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熊廷弼前期經營遼東,頗有成效,在他的治理下,遼東的後金似乎並無作為。然而廣寧之戰後,熊廷弼放棄遼西走廊,是迫不得已還是另有隱情呢?而放棄關外之地給熊廷弼帶來殺身之禍,真的是死有餘辜嗎?
17
回覆列表
  • 1 # 同濟天下

    公元1625年八月,一代大將熊廷弼被殺,他的首級在北方的九處軍鎮被輾轉示眾。千古冤殺,天地為之悲慟!

    熊廷弼少時家境貧寒,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刻苦強記。在28歲那年考中了鄉試第一名,次年又中進士。在大明帝國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裡,時勢造英雄。放牛娃出身的熊廷弼在考中進士那一刻,估計也不會想到,他將會是影響大明帝國走向的風雲人物!

    熊廷弼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在與後金軍的薩爾滸之戰中,楊鎬指揮的十二萬明軍慘敗,從此明朝在遼東的優勢一去不返,明朝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

    戰後主帥楊鎬被捕問罪。明朝立即起用了在湖北家鄉賦閒的熊廷弼,來接替楊鎬的職位。

    其實,早在萬曆三十六年起,在遼東待過幾年的熊廷弼就鋒芒出現,深知遼東局勢。當年李成梁向女真主動放棄寬甸一線的領土800餘里,熊廷弼就曾斷然反對,並上書彈劾李成梁。結果是李成梁因朝中有人,此事居然不了了之,實在可恨。

    當時熊廷弼在遼東數年,關心民間疾苦,積極發展生產。史載“在遼數年,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風紀大振”,遼人奉之為神,幾年內就屯積糧谷三十萬石。可知熊廷弼是個幹實事的人,能力要比楊鎬那個高出不少,所以在薩爾滸大戰之後,明朝任命熊廷弼經略遼東是正確的。

    熊廷弼進入遼東後的形勢,是遼東邊事已經在惡化。到達遼陽後,熊廷弼手下僅有數千老弱病殘之兵。因此他採用以堅守為主、伺機反攻的務實方針,修繕城堡工事,練兵備戰,構築起有層次的軍事防線,漸漸穩定住了局面。後來努爾哈赤率大軍進攻瀋陽,熊廷弼激勵士氣,親往前線督陣,擊退了努爾哈赤,保住了瀋陽這一遼東重鎮不失。

    魏忠賢

    雖然前線是暫時穩定住了,但熊廷弼的日子卻不是那麼好過。從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年底到次年二月,他三次派人進京領餉銀,朝廷一個子都沒給。日子過得甚是艱難!

    其實,沒錢沒糧也難不倒熊廷弼,沒錢可以借,沒糧可以自己開墾種植!然而,最終給予熊廷弼致命一擊的,卻是大明內部的黨爭!

    天啟帝

    天啟即位不久,與熊廷弼有仇隙的姚宗文夥同劉國縉等人上書告御狀,顛倒黑白,將熊廷弼貶得一無是處。就連東林黨的重量級人物楊漣也上書說“熊廷弼功在支撐辛苦,得二載之幸安;咎在積衰難振,悵萬全之無術。說白了就是要熊廷弼下臺。客觀來講,楊漣這個人,有時還是常替熊廷弼在朝中說好話的,但是在這件事上,他絕對是有責任的。

    天啟連核實都沒認真核實,上來就將熊廷弼給革職了,並委派袁應泰為遼東經略。而袁應泰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外行。瀋陽之戰中,袁應泰錯誤的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輕率的出城野戰,身陷重圍,導致明軍全都戰死城外。瀋陽淪陷,熊廷弼當初千辛萬苦經營住的遼東局勢,自此被袁應泰毀了。

    明廷此時後悔莫及,只能再次啟用熊廷弼。可惜今時不同往日,遼東70餘城盡失,瀋陽、遼陽這兩個至關重要的重鎮也丟了。最要命的是當時手握重兵的遼東巡撫王化貞和熊廷弼的戰略方針背道而馳。

    熊廷弼的方針很務實,首先固守廣寧;然後登陸遼東半島,插入努爾哈赤的大後方,讓其不得安寧(後來在皮島的毛文龍用這一招就搞得後金如芒刺在背);最後伺機一步步向失地蠶食,以及聯合朝鮮牽制努爾哈赤。而王化貞的策略是“畫地分兵駐守”,沿著遼河,分六營,平攤一線,把敵人堵在遼河對岸。歷史證明,王化貞錯了。

    廣寧之戰

    公元1622年,明朝和後金的廣寧之戰,王化貞的錯誤決策導致十幾萬明軍全軍覆沒。自此,山海關外明朝領土盡失。熊廷弼無奈之下,只得放棄關外幾座孤城,護送百姓入關。戰敗的訊息傳到朝廷,京城為之震驚。最終熊廷弼在閹黨魏忠賢等人的讒言下入獄,不久被處死。

    一代大將熊廷弼隕落!至此,大明的遼東無解!

