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莊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裡戲珠,佈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簷,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 2 # 一頂帽子

    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經過人們的謳歌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僅在戲曲中我們能體會到她的颯爽英姿,從動畫電影中我們也能直觀感受到她當時女扮男裝的英雄氣概。其實我們大家知道,歷史上很多流傳至今的人物其實都是杜撰的,並非真實存在的,只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寄託而創造出來的。那麼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否是真實的呢?《木蘭辭》一文中通篇都沒有提到木蘭的姓,所以木蘭到底姓不姓花還有待考究。

      有人說她姓朱,也有說她姓木蘭,此外還有說姓宋或者魏的。但是宋代的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中主張木蘭姓木,是子貢的後代。那麼子貢又是誰呢?他的老師是孔子,名端木賜,後來其大家族遭到仇家的追殺,為了掩人耳目,這才不得不將端木簡化為單字“木”。但小編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何承天是一個編寫百家姓的人,他不可能會詳細的考究每一個姓的來源。

      更多的人贊同魏姓這一觀點,河北完縣木蘭廟的石碑就有相關記載。上面指出木蘭姓魏,因為這石碑是建立於元代順三年間,極為接近木蘭所在的時期,所以可信度比較高。之後明代朱國幀《潼幢小品》和清代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也都有相關的記載。其實小編個人也是比較傾向於木蘭姓魏,《毫州志》、《歸德府志》、《鳳陽府志》等歷史材料也都佐證了這一觀點。倘若覺得這些都是一些普通文人所寫的,可信度不高,那麼真實性高的《大清一統志》足以作為鐵證了吧。這本書記載的都是一些真實事件,據實所寫,沒有浮誇的辭藻。

      說到這裡,也沒有人提到木蘭的花姓,那麼為什麼流傳至今的是花木蘭這個名字呢?這要追溯到元代。大家知道明代戲曲非常有名,在市井上十分受歡迎。戲曲家徐渭在當時深受大眾喜愛,他創作的《四聲猿》認定木蘭姓花,因為戲曲推廣起來是很快的,大家口口相傳,所以一直到了今天,也是稱花木蘭。即便多部史料主張魏姓也抵不過大眾的吹捧啊。就像是現在的人追星似的,那個時代百姓對於戲曲明星的熱愛程度絲毫不輸給現在追求影視明星的小粉絲啊。

      說完木蘭的姓,我們再探討一下她的祖籍。對於花木蘭到底是哪裡人,也是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花木蘭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女中豪傑,當然大家都希望將她的祖籍歸在自己的家鄉,安徽、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說什麼的都有。但是小編覺得花木蘭是哪的人並不重要,也無需去刨根問底,追根溯源,因為我們欽佩她,是因為她替父從軍的奉獻精神。如果非得在她身上貼一個地方的標籤,那可能就是安徽亳州了。很多歷史資料都認為她是安徽亳州人,《亳州志》、《木蘭歌》、《木蘭祠賽神曲》等中都傾向於她是安徽亳州人。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是根據魏姓的來源來探究的,如此說來,花木蘭的姓氏和祖籍是有聯絡的。說到最後,花木蘭這一人物真的存在嗎?她如果存在,能夠在軍營裡隱藏十餘年不被發覺,能揹著所有人解決自己的私事,即便是來了月事也能夠不被發現,在當時的戰場上,顛沛流離的生活保密工作真的能夠做的如此之好嗎?小編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小編並不覺得她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即便是超脫現實的童話故事也能找到其現實依據。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儘管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花木蘭”。李淵時代許許多多女兒脫去紅裝,奔赴沙場,在戰場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那個封建時代,社會上重男輕女,女性地位極其低下。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能更好的為千千萬萬的女性發聲,更能引起共鳴。所以才塑造了花木蘭這一勇敢倔強的女性,她替父從軍的初心也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

      真的也好,假的也罷。她是應運而生的,就像是蘇軾的妹妹蘇小妹一樣,即便是假的,又何妨。不會影響她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的形象。從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古代那些女性徵戰沙場的縮影,她們一點也不輸給男性,在戰場上她們像花木蘭一樣勇敢堅強,正是有了他們,才推動了時代的進步,她們的貢獻也將因為花木蘭永遠被世人銘記,千古傳揚。

  • 3 # 珂珂愛好歷史

    首先花木蘭應該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不只是一個故事。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個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是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是她的籍貫以及姓氏等在史書中並無記載。

    個人認為,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畢竟傳說也是有來源的麼,人們在知道以後就會不停的流傳下去,雖然可能會有一些出入,但是也不會差的太多,而且她的故事是透過詩歌流傳下來的,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共有四位和花木蘭類似的英雄形象,所以還是很有可能是真的。

