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血液病醫生郭乃讓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又稱“血癌”。白血病常見的症狀有貧血、出血、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白血病必須透過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療。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其特徵為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呈惡性、無限制地增生,浸潤全身各組織和臟器,產生不同症狀;周圍血液血細胞有量和質的變化。

  • 2 # 血液科張廣蕊醫生

      白血病主要是白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的疾病,主要的常見原因有病毒感染、化學物質、放射線和遺傳等。治療和預後與白細胞的分型密切相關。中醫治療白血病從病因病症入手,可以促進血液微迴圈,恢復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可降低疾病反覆發作的機率。

  • 3 # 血液內科醫生王洪志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點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無核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將正常血細胞的核心明顯吸附,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經性負感組織增生,還有許多因素如食物的礦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藥物變異、遺傳素質等可能是致病的輔因子。根據白血病細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 4 # 李教授說腫瘤防治

    白血病是什麼?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細胞自我更新增強、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而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累積,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並浸潤其他器官和組織。

    疾病分類

    急性白血病

    英文縮寫為AL,細胞分化停滯在較早階段,多為原始細胞及早期幼稚細胞,病情發展迅速,自然病程僅幾個月。其次根據主要受累細胞,將AL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慢性白血病

    英文縮寫CL,細胞分化停滯在較晚的階段,多為較成熟幼稚細胞和成熟細胞,病情發展緩慢,自然病程為數年。CL則分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及少見型別的白血病,如毛細胞白血病、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病因

    人類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白血病的發生可能是多步驟的,目前認為至少有兩類分子事件共同參與發病,即所謂的“二次打擊”學說。其一,各種原因所致的造血細胞內某些基因的決定性突變,啟用某種訊號通路,導致克隆性異常造血細胞生成,此類細胞獲得增殖和(或)生存優勢、多有凋亡受阻;其二,一些遺傳學改變可能會涉及某些轉錄因子,導致造血細胞分化阻滯或分化紊亂。

    主要病因

    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異常,病毒感染機體後,作為內源性病毒整合並潛伏在宿主細胞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即被啟用表達而誘發白血病;或作為外源性病毒由外界以橫向方式傳播感染,直接致病。

    物理因素

    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電離輻射,研究表明,大面積和大劑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機體免疫力下降,DNA突變、斷裂和重組,導致白血病的發生。

    化學因素

    多年接觸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機溶劑與白血病發生有關。

    遺傳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約佔白血病的0.7%,單卵攣生子如果一個人發生白血病,另一個人的發病率為1/5,比雙卵攣生者高12倍。

    其他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最終可能發展為白血病,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

    流行病學

    我國白血病發病率約為3~4/10萬,與亞洲其他國家相近,低於歐美國家。在惡性腫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兒童及35歲以下成人中則居第1位,男性發病率略高於女性(1.81:1)。成人白血病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見,兒童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逐漸升高。

    好發人群

    近親結婚所生子女。具有化學藥物、毒物接觸史的人群。與汽油長期接觸者。長期接觸染髮劑者。曾受到過輻射者。某些病毒(如EB病毒、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等)感染者。

    誘發因素

    病毒感染

    與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感染密切相關。

    電離輻射

    包括醫源性照射和電磁場。

    化學因素

    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藥物(烷化劑、氯黴素、保泰松、乙雙嗎啉)、染髮劑等。

    其他因素

    部分血液病、妊娠期服用大麻、吸菸、酗酒、吸毒、不良作息、長期染髮等不良生活習慣。

    症狀

    白血病起病急緩不一,急性白血病與慢性白血病臨床表現各有不同。

    典型症狀

    急性白血病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現

    貧血:部分患者因病程短可無貧血,半數患者就診時已有重度貧血,尤其是繼發於MDS者。發熱:半數患者以發熱為早期表現,可低熱,亦可高達39℃~40℃以上,伴畏寒、出汗等。出血:以面板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月經過多為多見。

