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古代,國力強盛的時候為什麼不把朝鮮滅掉作為領土,而是讓他作為一個藩屬國存在?尤其像清朝,發源於東北,為什麼沒有先滅朝鮮在南下
30
回覆列表
  • 1 # 世風80706875

    因為日本就像蒙古國是中國的戰爭緩衝的。萬一中俄開戰,蒙古國就是戰爭緩衝地。朝鮮,就是日本和中國的戰爭緩衝地

  • 2 # 幸福的迷途

    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宗藩關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宗藩關係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係,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予印璽。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係只是維繫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係的一種形式,並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並且,作為宗主國的中國統治者,是以一種“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義態度對待外國的、原則上並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中國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作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總是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對朝貢者給予大量的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各藩屬國總是樂於來華朝貢。有時中國統治者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也對各國來華朝貢的時間和規模作出種種限制和規定。雖然有些國家有時不按規定而提前來華朝貢,中國政府也都給予了熱情接待。再者,各國在來華朝貢的同時,也與中國進行了貿易往來。由此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這種宗藩關係和近代西方國家間那種表面上平等,而實質上卻是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有著本質的區別;和西方殖民國家的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那種控制與被控制、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掠奪與被掠奪的關係更是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天壤之別。

    朝鮮

    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係(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係)。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徵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後,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把侵略予頭指向朝鮮。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遠征從對朝鮮進行侵略,脅迫朝鮮訂約通商。另一方面派人來華交涉。當時總理衙門答稱:中國向來不干預朝鮮的內政外交。日本趁此借題發揮說,中國既不過問朝鮮事務,所謂“屬國”只是空名,日本決心以“自主之邦”對待朝鮮,遂於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鮮簽訂了朝日“江華條約”。“江華條約”明顯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國在朝鮮“宗主權”的野心。此後,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鮮的步伐,先後釀造了1882年“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雖然由於清軍的迅速行動平息了這兩次事變,但日本還是趁此迫使朝鮮簽訂了1882年的《仁川條約》和1885年《漢城條約》,擴大了日本在朝鮮的侵*略權益。由於日本並不滿足於這些利益。在其準備就緒之後;就發動了侵略朝鮮繼而侵華的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確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結束。

  • 3 # 鯨落文化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成本太高,這個道理放在明朝也一樣。

    當年明朝征服了越南北部,並把這一地區直接劃歸明朝,可是越南人一直在和明軍打游擊。明朝每年要為此支出200多萬兩軍費,而得到的受益只有3萬兩。這就是明顯的賠本,最後明朝放棄了越南。其實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一樣,這一地區獨立已久,如果硬要佔領,在軍事上問題不大,但是在經濟上得不償失。

  • 4 # 江山昔人

    因為自古以來朝鮮人就很頑強,中國各朝包括女真人一直佔不到什麼便宜,甚至在後金初年朝鮮人還敢侵擾女真領地,清朝(後金)攻朝鮮攻了兩次,最後也不是徹底征服而是讓其稱臣,為了把力量集中對付明朝也就管不了朝鮮了。晚清時李鴻章倒是想把朝鮮撤藩置省,結果剛一提出就遭到朝鮮使臣當場駁斥,列舉朝鮮歷史上屢屢擊敗中國入侵的例子讓李難堪,清政府就再也不好提了。