    其實無論她是否真實存在,但她卻是當時代表了人們對於女效能夠衝破當時束縛的一個期盼,同時也是代表了女性身上的那種,堅韌,勇敢,善良的品質,也反映了人們不舒服於壓迫,敢於鬥爭的精神。

  • 4 # 殿忠談三農

    不要去追究有沒有現實依據,沒有多大意義,就是歷史學家也說不明白,我們把他當成一個故事聽就不錯,只當有這麼回事,留下一點美好想象就行了。

  • 5 # 十八街亂麻花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最初收錄於南朝的《古今樂錄》。

    《木蘭辭》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為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屢屢騷擾,政府大舉徵兵,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弟弟年齡尚幼,為了保護家人,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在經歷了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後,她又毅然辭去了高官厚祿,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木蘭的故事由來已久,又經過後人的屢次潤色,最終變成了膾炙人口的詩篇,但對於她的姓氏、生於何時、長於何地,卻是眾說紛紜。

    小花蒐集了一些關於木蘭原型的資料,找到了幾個流傳較廣的說法:

    第一種 朱木蘭

    明代的焦紱著有《焦氏筆乘》,書中提到“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徵。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的《康熙黃陂縣誌》中也曾提到,木蘭乃是黃陂縣朱氏女,大約生活在西漢時期。

    第二種 花木蘭

    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木蘭姓花,老父花弧乃是一位後備役的軍官,大姐名叫花木蓮,弟弟名叫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和《木蘭辭》中的家庭結構吻合。

    第三種 穆蘭

    這種說法中稱木蘭是鮮卑人,本名穆蘭,老父被列入編戶,穆蘭為了保護家人而替父從軍,入伍後她成為了信使,終日奔波於路上,身邊並與同伴,所以才沒被發現是女兒身。穆蘭生活的年代大約為北魏徵樓蘭時期,這與《木蘭辭》中的“可汗大點兵”在歷史時間上吻合。

    其實木蘭到底姓甚名甚已不再重要,經過無數年的傳頌,她早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巾幗英雄,她已經不再是特指的某個人,而是五千年文明史詩中勇敢善良、不畏險阻的華夏女子的縮影了。

  • 6 # 娛龍哥

    花木蘭肯定是真實存在的,不然不會有這樣的故事流傳到現在,而且還拍攝成了影視作品。這裡的花木蘭不是指某一位姑娘,而是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很多女子巾幗英雄,她們每一個人都是花木蘭。

  • 7 # LV影音時光機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 。《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 。《北史·列傳第八十六》:“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需知,燕然山經常被古代詩詞簡稱為燕山。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 8 # 小虎視界

    理由如下:

    1、《木蘭辭》中有一句“可汗大點兵”,據史料的記載,同時擁有天子和可汗稱呼的就只有唐太宗一人;

    2、《木蘭辭》中還有一句“從此替爺徵”,也只有唐朝初期實行的府兵制,才有代父出征的規定;另外《木蘭辭》中還有很多描寫府兵制的詩句,比如“願為市鞍馬”、“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等等,這種自備糧草兵器的規定,也只有唐朝初期才會有;

    3、《木蘭辭》中還有“出門看夥伴”等句,這也只有唐朝初期的折衝府才會規定十人為一夥。

    宋代有位大文學家名叫程大昌,他在自己的《繁演露》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樂府有位名叫木蘭的女子,代父從軍,十年後凱旋而歸,沒有接受任何的賞賜。另外,明朝的大文學家田藝蘅在其《留青札》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

    他們這麼記載的依據是什麼呢?是白居易和杜牧的詩句。

    因為《木蘭辭》就是在唐朝這點是毫無爭議的,所以唐代人對於自己生活朝代的史實也是非常瞭解的。

    另外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修過《通典》的著名史官,杜牧自己的《題木蘭廟》相去初唐也只不過幾代人而已。

    所以說,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應該是經由杜佑考證之後再傳給杜牧的,是真實可靠的。

    再者說,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如果針是杜撰出來的文學作品,那麼為何當時唐代眾多的學者對此沒產生懷疑呢?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唐朝的百姓應該是非常熟悉花木蘭的,她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非杜撰的。

  • 9 # 雨有9j

    花木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在正史之中並沒有記載,原因如下: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唐代)、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均建有祭祀木蘭的廟宇,而中國古代為名人立廟,都是有真實存在的人物的,且多地有遺蹟、銘文等存在,因此可以說明,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 10 # 戶外曉寒