    白血病細胞增殖浸潤的表現

    淋巴結和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以ALL較多見,縱隔淋巴結腫大常見於T-ALL。肝脾腫大多為輕至中度,除CML急性變外,巨脾罕見。骨骼和關節:常有胸骨下段區域性壓痛,可出現關節、骨骼疼痛,尤以兒童多見。發生骨髓壞死時,可引起骨骼劇痛。眼部:部分AML可伴粒細胞肉瘤,或稱綠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見,可引起眼球突出、複視或失明。口腔和面板:AL尤其是M4和M5,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可使牙齦增生、腫脹,面板可出現藍灰色斑丘疹,區域性面板隆起、變硬,呈紫藍色結節。中樞神經系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髓外浸潤部位,多數化療藥物難以透過血腦屏障,不能有效殺滅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因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睪丸:多為一側睪丸無痛性腫大,另一側雖無腫大,但在活檢時往往也發現有白血病細胞浸潤。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慢性期:一般持續1~4年,患者有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的症狀。由於脾大而自覺有左上腹墜脹感,常以脾臟腫大為最顯著體徵。加速期:可維持幾個月到數年,常有發熱、虛弱、進行性體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漸出現貧血和出血。脾持續或進行性腫大,原來治療有效的藥物無效。急變期:為CML的終末期,預後極差,往往在數月內死亡。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本病多見於50歲以上患者,男女比例約為2:1。起病緩慢,多無自覺症狀。許多患者在常規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就診時才被發現。有症狀者早期可表現為乏力、疲倦,而後出現食慾減退、消瘦、低熱、盜汗等。60%~80%的患者有淋巴結腫大,多見於頭頸部、鎖骨上、腋窩及腹股溝。腫大淋巴結一般為無痛性,中等硬度,無粘連,隨病程進展可逐漸增大或融合。腫大的淋巴結可壓迫氣管、上腔靜脈、膽道或輸尿管而出現相應症狀。晚期患者可出現貧血、血小板減少和粒細胞減少,常易併發感染。由於免疫功能失調,常併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症狀

    白血病細胞還可以浸潤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等,可出現肺部彌散或結節性改變,同時伴有胸腔積液、消化功能紊亂、蛋白尿、血尿、閉經等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嚴重者還可以出現面癱、進行性截癱等表現。

    併發症

    感染

    白血病造成正常白細胞減少,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減少,同時化療等因素亦導致粒細胞的缺乏,使患者易發生嚴重的感染或敗血症。

    胃腸功能受損

    白血病本身以及治療白血病中的化療藥物、放療手段可能影響腸胃功能,導致營養成分無法攝入,出現營養缺乏、易發感染等情況,患者的營養補充可採用鎖骨下靜脈插管進行高營養輸液。

    出血

    白血病細胞惡性增生,血小板明顯減低,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所以要根據病因採取積極的止血措施,包括輸注濃縮血小板,白血病伴發的凝血功能異常也可以導致出血。

    電解質失衡

    白血病細胞破壞過多、腎損害、化療藥物引起飲食慾差、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等原因可以出現電解質紊亂,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鉀、鈣、鈉等電解質濃度。

    高尿酸性腎病

    白血病細胞大量破壞,特別是化療導致的細胞破壞可導致血清尿酸增高,積聚在腎小管引起阻塞而發生尿酸性腎病。

    就醫

    白血病早期症狀症狀類似流感,常被忽略,當患者出現發熱、貧血、出血、骨痛、肝脾淋巴結腫大、體重減輕等症狀時,應該及時就醫。

    就醫指徵

    已經確診患有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應定期檢查。當患者出現發熱、貧血、出血、骨痛、肝脾淋巴結腫大、體重減輕等症狀時,應該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白血病患者應就診於血液科。

    醫生詢問病情

    因為什麼來就診的?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如發熱、牙齦出血、面板瘀斑等)出血症狀發現了多長時間?既往是否確診過血液系統疾病?是否有白血病家族病史?既往有無其他的病史?工作性質如何?(是否從事職業受到電離輻射)生活習慣怎麼樣?

    需要做的檢查

    血象檢查

    急性白血病

    白細胞增多性白血病,白細胞計數>10×109/L。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低者<1.0×109/L。血塗片分類檢查可見數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細胞,但白細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很難找到原始細胞。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白細胞常超過20×109/L,可達100×109/L以上,血片中粒細胞顯著增多,可見各階段粒細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居多。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細胞>10×109/L,淋巴細胞比例≥50%,淋巴細胞絕對值>5×109/L(至少持續3個月)。以淋巴細胞持續性增多為主要特徵,白血病細胞形態與成熟小淋巴細胞類同,胞質少,胞核染色質呈凝塊狀。少數患者細胞形態異常,胞體較大,不成熟,胞核有深切跡。

