電影中的Will沒出過Boston, 年少不經事,三觀由自己看過的書本構成。

    評價一件事一個人未免有些自以為是了。

    看到Robin Willians的畫,就自以為是推理了一大段。

    是不是事實不說

    這種做法激怒了Robin

    這件事可以看出,Will是沒有教養的,基本的禮貌都沒有。

    這跟他的家庭有關,得不到關愛,也沒有人管教。有人生沒人養。

    Robin作為一個閱歷豐富且飽讀詩書的老男人,分分鐘教Will做人做事。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所以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與教皇相交莫逆,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知道吧?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肯定未見過吧?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只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瞭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也從未試過,你從未試過對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症也再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

    這段兩個人在波士頓中央公園的話著實讓我也扎心了。

    縱使你讀再多的書看再多的電影,懂再多的學識,不經歷人生酸甜苦辣,也是空架子而已。

    因為那些Knowledge 是由這些不經意不起眼的小事構成的。

    這部電影請Robin willians 演很有意思。死亡詩社(1989)跟這部有互補功效。

    死亡詩社提倡的是熱愛詩歌熱愛文學,陽春白雪的東西。

    但兩部電影最終的主旨是統一的:要知道你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電影音樂詩歌文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沒了他們我們枉為人類;但生活中的雞皮小事,大喜大悲,酸甜苦辣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生物的本質。

    二者結合相互統一,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

    死亡詩社Neil的死正是諷刺那些只追求理想而忽略現實的人。

    說到這個我想起一件苦澀的故事。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寫的《熱愛生命》裡頭對飢餓的描寫很透徹,細節讓人感覺十分真實。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真實的飢餓感覺呢?

    傑克倫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無可厚非,我們歌頌他的文學。

    查了一下資料,所謂知人論世。

    原來傑克倫敦小時候正是遭遇常人難以忍受的飢餓,他筆下的飢餓感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這故事很苦,以至於每當我看一部電影看一本書如果被作者震撼,我都忍不住去看他的生平經歷。

    簡單說,就是,沒有經歷的人是寫不出故事的。

    我們眼中的大文豪們大導演們能夠創作令你驚歎的神作,可不是憑空捏造,是有自己的經歷的,或者是聽來的故事。

    “平平淡淡才是真”

  • 4 # 方寸之間2016

    即使有再高的天賦和智商,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心態等層面的支撐,都會走入歧途。就像一把刀,在好人手裡就能除暴安良,在壞人手裡就能殺人越貨。在現實社會中,有些天賦、智商很高的人,由於沒有道德層面的約束,幹了很多不好的事。

  • 5 # 美食店小二

    我覺得這個電影適合年少輕狂的年齡去看,因為年紀大了,就懂了。當然也許有些人心理年齡永遠年少輕狂,那麼也適合看。

    用一句話來總結這部電影講的事情的話,大概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吧,不是單指少年,而是指所有心裡是少年的人。

  • 6 # 收留馥郁

    很多年前,就在網上看到過《心靈捕手》的影評,作者稱讚此片是心理學領域最優秀的影片,沒有之一。

    優質影片最大特點是百看不厭,每次欣賞都會帶給人們新體驗,新感觸。距離第二次欣賞這部影片不過幾天的時間,今日重溫,尚恩與威爾之間相互療愈的過程,還是深入人心,從中獲得的靈感不斷閃現。

    前兩次的對影片的解讀,著重強調了心理治療師與當事人的關係建立,應從信任著手,信任是突破心理障礙的唯一方式。尚恩用信任打破了威爾的防禦機制,威爾敞開心扉,他們開始了一段成功的相互療愈的旅程。真誠,是心理療法的基礎。

    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解讀。

    威爾與尚恩的第一次見面,表面上看上去是失敗的,威爾的膚淺評價,激怒了尚恩,他們不歡而散。

    威爾的言語“撕裂了尚恩的心”,尚恩痛苦地思考了一夜,決定原諒威爾,繼續和他見面,從這一點來看,尚恩的寬容就為他們的關係建立打下了基礎。(尚恩沒有像其他心理醫生一樣憤然離去,拒絕治療)

    第二次,尚恩約威爾在湖邊――一個開闊的空間裡,沒有專業的治療關係之間該有的程式,比如苦口婆心,比如否定、比如提問,比如建議。

    前半段尚恩坦誠威爾的評價傷了他的心,但他原諒了他――“因為他年輕”。然後用藝術、戰友情、愛情來說明體驗的重要性,讓威爾從中體會自己之所以狂妄自大,是不曾真正體驗過。――這一段,是威爾信任尚恩的開始,尚恩的話擊中了威爾內心深處柔軟的部分,他其實他又何嘗想傷害別人,只是怕被傷害而已。

