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香墨

    這位友問《聖教序》書法帖臨帖之中字的大小問題。

    個人的看法是,臨帖字的大小取決於個人,可大可小,沒有硬行的規定。你覺得寫什麼樣大小的字,最能體現書帖中每一個字的式樣,在不影響光線和視力的情況下,方便可行,靈活掌握。一般情況下三點五到四公分大小就可以了。

  • 2 # 瞭然翁523

    《聖教序》是王羲之書寫的字中挑選出來的。臨帖先照原樣大小,再放大,也可再縮小。不管大小,不圖形似,研其神似,取其精髓。然後脫帖謀變,寫出自己風格。

  • 3 # 李行子

    臨學《聖教序》多大的字,為好?從美學角度講,任何事物都有個最佳選擇,因此,臨學cc聖教序》的字的大小略大於帖或與原帖大小一樣的好,有利於尋求《聖教序》的法點法位。臨寫更大的或更小的《聖教序》字,也是可以的,閒熟掌握了書法的筆法的技能和技巧,並有好的造型能力和觀察能力,隨心隨意臨學《聖教療》。臨學《聖教序》的目的,就是尋求得到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規綠,必須明確清楚。

  • 4 # 麓風軒

    我的觀點跟大家不一樣,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是非常難得的行書學習範本,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書寫技法,特別是在單字的結構與章法處理上,非常值得借鑑,而且適合寫各種大小的字。

    因此,我建議臨寫《聖教序》,可以用大、中、小三種毛筆來臨,寫不同大小的字,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收穫。

    1、從技能訓練上來看

    對一位書法家來說,大中小字的書寫技能都需要掌握。寫中字、小字,更多地強調筆法精到,靈動多姿;寫大字則追求氣魄宏偉、氣象威嚴。透過《聖教序》一帖,我們用不同大小的字去臨,可以寫出不同的體驗,達到學習大、中、小各種字型的書寫能力。

    2、從書法創作或實用性書寫來看

    我們日常書寫的時候,也不單純是寫小字,很多時候是寫大字,而且寫大字的場合更多,比如創作條幅、中堂、對聯的時候,基本上都用大字,小字往往只用來落款或書寫信札。

    如果我們平時一味只寫小字,實際上在寫大字的時候就需要轉換,沒有這方面訓練,那麼就很難駕馭,寫不好大字。

    3、從臨寫《聖教序》成名的書家來看

    很多成名的書法家都是臨原帖大小的字,而中書協最推崇《聖教序》教學實踐的張旭光老師,他的臨摹與示範講解、乃至創作,都是用大字,所以有些人堅持說《聖教序》只能臨原帖大小字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 5 # 棲心堂

    我寫聖教序也就兩週的時間,之前蘇軾手札臨的稍微多一點,很少寫楷書大字。我書法是自學,覺得臨帖就應該去感受原貼的氣韻,觀察字形架構,琢磨書家行筆的速度快慢遲緩,揣摩下筆的輕重等等。至於該寫多大合適,應該沒有統一規定,我是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嘗試性實踐,寫大20釐米左右),稍小(15釐米),再小(5釐米),有時候也我都去嘗試寫小楷。每一種大小變化都是有針對性的。控筆,發力,氣韻,速度,字型特徵。。。。這些,我都是在嘗試中獲得經驗。覺得怎麼好玩,怎麼有感覺就怎麼來。

    水平有限,不知道能否對您有幫助?

