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那麼大清國就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乾隆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乾隆年間,中國人口突破3億,巨大的人口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而純靠儒家思想的傳統農業經濟很難滿足這個巨大的人口需求,平年還看似太平,一遇災荒,立即便是經濟崩潰,這也為後來天理教和太平天國的爆發埋下伏筆,按正常的邏輯,清朝應該亡於農民起義,但西方列強的入侵帶來了新的矛盾,緩解了傳統的對立,這是題外話了,就不深入展開了。

    回到題主的命題上,如果乾隆皇帝能在英國使團拜訪的機遇中成功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上面提到的巨大人口就不是壓力而是紅利了,那樣大清國可以在16世紀就成為世界工廠和買方市場,工人階級的產生甚至會產生新興的資產階級,就如西方工業革命一樣,但大清國的人口、宗主國地位和地緣優勢是西方所不能比的,因此會以更快的速度改造自身,同時大量資本的湧入,透過貿易戰就可以改變整個東亞的政治局勢。

    不敢想下去了,也許那麼發展下去,一戰就是大清國和同盟國謀求瓜分世界。

  • 2 # 可愛小熊咕嚕咕嚕

    在清朝統治後期,英國用炮火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朝的腐朽落後使中國此後的100餘年間受到了無數災難.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清朝在乾隆早期進行工業革命,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工業革命是18世紀60年代左右開始進行的,而1735年乾隆登基,兩者時間差別不大,但是乾隆在位60餘年,剛好經歷了工業革命開始的時間,所以說,如果乾隆能改變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且大力發展科技,在乾隆早期中國進行工業革命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不過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因為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算短.假設乾隆大力進行工業革命,那麼就需要開放中國,這時候大量外商會湧進中國,明朝出現的資本主義開始加速進行,之前拋棄的明朝科技可能會再次使用,大力發展火炮成為國家的重要措施之一.國防科技實力相較之前會大大提高.

    馬葛爾尼可能會提前訪問中國,在帶來新式武器的同時,可能會看到清朝人民的努力創業,不禁會對清朝的發展充滿期望,因此英國也不敢輕易攻打中國,而乾隆也會對英國的武器進行研究,取長補短,並且允許英國來中國進行貿易,這將大大加強中英之間的關係,後面的鴉片戰爭基本不會爆發了.(英國進行鴉片戰爭是因為英國與中國貿易存在貿易差,也就是英國只會虧錢,所以英國才向中國銷售鴉片),之後中國在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努力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時候中國可能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列強之一了,最起碼不會被欺負了.

    綜上所述,如果乾隆早期進行工業革命,中國可能會與沙皇俄國一樣,既是一個農業國,也是一個比較強的列強,沒有幾個國家敢挑戰地大物博的中國.如果真是這樣,清朝可能會晚幾十年滅亡(因為戰爭和起義)甚至現在還存在.

    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可能提出來的.這是我第一次寫這麼長的文章,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我會盡量接受的[捂臉][捂臉]

  • 3 # 邊境小霖的生活日記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大約從1760年代開始持續到1840年。標誌:蒸汽動力的發明,紡織業的機械化和冶金工業的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大約從1860年代開始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標誌: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還有石油化學工業、家用電器等新產業的出現。

    中國的工業化程序是被日本打斷,標誌就是甲午戰爭輸了。至於歷史上民國那個工業化被日本侵華打斷是扯淡,民國有毛的工業化,民國基本上是輕工業,重工業有,但是不多。

    清政府的工業我只談教科書上,近代海軍建設不說了,只說說工廠。有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金陵機械製造總局,福建馬尾造船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天津機械製造局等等。短短几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前些年有新聞看到,許多地方的鐵路鐵軌,現在都標識有漢陽造的字樣

    軍隊方面還有成立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這些軍事院校都培養了不少新式軍官。

    從這個可以看出清的思路是對的,就是先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建國初期50年代也是)但是為啥失敗呢?