  • 5 # 使用者58697579754

    滿清和朝鮮的第一次戰爭,其實是滿清軍隊和大明軍隊在朝鮮境內打的一場戰爭;朝鮮方面稱之為“丁卯胡亂”。此役後金為消滅明朝東江鎮毛文龍部,解除南下後顧之憂,乘冬季冰堅,在朝鮮人的配合下出動主力圍攻東江,但戰果不大,因而遷怒朝鮮,轉而擄掠朝鮮北方。 明軍援師入朝,又將後金軍趕回鴨綠江北岸。此役參戰各方皆蒙受重大兵力損失,但後金的戰略目標都未能實現,又損失了寶貴的有生力量。李氏朝鮮史料稱是朝鮮民間義軍打敗了後金軍,明軍毛文龍部坐困窮島,毫無作為。滿清和朝鮮的第二次戰爭,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後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這是後金第二次入侵朝鮮,在韓國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胡亂。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僅僅去世三年,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 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雖然朝鮮人很不滿,但也無可奈何,朝鮮已經被滿清徹底把控。明明滿清完全可以吞併朝鮮,可是為何沒有將朝鮮吞併呢?這還是源於朝鮮千年來的“臭名昭著”,朝鮮這一塊彈丸之地,似乎從來就沒有被完全征服過;在不斷的被征服和反叛中度過了千年,縱然中原帝國經歷數代改朝換代,但朝鮮卻依舊在那裡,也是不無道理。 這點從後世二戰日本入侵朝鮮也能很明顯的體現出來;二戰時期誰的抵抗讓日本最難受,此起彼伏不斷的起義;各種暗殺日高官政客,甚至連日本當時天皇都數次受到朝鮮刺客刺殺;雖然朝鮮國小民弱,卻從不肯屈服,這也是讓歷代征服朝鮮的強國實在難受的一件事。其實這隻能說是中原王朝運氣實在不好,碰到兩個鄰居,一個是朝鮮半島,一個是越南,都是素來以反叛背主坑隊友的存在,還特有韌性,極難征服,且國土貧瘠,宛若雞肋,食之無味。

  • 6 # 養元固本

    朝鮮與大清,有著數百年的恩怨。可以那麼說,除了日本之外,與朝鮮持續時間最長、威脅最大的敵人,就是大清了。

    從地緣上來看,大清的老家滿洲,亦即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只相隔了一條鴨綠江而已。比之朝鮮與日本相隔的對馬海峽來說,實在是近得多了。在朝鮮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南倭北虜”的外患。“南倭”指的是日本,而“北虜”就是指女真以及後來的大清了。

    遠在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高麗王朝時代,女真人作為遼國東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就有了幾次侵入朝鮮半島的事件。當時,女真人不過是小小的蠻夷部落,尚無力威脅到高麗的政權。其後遼國滅亡,女真人興起,建立了金國,並滅亡了北宋。而高麗王朝此時進入了中期,國力變得衰弱了。終於,強大的金國迫使高麗臣服,也是女真族第一次壓倒了朝鮮族。

    到了十三世紀,蒙古人取代了女真人,成了高麗的新宗主國。元朝滅亡後,高麗王朝也被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推翻。從此,朝鮮王朝又臣服於大明朝,而女真人,重新迴歸到了北宋年間的狀態,成為明朝東北遼東半島上的蠻夷部落。

    後來,女真和朝鮮內部,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朝鮮內部的朋黨紛爭日趨成熟,終於誕生了東人黨和西人黨這樣的成熟政黨,開始了兩百年的朋黨政治。而女真各大部落之間的內鬥也日趨白熱化。為了替祖父報仇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聯合明朝中央軍的力量,逐漸吞併女真的其他部落,開始了統一女真的行動。

    視女真為心腹大患的明朝和朝鮮,剛剛準備抽動大軍夾擊女真,就面臨了日本的巨大威脅。統一日本國內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大軍侵略朝鮮,並佔領了朝鮮的半壁江山。為了幫助朝鮮解圍,明朝出動大軍入朝作戰。

    統一女真各部並且建立了後金的努爾哈赤,把軍事上的主要目標瞄準了明朝。這樣,明朝的屬國朝鮮,反而得到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努爾哈赤多次以平等的國書表示了要與朝鮮和平共處的態度。而朝鮮第十五代國王光海君,也認識到了朝金兩國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採取韜光養晦的政策,願意與後金修好,對內積極培養國力,應付以後的戰事。