    花木蘭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有史料記載她的故鄉在虞城,對於花木蘭這個人物,我們只是從《木蘭辭》這首詩歌中找到的線索,但這只是民間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現在也還沒有得到確鑿的訊息,替父從軍這件事也不過是從詩詞中發現的。這首《木蘭辭》是屬於《樂府詩集》中,另外就是在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中記載了《木蘭辭》,在清朝的《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也有著木蘭從軍的故事。據說在隋朝時期,有一位女扮男裝的女英雄名叫花木蘭,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期間經過了多次改建,清朝時期此廟的佔地已經有一萬多平米了,內部有花木蘭騎馬的雕像,牆上還刻著木蘭的壁畫之類的,很多都有讚美花木蘭的詩詞,如果這件事只是虛構的民間故事,絕不會有人花這麼大的功夫與製作,說明花木蘭替父從軍一事,歷史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隨後河南商丘市虞城縣就被稱為是木蘭的故鄉,很多車站、商店、街道的名字都被稱為木蘭。

  • 11 # 影視嘻哈說

    我認為花木蘭詩真實存在的,一方面是有《木蘭辭》的傳頌,雖然其中並沒有提到花木蘭的籍貫和姓氏,但是我認為不會是憑空捏造的;另一方面呢!花木蘭是我國四大巾幗英雄之一,而其她三位也都是存在的,說起四大巾幗英雄,她們分別是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紅玉,所以我深信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

  • 12 # 稀裡糊塗小妖怪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從軍的故事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相傳,花木蘭是北魏人,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因為父親年邁,花木蘭男扮女裝,代父從軍,但是建功立業後棄官回鄉。木蘭從軍的傳奇故事的廣泛傳播得益於一首叫《木蘭辭》的民歌。那麼,這樣一個民歌中的英勇女性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她真的像民歌裡描繪的那樣從徵12年,放棄尚書郎的官職迴歸鄉里嗎?

    《木蘭辭》是一首北方樂府民歌,民歌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而且北方女性豪邁剽悍也是有根據的,北魏時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戰,因而民間流傳著《李波小妹歌》。可見,木蘭辭中的故事是有一定生活依據的。

    然而我們對於花木蘭的姓氏、籍貫、年代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結論。這就奇怪了,如果情節發展真的像木蘭辭中所描述的那樣,那麼,為什麼一個戰功赫赫,可以官授尚書郎的女將軍卻在史書上隻字未提呢?

    對此我們不妨做出這樣的推論,文人為歌頌北方英勇女性,在木蘭辭中拔高了花木蘭的功績。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事實很可能存在的代父從軍的女性,而花木蘭僅僅是一個形象代表,很可能不是具體存在的。我們所熟知的木蘭從軍的故事只是一個文學典型,反映當時北方民風彪悍、婦女尚武的一種社會現實。

    樂府詩,是出現在漢魏六朝時期一種能夠配樂演唱的詩體。“樂府”是漢代官署名稱,負責制譜度曲,採集詩歌民謠。這些詩歌民謠一方面供朝廷演唱之用,一方面供統治者考察民情之用。漢朝時,采詩獲得大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樂府”在蕭梁時候,從官署的名稱轉變為詩體。北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分為南歌和北歌兩大部分。《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是民歌中的名篇,並稱為“樂府雙壁”。

  • 13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

    據史料記載,我國曆史上曾有四位“花木蘭”。

    朱姓木蘭清代瀛園舊主著《木蘭奇女傳》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並賜姓李。這段史實在《舊唐書》裡也有記載。

    魏姓木蘭清人劉蟲年所著《三十二蘭室詩鈔》載: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生於西漢初年,系毫地(今河南)人,其父魏應。漢武帝年間,匈奴侵擾,為了抵抗外侵,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她作戰英勇,不幸戰死沙場,被朝廷追諡孝烈。

    韓姓木蘭明人劉惟德所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生於元末,系四川閬中人。木蘭幼年就失去雙親,與叔父韓立相依為命。

    任姓木蘭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她生性剛烈,一腔愛國熱血。在國家危急之時,她散盡家財,招募了數千義勇保家衛國。為了便於行動,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刀,率領自己的數千義勇,馳騁戰場,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叛軍,為國建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寫詩讚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 14 # 豫事不急

    我覺得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原型存在的,不一定有像花木蘭這樣的傳奇故事,但是替父從軍這樣的事情也不會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後人寫故事不一定是親眼所見,至少也是耳有所聞,附加一定的想象力就會創作出來。

    或許歷史上的原型人物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是這件事還是被鄉里所傳頌,留為美談。

  • 15 # 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個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是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是她的籍貫以及姓氏等在史書中並無記載。