    骨髓象檢查

    急性白血病

    是診斷AL的主要依據和必做檢查,多數患者骨髓象有核細胞顯著增生,以原始細胞為主;少數AL骨髓象增生低下,稱為低增生性AL。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以粒細胞為主,粒紅比例明顯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桿狀核粒細胞明顯增多,原始細胞<10%;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相對減少;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晚期減少。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淋巴細胞≥40%,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紅系、粒系及巨核系細胞增生受抑,至晚期可明顯減少。伴有溶血時,幼紅細胞可代償性增生。

    細胞化學檢查

    主要用於協助形態鑑別各類白血病,常見白血病的細胞化學反應有:髓過氧化物酶、糖原染色、非特異性酯酶。

    免疫學檢查

    染色體檢查

    白血病常伴有特異的染色體和基因改變。

    血液生化檢查

    急性白血病

    血清尿酸濃度增高,患者發生DIC時可出現凝血象異常,血清乳酸脫氫酶可增高。

    慢性白血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

    血液生化血清及尿中尿酸濃度增高,血清乳酸脫氫酶增高。

    診斷標準

    根據臨床表現和血常規化驗,醫生可以作出初步診斷。進行骨髓穿刺後,獲取骨髓即可確診。

    急性白血病

    根據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特點,診斷白血病一般不難。但因白血病細胞型別、染色體改變、免疫表型和融合基因不同,治療方案及預後不同,故初步診斷患者應盡力獲得全面的MICM資料,以便評價預後,指導治療。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凡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白細胞數增高,根據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變,脾大,Ph染色體陽性或BCR-ABL融合基因陽性即可作出診斷。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結合臨床表現,外周血中單克隆淋巴細胞持續性>5×109/L,骨髓象成熟小淋巴細胞≥40%以及免疫學表型特徵,可以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急性白血病的鑑別診斷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

    該病的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型除病態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細胞,全血細胞減少和染色體異常,易與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細胞小於20%。

    巨幼細胞貧血

    巨幼細胞貧血有時可與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增多,幼紅細胞PAS反應常為陰性,予以葉酸、維生素B12治療有效。

    慢性白血病的鑑別診斷

    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

    血吸蟲病、慢性瘧疾、黑熱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等均有脾大,但各病均有各自原發病的臨床特點,並且血象及骨髓象無CML的典型改變。

    類白血病反應

    常併發於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並有相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粒細胞胞質中常有中毒顆粒和空泡,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不增多。

    骨髓纖維化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脾大顯著,血象中白細胞增多,並出現幼粒細胞等,易與CML混淆。但骨髓纖維化外周血白細胞數一般比CML少,多不超過30x109/L,NAP陽性。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鑑別診斷

    病毒感染引起的反應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淋巴細胞增多呈多克隆性和暫時性,淋巴細胞計數隨感染控制可逐步恢復正常。

    淋巴瘤細胞白血病

    侵犯骨髓的小B細胞淋巴瘤與CLL易混淆,前者除具有原發病淋巴瘤的病史外,細胞形態學、淋巴結及骨髓病理、免疫表型特徵及細胞遺傳學與CLL不同。

    幼淋巴細胞白血病

    多見老年患者,白細胞數增高,脾大明顯,淋巴結腫大較少,外周血和骨髓塗片可見較多的帶核仁的幼稚淋巴細胞。

    毛細胞白血病

    多數為全血細胞減少伴脾大,淋巴結腫大不常見,易於鑑別。

    治療

    根據患者的MICM結果及臨床特點進行預後危險分層,按照患方意願、經濟能力,選擇並設計最佳完整、系統的治療方案。

    治療週期

    由於白血病分型和預後分層複雜,因此沒有一致的治療方法,需要結合細緻的分型和預後分層制定治療方案,有些還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具體時間因人、因治療方式而異。

    一般治療

    緊急處理高白細胞血癥

    當血中白細胞>100×109/L時,就應緊急使用血細胞分離機,單採清除過高的白細胞,同時給以水化和化療。可根據白血病型別給予相應的方案化療,也可先用所謂化療前短期預處理,然後進行聯合化療。需預防白血病細胞溶解誘發的高尿酸血癥、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凝血異常等併發症。

    防治感染

    患者宜住層流病房或消毒隔離病房,發熱應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並迅速進行經驗性抗生素治療。