    繼承努爾哈赤之位的後金新大汗皇太極,決定侵略朝鮮。1627年,皇太極派他的堂兄阿敏率領大軍南侵朝鮮,朝鮮史稱“丁卯胡亂”。

    基於這樣的狀況,為了徹底免除後患,已經改國號為大清的皇太極,於1636年出動大軍親征朝鮮,朝鮮史稱“丙子胡亂”。由於明朝沒有及時調派援軍,朝鮮大軍兵敗如山倒。在多爾袞挾持了朝鮮王室成員後,朝鮮國王仁祖被迫在南漢山城向皇太極投降。從此,朝鮮真正脫離了明朝,變成了清朝的屬國。與朝鮮民族持續對抗了數百年的女真人,也終於爬到了朝鮮人的頭上,成了真正的宗主

    1644年,明朝滅亡、大清入關,自此清朝入主中原。這一事件對朝鮮國策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朝鮮表現出積極親清的一面,但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朝鮮依然是插在背後的一把劍。因此,皇太極和多爾袞等人,提出朝鮮王室每年派出王子作為人質關在瀋陽和北京。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的朝鮮第二十一代國王英祖時期,親清的南人黨被英祖國王掃除。與此同時,朝鮮民間的民族獨立主義逐漸萌芽,新的反清種子就此種下了。不過,伴隨著反清思想產生的,是朝鮮人逐漸把大清與中國劃上了等號,反清之風演變成了反華之風。

    朝鮮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什麼不滅它,不是沒有必要,只是如果要徹底消滅朝鮮,付出的代價太大,而朝鮮已經臣服,已經是清朝的屬國,年年向大清納貢,比起要付出沉重代價去消滅它,還不如不費一兵一卒的讓它臣服!這樣更好!

  • 7 # 睡不醒的白龍君

    因為根本就沒有力量,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喪權辱國,屢次簽訂不平等的賣國條約。那時候,已經沒有力氣拉朝鮮一把了。

  • 8 # 幸福從微笑開始

    先不說清朝,滿人善騎射,不善海戰,所以閉關鎖國,因為自己沒有航海能力,也不需要去探尋新的疆土,中原就夠折騰了,再說北面陸地上還有藩王折騰哪。

    縱觀華夏,就沒有多少出海的記錄,哪怕是大明天朝的鄭和,也不過是溜達溜達,海戰也就是欺負欺負蠻荒時代的日本,韓國等周邊島國,一走一過,宣視一下天朝上國的霸氣,僅此而已。

    由於中原紛爭不斷,饑荒過去了,來貪官汙吏,戰亂停息了,就農民起義,要麼就是群眾割據,所以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心思對海外探險和擴張的想法和心思,海上不來人打架就不錯了。

    到了清朝更是如此,先是宮廷內勾心鬥角,然後是朝野中爭權奪利,好不容易康乾盛世,又貪官橫行,皇上能不知道嘛?那裡還有心思出海?下江南都沒走遍,又是雨荷,又是環秀的。各地再有個天災人禍,天地會,白蓮教又層出不窮,所以根本沒心思擴張了。

  • 9 # 破破的橋

    從兩方面來講,一是朝鮮在明亡後對清形式上非常恭順,清朝沒有正當理由去吞併朝鮮。另外,身為外族的清朝需要用“德政”宣示合法性,因此也不能對朝鮮做出侵吞的行徑。

    題目還問道,自古以來為什麼不吞併朝鮮,清朝南下前為什麼沒有滅亡朝鮮,在此一一作答。

    對外擴張並不是無限度的,攻伐和統治都有成本,漢武帝舉全國之力征伐大宛國,死在路上的兵士民夫比死於沙場的還要多。唐朝攻滅突厥,也是在休養生息多年後才敢動念。

    另外,歷史上也有政權對朝鮮半島用兵,但多半沒有好的結局。隋煬帝楊廣舉全國之力向當時的高句麗興兵,前後三次,跨度兩年,總動用兵力達三百萬,結果是兵力損失數以十萬計,死於期間的民夫不計其數。隋朝也因此大傷元氣,為日後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隋亡後,唐朝希望收復“舊中國之有”,決定把征伐高句麗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在長期的騷擾作戰後,唐攻滅百濟,後趁高句麗內亂之際於公元668年將其攻滅。朝鮮半島大部歸於中國。