    刊出幾張練習,請多指點[祈禱][祈禱][祈禱]

  • 6 # 老跨鬥

    臨聖教序的小建議

    1、紙和墨:

    一定不用生宣,用熟宣或半生不熟的紙,濃墨裡少加水或不加水,能拉開筆為好。

    2、折出格:

    一張毛邊紙,橫著折格子,最後的格子為1.5釐米左右即可。毛邊紙的上下留白多一些好看,類似信箋紙風格。

    3、毛筆:

    小狼毫、小兼毫為好,可以用幾種筆測試,哪個好用用哪個,千萬別按住一支筆用。

    綜述:

    工具材料上要科學使用,然後才是技法的問題。

    其它以後說。

    4、字的大小:

    建議按照原帖字的大小臨。最好不要放大。因為,小字與大字的方法不是一回事。比如:

    我們寫一個15釐米的楷書長橫,從起到收一定要每個動作到位,這個橫才好看。

    如果我們寫一個0.5毫米至1釐米之間的小楷長橫,就不能按大楷那樣了,就要簡約了。

    更重要的是:

    寫小楷、小行書更多的是靠毛筆自身的特性、彈性自然帶出許多線條的,而不是“刻意寫出來的”。

  • 7 # 神韻軒書法

    《聖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聖教序原碑高3米5。寬1米。一共有1900多字,共有30行,每行80個左右。每個字約2釐米左右。

    我臨聖教序是放大至5釐米左右。站著懸肘書寫。(以下幾幅習作由筆者書寫)。

    為了避免行氣不足和章法不足我又臨了王鐸墨跡《王鐸臨集字聖教序》,坐著枕腕書寫,大約三釐米左右。

    創作時寫的字十釐米左右,揉進了其它碑帖的元素,站立懸肘書寫。

    平時練習寫5釐米左右的字比較適中,也提高了書寫效率,在此基礎上再縮小字型和放大字型都可以。

    字帖上的小字2釐米左右,那麼是小楷,筆畫中段運筆快,一掠而過,但放大寫成大字十釐米左右的,那麼點畫會顯得單薄,在創作大字時筆畫中段要雄渾厚重,讓筆墨沉到紙裡面去,運筆不能太快。另外字形放大後,空白也隨增大,要加粗筆畫,減少空白,字才不顯空,不顯散。這就是直接把小楷放大寫大字不佳的原因。

    為了把大字寫雄強厚重,我們來看看這幾位書家是怎麼處理的:

    王鐸是使用漲墨法,有時把相鄰筆畫併到一塊,使線條又粗又重,還有塊面感。

    傅山極力外拓,追求體量感。

    張瑞圖大量用折筆,一意橫撐。

    因為大字要講氣勢,要有厚重感,為了適應大幅形式要求,他們作了一定的技法處理。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8 # 蘭石讀書習字

    【蘭石學書法】觀點:臨習《聖教序》時字要寫多大,需要看自己的個人習慣和臨習階段。

    我覺得如果是學習行書時間不長,臨習時字最好比原貼大一倍左右,用紙建議用米字格的毛邊紙或半熟宣,這樣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自己臨習中的出現的諸多問題,然後對症下藥,這個階段需要做到形似即結字準確。臨習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寫的和原貼一樣大小了,這時需要體會的是《聖教序》的筆法和章法。

  • 9 # 清涵書法

    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喜歡書法、接觸書法、練習書法。無論是出於哪方面的原因,對於書法來講這都是件好事。

    很多的朋友入門書法都是選擇楷書入門,毫無爭議這是對的路子,包括我自己也是從歐楷九成宮入門的。當我們練習了幾年楷書,有了基礎以後很多朋友開始轉手練習行書,因為行書是最實用的一種書體。

    2.要練習行書,我建議首選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因為那畢竟是書聖王羲之留下來的寶貝。

    對於剛剛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朋友來講,可能有很多不適應。例如筆法、字法等。那麼對於初學聖教序的朋友來講臨摹聖教序,該寫多大合適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稍微放大一些字型臨摹!!原因如下。

    3.首先聖教序有個特點,帖中的字可大可小!原拓上的字型尺寸較小,對於初學者有很大難度。因為如果按照原帖臨摹,需要你有過硬的控筆能力。一般初學者朋友寫的字都在十公分左右,如果沒有過硬的小楷功夫,很難把帖中字的筆畫穿插、映帶表現出來。所以適當放大一點也是可以的!