  • 2 # 安平144796971

    為將者,利而往,弱宜避,需正確權衡。這就是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基本作戰原則。此時,我已處於極弱之狀態,急需後退,補充休整再戰。熊廷弼這樣做是對的。若不退,有可能在關外被全殲,連關內都不保。況熊對否,替君行命,斷無斬殺之理。

  • 3 # 晝冕

    你僅從戰略本身而言,如果真被執行,其實是有可行性的,但在誰也不知道後來歷史走向的當時,一下子放棄那麼多的土地、人口,沒有當權者受得了。但遼人守遼土事後而言確實昏招。

  • 4 # 於左

    熊廷弼,字飛百,號芝岡,湖北江夏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萬曆晚期擔任過遼東巡按、遼東巡撫和遼東經略。

    天啟元年春天,努爾哈赤先後攻克瀋陽和遼陽,舉國震動。七月,熊廷弼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軍務。王化貞擔任遼東巡撫。

    總體而言,熊廷弼主張防守,而王化貞主戰。二人彼此爭權,互相扯皮。熊廷弼遠在山海關,手中無兵。王化貞駐在廣寧,那裡的十四萬駐軍都聽他的調遣,而且北京的首輔大學士和兵部尚書都站在王化貞一邊。

    天啟元年十二月,在北京方面的催促下,熊廷弼率領五千人馬進駐右屯,距離廣寧一百五十里。鎮武、閭陽、西平分別駐守重兵,熊廷弼命令各城堅守,危急之時互相救援,違者必誅。

    天啟二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五萬八旗軍西進,振武堡、西平堡相繼失陷,劉渠、祁秉忠、羅一貫等人死難。

    廣寧城中一片混亂,王化貞的愛將孫得功鼓譟迎降,王化貞倉惶逃出,在大淩河上遇到從右屯率兵趕來的熊廷弼,商量如何防守寧遠和前屯等地。

    此時,熊廷弼做出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嘆息道:“事到如今,只能帶著百姓進關。”

    然後他下令焚燬所有輜重糧草,和王化貞一起,帶著大批百姓一起撤入山海關。

    八旗軍佔領毫無防衛的遼東最大城市廣寧城,努爾哈赤率軍向山海關進軍,沿途村鎮已經全部被熊廷弼下令焚燬。努爾哈赤回師北上,攻佔義州、西興堡、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十三山驛、塔山等四十餘座堡鎮。

    至此,整個遼東鎮的城堡全部陷落,明軍失去遼河到山海關之間的大片土地。大量軍民被殺,明軍囤積在右屯、覺華島、芝麻灣等地的大量糧餉和各城庫房中的大量物資全部落入努爾哈赤之手。

    可以說,廣寧之戰,十幾萬明軍連一場像樣的防禦戰都沒有打一打,失地喪師,損失極為慘重,超過了當年楊鎬之敗。

    天啟二年四月,朝廷會審熊廷弼、王化貞,二人被判死罪。

    到了天啟五年的八月二十八日,熊廷弼被斬於西市,傳首九邊。王化貞的死刑一直拖到崇禎二年才被執行。

    廣寧大敗之後,明軍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步步為營,逐步恢復寧遠、錦州等地。

    所以說,熊廷弼雖然曾經做過一些貢獻,但他和王化貞失敗被斬,是罪有應得。

  • 5 # zw34284293

    熊廷璧放棄遼西 實屬無奈之下的正確選擇 廣寧大敗 關外明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熊手下不過5000人 能夠堅守廣大的遼西地區嗎?整個遼西走廊的防禦體系要在若干年後在孫承宗治下才開始建設 此時的遼西 不存在防禦的基本條件 最近也是最重要的防禦據點 幾乎只有山海關 作為遼東統帥 他必須力保關門不失 明朝幸運的是 努爾哈赤並沒有一步進關的打算 他此時更感興趣的是朝鮮與蒙古 因此佔領廣寧後 對遼西走廊地區的40多個城堡只是掃蕩破壞 並未實際佔領經營