    唐朝滅亡後,異族崛起,天下四分五裂,直至南宋滅亡漢人政權也沒有收復北方的唐朝舊土,更不用提觸及朝鮮半島。元朝時,面對蒙古人的強大軍勢,朝鮮最終選擇歸附元朝,成為其附屬國。

    驅逐蒙古人入主中原後,明朝試圖透過元朝降將招撫女真人。期間降將和高麗將軍李成桂交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鮮高麗王朝在與朱元璋發生領土爭端之後謀劃進攻遼東。將軍李成桂率近四萬人向遼東進軍。而他們的敵人——駐守遼東的明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面對明軍,李成桂最終選擇回師,並掌握了朝中大權。之後廢黜末代國王,建立了李氏王朝。

    李成桂建國後,制定了對朝事大的國策。

    事大主義即小國侍奉大國以儲存自身的策略。李成桂深知朝鮮半島國力遠不如明朝,因此以事大作為保全自身的策略。對明朝侍奉極為謙恭,甚至遣使請求明朝賜名,朝鮮王朝的國號即是由此而來。由於李成桂一直沒有得到明太祖的冊封,在上書明朝時仍然使用“權知高麗國事”,國號更改後則使用“權知朝鮮國事”。朝鮮史官對李成桂屢上書明朝的事件,則謂之“我太祖有百折不撓之毅”。

    直至明亡,朝鮮和明朝關係相當和睦,朝鮮被明列為“不徵之國”,朝鮮也定期嚮明派遣使節。而到“壬辰倭亂”時朝鮮被日本入侵,明朝舉兵擊退日本,光復朝鮮,之後依舊保持了屬國關係,沒有藉機吞併朝鮮。此役之後朝鮮上下無不對明朝更有感激之情。可是,從長遠來看,此役明朝儘管擊敗了日本,卻損害了明朝的國力,間接促成女真崛起。以至於朝鮮的肅宗國王都“內疚”地認為“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於東征”。

    到後金崛起,女真人勢力逐漸擴張,皇太極稱帝之時,朝鮮因不堪後金的各種勒索令雙方矛盾激化。皇太極決心在登基伊始便征服朝鮮。史稱“丙子虜亂”,李朝孝宗李淏和哥哥李溰、弟弟李浚都被清軍擄到瀋陽,當了很久的人質。這些舉動帶來了長久的怨恨。

    當時李朝上下皆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

    他們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

    但幾代清朝皇帝勵精圖治,國力大盛,朝鮮沒有機會發難。之後明朝的反抗力量一一被消滅,臺灣被收復後南明正式滅亡。

    可以說,對於清朝的威脅,朝鮮一直是對清朝有所提防的。另一方面,由於入主中原的滿族是來自東北的異族,合法性先天不足,所以清朝對自身正統性的塑造不遺餘力:完整接受傳統中國的禮儀制度、尊奉孔子與理學。清朝對李氏朝鮮王朝的政策,與以上論述的正統性關係深切。李朝對中華的文化心態是慕華,始終拒絕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清朝一方面打壓朝鮮義理派,另一方面施恩籠絡,試圖取代明朝在其心中的崇高地位;但仍不忘提防。

    而且從政治上來說,消滅朝鮮並不能比維持現狀對清朝更有利,以一個藩屬國來評價朝鮮,其侍奉無可挑剔,貿然進兵佔領,不僅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人員代價,也損害執政合法性。這才是清朝統治者最為注重的東西。

  • 10 # HuiNanHistory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它可以有多種回答角度,我這裡則根據以前寫的論文,提供一種思考視角:清朝早期政權對自身與朝鮮關係的定位。