    中國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就是發生在清朝末年,第二次建國後的工業化。但是清朝末年很悲劇,他發生的時間實際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期,前期因為沒有跟上世界潮流,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想追趕,於是學第一次工業革命,好不容易學了一半,又發現世界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了。這特麼才是最蛋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東西我砸了重金,現在又到重新砸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西追趕,誰不累啊?好比你買臺電腦,1070顯示卡加i7的cpu,覺得好爽,覺得人家最多也就1080嘛,自己用1070應該夠了,結果才半個月,出了了i9,顯示卡人家變成了2090。你再想追,又得重新加錢買新的,誰不累啊?

    但是問題在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加深遠。第一次工業革命與農業社會的代差有,頂多6比4的差距,差距肯定有但是不是很大。第二次工業革命就不同了,第二次就變成了天上地下的區別。這個時候第一次工業化都還沒完成一半,人家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就來臨,怎麼追?除非是全國上下一心,而那時候的清末又偏偏沒有上下一心的條件。

    工業革命的出現,一定要有一個適合工業發展和創新的土壤,當時的中國剛剛開啟國門,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土壤,至少正常的中國人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都不會孤注一擲的豪賭變法,我活的好好的,為啥要變,何況我們還有那麼厚的家底,於是中國的洋務派和統治階層就希望慢慢改革,不像日本,日本真是鐵了心全國上下一心要改革,因為日本太窮了,太想暴富了。中國就如同一箇舊土豪,他是把錢全部存在銀行裡吃利息呢,還是到處投資砸錢呢。我相信大部分中國有一個億都願意做低風險的投資,存銀行一年都幾百萬利息,不香麼?日本不一樣,他是借錢賭博,賭贏了暴富,輸了大不了再回爐做個窮鬼,反正老百姓也過慣了窮鬼日子,再窮也無所謂。但是技術的發展和世界局勢變化真的非常快,習慣了慢節奏的清朝不知所措,那時候的局勢,容不得你改革十幾年,幾十年的去變法了。其實各國也沒有想到技術增長這麼快,但是都是被逼出來的。德國當時完成統一初期,壓力很大,也是急需暴富,英國運氣好是佔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光,美國也是出於新大陸開發也需要。各種局勢讓他們變得急不可耐。對比下新中國的初期的“大約近”,是不是很相似,都是那麼急切的想暴富。對於一個急切想改變命運的國家來說,追求“暴富”這個就是最大的變革動力,也是推動工業發展和富國強兵的唯一動力。而這種動力,當時的清末的中國還不具備,因為我們好日子過太久了,其實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實際上很強,但是學習的動力卻不強。

    最典型的是北洋艦隊,前期的北洋艦隊的船很多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期產物,在當時確實是領先的,但是到了後期,技術不斷髮展,船隻更新換代升級很快,很多朝廷的人就想啊,我這麼多船,花了這麼多,和歐美都差不多,應該夠了吧,於是覺得那就夠了(李鴻章前期也是這麼想的),這麼多鐵甲船,擺在一起嚇都要嚇死小日本。實際上情況是,他們忽視了技術革新的速度,日本後期買的船都更新技術的船隻,比北洋的更新更先進,雖然只有十幾年,但是在技術爆炸的那個年代,更新就是這麼快,十年前的艦艇和十年後的艦艇就完全不同。再加上打仗不僅僅是比武器,後面還得比工業資本,後面李鴻章雖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也沒有辦法了,因為財政不會再繼續支援下去,於是海軍建設全面陷入停滯期。中國一旦休息停下,就輸了,因為世界技術變化太快了,我前面說了中國人習慣慢慢來,於是成了龜兔賽跑,兔子看到優勢不錯,於是睡覺,一睡覺日本那個小王八就趕上了。然後工業化程序就此被日本打斷。實際上呢,日本不打斷工業化,洋務運動發展幾十年,也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那時候清朝沒有多少時間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清朝當時急切追求工業就一定能變好麼?中國有句古話,叫船大不好調頭。所以一旦國家過於龐大,又處於中老年的時候,統治階層一定要照顧好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存在向建國初期那麼只追求多快好省的發展,那時候我們也是付出過慘痛代價的。所以呢?孰輕孰重?不好說,交給歷史回答吧