    成分輸血支援

    嚴重貧血可吸氧、輸濃縮紅細胞,維持Hb>80g/L,但白細胞淤滯時不宜馬上輸紅細胞,以免進一步增加血黏度。血小板計數過低會引起岀血,需輸注單採血小板懸液。為防止異體免疫反應所致無效輸注和發熱反應,輸血時可以用白細胞濾器去除成分血中的白細胞。

    防治高尿酸血癥腎病

    鼓勵患者多飲水,最好24小時持續靜脈補液,使每小時尿量>150ml/m2並保持鹼性尿。在化療同時給予別嘌醇,以抑制尿酸合成。

    維持營養

    白血病系嚴重消耗性疾病,特別是化療、放療引起患者消化道黏膜炎及功能紊亂,應該注意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必須時可經靜脈補充營養。

    藥物治療

    分子靶向治療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甲磺酸伊馬替尼。二代TKI,如尼洛替尼、達沙替尼、氟馬替尼等。

    干擾素

    是分子靶向藥物出現之前的首選藥物。

    其他藥物治療

    包括羥基脲、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鹼、砷劑、白消安等。

    手術治療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唯一可治癒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方法。

    造血幹細胞移植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年齡較大,多數不適合移植治療,預後較差的年輕患者可作為二線治療。

    其他治療

    免疫治療,利妥昔單抗。新型靶向藥物。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預後

    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外,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都具有多種不同預後指標。通常白血病較難治癒,患者要定期複診,以防病情加重。

    能否治癒

    白血病難以徹底治癒,部分患者透過骨髓移植可達到臨床治癒。

    能活多久

    白血病患者存活時間取決於具體型別,短則數月,長則數十年。

    複診

    一般情況下,白血病患者病情穩定之後,1年內應每1~2個月複查1次,2~3年每3個月複查1次,以後則每半年複查1次。

    飲食

    在積極的治療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飲食,對於一些會產生不良影響的食物,白血病患者應該避免食用,以防造成健康隱患。

    飲食調理

    宜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油菜、西紅柿、小白菜、韭菜、山楂、獼猴桃及檸檬等。忌吃辛辣、油膩食物,忌吃冷、硬食物。食用含優質蛋白質、易消化的食物,如魚肉等。

    護理

    預防感染、預防出血。要求患者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有感冒的病人,乾淨飲食,防止腸道感染,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腸道感染的發生率。避免磕碰,避免劇烈咳嗽,做好防護措施。

    日常護理

    患者應注意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靜脈補充營養;防止感染,特別是注意口腔、鼻腔及肛周的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觀察有無異常體徵、症狀。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適當運動,健康飲食,切忌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

    病情監測

    聽從醫生安排定期複診,日常生活中注意有無發熱、乏力、出血等變化,以及身體不適等相關併發症的症狀,如有發生則應及時就醫。

    特殊注意事項

    需要警惕骨髓移植後的併發症,可能出現感染、出血、噁心、嘔吐,甚至排異反應等。

    預防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降低白血病患者的死亡風險、病情進展及提高生存率有益。

    早期篩查

    血液病患者要定期進行檢查,若血細胞分析出現白細胞異常升高,排除感染性等其他疾病後,需要進一步行骨髓穿刺等檢查,明確是否患病。

    預防措施

    避免某些化學品

    避免暴露在某些化學物質環境中,例如苯及相關化學制品。

    戒菸

    吸菸會增加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風險。

    定期體檢

    具有血液病家族史及血液疾病病史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

  • 5 # 臨床營養科譚濤峰主任

    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增殖造血系統腫瘤性疾病。白血病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惡性程度高,如果不治療,自然病程不超過3~6個月。而慢性白血病相對起病比較緩慢,病情進展也慢,但是如果一旦轉化為急性白血病,預後就相當差,病情進展非常之快。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目前有化學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透過上述治療,急性白血病預後有相當改善,治癒率可以達到40%左右。慢性白血目前自21世紀以來,有很好的藥物突破治療,很多患者已納入慢性病疾管理,可以達到長期預後改善。

  • 6 # 不寧腿健康團隊1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因為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機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累積,並浸潤其他非造血組織和器官,

  • 7 # ICU王醫生

    白血病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血癌,一種血液系統的癌症。白血病主要在造血系統中產生白血病細胞、腫瘤細胞。這些腫瘤細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血細胞的產生,因此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腫瘤。它惡性程度很高,發展迅速,威力兇猛,治療難度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患者飲食“5大法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