    但從熊廷璧開始 熊廷璧 王再晉 高第等多任經略 其實對棄守關外 加強山海關防守 是有共識的 但收縮的程序被孫承宗 袁崇煥所打斷 為了防守這一地區 明廷花費了巨資 僅孫承宗4年督遼 就耗費白銀超過2000萬兩 要知道明廷稅收最高年景的萬曆十年 總收入不過410萬兩 這種巨大的開銷 根本不是明朝能承受的 最終不得不加派三大餉 逼反了李自成等人

  • 6 # 狐狸晨曦

    熊廷弼放棄遼西退守關內,確實是完全不懂大明王朝政治的一大失策,因此被殺,傳首九邊。也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不全是因黨爭造成的冤案。

    遼東經略:熊廷弼

    熊廷弼的棄遼主張,此後又為另一位大員王在晉所繼承,他與孫承宗“守遼”還是“棄遼”的爭論,至今仍然是明末歷史愛好者爭論不休的話題。

    確實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薩爾滸之戰慘敗後,遼東就已經成為大明帝國流血不止的傷口,難以痊癒的惡疾,與其將舉國精兵強將、大量財政支出白白耗在此地,修建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城堡壁壘,養一支不敢和清軍野戰、只會用大炮守城的所謂“關寧鐵騎“,

    關寧防線締造者:孫承宗

    倒還不如及時止損,退守山海關,先平息關內十三省的內亂,哪怕將遼東遼西的千里疆土白白讓給後金(滿清),也好過真實歷史中大明亡國、華夏沉淪、衣冠喪盡的地獄場景。

    然而,持這派“棄遼”觀點的人,永遠忽略了一點,熊廷弼和王在晉的方案為什麼不可行,兩遼為什麼不可棄,根本原因,還是不止是棄土割地,對從胡虜鐵蹄中浴血重生的大明王朝,是嚴重的政治不正確,而且更是北京作為帝國都城的必然。

    正如大宋太祖皇帝趙匡胤之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不管是要對關寧軍為代表的遼東軍事集團有足夠信任,甚至容忍他們的半藩鎮地位;而帝國還不遺餘力地以財力支援,就像唐朝中晚期對邊疆各方鎮,宋朝對麟府折氏那樣;

    還是直接止損割肉,索性放棄遼東,就和唐朝放棄遼東,宋朝放棄靈夏,明朝放棄安南那樣,大前提都是——遷都。

    一個國都就在北京的大帝國,怎麼可能容忍區區六百里外的山海關外就是國境線,對面是新崛起的強大異族政權;亦或者山海關外就是一個強大的威福自專的藩鎮,自己竟還要舉國之力去供養之?

    東漢末年時,因為羌人不斷叛亂,朝廷大員們也大有放棄涼州之呼聲,然而此朝議能被提出的前提,也是因為漢朝國都早已是洛陽,而非長安了。

    歷史上朝廷中樞之所以會透過袁崇煥等人,對毛文龍的東江鎮、祖大壽的遼東鎮,遼東軍事集團最大最強的兩股勢力,進行各種打壓限制、分化利誘,同樣基於遼東離京師太近、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淺顯道理。

    而僅僅是“列祖列宗陵寢,宗廟所寄“這個理由,就足以否決一切遷都意向,不論誰敢提議遷都,都會被政敵們一哄而上,撕扯粉碎,下場並不會比熊廷弼強太多,所以,此問題完全無解。

    歷史上的明朝,要一直到松錦大戰後,打光了帝國最後一支十餘萬人的機動大軍團,放棄遼西,退守山海關才變成最終無奈的選擇;

    可這個時候再想遷都,中樞已經完全沒有武力保障,不足以壓制江南各路軍閥了。對此時的崇禎皇帝來說,就只剩等死和晚死的不同。

    崇禎皇帝:朱由檢

    雖然哪怕北京城破前幾個月,中樞朝令還能切實下達到全國各地府縣,南北十三省人事權也看似盡數執掌,然而這只是基於體制的慣性,一層隨時即可刮破的窗戶紙。

    真以為無兵無錢的崇禎皇帝、或是太子逃到江南,就能帝皇光環全開,讓左良玉們納頭就拜,俯首聽命麼?如果他們真的忠心赤膽,大明朝又會怎麼落到這個田地?