  • 4 # 斌哥哥不

    不過,我還是正經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工業革命爆發的前提必須是資產階級掌權,否則,中國宋朝就會爆發工業革命了對不對?因此,你說的這個可能的前提必須是,明朝是被中國的民族資本家推翻然後建立起一個資產階級政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所以,你的這個假設實際上是指在乾隆年間,中國已經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既然建立了資本主義政權,那麼資本主義的兩大特點你還記得嗎?馬克思說過,對內剝削工人,對外侵略!換句話說資本主義要想迅速發展壯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哪兩個,高中課本里有,其中一條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好,說到這個資本的原始積累,參考國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那就是對外侵略,也就是打仗。

    以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尤其是人口,大家都知道中國人特能生,傳統上又支援多子多福,再加上工業革命的支撐,其GDP世界第一根本沒有懸念,對外發動戰爭也有足夠的後勤,不會是日本那種連煤炭都要進口的國家。

    你想象一下,德國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栽在了資源上面,一戰時德國打幾十個國家,其總兵力也不過100萬人,二戰時,蘇聯+盟軍也總共才消滅了800萬德國軍隊,但全世界卻動用了超過2000萬人的部隊才打贏,所以德國兩次都是輸在人口上。

    如果中國也走德國這條路,人口會是問題嗎?資源會是問題嗎?再加上中國一向喜歡開疆擴土,憑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再現一個元朝的疆域也不是沒可能,論人口,中國絕對世界第一,論資源中國不輸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是美國,論國家管理能力,中國說第二,世界沒人管說第一,所以在中國,明朝滅亡之後如果是資本主義掌權的話,亞洲不知道還能剩下幾個國家?歐洲的地中海指不定也是中國的國界!中國的民族可能也不再是56個了。

  • 5 # 偷間閒談

    乾隆在位(1735年10月18日一1796年2月9日)期間正值西方(英國,美國)進行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時期。如果在當時能夠有機會和樂意接受外國技術,那麼,就不可能出現1840年的首次和二次的鴉片戰爭,也不可能出現“八國聯軍”,《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簽定使中國完全成為被殖民化國家。但也為“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的覺醒做了鋪墊。

    回顧他在任時,英國在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1765年紡織工哈格夫斯創造手搖“珍尼紡紗機",1771年英國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1785年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同時瓦特又發明了蒸汽機並用於紡紗業,工業革命給英國發展了巨大的生產力和經濟收入,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商品市場的需求,導致英國的資本家進行全球化的市場搶佔,掠奪原材料,殖民貧困落後國家(日不落英國旗)。工業革命成功的後面出現了兩極分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使之成為歷史前進的動力,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為馬克思提供辯證論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也為工人階級對資本主義面目真實認識提供放大鏡,如果說一切過去且失去的能夠用假設來安排,相信以現人口比例,世界板圖必須分配20%是中國的,不計武力侵佔。那有讓某些國家如此橫行充當世警凌架於他人頭上,把自已的行為寄託在別人的痛苦之中。

    過去的已成為歷史,正所為逝者如斯夫,只要我們認識自已,迎頭趕上,虛心學習,奮勇搏擊,世界之林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綠蔭。

    [本文在專用名詞沒有詳細解釋請諒]

  • 6 # 雕蟲

    弘曆有可能在每一個工業產品上刻上一首詩。

    所有的工業企業必將是官僚資本,你看到的老闆每個人都會主動或被迫捐官,三、四、五、六品頂戴滿街走。為了弄到足夠的工人,英國的“羊吃人”提前出現在我大清。而且鋼鐵、紡織等暴利企業,必將被皇家壟斷,然後各級官僚上下其手虧到破產。然後,失地的產業工人準備暴動~~~~

  • 7 # 不違和

    我覺得清朝皇帝斷不可能進行工業革命。中國科技、文化、經濟到了近代落伍了的原因中的封閉的小農經濟是清政府自己刻意造成的,清朝皇帝認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多次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百度百科2014)。

    其實這種想法從這個異族統治者的角度來講,就是要人民就侷限於一畝三分地,每天就忙於填飽肚子,沒空七想八想更沒機會交流思想。萬一想出來四庫全書實際是焚書坑儒豈不是壞了他的大事?