    個人認為,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畢竟傳說也是有來源的麼,人們在知道以後就會不停的流傳下去,雖然可能會有一些出入,但是也不會差的太多,而且她的故事是透過詩歌流傳下來的,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共有四位和花木蘭類似的英雄形象,所以還是很有可能是真的。

    其實無論她是否真實存在,但她卻是當時代表了人們對於女效能夠衝破當時束縛的一個期盼,同時也是代表了女性身上的那種,堅韌,勇敢,善良的品質,也反映了人們不舒服於壓迫,敢於鬥爭的精神。

  • 16 # 愛笑的小T

    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經過人們的謳歌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僅在戲曲中我們能體會到她的颯爽英姿,從動畫電影中我們也能直觀感受到她當時女扮男裝的英雄氣概。其實我們大家知道,歷史上很多流傳至今的人物其實都是杜撰的,並非真實存在的,只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寄託而創造出來的。那麼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否是真實的呢?《木蘭辭》一文中通篇都沒有提到木蘭的姓,所以木蘭到底姓不姓花還有待考究。

      有人說她姓朱,也有說她姓木蘭,此外還有說姓宋或者魏的。但是宋代的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中主張木蘭姓木,是子貢的後代。那麼子貢又是誰呢?他的老師是孔子,名端木賜,後來其大家族遭到仇家的追殺,為了掩人耳目,這才不得不將端木簡化為單字“木”。但小編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何承天是一個編寫百家姓的人,他不可能會詳細的考究每一個姓的來源。

      更多的人贊同魏姓這一觀點,河北完縣木蘭廟的石碑就有相關記載。上面指出木蘭姓魏,因為這石碑是建立於元代順三年間,極為接近木蘭所在的時期,所以可信度比較高。之後明代朱國幀《潼幢小品》和清代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也都有相關的記載。其實小編個人也是比較傾向於木蘭姓魏,《毫州志》、《歸德府志》、《鳳陽府志》等歷史材料也都佐證了這一觀點。倘若覺得這些都是一些普通文人所寫的,可信度不高,那麼真實性高的《大清一統志》足以作為鐵證了吧。這本書記載的都是一些真實事件,據實所寫,沒有浮誇的辭藻。

      說到這裡,也沒有人提到木蘭的花姓,那麼為什麼流傳至今的是花木蘭這個名字呢?這要追溯到元代。大家知道明代戲曲非常有名,在市井上十分受歡迎。戲曲家徐渭在當時深受大眾喜愛,他創作的《四聲猿》認定木蘭姓花,因為戲曲推廣起來是很快的,大家口口相傳,所以一直到了今天,也是稱花木蘭。即便多部史料主張魏姓也抵不過大眾的吹捧啊。就像是現在的人追星似的,那個時代百姓對於戲曲明星的熱愛程度絲毫不輸給現在追求影視明星的小粉絲啊。

      說完木蘭的姓,我們再探討一下她的祖籍。對於花木蘭到底是哪裡人,也是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花木蘭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女中豪傑,當然大家都希望將她的祖籍歸在自己的家鄉,安徽、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說什麼的都有。但是小編覺得花木蘭是哪的人並不重要,也無需去刨根問底,追根溯源,因為我們欽佩她,是因為她替父從軍的奉獻精神。如果非得在她身上貼一個地方的標籤,那可能就是安徽亳州了。很多歷史資料都認為她是安徽亳州人,《亳州志》、《木蘭歌》、《木蘭祠賽神曲》等中都傾向於她是安徽亳州人。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是根據魏姓的來源來探究的,如此說來,花木蘭的姓氏和祖籍是有聯絡的。說到最後,花木蘭這一人物真的存在嗎?她如果存在,能夠在軍營裡隱藏十餘年不被發覺,能揹著所有人解決自己的私事,即便是來了月事也能夠不被發現,在當時的戰場上,顛沛流離的生活保密工作真的能夠做的如此之好嗎?小編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小編並不覺得她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即便是超脫現實的童話故事也能找到其現實依據。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儘管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花木蘭”。李淵時代許許多多女兒脫去紅裝,奔赴沙場,在戰場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那個封建時代,社會上重男輕女,女性地位極其低下。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能更好的為千千萬萬的女性發聲,更能引起共鳴。所以才塑造了花木蘭這一勇敢倔強的女性,她替父從軍的初心也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

      真的也好,假的也罷。她是應運而生的,就像是蘇軾的妹妹蘇小妹一樣,即便是假的,又何妨。不會影響她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的形象。從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古代那些女性徵戰沙場的縮影,她們一點也不輸給男性,在戰場上她們像花木蘭一樣勇敢堅強,正是有了他們,才推動了時代的進步,她們的貢獻也將因為花木蘭永遠被世人銘記,千古傳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做的蛋糕裡面溼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