    4.其次,把聖教序稍微放大一點有利於初學朋友觀察筆法和結構。

    唐代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曾經在書譜中說過:察之貴精,擬之貴似。也就是說臨摹聖教序要仔細觀察帖中字的點畫形態,以便領悟其運筆方法,務必達到形似。如果在臨摹過程中不注意觀察範本的運筆之法,那就收穫不大。

    5.最後一點就是放大一點臨摹的話,可以捎帶著把大字練習了,畢竟我們還是應用中大字多一點。

    綜上所述,我認為初學聖教序可以適當放大臨摹,對於我們初學還是有很大益處的!

  • 10 # 丨散也丨

    《聖教序》臨寫時字的大小有兩點體會,第一、初臨時要比原大稍大一些,《聖教序》原字也就拇指甲大小。初學其他字帖也一樣,稍大一些好入手。第二、有了一定的臨寫經驗,很有必要進行原大精臨練習,對《聖教序》才能有深入的瞭解。附本人幾年前的原大臨寫對比圖供參考,不足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 11 # HC紅春

    如果是才開始臨最好還是實臨原大的帖,帖上的字有多大就儘可能的臨多大,這樣能更好地掌握字的結體和筆法,看你是用報紙在寫,本人還是建議你用毛邊紙更好一些,這樣儲存下來對比可以看到進步和問題所在,報紙寫完一丟就過去了,學習還是要講方法的。至於寫大字好?還是寫小字好?那要等過了實臨這關再去反覆臨帖時可以嘗試大小的轉換練習,不要一來就放大練習。

  • 12 # 老冉書法

    個人意見,先小後大,小字字經三五公分,再大到十餘公分,如還想大,大至尺餘皆可。臨後要對照原帖反覆比對調整,注意點畫部件的呼應,分組臨習,記熟字形,不可臨一筆看一筆,防止氣散。

  • 13 # 話題接龍

    不用糾結,以練習者手中字帖的大小為準就行了。

    一般糾結臨帖時寫大寫小不外下列兩種情況,

    其一,初學書法時都會被"練字需大"的教條所影響。

    其二,急於進行所謂"創作作品"的慾望所影響。

    上述這兩點基本上都反映在"初學"階段。

    如果有一天練習者不在糾結這個問題時,大約已經算是較為"成熟"的書法愛好者了。

    換言之,真正對書法有所領悟之後,大多數會老老實實地去練小字,小篆、小隸、小楷、小行、小草。書寫不僅方便而且節約,尤其便於結字及章法的反覆錘練。古人原帖極少大字,古人寫多大學習者就寫多大,才能最真實地反映出技法的本質。總之,以小字做日課,才是一個書家一生的修煉法門。

  • 14 # 翰墨書道

    字帖原大或大一些,小一些都可以,不過要區分不同的階段。

    大字易於初學。因為初學書法首先要掌握點畫造型和技法,字形大就更容易認識和理解點畫的整體與細節。在就是初學書法技法不熟,對於那些複雜微妙的點畫的觀察入微能力不夠字形大,點畫也同時被放大了。我們臨摹練習是更容易獲得整體和細節上種種變化特點,認識清楚點畫造型和技法,為精準臨摹打下紮實深厚的基本功夫。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初級教程字帖上的字多比原帖字大。在我們掌握一家基本技法以後,以後達到部分背臨,掌握基本規律後,就可以選取接近原帖大小的字帖甚至完整的法帖作品去臨摹學習。甚至以一比一的比例去臨摹學習。如此更容易學習書法的結構和章法。也可以比較適宜與通臨階段。

    具體臨摹《集王聖教序》該選擇如何大小的字帖呢?這裡仍然建議從大字字帖學起,為方便臨摹學習,具體字的大小尺寸,一般的字帖都為我們設計好了,按照要求去做即可。

    不過對於初學來說,也可以市場上那種已經印好價格的臨摹練習書法紙的尺幅去臨摹練習。大約和我們的拳頭大小相仿吧。基本就能夠滿足我們臨摹學習使用了。

  • 15 # 陸勞斯

    我以為不論學什麼書體宜放大8~10公分方格子中去學寫,之後再原字大小去學寫,只用生宣,學會墨中加水,數年之後很見成效,(前提以各書體之正確的筆法與方法去學習。投機取巧是無所得的……