    清朝的前身是建州女真。17世紀之前,部分女真人曾經被朝鮮納入到“小中華秩序”中,朝鮮也在北拓同時於圖們江、鴨綠江流域構建“藩胡”體系以拱衛邊疆。隨著努爾哈赤的崛起,建州女真先後演變為女真國(jušen gurun)和愛新國(aisin gurun)後,一種“國”的意識逐漸影響到努爾哈赤處理關係的態度,即要求女真人與朝鮮人的關係對等性,而朝鮮則囿於雙方的歷史關係及明朝的封貢體系,對這種要求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

    經過丁卯之役,朝鮮被迫成為清朝的“兄弟之國”,兩國從此進入春、秋信使交涉時期。在天聰的前十年間,清朝的外交、邊疆行政機構透過信使往來逐漸完善,“國”的意識更進一步得到強化,清朝開始要求更高的東北亞政治地位。不過,此時兩國的往來還保持著相對的平等性。例如,清朝官方把朝鮮使者攜帶獻給皇太極的物品稱為“禮物”(doroi jaka) 而非日後的“貢物”(albabun)。

    但是,當政權規模不斷擴大(女真整合為滿洲、吸納漢人和蒙古人、行政制度建設),清朝成為大清國(daicing gurun)後,皇太極開始提出清朝是與遼、金、元、明平等的國家,他的下一個計劃是取代明朝。新的國家意識主導著清朝和朝鮮間的關係。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要求朝鮮和蒙古一道推舉他為帝,意味著兩國的“兄弟關係”要轉變為“父子關係”,這正是丙子之役爆發的根源。

    以上是清朝和朝鮮早期關係演進史,我認為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問題:

    1、關係發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是當時清朝政權對自身在東北亞政治定位的反映。

    2、清朝雖然沒有吞併朝鮮,但朝鮮正是天聰以來國家構建的重要因素——事實上,作為清朝藩屬國的朝鮮可以與明朝、蒙古(分別成為內地和藩部)進行比較。

    更多的細節無法在此展開。

  • 11 # 突破6曲斤

    收他幹嘛,朝鮮那地方除了產一點人參什麼都不產,什麼也沒有,而是那地方人又特別倔,日本以前收了他,結果天天朝鮮人搞刺殺,那地方以前也窮,你還要花錢養他們,打仗也不行。再說了那地方還可以起俄羅斯,日本緩衝地帶。

  • 12 # S奇1

    說那麼多廢話!根本原因清中期開始推行滿漢一家好處就是國內軍政穩定,經濟繁榮,壞處就是思維同化!漢人長期久居地理環境優越富饒之地,對外野心不大,從京杭大運河就看出漢人又對海控制慾缺失,使得清政府失去對外擴張野心!所以對貝加爾湖,中亞,東北,朝鮮,北越,緬甸,周邊諸地不感,對海洋控制權缺乏遠見!否則中國才是世界第一強國!大東亞共榮圈是中華民族的!

  • 13 # 歷史知事

    朝鮮太瘦了,吃起來不好吃!

    後金和後來的清國以及後來的清朝,要消滅朝鮮軍隊佔領朝鮮領土完全是分分鐘的事。而且,滿清八旗也沒有明朝腐儒哪種“遠人不服,則修文德而來之”的酸勁,可是,為什麼清朝始終沒有把朝鮮半島納入中國領土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朝鮮半島太貧瘠,不是什麼好地方!

    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僅僅去世三年,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朝鮮雖然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

    丙子之役不僅解除了清的後顧之憂,粉碎了明的東江防線。從此朝鮮不再支援明朝,卻派兵、運糧參加對明戰爭,因此清的軍事實力大增。 總之,皇太極透過“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鮮,又削弱了明朝。

    在朝鮮已經臣服每年送錢送美女的情況下,八旗軍還會繼續打朝鮮嗎?

    不會!