  • 8 # 世界全史羅銳

    如果在乾隆時期搞工業革命,的確可以抵禦外辱。但這是一個偽命題,是不可能實現的,特別是清朝這種部族政治。從政治來說,我們講政治制度,有一些確實是制度,有一些則只能叫做事件或法術。制度指政而言,法術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說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於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術則出之於私,因此沒有一定恰好的節限。所謂方法與權術,二者之間,當然又不能仔細分。而且一個制度之成立,也當然有許多複雜關係,總不免夾帶有當時一些私意的。要說建立一制度,而絕對地大公無私,不僅古代歷史未之有,就是將來的歷史,要說一個國家建立某項制度,而絕無人事關係,絕無私心夾雜,恐怕這希望也還遠。不過公私之間該有分量的輕重。現在再說中國曆代政治制度究竟是出於公的多呢?還是出於私的多?究竟法術的意義重呢?還是制度的意義重?論漢代,西漢可說是制度,東漢則多半出於光武的私心。論唐代,確實可說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則有許多隻算是一種法術。明代,有許多隻能說它是一些事,不能說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說全沒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著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裡,再加上他們許多的私心。這種私心,可說是一種“部族政權”的私心。一切有滿洲部族的私心處罰,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清代這些規定,若說是制度,這些制度只是要人家不過問政治。試問除了私心外,還有什麼是這項制度的含義呢?而且清制又不許民間有公開發言權。當時府學縣學都有明倫堂,清廷在每個明倫堂裡都置有一塊石碑,這塊碑不是豎栽而是橫躺的,故叫做臥碑。臥碑上鐫有幾條禁令。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這三條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爭取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所謂三大自由了。東西雙方的現代史,在這上,有一個恰正相反的對比。講起來,真值得我們內心的慚愧。臥碑立於順治五年。有名的金聖嘆,就為犯了臥碑禁令而殺頭了。因為當時考試官貪汙,一些生員跑到明倫堂向孔子靈位哭叫,就犯了言事結社的禁令。我們從這些地方看,就可看出清制之存心。明代是特別獎勵大家發言,公開發言的。也不僅明制如是,歷代都如是。只有清代才不許人講話。這成什麼制度呢?這只是滿洲部族政權便利他們統治中國的一些無理的法術。中國歷史上官吏任用,向來都歸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權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開名字給宰相,由上面來決定。明朝廢了宰相,大臣改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議決定。但吏部尚書的意見,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則權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簡,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麼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簡任,還歸吏部銓敘,這還算是中國歷史上直傳下來的一種法規,清代皇帝也沒有廢得了。但由吏部銓敘分發的人,清代必須有引見,必待皇帝見了面以後,才得正式去上任。這無非表示全國用人之權,都在皇帝受理。照清代,任何樣的小官,皇帝都引見。這不是皇帝看重這些官,卻是清朝皇帝拿這項制度來教訓中國人,告訴社會上:這是皇帝的全。你不見到皇帝面,芝麻大的官,你也休想做。這當然也只能說它是法術,而不是制度。因為這些制度都是私心的。私心的制度,即便是法術。法術是專講手段,不論意義的。若說法術有意義,則只是些私意義。再說到清代的考試製度。若說考試製度是一種愚民政策,清代是當之無愧的。晚清末年,鄒容在《革命軍》書裡說:“滿洲人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最小一部分,而其官於朝者,則以最小部分敵十八行省而有餘。今試以京官滿漢缺額觀之。自大學士侍郎尚書滿漢而缺平列外,如內閣,則滿學士六,漢學士四,滿蒙侍讀學士六,漢軍漢侍讀學士二。滿侍讀十二,漢侍讀二,滿蒙中書九十四,漢中書三十。