    正用李自成贈給的那句墓誌銘:嗟爾明朝,氣數已盡。(原文是“大數已終”)

  • 7 # 劉三解

    以當時而論,說熊廷弼有罪,或者說應該承擔責任是符合政治環境的,以今天來看,這就是糊塗了。

    明軍的戰鬥力核心實際上是將領的家丁,而不是咱們看到的所謂兵員數字。

    經過之前遼東的幾次大失敗,明朝遼鎮的總兵精銳家丁和從各鎮調來的客兵家丁損失殆盡,不僅是戰略進攻能力完全喪失,連對於堡壘防禦所必須的機動增援力量其實也已經喪失殆盡。

    不過,以廣寧這個最後的防禦柱石為依託,明朝還是積累了大量的裝備、物資,可以緩圖恢復,換句話說,撐個架子嚇唬後金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王化貞在廣寧對於熊廷弼的整體方略是排斥的, 在政見上,他又得到朝廷大員的支援,這就涉及到當時朝堂上對於遼事的一個看法,也就是政治環境。

    遼西防線在這個時候,耗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但是投入就想有產出,尤其是在全國的財政體系都繃緊了弦,所有執政者都知道這根弦即將崩斷的情況下,更是有一種整體的燥鬱。

    如果遼事能夠在短期內有一個緩解,比如說有一定的戰役勝利,就可以對朝野輿論有所交代,但是,明軍這個時候確實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才有了王化貞搞得廣寧空虛,一朝失守。

    熊廷弼此時手上就5000兵,讓他去收復廣寧大城,本身就不現實,在路上提出撤入山海關,實屬無奈之舉。

    當然,後金軍前鋒在廣寧失守後三天才到廣寧,如果熊廷弼願意試試,也有可能奪回廣寧,不過更大的可能是連經略和巡撫一起送人嘴裡。

    至於說放棄遼西的堡壘群,其實是熊廷弼在當時能做到的最有利於國家的舉措了,但是卻是完全沒有顧忌政治環境的愚蠢行為。

    通俗的說,就是有利於國家坑了自己。

    有利國家是說,唯有如此,才能縮短補給線,同時依託長城防線,可以減少關外的幾十萬軍隊,而且堅壁清野之後,後金的補給線拉長几百里,在幾乎無人區的狀態下,也很難對山海關形成軍事威脅。

    坑了自己,則是明朝花費重金打造的遼西防線最終被放棄,山海關之後就是京師,整個心理威脅遠比隔著遼地幾百裡來得大,這種情況,無論是天啟皇帝還是執政大臣們,都會感到恐懼,當然會遷怒於熊廷弼。

    所以,如果說以當時的政治環境,無論是王朝的面子也好,給君王的威脅感也好,還是對於之前投入打水漂的憤怒也好,熊廷弼都有該殺的理由。

    但是,如果在今天回看,在明軍無法以遼西作為進攻基地,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進攻能力的情況下,縮短防線集中力量,反而是一件好事。

  • 8 # 戰塲YOK1942419

    熊是逼不得已,並不是戰略主張,和後來的王在晉不是一個思路,這麼多人說他應負責,那廣寧失守導致局勢急轉直下,原因到底是什麼?他沒有指揮大軍之權力,才會讓王化貞那些人搞砸了,他有什麼責任?這樣算賬,他當時祗有帶著幾千人去反攻廣寧,大有可能就戰死了,對整件事有何用處?

  • 9 # 歷史知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鑑於元末的混亂,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勳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朱元璋相貌到底如何,恐怕只有宮廷畫像比較客觀。

    如果說給朱元璋的顏值打分,100分為滿分。按照當時的審美觀,朱元璋至少能得85分以上。

    朱元璋如果真的特別醜,恐怕馬皇后一開始就看不上他,恐怕郭子興一開始也不會把他放在身邊當親兵。除非他們都是瞎子,不會找一個奇醜無敵的人來天天噁心自己。

    朱元璋如果真的特別醜,恐怕開國元勳們一開始不會跟著他打天下。因為,其醜無比的人,根本沒有希望成為諸侯或者皇帝,幹著沒前途!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會被醜化?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原因:

    1,明朝文官士大夫和後來的滿清極度仇恨朱元璋,刻意醜化。朱元璋晚年的殘忍反腐、誅殺功臣,與文人士大夫所喜歡的明君、聖君、仁君截然相反,他們當然有可能會在民間小說故事中給他編的醜一點。

    2,民間百姓極度喜歡朱元璋,讓他生有異象符合百姓獵奇心態。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小沙彌奮鬥到至高無上的皇帝,這樣傳奇的經歷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可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民間百姓喜歡歸因於風水面相等玄而又玄的東西。還有一個傳說,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發跡,把親生母親活埋在吉壤大穴中。既然如此,朱元璋的相貌一定是符合相面術的。於是根據相面術,朱元璋就被描畫成了一個生有異象必成大器的樣子。

    即使到今天,認為朱元璋奇醜無比的人還有很多,因為,這種醜陋可以彌補大部分屌絲無法逆襲的傷痕。雖然不能和朱元璋那樣逆襲,但至少比朱元璋帥!為什麼我不能有朱元璋那樣的大事業,因為面相沒有好到給我帶來一個好運氣!