    因為,最大的利益已經獲得,在去攻打邊際收益為零或者負數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滿洲的主要威脅來自於明朝,主要利益也來自於明朝。

    滿洲能夠騰出手來打朝鮮,原因是關寧錦的拉鋸戰太辛苦了,雙方尤其是明朝有一段短暫的媾和!這次媾和,讓滿洲人徹底解決朝鮮後患,今後可以集中力量削弱明軍,進而進關搶劫,充實自己力量。

    對於滿清政權,敵人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蒙古,尤其是林丹汗,另一個是明朝。這時的戰略主要就是3步

    1,消滅林丹汗,把蒙古人變成盟友。

    2,消滅朝鮮和東江鎮,基礎是與袁崇煥議和。第一次議和,消滅了朝鮮,第二次議和,殺掉了借袁崇煥之手毛文龍。

    3,不斷進關搶劫,搶錢,搶人,殺士兵。長期下去,明朝就被拖垮了。

    不得不說,後金和清國的崛起,背後的戰略和戰術都是一流的!

    清朝吞併朝鮮最好的機會是甲午戰爭前,袁世凱把韓國國王抓起來送到了保定,並且袁世凱帶領的軍隊已經控制了朝鮮政權,請求變朝鮮為郡縣!

    可是,列強虎視眈眈,尤其是日本和俄羅斯,清朝不敢啊!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 14 # 島記

    上面的答案簡直就是一派胡言,一群歷史盲在回答一般。

    誰說清朝沒收過北韓。清末光緒時期,袁世凱上書慈禧明確要求兼併北韓。此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北韓的外交、內政、軍事經濟控制。加速兼併北韓。

    事情要追溯到1884年12月4日發生於北韓內廷的甲申政變。當時中日兩國軍隊都駐紮在平壤城外,1884年12月4日當晚,日本扶持的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發動政變,暗殺了7名守舊派大臣,要求脫離清朝藩屬,併發布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政綱。

    12月6日,袁世凱決定採取強硬措施,率領清朝駐朝軍隊開進平壤城鎮壓政變,開化黨人或被處死,或亡命日本,開化黨三日天下結束。其實這次政變就是中日之間的較量,最終以中國大勝告終,袁世凱一戰成名。徹底控制了北韓內政,成為北韓事實上的“太上皇”。

    1886年10月7日,袁世凱連續向北韓國王李熙呈送了《喻言四條》和《時弊十款》,竭力強調北韓必須尊奉清政府為宗主國絕對權威和地位。   

    此後,袁世凱採取了一系列強化政治控制的手段。首先是維繫中朝宗主關係的傳統儀式,袁世凱對北韓挑戰清王朝宗主國地位的行為,採取了高壓政策。如發生在光緒十六年的北韓趙太妃賜奠事件。

    第二,袁世凱北韓內政方面大力扶持事大黨,並以此達到控制北韓內政外交的目的。重用金允植、徐相雨、趙秉式、趙秉稷等事大成員。而在近臣方面,袁世凱也大加籠絡洪在羲、鄭秉夏、閔泳駿等,使其相繼成為親華勢力的骨幹。

    第三,為加強對北韓外交的控制,袁世凱要求北韓駐外使節必須聽從中國駐外大使的節制。凡是涉及外交場合,袁世凱均要求北韓按照清朝的旨意行事。袁世凱向北韓政府提出,派遣駐外使節應商請中國同意,即先諮報後派遣。以“三端”作為條件加以限制,“三端”的具體內容是:(1)韓使初使至各國,應先赴中國使館具報,請由中國欽差挈同赴外部,以後即不拘定;(2)遇有朝會公宴、酬酢交際,韓使應隨中國欽差之後;(3)交涉大事關係緊要者,韓使應先密商中國欽差核示。

    第四,袁世凱駐朝期間加強對北韓的海關控制。北韓海關成立時,即歸屬清朝海關管轄,為保證中國順利控制北韓海關並且掌握北韓稅司的任命權,在袁世凱的支援下,墨賢裡在其任期內認真奉行中朝海關聯合的使命,大力整頓北韓海關。