又如六部衙門,則滿郎中員外主事缺額約四百名,吏部三十餘,戶部百餘,禮部三十餘,兵部四十,刑部七十餘,工部八十餘。其餘各部堂主事皆滿人,無一漢人。而漢郎中員外主事缺額不過一百六十二名。每季縉紳錄中,於職官總目下,只標出漢郎中員外主事若干人,而渾滿缺於不言,殆有不能明示天下之隱衷。是六部滿缺司員,是漢缺司員而三倍,筆帖式尚不在此數。而各省府道實缺,又多由六部司員外放。何怪滿人之為道府者佈滿國中。若理藩院衙門,則自尚書侍郎迄主事司庫,皆滿人任之,無一漢人錯其間。其餘掌院學士、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鸞儀衙門諸缺額,未暇細數。要之滿缺多於漢缺,無一得附平等之義者。”鄒容這一番話,真描出了清代部族政權之實相。中國考試製度之用意,本在開放政權,選拔真才,來分配於政府各部門。現在清代的部族政權,既絕無意於把政權開放,則考試只成為羈縻牢籠之一術。換言之,只讓漢人們也嚐到一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9663939些甜頭,開放政權之一角落,作為一種妥協之條件而止。鄒容也說:“至於科舉清要之選,雖漢人居十之七八,然主事則多額外,翰林則益清貧,補缺難於登天 滿洲人到中國,他們的一切政策,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又再拉攏懷柔蒙藏來挾制漢人。這都在上面講過了。現在再講他們對待漢人的辦法。他們到中國來,中國人當然要反抗,反抗的領導者,當然是知識分子。於是他們開科取士,承襲了中國考試製度,表示開放政權,中國讀書人依然得官做,許你們參加政治,並許做政府裡最高的官。但實際上則另有一套辦法防制你。如每一衙門滿漢夾用,外省督、撫,則多用滿人,少用漢人燈。這樣還不夠,滿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壓迫中國知識分子,而討好下層民眾,來分解中國社會之抵抗力。他們一面在懷柔藩屬,壓迫中國。一面在羈縻中國知識分子來減輕抵抗。又一面是壓迫知識分子而討好下層民眾。這樣三方面用心,可謂是很周到的。康熙、雍正,也都是很能幹的皇帝,經他們統治,中國無言論自由,也沒有結社出版自由,而還不斷有十分可怕的文字獄。種種壓迫,而知識分子無法違抗。同時正因為他們還懂得討好民眾。清代有所謂地丁攤糧的辦法,只收田租,不再要丁口稅。這是他們自己誇許所謂仁政的。在康熙五十年,當時全國人口統計,共二千四百六十二萬口,從這年起,清廷下詔永不加丁賦——即人口稅,而人口則還是調查,五年一編審,但丁賦永不再加了。實際上,這一規定,並算不得是仁政。因從中國歷史講,兩稅制度,早把丁稅攤運入地租,後來還要農民服差役,或者出免疫錢,這是後來的不對。王荊公制定了免疫錢,過些時,人民又要當差了,所以明朝才又提出一條鞭法來,再拿差役歸入於地租。滿洲人跑進中國,一切都照明制,田賦額也照萬曆年間的則例徵收,那麼差役已經攤在田租裡,而此下還是照樣要差役。到了康熙時,再來一次地丁合一,這還是照著中國歷史的惰性在演進,朝三暮四,最多恢復了明代萬曆時舊額,其實非此而不能。這哪好算得是仁政?何況地丁合一後,實際上賦稅還是在增加。所以這一辦法,很快就失其討好民眾的作用。而且就基本說,人口稅加進地稅,將來人口愈增,就形成人民對國家不負責。直到現在,中國一般人民,除非有田地房屋,否則對國家就像不要負什麼責任似的,這實在也不算是好制度。總之清代在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順便說一下來源,系出自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 9 # 清風細柳

    中國不能出現工業革面是有國情決定的,中國曆來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國家,重農抑商自古有之,再加上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八股取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商人身份不高,常受歧視,;一些技術活,手藝常被看成不入流的末技。而西方不同,西方國家是海洋文明,重視商業發展,商業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較高,逐漸形成大航海時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資本家為提高生產力,積累更多財富,最終發明蒸汽機,進去工業化時代。

  • 10 # 暱稱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是自己發展而來,不是日本那種學過來的,更容易接受比自己強大的其他文化。百日維新就敗在提倡科學廢除科舉上。儒家影響太強了。不被打疼了改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有哪些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