    古人的靠臉吃飯,和今人的靠臉吃飯,真的不是一個概念!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 10 # 璽言春秋

    廣寧之戰後,熊廷弼果斷放棄遼西走廊,既是形勢所迫,也是當時最為正確的選擇。

    廣寧之戰前,面對瀋陽和遼陽失陷、天下強兵十餘萬盡沒、遼東經略袁應泰自縊殉國的險惡局面,朝臣們又想起了薩爾滸之戰慘敗後力挽狂瀾的熊廷弼,內閣輔臣劉一燝就嚮明熹宗建言“若廷弼在,遼事必不至此”,於是,明熹宗先處置了曾經彈劾熊廷弼的姚宗文、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郭鞏等言官,然後才下詔再度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熊廷弼到任後,依據大明在遼東僅存廣寧一座重鎮的事實,提議先將廣寧、錦州、寧遠、山海關、天津、登州、萊州、金州、皮島、義州、鎮江等原本孤立的重鎮連線成一條完整的防線,固守遼東,然後恢復實力、壯大軍力,並以登萊水師、皮島和鎮江駐軍襲擾後金後方,然後伺機出戰逐步恢復遼東。

    用一句話來總結熊廷弼的提議,就是“守定而後可進戰”之策,這是大明恢復遼東最為正確且唯一的策略,後來的孫承宗、袁可立、袁崇煥皆是依照此策經略遼東。

    但是,身為楚黨、心向東林黨的熊廷弼卻無法得到當時掌權的東林黨的信任,為防止遼東軍政大權落入齊楚浙三黨之手,東林黨在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後,又提拔內閣首輔葉向高的愛徒王化貞為遼東巡撫,並且葉向高還授意兵部尚書張鶴鳴令調往遼東的援軍將領越過經略熊廷弼直接聽從巡撫王化貞的命令。

    這種情況下,經略熊廷弼雖為遼東明軍最高統帥,但實際能指揮的部隊只有劉渠部兩萬和經略直屬部隊五千。

    西平之戰,在天真的王化貞的神助攻下,叛徒孫得功成功將劉渠部兩萬士卒“賣給了”後金八旗軍,熊廷弼實際能指揮的部隊僅剩五千。

    廣寧之戰,在天真的王化貞的又一次神助攻下,叛徒孫得功又用堅固難攻的廣寧城換來了日後清朝所封的一等男爵。

    廣寧之戰後,葉向高從各地調到遼東的十四萬精銳士卒被王化貞揮霍一空,廣寧、錦州、寧遠沿線的能戰之兵就只剩熊廷弼的五千直屬部隊。

    不僅如此,在東林黨的掣肘下,熊廷弼提議的完整防線根本就無法連線,使得山海關、天津無法支援熊廷弼作戰,登萊水師、皮島和鎮江主動無法襲擾後金後方,結果就讓包含了錦州、寧遠等重鎮的咽喉之地遼西走廊變成了明軍的“死地”,守之必敗。

    除此之外,熊廷弼還考慮到放棄遼西走廊能拉長後金的後勤補給線,對於守衛山海關是極為有利的,並且,遼西走廊的狹長和後金的兵力不足也令遼西走廊成了八旗軍的“絕地”。

    所以,熊廷弼在廣寧之戰後果斷放棄遼西走廊,既是形勢所迫,也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戰後,熊廷弼本應無過有功,但是由於王化貞看到東林黨大廈將傾後果斷投靠了閹黨、熊廷弼在閹黨和東林黨之間搖擺不定,導致了東林黨不願意保熊廷弼,閹黨想借熊廷弼徹底打垮東林黨。如此一來,最後等待熊廷弼的結果就只能是悲劇的“傳首九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瑞瑞虎8,1.6T雙離合精英版與吉利博越PRO 1.8T雙離合頂配版,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