    第五,袁世凱加強中國對北韓的經濟滲透和經濟控制,引導華商東渡、對華商予以扶植和保護、努力爭取開通商船,擴大了中國對北韓的影響。1882年,中朝簽訂《水陸貿易章程》、《中江通商章程》、《吉林北韓商民貿易章程》。增建華商會館,擴充清朝在北韓的租界,並盡力招來華商。中朝商務取得飛速發展,到光緒十八年,中國佔北韓對外貿易總額的2.3%上升到45.58%。其中對北韓輸入額,從光緒十—年的22.74%,上升為80.43%。

    第六,加強控制北韓的電報業務和航運。袁世凱組織架設釜山至漢城的電報線,並交中國施工、管理。並約定北韓向中國的電報線“借款未清之日,一切局務仍由華員主持,秉承漢局總辦,以一事權”。1885年7月17日,中朝簽訂《中朝電線條約》。該條約規定:(一)中國電信局貸款十萬兩給北韓,架設義州線(由奉天鳳凰城經義州直達漢城),自通報起五年以後,分二十年還款,每年歸還五千兩(不計利息);(二)北韓政府訂定借款未清之日,仍由中國電局代為管理;(三)北韓政府因中國電局墊款創設電線,有裨北韓政務不淺,訂準水陸電線工竣後,自通報之日起,二十五年內不准他國政府及各國公司在北韓地面海濱代設電線,致侵本國之事權,及損華電局之利益。如北韓政府有欲擴充、添設之處,必須仍由華電局承辦,以免分歧,等等。《中朝電線條約》不僅明確規定了由中國電局架設與管理義州線,而且確保了清政府在北韓的電訊控制權。這明顯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條約。  

    簽訂《中朝水陸貿易章程》,(又是一個不平等條約)開闢中朝航線仁川、上海間的航線。派廣濟輪,每隔二十天左右行駛仁川一次。該輪於1888年2月中旬試航,至1888年4月17日正式開航,仁川至上海從此有了定期航線。

    袁世凱駐朝期間在北韓實行的干涉政策,是以強化和維護清政府在北韓的宗主權為根本目的實施的對北韓內政外交全方位的干涉。

  • 15 # 澹奕

    不僅僅是清朝,除了唐朝短暫囊括、元朝在北韓半島設立“徵東行省”之外,中原王朝甚少對北韓半島產生興趣。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北韓半島就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前,女真鐵騎幾乎踏平了半島,然而最終並沒有選擇吞併,而是讓李朝繼續成為中原王朝的第一藩屬國存在:

    第一,李朝物產匱乏並不富有,沒有吞併的好處;

    第二,半島地勢崎嶇複雜易守難攻,攻打容易守住難,代價太大;

    第三,清朝想取代明帝國“天下之主”的位置自然不能滅了自己的藩屬國。

    北韓王朝又稱李朝,幾乎與明朝同時開國。對明朝採取“事大主義”,忠心不二,幾乎所有制度都照搬照抄明朝,北韓國王與明朝郡王同級別,在所有明朝藩屬國中地位最重要。後金崛起以後,李朝聯合明朝抵抗女真,但遭受了女真的入侵。

    北韓半島大多都是山地,平原稀少,而且氣候等條件決定其在封建社會就不是什麼富有的地方。李朝資源匱乏,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百姓困苦,對於清朝來說根本就沒什麼吞併的價值。

    更何況,北韓半島的地形下場,多山地,在封建社會如果清朝想要吞併,必然要駐軍,然而這樣的地形,肯定需要耗費大量實力,且收效甚微非常不划算,對於本身人口就不算多的女真來說,是個很虧本的買賣。

    女真(滿洲)的最後目的是取代明朝成為新的天下之主,繼承華夷之辨的核心之位。既然如此那自然就不能自己先去吞併藩屬國,這有違古代華夏的王道思想與天下觀。

  • 16 # 隔壁小王1588

    控制北韓半島意義非常重大,有了它更方便向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和千島群島擴張。可以這麼說,哪個大國控制了北韓半島,就可以稱霸東北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知道的日寇侵華的罪證?