    後半段,尚恩真誠地表明,除非威爾說出來自己是誰,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否則他不會輕易從道聽途說或者書籍中去了解他,並告訴威爾如果也像他一樣坦誠,他願意參與其中。――這一段是他們建立信任的重中之重,尚恩對威爾的尊重顯而易見,他沒有因為威爾的口無遮攔,給他貼標籤,而是摒棄一切人們對“南區”孤兒的負面評價,要重新認識威爾,這個認識是要威爾親自說出口。這時的威爾獨自坐在湖邊,開始反省。

    第三次見面,威爾主動打破沉默開始,他們無話不談。威爾道出了與女友繼續交往的擔憂。尚恩沒有直接否定,而是向他“曝光”了自己與妻子相處的一段饈事,威爾卸下心理包袱,開懷大笑。

    仔細觀察,他們交談的過程中,尚恩不是像一個長者那樣正襟危坐,而是隨性地將雙腳搭在面前的桌子上,製造一種輕鬆自然的溝通氛圍,加上尚恩的毫無保留,威爾用一句“你的話比任何心理醫生的都多”,對尚恩表示肯定。――這一次,他們儼然成了朋友,彼此交心,他們都用“這是極好的哲學”解開了雙方對往事難以釋懷的結。

    第四次見面,尚恩向威爾講述和妻子相識的經歷,他們完全轉換了角色,一個是眉飛色舞的表演者,一個是聚精會神的聆聽者,表演者是治療師,聆聽者是當事人。當事人在聆聽過程感受尚恩教授的良苦用心;感知自己的懦弱與膽怯――卑微的出身,強烈的自卑感,總在關鍵時刻讓他輕易放棄。

    尚恩總是適時用自己的過往體驗,將威爾從痛苦的過去拉回到現實中,威爾又一次被折服。

    第五次,威爾對來之不易的工作嗤之以鼻,但卻被尚恩一句“為什麼做劍橋的工友”問得啞口無言。此時的尚恩不再是前幾次的溫文儒雅的教授,他直抵威爾的要害,毫不留情地指責他的口是心非,並將這個不誠實的人趕了出去。――該出手時就出手,尚恩用激將法摘下威爾虛偽的面具,還原真實的自己。威爾那句“我們不是朋友嗎?”說明尚恩已經完全走進威爾的內心世界,尚恩就像他說的那樣,他願意參與其中,他做到了。

    好吧,既然是朋友,就沒有什麼好隱瞞的了,你本來嚮往精英的生活,卻還要狡辯自己只是想做個“牧羊人”,你不誠實,我只有請你離開,做你的牧羊人去吧!

    ――朋友間不就是這樣直白嗎?

    尚恩拿著威爾被暴打的後照片,一同回憶在“南區”成長的經歷,他們的遭遇如此相似,就連選擇被暴打工具的經歷都如出一轍,同是天涯淪落人,威爾最後一道防線被尚恩的一句“這不是你的錯”瓦解,他們相擁而泣。

    回過頭來看,尚恩與威爾僅有的幾次的見面中,解開了威爾的愛情、事業、生活、人際交往等的心理困惑,至始至終沒有看出以往在影視片中所見到的心理治療的任何場景。

    治療與被治療的關係,有時像兄弟,有時像父子,有時像朋友,有時候還像仇人,無論是哪一種關係,尚恩都用運用了心理療法的重要條件: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

    從得知威爾出生在“南區”的那一刻起,尚恩就已經決定幫助這個與他有著相似經歷的孤兒,不是因為同學情,也不是因為報酬,甚至不是為了拯救天才,這就是無條件關注;

    在與威爾關係建立的過程中,威爾每次遇到問題,尚恩都能從親身經歷中找出相匹配的體驗讓威爾相信,他經歷過的,別人也有經歷,威爾感同身受的同時,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就是共情。

    威爾只是將自己的真實體驗呈現給尚恩,尚恩又何嘗不是?真誠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結局怎麼能不美好?

  • 7 # 流年3316714

    對於《心靈捕手》,我的觀後感是:這麼好的電影,每個人都應該看一下。

    電影是1998年由羅賓威廉斯和馬特達蒙所主演的。故事的主線是尚恩(羅賓威廉斯)引導威爾(馬特達蒙)開啟心靈,從而走向正確道路的故事。

    影片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滿滿的友情、師生情、愛情,豐滿著主線,讓人們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有所啟發。

    關於友情,好友查克,一起工作,一起打架,一起喝酒,一起泡妞。但是我知道你能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用你的天賦兌現你更好的生活。我希望某個早上去接你的時候,你已經安靜的走開……

    關於愛情,平等與坦誠。讓我感動一點的是,白富美和窮小子間的愛情沒有一絲階級性,完全平等,只是因為愛。 師生情,無論是藍波對威爾的嫉妒愛惜,或者尚恩與威爾的最後的總結是:我們不論在生活中、工作上、學業上,總會有迷茫的時候,我們渴望有人能給我們指引一條正確的道路,或者只是促膝一談,又或者一個點頭的理解……讓我們能度過一時的迷茫,更好的面對後面的生活。

    我一直希望有人在身旁指點,給我打氣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時男方給女方彩禮,是給女方的父母還是給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