  • 16 # 蘭亭舍翁

    首先,我的看法是,您選擇的帖習書選的很好,不必過意字的大小。前面很多朋友都交流了很好的體驗,我覺得,練字大小要看很多方面。您要是喜歡站立寫字以大為好,如果做著寫字小到運腕走筆幅度比較小就好,主要是體會毛筆會以什麼樣的角度入紙,想什麼方向行進,最後怎麼回收。仔細觀察帖中痕跡,體會用筆動作,一個字一個字先練著。然後根據字帖整體章法,找好字的位置態勢。我總有一種感覺,王羲之的字,在努力表達一種立體空間,側視為正視覺效果。您不必糾結大小的。

  • 17 # ifElseEnd

    外行人,抱歉,說點外行話,大小不該是根據紙張和人的心情來定麼?主要還是字本身。心情差可以寫大發洩,心情好視整體慢慢排版。

  • 18 # 東方亮2020

    建議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驟臨習:

    1.按原帖大小臨習。

    2.分別按照1/3、1/2、1倍的倍數放大臨習。

    3.分別按照1/3、1/2、1倍的倍數縮小臨習。

    4. 按原帖大小臨習。

    5.按原帖大小背臨。

  • 19 # 薛哥愛寫字

    以自己練字的過往,我覺得在68cm*68cm左右的米字格里練習是比較合適的。

    在一定的尺寸範圍內,我們執筆能寫出比較豐富的變化,但字寫的太大的話,需要儘可能的讓筆與紙的接觸面積大,毛筆就會順著某個方向鋪開,它的鋒向力度變化不靈活,是很難寫出《聖教序》裡的豐富變化的;哪怕是換了大筆也超出了人的手腕能夠控制的最佳半徑,效果也不會很好。

  • 20 # 千年蘭亭

    在書法中,我們必須清楚一個道理:大字絕不是小字的簡單放大,小字也絕不是大字的簡單縮小。有的字可以放大的,有的卻不宜寫得過大。

    大字、小字的歷史

    關於大字與小字,明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代以前雖也有大字、小楷之稱,但大也大不到哪,三五公分算很大小。因為那時書寫工具有限,尤其是紙張,沒有較大尺寸,故作品都是小尺寸,字也都不太大。

    明代時造紙工藝發展,出現大尺寸宣紙。且江南富庶,出現以欣賞、收藏書法作品的商人,讓在客廳、書房懸掛作品成為風尚,從而六尺以上的鉅作流行,字於是越寫越大。

    小字不宜簡單放大

    大眼睛好看,於是有人去整一個小燕子的眼睛,瘦削的臉上放著一對大眼睛,怎麼看怎麼像蜻蜓。

    豐滿性感,於是有人去隆一個柳巖的“波濤”,纖細的腰上掛著一對“柚子”,怎麼看怎麼替她累。

    書法中,有的字可大可小,比如顏體,放大即為榜書,縮小即為小楷。

    但多數字像整容、整形一樣,有其合適的大小。大家可作個試驗,將褚遂良的字放大寫,你會發現,原本很協調的字,放大後中間卻顯得異常纖細,從而變成“中怯”的病筆了。

    王羲之的字不宜放大

    書法重視提按,可以說提按是筆法的根本,尤其是筆畫的起筆和收筆,兩頭重,中間稍輕。

    明代以前的字多為小作品,字形小,這時重起筆收筆的提按尚沒有問題,但是明代後字寫大了,其中怯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所以明以後的書法家不得不在筆法上作出改變,張瑞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他增加橫向筆畫,且加重中間走筆的力度,更顯厚重。

    王羲之的字,以硬瘦為主,注重提按,這樣的字不宜放大,我主張寫成三四公分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遇到挫折與迷茫時,是什麼給你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